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利用大众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论利用大众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当前我国大众文化兴起与特点 在西方,葛兰西较早提出大众文化概念。葛兰西指出,文化意识形态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任何新文化形态要发挥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力,就必须被大众接受,成为大众文化。在葛兰西之后,西方学者虽然从各自的角度与立场,对大众文化定义作出了不同界定,但是他们探讨的对象是相同的或基本相同的。一般认为,大众文化主要是指随着现代大众社会的兴起而形成的、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以大众传媒为主要传播手段、进行大批量文化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在中国,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大众文化是于1981年被引入的。1981年国内学术期刊上刊发了 “大众文化”的名词解释。大众文化作品在我国的出现可能还要晚一些。20世纪80年代大众文化类型的电视剧极少,这一时期电影被视为宣传主旋律的工具,大众文化题材电影数量极少。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电视剧《渴望》为发端的大众文化类型电视剧才得以迅速发展。大众文化主题电影也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得到发展的。当前中国大众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一)商业性 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是依据市场规律批量生产出来,是一种典型的商业文化。大众文化在西方的发展表明,大众文化是市场与商业的产物。大众文化在其运作中主要目的就在于获得市场认可,让消费者为购买大众文化产品买单,获得利润,因而,投资的商业利润就成为大众文化生产的根本目的。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实际上类似于工业生产线生产出来的商品,因此,以文化工业来称谓大众文化,是十分恰當的。在阿多诺看来,大众文化实际上就是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文化企业生产这些文化产品必然遵循市场逻辑,即投入资本、生产产品、销售产品、收回投资、获得利润。只有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能顺利实现上述环节的循环,才能为整个文化产业存在发展奠定基础。国内外成功的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与运营均遵循上述市场规律。

(二)娱乐性 文艺作品天然具有娱乐性,大众文化娱乐性更强。在对大众文化深入研究后,国外理论家尼尔指出,最大限度地追求娱乐效果是大众文化的突出特点。为了追求愉悦感官的效果,大众文化以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使用多种形式,娱乐大众身心。国内有学者深刻揭示了大众文化的这种娱乐性,“总之,银行家、当红明星和文化商携起手来一起向大众使出媚眼,大众喜欢什么他们就表演什么,生产什么。大众当然喜欢感性的东西,追求感性的快乐。”大众文化的娱乐性与商业性密切相关。商业性大众文化产品欲被消费者接受、认可、消费,就必须为消费者提供感官上放松、愉悦,这必然要求大众文化作品具有娱乐性。因此,娱乐性不强的大众文化作品往往难以被大众接受。

(三)通俗性 大众文化的通俗性特点是由其受众的文化水平与生活需要所决定的。一方面,大众文化的受众文化水平层次不齐。应该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众文化水平与受教育程度在不断提升,然而,应该承认,相对于社会精英来说,大众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并且差别较大。因此,为适应大众的文化水平与接受能力,大众文化生产者就必须让大众文化作品内容较为浅显易懂,容易被大众接受。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受众多是普通市民,此群体的主要兴趣不在于思考主导文化的宏大叙事,也不会过多思考终极价值,他们的主要压力来源于日常工作生活,他们需要在紧张的劳作之余,通过消费通俗性的大众文化产品,来释放工作生活压力。因此,大众文化作品的题材必须容易懂,要用直白与朴实言语,讲述世俗生活故事,以吸引大众。

(四)标准化 在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绝大多数时候,文化无论就内容与形式来说都深深地烙上了创造者、传播者的个性特征。然而,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流行,文化作品原有的个性化被标准化所替代。大众文化的标准化特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大众文化内容的标准化。这就是说,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者要从多数人一般需求特点和接受水平出发,来设计文化产品内容,这就使得大众文化内容呈现出标准化特点。其二,大众文化载体的标准化。大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阿多诺等正式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文化工业系统所生产的文化产品都是供大众消费为目的的,并且这些产品都是对已有模板的模仿,不具有创造价值。大众文化的模板就是一种标准的形式,可以大量复制并传播。这就是说,“文化工业的生产是按一定标准和程序进行的复制与拷贝。” (五)意识形态性 大众文化是不同阶级、群体和文化消费主体表达思想、观念、价值观的文化生活方式,具有同化、抵制甚至颠覆现有社会秩序的能力。任何文化都是一定社会时期政治经济的观念形态之反映,大众文化作为反映大众文化活动的一种形态,会受到特定政治背景和意识形态影响。通过接触大众文化产品,大众文化中隐含的导向、价值判断等便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民众。英国文化研究者约翰·斯道雷指出,“所有的文本最终都是政治的,这意味着所有的文本都带有意识形态的意味,描述着外部世界;它们在互相冲突中界定着‘实然和‘应然。” 大众文化也必然具有意识形态性。

二、利用大众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众文化已经发展为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并列的文化形态。包括大学生在内的观众成为大众文化的消费者,观看包括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大众文化产品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情况下,利用大众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必要。

(一)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利用大众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载体包括谈话、开会、理论教育、英模宣讲先进事迹、红色电影等等,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些载体有效地发挥了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功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城市化的发展,遵循商业化原则生产出来的大众文化,因其娱乐性、通俗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大学生开始成为消费大众文化产品的重要群体。因此,当前我国一些优秀的大众文化作品完全可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各类文化载体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润物细无声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意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让教育对象主动趋近、积极悦纳、高度认可的一种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源于包括教育载体等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重要来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只有符合“三贴近”原則,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令大学生感到亲切,进而产生亲和力。

近年来,我国一些优秀大众文化作品符合“三贴近”原则。第一,大众文化作品贴近实际。大众文化作品多取材自自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具有强烈的现实感与时代气息。《蜗居》《以人民的名义》等就是这样的贴近实际的大众文化作品。第二,大众文化作品贴近生活。当前我国优秀的影视剧、综艺节目等大众文化作品大多讲述老百姓自己的生活故事,反映百姓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所思所想、生活态度、人生追求。例如,《老马家的幸福往事》《幸福来敲门》等就是贴近生活的大众电视作品。第三,大众文化作品贴近学生。一些热播的电影内容就是大学生现在和将来需要面对的人生课题。比如,《致青春》的题材是校园爱情《中国合伙人》故事内容是创业。对于这些大众文化作品,大学生不仅毫无距离感,还自然产生亲近感。一旦接触这些大众文化作品,大学生就会被吸引,于是就出现了追剧族、影迷群。这一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文艺对年轻人吸引力最大,影响也最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选取具有“三贴近”特征的大众文化作品为载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能够对大学生形成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利用大众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是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有关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教育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实效性,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传授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激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内化为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外化为大学生的社会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具有亲和力的丰富的大众文化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优秀的大众文化作品包含着社会所倡导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规范等富有正能量内容。在观看和欣赏优秀大众文化作品的过程中,大学生会受到大众文化作品的潜移默化式的影响,受到大众文化作品的富含正能量内容的积极影响,从而对社会主流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规范产生认同感,并内化为自身的主观意识,外化为自身的社会行动,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启发性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八个相统一”,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八个相统一”包括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等内容。长期起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习惯于将一定的政治观、法治观和道德观灌输给大学生,使得他们接受相应政治观、法治观、道德观。灌输性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具有运用广、成效快等优点,但也带有说教性、强制性等缺陷。由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也要注重启发性方法运用,要在大众文化作品的故事情境中,引导学生主动体验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各类大众文化的消费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过程,大学生能够将教学内容和自身的大众文化知识储备相结合,理解知识,内化知识,从而就使得利用大众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启发性。

三、利用大众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利用大众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要性,也要采取恰当的策略,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以价值性为准绳,精心选择大众文化作品 当前我国大众文化作品数量虽大,但总体质量参差不齐,有影响力的大众文化作品不多。在当前我国大众文化作品中,既包括契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作品,又有大量迎合人们感官需要的作品;既有少量构思精妙,制作精良,又有很多导向不明,粗制滥造的作品。因此,利用大众文化,开展思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以价值性为准绳,精选大众文化作品。2017年热映的电影《战狼2》反映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中华民族精神,是一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优秀大众电影。既然大众文化作品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那么就必须精选大众文化作品,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选大众文化作品要充分考虑其内在的价值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精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文化作品,开展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教育。

推荐访问:论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 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论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家校教育管理 论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觉 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 马拉松高校开展 高校开展德育的途径 高校辅导员如何利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