2021年1月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高一(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

 2021 北京首师大附中高一(上)期末 化

 学 相对原子质量:H:1

 N:14

  O:16

 N:23

  S:32

 Cu:64 第 1 卷(共 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不能实现下列物质间直接转化的元素是 单质2O 氧化物2 H O 酸或碱NaOH HCl 或盐 A. 碳 B. 钠 C. 硫 D. 铁 2. 下列物质间可以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二氧化碳与氯化钡溶液

 B. 二氧化碳与碳酸钠溶液 C. 烧碱溶液与碳酸钙 D. 过氧化钠与水 3. 只用一种试剂就能区别 NaCl、FeCl 2 、FeCl 3 、MgCl 2 、NH 4 Cl 溶液,该试剂是 A. KSCN B. BaCl 2

 C. NaOH D. AgNO 3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酸、②碱、③盐、④氧化物四类物质的组成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②④ B. 烧碱、纯碱、Cu(OH) 2 属于碱 C. 明矾、漂白粉、Fe 3 O 4 属于混合物 D. H 2 SO 4 既属于含氧酸又属于二元酸,这种分类方法是树状分类法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根据是否有丁达尔效应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B. 分散质直径大于 100nm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C. 将饱和 FeCl 3 溶液滴入沸腾的 NaOH溶液中可以制备 Fe(OH) 3 胶体 D. 用滤纸过滤过的淀粉溶液有丁达尔现象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雷雨时生成的 NO是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B. 工厂利用氨气催化氧化生产氮肥实现了氮的固定 C. 使用漂白粉漂白时应尽量密闭以防止损失有效成分

 D. 利用图装置吸收氨气制备氨水可以防止倒吸

 7. 现有一种固体化合物 X不导电,但熔融状态或溶于水导电,下列关于 X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X一定为电解质 B. X可能为非电解质 C. X只能是盐类 D. X只能是碱类 8. 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装置(如图所示)中,若向某一电解质溶液中逐渐加入另一物质,则灯泡由亮变暗,至熄灭后又逐渐变亮的是

 A. 盐酸中逐滴加入食盐溶液 B. 硫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C. 硫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D. 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过量 CO2 9.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铜与浓硝酸反应:3Cu+2NO-3 +8H+ =3Cu 2 + +2NO↑+4H 2 O B. 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CO2-3+2H+ =H 2 O+CO 2 ↑ C. FeSO 4 酸性溶液中加入 H 2 O 2 :2Fe 2+ +H 2 O 2 +2H + =2Fe 3 + +2H 2 O D. 小苏打溶液中加入过量石灰水:2HCO-3 +Ca 2+ +2OH - =CaCO 3 ↓+CO 2-3+2H 2 O 10. 在强酸性无色溶液中,下列各离子组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A. NH+4 、Ca 2+

 、Na +

 、CO 2-3、NO-3

 B. K+ 、Na +

 、Fe 3 + 、SO 2-4、NO-3

 C NH+4 、 K+ 、Na +

 、 HCO -3 、 OH -

 D. NH+4 、 K+ 、Na +

 、NO -3 、I -

 11. 利用如图装置做如下实验:a 在试管中注入某无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变为红色,冷却后恢复无色,b 在试管中注入某红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变为无色,冷却后恢复红色,则 a、b 加入的溶液分别是

 A. a

 氯水、品红混合溶液

  b

 SO 2 、石蕊混合溶液 B. a

 SO 2 、品红混合溶液

 b

 氨水、酚酞混合溶液中 C. a

 氯水、酚酞混合溶液

  b

 氨水、石蕊混合溶液中 D. a

 氨水、酚酞混合溶液

  b

 氯水、石蕊混合溶液无 12. 关于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过氧化钠是淡黄色固体,可用于呼吸面具中作为氧气的来源量 B. 氧化钠和过氧化钠都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物完全相同 C. 碳酸钠固体中混有少量碳酸氢钠,可用加热的方法除去 D. 物质的量相等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一样多 13. 下列反应既是离子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氯化钠溶液中滴入硝酸银溶液 B. 二氧化硫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 加热条件下铜与浓硫酸反应 D.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1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 H 2 S+H 2 SO 4 (浓)=SO 2 ↑+S+2H 2 O中 SO 2 是氧化产物 B. 向 FeCl 3 和 CuSO 4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少量铁粉发生的反应为 2Fe 3+ +Fe=3Fe 2 +

 C. 浓硝酸有强氧化性,但没有酸性 D. 浓、稀硝酸的的还原产物分别是 NO 2 和 NO,且前者常温下遇铁片没有明显变化,因此浓硝酸氧化性弱于稀硝酸。

 15. 已知常温下,,在溶液中发生如下反应:①16H + +10Z - +2XO 4=2X 2+ +5Z 2 +8H 2 O ②2A 2+ +B 2 =2A 3+ +2B -

 ③2B - +Z 2 =B 2 +2Z -

 由此推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反应 Z 2 +2A 2+ =2A 3+ +2Z - 可以进行 B. Z 元素在反应③中被还原,在反应①中被氧化 C. 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XO 4、Z 2 、B 2 、A 3+

 D. 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Z - 、B - 、A 2+ 、X 2+

 16. 设 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1 mol Na 2 O和 Na 2 O 2 的混合物中含有的阴、阳离子总数是 3N A

 B. 1 mol NH 2 - 所含的质子数和电子数都为 10N A

 C. 标况下,22.4LH 2 O、H 2 O 2 、O 2 均含有 N A 个分子 D. 含 2molH 2 SO 4 的浓 H 2 SO 4 与足量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有 1molH 2 SO 4 被还原 17. 1g 氮气所占有的体积为 VL,则该条件下氮气的摩尔体积为 A. 22.4L·mol -1

 B. 28V

 L·mol -1

 C. 28/V

 L·mol -1

 D. V/28

 L·mol -1

 18. 有以下三种途径来制取硫酸铜:①铜与浓硫酸反应②铜与氧气反应生成 CuO,CuO 再与稀硫酸反应③常温下向装有稀硫酸和铜片的烧杯中不断通入空气,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③的离子方程式为 2Cu+O 2 +4H+ =2Cu 2 + +2H 2 O B. 三种方法制取等量产品消耗 硫酸一样多 C. 从能耗、环保角度考虑,③为最佳方案 D. 上述各反应过程中硫酸都体现了酸性 19. 实验室中用质量分数 98%、密度为 1.84g/mL 的浓硫酸配制 0.2mol·L -1 的稀硫酸溶液 950m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所用容量瓶的规格和用量筒量取浓硫酸的体积分别为:1000mL;10.87mL B. 量取浓硫酸时俯视量筒刻度线会使配制溶液的浓度偏低 C. 应先在容量瓶中加入一定量蒸馏水再将量取的浓硫酸缓慢加入容量瓶 D. 除容量瓶外还需 15mL 量筒、玻璃棒、烧杯即可完成配制 20. 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的杂质,选用的试剂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杂质) 试剂 A

 NO 2 (NO) H 2 O B SO 2 (SO 3 ) 饱和 Na 2 SO 3 溶液 C FeCl 2 溶液(FeCl 3 ) Fe 粉 D NaHCO 3 溶液(Na 2 CO 3 ) Ca(OH) 2 溶液 A. A B. B C. C D. D 21. 将足量的新制氯水分别滴加到下列溶液或滤纸上,对所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合理的一组是

 AgNO 3 溶液 蓝色石蕊试纸 Na 2 CO 3 溶液 A 产生沉淀 变红后无现象 有气泡

 B 无明显现象 变红后无现象 产生沉淀 C 产生沉淀 先变红后褪色 有气泡 D 产生沉淀 先变红后褪色 产生沉淀 A. A B. B C. C D. D 22. 下列依据相关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 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该溶液一定是碳酸盐溶液 B. 用铂丝蘸取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该溶液一定是钠盐溶液 C. 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颜色褪去,该气体一定是 SO 2

 D. 向溶液中滴加 KSCN 溶液,溶液不变色,滴加氯水后溶液显红色,该溶液中一定有 Fe 2 +

 23. 某无色溶液可能含有①Na+

 ②Ba 2+

 ③Cl - ④Br -

 ⑤SO23

 ⑥SO24中的若干种,依次进行下列实验,且每步所加试剂均过量,观察到的现象如下:

 (已知 Br 2 易溶于 CCl 4 呈橙红色) 步骤 操作 现象 (1) 向溶液中滴加氯水,再加入 CCl 4 ,振荡、静置 下层呈橙红色 (2) 分液,向水溶液中加入 Ba(NO 3 ) 2 溶液和稀 HNO 3

 有白色沉淀产生 (3) 过滤,向滤液中加入 AgNO 3 溶液和稀 HNO 3

 有白色沉淀产生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肯定含有的离子是①④ B. 肯定含有的离子是③④⑥ C. 肯定没有的离子是②⑥ D. 不能确定的离子只有⑤⑥ 24. 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都正确的是

 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切开金属钠,钠表面的银白色会逐渐褪去 Na 在空气中会生成 Na 2 O 2

 B 铝片插入浓硫酸中,无明显现象 铝与浓硫酸不反应 C SO 2 通入酸性 KMnO 4 溶液,溶液褪色 SO 2 具有漂白性 D 将充满 NO 2 的试管倒立在水中,试管内液面约上升至试管从原料的充分利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

 容积的 2/3处;缓慢通入 O 2 ,轻轻晃动试管,至液体基本上充满试管 放等方面考虑,该实验对工业生产硝酸有重要启示 A. A B. B C. C D. D 25. 将 1.92gCu 投入到一定量的浓硝酸中,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气体的颜色逐渐变浅,当铜完全溶解后,共收集到 XmL 气体(标准状况)。将盛有等量该气体的容器倒入水中,欲使容器内气体恰好完全溶解于水,需通入氧气的体积(标准状况)是 A. 224mL B. 336mL C. 448mL D. 672mL Ⅱ卷(共 50 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4小题,共 50分) 26. (1)在某防空防灾演习现场,模拟一起大客车与一辆装有氯气的槽罐车发生追尾事故,造成槽罐翻落、氯气泄露。人防办立即指挥专业救援队在事发地点,测定风向,进行事故处置。引导大客车上的乘客_____________(填序号) a.顺风向高处转移

  b.顺风向低处转移 c.逆风向高处转移

  d.逆风向低处转移 (2)如图所示,将氯气依次通过盛有干燥有色布条的广口瓶和盛有潮湿有色布条的广口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

 (3)为防止氯气尾气污染空气,根据氯气的性质,可用 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原理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____________。根据这一原理,工业上常用廉价的石灰乳吸收工业氯气尾气制得漂白粉,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________(填化学式),长期露置于空气中的漂白粉会失效的原因,用化学反应方程式可表示为________。

 27. 某实验小组同学为探究蔗糖与浓硫酸的“黑面包”反应,并检验产物中的 H 2 O、CO 2 、SO 2 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开始前向蔗糖中加入少量水,整个反应过程中浓硫酸所体现的性质有_______。

 A、酸性 B、吸水性 C、难挥发性 D、脱水性 E、强氧化性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黑面包”膨胀的原因为___________。

 (2)②中仪器 a 的名称为________,b 管的作用是________,为实现实验目的上述装置的连接顺序是__________。(填装置序号) (3)说明产物中有 SO 2 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4)说明产物中有 CO 2 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28. A、B、C、D、E 为中学化学常见的单质或化合物,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若 A是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C、D均为空气的主要成分;E 是一种有毒气体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反应Ⅱ在三元催化器催化作用下常用于汽车尾气的转化。

 ①写出反应 I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 A是淡黄色化合物;常温下 D是无色气体;C 是一种常见的碱,含有的阴、阳离子均为 10 电子粒子。

 ①写出反应 I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反应 Ⅲ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 A是酸,D是一种常见金属,E 是一种常见非金属。

 ①写出反应Ⅱ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检验 B 中含有 C 的方法是:取少量溶液加入__________(填序号)后观察现象 a.NaOH溶液

 b.KSCN溶液

 c.酸性 KMnO 4 溶液

 d.淀粉-KI溶液

 29. 某同学用稀硝酸与铜反应来制备并检验 NO 气体,设计了如下两套装置

 (1)用装置 I实验 ①铜和稀硝酸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察到集气瓶中收集到__________色气体____(能、不能)证明集气瓶中生成的气体是 NO。

 (2)用装置Ⅱ实验 ①将分液漏斗的活塞打开,从 U行管的右侧管口注入稀硝酸一直注到_______(填序号)为止。

 a.刚刚接触铜丝

 b.刚刚将铜丝浸没

 c.硝酸完全充满左管 ②关闭活塞,用酒精灯对 U行管的右侧微热,当铜丝上开始出现气泡时,撤去酒精灯,之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③能证明收集到的气体是 NO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

 2021 北京首师大附中高一(上)期末化学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 CO 2 ,CO 2 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或碳酸氢钠,A正确; B、钠与氧气反应可以生成氧化钠,氧化钠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B 正确; C、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 SO 2 ,SO 2 溶于水生成亚硫酸,亚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或亚硫酸氢钠,C正确; D、铁 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铁不溶于水,D错误; 答案选 D。

 2.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二氧化碳与氯化钡溶液不反应,故 A错误; B.二氧化碳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反应中无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故 B 正确; C.烧碱溶液与碳酸钙不反应,故 C 错误; D.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 D错误; 故选 B。

 3.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加入 KSCN 只能鉴别 FeCl 3 ,不能鉴别其它物质,故 A错误; B.加入 BaCl 2 溶液,与六种物质都不反应,不能鉴别,故 B 错误;

 C.加入浓 NaOH溶液,NaCl 无现象,AlCl 3 先生成白色沉淀,沉淀然后溶解,FeCl 2 生成白色沉淀,然后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Cl 3 生成红褐色沉淀,MgCl 2 生成白色沉淀,NH 4 Cl有刺激性气体生成,现象各不相同,可鉴别,故 C 正确; D.AgNO 3 和六种氯化物均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 D错误。

 故选:C。

 4. 【答案】A 【解析】

 【详解】A.碱的组成中有氢氧根,氧化物的组成中有氧元素,则②④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而酸有无氧酸,盐有无氧酸根构成的盐,故酸和盐组成中不一定含有氧元素,故 A正确; B.烧碱和 Cu(OH) 2 属于碱,但纯碱是碳酸钠,是盐,故 B 错误; C.漂白粉属于混合物,但明矾、Fe 3 O 4 属于化合物,属于纯净物,故 C 错误; D.H 2 SO 4 既属于含氧酸又属于二元酸,这是交叉分类法,而不是树状分类法,故 D错误;

 本题答案 A。

 5. 【答案】D 【解析】

 【详解】A.分散系的划分是根据粒子直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而不是丁达尔效应,故 A错误; B.分散质直径大于 100nm的分散系称为浊液,介于 1nm和 100nm之间的分散系才称为胶体,故 B 错误; C.将饱和 FeCl 3 溶液滴入沸腾的水中制备 Fe(OH) 3 胶体,而不是 NaOH 溶液,故 C 错误; D.淀粉溶液属于胶体,胶体粒子能透过滤纸,则用滤纸过滤过的淀粉溶液仍然是胶体,有丁达尔现象,故 D错误; 本题答案 D。

 6.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雷雨时生成的 NO很少,不足以导致酸雨,故 A错误; B.氮的固定是将空气中游离的 N转化成含氮的化合物,氨气中的氮元素不是游离的 N,故 B 错误;

 C.漂白粉中的有效成分次氯酸钙容易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及水反应变质,所以保存漂白粉时应尽量密闭以防止损失有效成分,故 C 错误; D.利用图装置吸收氨气制备氨水可以防止倒吸,并且也可以增大气体与水的接触面积,故 D正确; 故选 D。

 7.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一种固体化合物 X,X 本身不导电,但熔融状态和溶于水时能够电离,说明该物质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能电离出离子而导电,该物质应该是离子化合物。

 【详解】A.说明该物质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能电离出离子而导电,应该是电解质,且该物质是离子化合物,A正确; B.说明该物质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能电离出离子而导电,一定是电解质,不是非电解质,B 错误; C.X是离子化合物,可以是碱或者是盐,C 错误; D.该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该物质可能是碱,也可能是盐,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 A。

 【点睛】本题考查电解质与导电性的关系。明确化合物的构成及其性质是解本题关键,注意导电的物质不一定的电解质,电解质不一定导电。

 8. 【答案】C 【解析】

 【详解】A.盐酸中加入食盐,二者不反应,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增加,导电能力增强,灯泡逐渐变亮,故 A不符合题意; B.硫酸中加入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几乎不变,灯泡不会由亮变暗,故 B 不符合题意; C.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减小,当完全反应后,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又会增加,则灯泡由亮变暗,至熄灭后又逐渐变亮,故 C 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过量 CO2,生成碳酸氢钠和水,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几乎不变,灯泡不会由亮变暗,故D不符合题意; 本题答案 C。

 9.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和水:Cu+2NO-3 +4H + =Cu 2+ +2NO 2 ↑+2H 2 O,故 A错误; B.小苏打为碳酸氢钠,胃酸主要成分为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HCO-3 +H+ =H 2 O+CO 2 ↑,故 B 错误; C.H 2 O 2 具有氧化性,在酸性溶液中可以将 Fe 2+ 氧化为 2Fe 3 + ,本身被还原为 H 2 O:2Fe 2 + +H 2 O 2 +2H + =2Fe 3 ++2H 2 O,故 C 正确; D.碳酸氢钠与过量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氢氧化钠和水:HCO-3 +Ca 2+ +OH - =CaCO 3 ↓+H 2 O,故 D错误; 故选 C。

 10.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因 H + 、CO2-3结合生成水和气体而不能共存,离子均为无色,但不是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共存,故 A不选; B.虽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 Fe 3+ 为浅黄色,与无色不符,故 B 不选; C.铵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碳酸氢根离子与氢离子、氢氧根离子均不能大量共存,但不是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共存,故 C 不选; D.因 H + 、I - 、NO-3 三者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共存,且离子均为无色,故 D选; 故选 D。

 11.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因为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是由于它能跟某些有色物质反应而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这种无色物质容易分解而使有色物质恢复原来的颜色,而氯水不能再使溶液变为红色;因为无色酚酞试液遇氨水显红色,由于氨水具有挥发性,所以当加热时,氨水中的氨分子运动到气球中,溶液中没有氨分子了,故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综上所述,故选 B。

 12.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为淡黄色固体,可用于呼吸面具中作为氧气的来源,故 A正确; B.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生成物不相同,故 B 错误; C.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可用加热的方法除杂,故 C 正确; D.等物的质量时,碳元素的物质的量相同,与足量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一样多,故 D正确; 故选 B。

 13.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 氯化钠溶液中滴入硝酸银溶液,属于离子反应,反应中没有元素化合价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 A不选; B. 二氧化硫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属于离子反应,反应中有 Mn(+7价降低为+2价)S(+4 价升高为+6 价)元素化合价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故 B 选; C. 加热条件下铜与浓硫酸反应,浓硫酸中硫酸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不属于离子反应,故 C 不选; D.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属于离子反应,反应中没有元素化合价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 D不选; 故选 B。

 14.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H 2 SO 4 是氧化剂,SO 2 是还原产物,故 A错误; B.向 FeCl 3 和 CuSO 4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少量铁粉,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发生的反应为 2Fe 3+ +Fe=3Fe 2 + ,故 B 正确; C.浓硝酸有强氧化性,有酸性,故 C 错误; D.浓硝酸常温下遇铁片没有明显变化,是因为铁片表面生成了致密的氧化膜,阻断了反应的进行,不能说明浓硝酸氧化性弱于稀硝酸,故 D错误; 故选 B

 15. 【答案】D 【解析】

 【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还原剂的还原剂大于还原产物,氧化性:XO 4>Z 2 >B 2 >A 3+ ;还原性:A 2+ >B - >Z - >X 2+ 。

 【详解】A.反应 Z 2 +2A 2+ =2A 3+ +2Z - 中还原性:A 2+ >Z - ,与已知符合,可以进行,A说法正确; B.Z 元素在反应③中 Z 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在反应①中 Z 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B 说法正确; C.分析可知,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XO 4、Z 2 、B 2 、A 3+ ,C 说法正确; D.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 2+ >B - >Z - >X 2+ ,D说法错误; 答案为 D。

 16. 【答案】A 【解析】

 【详解】A.Na 2 O和 Na 2 O 2 阴、阳离子比都是 1:2,故 1 mol Na 2 O和 Na 2 O 2 的混合物中含有的阴、阳离子总数是 3N A ,故 A正确; B.1 个 NH 2 - 所含质子数是 9,电子数是 10,故 1 mol NH 2 - 所含的质子数为 9 N A ,电子数为 10N A ,故 B 错误; C.H 2 O、H 2 O 2 在标况下是液体,不适应气体摩尔体积,故 C 错误; D.浓 H 2 SO 4 和铜反应过程中,浓度会变小,小到一定程度 H 2 SO 4 就不和铜发生反应了,故含 2molH 2 SO 4 的浓H 2 SO 4 与足量铜反应,实际上被还原的 H 2 SO 4 小于 1mol,故 D错误; 17.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1g氮气的物质的量为1g 1 = mol28g/mol 28,氮气的摩尔体积mV VLV = = =28V L/molnmol128,故 B 正确。

 故选 B。

 18. 【答案】B 【解析】

 【详解】A.常温下向装有稀硫酸和铜片的烧杯中不断通入空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Cu+O 2 +2H 2 SO 4 = 2CuSO 4 +2H 2 O,故其离子方程式是 2Cu+O 2 +4H+ =2Cu 2 + +2H 2 O,故 A正确; B.铜与浓硫酸反应反应过程中,有近一半 H 2 SO 4 被还原成 SO 2 ,所以制取等量硫酸铜,三种方法消耗的硫酸不一样多,故 B 错误; C.①耗能,有 SO 2 生成不环保;②耗能,环保;③既不耗能,也环保。故③为最佳方案,故 C 正确;

 D.在①的反应中,硫酸体现酸性和强氧化性, ②③体现了硫酸的酸性,故 D正确; 本题答案 B

 19. 【答案】B 【解析】

 【详解】A.配制 950mL 稀硫酸溶液需使用 1000mL 规格的容量瓶,质量分数 98%、密度为 1.84g/mL 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18.4mol·L -1 ,根据稀释公式计算 18.4mol·L -1  V 浓 =1000mL  0.2mol·L -1 ,V 浓 =10.87mL,但量筒精确不到 0.01,故量取的浓硫酸体积应为 10.9 mL,故 A错误; B.量取浓硫酸时俯视量筒刻度线,会导致量取的浓硫酸体积偏小,导致最终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故 B 正确; C.浓硫酸稀释不能放在容量瓶中进行,故 C 错误; D.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除容量瓶外,还需要量筒、玻璃棒、小烧杯和胶头滴管,无胶头滴管无法定容,故 D错误; 本题答案 B 20.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NO 2 溶于水,一氧化氮不溶于水,达不到除去一氧化氮气体的目的,故 A错误; B.SO 2 与饱和 Na 2 SO 3 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氢钠,不符合除杂 要求,故 B 错误; C.FeCl 3 与铁粉反应生成 FeCl 2 ,过量的铁粉可以通过过滤除去,故 C 正确; D.二者均与氢氧化钙反应,应通入二氧化碳除杂,故 D错误; 故选 C。

 21.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氯水中有盐酸和次氯酸,盐酸能和 AgNO 3 溶液反应生成 AgCl白色沉淀,和 Na 2 CO 3 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也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氯水中的次氯酸有强氧化性,可以使变红的石蕊试纸褪色,故选 C。

 22.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该溶液可能是碳酸盐溶液或碳酸氢盐溶液或亚硫酸盐溶液,故 A错误; B.焰色反应为元素的性质,此溶液可能是 NaOH,NaOH为碱,不是盐,故 B 错误; C.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颜色褪去,氯气也会使品红溶液褪色,该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硫,故C 错误; D.向某溶液中滴加 KSCN溶液,溶液不变色,说明不含三价铁离子,滴加氯水后溶液显红色,氯气氧化亚铁离子为铁离子,遇到硫氰化钾溶液生成血红色溶液证明该溶液中一定含 Fe 2+ ,故 D正确; 故选 D。

 23.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步骤(1)可知,推测溶液中一定存在④;由步骤(2)可知,白色沉淀为 BaSO 4 ,但23SO能被氧化为24SO,则推测⑤⑥至少有一种,因⑤⑥均与②结合生成沉淀,则一定没有②;由步骤(3)可知,白色沉淀为AgCl,由于步骤(1)中会引入 Cl - ,不能确定原溶液是否含有 Cl - ,又溶液为电中性,一定存在阳离子,则一定存在①,综上所述,一定存在①④,⑤⑥至少有一种,一定不存在②,不能确定的离子为③。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 A。

 24.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钠在空气中反应生成氧化钠,点燃或加热条件下生成过氧化钠,故 A错误; B.常温下铝与浓硝酸发生钝化反应,在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膜,阻碍反应的继续进行,故 B 错误; C.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被氧化剂高锰酸钾氧化为硫酸,高锰酸钾被还原为 Mn 2+ ,溶液颜色褪去,不是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故 C 错误; D.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通入氧气,一氧化氮和氧气按照 4:3恰好溶于水形成硝酸溶液;原料充分利用防止气体污染空气,气体溶于水全部形成硝酸,故 D正确; 故选:D。

 25. 【答案】B 【解析】

 【分析】

 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硝酸变为稀硝酸,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一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的二氧化氮、一氧化氮又被氧气氧化为硝酸,最后等效于铜失电的数目等于氧气得电子数目,根据电子得失守恒规律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1.92 gCu 的物质的量为1.92gn Cu = =0.03mol64g/mol( ),反应时失去电子数目为 2×0.03mol=0.06mol,反应整个过程为 HNO 3Cu NO 2 、NO;NO、NO 22O HNO 3 ,反应前后 HNO 3 的物质的量不变,而化合价变化的只有铜和氧气,则 Cu 失去电子数目等于 O 2 得到电子的数目,所以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为20.06moln O = =0.015mol4( )

 ,2V O =0.015mol? 22.4L/mol=0.336L=336mL ( ) ,故 B 正确。

 故选 B。

 Ⅱ卷(共 50 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4小题,共 50分) 26. 【答案】

 (1). c

 (2). 干燥的有色布条无明显变化,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

 (3). Cl 2 +2OH - =ClO - +Cl - +H 2 O

 (4). Ca(ClO) 2

  (5). Ca(ClO) 2 +CO 2 +H 2 O

 =

 CaCO 3 ↓+2HClO,2HClOΔ2HCl+O 2 ↑ 【解析】

 【分析】

 【详解】(1)氯气有毒,且氯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因此引导大客车上的乘客逆风高处转移,选项 c正确;故答案为 c; (2)氯气本身不具有漂白性,干燥的氯气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氯气遇到水产生次氯酸,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具有漂白性,氯气能使湿润有色布条褪色;故答案为干燥的有色布条无明显变化,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 (3)Cl 2 能与 NaOH发生歧化反应,其离子方程式为 Cl 2 +2OH- =Cl - +ClO - +H 2 O;漂白粉的成分是 CaCl 2 和Ca(ClO) 2 ,其有效成分是 Ca(ClO) 2 ;碳酸的酸性强于次氯酸,漂白粉长期露置于空气中发生 Ca(ClO) 2 +CO 2 +H 2 O

 =

 CaCO 3 ↓+2HClO,2HClOΔ2HCl+O 2 ↑;故答案为 Cl 2 +2OH- =Cl - +ClO - +H 2 O;Ca(ClO) 2 ;Ca(ClO) 2 +CO 2 +H 2 O

 =

 CaCO 3 ↓+2HClO,2HClOΔ2HCl+O 2 ↑。

 27. 【答案】

 (1). B D E

  (2). C+2H 2 SO 4 (浓)SO 2 ↑+CO 2 ↑+H 2 O

 (3). 分液漏斗

 (4). 平衡分液漏斗与圆底烧瓶内的压强,使浓硫酸能顺利流下

 (5). ②①④③

 (6). ④中棉花蓝色变浅

 (7). 蓝色棉花不完全褪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

 【分析】

 ②中浓硫酸使蔗糖脱水炭化,b 管的作用是平衡压强,便于浓硫酸顺利滴下,用装置①检验水,然后用装置④检验二氧化硫,棉花蓝色变浅,最后用澄清石灰水装置③检验二氧化碳,据此解题。

 【详解】(1)浓硫酸使蔗糖脱水炭化,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同时浓硫酸吸水放热,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碳和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使“黑面包”膨胀,所以整个反应过程中浓硫酸所体现的性质有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则 BDE符合题意;“黑面包” 膨胀的原因为:C+2H 2 SO 4 (浓)ΔSO 2 ↑+CO 2 ↑+H 2 O; 故答案为:BDE;C+2H 2 SO 4 (浓)ΔSO 2 ↑+CO 2 ↑+H 2 O; (2)②中仪器 a 的名称为分液漏斗; b管的作用是平衡压强,便于浓硫酸顺利滴下,为实现实验目的,先用无水硫酸铜检验水(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然后用装置④检验二氧化硫,因为二氧化硫和碘水反应:SO 2 + I 2 + 2 H 2 O = 2HI + H 2 SO 4 ,棉花蓝色变浅,最后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所以上述装置的连接顺序是②①④③; 故答案为:分液漏斗;平衡分液漏斗与圆底烧瓶内的压强,使浓硫酸能顺利流下;②①④③; (3)说明产物中有 SO 2 的实验现象是:④中棉花蓝色变浅; 故答案为:④中棉花蓝色变浅; (4)说明产物中有 CO 2 的实验现象是:蓝色棉花不完全褪色,说明二氧化硫被完全吸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蓝色棉花不完全褪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8. 【答案】

 (1). 4NH 3 +5O 2催化剂Δ4NO+6H 2 O

 (2). NO+CO催化剂ΔN 2 +CO 2

  (3). 2Na 2 O 2 +2CO 2 =2Na 2 CO 3 +O 2

  (4). 2NaOH+CO 2 =Na 2 CO 3 + H 2 O

 (5). 2Fe 2+

 + Cl 2

 = 2Fe 3+

 + 2Cl -

  (6). b 【解析】

 【详解】(1) A是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 A是氨气,C 为空气的主要成分,E 是一种有毒气体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反应Ⅱ在三元催化器催化作用下常用于汽车尾气的转化,可以联系到一氧化碳还原氮的氧化物,则 C 是氮气,E 是 CO气体,则 B 是氮的氧化物,D为空气的主要成分,则 D为氧气,则可推测出 B 是一氧化氮,因此:①反应 I的化学方程式就是氨气的催化氧化,故反应 I的化学方程式是 4NH 3 +5O 2催化剂Δ4NO+6H 2 O。②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 NO+CO催化剂ΔN 2 +CO 2 。

 (2)由 A、B、C 转化路线结合 C 是一种碱,结合 A是淡黄色化合物,结合 C 含有的阴、阳离子均为 10 电子粒子。可想到 A是 Na 2 O 2 ,C 是 NaOH,常温下 D是无色气体,能和 Na 2 O 2 反应的无色气体,想到 D是 CO 2 ,因

 此:①反应 I的化学方程式是 2Na 2 O 2 +2CO 2 =2Na 2 CO 3 +O 2 ②反应 Ⅲ 的化学方程式是 2NaOH+CO 2 =Na 2 CO 3 + H 2 O。

 (3)A是酸,D是一种常见金属,酸和金属 D生成 B,C 和金属 D也生成 B,可推测 B可能是盐,而且整个过程是含有相同金属元素的盐之间的转化,可想到铁元素,结合 E 是一种常见非金属,可推测出 A是盐酸,D 是铁,B 是氯化亚铁,E 是氯气,C 是氯化铁,因此:①反应Ⅱ的离子方程式是 2Fe 2+

 + Cl 2

 = 2Fe 3+

 + 2Cl - ②检验B 中含有 C就是检验氯化亚铁中含有氯化铁,故所用试剂是 KSCN溶液,故应选 b。

 29. 【答案】

 (1). 3Cu+8H + +2NO-3 (稀)=3Cu 2+ +2NO↑+4H 2 O

 (2). 无

 (3). 不能

 (4). b

 (5). 铜丝溶解,溶液变蓝,产生大量气泡,左管内液面下降,右管液面上升

 (6). 将分液漏斗的活塞慢慢打开,U型管 B 侧管中硝酸又回落到 A侧管内,分液漏斗中有红棕色气体出现 【解析】

 【分析】

 由于 NO易被空气中 O 2 氧化成 NO(红棕色),所以在金属与稀 HNO 3 反应的常规实验中,很难观察到无色NO气体的生成,而是观察到红棕色气体.本题实验Ⅱ中的意图是创设无氧气环境,用稀硝酸溶液排除 U形管内的空气,铜丝与硝酸反应后,生成的 NO难溶于硝酸溶液,导致 U形管的压强增大,硝酸溶液被压到 U形管右侧,当硝酸和铜丝脱离接触,反应自动停止,将分液漏斗的活塞打开,NO进入分液漏斗中,NO在分液漏斗中生成二氧化氮,同时硝酸溶液有进入 U形管左侧,关闭分液漏斗活塞,这时,分液漏斗内有二氧化氮,硝酸又和铜丝反应生成 NO,形成鲜明的对照试验效果。

 【详解】(1)用装置 I实验 ①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和一氧化氮、水,离子反应方程式是 3Cu+8H + +2NO-3 (稀)=3Cu 2+ +2NO↑+4H 2 O。故答案为:3Cu+8H + +2NO-3 (稀)=3Cu 2+ +2NO↑+4H 2 O; ②若生成二氧化氮,通过水后也转化为一氧化氮,观察到集气瓶中收集到无色气体不能(能、不能)证明集气瓶中生成的气体是 NO。故答案为:无;不能; (2)用装置Ⅱ实验 ①将分液漏斗的活塞打开,从 U行管的右侧管口注入稀硝酸一直注到刚刚将铜丝浸没为止,关闭活塞。故答案为:b; ②关闭活塞,用酒精灯对 U行管的右侧微热,当铜丝上开始出现气泡时,撤去酒精灯,之后观察到的现象是铜丝溶解,溶液变蓝,产生大量气泡,左管内液面下降,右管液面上升。故答案为:铜丝溶解,溶液变蓝,产生大量气泡,左管内液面下降,右管液面上升; ③能证明收集到的气体是 NO的操作和现象是将分液漏斗的活塞慢慢打开,U型管 B 侧管中硝酸又回落到 A侧管内,分液漏斗中有红棕色气体出现。故答案为:将分液漏斗的活塞慢慢打开,U型管 B 侧管中硝酸又回落到A侧管内,分液漏斗中有红棕色气体出现。

推荐访问:北京市 高一 期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