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1单元 厘米、分米、米 第1 课时 用不同的工具测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例1、例2;议一议、试一试及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会用指定的物品作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描述测量的结果。

3.感受与同学合作学习的乐趣,了解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学准备】 PPT课件、硬币、曲别针、文具盒、橡皮、铅笔等.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发了新书,你们高兴吗?书是我们的好朋友,那你们知道书有多长吗? 2。学生估计数学书的长度,可以用手比划。

二、探究新知 1.用不同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长度. (1)选一选:分小组,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数学教材的长,每人选一样。

(2)量一量:四人一小组进行测量。

教师强调: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并注意一段对齐。

(3)说一说:你选用什么物品进行测量?量的结果是多少? (4)议一议:为什么同一长度量出的结果也不同呢? 小结:测量同一长度,选的标准不同,量的结果也不同.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不同的长度。

(1)学生自由选择工具测量自己喜欢的物品:桌子的宽度,铅笔、橡皮的长度…… (2)将测量结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集体交流:通过刚才的测量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如果选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长度不同的物体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只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才能正确比较出不同物体的长短。

3.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长度。

(1)全体同学用小方块或其他同规格物品去测量数学教材的长度。

(2)汇报测量结果。

(3)提问:为什么这次测量出来的结果是相同的呢?怎么才能使每个同学测量出的结果相同呢? (4)小结:只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才能得到同样的结果. 三、巩固练习 1。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文具盒的长度,找出最长的和最短的,进一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作用. 2.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宽、高.学生独立测量后再交流. 3。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1。在小组内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开展了哪些活动?你懂得了什么? 2.在全班交流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研究的内容. 五、课后延伸 估一估,再实际量一量你家的饭桌、你的小床、卧室的窗户各有几支铅笔长,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比一比谁家的饭桌长一些,谁的小床长一些……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用不同的工具测量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长度。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不同的长度。

3。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长度。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不足之处] 整堂课上得很累,一是学生有点乱,二是感觉教得有点死板,很机械,课堂气氛不活跃。另外在练习设计上忽略了学生的测量方法的练习,知识深度挖掘还不够。

[再教设计] 增加一些趣味性的习题,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第2 课时 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例1及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体会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估测物体长度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PPT课件、学生尺、练习纸、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教师激趣: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谜语,同学们猜一猜,知字去口来添豆。(短)哪位同学知道短的反义词?(长) 师:你们的课桌面和老师的课桌面相比较一下,哪个长,哪个短呢?能看出来吗? 生:老师的长,我们的短。

师:对,你们很聪明,那究竟我的比你们的长多少呢?要找答案怎么做呢? 生:量一量. 师:课桌面有多长?同学们试着去量一量吧. 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不唯一) 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2)导入主题:你们的办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新课教学,感知1厘米。我分五步进行教学。

1。认识尺子。

出示直尺,让学生观察直尺,仔细瞧瞧,你发现尺子上有些什么? 生给出答案。

师:看老师这也有一把放大的尺子,和同学们的尺子比一比,老师的尺子光光的,还缺少什么呢? 生:缺少一些竖线和数字。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尺子的共同点,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让学生了解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直尺上的1厘米长度。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让学生用手比划1厘米,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在我出示几样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看的基础上,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师:你能用两个手指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比划状) 4.找生活中的1厘米. 请在你的身边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观察,汇报。

5。认识几厘米. 数一数2厘米中有几个1厘米,4厘米、6厘米中呢?让学生知道2厘米、4厘米有多长.学生拿尺介绍两者的长度,同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

三、学习测量方法 1。动手实践,探索量法。

出示已经裁好的纸条。

谈话:同学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和几厘米,现在我们用厘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请看,这是一张纸条,请大家认真观察老师是怎么量它的长度的,并把你看到的和同学们说一说,看谁看得最仔细。

教师演示量纸条的过程,学生观察,说出纸条的长度。

2。谈话: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但是,老师却碰到了一些数学小马虎,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这些小马虎在量物体时是如何做的? (1)你认为他量的对吗?哪儿错了?说说你的看法。

(2)这种量法对吗? (3)这种呢? 作为朋友,你想告诉小马虎在测量物体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发表建议. 老师也想告诉他:先放好尺子,再把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3。量线段。

谈话:小朋友真了不起,你们不但总结了量物体的方法,还帮助了数学小马虎. 老师现在想考考你们:在作业纸上,有两条线段,请量出它们的长度,并记录下来,然后再比一比哪一条线段长,长多少厘米。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1,2,3题. 五、课堂总结 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还有更大的长度单位,我们今后还会学习它们.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直尺上的“0”表示起点,测量物体长度从“0”开始。

厘米可以用“cm”表示。

感受1厘米。

食指的宽度约是1厘米。

直尺上从刻度0到1,2到3……都是一厘米。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学生从认识到动手操作到应用,使学生体验到“厘米”的知识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活力与创造,这样所学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中,反馈评价不及时。这节课活动较多,没有做到随时根据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调节、评价,致使本节课的部分注意事项占用了下节练习课的时间.没有采用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本节课中做到了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但没有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等方面,在评价方式上,也没有做到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

[再教设计]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

第3 课时 直尺和线段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例1、例2;试一试及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由实物抽象出线段、测量和画线段的过程。

2。初步认识线段,能用直尺准确测量线段的长度。

3。在用直尺测量纸条、毛线、线段等学习活动中,体会线段的特征。

【教学重点】 测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线段的画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纸条、毛线等。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师:老师让你们猜一个谜语(PPT课件出示谜面):一条条,一根根,编织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 指名学生回答:毛线。

师:怎样测量毛线的长度呢?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大家都能学会测量。

二、探究新知 1。复习直尺的有关知识。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直尺,会用直尺进行简单的测量,现在请同学们在直尺上用手比划出1厘米、3厘米、4厘米等长度. 学生练习:在自己的直尺上用手比划出1厘米、3厘米、4厘米等长度。

2.用直尺测量彩色纸条的长。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测量了橡皮的长度,你能用自己手中的直尺测量出你准备的彩色纸条的长度吗?快动手试一试吧。

学生同桌合作,动手测量。然后找代表汇报。

师:在用直尺测量纸条的长度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汇报. 3。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大家拿出准备的学具,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4.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5。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观察教材第5页例题第(2)问,拉紧的一段毛线叫线段吗? 教师在讲台上演示,然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绳子照着操作,指一名学生到讲台上演示给同学们看,感知什么是线段。

师:同学们知道线段都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 (1)线段是直的。

(2)线段有两个端点。

(3)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师:哪些东西的边还可以看成是线段? 学生同桌互相交流。

小结:我们把像教材第5页下方那样的图叫做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6.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度量吗? 让学生量一量教材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直尺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直尺度量,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得出正确结论。

7.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边画边说。

学生尝试用断了3厘米的断尺画3厘米长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汇报。

小结: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够准确画出线段.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发言.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直尺和线段
1.线段是直的。

2。线段有两个端点。

3。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画线段:从直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直尺几厘米的地方,再在两端加上端点.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课堂开始以猜谜的情境引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不足之处] 在画线段环节,学生还没有准确把握画线段的方法,特别是用断尺画线段. [再教设计] 应多让学生尝试画一画,说一说等,加强学生对线段的认识。

第4课时 认识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页例1、例2及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测量中,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米“的过程。

2.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3。进一步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换算;进一步体会测量的不同方式。

【教学难点】 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 PPT课件、直尺、米尺、1米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问题情境 1。谈话引出测量课桌面的活动。提出同桌合作,利用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课桌面的要求,鼓励同桌积极合作。

师:我们上节课用小棒等工具测量过课桌面的长度,同时,我们认识了直尺和长度单位“厘米“.现在,请同桌用“厘米”作单位测量一下课桌面有多长。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测量活动。

师:把你们测量的方法和结果告诉大家。

2.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说一说是怎样做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交流用直尺测量的方法和结果. 3。认识米尺,共同用米尺测量桌面。

师:现在,我们一起认识一个新的测量工具——米尺,并用它来测量一下。

拿出米尺,师生一起测量课桌面的长,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用米尺量比用直尺简便、准确. 二、认识1米 1。认识长度单位“米”及字母表示。

师: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米”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板书)来表示。

2.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拿出一把米尺,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描述1米有多长,初步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师:老师手里拿的是一把米尺,这把米尺的实际长度是“1米”,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1米有多长吗? 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如学生边用两手比划边说;学生边比划自身的高度边说;1米比课桌面的边长长一些等等,老师要给予鼓励。

3.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观察米尺,说一说1米中有多少厘米,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 1米=100厘米 1 m=100 cm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1米有多少个1厘米?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给学生充足的数的时间,再交流。

师:通过刚才大家数,发现米尺上有100个1厘米,那就是说1米=100厘米(板书)。

4。体验1米,让学生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不同意见的机会,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指导性的评价。

师:同学们,你能找出几种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吗? 学生可能找到:教室中的日光灯的长度、黑板左右两边的长、门上下两边的长、课桌的长等。在生活中,有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如:花池的宽、小弟弟的身高、电视柜的宽…… 师:同学们找出了许多大约长1米的物体,现在,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条绳子,你估计一下,这条绳子有多长? 学生估计是1米。

师:我请两个同学测量一下,这条绳子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 三、实际测量 1.提出1米大约等于几支铅笔的长度的问题,鼓励学生先估计,再实际测量。

交流时,重点了解学生估测的方法是否科学,结果如何。

请两个学生测量演示。

师:请你们再估计一下,1米大约等于几支铅笔的长度? 指名几位学生回答,不做评价。

师:估计得对不对呢?请同桌合作,用自己的方法验证一下。

学生同桌合作测量,然后交流,重点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1)拿铅笔和米尺比,1米大约是6支铅笔的长。

(2)把1米长的绳子对折,再对折,然后与铅笔比…… (3)测量每支铅笔大约是20厘米,5支…… 2.测量黑板的长。先让全班同学进行估计,再请几名同学实际测量。还可以估测一下黑板的宽。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面对着黑板,你们知道黑板的长和宽各是多长吗?请大家先估计一下。

学生估计,老师不做评价,只做记录。

师:好!我们请两位同学来实际测量一下。

学生测量,老师参与测量。

3.测量教室门的高。先让全班同学进行估计,然后学生一起测量,重点指导学生读测量结果和用语言描述测量结果。还可测量门的宽.师:现在我们再来估计一下教室门的高和宽,再测量. 学生同桌合作测量,在测量结果不够整米时要重点指导学生如何描述.如:门高1米80厘米;门高大约2米;门高不够2米;
门宽1米多…… 四、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1,2题。

练一练的题学生首次接触,先帮助学生明白题意。交流时,了解学生字母填得是否正确,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并进行具体的指导.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认识米
测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精心设计,采用多种途径理解和区分单位:厘米和米。

[不足之处] 在课堂教学中,在让学生汇报交流这一环节里,当学生表达不出或不清楚时,我不够耐心,急于给学生提示,这样不利于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如果当时能不急于帮学生下定论,而是请其他同学发表意见,相互补充,将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更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 [再教设计] 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发现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第5课时 认识分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0页例1、例2,练一练第1,2题及身边的数学。

【教学目标】 1.经历小组合作,探索厘米、米、分米之间关系的过程。

2.认识“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活动,获得与同伴解决问题的经验.了解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米尺,直尺,8厘米、1米、60厘米的木条各一根,PPT课件,长纸条。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问题情境 1。教师拿出两根木条(一根8厘米,一根1米)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米两个长度单位,并能估测一些物品的长度,现在老师有两根木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两根木条各有多长? 学生估计,记下估计结果,再测量,并记录。

2.拿出60厘米长的木条,让学生观察,并与前面两根木条比较长短,然后进行估计和测量。最后说明,计量比厘米大,比米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手里的这根木条,与刚才的两根木条相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了解,这根木条比8厘米的木条长,比1米的木条短. 师:请大家估计一下这根木条有多长,再实际测量一下。

学生估计、测量。

师:大家测量出这根木条的长度是60厘米。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分米。用分米来表示这根木条的长度更简便一些。分米用字母“dm”表示. 二、认识1分米 1。结合直尺认识分米,知道1分米=10厘米。

师:请大家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尺子,1厘米1厘米地数,数到10厘米,看看10厘米有多长. 学生数、交流。

师:这10厘米长度就是1分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1 dm=10 cm 2.体会“1分米“的实际长度。

先让学生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再用手比一比1分米有多长. 师:请你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用手比一比1分米有多长。

给每个学生实际比的机会。

3。联系熟悉的物品,认识并体验1分米。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大约长度为1分米的物品。

师:找一找,在你熟悉的物品中,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学生回答可能很多,如:电灯开关的边长,粉笔盒的宽,香皂盒的宽等,学生说的实物的长接近1分米就可以。

三、探索活动 1。小组合作,探索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1)提出探索的要求,并板书:1米=(  )分米。鼓励小组同学合作研究。

师:我们学习了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并且知道了1分米=10厘米,现在请小组同学一起研究一下,1米等于多少分米?可拿米尺实际观察一下。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各组探究的过程和结果。重点请各组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要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推导方法的机会。

师:请各组汇报一下你们研究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研究的。

2。自主学习,探索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米等于10分米,1分米等于10厘米.那么1米等于多少厘米呢?你能自己推算出来吗?试一试.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推算,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出理由. 四、实际应用 1.用分米表示60厘米的木条。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来解决前面的问题,60厘米的木条等于多少分米?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测量课桌面的长和宽。

(1)课桌面的长可直接用前面测量的结果,用分米表示。如果课桌面不是整分米,可用大约几分米表示。

(2)同桌合作,测量课桌面的宽,并用分米表示。交流测量的结果时,重点指导学生读结果. 五、活动延伸 结合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了解儿童乘坐火车时购买儿童票关于身高的规定,提高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 六、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第10页“练一练”第1,2题。

七、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认识分米
分米是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1 m=10 dm     1 dm=10 cm     1 m=100 cm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这节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了所有的知识点,比设计的效果还好.我们还是要还给学生自己的空间,让他们有伸展的机会并熟练掌握知识. [不足之处] 学生虽然对分米和厘米形成表象,但还不能进行实际应用,学生从学到会、从知到用是要经过一个过程的,让学生多感受、多操作、多实践,才能熟练掌握知识。

[再教设计] 教师要能放手、敢放手,在放手的同时,能够真正地放心,相信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我们的测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例1、例2及自主小天地。

【教学目标】 1.经历同学合作,选用合适的工具测量身体某部位的活动过程。

2.了解自己身上的数据,能用手拃、步长等作标准估测物品的长度. 3。体验估测活动的乐趣,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各种工具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教学准备】 直尺、米尺、记录卡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估测比赛 1。提出要求:不允许用直尺和米尺等工具。同桌一组,估测凳子面的长,看哪组估测得更准确。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一次估测比赛。要求:不能用直尺等测量工具,可借助其他工具。

比赛内容:同桌一组,估测凳子面的长,看哪一组估测得最准确。有什么问题? 如果学生提出可不可以用其他物品做工具,教师告诉学生是可以的,但最后结果必须用厘米、分米等单位描述。

学生估测,教师注意了解学生不同的估测方法。

2.交流估测的结果.先只说结果,不说方法。师:把你们估测的方法和结果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说,老师记录,同时把自己估测的结果也和同学交流。

3.师生一起测量,检验估测的结果,并评出优胜者。师:哪一组估得最准确呢?我们一起来实际测量一下。

共同测量出结果,评出估得最准的。

4.交流估测的方法.可先请估测不准的同学说一说,再请估测准确的同学介绍是怎样估测的。

师:比赛结果已经出来啦!现在,我们请几组同学说一说你们估测的方法。

估测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及时给予评价。

(1)用眼看的。(容易估不准确)
(2)用手比出10厘米,然后一下一下测……(这个方法也可以)
(3)我知道铅笔是××厘米,我们用铅笔量(借助已知的物品长度来估测,很不错)。

5。教师介绍自己的方法。

师:你们想了解老师是怎样估测的吗? 教师演示用手拃量、估算的过程. 师:我一拃是××厘米,量了××拃,估算一下是××厘米。

二、合作测量 1。谈话引入测量活动。激发学生了解自己身上数据的兴趣和愿望。

师:我们如果知道了自己的手拃的长、脚长、身高、一步的长、两臂伸开的长等,就会为我们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提供很多方便.同学们,你知道自己身上手、脚的长度吗? 2.小组合作测量.教师提出先估测,再测量的要求,亲自参与并注意指导测量方法。师:好!现在就请同学合作,测出自己身体上的数据,并写在记录卡上。

根据本班学生人数和测量工具多少分组测量。必要的话,教师可先介绍“一拃”“一步“等的含义。

3.交流测量的结果。重点说一说使用的什么测量工具,每个人估测和实际测量的结果如何。师:请组长汇报一下:你们组测量了哪些部位?分别使用的什么工具?怎样做的?每个同学汇报自己估测和实际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三、实践活动 1。鼓励学生用自身测量工具进行实际估测。

可以到操场上,分小组进行任何物体的测量,并做好记录.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自己一拃有多长,一步有多长及自己的鞋有多长等等.现在我们就用这些做工具,到操场上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记录下数据。

学生分成小组到操场上估测,教师参与学生的估测。

2。根据今天的活动,写一篇数学小日记,存入成长记录袋。

师:今天的活动结束后,每个同学写一篇数学小日记. 四、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我们的测量
测量鞋、一拃、身高、一步等长度 用身体上的工具测量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课堂上鼓励学生用自己身体上的工具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给学生开放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能够说出测量的方法,孩子参与测量活动的热情特别高,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

[不足之处] 学生合作意识不强. [再教设计] 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关系改变为“组内活动”学习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活动学习、动手操作、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 第2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第1课时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13页例1、例2及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不能平均分的事例,经历认识有余数除法的过程。

2。理解余数的含义,会读、会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算式正确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12个苹果,直径18 cm的盘子6个。学生准备12个花片,30根小棒。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问题情境 教师谈话,由用苹果招待客人,引出一个盘子可以放几个苹果的问题,让学生发表意见.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教师拿出一袋苹果)我知道你们都喜欢吃苹果,因为苹果既好吃,又有营养.所以,家中来了客人的时候,人们经常用苹果来招待客人。

教师举起一个盘子。

师:谁能说一说,这么大一个盘子可以放几个苹果? 学生可能回答:2个、3个、4个、5个等。教师用苹果实际摆一摆。

二、体验余数 1.提出用花片代替苹果:把12个苹果按每盘3个、4个、5个放到盘子里,请学生用学具摆一摆。

师:这个袋中有12个苹果,请同学们用花片代替苹果分别按每盘放3个、4个、5个摆一摆,看一看结果怎么样. 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学生分的方法和结果,要给学生充分的表达不同分法的机会。学生边说教师边用实物演示,并板书出结果。

师:谁愿意把你怎样放的,结果怎么样,给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边说,教师边用苹果演示。

学生可能会说: (1)每盘放4个,放了3盘。

(2)每盘放3个,放了4盘。

(3)每盘放2个,放了6盘。

(4)每盘放5个,放了2盘,还剩2个,也放一盘。

师:观察这几种放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盘放2个、3个、4个都正好放完,每盘放5个,放2盘,还剩2个。

3。教师结合实例说明不能平均分的意思,并举例.然后鼓励学生举出不能平均分的事例,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

师:每盘放5个,放2盘还剩2个,不能正好放完,也就是不能平均分。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不能正好平均分的情况。例子:如2个人分5块糖,每人2块,还剩1块;3个人分8支笔,每人2支,还剩2支等。你能举出不能平均分的事情吗? 学生交流,教师进行指导. 三、认识余数 1。观察教材分画片的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说什么,学生了解图上信息。

师:同学们举出了这么多不能正好平均分的事情,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课本第13页上面的情境图,说一说图中小朋友在干什么,在说什么。

2.教师讲解用算式表示分画片的结果,介绍余数,边说边板书。

师:观察得很认真,21张画片,分给每个小朋友5张,够分4个小朋友,还剩1张,这个分画片的结果可以用算式表示出来。这样想:21张画片,分给每个小朋友5张,可以列出除法算式:21÷5(板书);
再看分的结果,只够分给4个小朋友,4就是21÷5的商(板书:=4),还剩1张,在数学上叫做余数,在算式中这样表示:在商4的后面点上六个点,再写出1张(边说边板书算式,并标出余数)。

3.让学生观察算式,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然后教师介绍有余数的除法和算式的读法。

师:观察老师写出的算式,这个除法算式中有4个数,谁能说一说这4个数各表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21表示要分给小朋友的画片总数,5表示每个小朋友分给到5张,4表示只够分给4个小朋友,1表示还剩1张。

师:说得对!21张画片,分给每个小朋友5张,只够分给4个小朋友,还剩1张,也可以说还余1张。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师:有余数的除法怎样读呢?我们以分画片问题的算式为例(写出算式:21÷5=4……1),这个算式读作:21除以5商4余1. 板书出算式和读法,让学生读一读。

四、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1~3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1÷5=4……1  读作:21除以5商4余1 ↓ 余数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真正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助、去思考,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不足之处] 本节课虽然重视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但因方法问题效果不够明显;此外,还存在着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发言倾听不够,课堂上不能机智地捕捉到学生的有效信息,而导致引导不到位,浪费时间的现象. [再教设计] 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踏实地搞好教学工作,让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第2课时 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15页例1、例2及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按要求分小棒,并用算式表示分的结果的过程,体会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一定都比除数小的道理,能正确写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在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以及余数大小范围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数学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并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教学难点】 结合情境理解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小棒、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 教师手抓17根小棒,师生进行猜小棒根数的游戏。

二、操作体验 1.教师提出把17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的要求,鼓励学生动手分一分,边分边写出算式和得数。学生做完后交流,教师把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板书出来。

师:现在我们一起进行摆小棒的学习活动,请把17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根据自己摆的结果列出算式。

在学生摆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注意对操作有困难的学生及时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分的结果和算式. 生:我把17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5根,还剩2根,算式是: 17÷3=5(根)……2(根) 教师根据学生叙述随机把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师:谁来说一说算式中的“5”和“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教师提出“把17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结果会怎样”的问题,让学生继续分小棒写算式。交流后讨论一下:17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3根,剩5根行不行?使学生初步认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师:如果把这些小棒平均分成4份,结果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继续摆一摆. 3。教师提出把17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6份,怎样列式的问题,让学生分一分并列出算式,然后交流。

师:如果把17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6份该怎样列式?请同学们动手分一分并写出算式。

学生自主操作,列算式.教师进行个别指导.然后交流,教师板书出算式: 17÷5=3(根)……2(根) 17÷6=2(根)……5(根) 4。教师提出“还能再分吗“的问题,引导学生把17根小棒平均分成7份、8份、9份的情况会怎样,让学生简单说一说。

师:把17根小棒平均分成7份、8份、9份呢…… 师:自己试一试,并写出算式。

学生做完后,交流,并写出算式。

17÷7=2(根)……3(根) 17÷8=2(根)……1(根)
17÷9=1(根)……8(根)
5。提出“比较各题的除数和余数,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的要求,学生充分发言,得出结论:余数都比除数小.然后讨论“为什么”.师:同学们请看黑板上这些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给学生一点独立观察、思考的时间。

如果学生有其他说法,教师给予肯定或引导。

师:对呀!只有剩余的根数比分的份数少了,才不能再分了。这就是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计算归纳 1。让学生打开教材看算一算的内容,提出“独立计算填在方框内”的要求,让学生直接写在书上,做完后交流. 师:刚才经过摆小棒,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现在看课本第15页算一算,请你把计算后的结果填在方框内。

教师巡视,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予以指导,然后集体订正. 2.提出观察上面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你发现了什么的问题,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得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结论. 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你发现了什么? 3。讨论议一议.讨论议一议的问题,使学生了解一个数除以6的余数是1,2,3,4,5,最大余数是5.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好。通过计算,我们发现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都比除数小“。现在请大家讨论一下,一个数除以6,它的余数可能是哪几个数?最大是几?最小是几? 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问。

四、尝试练习 1。教师提出:一个数除以7,它的余数可能是哪些数?最大是几,最小是几?鼓励学生回答。

师:如果一个数除以7,它的余数可能是哪些数,最大是几?最小是几? 小结:一个数除以7,它的余数可能是1,2,3,4,5,6,最大是6,最小是1。

2。让学生写一组一个数除以7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师:同学们说得对不对呢?现在请同学们照一个数除以6的样子,写出一组一个数除以7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看一看结果怎么样。

学生写完后进行交流. 五、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15页“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先按题目要求实际拼一拼,再填空. 2.完成教材第15页“练一练“第2题,鼓励学生口算,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7÷3=5(根)……2(根)
17÷4=4(根)……1(根) 17÷5=3(根)……2(根) 17÷6=2(根)……5(根) 17÷7=2(根)……3(根) 17÷8=2(根)……1(根) 17÷9=1(根)……8(根)
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最后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践活动中的问题。这样将书本知识有效地融合在生活情境中,学生感到亲切、兴奋,学习积极性很高,同时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有用的。

[不足之处] 引导学生观察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处理不当。预先的设计是“观察这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希望学生畅所欲言,解放思维,然后再引导“请大家观察余数和除数,说一说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结果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

[再教设计] 有效地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比较、交流、质疑等完成教学任务。

第3课时 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17页例1及试一试,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有余数除法竖式的过程。

2.知道竖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会用口诀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3。在用口诀确定有余数除法的商的过程中,培养综合 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如何试商。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 1。教师让学生猜出一篮鸡蛋的个数,条件是:鸡蛋的个数是8的倍数,不超过50个,让学生猜出可能是多少个. 师:现在,我们先来做一个“猜鸡蛋”游戏,有一篮鸡蛋,这篮鸡蛋的个数正好是8的倍数,并且没有超过50个。请同学们猜一猜:这篮鸡蛋可能有多少个? 学生们可能会说出8个,16个,24个……48个。

2。提出:最多可能是多少个?并讨论为什么,让学生说出判断的想法。

师:同学们猜了这么多可能情况,都有道理,那么,这篮鸡蛋最多有多少个呢? 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并告诉鸡蛋的个数。

3.教师利用猜鸡蛋的结果讲解用口诀计算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过程. 师:同学们刚才判断鸡蛋最多有多少个的方法,就是用口诀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如50÷8,要想8和几相乘小于50,而且又是最大的数。这样想:6×8=48,48比50小,而且是50以内最大的8的倍数,可以得出:50除以8商是6,又因为50—48=2,所以,50除以8商6余2。可以写出算式…… 板书出算式:50÷8=6……2 二、解决问题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穿纸鹤情境图,让学生默读一遍,再想一想应该怎样穿。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师:通过猜鸡蛋的游戏,我们了解了用口诀计算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下面请大家看一个折纸鹤的问题,观察这幅图,同学们在干什么?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2。提出:把30只纸鹤穿起来可以怎样穿?学生说出多种穿的方法。师:把30只纸鹤穿起来,可以怎样穿? 3。让学生按不同穿法分别计算各能穿几串,有没有余数,并用算式表示出计算的结果。师: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种穿法,现在,就请同学们分别算一算,每串4只、5只、6只、7只、8只、9只,各能穿几串,有没有余数?并用算式表示出计算的结果. 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每4只穿一串,结果怎么样,算式是怎样写的? 算式是:30÷4=7(串)……2(只)
教师板书算式,特别提问单位名称. 4.交流学生计算的方法和结果,重点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师:说一说是怎样口算的。

学生说不完整,教师指导或补充。接着照上边的方式交流每串5只、6只、7只、8只、9只的结果。

三、认识竖式 1.教师以30除以7为例讲解竖式计算,并板书出来.然后,让学生说出各数的名称,教师写出来。

师:同学们学会了计算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余数的除法还可以写出竖式计算.我们以30÷7为例,这样做:先写出30÷7的竖式(板书),这样想:4×7=28,所以商4,4写在被除数个位上面,接着在30下面写出商4和除数的积28,再作减法,用被除数30减去28(也就是4个7),还剩2。

教师完成板书. 师:观察老师写出的竖式,谁能说一说竖式中各数的名称? 学生说,教师在竖式中写出来。

2.出示“试一试“的三道题,先让学生同桌说一说怎样确定商是几,再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提问。

师:学会了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来看教材第17页“试一试”的这三道题,先同桌说一说怎样确定商是几。

学生相互说,然后指名交流。教师可适时提问. 3。学生完成竖式计算,再次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在书上完成竖式计算。

学生算完后,再次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四、课堂练习 1。教材第17页“练一练“第1题,第(1)题让学生读题,说说题意,再鼓励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2。交流学生计算的结果,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计算方法和结果给大家介绍一下? 3.(2)题,先让学生自己计算,再交流算法,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单位名称的意思.使学生知道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是根据实际表示的意义来决定的。

师:(2)题请同学们读一遍.老师相信你们自己能完成。试一试吧! 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30÷4=7(串)……2(只)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这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 学生自学效果不好,有许多孩子还没有自学的方法,不知该怎么去看书,效果不太好,尽管进行了交流和点拨,但在练习时还是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商没有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竖式的书写顺序不太对等等。导致我又用了一些时间来纠错,但我觉得慢慢使用这种模式的话,孩子们会逐渐学会学习的。

[再教设计] 多设计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对解决问题过程进一步深入地思考,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更加清晰、更加透彻。

第4课时 简单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19页例1及试一试,练一练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用自己的方法解答问题并与他人交流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 3。积极参与个性化算法的交流,体验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恰当的策略解决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法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问题情境 让学生说一说喜欢的鲜花和价钱,然后出示教材中的三种鲜花图,了解它们的名称和价钱. 师:同学们,我们大家都非常喜欢鲜花,谁来说一说你都喜欢什么花,它的价钱大约是多少呢? 指名回答,关于花的价钱,合理就可以,如果出现不符合实际的情况,教师给予指导。

师:我们教材中也给出了三种鲜花,请你说出它们的名字和价钱。

指名回答. 二、解决问题(一)
1.提出“用30元钱买鲜花“的问题,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30元钱能买几枝郁金香,还剩多少元? 师:今天,我们就来解决买鲜花的问题。要求是:用30元钱分别买这三种鲜花,各能买几枝,还剩多少元钱? 板书:用30元钱买鲜花 师:先来算一算,用30元钱买郁金香,能买几枝,还剩多少元?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看一看能有几种算法.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交流不同的解答方法,说一说怎样想的,怎样算的。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算法:
(1)直接列出除法算式计算。30÷9=3(枝)……3(元)
答:30元钱能买3枝郁金香,还剩3元。

(2)这样算:3×9=27(元)
买3枝郁金香花27元,30减27等于3,还剩3元。

算式:3×9=27(元) 30-27=3(元)
(3)10元钱买1枝郁金香还剩1元,30元钱买3枝郁金香,就还剩3元。算式:10—9=1(元) 3×1=3(元) 上面三种方法,如果其中一种学生没有想到,教师参与交流,教师板书出三种方法的算式。

3。比较三种计算方法。说一说哪种方法计算最简单,形成共识:直接列除法算式最简单。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用30元钱买郁金香的问题,都很好。现在,请大家比较一下三种方法的算式,看一看哪种方法计算最简单。

学生讨论形成共识:直接列除法算式计算最简单. 4.让学生自己解答(2)(3)两个问题,然后交流计算的结果,并口答。

师:现在,请同学们解答下面两个问题.30元钱能买几枝马蹄莲,还剩多少元?30元钱能买几枝康乃馨,还剩多少元? 学生自己解答问题,教师巡视关注学生计算方法,并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计算的结果是什么,要口答出问题的答案. 如果学生出现其他方法,首先给予肯定,然后鼓励学生用除法算式计算。

三、解决问题(二)
1。提出“试一试”中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计算的结果,并口答。

师:解决了用30元钱买鲜花的问题,再来算一算,如果用50元钱分别买郁金香和马蹄莲,各能买几枝,还剩多少元? 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计算的结果,并口答。

2。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全班解答.教师关注指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问题。师:同学们解答完了教材中涉及的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买鲜花的问题? 学生提问题,师生共同解答,如果学生提出现有知识和方法不能解答的问题,给予肯定,再灵活处理。如,问题:50元钱,能买几枝康乃馨,还剩多少元? 可以让学生列出算式:50÷4,然后用其他方法算出结果,可以用以下方法: (1)想40元能买10枝,10元能买2枝,还剩2元,所以50元能买12枝康乃馨,还剩2元。

(2)连减:50-4=46,46—4=42……6-4=2,共买12枝. 四、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19页“练一练”第1~3题,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教材上写出算式并填空。

2.完成教材第19页“练一练”第4题,学生根据图中物品的价格,可以提出许多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问题,并解答。

3。完成练一练第5题,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鼓励学生独立解答。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简单问题
用30元钱买鲜花 30÷9=3(枝)……3(元)
3×9=27(元) 30—27=3(元)
10—9=1(元) 3×1=3(元)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课在小组活动时,为了避免一些学生只当听众,要求每个人先自己动脑,在思考出方法后,再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这样既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又分享了其他同学的经验。

2.教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并特别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方法写出来。我们知道,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交流会更加深入.而记录自己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理顺自己的思维,也有利于学生冷静地思考,这一做法也能帮助其他人明白自己的方法。

[不足之处] 没有及时鼓励学生对其他人的方法提出问题,并让被提问者自己解释。

[再教设计] 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相互间的交流,对自己或其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学生的主观性得以发挥,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第5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20~21页例1及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和交流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说明结论的合理性。

3.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问题情境 1.师生通过“公园里有什么好玩的”的谈话,引出租船问题. 师:同学们,谁去过公园?说一说公园里都有什么好玩的。

学生发言,交流自己的经验.如果学生说到划船,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入下面环节.学生说不出,教师提出。

师:(板书水上公园)看到“水上公园”这几个字,你会想到这个公园里会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师:对!水上公园里一定有划船的项目。今天,我们就来解决一个租船问题.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题的情境图,教师板书:租船问题。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给学生充足的观察思考的时间。

3。引导学生理解“限乘4人”和“每条船每小时9元”两条信息.师: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限乘4人”和“每条船每小时9元“这两句话的意思? 二、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1). (1)教师提出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要求,用纸条出示问题(1),鼓励学生在小组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解决两个问题.先看问题(1)。

出示问题(1): 18名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条船?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2)交流各组讨论的结果,要给各组充分的发言机会,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最后形成共识,要租5条船,并写出算式表示。

师:哪个组汇报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师: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列出算式解答吗?试一试。

学生列出算式,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如果学生出现“租4条船“的意见,可继续讨论,达成共识。

2.解决问题(2). (1)用纸条贴出问题(2),提出小组合作讨论并列式计算的要求。师:解决了租几条船的问题,再来讨论一下问题(2)。

出示问题(2)。

师:计划玩2小时,100元钱够吗?请各组同学继续讨论,并列出算式计算。

学生讨论、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写出的算式. (2)交流学生讨论的结果和列出的算式。要给各组充分的交流不同想法的机会。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师:哪个组来汇报一下你们讨论的答案?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写出算式是什么。一个人说不全,其他人可以补充. 3。讨论乘船问题.提出“怎样分配乘船人数比较合理呢?”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我们解决租船和费用的问题,18个人需要租5条船,那么,怎样分配乘船的人数比较合理呢? 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三、课堂练习 1。教师简单总结,并说明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1题.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租船问题。18个人租船,每条船坐4人,租4条船不够,还剩2人,要租5条船。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请看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1题,45人一起吃饭,每桌坐8人,需要多少张桌子?你能解答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2.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2题。

(1)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问题。师:请同学们看练一练的第2题,你知道最多够扎几个礼品盒是什么意思吗?怎样计算?6米等于多少分米呢? 师:下面请同学们算一算6米最多能剪成多少根。

学生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2)交流学生解答问题的方法和结果,重点说一说为什么最多够扎7个礼品盒。

6米=60分米 60÷8=7(个)……4(分米)
答:最多够扎7个礼品盒。

因为剩下的4分米不够扎一个礼品盒,所以答案只能是7根。

如果出现8个的答案,让学生讨论一下:剩下的4分米还够不够扎一个礼品盒。

3。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3题。

(1)让学生读题,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并解释每箱36元的实际意义。师:请同学们看练一练第3题,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2)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然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计算过程。师:下面,请同学们算一算,买整箱的饮料平均每瓶比零买便宜多少元钱? 学生自己解答,然后指名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结果怎么样? 四、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水上公园 租船问题 18名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条船? 18÷4=4(条)……2(人) 至少要租5条船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中把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提高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我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讨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合作精神。

[不足之处] 部分学困生在计算中还是不能够熟练、正确地找出商,在写横式的计算结果时总是遗漏余数,不注意书写格式,还需要加强学生找商的能力并多练习才行。

[再教设计] 在有余数的除法计算中,如何正确地找出商是一个难点,应通过贯通其和之前学过的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养成计算好后检查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的习惯,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找商的方法. 第6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22~2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对本单元所学知识复习、巩固和提高的过程. 2。熟练地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能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3。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提高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会归纳、整理的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回忆梳理构建网络 (一)课前准备. 请每一位学生用适当的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用文字、表格、框图等方式表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是按什么顺序学习这些知识的,再看课本目录,看看教科书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这些内容的。对比一下,自己想的和教科书上安排的顺序一致吗? 2。再看例题。看看每小节有几个例题,每个例题是什么内容? 例题之间有哪些练习?你认为哪几个例题是解释同一个内容的?这些内容你理解了吗? 3.根据目录和例题,概括出本单元的知识,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示出来。

(二)师生共同展示、交流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的结构图。

1.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知识在班级进行交流,教师寻找整理得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利用实物投影仪再展示给全班同学看,然后大家对展示的作品给予适当的评价。

2.教师将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对着结构图,引导学生系统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

3.师:对以上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你有哪些成功的体会可以向同伴介绍的?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师:看来大家把这单元的知识能够系统地掌握了,下面请大家用你所学的知识来帮帮裁判员,同时也解决一些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好吗?大家在解决问题时可要注意你的方法,同时考虑问题要全面啊! 二、典型例题共同练习 1.复习除法竖式及余数的含义。

(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 (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2.计算复习。(用竖式计算)
56÷7  50÷6   83÷9  78÷8 (1)指4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2)集体订正,指名讲算理。

师:谁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讲这题是怎样算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生1:我是用表内乘法来想商是多少的. 生2:余数要比除数小。

生3:写竖式时注意被除数、除数、商的位置,特别是商的位置。

3.解决问题的复习. (1)我班有51人,平均分成8个组,每组几人?还剩几人? (2)我班有51人,每组8人,平均分成几个组?还剩几人?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师:同桌交流以上两题有什么异同? 生:相同点:都是用的除法计算,都有余数。

不同点:第一小题的商和余数的单位一样,第二小题的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

(3)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复习。

(4)用规律解决问题的复习. 三、知识应用能力拓展 (一)判断对错。

1。28÷5=5……3 (  )
2。如果△÷6=○……□,那么□最大应是5。

(  ) (二)想一想,填一填。

1。64÷7=   ……        51÷6=   …… 2.5除48,商是(  ),余数是(  )。

3.按要求把算式写在括号内。

余数是2(  )   余数是3(  )
8÷3   15÷4   11÷3 (三)计算题,要细心啊! 用竖式计算。

88÷9=       30÷7=       26÷3= (四)游戏题:“猜猜看”. 按红、黄、绿、蓝排列的一串气球,第30个你知道是什么颜色吗? 四、小结质疑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真不错,谁再来说说刚才我们都复习了哪些内容?笔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是最容易错的?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地方?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余数<除数 进一法,去尾法 找规律,看余数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先练后讲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发现新知识的过程中去,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在交流中,将问题一一呈现,交给学生自己判断,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学生在小组合作时不能倾听和交流。

[再教设计] 再设计这部分的教学时,应寻求一些捷径,帮助学生少走弯路。

第3单元 认识1000以内的数 第1课时 用不同方法数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25页例1、例2及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举出比100大的数、估数、口头数数的过程。

2.能比较熟练地数1000以内的数,能用自己的方式估计实物的个数。

3。积极参与估数、数数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估计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比100大的数,会数10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学会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准备】 两人一纸杯黄豆,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 1.教师拿出一块电子手表,让学生认识纽扣电池. 2.教师介绍纽扣电池,由这种手表的特点说到包装。师:好,老师现在就让同学们见识一下. 教师从电子手表中取出电池,让学生认识,特别关注说没见过的同学. 师:这种电池就叫纽扣电池,一个就叫一枚。因为一个比较容易丢失,所以制作电池的工厂把许多电池封在一个包装袋中。请同学们打开书。看教材第24页上面的纽扣电池图. 二、数电池 1.提出“数电池”的要求,并提示:数完后举手. 学生打开书。

师: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枚纽扣电池? 学生自主数数,教师注意数的快的前两名和最慢的,为交流活动做准备。交流时,从数的最慢的同学开始。

2.指名同学交流数纽扣电池的方法和结果。先请数得较慢的同学介绍,再请数得比较快的介绍,最后请数得最快的同学介绍,并且师生共同数一数。

3.举出比100大的数。

教师说明124是一个比100大的数,并举出其他的例子,然后让学生举出比100大的数。师:一共有124枚电池。124是一个比100大的数,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用比100大的数表示的事物,如:我们的数学教材有102页,我们年级的学生有205人等。你能举出一个比100大的数吗? 学生举例,不管是数量还是数据,只要比100大就给予肯定。

教师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注意学生举例的合理性。

三、估数、数数 1.让学生观察一杯黄豆,估计一下大概有多少粒,再启发学生用以前数花生的方法数一数.师:同学们可以举出许许多多的比100大的数。现在请大家观察老师为同学们准备的一杯黄豆,同桌两人商量着估计一下,这杯黄豆大概有多少粒? 学生估计,教师记下学生估计的数。

师:你们想知道估计的结果是怎样的吗?下面请同桌两人合作,把黄豆倒出来,用我们可以用的数花生的方法数一数。

学生数数,教师巡视了解数数方法. 2。交流学生不同的数黄豆的方法,说一说是怎样数的,结果是多少,并和估计的结果进行比较.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数黄豆的?和估计的结果比较,数量怎么样? 学生汇报数数的方法,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3.提出“如果估计一杯黄豆大概有多少粒,想一想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给学生充分说出不同方法的机会。

师:刚才,同学们先估计并用不同的方法数出了这杯黄豆的数量.如果我们先是估计这杯黄豆大概有多少粒,想一想,有没有更简便的估计方法呢? 如果学生说出先分成20粒、50粒一堆的方法,教师给予肯定,并说明估计一杯黄豆大致有多少粒,可以只数出一堆,然后看着差不多或用手抓一抓感觉一下有多少,再分成若干堆就可以. 4.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然后交流估计的方法和结果.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估计黄豆粒数的方法。下面,请同桌两人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估计这杯黄豆大概有多少粒。

学生估计,教师巡视,指导估算方法,然后全班交流。

四、课堂练习 1.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1题,口头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分别采取全班齐数、同桌数、分组数的方式进行。

(2)十个十个地数。

教师提出“十个十个地数,从540数到630”的要求,先自己数,再全班齐数。师:刚才同学们一个一个地数,数得不错,如果十个十个地数,你能从540数到630吗?试一试! 注意学生能否正确数出590后面是600。

(3)一百一百地数,从100数到800。师:数数有很多种方法,除一个一个地数、几个几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以外,还可以一百一百地数。现在自己小声从100数到800,试一试。

学生小声数完后,全班一起数。

2.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2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从800数到1000,然后充分交流不同的方法。师:我们刚才一百一百地数,从100数到了800,下面请同学们接着从800开始,用不同的方法数到1000,同桌可以互相数. 学生数数,然后交流不同数数方法. 3.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3题,先讨论一下可以怎样估计,再让学生自己完成,最后交流估计的方法和结果。

4.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4题,先让学生说一说238后面填几,为什么,再说“箭头”表示什么,继续填下去会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用不同方法数数
一个一个地数 五个五个地数 十个十个地数 一百一百地数 ……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整节课,学生的活动时间最起码是在25分钟以上,且参与面非常广。课堂气氛热烈,一方面说明教师所设计的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另一方面也为这节课增添了活力。

[不足之处] 学生的数感不强,无法估计课堂中出现的估计的数量. [再教设计] 数感的建立需要过程,需要不断培养. 第2课时 数位的认识和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27页例1、例2及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直观图及一百一百地数正方体,经历认识10个一百是一千的过程。

2.认识个、十、百、千等计数单位,知道数位的顺序,能够正确读、写1000以内的数。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数位——千位. 【教学难点】 认识新的数位--千位。

【教学准备】 60根小棒,1000个方块,PPT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 1。教师先用右手出示散着的30根小棒,让学生猜测小棒的根数,再用左手出示3捆小棒,让学生说出有多少根.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右手拿的这些小棒,猜测一下,这些小棒有多少根? 学生说,教师不作评价,只记录结果。

师:再看老师左手拿的这3捆小棒,你们知道有多少根吗? 2.教师告诉学生两只手中小棒的数量,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能直接看出左手拿的是30根. 师:说得对,老师还告诉你们我两只手拿的这些小棒都是30根。准确说一说为什么能马上看出老师左手拿的是30根呢?3捆小棒,每捆是10根,所以就知道是30根。

师:把30根小棒捆成每10根1捆,能比较直观、简单地看出小棒的根数. 3。提出:10捆小棒是几个十?有多少根?你能总结出什么关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10个十是一百。这种表示数的方法就是把10个一看成一个十,这是一和十的关系。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10捆小棒是几个十?是多少根?你可以总结出什么关系? 10捆小棒是10个十,是100根,10个十是一百. 二、探索百和千的关系 认识百和千之间的关系。

(1)教师谈话提出百和千之间有关系的问题,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师: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这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现在我们认识了比100大的数,那么,百和千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谁敢大胆猜测一下? 10个百是一千。如果学生说出来,教师板书并在旁边注上一个“?”,如果说不出,就直接进入下面的活动. (2)用PPT课件演示。教师边讲边演示到10摞小正方体拼在一起,然后提出“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出数的方法,得出10个十是一百. 师:下面,我们利用小正方体来探讨一下(出示10个小正方体),这是10个小正方体,也就是10个一,把它摞在一起,可以说是1个十;再看,如果有10个这样一摞的小正方体(PPT课件生成10摞),再把它们拼在一起,同学们看这个立体图形,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给学生一点观察的时间,再回答。一共有100个小正方体.每排有10个小正方体,一共有10排。10个十是一百,所以一共有100个小正方体。

师:不错,这个立体图形用了100个小正方体,也就是10个十是一百(板书出来)。如果有几个这样的立体图形(PPT课件呈现10个立体图形),数一数,一百、一百地数,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3)接着一板一板分别出示小正方体,边出示,学生边数。数到900时,教师提出:再加一个一百就是几个一百?一共有多少?学生回答后,再次一百一百地数数。最后,讨论得出10个一百是一千。

师生一起数:100,200,300……一直数到900。

师:900也就是9个一百,再数一百是多少?再数100是一千. 师:我们一百一百地数,再一起数…… 师生共同数数:100,200,300……数到1000,数完后,教师操作PPT课件,把10板小正方体搭成一个大正方体。

师:把10个由100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拼在一起,得到一个大正方体,这个正方体一共是1000块。1000可以说是1个千。因此我们得到百和千的关系:10个一百是一千。(教师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三、认识数位 教师拿出写有四个数位的计数器,提出: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样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表达不同发现和想法的机会. 师:同学们,观察老师拿的计数器,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个千位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一个新的数位,数位表中从右边数第四位是千位。

四、读数、写数 1.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让学生先说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再写数,然后交流写数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说出计数器表示的数,现在,老师在计数器上拨珠。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523. 师:谁来说一说计数器上算珠表示的数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 师:说得对,请同学们写出这个数。

学生写数,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写数的?并读一读这个数. 2。教师把计数器表示的数由523变成503,让学生写数、读数,然后交流写的数,并读一读.教师板书:523 读作:五百二十三 师:现在,老师把十位上的2个算珠去掉,计数器上的数怎样写,怎样读?试一试! 学生写完后,交流。教师板书:503 读作:五百零三 3.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470,让学生独立写数,并读数。最后,交流学生写出的数,使学生掌握个位上是零的读数、写数方法。师:写数和读数一样都是从最高位开始.再看计数器上表示的这个数,个位一个珠子也没有,请同学们把它写出来,并读一读。

学生写数、读数,教师巡视,然后交流。教师板书:470 读作:四百七十 4.教师请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其他同学写数、读数。

师:下面,请一名同学在计数器上拨珠,其他同学写数、读数。

根据时间,多请几个人拨珠。教师关注学习稍差的学生。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第27页“练一练”第1~4题。

2。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数位的认识和数的写法
10个100是一千,1000里面有10个一百。

523 读作:五百二十三 503 读作:五百零三 470 读作:四百七十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二年级的孩子,在上课纪律上比一年级强很多,他们能够有条不紊地和老师完成一项数学活动,并且在活动中个个表现得很棒,以后在数学课中我应该多多穿插这样的小活动。

[不足之处] 学生对千以内数的读法写法还没有落实好,应该再通过自主练习巩固. [再教设计] 给予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和思考时间,加强学生对千以内数的读写。

第3课时 用不同方式表示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29页例1、例2、例3及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数位表中摆卡片、小棒和图形表示数的过程,了解1000以内数的组成。

2。知道10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数,体会“数位”在计数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会读1000以内的数,知道1000以内的数的组成,学习用图形表示数。

【教学难点】 用图形表示数。

【教学准备】 数位顺序表四张,0,2,3数字卡片,小棒,计数器,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问题导入 一个一个地数,从489数到502. 数位顺序表: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数位?它们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 二、探索新知 1.摆数字卡片. 师拿出0,2,3的数字卡片,提问:用下面的数字卡片摆出不同的三位数并读出来。为什么这样读?怎样写呢?师在学生回答讨论后总结:这个数的百位上摆2,十位上摆0,个位上摆3,写作:203,我们读作:二百零三,百位上表示2个百,个位上表示3个一。请学生依次说出。

(引导小结渗透: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摆放位置,并提醒学生0不能在最高位,读出时末尾的0不读,但是要写) 2。画小棒表示数。

教师启发引导:我们用计数器表示数时,个位上一个珠表示一,十位上一个珠表示十,现在如果用小棒代替算珠,用数位代替计数器,你能在数位表中画小棒表示出513吗?试一试.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学生自己画小棒,然后全班交流)
3.用图形表示各数。

教师启发:如果任选三种图形分别表示一个百、一个十和一个一,你能在数位表中画出图形表示325吗? (让学生自己画图,然后交流不同的画法.重点说一说每种图形表示的意义。如1个方框表示一个百,百位上3个方框表示3个百等) 三、巩固新知 1。在数位表中表示216,并说出这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怎样读? 2。师在数位表上面写出1000.问:这个数是由什么组成的?读作什么? 预设A:有学生会读,就让他说出怎样读的,为什么这样读。

预设B:没有学生会读,师问:这个数是由几个千组成的?怎样写?怎样读?哪几个数位没有?怎样写呢?怎么读? 出示例3的三幅图,请学生思考:我们读写千以内的数的时候都是从哪个方向开始的?末尾有0的时候,我们怎样写?要不要读? 总结:读写千以内的数都是从左边开始读写的,也就是从最高位开始读写的,末尾有0的时候,我们不读,但是要写,并板书。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我们读写数时要从哪儿开始?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个位上是几就读几。如果中间有一个0就直接读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1~3题。

2.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用不同方式表示数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不足之处] 对于读写数,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因此这方面的难度不大。但用符号表示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比较抽象,对大部分同学来说都有困难. [再教设计]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加强学生拓展练习。

第4课时 用算盘表示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31页例1及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算盘、用算盘上的算珠表示数的过程。

2.知道算盘上一颗上珠表示5,一颗下珠表示1,会用算盘表示多位数。

3.了解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的重大发明,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认识算盘,能正确地读、写算盘上表示的千以内的数,掌握拨珠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读、写算盘上表示的千以内的数,理解各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每个同学一个五珠算盘,老师准备多几种算盘,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课前谈话 谈话:小朋友们,想猜个谜语吗?出示谜语:长长方方一个框,四边框来中间梁,梁上架着许多档,上珠下珠档上放。

你知道是什么吗?板书:算盘. 你见过算盘吗?在哪里见过的? (师出示算盘)说明:老师的算盘,珠子是不能自由动的,所以可以竖着放,小朋友们的算盘是不能竖着放的。

二、认识算盘,初步感知 1。根据谜面,逐句组织学生交流,认识框、梁、档以及上珠和下珠。跟着老师在算盘上摸一摸框、梁、档以及上珠和下珠。

2。听老师的口令:摸“上珠”,摸“下珠”,摸“梁”“档““框”。

3.刚才我们认识了算盘,你知道算盘是什么时候有的吗? 介绍算盘(教材第30页)。

第一种算盘叫什么?你桌上的算盘叫什么?老师的呢? 4.那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和什么有关了吗?(板书完整课题:用算盘表示数)
三、了解算盘,探究新知 (出示计数器)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前,我们要先定好数位。从右往左依次为个位、十位、百位……那算盘上的数位怎么来确定呢? 1。确定“个位档”。

谈话:可以从算盘的右边任意选定一档定为个位,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右起第三档确定为个位档,它的左边依次是哪几个数位?(十位、百位和千位)你们的算盘都定好位了吗? 在算盘上拨珠前,我们先要把它的上珠和下珠都靠框,这也叫做“清盘“,这样我们拨出来的数才能更清楚更准确.在我们小朋友的算盘框上有一个按钮,这是清盘的按钮,可以帮助我们小朋友更快地进行清盘.要让你的上珠和下珠很快地靠框,可以按一下这个按钮. 2.认识上、下珠表示的数值。

(1)(出示计数器)谈话:在计数器的个位上拨一个珠子(师在计数器上拨)表示多少?那在算盘上怎么拨珠表示1呢?(师演示)在个位上拨一个下珠。

请学生在算盘上拨1。

(指导:拨珠的时候用大拇指轻轻地向上拨,让珠靠梁,就表示一个数了)老师给出提醒:要拨珠靠梁,一个下珠表示1。

在个位上再拨一个下珠,是几?在个位上拨三个下珠是几?再添1个下珠是几?5怎么拨?下珠够吗?怎么办?拨一个上珠。(说明:要把4个下珠拨去可以用食指拨) (现在拨上珠用大拇指拨不方便了,可以用中指或食指拨。把下珠拨去可以用食指)
说明:一个上珠表示5。

(2)听口令拨数:指名板演。在拨珠之前先要清盘。清盘,拨1;清盘,拨2;
清盘,拨4;清盘;
拨6,你用了几颗珠?老师在计数器上也来拨一个6,老师用了6颗,为什么算盘上只要两颗?拨6的时候老师想到了一个加法算式,你知道是什么吗?(5+1);
清盘;
拨7,8,你想到了哪个加法算式?不清盘,在此基础上拨9。你想到了哪个加法算式?清盘;拨10,你用了几颗珠?怎么只用一颗珠子就表示10了?和计数器上一样的,在十位上拨一个下珠就表示十。

(3)现在跟老师一起,从1拨到9,能行吗?我们一起来!(师生边数边一起拨珠)拨到4提问接下5来怎样拨,再拨珠表示5,然后依次拨到9,追问:再数一个是几?算盘上怎样拨?(教师演示个位上去9向十位进1,表示10) (4)拨珠的小窍门:
拨珠要靠梁——拇指哥哥是老大,拨个下珠就用它;食指弟弟也不差,拨个上珠它帮忙. 拨去珠离梁—-只有下珠或上珠,食指拨去本领大;
上珠下珠在一起,拇指食指同拨去。

(5)自己在算盘上从1~9边拨边数数。

(6)师在计数器上拨322,指名说说它的组成。你能在算盘上拨出这个数吗?指名板演。

(7)它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 (8)想一想,百位上的一个下珠表示多少?千位上的一个下珠表示多少? 四、认数、读数、写数 1。会拨珠了吗?现在我来拨,你来写好吗? 4(你怎么知道是4的) 37(个位上只有三个珠,为什么表示7个一) 60(个位上一个珠也没有表示什么?十位上只有两颗珠怎么就表示6个十了)
师:在计数器上拨60,十位上要拨几颗珠子?在算盘上要拨几颗? 你会写吗?指名写数.(163)
你会写吗?中间一位上没有珠靠梁,我们就用0表示。(806)
怎么写?后面的0可以不写吗?它是一个几位数?(900,后面的0不可以不写,它是一个三位数) 2.我来写,你来拨(指名板演)。

清盘:57,405,300,0,1000. 3.我来说,你来拨. (1)7个百、2个十、5个一组成的数. (2)三位数,最高位上是5,其余位上是1。

(3)三位数,只允许用到两颗珠. 4。你们拨,你们数. 学生边拨珠边数数。

一个一个地数,从1到18,从85到100. 一十一十地数,从280到300,再到350。

一百一百地数,从100到1000。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第31页“练一练”第1~3题. 2.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用算盘表示数
1。算盘的构造 框 档 梁 上珠:每珠表示“5” 下珠:每珠表示“1“ 2.用算盘表示数 计数时,可以任选一档作个位,依次向左分别是十位、百位、千位。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课的开始,先出示了谜语:长长方方一个框,四边框来中间梁,梁上架着许多档,上珠下珠档上放。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课堂上,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不足之处] 课中虽然有的知识是从计数器上表示过渡到用算盘来表示的,有的也和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做了比较,但感觉还没有到位,如:5在计数器上用几颗珠子表示,在算盘上用几颗珠子表示;
10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在算盘上呢. [再教设计] 在最后总结的时候还应该让学生比较一下用算盘表示数和用计数器表示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自己的所学。

第5课时 1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教材第32~33页例1及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由语言描述到用数学符号表示数的大小的过程。

2。能够正确使用“〉“或“〈”符号表示1000以内数的大小。

3。在用自己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给多个1000以内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教学准备】 学生字典、科技读物、文艺类书各一本,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 师生谈话,教师先拿出一本字典,让学生说出它的名字和用途,了解图书分类中的名称——工具书。接着通过科技书、小说等了解科技书和文艺书。

二、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观察“小小图书馆”和统计表,说一说知道了哪些信息,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教材上就有一个小小图书馆,我们来看看“小小图书馆”里都摆放了哪些书,各有多少本. 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

师:从这个图书馆各类书的统计表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结合学生的讨论,提出哪种书最多,哪种书最少的问题,让学生回答,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要给学生充分的表达不同想法的机会。

师:从统计数据中你了解到哪种书最多,哪种书最少? 学生如果还有其他的比较方法,只要有道理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3。提出用“>““〈”表示数的大小的要求,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师:你能用“〉“或者是“〈“表示统计表中任意两个数的大小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

4.提出:怎样比较两个三位数的大小?让学生充分地发言,然后总结出一般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比较了图书馆中三类图书的多少。谁能说一说,怎样比较两个三位数的大小呢? 让学生充分发言,然后总结:先看三位数的百位上的数,百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两个三位数百位上的数相同,就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的数大…… 三、尝试练习 让学生自己完成试一试的内容,然后交流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师:知道了比较两个三位数大小的方法,请同学们看教材第32页“试一试”的问题,把4种不同自行车的价钱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学生自主比较完成,然后交流。

四、课堂练习 1。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认真读题,了解有关信息和问题,然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判断,最后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师:同学们能比较具体数据的大小,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个比较难的问题。请看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1题,先认真读一读他们说的话,看一看知道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师:你能根据给出的故事书的页数和两个人的语言描述,判断并选出小说和连环画的大约页数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并选择,然后交流判断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2.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2题。

先指导学生理解“其他数”的含义,再让学生连线。师:看练一练第2题,星期天,小动物们相约去旅游,每个小动物都买好了车票,请同学们帮它们找到自己的车厢。观察图,说出图上的信息。

3.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3题,学生自己比较,然后汇报比较的方法。

4。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4题。

(1)教师说明组数、排序的要求后,让学生自主尝试.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练一练第4题,用2,5,8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并把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自己试着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交流写出的三位数和排列的结果,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师:谁能把你组成的三位数和排列的结果给大家交流一下? 如果出现组成的三位数不足六个,教师可适当引导或鼓励他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师:把六个数按从小到大排列起来,很不容易呀!你是怎么比较的?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小组内交流排列结果。

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完比较结果,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比较的? 学生如果还有其他的比较方法,只要有道理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五、课堂小结 师:你能举例说明怎样比较两个或几个三位数的大小吗? 同桌讨论共同完成。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1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四位数比三位数大 比较两个三位数的大小时,因为数位相同,所以要看最高位(百位),最高位(百位)上的数字相同就比较下一位……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这节课中我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比较方法,充分尊重学生,不给学生概括比较数的大小的抽象法则,所有的比较方法的发现均来自于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探索,较好地体现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的新课程理念. [不足之处] 板书设计不够简洁,板书用的时间偏多,致使最后的练习来不及全部做完。

[再教设计] 练习设计,由基础到难,层层推进,这样可以反馈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第6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3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对本单元知识系统整理、复习、巩固与提高的过程。

2。进一步加深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发展数感。

3。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培养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1000以内的数,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培养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 师:我们前面学了关于1000以内数的认识及比较,今天让我们自己考考自己,看看这些题能不能难道你,打开教材,翻到第34页整理与复习。

二、探究新知 第1题:要求说出与999相关的知识。

(这道题是一道开放性较强的练习题,学生可以说的内容很多.如999加1是1000,999比990多9等,要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第2题:把下列商品按价格从高到低的顺序编上号。

收音机  洗衣机  微波炉  饮水机 135元 950元 640元 204元 (  ) (  ) (  ) (  ) (先让学生说一说商品价格,再按要求编号)
第3题:估计黄豆的粒数。

第1个杯子  第2个杯子  第3个杯子 150粒 大约(  )粒 大约(  )粒 (先让学生明白题意,观察杯子里的黄豆粒数的情况,找出第2个杯子比第1个杯子多出将近一倍,第3个杯子又比第2个杯子多出将近一倍的规律,再去讨论估计的方法)
三、巩固新知 教材第34~35页“练一练”第1~4题。

1。填空。

(1)740是由(  )个百和(  )个十组成的. (2)3个百和6个一组成(  ),读作(    )。

答案:(1)7 4 (2)306 三百零六 2。写出算盘上表示的数,并读出来。

答案:535 五百三十五  602 六百零二 3.按规律写数。

205,210,215,    ,    ,    ,    ,      480,470,460,    ,    ,    ,    ,      750,800,850,    ,    ,      4.在○里填上>或<。

582○605 801○799 720○702 437○473 654○645 999○1000 提示:这些题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情况,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做题方法。

5.数学游戏。

做法:教师可与一名同学先示范一下,教师说数,学生猜。然后鼓励学生同桌之间进行猜数游戏。教师可指导学生猜数的策略。最后请学生做表演,看谁猜数用的次数最少.(学生进行表演)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做题非常认真,这些题你对了多少呢?看看自己哪方面没有掌握好,课下随时欢迎来问老师。

五、布置作业 1.填空。

(1)百位的左边是(  )位,右边是(  )位。

(2)一千里面有(  )个百,一百里面有(  )个十。

(3)最大的三位数是(  ),最小的三位数是(  ),最小的四位数是(  )。

(4)从796开始,往后数5个数是(  ),(  ),(  ),(  ),(  )。

(5)二百二百地数数,数到一千:二百、(  )百、(  )百、(  )百、一千. (6)找规律:396,(  ),(  ),402,404,406,408,(  ),(  )。

答案:(1)千 十 (2)10 10 (3)999 100 1000 (4)797 798 799 800 801 (5)四 六 八 (6)398 400 410 412 2。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1。数数、估数 2。数位 3。按规律写数 4。用算盘表示数 5.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对学生学过知识的一个巩固和自我评价,在做这些题时,会给学生一个引导与提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题意,顺利完成题目。

[不足之处] 估计黄豆的粒数时我给的提示太简单,有些同学没有听明白,导致这道题错误率有些高。数学游戏中一开始学生不太会玩,在多次演练后熟练很多。

[再教设计] 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掷点写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页。

【教学目标】 1。经历随机掷点、自主写数和交流的过程,渗透随机思想。

2.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知道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不同。

3.充分体验所写出的数的大小与自己掷出的点数和判断都有关系,增强数学思维和合理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知道同一个数字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不同. 【教学难点】 知道同一个数字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不同。

【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骰子、每人一张数位顺序表、写有游戏规则的小黑板、写有0~9的数字的乒乓球,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问题情境 1.教师提出“用2,4,7三个数字组成最大三位数”的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师:同学们,我们来进行一个写数的练习,听要求:用2,4,7三个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三位数。

学生写数,教师巡视,然后交流写的结果。

师:我看大家写的结果都是742,谁来说一说写数时是怎样想的? 要求用2,4,7三个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三位数,就把这三个数字中最大的一个数“7”放在百位,最小的一个数“2”放在个位。

学生如果还有其他的想法,只要合理就要给予肯定。

2.提出“掷点写数”的游戏,先让学生认识骰子,再了解游戏规则.师:同学们根据给出的三个数字都能按要求写出三位数(出示骰子),今天我们就用这个小玩具来进行“掷点写数”的游戏。你们见过这个小玩具吗?平时人们都把它叫色子。从桌上拿起色子看一看,它上面都有什么? 学生观察,了解色子上有1~6的数字。

师:认识了这个小玩具,再来看一下游戏规则。

小黑板上出示游戏规则,让学生自己谈一谈。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一下游戏规则? 学生交流,理解规则。

二、自主探索 教师提出分组活动的要求,让学生尝试根据掷出的点写数。

师:游戏规则我们已经明白了,下面就请小组同学开始活动吧!在根据掷出点写数的时候,要考虑一下怎样才能写出较大的数,好!先进行一局。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活动。

三、交流学习 1。请各组获胜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写的。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想法的机会。

师:下面我们来请获胜的同学介绍一下自己是怎样写数的. 请各组获胜同学介绍。

2.请失败的同学谈没有获胜的原因。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适时进行指导和激励。师:听了获胜同学的介绍,其他同学能找出自己没有获胜的原因了吗?谁能勇敢地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说法,教师随机进行指导。

3。讨论:怎样写数获胜的机会比较大?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好!失败的同学找到了原因,现在大家讨论一下:怎样写数获胜的机会比较大? 学生会有不同意见,要引导学生形成共识,师生共同总结出:随机掷出的点数和自己的判断都有关系。

四、尝试应用 1.教师提出“继续玩游戏,看谁获胜的次数多”的要求,给学生充分的玩的时间。

师:好!现在我们继续来玩游戏,看谁获胜的次数比较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请获胜次数较多的学生介绍自己的经验,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师:现在请获胜次数较多的同学介绍一下他们获胜的经验。

学生介绍,教师应给予积极的评价。

五、拓展游戏 教师出示写有0~9十个数字的乒乓球和“摸球写数”的要求,师生共同做。教师摸球,学生写数,边写边交流。

师:同学们“掷点游戏”做完了,接下来我们再来玩一个“摸球游戏”.看老师这个盒子里有几个乒乓球,上面分别写有0,1,2,3,4,5,6,7,8,9。现在,老师摸球,每次摸一个球,一共摸三次,同学们根据老师摸出的球上的数字,写出三位数,看谁写出的三位数最大。好!现在开始. 六、课堂总结 说说你通过做掷点写数的游戏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掷点写数
骰子掷出后,先观察骰子朝上的面的数字,如果数字较大就把它写在较高的数位上,数字较小就写在低位上,这样写出的数会比较大。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这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深刻体会了数字在不同数位的意义不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老师的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比较高。

[不足之处] 学生和老师配合得不是太好,好像学生不听老师“招呼”,也许是因为我们上实践活动课太少的缘故吧,学生还沉浸在游戏中。

[再教设计] 对于预测时未涉及的问题在下节课把握. 第4单元 千克和克 第1课时 测量物品质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37~38页例1、例2、例3及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天平、用玻璃球作单位测量物品质量的过程. 2.知道天平平衡表示两边物品的质量相等,会用若干玻璃球表示某个物品的质量. 3.对测量活动有好奇心,体会用天平测量物品质量的科学性,培养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学重点】 会用若干玻璃球表示某个物品的质量。

【教学难点】 会用若干玻璃球表示某个物品的质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个苹果、1个鸭梨(与15个棋子同样重),瓷的棋子若干个,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架天平,学生自带牙膏、饮料、彩笔盒等实物,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问题情境 1。教师出示一则谜语,学生猜谜引出“西瓜”和“气球”.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条谜语,请同学们猜一猜。(口述谜语)
身穿绿衣裳,肚里水汪汪,生的儿子多,个个黑脸膛. 学生说想法,教师肯定后,拿出一个气球并吹大。

2。提出西瓜和气球哪个轻哪个重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并启发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

二、比较轻重 1.教师拿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梨,让几名同学用手掂一掂,并说出哪个水果重一些。

师:西瓜和气球,同学们平日经常用手拿,所以哪个轻、哪个重都非常熟悉。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一个苹果和一个梨,用手掂一掂看一看哪个水果重一些。

请几名同学用手掂,说出哪个重,不管意见是否一致,不作评价. 2。提出:用天平称一称,看同学们用手掂感觉得对不对。先认识天平、了解天平什么状态表示两边物品同样重,什么状态表示两边物品不一样重。然后,用天平称苹果和梨,得出苹果和梨同样重。

师:同学们用手掂的感觉对不对呢?我们用天平称一称,比较一下。

出示天平,不放东西. 师:谁能说一说天平在什么状态下说明两个物品一个轻、一个重?在什么状态下,说明两个物品同样重? 三、测量质量 1.教师拿出棋子,让学生直观判断,估计一个鸭梨和几个棋子同样重。

师:我们用天平比较出了苹果和梨同样重,那么,梨和苹果有多重还可以用其他物品表示吗?现在我们用棋子来称梨的质量,大家猜一下,一个梨会和几个棋子同样重? 学生可能说出不同数量,不评价,板书出几个。

2.师生共同测量,先在天平一边放上梨,再在另一边依次放棋子,直到天平平衡为止.师:同学们估计的对不对呢?现在,我们用天平测量一下。我把鸭梨放在天平左边,在天平右边放棋子,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天平的变化。(教师放鸭梨)
师:天平有什么变化?好!现在我开始往天平右边放棋子,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天平的变化.(教师边放棋子边数数,让学生说天平的变化,直到天平平衡为止) 3。讨论鸭梨和棋子的关系。由天平平衡了得到鸭梨和棋子同样重,最后得出:一个鸭梨和15个棋子同样重。

师:同学们观察现在的天平,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学生说不出一个鸭梨和15个棋子同样重,教师可这样总结:左边一个鸭梨,右边15个棋子,天平就平衡了,说明一个鸭梨和15个棋子同样重。

4.提出“苹果和几个棋子同样重”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并说明为什么,然后用天平测量验证. 师:这个梨和15个棋子同样重,那么,谁能说出这个苹果和几个棋子同样重呢?为什么? 四、测量比较 1。提出测量数学课本和铅笔盒的问题,估计一下,再分组实际测量。

师:刚才我们用天平测量出来一个鸭梨、一个苹果都和15个棋子同样重。现在,用天平和棋子来测量一下我们每天用的铅笔盒分别和多少个棋子同样重。同学们先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再估一估数学教材和多少个棋子同样重,自己的铅笔盒和多少个棋子同样重. 学生动手操作、估计,教师写出几个数。

师:同学们估计的怎么样呢?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天平和棋子测量一下吧!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测量的结果,先汇报数学教材的测量方法和结果,再交流每个人铅笔盒的测量结果.师:哪组汇报一下你们测量的过程和结果?数学教材测量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先来说一说怎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所有的同学都汇报。

3。让学生根据测量结果,比较数学教材和自己的铅笔盒哪个重,哪个轻.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

师:大家测量出了我们数学教材和自己的铅笔盒等于多少个棋子。现在,根据测量结果比较一下,数学教材和你的铅笔盒比较,哪个轻,哪个重?为什么? 学生充分发言,学生表述清楚正确就可以。

4.教师说明作单位的物品不一定是棋子,只要物品是一样的就可以,并介绍用天平测量物品都用制作的砝码. 师:刚才我们用棋子作单位测量了鸭梨、数学书、铅笔盒有多重。同学们看教材第37页,书上用的是玻璃球,像这样的测量活动,可以选择不同的物品作单位。在现实生活中,用天平测量物品有多重,都是用制作的不同重量的砝码来测量的. 五、课堂练习 1。教材第38页“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弄懂图意后,自己完成,可以根据天平图直接判断. 2。教材第38页“练一练“第2题,利用学生带来的实物,让学生估测,再实际测量. 六、数学冲浪 让学生看图,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再比较并在(  )中画图表示.然后交流,重点说一说怎样想的。

七、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测量物品质量
天平可以比较物品的轻重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进行测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能基本掌握,能够理解使用天平可以比较物品的重量。

[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

[再教设计]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多进行测量的练习,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实际测量的方法和技巧,给学生充分动手和动口的机会。

第2课时 千克和克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40页例1及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认识并体验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过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2.知道1千克=1000克,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

3。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知道1千克=1000克,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学难点】 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一个3千克的西瓜,2袋盐(每袋盐重500克),一个200克的苹果,两台分别标有克和千克单位的台秤,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 1。教师拿出自己早上买的西瓜,让学生猜一猜这个西瓜有多重.让学生充分发言. 师:今天早上老师买了一个西瓜(把西瓜举起来),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个西瓜有多重?老师花了多少钱?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说法,让学生充分发言。


2。指出西瓜的单价和总价,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这个西瓜有多重。交流时,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算法的机会。

师:老师把每斤西瓜多少钱和一共花了多少钱告诉你们了,请你们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这个西瓜有多重。

3.交流学生认识的各种秤,给学生充分的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

二、认识千克和克 1。认识千克。

(1)教师把西瓜放在台秤上称,让学生观察交流,发现指针指着3,然后讨论“6斤的西瓜用这个秤称的结果为什么是3”,师生对话,得出:西瓜重3千克。

师:你们知道的真不少,好!现在我们就用这个台秤来称一称这个西瓜。

教师把西瓜放在台秤上进行称量。

师:观察台秤,你发现了什么? 师:这个西瓜是6斤,而台秤的指针指着3,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2)教师介绍“千克”和为什么测量单位用千克,并让学生根据西瓜重6斤和3千克,了解千克和斤的关系。

师:这个台秤的单位是“千克”,一般叫质量单位。台秤上指针指着3,说明这个西瓜重3千克。老师告诉你们,前面我们说的6斤,是我们以前使用的质量单位,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还可以习惯使用。但是,为了方便国际间的交流,所有测量工具都要求使用国际统一的质量单位。千克就是生活中一个常用的质量单位。

师:这个西瓜重6斤,又重3千克。同学们想一想,千克和斤有什么关系呢? (3)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秤的表盘,在交流发现了什么的过程中,认识千克的字母表示,丰富关于台秤的知识。

(4)师生一起称苹果的质量,了解苹果不到1千克。

师:现在我们用这个台秤来称一个苹果有多重。

教师把苹果放入标有“kg”单位的台秤上进行称量.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认识克。

(1)让学生观察以“克”为单位的台秤,说一说两个秤有什么不同,教师介绍克以及字母表示。师:对!这个苹果确实不到1千克,现在我们换一个台秤来称一称. 教师拿出标有“g“单位的台秤. 师:同学们看这个台秤和刚才的台秤有什么区别?老师告诉你们这个“g”也是一个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表示克。说明这个台秤是以克为单位的。

教师完成板书:千克kg 克g (2)师生进行测量. 把苹果放在以克为单位的台秤上,让学生说出苹果有多重和怎样知道的。

师:现在,老师把这个苹果放在以克为单位的台秤上,我们看一看这个苹果重多少克. 教师把苹果放在标有“g”的单位的台秤上进行称量。

3。教师提出“在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在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想法的机会。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测量较重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测量较轻物品时用克作单位。

师:刚才我们通过这两种台秤认识了千克和克。谁来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在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 三、千克和克的关系 1.出示一袋500克包装的盐,让学生看一看,然后放在台秤上称一称。

师:我们知道了克和千克都是常用的质量单位,现在我们来说一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出示一袋500克的盐。

教师演示称量一袋盐的质量,称量结果正好和包装袋标的一样。

2.拿出两袋食盐,让学生算一算一共是多少克,再在天平上称一称,使学生直观了解1000克=1千克。

四、拓展练习 1.提出:一个苹果是200克,几个这样的苹果重1千克?让学生回答. 师:刚才,我们称的一个苹果是200克,那么,几个这样的苹果是1千克呢?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5个。因为1个是200克,5个就是200+200+200+200+200=1000(克),所以5个苹果是1千克。

2.提出“一个西瓜重3千克,是多少克”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师:一个西瓜重3千克,那么这个西瓜多少克呢?说说你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生:西瓜重3000克。因为1千克等于1000克,3千克就是3个1000克,也就是3000克。

师:一个西瓜和多少个苹果同样重呢?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五、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1~3题,先让学生看书,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找代表发言。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千克和克
千克kg  克g 1千克=1000克 1 kg=1000 g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课堂中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真实有效地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在直接估计物品有多重时,部分学生还是比较困难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多观察,估一估,掂一掂,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再教设计] 课前应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第5单元 四边形的认识 第1课时 长方形的特征 【教学内容】 教材第41~42页例1及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验证、交流等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

2。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

【教学准备】 PPT课件,师生各准备两张长方形的纸,学生准备直尺、三角板、剪刀。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问题情境 1.教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得出:数学书的面是长方形的,长方形有4条边,4个角. 师:同学们,数学书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好朋友,谁能说一说我们数学书的封面是什么形状的? 教师在黑板上贴上一个长方形。

师:你们还能说出什么? 如果学生说出4个直角,给予肯定:不错,发现了直角。

师:你能指出它的4条边和4个角吗? 让学生指一指. 2。提示:长方形的4条边一样长吗?学生回答后,介绍长方形有2组对边。师:课本的封面有4条边、4个角,也就是这个(指着贴出的长方形)长方形有4条边,4个角. 再来看长方形的4条边,它们一样长吗? 师:长方形的2条长边和2条短边,在数学上分别叫做对边,也就是说长方形有2组对边。

二、合作探究 1。让学生观察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长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得出:2组对边可能相等,4个角可能是直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仔细观察一下长方形的边和角,大胆猜测一下,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 如果在交流中学生说出两条长边可能相等,2条短边可能相等,教师启发学生说出“对边相等”。同时,提示学生用“可能”相等. 2。提出同桌合作,利用学习工具验证长方形特征的要求。鼓励学生用合适的方法验证,并提出先验证长方形的对边是否相等。

师:同学们猜测的对不对呢?现在,请同桌合作,利用手里的学习工具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我们猜测的长方形的这些特征是否正确,先来验证一下两组对边是否分别相等。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所有学生的验证方法,为下一步汇报交流做好准备,并对方法、操作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

3。全班交流.说一说怎样验证长方形对边相等,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方法的机会,得出结论: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师:请同学们把你们的验证方法和大家交流一下,说一说你们是怎样验证长方形对边相等的。

学生如果还有其他方法,只要对就肯定。

4.提出:怎样验证长方形4个角是不是直角?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证。然后交流验证方法,得出结论:长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出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那么,怎样验证长方形的四个角是不是直角呢?请同桌两人用不同的方法验证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4个角都是直角的。

学生若还有其他验证方法,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5。师生共同归纳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这个结论。最后,用不同方式描述角的特征。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许多方法,验证了前面大家的猜想,得出了长方形的特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板书,让学生读一读) 师:长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还可以怎样描述? 6。教师介绍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提问:长方形有几条长边,几条短边?它们分别有什么关系? 师:为了能更好地区别它的长边和短边,我们给长方形的2组对边分别取个名字,长边的长叫长方形的“长”,短边的长叫长方形的“宽”。(在图上板书:长和宽)
师: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所以只在一条长边、一条短边标出就可以了。谁来说一说,长方形有几条长、几条宽?它们分别有什么关系? 三、课堂练习 1.教材第42页“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师:我们知道了长方形的特征,下面我们看课本练一练第1题,用自己的方法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不是长方形,为什么? 交流时,说一说怎样判断的.图①和图③是长方形,重点了解学生是否能通过测量长方形的边和角来说明判断的理由。

2.教材第42页“练一练”第2题,指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由学生自己测量,并把数据记录下来。师:分别指出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分别测量并记录下来。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测量的方法和结果是否正确。

四、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长边的长叫长方形的“长“,短边的长叫长方形的“宽“。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节省了很多时间,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保持着兴奋的状态.在整堂课中,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数一数等一系列活动,已一步步自己总结出长方形的特点,使课堂充满着探索的气息,让学生很轻松地在“玩”中学习。

[不足之处] 让学生动手实践时老师没有及时而高效地引导,还有在学生回答时引导不够,对于课堂中的情况预设不够,处理泛泛,由于前边学生动手操作时用的时间过多导致后边的习题没有全部完成. [再教设计] 课堂的设计对我来说还需要多学习、多反思,从反思中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

第2课时 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内容】 教材第43~44页例1及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总结正方形特征的过程。

2.认识正方形的边长,知道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3.在验证、讨论的数学活动中,进一步丰富数学活动经验,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正方形纸和一张长22厘米、宽15厘米的纸,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引入 教师提出“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的问题,鼓励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和方法.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长方形的特征,你能说出它的特征是什么吗?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 二、自主探究 1.让学生每人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提出“正方形可能有什么特征”的问题,鼓励学生猜想. 师: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来探索正方形的特征。

板书课题。

师:现在,请大家每人拿出一张正方形纸。认真观察这个正方形,你发现它可能有什么特点? 教师不必提示学生,也不要给学生任何限制,记录下学生的猜想,注意打上“?“。

2。验证正方形的边角特征。让学生独立动手操作.师:咱们观察估计的对不对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验证一下。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给学生充分的表达不同验证方法的机会,总结归纳出正方形的边、角特征。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验证的? 教师认真听取学生交流,随机进行点评。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出: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看来大家用眼睛观察猜想是对的。(教师把黑板上的“?”擦掉,写上一个“!”)
4。认识正方形的“边长“。老师可直接告诉学生: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师:认识了正方形的特征,我们也来认识一下正方形边的名称。因为正方形4条边的长度都相等,所以正方形每条边的长都叫做边长。

师:刚才你量的那个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师:现在每个人都拿起你的正方形纸,给你的同桌指出它的边长,说一说正方形有几条边,它们有什么关系。

三、归纳整理 提出议一议“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让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它们的不同点. 师:我们分别探索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那么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现在,请同桌两人先讨论一下。

学生同桌讨论,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总结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找到的相同点可能是“它们都有4个直角”;不同点可能是“长方形只是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正方形是四条边都相等“。

如果学生说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是“对边相等”也是相同点,教师要让他们说说是怎样想的,使学生认识到:长方形是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对边一定相等。学生说不出,不作提示。

四、课堂练习 1.教材第44页“练一练“第1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44页,请你在第1题的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先想想怎样画,再动手。

学生动手在书上独立试画后展示。

2.教材第44页“练一练”第2题,先用教师准备的长方形纸边剪、边想、边算,然后请学生自己完成书上的第2题. 师:现在请大家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长方形纸,量一量,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然后自己试着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学生剪完后,交流。

学生剪完后,让学生再实际量一量。最后,让学生自己完成课本上的第2题。

3.补充练习。教师PPT课件出示“机器人”图,让学生观察、交流发现了什么。

使学生了解这个“机器人”都是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神秘”的朋友,想知道它是谁吗? 出示“机器人”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机器人身上的这些零件,你有什么发现呢? 师:有几个长方形,几个正方形呢? 4.教材第44页“练一练”第3题,要求数一数有几个长方形,几个正方形,并提示学生量一量。

师:知道了机器人身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再来看练一练第3题,这个图形中一共有几个长方形,几个正方形呢?请同学们数一数,用尺子量一量。

学生完成后,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判断,怎样数的。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正方形的特征
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都有四条边,都有4个直角。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不同点:长方形只是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正方形是四条边都相等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这节课我采用猜想——验证—-总结——练习的教学结构,让学生通过动手猜一猜,量一量,比一比,拼一拼的方法认识正方形的特点,再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进行比较,体会相互之间的联系。

[不足之处]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获得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在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回顾,让学生自主完成总结。

[再教设计] 今后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体验、感悟、发现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在动手实践前,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再进行探索验证,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

第3课时 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47页例1、例2及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对简单图形分类的过程中,经历认识四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2.知道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3。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常见事物中的平行四边形,初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分类认识四边形,辨认平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 了解四边形的特征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直尺、彩笔、剪刀和几张长方形的纸;教师准备:机器人图、三角板、长方形框,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主题图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 1。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图形纸卡,认真观察,先说一说认识哪些图形,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师:同学们,我们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并且和它们成了好朋友,今天我们继续到图形王国去参观。请大家拿出老师发的有图形的纸片,认真观察一下,哪个图形是你认识的?说出它的名字. 2。观察这些图形的边和角,你发现了什么?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发现的时间。

学生说的只要正确、合理就要给予肯定。

二、认识四边形 1.提出“把图形按边或角的特征分成两类“的要求,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提示学生要注意安全。

师:大家有这么多发现。你能把这些图形按边或角的特征分成两类吗?从纸卡上剪下图形试着分一分。要注意用剪刀时不要伤到自己或同学。

学生分类,教师巡视,特别了解学生是否有按边分类的。

2。全班交流不同的分类方法和结果。要给学生充足的展示时间。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类的? 如果学生没有出现按三角形、四边形分类的方法,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交流这种分类结果. 3.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有四条边的图形叫做“四边形”,并让学生观察图形的边数和角数有什么特点. 师:刚才同学们按边的条数分,有三条边的图形我们知道叫三角形,那么有四条边的图形叫什么呢?像这样的有四条边的图形都叫做“四边形”。(板书:四边形)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三角形、四边形的边数和角数有什么特点?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 1.让学生观察除长方形、正方形以外的4个四边形,鼓励学生找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然后揭示“平行四边形”的名称。

师:同学们,请认真观察这6个四边形,正方形和长方形是我们认识的,还有哪些图形能找出一点共同的特征? 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直接介绍“平行四边形”。

师:像图②和图⑧这样的四边形我们把它们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 2.教师出示方格纸上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认真观察,并说说发现了什么。得出: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师:刚才有的同学说看着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可能相等,这个观察对不对呢?现在,看老师在方格纸上画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教师出示方格纸上画的平行四边形。

师:观察这个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将长方形变形成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给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想法的机会,并给予激励性评价。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评价。

4。教师介绍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活动拉门、篱笆,从中找出平行四边形。

师: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见到平行四边形,请看教材上的两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5。让学生找生活中见到的平行四边形,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机会。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形状为平行四边形的物品较少,因此教师可作为参与者多说几种。如:篱笆、楼梯护栏…… 6.学生描出事物中的平行四边形。师:同学们看教材第46页的图,请你从电动伸缩门和篱笆上找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描出来。

学生做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欣赏。

四、课堂练习 1.教材第47页“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判断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再涂色。师:同学们初步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下面我们来看练一练的第1题,先判断哪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再涂色. 涂色后集体订正,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2。教材第47页“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在格子纸上画一个同样的平行四边形。师:看练一练第2题,方格纸上有一个平行四边形,你能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同样的平行四边形吗?试一试! 如果个别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指导。

3.教材第47页“练一练”第3题,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大一点的平行四边形.师:练一练第3题有一点挑战性,要画出一个比已知图形大一点的图形。

只要学生画出的比原来的图形大就行,不要求按原图的比例画,但如果有学生能画出按比例放大的图形,那么教师要给予鼓励。

4。教材第47页“练一练”第4题,学生独立操作,然后交流个性化的剪拼方法.师:看练一练第4题,请同学们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当出现有新意和富有个性化的拼剪方法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和肯定。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认识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有四条边 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 对角相等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参与面广,热情高,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

[不足之处] 课堂生成的处理部分不到位,学生活动后的教师评价语言有待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待进一步改善。

[再教设计] 让学生快乐地学数学,自信地学数学,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的光荣使命,也是一项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教学任务! 第4课时 七巧板拼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4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七巧板并用七巧板拼图的过程。

2.知道七巧板是由七块图板组成的,会用七巧板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3。培养想象力和观察力,感受用七巧板拼图的乐趣和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教学重点】 能自己设计简单的图案,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 构想并设计简单的图案。

【教学准备】 每名学生准备一副七巧板,介绍七巧板的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新课导入 教师谈话,由喜欢看电视和交流“七巧板“节目中的有趣事情,引出了解“七巧板”的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都喜欢看电视。那你们看过“七巧板”节目吗?谁来给大家讲一件节目中有趣的事情? 学生讲,教师也可以参与。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七巧板“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介绍七巧板的PPT课件。(播放PPT课件) 二、探究新知 1。播放介绍七巧板的PPT课件,让学生交谈从PPT课件中了解到的知识。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

师:看了介绍七巧板的PPT课件,说一说你了解到了哪些关于七巧板的知识。

学生回答。

师:七巧板是我国人民创造的一种智力玩具,这样简单的七块图板,可以千变万化,非常有趣,外国人把它叫做“唐板“,非常赞赏。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感到自豪.鞠萍姐姐主持的“七巧板”节目,就是希望同学们都成为一个聪明的、能创造的人。这节课,我们大家就用七巧板来拼图,看谁拼的图最棒.(板书:七巧板拼图) 2.让学生观察七巧板,了解七巧板中有哪几种图形。

师:为了更好地拼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七巧板,说一说七巧板中都有哪些图形. 3。拼图形。

(1)提出“用七巧板可以拼出哪些学过的图形”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师:同学们了解了七巧板中图形的特征,那么,用七巧板中的图形可以拼出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动手拼一拼,教师巡视了解拼图情况。

(2)交流学生拼图的结果.要给每个学生充分展示不同拼法的机会。

师:把你拼出的图形给大家展示一下,说一说用了七巧板中的哪几种图形,拼成的是什么图形. 学生汇报,展示。

如果学生拼不出教材第48页用七块图拼成的大三角形,教师参与介绍。

三、巩固新知 1。让学生看教材第49页上的图(1),先说一说是什么,是用什么图形拼出来的,再照样子拼图。

师:同学们拼出了这么多的图形,真了不起!我们教材第49页有几个用七巧板拼出的有趣的图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学生看书。

2。出示教材第49页图(2)较为复杂的七巧板拼图,先让学生说说像什么,再让学生动手拼一拼。

师:看一看,这些拼图都是用什么图形拼出来的?像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

师:请你照样子把你最喜欢的那个图形拼出来,好吗?然后和同桌互相欣赏一下。

教师巡视,对动手操作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予以一定指导. 拼完后全班交流。

四、达标反馈 让学生看教材第49页下面图案的轮廓图,然后交流。

师:除了刚才欣赏的图形,还有更漂亮的呢!我们把书翻到第49页,观察教材上最下面的图案,看一看它们像什么。

在这里,学生可能会对个别图形有不同的认识,教师不必统一答案,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即可。

师:请你照着书中的样子,把你喜欢的图形拼一拼吧! 教师在这里要注意进行个别指导和激励性评价. 拼完后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中大家积极动手、动脑,仿照书中的图拼出了漂亮的图形。下课后请你们自己也设计几个图案,拼出来给大家欣赏,好吗?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七巧板拼图
1.七巧板由5块三角形、1块正方形,1块平行四边形组成. 2.用七巧板拼图。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交流情境,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认识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全班交流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开展自评和互评,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以及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能力。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应将语文、数学、美术、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再教设计] 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的智慧潜能迸发出来,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创造者. 第6单元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第1课时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51页例1及自主小天地、试一试、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自己的方案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并交流不同算法的过程。

2。能用自己的方法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体验算法多样化。

3。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正确口算和、差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教学难点】 进位加和退位减的口算.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 教师提出“买一个28元的书包怎样付钱“的问题,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付钱方式的机会。

师:同学们都买过东西吗?今天老师先提出一个买东西付钱的问题。要买一个28元的书包,可以怎样付钱? 二、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50页服装店购物图,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给学生充分的交流信息的机会。

师:请看这几件同学们平时常用的衣物,观察它们的价钱,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如:这几件物品都不到100元,最贵的是半袖衫,每件54元,短裤和鞋都是30多元,书包28元。

2。提出:买一件半袖衫和一个书包要花多少钱?让学生说出算式,先说一说会不会计算,再提出口算的要求,给学生独立思考、口算的时间。师:同学们了解了几件衣物的价钱,现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买一件半袖衫和一个书包要花多少元?怎样列式呢?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出来:54+28= 师:两位数加两位数,我们一年级下学期就学习了.但是,今天老师有一个要求,不能用竖式计算,要用口算,怎么样?你能用自己的方法在头脑中算出得数来吗?试一试! 给学生独立思考、口算的时间。

3。交流学生口算的方法和结果,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算法的机会,教师写出口算过程的算式.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54+28等于多少的? 学生说口算过程,教师写出口算过程的算式. (1)口算过程:
50+20=70(元)
4+8=12(元)
70+12=82(元)    (2)口算过程:
54+20=74(元) 74+8=82(元) (3)口算过程: 54+30=84(元)
84—2=82(元)
  第(3)种方法如果出现,让学生讨论一下:84为什么减去2?如果没有出现教师介绍。

4.提出“一件半袖衫比一个书包贵多少元”的问题,师生列出算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口算,然后学生交流不同的口算方法.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口算出了买一件半袖衫和一个书包一共花82元。那么,如果计算一件半袖衫比一个书包贵多少元,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54-28= 师:54—28等于多少呢?你能用自己的方法口算出来吗?试一试! 学生自己口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学生说口算过程,教师板书出算式。

三、提问题并解答 1.提出“试一试”的要求,给学生充分的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时间。

2.充分交流学生选择的商品、提出的问题和口算方法,并给予特别关注。

(一)选择半袖衫和短裤 问题1:买一件半袖衫和一条短裤一共花多少元? 问题2:半袖衫比短裤贵多少元? (二)选择半袖衫和鞋 问题3:买一件半袖衫和一双鞋一共花多少元? 问题4:半袖衫比鞋贵多少元? (三)选择短裤和书包 问题5:买一条短裤和一个书包一共花多少元? 问题6:短裤比书包贵多少元? (四)选择短裤和鞋 问题7:买一条短裤和一双鞋一共花多少元? 问题8:鞋比短裤贵多少元? (五)选择书包和鞋 问题9:买一个书包和一双鞋一共花多少元? 问题10:鞋比书包贵多少元? 四、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51页“练一练“第1题,学生自己口算并写出结果,交流时,重点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2。完成教材第51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

3.完成教材第51页“练一练”第3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口算出结果,要求学生把提出的问题记录下来。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
买一件半袖衫和一个书包要花多少钱? 54+28=82(元)
一件半袖衫比一个书包贵多少元? 54—28=26(元)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整节课的设计都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自己通过计算解决问题,在比较中去发现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整节课体现了每个学生都参与探讨算法的过程,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算”,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以为学生凭一己之力就能达到算法的多样化,显然高估了学生的能力。一个二年级的学生往往感性地认为自己熟悉的、已掌握的算法是最好的,并喜欢使用这些方法计算.看来,预设再充分,也绝不可能考虑到教学生成的全部内容。

[再教设计] 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培养教学机智,能迅速、灵活、高效地判断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引领学生的思维。

第2课时 几百和几百几十简单加、减口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53页例1及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尝试口算几百几十的数加、减法的过程. 2.掌握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几百几十数加、减整百数或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口算。

3.在自主尝试计算、交流个性化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整百数、几百几十的数的简单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教学难点】 自主尝试口算,探索个性化算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 1.交流对“快餐店”的理解,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师:同学们,不少同学都到饭店吃过饭,那谁知道什么叫快餐店吗? 学生可能出现许多自己的见解,学生说的只要合乎情理就给予肯定。

2.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情境图,并交流从图上了解到的信息. 师:我们教材上设计了一个快餐店,同学们看一看咪咪快餐店的情境图,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我从价目表中了解到咪咪快餐店的三明治15元、面包6元、火腿8元、饮料5元。

我看到面包是刚烤出来的,还有热气呢。

我看到钟表上显示的时间是11点,咪咪已经准备迎接客人了。

…… 二、提出问题并解答 1。让学生观察咪咪快餐店两天的日记账,先了解这个店的营业情况,再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口算解答,并激励看谁提的问题的口算方法好。

师:同学们从快餐店的图中发现了这么多和数学有关的问题。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咪咪快餐店两天的日记账,谁来说一说这个店两天的营业情况? 咪咪快餐店第一天收入200元,支出100元,第二天收入360元,支出200元. 师:根据咪咪快餐店两天的收支情况,请同学们自己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并口算解答。看谁提出的问题多,口算的方法好。

学生完成后,全班交流。

2.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口算方法。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的口算方法的机会,只要方法可行,就给予肯定,教师板书出算式。

200-100=100 360-200=160 360+200=560 100+200=300 560-300=260 师:现在,我们交流一下大家提出的问题,说一说列出的算式和口算的方法。每个人只汇报一个问题,其他同学可以及时交流不同的口算方法。

3。让学生观察写出的算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个数加、减整百数的方法。

一个数加、减几百的数,只把这个数百位上加、减几。

师:结合咪咪快餐店的两天的收支数字,我们进行了几百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的口算,观察老师写出的这几个算式,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一个数加几百数和减几百数的方法? 一个数加几百的数,只在这个数的百位上加几。

一个数减几百的数,就在这个数的百位上减几。

三、尝试练习 让学生自己尝试口算“试一试“的三道题,交流时,重点说一说口算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师:同学们刚才总结了一个数加、减整百数的口算方法,现在请看“试一试“的三道题,你能用自己的方法口算出得数吗?试一试!把结果填在书上。

学生计算并书写出答案,然后全班交流口算思路和方法。

四、课堂练习 1.教材第53页“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订正。

2。教材第53页“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理解图意和问题,然后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3.教材第53页“练一练“第3题,这是一道变式趣味练习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再口算填出结果。

4.教材第53页“练一练”第4题,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再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几百几十数的加减法,下面我们要做一些练习,老师看看谁最认真,今天的知识学得最好.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几百和几百几十简单加、减口算
咪咪快餐店第一天收入200元,支出100元,第二天收入360元,支出200元。

200—100=100 360—200=160 200+360=560 100+200=300 560—300=260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算法时,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整百加减整十的口算方法,然后再提出猜想“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口算是不是也一样呢”。接着学生自主探究几百几十加、减几百的口算方法,在讨论中经历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过程,理解算法,构建方法,完善思路,升华想法,真正掌握算法,内化算理。

[不足之处] 由于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所以在探索多种口算方法的过程中花费了很多时间,练习量不够。

[再教设计] 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仔细分析问题的好习惯。

第3课时 几百几十加减几十的口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54~55页例1及练一练第1~6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尝试口算几百几十加、减整十数的过程。

2。掌握几百几十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3。在用自己的方法口算并交流的过程中,感受算法多样化,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口算几百几十数加减几十数。

【教学难点】 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 PPT课件,教学情境图.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问题情境 师生谈话,由当地有哪些果树引出要解决的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这个地方种有哪些果树吗? 学生可能说出许多:苹果树、梨树、桃树、枣树……让学生充分地说。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今天我们就解决一个和果树有关的问题.(出示教材第54页情境图) 二、解决问题 1.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发现的数学信息. 师: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情况? 2.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分析、归纳为两个问题.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问题:
(1)苹果树和梨树共有多少棵? (2)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3)梨树比苹果树少多少棵? 师:同学们分析一下这几个问题,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现在我们就保留(1)(2)两个问题。

教师去掉问题(3)。

3。提出解答问题(1)的要求,师生列出算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口算解答。

师:现在先来解答第(1)个问题,一共有多少棵果树?怎样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150+80 师:现在请大家用自己的方法口算一下,150+80等于多少? 学生自己计算,教师巡视. 4.交流学生个性化的算法,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不同算法的机会。

师:好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算法.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5个十加8个十得23个十,23个十是230。

150+80=230(棵) 把150分成100和50,先算50加80等于130,再计算100加130等于230。

只要学生算法合理,教师均给予肯定,若第一种算法学生未出现,教师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提出。

5。提出解答问题(2)的要求,师生列出算式,让学生试着计算。教师注意个别指导。师:同学们刚才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大家提出的问题(1).现在来解决第(2)个问题: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50-80 师:怎样计算150减80呢?请你用自己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6。交流学生个性化的算法,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不同算法的机会。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算法: 把150看作15个十,15个十减8个十得7个十,是70。

150-80=70 把150分成50和100,先算100减80等于20,再用50加20等于70。

把80分成50和30,先从150中减50等于100,再用100减30等于70。

教师板书: 因为80加70等于150,所以150减80就等于70. …… 学生的算法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第一种方法如果没有,教师可作为参与者提出. 师:刚才大家说的这些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以后算题时,用你喜欢的最简便的方法计算就可以了。

三、课堂练习 1.教材第54页“练一练“第1题,学生自主完成后,指名回答,说出口算方法。

2。教材第55页“练一练”第2题,教师出示卡片,学生抢答。

3。教材第55页“练一练”第3~6题,指导学生先了解题中的数学信息,再自主解答,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师:仔细想想今天学的和昨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几百几十加减几十的口算
(1)苹果树和梨树共有多少棵? 150+80=230 15个十加8个十得23个十,23个十是230。

(2)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150-80=70 因为80加70等于150,所以150减80就等于70。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中把更多的学习空间、时间、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乐学、爱学。

[不足之处] 在新授的部分,由于担心学生说得不到位,一次次地纠正学生的答案,或者是打断学生的回答,将自己的预设强加给学生,在以后应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

[再教设计] 为了节约课堂的时间,在练习的过程中,也根据题目的特点设计不同的练习形式,有的题是每组完成再汇报,有的题是全班完成个人汇报,还有的是简答、口答等形式,这样的安排是为了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第4课时 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57页例1及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事物,在选择合适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活动中,经历自主尝试三位数简单加、减计算的过程。

2。会计算不进位、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

3。能积极参与提问题的活动,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探索三位数加减两、三位数的竖式算理. 【教学难点】 熟练计算三位数与两、三位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

【教学准备】 每个同学课前收集一些用过的邮票,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问题情境 1。师生进行邮票欣赏、交流活动,给学生一定的交流时间,然后引出收集邮票的事情,并要求学生读书。

师:课前同学们收集了用过的邮票,现在大家互相欣赏一下,说一说邮票上是什么图案,面值是多少?还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多让几名同学介绍,必要的话通过学生的交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师:一张小小的邮票,有着丰富的内容,所以很多人都喜欢收集邮票,我们教材中就有关于收集邮票的问题。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6页自己谈一谈。

2。请一组的同学(两个人)表演小强和小花的对话。师:哪一组同学愿意给大家表演一下你们的对话? 学生表演,老师给予积极评价. 3。交流从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说一说自己想到的问题。

师:从刚才他们的对话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会说: 小强有112张风景邮票,小花有124张风景邮票;

小强的动物邮票比风景邮票多23张; 小花的动物邮票比风景邮票少21张;

小强的动物邮票多,风景邮票少;

小强喜欢动物邮票,小花喜欢风景邮票;

…… 二、解答问题 1.自己提问题,并尝试着计算,鼓励学生选择信息提出问题并自己试着解答. 师:你能根据刚才了解到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吗?试一试! 2.交流学生个性化的问题计算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问题和计算方法,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问题和算法的机会,充分肯定学生的不同算法。师:谁愿意把你提出的问题和解答方法与大家交流一下?说说是怎样提出的,怎样算的。

学生的解答方法可能有用口算的,也可能有用竖式计算的,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不同做法. 三、用竖式计算 1。选择两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进一步学习掌握不进位和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师:大家做得非常好,刚才有同学提出:小强一共有多少张动物邮票?列式是:112+23=,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出示算式,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介绍算法,教师边板演边说: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师:小花的风景邮票比小强的风景邮票多多少张?列式是124-112=,又该怎样用竖式计算呢? 出示算式,学生试做,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指名说算法,教师板演竖式计算过程. 2。教师提出用竖式计算其他问题的要求,学生自主完成,然后交流计算方法。

师:我们用竖式计算了两个问题,其他问题你们能用竖式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完成后交流。

四、课堂练习 1。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1题.指导学生读懂情境图,了解图中信息,然后独立计算。这是一道与生活实际联系很紧密的题目,综合性很强. 师:多看书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学校图书馆为同学们准备了很多有益的图书,大家看.(出示第1题情境图)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怎样列式?说一说你是怎样解答的.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2.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3.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3题。

第(1)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第(2)小题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思路的机会,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五、课堂小结 师:谁来说一说笔算两三位数的加减法应该注意什么? 生:笔算两三位数的加减法应该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进行算理教学时,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过渡到几百几十加减几十几.在此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最后通过比较和归纳对比算法进行优化,让学生意识到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概括出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不足之处] 学生计算时,没有注意把相同数位对齐。

[再教设计] 学生在初步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笔算方法后,让学生进行一些笔算练习和纠错练习及实际问题。

第5课时 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59页例1及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加法的过程。

2。学会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自主尝试计算、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 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进位加和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 1.师生交流到公园游玩时看到过受教育的事情和不好的行为、现象,给学生充分的交流自己体会的机会,教师适时进行引导、评价或教育。

师:同学们,我们大家都喜欢到公园去玩,谁来说一说在公园游玩时,你看到过哪些让你感动的或者受教育的事情? 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自己见过的事情,教师注意激励性评价。

师:那么,在公园游玩时,你看到过哪些不好的行为或者现象? 教师注意进行分析和引导性评价. 2。出示教材上“绿色环保“情境图,让学生看一看图中的同学们在干什么,想一想他们会干什么。给学生充分的发表不同想法的机会。师:公园是一个公众活动的地方,人多,需要家长共同遵守活动要求,更要注意保护环境卫生。现在我们来看希望小学组织高年级同学到公园参加“绿色环保”行动的情境图,看看同学们在干什么,想一想他们会干什么。

给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想法的机会,教师适时引导、教育. 二、解决问题 1。教师谈话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然后出示统计表,让学生说出了解到的信息。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绿色环保”行动会做的事情,说明同学们也非常有环保意识,请同学们像希望小学的同学们一样,做一个爱护环境的小使者。现在请看希望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同学捡废弃饮料瓶的统计表,说一说从表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生:我了解到四年级同学捡了69个废弃饮料瓶,五年级捡了114个,六年级捡了189个。

2。解决问题(1)。

(1)提出问题(1),师生列出算式,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找两个同学板演,并提示其中一个先写114,再加69。

师:现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四年级和五年级一共捡了多少个饮料瓶?怎样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69+114= 师:你们会用竖式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自己计算,请两名同学板演,提示一名板演的学生先写114,再加69。

(2)请两个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计算的过程,重点说一说和十位上的“8”是怎样算出来的。请用69+114的同学先讲用竖式计算的过程,关注相同数位对齐,再请用114+69的同学说计算过程。重点说一说和十位上的“8”是怎样算出来的。然后讨论两个同学列的竖式。

(3)讨论、评价两种竖式,先说一说是否都对,再说喜欢哪种方法,并说明理由。

师:请同学们来比较两个人的竖式,说一说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充分讨论,形成共识,两种竖式都可以。

师:通过讨论,我知道这两个竖式都可以,那现在老师再提一个问题,在计算两位数加三位数时,你更喜欢哪种竖式写法?为什么? 学生说得清楚就可以。

3.解决问题(2). (1)提出问题(2),师生列出算式,鼓励学生自己试着计算.师:同学们刚才自己解决了四年级和五年级一共捡了多少个饮料瓶的问题,看到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三位数时,先写三位数比较好,同时知道了个位上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一.下面,老师再提出一个问题,五年级和六年级一共捡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怎样列式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114+189= 师:114+189是三位数加三位数,请同学们自己试着用竖式计算一下。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学生计算的过程和结果,教师板书并适时提问.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说,教师板书,并适时提问。

(3)让学生用一句话总结个位、十位满10的进位方法,然后教师总结多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三、综合练习 1.提出“试一试”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可以怎样计算,提出3种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分别计算了两个年级捡饮料瓶的问题,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计算“三个年级一共捡了多少个饮料瓶”,可以怎样计算呢? 2.让学生分别用三种方法计算,并请三名同学板演,然后全班交流。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分别用三种方法算一算,三个年级一共捡了多少个饮料瓶? 找三名同学分别板演,然后交流。

四、课堂练习 教材第59页“练一练“第1~4题。

五、课堂小结 竖式笔算加法,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要向前一位进1)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进位加法 四年级和五年级一共捡了多少个饮料瓶? 69+114=183(个) 五年级和六年级一共捡了多少个饮料瓶? 114+189=303(个)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要向前一位进1.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会了进位加法的计算,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比较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异同,从而更好地巩固了竖式计算注意的要点,并强调“哪一位上的数满10就向前一位进1”。

[不足之处] 对学生的鼓励和奖励不太到位,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

[再教设计]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加强表扬和鼓励的力度,设置恰当的奖励机制,做到适时得体。

第6课时 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61页例1及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的过程. 2.学会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自主尝试计算、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 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不连续退位减法的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当10的道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问题情境 1.师生通过家家户户用电的话题,引出电表是怎么计算用电数的问题,出示电表图。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家家户户每一天都离不开电,知道靠什么方法查询每家每户用多少电吗? 师:对!查电表。那么,怎样算每个月用多少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请看下面三幅电表示意图。(出示教材上的电表图)
2。观察图,让学生读出电表上的数,然后讨论5月1日电表上的用电数“58”是怎么回事。师:张丽家“五一“那天搬入新家,这三幅电表图是她家5,6月份用电情况的记录。

师:谁能读出每幅电表图上的数? 师: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张丽家5月1日那天才搬入新家,为什么5月1日的电表上就已记录了58度电呢? 师:同学们说得对,谁来说一说5月1日电表上的58度电是什么时间用的? 二、解决问题 1.计算5月份的用电量。

(1)提出张丽家5月份用多少电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学生理解计算的方法和道理。

师:我们知道了5月1日电表上的58度表示5月份以前用电的数量,那么,怎样计算5月份的用电数呢?为什么? 学生只要说的意思正确就可以,如果有困难,教师参与交流。

(2)鼓励学生自己列式应用竖式计算。师:同学们知道了怎样计算5月份的用电数,下面就请大家自己列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下吧。

学生自主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学生计算的过程和结果,教师板书并适时进行重点提问。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学生说,教师板书,并适时提问。

2。计算6月份的用电量。

(1)提出“6月份的用电量怎样计算”的问题,学生回答,师列出算式,然后鼓励学生自己试着用竖式计算。师:刚才同学们计算出了5月份的用电数,那么6月份的用电数怎样计算呢? 用7月1日电表上的335减去6月1日电表上的183. 教师板书列式:335-183 师:335减183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算一算。

(2)交流学生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学生说,教师板书,并重点提问.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说,教师板书并重点提问. 师:十位上3减8不够减怎么办?十位上3减8不够减,向百位借1再减,13减8等于5,差的十位上写5. 师:百位上怎样算呢?百位上3借走1还剩2,2减1等于1。

三、学习总结 1。让学生观察两个退位减法算式,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师:刚才,同学们计算出了张丽家5月份和6月份的用电量,现在,请大家观察这两个算式,都是退位减法.你发现有什么不同?183减58是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335减183是十位不够减,向百位借1. 2。让学生观察张丽家两个月的用电量,说一说发现了什么以及6月份用电多的原因。师:同学们再来观察张丽家5月份和6月份的用电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说出不同意见,只要合情合理就可以。

四、巩固新知 1.教材第61页“练一练”第1题,学生自己计算,可提示学生先看看哪一位上不够减,再计算.
2。教材第61页“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读题,再列式计算。

3。教材第61页“练一练”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4。教材第61页“练一练”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不但要写出算式,而且要计算出结果。

五、课堂小结 谁能说一说在计算退位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笔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1当10再减。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退位减法
183-58=125        
            335-183=152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择,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习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等,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

[不足之处] 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掌握计算方法,心里明白算理,能算出正确答案,缺少了动手操作。

[再教设计] 在今后课堂上,不但让学生能动口、动脑、更重要的是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探讨出不同的思路与方法,还待进一步地改进。

第7课时 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63页例1及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过程。

2.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自主尝试计算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自主学习的 成功体验,培养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原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 1.教师简单概括上节课张丽家5月份、6月份的用电情况,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7月份和8月份的用电情况,给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

师:上节课,我们计算出了张丽家5月份和6月份两个月的用电量,并且知道张丽家6月份的用电量比5月份多,请同学根据你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张丽家7月份和8月份的用电量会是什么情况?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能会说出多种情况. 2.出示教材上三个电表图,让学生根据电表上显示的用电数估计自己的猜测对不对,让学生充分发言. 师:同学们猜得怎么样呢?请看张丽家7月1日、8月1日、9月1日电表上显示的数,估计一下,你的猜测对不对. 学生根据前面的猜测,再次估计,可能有不同意见,不做评价。

二、计算验证 1。计算7月份的用电量。

(1)提出计算要求,鼓励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计算。

师:同学们估计的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分别计算一下张丽家7月份和8月份的用电量,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先求7月份的用电量,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计算。

学生自主计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交流学生计算的方法,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并重点提问。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说,教师板书并重点提问。

师:十位上的1借走后,怎么办? 十位上的1借走后就剩0,0减3不够减,要从百位上借1,再算…… (3)观察竖式计算,总结计算的方法,得出:哪一位不够减,从前一位借1。师:观察514—335的竖式计算,个位、十位都不够减,谁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计算的方法? 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借1。

教师引导或总结概括,并板书出来。

2.计算8月份的用电量。

(1)提出“计算8月份用电量”的要求,师生列出算式,先讨论:个位上不够减,要从十位借1,十位上是0怎么办?再鼓励学生自己试着用竖式计算。师:刚才我们计算出了张丽家7月份的用电量,并且回顾总结了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哪一位不够减,从前一位借1。下面,我们来计算张丽家8月份的用电量.谁来说一说,计算8月份用电量怎样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703-514 师:703—514,教师先写出竖式(板书),同学们观察老师写出的竖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说不出教师启发或介绍。

师:个位向十位借1,十位是0就要向百位借一当10个十再减。好!就请同学们接着用这样的方法试着算一算。

学生自己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学生计算的方法和过程,重点说一说怎样算的,教师随学生口述板书出竖式.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说,教师板书。

3.观察计算结果,与自己前面猜测、估计的结果进行比较,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师:好!同学们自己计算出了张丽家7月份和8月份的用电量,看一看计算的结果和你猜测、估计的结果一样吗? 指名汇报,对猜测估计准确的学生给予表扬。

三、重点突破 1。让学生观察两个算式,找出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然后讨论被减数中间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应该注意什么? 师:解决了张丽家7月份和8月份的用电量问题,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两个退位减法的竖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师:这样的退位减法,在数学上叫做连续退位。(板书:连续退位) 师:谁来说一说计算被减数中间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最容易出错的是哪一步计算? 十位上是0时从百位借1,是10个十,10个十借给个位1个十,还剩9个十,计算十位时,要把0看成9。

2.出示405-247,309—178两道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不同点,然后再自己计算,并交流。

师:在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计算中,被减数中间有0的情况是比较难的计算,容易出现错误,老师再出两道题,谁来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四、课堂练习 1.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读题,弄清题意,自己解答. 3。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4.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4题,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再独立完成。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再次学习了减法,你知道了什么?(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1,退位点点清楚,哪一位头上有一点要减1后再计算)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连续退位减法 514-335=179
    703-514=189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注重算理的讲解。

[不足之处] 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学生后面的练习时间过短,汇报得有些仓促。

[再教设计] 尽可能地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练习量,以便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8课时 加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65页例1及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买衣服的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加法验算方法的过程. 2.会用减法验算加法,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感受验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加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加法验算方法的多样化理解。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问题情境 1.师生谈话,引出红红母女俩去商场买衣服的事情,并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跟爸爸妈妈去过商场买东西吗?说一说买过什么,把付款的情况给大家说一说。

师:我们教材上也有一件红红跟妈妈去买衣服的事情,我们一起去看看。

出示情境图。

2。观察情境图,说说了解到哪些事情,要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提出大头蛙的问题。

师: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事情? 图中有数学的内容和信息,如各种衣服的价钱;妈妈和售货员阿姨在算账;
售货员算的是285元,红红口算的是275元等。

二、自主验算 1.结合上面的事例,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检验. 师:红红和售货员到底谁算得对呢?请你用自己的方法帮着检验一下. 学生尝试验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学生交流不同的检验方法和结果,并说明检验方法的合理性。结合交流活动,教师告诉学生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叫做验算。

师: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检验的? 学生可能出现教材上呈现的几种验算的方法。

①   ② ③200+86=286 286-1=285 这三种方法都使用加法验算,其中①②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用加法验算的方法,即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第③种方法是把199看成200的简便计算方法.学生如果想不到,教师介绍. 3.教师说明笔算的重要性,指导用减法验算加法的方法,然后交流验算的结果. 师:看来红红口算错了。在平时学习和解决数学计算问题时,稍复杂的计算最好用笔算.另外,算出结果后,还要注意验算一下。检验加法计算算得对不对,还可以用减法验算加法。这样做,用算出的钱数减去其中一件衣服的价钱,看是否等于另一件衣 服的价钱。如果等于另一件衣服的价钱,就算对了,如果不等于就说明算错了。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分别检验一下售货员和红红算的结果。

学生自己验算,请两名同学板演. 4。总结用减法验算减法的方法. 师:我们刚才用减法验算出了红红和售货员谁算得不对的问题。如果只给一个算式,你能说一说怎样用减法验算加法吗? 学生一起总结:用两个数的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如果等于说明计算正确,如果不等于说明计算错误。

5。体验验算的意义。让学生结合上面的问题,说一说验算的意义.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验算帮助了红红和妈妈。你们想一想,验算有什么好处呢? 生:可以知道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师:看来验算可以帮助我们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以后同学们要自觉养成验算的好习惯,自己发现计算中的错误,及时改正,好不好? 三、课堂练习 1.教材第65页“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一说自己的验算方法,是否检验出了计算的错误。

2.教材第65页“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了解图中的信息,再独立计算,交流时,学生具体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3。教材第65页“练一练”第3题,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4。教材第65页“练一练“第4题,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师:加法怎样验算呢?(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用两个数的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如果等于,说明计算正确,如果不等于,说明计算错误)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加法的验算 ①   ② ③200+86=286 286—1=285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孩子是第一次接触加法的验算,验算书写的指导必不可少,包括教师的板演,个别的巡视指导。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益于他们的一生,但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要从小抓起,循序渐进。

[不足之处] 对学生的前期分析较弱,一些情况没有事先估计出来,如:加法的多种验算方法,小组没有讨论出来,没有有效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使教学目标没能很好地落实,合作学习的时效性没能落到实处。

[再教设计]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扎扎实实地了解学生,分析学生,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具有实效性,使得课堂教学具有很好的效果。

第9课时 减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67页例1及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买车的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减法验算方法的过程。

2。会用加法或减法验算减法,进一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感受验算在数学计算中的重要作用,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减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减法验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问题情境 1。师生谈话,由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购物情节引入小明买车的事情,并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帮助红红和售货员解决了妈妈买衣服中的问题.你们知道吗?星期天,小明也和妈妈一起去了商场,我们看看他们在商场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情境图)
2。观察情境图,说说从中了解到哪些事情。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事情? 学生会说到许多事情:如,一辆自行车236元;妈妈拿出300元在付钱;售货员说找给妈妈64元;小明说不对,应该找回74元等. 二、自主验算 1。让学生用自己的算法进行验算。

提出:小明和售货员谁算得对的问题。

师:售货员和小明到底谁算得对呢?怎么办呢?验算一下,看谁算得对.好!同学们就想办法验算一下吧! 学生验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交流学生的验算方法。要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算法的机会,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师:把你的验算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说,教师板书。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300-74=226 300-236=64 3。整理、归纳减法验算的思路和方法。

(1)先把学生说的算式分组分析总结。

师:刚才同学们用这么多方法验算小明和售货员谁算得对,现在让我们来整理一下,看有哪些不同的思路. 分组进行观察、讨论.如:
①236+64=300 236+74=310 基本思路是将车的价钱与找回的价钱相加,看看是否等于付出的价钱,如果等于,说明算对了,如果不等于,就是算错了。

②300—64=236 300—74=226 基本思路是:用付出的钱减去找回的钱,看是否等于自行车的价钱,如果等于自行车的价钱,就算对了,否则就算错了。

③300-236=64 把小明的计算重新做了一遍,不算验算的方法. 师:看来验算在我们生活中还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同学们今后一定要养成细心检验的好习惯. (2)出示:被减数—减数=差的关系式,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减法的验算方法。

师:同学们会验算减法了,看老师写的减法的文字式:
板书:被减数-减数=差 师:你能说一说减法的验算方法吗? 学生可能会说两种:
把减数和差相加,如果和等于被减数,就算对了,否则,就不对。

用被减数减去差,如果等于减数,就算对了,否则,就不对。

三、课堂练习 1.教材第67页“练一练”第1~4题。让学生自主完成,再交流。

2.问题讨论,自己计算,然后交流. 四、课堂小结 减法怎样验算?(把减数和差相加,如果和等于被减数,就算对了,否则,就不对;用被减数减去差,如果等于减数,就算对了,否则,就不对)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减法的验算
(1)236+64=300 236+74=310 (2)300—64=236 300—74=226 (3)300—236=64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差=被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交流不同验算方法的机会,让学生解释自己的验算方法,讲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验算方法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不足之处] 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给学生讨论、交换意见的时间,只局限在个人的思维中,没有打开思路。所以知识学了,而没有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没有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点,造成了一些学生做题时,总提出写几种方法,写不写横式等问题. [再教设计] 适当的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掌握内在联系,对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帮助。

第10课时 连加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69页例1及练一练第1~6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用自己的方法解答连加问题的过程. 2。能正确进行连加运算,能根据数据特点灵活列式并解答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三个数连加的算法,并能准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运用连加运算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说出脖子最长的动物是长颈鹿,再交流还知道什么鹿,并用语言和手势描述它们的样子。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特别喜欢动物,有一种脖子很长的动物,谁知道叫什么名字? 生:长颈鹿. 师:对!是长颈鹿,那你们还知道什么鹿呢?说出它的名字,用手势和语言描述一下它的样子。

学生可能说出梅花鹿、驯鹿等。

师:看来同学们都非常喜欢鹿,下面我们就来解决一个和鹿有关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的情境图和表格,先让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信息,然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师:这是一个动物园中鹿园的情境图和各种鹿的数量统计,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师:观察动物园各种鹿的只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动物园一共有多少只鹿? (2)动物园中驯鹿比长颈鹿多多少只? (3)动物园中梅花鹿比长颈鹿多多少只? (4)动物园中梅花鹿比驯鹿多多少只? (2)(3)(4)还可以提出“谁比谁少”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只是表达方式不同,教师整理出上面4个问题.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答提出的问题.师: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计算,解答一下吧! 学生自己解答,然后全班交流,先交流(2)~(4)题的计算结果,然后重点关注问题(1)的解法. 3.交流学生解答问题的方法和结果,重点交流问题(1)的不同解答方法。师:现在,我们来看第(1)题,动物园一共有多少只鹿?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样计算的? 学生可能有两种说法,教师板书解答思路。


(1)按统计表中的数据依次相加。

分步计算:
98+164=262(只)
262+236=498(只) 综合算式:  98+164+236 =262+236 =498(只)
(2)先算164加236,凑成整百数. 分步计算:
164+236=400(只)
400+98=498(只) 综合算式①:
 164+236+98 =400+98 =498(只) 综合算式②:
 98+(164+236) =98+400 =498(只) 第(2)种解题思路学生没有想到,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解答并交流. 4.教师总结先算164加236的计算方法,并提示学生,解答三个数连加的问题时,要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简单的计算方法。师:在把三种鹿的只数相加时,因为164和236相加等于400,先算164加236比较简便,列连加算式时,可以先写164加236,再加98,也可以写出“98+164+236“,然后用括号把“164+236”括起来。同学们在解决多个数连加的问题时,要学会根据数据特点,选择简便的计算方法。

板书:根据数据特点选择计算方法. 三、课堂练习 1。教材第68页“练一练“第1题,与例题相似的基本练习,启发学生先注意观察数据的特点,再列式计算。

2.教材第69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 3.教材第69页“练一练”第3题,计算4个数连加,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交流。如果学生列出算式:(76+304)+(133+467),教师要给予表扬,还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如果学生分步计算,也要给予肯定. 4.教材第69页“练一练“第4题,和第3题一样是计算4个数连加,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交流。

5。教材第69页“练一练”第5题,先启发学生想一想,然后列式。

6.教材第69页“练一练”第6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订正计算结果。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三个数连加解决实际问题,做此类问题,应该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连加问题
方法一:98+164+236   方法二:164+236+98
= 262+236       = 400+98
= 498(只)        = 498(只)
答:动物园一共有498只鹿。

根据数据特点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师充分发挥教材的编排优势,使练习具有层次性、针对性、思考性、综合性,避免将计算练习单纯作为“程序性训练”。

[不足之处] 教师没有深入到学生之中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

[再教设计] 教师应深入学生之中,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使细致的具体到人的辅导发生和完成在课堂内,提高了练习的效率。

第11课时 连减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71页例1及练一练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用自己的方法解答连减问题的过程。

2。会计算连减和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题,能根据数据特点,用简便的方法解答简单的连减问题。

3.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体验算法 的多样化,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根据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适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小括号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 由人们一日三餐离不开蔬菜,先让学生说一说菜是在哪儿长的,再说种蔬菜的叔叔伯伯们是怎样卖蔬菜的,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的一日三餐离不开蔬菜,你们知道我们吃的蔬菜是在哪儿长的吗?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知道这么多关于种蔬菜的事情,你们知道种蔬菜的叔叔、伯伯是用什么办法把种的蔬菜卖出的呢? 学生可能说出许多,也可能出现不同意见。

二、解决问题 1.教师说明种菜专业户的一般做法,再让学生说课本上的问题,然后交流题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办法,都有一定的可行性,比较大的蔬菜种植专业户,一般情况下,都是和蔬菜批发中心签订合同,由批发中心负责销售蔬菜,这样自己就可以专心研究、种植蔬菜了.我们教材第70页就有一个这样的事情,请同学们读一读。

学生自主读书,然后交流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师:谁来说一说题中是一件什么事,你了解到哪些情况?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汇报。

2.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帮助张叔叔解答问题。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张叔叔解决这个问题吗?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

学生自己计算,教师巡视了解计算方法. 3。交流学生解答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先说一说是怎样算的,再交流算式和计算结果.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先不说算式。

学生回答。

师:好!现在说一说列出的算式和每一步计算求的是什么. (1)先算运走了多少千克。

分步计算:
315+285=600(千克)
800—600=200(千克)
综合算式:
 800-(315+285)
=800-600 =200(千克)
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小括号。

(2)用连减计算。

分步计算: 800-315=485(千克)
485-285=200(千克)
综合算式 800—315—285 =485—285 =200(千克)
教师板书出两个综合算式. 三、讨论方法 1.让学生观察两个综合算式,说一说自己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给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

师: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综合算式,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我用小括号的方法.因为315加285等于600,再计算800减600直接就可以口算,比较简单。

连减算式第一步计算800减315等于485,第二步485减285也可以用口算。

我认为还是用小括号的方法好.连减的方法第二步也用口算,但是计算之前发现不了,这道题主要是数据碰巧了。

第三种意见出现了,教师启发或交流。

2.教师总结发言,指导分析问题和数据,选择解答方法的思路. 师:在解答需要减去两个数的实际问题时,首先要看能不能口算.如果要减去的两个数相加是整百数,把这两个数相加用小括号括起来,先算这两个数的和比较好。所以,解决问题时,首先要分析题意,了解数据的特点,然后选择合适的解答方法. 板书:根据数据特点选择解答方法。

四、课堂练习 1。教材第70页“练一练“第1题,学生读题,了解题中的信息和问题,再自己解答。交流时,重点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教材第70页“练一练“第2~5题,学生读题,了解题中的信息和问题,再自己解答。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谁愿意来说一说?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这两个数的和。无论用什么方法去计算,计算时注意进位与退位,做到认真、细心.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连减问题
 800-315—285      800-(315+285)
=485-285        =800-600 =200(千克)     =200(千克) 答:还要送200千克蔬菜。

根据数据特点选择解答方法。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

[不足之处] 课堂上学生的解题方法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没有实现算法的多样化。

[再教设计] 教师应通过对比两种解答方法,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解题能力及“算法多样化“的思维训练。

第12课时 加减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73页例1及试一试,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己解答加减两步计算简单问题的过程. 2。会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试题,能解答加减两步计算的简单问题。

3.初步体会解答加、减两步计算问题的思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 师生进行关于电视机的小调查,先统计家中有电视机的,再统计去年、今年新买电视机的。最后,师生讨论彩色电视机的发展和普及趋势。

师:同学们都喜欢看电视,现在我们做一个关于电视的小调查。

教师引导提出三个问题进行举手调查。

(1)家中有彩色电视机的。


(2)家中有黑白电视机的. (3)去年、今年新买彩色电视机的。

概括调查情况,师生预测电视机普及情况. 二、解决问题(1) 1.教师谈话说明电视机在农村的普及情况,然后出示教材中的例题和图,让学生读一读,并交流获得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师:现实生活中,城市的所有家庭都有彩色电视机,在农村随着国家惠民政策的落实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农民家庭也买了彩色电视机。我们教材第72页就有一个农村购买电视机的事情.请同学们认真谈一谈。

学生自己读题. 师:谁来说一说,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向阳村原有59台电视机,今年新买的比原有的少12台,问题是:向阳村现在一共有多少台电视机?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向阳村原来共有59台电视机吗? 2.师生对话、分析理解题中的数据和关键问题,使学生明白:解答问题要先算出今年新买多少台电视机,然后自己解答问题。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不同算法。

3。交流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每一步计算求的是什么。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每一步计算求的是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1)分步计算:先算今年新买的电视机有多少台。

59—12=47(台) 47+59=106(台)
或59+47=106(台) (2)列综合算式:
 59—12+59 =47+59 =106(台)
(3)列综合算式:  59+(59—12) =59+47 =106(台)
如果出现第(3)种方法,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加小括号. 三、解决问题(2) 1。让学生读“试一试”中的问题,然后回答“先算什么,怎样算“,再让学生自己解答。

师:同学们解决了向阳村现在有多少台电视机的问题,再来看一个水果店卖水果的问题,请同学们自己读教材第72页“试一试”的问题。

学生读题。

师:谁来说一说求“水果店这一周卖出的香蕉和苹果一共有多少千克“要先算出什么?怎样计算? 生:要先算出苹果卖出多少千克,用138加上29. 师: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解答. 2。交流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自己计算,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

(1)138+29+138 =167+138 =305(千克) (2)138+(138+29)
=138+167 =305(千克)
四、课堂练习 1.教材第73页“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读文字和表格,再独立计算两个问题,然后交流。

2.教材第73页“练一练”第2~4题,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再解答.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的是加减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解决加减两步简单计算问题时,要想好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加减问题
方法一:59-12=47(台)   47+59=106(台)
方法二:59-12+59
=47+59
=106(台) 答:向阳村现在一共有106台电视机。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的设计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不足之处] 试着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过程中,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与教师的预设差距比较大。第一、50%的学生不能用两种方法解答,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了为用两种方法而凑数字的现象.第二、解决这个问题的时间比较长。第三、解答出来的同学也不能很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再教设计] 加强对学生进行良好思维品质和独立、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13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74~75页例1及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降价促销”的具体事例,经历发现数学信息、利用数学信息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 2。能够运用有关加减计算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用数学解决,学会从多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学过的三位数加减的知识正确进行计算,并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问题情境 1.教师介绍一位朋友花500多元钱买了一件春节前标价1000多元的羊毛衫,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原因,在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想法的基础上,知道是季节性降价了. 师: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问题,昨天我从朋友那儿听了一件事情:她说去年春节前她看到一件特别喜欢的羊毛衫,1000多元太贵了,没舍得买,但是,她昨天在这个商场只花了500多元就买了这件羊毛衫。哪个同学能说出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可能说出不同意见,教师及时反馈. 2.教师说明商场搞季节性降价销售的原因,然后让学生观察教材上“降价促销”的图,了解其中的数学信息,并充分交流. 师:有些商场为了周转资金,减少库存,经常把一些过季的衣物降价销售,为了促销,有的还推出一些促销活动。我们教材上第74页就有一个降价促销的问题,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一看你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给学生读书时间。

师: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什么? 学生充分交流从图上了解的数学信息。

二、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1),学生自主计算,然后交流计算的结果。

师:同学们了解了各种衣服原来的价钱和现在的价钱,算一算,每件衣服各降价多少元? 学生自己计算,然后交流计算的结果. 2。解决问题(2)。

(1)提出:如果你买380元的羊毛衫怎样付钱?给学生充分的交流不同付钱方式的机会.师:观察羊毛衫的价钱,老师提一个问题,如果你买这件380元的羊毛衫,你会怎样付钱呢? 学生汇报。

如果学生说出付若干张10元、5元、2元、1元,教师首先肯定,然后让学生讨论一下,实际购买商品,一般怎样做。

(2)教师以购买羊毛衫为例说明人们购买几百元商品的一般做法,然后请同学计算用100元面值的人民币购买其他几件衣服,各应付几张,找回多少钱。

师:现实生活中,人们购买几百元的商品,一般都用面额比较大的人民币,如,买380元的羊毛衫,经常是付给售货员4张100元的人民币,也就是400元,售货员再找给顾客20元。下面,就请同学们算一算,如果用100元面值的人民币分别买其他几件衣服,各应付几张?找回多少元? 学生自己计算,然后指名回答。

(3)交流学生的计算方法和结果。先以买羊毛裤为例说明:为什么付2张100元人民币,讨论为什么不用付3张。然后交流其他几件衣服的付钱和找钱的结果. 师:谁来说一说买羊毛裤应付几张100元的人民币,为什么? 学生交流。

3.解答问题(3)。

(1)提出:买一件羽绒服和一条裤子可以怎样买?学生说出两种买法,然后让学生计算各花多少钱,并提示商场有促销办法。学生计算之后,交流计算结果。

师: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买衣服的问题,观察三件羽绒衣服,说一说如果买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可以怎样买? 生汇报。

出示教材上两幅图. 师:说得对,买一件羽绒服和一条羽绒裤可以有两种买法.下面,请同学们算一算,这两种买法各花多少钱?注意,商场有促销方法,满500元就能返回50元。

学生自己计算,教师巡视了解计算结果。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各应付多少钱,实际花多少元钱? 学生回答。

(2)提出“两件上衣的价格不一样,为什么两种买法花同样的钱”的问题,师生对话,讨论得出:398元的上衣比348元的上衣贵50元,买398元的上衣和150元的裤子满500元,找回50元.所以,两种买法花同样的钱。

师:真有意思,两件上衣的价钱不一样,而两种买法却花一样的钱,谁能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学生计算,然后回答。

三、课堂练习 1.教材第75页“练一练”第1题,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并解答。交流时,说一说自己选择了哪两件衣服,是怎样计算的。答案不唯一。

2.教材第75页“练一练”第2题,有一定的挑战性.答案不唯一.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解决的是生活中关于降价促销的问题,解决此类问题,一定不要忘记促销信息,生活中也是如此哦!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羊毛衫:525-380=145(元)
羊毛裤:378—198=180(元) 羽绒服(560元的):560-398=162(元) 羽绒服(490元的):490—348=142(元) 羽绒裤:290-150=140(元)
(2)①买羊毛衫,4张,应找回:400—380=20(元)。

②买羊毛裤,2张,应找回:200-198=2(元)。

③买现价398元的羽绒服,4张,应找回:400-398=2(元). ④买现价348元的羽绒服,4张,应找回:400-348=52(元). ⑤买羽绒裤,2张,应找回:200-150=50(元)。

(3)第一种:398+150=548(元)
548—50=498(元)
第二种:348+150=498(元)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主要是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自主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了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经验。

[不足之处] 教学时,学生不能充分利用教材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再教设计] 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14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7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对本单元知识系统整理、复习、巩固、提高的过程。

2。进一步巩固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笔算、验算以及混合运算的知识与技能. 3。养成回顾与整理所学知识的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复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笔算、验算以及混合运算的知识。

【教学难点】 巩固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笔算、验算以及混合运算的知识与技能.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这一个单元学完了,本单元内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做题来复习本单元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第1题,让学生先回忆一下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再独立计算。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验算的.最后说一说笔算加、减法应注意什么以及怎样验算加、减法。可找学生板演。

答案:712  254  273 2。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重点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使学生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答案:(1)262-188=74 262—74=188 (2)346-217=129  217+129=346 3.第3题,让学生说一说各种商品的价格是多少。先独立完成第(1)题,交流后再提出第(2)题的两个问题,让学生先思考后回答,用数据说明自己判断的理由。

答案:(1)答案不唯一。

(2)①选取较贵的两件:790+480=1270(元) 1270>1000 不正确 ②选取价格较小的四件商品:145+230+369+375=1119(元) 选取价格较小的三件商品145+230+369=744(元) 1119〉1000  1000>744  正确 4.第4题,学生读题,了解图中的信息,说一说小猴多还是大猴多。讨论:解决这个问题要先算什么?然后学生自主解答。

答案:178+56+178
=234+178
=412(只) 三、巩固新知 1。练一练第1题,教师计时,进行比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对.增加学生对计算的兴趣,也检验学生口算的速度。

答案:8  420  900 146   280   300 18   620   300 94   520   450 2.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答案:239 770 177 四、达标反馈 1.练一练第3题,学生读题,弄清题意,独立完成,再交流. 答案:(1)320+410=730(种)
(2)410—320=90(种)
2。练一练第4题,学生读题,了解题中的信息和问题,再自主计算。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答案:250+265+45
=515+45
=560(千克) 3。数学冲浪,先让学生了解题目的要求,弄清楚“任选两个或三个数组成一道算式“的意思.即:可以选两个数,也可以选三个数;
可以写出加法算式,也可以写出减法算式,还可以写出混合运算的算式。学生自主完成.交流时,要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算式的机会,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有学生写出的算式带有小括号,教师要给予肯定.答案不唯一.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做题,复习了本单元的知识,计算时要仔细认真,要想计算准确,要养成验算的习惯.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方法 (1)笔算加法 (2)笔算减法 2.验算方法 加法的验算方法 减法的验算方法 3.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多数题目都是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再交流。这样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不足之处] 课堂上没有狠抓基础知识的复习、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本方法的熟练应用。

[再教设计] 复习时,就不能再按一节、一章的内容,分条款进行,而应在复习时将各部分知识纳入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之中,综合运用各部分知识灵活地解决各种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参观爱国教育基地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能提出参观活动中要解决的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3。感受数学在解决生活中现实问题的作用,培养应用 意识,丰富实践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组织协调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制订参观计划。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 1.教师提出讨论一个神圣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爱国”两个字的含义。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讨论一个神圣的问题。(板书:爱国)
师:你能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来表达“爱国”这两个字的含义吗? 学生汇报。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知道哪个爱国英雄?给大家说一说英雄事迹。

2。让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爱国英雄和事迹,教师简单介绍十四年抗战,并引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请几个学生介绍,教师及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我国人民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十四年的抗日战争,许多英雄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纪念这些英雄和他们的英雄事迹,国家在英雄战斗或牺牲的地方建立了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现在生活在幸福时代的人们参观、学习。今天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学校组织三至六年级的少先队员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的几件事情.(板书:参观爱国教育基地)
二、讨论问题 1.让学生了解各年级参观的人数,接着小组合作讨论“想一想”的问题。

师:同学们看教材第78页上面的图,先来了解一下各年级要去参观的少先队员人数。

学生看图,然后交流各年级学生人数。

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师:了解了各年级参观活动的人数,现在大家想一想,学校组织这次参观活动要解决哪些问题?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各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2.交流各组讨论的意见,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事项的机会. 结合学生交流,有的问题教师给予肯定性意见. 三、租车问题 1。教师提出两个问题: (1)租几辆车?(2)怎样安排乘车? 让学生讨论问题(1),给学生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 师:同学们提到了这么多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有的比较简单,大家提到的学校也会准备好.但是有的需要计算,如租车问题,首先是需要租几辆车,然后是怎么样安排乘车. 板书:(1)租几辆车? (2)怎样安排乘车? 师:现在,我们先来讨论租几辆车的问题.如果你是这个学校的校长,你会怎样租车? 学生可能有不同意见。对学生的意见不做评价,引导学生发表意见。

2.教师提出“租两辆准乘60人”的车,可以怎样安排乘车的问题,让学生理解“准乘60人”的意思,然后小组合作研究、确定。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自己的道理,老师告诉你们,这个学校的校长和大家商量决定租2辆准乘60人的大客车。

板书:2辆车,各准乘60人 师:谁知道“准乘60人”是什么意思? 学生汇报. 师:现在,请小组同学合作研究、制订乘车方案.先看一看可以怎样安排乘车。

小组合作研究问题。

3。先充分交流各种安排方式,然后讨论,五年级和六年级能不能合乘一辆车?说明理由。师:哪个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结果?说一说可以怎样安排乘车,为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案。

方案1:三年级和五年级乘一辆车,四年级和六年级乘一辆车. 三年级+五年级=45(人)
四年级+六年级=59(人) 方案2:四年级和五年级乘一辆车,三年级和六年级乘一辆车。

四年级+五年级=47(人) 三年级+六年级=57(人) 师:五年级和六年级合乘一辆车,行吗?为什么? 4.提出:两个方案,哪个比较好?让学生评价并说明理由。

师:同学们说得对!现在看同学们提出的两种乘车方案。你认为哪个方案比较好,为什么? 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说出不同想法,意思对就可以。

四、制订方案 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制订参观方案的要求,鼓励学生共同协商确定。交流各组的方案时,重点关注出发的时间和注意事项。

师:我们研究解决了租车问题,最后,请小组同学合作制订一个参观方案,请看教材第79页下面的表格。根据题中要求填写的项目,大家协商决定出发的时间、地点以及注意事项. 学生做出方案后,逐个组都要展示、交流。如果出发时间有不同,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板书设计】 参观爱国教育基地
三年级19人  四年级21人  五年级26人  六年级38人 (1)租几辆车?(2)怎样安排乘车?2辆车,各准乘60人 方案1:三年级和五年级乘一辆车,四年级和六年级乘一辆车。

三年级+五年级=45(人) 四年级+六年级=59(人)
方案2:四年级和五年级乘一辆车,三年级和六年级乘一辆车。

四年级+五年级=47(人) 三年级+六年级=57(人)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次活动参观方案的制订,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通过查漏补缺,制订了合理的参观方案. [不足之处] 在制订方案时,教师的指导不够及时. [再教设计] 在制订参观方案时,教师要进行指导,提出合理性建议。

第7单元 时、分、秒 第1课时 时、分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80~82页例1、例2、例3及做一做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事物和情境,经历看图说话,观察钟面,拨动表针等认识时和分的过程. 2。知道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1小时=60分。

3。结合具体事例,建立1分钟的时间观念,培养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小时、1分钟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验1分有多长。

【教学准备】 PPT课件,教具钟。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说出自己当天早晨的起床时间,并说一说是怎样知道的,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教师进行适时评价和引导。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情就是起床,谁来给大家汇报一下你今天早上的起床时间?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自己起床时间的。

指名汇报,教师进行及时评价. 二、看图说话 1.出示亮亮“起床图”“睡觉图”等六幅图.让学生看图,说一说亮亮什么时间在干什么。

允许学生喜欢哪一幅图就说哪一幅图。

师:刚才我们交流了同学们早晨的起床时间,下面请看亮亮一天中活动的几件事情的情境图和钟表,说一说亮亮什么时刻在干什么,可以任意选一幅图. 学生可能说出:早晨6时半起床,晚上9时多睡觉,下午6时多看电视,晚上9时多睡觉,下午快5时打羽毛球,上午8时上课……如果学生说出中午12时10分在吃饭菜,教师要给予表扬。

2.将六件事串起来讲故事,要求先在小组讲,再推进全班讲。

教师首先关注学生是否按时间的排列顺序讲述,如果出现时间不对,教师要给予指导.师:谁能把亮亮一天中的这六件事按照发生时间的顺序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亮亮的一天“。先在小组内讲,然后各小组推荐1人全班讲. 每个组推荐一名学生讲故事,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指导。

3。让学生说一说对亮亮一天中学习、生活安排的感受,同时进行有计划安排时间的教育。师:讲“亮亮的一天”这个故事,你对亮亮每天的学习和生活安排有何感受? 学生可能说出不同意见,只要有积极意义就给予肯定。

师:我们每一位同学也应该做时间的主人,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利用好自己的时间。(教师板书:时、分的认识) 三、认识1时、1分 1。让学生观察钟表教具说一说表示的时间,再说分针从12开始走了几个小格,最后,教师介绍钟表表示的时间是4时零2分。

师:同学们概括每幅图上的钟表,说出了亮亮做每件事的大概时间,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拿的这个钟表教具,你能说出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吗?看一看分针过了几个小格. 生回答. 师:钟表上时针指着4,分针从12走过了2个小格,准确地说,钟表上表示的时间是4时零2分。

2.再次观察钟表教具,数一数,算一算钟表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然后介绍: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并特别说明书写的要求。

师: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过钟表,知道钟面上有12个数,再来认真观察这个钟表,看一看,数一数,钟表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 生:钟表上一共有60个小格。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算得也对,老师告诉你们,研究钟表的科学家们制作钟表的奥秘:时针和12个大格是记录小时的,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
分针和小格是记录分钟的,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钟。

教师边说边板书: 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1时 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师:在用文字书写出时间时,1小时和1分钟分别写成1时和1分。

四、体验时、分的关系 1.拨时针演示。教师用教具操作,让学生观察,时针从3时走到4时,经过的时间是多少,分针有什么变化。在交流的基础上得出:时针走一大格,经过的时间是1小时,分针正好走了一圈(60小格). 师:我们了解了钟表关于时针和分针的制作的秘密,你注意过钟表走动时,时针和分针的变化吗?现在我们利用这个教具作一个操作实验。

(教师把时间拨到3时)
师:同学们观察老师手里的钟表,说一说现在是几时,现在老师把时针从3拨到4,大家注意观察,时针从3走到4的同时,分针有什么变化?时针从3走到4,经过了几小时?分针走了一圈,经过了多少个格?是多少分钟?时针从3走到4,时针走一大格,经过的时间是1小时,分针正好走了一圈(60小格),是60分。

2。拨分针演示. 教师操作,让学生观察,分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多少分?说说时针有什么变化。

3。提出“通过上面的演示,你知道了什么”,让大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1时=60分 五、课堂练习 1.分别完成“做一做”中(1)(2)两个活动,交流读书、数数的结果。

2。“做一做”第2题,教师计时,学生进行口算,1分钟停止。检查计算题数和正确率。

六、活动体验 1.分组进行做一做第1题的(3)(4)小题,到操场上分组活动. 教师说明实践活动的内容,并进行分组和活动指导,特别提示,要有记录员、计时员等。

2。分组活动。要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教师巡视进行具体指导. 3。全班交流。让小组汇报活动的结果,并把自己的数据填在书上。最后重点关注蹦高前后心跳的情况。

七、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时、分的认识
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1时 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1时=60分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整个教学过程是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并通过观察、验证、总结出了知识要点,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不足之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没有激发起学生的个性情感,学生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

[再教设计] 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第2课时 几时几分 【教学内容】 教材第83~84页例1及练一练第1,2题,身边的数学。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情境,经历认识几时几分的过程。

2。会准确地读出钟面上表示的几时几分。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感受时间与生活和大自然的密 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看钟表的基本方法,学会认识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 能准确读出钟面上表示的几时几分. 【教学准备】 PPT课件、教具钟、学具钟等。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 由大家都喜欢过星期天开始,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星期天都做哪些事情.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过星期天,老师和同学们一样,也喜欢过星期天,因为星期天大家可以给自己安排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现在,谁想给大家说一说,你星期天经常会做一些什么事情,说高兴的事。

指名发言,学生可能说到去公园游玩。

二、看图讲故事 1.出示快乐的星期天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先说一说第一幅图聪聪什么时间在干什么,再说第二幅图。重点关注第一幅的说法。

师:请同学们看这几幅图,这是一个星期天聪聪到公园玩时的活动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和图上的钟表,你能说出第一幅图聪聪在什么时间干什么吗? 学生汇报:上午9时10分,聪聪和爸爸在公园入口正在买门票。

师:你怎么知道是上午9时10分呢? 学生汇报:钟表上时针指着9过一点,分针指着2,1个大格是5分钟,2个大格是10分,所以是9时10分;
又因为晚上9时10分天就黑了,所以肯定是上午9时10分. 师:说得太好了! 学生汇报:9时20分,聪聪在打秋千. 师:你怎么知道是9时20分呢? 学生汇报:时针指着9过一些,分针指着4,一个大格是5分钟,4个大格就是20分。

2.让学生自己观察其他四幅图,并要求同学互相说一说聪聪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然后指名全班汇报。

师:同学们已经能根据钟表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读出钟表上表示的时间,下面请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其他四幅图,聪聪什么时间在干什么. 同桌互相说,然后指名汇报。

3.提出把六件事连起来,讲“快乐的星期天“的故事要求,先自己小声讲,再同桌互相说,然后指名全班讲. 师:刚才同学们分别说出了六幅图中聪聪做的事情和事情发生的时间,那么,你能把这六件事情连起来讲成一个故事吗?故事的名字就叫“快乐的星期天”.先自己小声讲一讲,再讲给同桌听,然后我们请同学在全班讲. 三、课堂练习 1。教材第83页“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看钟面说出各是几时几分,然后再认时间的书写,并读一读。教师重点说明3:05的读法和写法。

2.教材第84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自主完成,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四、身边的数学 1.教师谈话引出天安门升国旗的事情,播放升国旗的录像片,让学生说观后感,并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早上起床后开始一天的学习和活动。在我国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每天早晨太阳升起的时候,都会发生一件庄严的事情,你们知道是什么事吗?(升国旗) 师: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资料片。

师:看完录像片,你有何感受? 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教师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

2。提出:“谁知道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时间“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然后介绍每天日出的时刻,就是升国旗的时刻. 师:谁知道天安门广场每天升起国旗的时间? 学生可能说什么时刻的都有,如:5时、6时、7时…… 师:的确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时间,每天都是不同的.但是这种不同的时间,不是人们确定的,而是根据早晨太阳升起的时间而定的,也就是说,每天日出的那一时刻就是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时刻,象征着我们的祖国蒸蒸日上、与日同升。我们每个人也要天天向上. 3.提出从网络查询每天太阳升起、落下时间的要求。师:你们想知道一年四季太阳升起和降落的时间吗?请同学们回家后,请爸爸妈妈帮助从网络上查询一下.下一节课我们再交流。

五、课堂小结 1。刚才我们是几点钟开始上课的,还记得吗? 2.时间滴嗒滴嗒过得真快,40分钟过去了,在这40分钟里面,你学到了哪些本领呢?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几时几分
 9时10分   9时45分   3时零5分
9:10     9:45     3:05  先看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针从12起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借助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等实践活动,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通过全方位的学习活动,促进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不足之处] 分针走过的每一个刻度数分别表示几分,学生在这部分掌握得算是比较快,但是时针对准刻度1是表示1时,学生却还沉浸在记忆分针指着每一个刻度数表示几分,把时针怎么计时、怎么认读的旧知识暂时遗忘了。

[再教设计] 注意加强备课力度,特别是备学生。

第3课时 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85~86页例1及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

2。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简单事情所经过的时间。

3.学会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培养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事情的经过时间。

【教学难点】 估计日常生活中常做的事情需要的时间。

【教学准备】 时钟模型,投影仪,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计算下课时间 1.让学生说出一节课的时间,教师介绍国家对小学、初中一节课时间的规定。然后,让学生观察钟表,说出本节课的上课时间。

学生可能有不同意见。一种是根据现在钟表的时间;二是考虑前面用的1,2分钟推测出上课时间。教师肯定第二种意见,并介绍学校规定的第一节课的上课时间。

2。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下课时间,并说明不要求列式,然后充分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知道了我们上课的时间,又知道这节课用40分钟,你能用自己的方法算出我们这节课的下课时间吗?试一试!不要求列出算式,只要说出算法就行。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然后交流。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什么时间下课,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汇报。

二、计算玩的时间 1。教师说话并出示教材上的两幅情境图,先让学生说一说聪聪玩碰碰车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再鼓励学生计算出玩碰碰车用的时间.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方法计算出了我们这节课下课的时间。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时间。下面请看聪聪在公园玩碰碰车的两幅图,谁能说一说聪聪从几时几分玩到了几时几分?聪聪玩碰碰车从9时30分玩到了9时45分. 师: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算出聪聪玩碰碰车用了多长时间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然后交流不同的算法。学生更可能出现以下算法. 分针从6到9走了3个大格,一共是15分钟,聪聪玩了15分钟。

从9时30分到9时40分是10分钟,再到45分,是15分钟. 9时45分减去9时30分,等于15分。

学生的算法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

2。出示教材第(2)题的两幅图,让学生说出聪聪进入公园和走出公园的时间,然后提出聪聪在公园玩了多长时间的问题,鼓励学生尝试计算,并要求写出计算的过程。师:计算出聪聪玩碰碰车用了15分钟,请同学们观察聪聪进入公园和走出公园的两幅图,谁来说一说聪聪在公园从几时几分玩到几时几分? 聪聪从9时10分进入公园,玩到10时30分走出公园。

师:聪聪在公园从9时10玩到10时30分,你们能计算出聪聪在公园玩了多长时间吗?试一试!写出计算的过程。

学生自主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学生计算的方法和结果。要给学生充分发表不同算法的机会,除教材上的两种方法外,学生还可能有其他的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就给予肯定和鼓励.师:谁愿意介绍一下自己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学生可能出现多种算法,教师重点板书。

方法1:先想经过多少个整小时数。

9时10分到10时10分:1时 10时10分到10时30分:20分 合起来是1小时20分. 方法2:先想从9时10分到9时30分经过多长时间。

9时10分到9时30分:20分 9时30分到10时30分:1时 合起来是1小时20分。

方法3:先想从9时10分到10时经过多长时间。

9时10分到10时:50分 10时到10时30分:30分 合起来是80分钟。

方法4:从9时10分开始,10分钟10分钟地数。

三、拓展练习 教师提出:从故事中,你还能提出哪些有关时间的不同问题?鼓励学生提问题,然后解答并交流。

四、课堂练习 1。教材第86页“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先弄清要求并在书上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订正. 2.教材第86页“练一练“第2题,先同桌讨论一下,再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教材第86页“练一练”第3题,帮助学生看懂“我的作息时间表“,然后根据上节课自己制订的作息时间填写。然后指名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你是怎样填的。教师可对学生的作息安排给予指导。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简单的时间计算
方法1:先想经过多少个整小时数。

9时10分到10时10分:1时 10时10分到10时30分:20分 合起来是1小时20分。

方法2:先想从9时10分到9时30分经过多长时间。

9时10分到9时30分:20分 9时30分到10时30分:1时 合起来是1小时20分。

方法3:先想从9时10分到10时经过多长时间. 9时10分到10时:50分 10时到10时30分:30分 合起来是80分钟。

方法4:从9时10分开始,10分钟10分钟地数。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计算经过时间形成了一定的格式,正确率较高. [不足之处] 一部分学生不会计算事情的经过时间,不能估计日常生活中常做的事情需要的时间。

[再教设计] 在活动设计上,教师给足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计算的时间,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第4课时 认识秒 【教学内容】 教材第87~88页例1及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事例,经历认识秒、体验1秒有多长的过程。

2.知道1分=60秒,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描述具体的事情. 3.体会秒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

【教学重点】 了解秒的特点和特殊用途,知道1分=60秒。

【教学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准备】 PPT课件,一个较大有三个针的钟表,每小组准备一个小钟表和一个电子表.课前请体育老师配合,在体育课上记录每个人跑100米用的时间。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 1.由运动会上比赛时间最短的项目引出“百米赛跑”,再由百米赛跑用什么时间单位记录成绩引出秒,并交流是怎样知道的。

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

2。教师介绍:秒是比分小的时间单位,并提出:为什么百米赛跑改用“秒“计时,给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 3。教师说明秒是比分小的时间单位,让学生汇报自己跑100米的成绩。

师:同学们说得对,因为跑100米用的时间比较短,所以百米赛跑用比分还小的时间单位“秒”来记录成绩。

学生汇报,教师把跑得快的几名同学的成绩板书出来。

4。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两幅图,读一读文字,然后交流在什么地方见过,事情中什么时间用到了秒。最后播放资料片,让学生再次感受数秒的场面。

师:我们知道“百米赛跑”都用秒计时,在现实生活中,常用秒来记录比较短的时间,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7页的两幅图,读一读下面的文字。

学生看书读文字。

二、认识秒 1。观察钟面,认识秒针。了解秒针是最长的,走的最快的. 师:通过上面的这些事情,我们已经知道秒是一个很小的时间单位,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钟表上的秒.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这个表,你能指出哪个是秒针吗?它有什么特点? 生:在钟面上红色的又细又长的这个针就是秒针,它在三个针中走得最快。

2.听一听秒针走的声音,边听边做,实际体验1秒的长短,让学生知道秒针走1小格是1秒。

师:究竟1秒的时间有多长呢?我们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注意听钟表的嘀嗒声。一声就是一秒,边听边看边数。

师:观察钟表嘀嗒一声秒针走一小格就是一秒(可以让学生反复体验几次)。

3。拍手游戏:亲自体验一秒的长短。师:下面我们听钟表声,拍手,听一声拍一下,就是1秒。

让学生随秒针走动的声音拍手,并数出来。

4.师生共同观察:秒针走一圈60个小格,分针走了几个小格.使学生初步感受秒针走60个小格,分针大约走1个小格。

师:我们知道分针走一格是1分,秒针走一格是1秒,现在,请同学们观察,秒针走一圈,60个小格,分针走几个小格。

5。继续观察:秒针走五圈(每圈60个小格),分针走了几个小格?使学生真实感受秒针走五圈,分针走了5个小格,也就是1个大格。

师:分针到底走的是不是1个小格,大家刚才看的不是很清楚,现在我们再观察秒针走5圈,看分针走几个小格,你发现了什么? 6.在充分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1分=60秒 师:通过以上的观察和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生:1分=60秒或60秒=1分。

三、体验活动 提出同桌合作完成“做一做“中两个问题的要求,给学生实际记录时间。如果学生计时有困难,教师要给予帮助,做完后,相互交流。

师:下面请同桌两名同学合作完成“做一做“中的两个活动.记录下自己用的时间,然后我们交流一下。

师:这些应该选什么时间单位?先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你为什么要选用这个时间单位? 四、综合练习 1。出示动物“百米赛跑”的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中有谁,发现了什么.得出:鸵鸟可能跑第一。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个动物“百米赛跑”的场景,说一说有哪些动物参加比赛,你发现了什么?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估计鸵鸟跑100米大概用多长时间,给学生充分表 达不同想法的机会. 师:老师和你们的意见一致,也认为鸵鸟会得第一。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验估计一下,鸵鸟跑100米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呢? 教师不作数据评价,只对估计思路对的进行肯定性评价。

3。教师介绍鸵鸟奔跑的速度,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估算大约用的时间。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有道理,老师先告诉你,鸵鸟参加百米比赛每秒钟大约能跑20米,你能算出鸵鸟跑100米大约用的时间吗? 学生算完后,交流不同的算法。

五、课堂练习 1。教材第88页“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再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教材第88页“练一练”第2题。先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再比较谁跑得快。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了解用的时间少的跑得快.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认识秒 1分=60秒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探究分和秒的关系时,先出示PPT课件,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格进行交流而得出结论,再给予适当启示指导。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交流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力和习惯. [不足之处]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够浓厚,没有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 [再教设计] 本节课的知识比较抽象,容量比较大.只要老师充分备课,合理安排时间,恰当利用电教手段,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就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

第8单元 探索乐园 第1课时 排列组合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90页例1、例2及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经历探索、交流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过程. 2.能列举出简单事物(3个个体)所有排列组合结果,初步体会排列组合的思想方法. 3.积极参加探索活动,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并解决简单事物的排列问题。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照相机,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 1.提出:同桌两人照相,能照出几张不同位置照片的问题,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师:同学们都照过相,现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同桌两人照相,考虑不同位置,能照出几张不同位置的照片?怎样照?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想法,然后启发引导。

2。讨论:生活中几个人照相怎样站或坐?形成共识后,得出:2个人照相能得到2张不同位置的照片。

二、3人照相 1。教师提出3个人照相最多可以照出几张不同位置的照片的问题,让学生先回答,然后请三位同学实际照一照. 师:通过讨论,我们知道2个人照相,最多可以照出2张不同位置的照片。那么,如果3个人照相,最多可以照出几张不同位置的照片呢? 学生的答案可能不一样,教师板书出各种方案。

师:现在,我们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来,老师给他们实际照一照. 请三位同学站到讲台上。教师准备好照相机。

师:好!现在准备照相了,先请说照2张的同学指挥一下他们怎么站位。

指名说怎么站位,站好后教师拍照,然后再请其他同学说还可以怎样站位,继续照。一直到照完6张。

师:还能不能照出不同位置的照片? 大家形成共识,没有了,请三位同学回座位。

2。提出一共照了几张照片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在本子上表示出来。师:刚才一共照了几张照片?都是什么样的?先不急着回答,请你用自己的方式在本上表示出来,可以写字,也可以用符号,还可以画图. 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了解表示方法,进行个别指导。

3。交流整理的结果和表示方法.要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表示方法的机会,使学生知道三个人照相可以照出6张不同位置的照片,并了解每一个人在同一位置上可以照2张照片。师:谁愿意把你表示的方法和结果给大家介绍一下? 照相的张数应该是肯定的,但表示的方法可能有不同。

按位置逐一写出各个学生的姓名。

用数字编号:①②③ ③②① …… 让学生充分交流,对有条理进行整理的同学给予表扬。

师:3个人照相,每个人站在同一位置能照几张不同照片?举例说一说。

4。让学生看教材上聪聪一家三口人照相的图,先数一数照了几张.然后提出:每个人在同一位置照了几张,是怎样照的?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让学生充分发言,教师简单总结。

师:3个人一起照相,某个人站在一个位置时,其余2个人可以交换位置,所以每个人站同一个位置能照出2张不同的照片,那么3个人就能照出6张不同的照片。

师:我们教材上也有一个3人照相问题,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89页,数一数聪聪和爸爸妈妈一共照了几张照片,看一看每个人在同一个位置照了几张,是怎样照的? 每个人在一个位置照相的张数是肯定的,但“怎样照”的表述可能有所不同。

三、乒乓球比赛 1。教师谈话引出乒乓球比赛的问题,请同学看书认识书中的同伴,然后交流乒乓球比赛的知识。

2。提出猜猜谁会得第一的问题,师生进行对话,使学生了解假设某个人得第一,比赛的结果有两种可能。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提出:小强得第一或亮亮得第一时,比赛结果可能怎么样?让同学们合作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进行板书。

学生同桌合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提出“3个人比赛,结果一共有几种可能“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引导. 3个人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个人都有可能得第一,而每个人得第一时,又有2种可能的结果,用算式写出来,就一共有3×2=6种可能。

板书:3×2=6 四、达标反馈 1。教材第90页“练一练“第1题,指导学生有规律地写出各种摆法,再填空。

2.教材第90页“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3。教材第90页“练一练”第3题,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回答.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排列组合
亮亮第一小强第二 聪聪第三聪聪第二 小强第三  小强第一聪聪第二 亮亮第三亮亮第二 聪聪第三  聪聪第一小强第二 亮亮第三亮亮第二 小强第三 3×2=6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排列组合是重要的数学内容和思想,结合具体事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足之处] 课堂上部分学生思维比较乱,不能及时对教学内容作出反应。

[再教设计] 教学设计要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探究过程趣味化,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2课时 看图推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92页例1、例2及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直观的天平图,经历观察、推算一个水果与其他水果相等关系的过程。

2.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能根据直观图和给出的质量信息,解决简单推算问题。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能有条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推算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平衡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运用等量代换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苹果图片等。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 提出:谁知道有关天平的知识?给学生充分发表不同说法的机会. 师:同学们我们在认识千克和克的时候认识过天平,谁来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关于天平的知识? 让学生充分发言。

教师板书:天平平衡,表示两边物品质量相等. 二、看图推算(1)
1。教师说明利用天平特点解决问题,让学生观察教材第91页例1的第(1)幅图,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得出结论:一个菠萝的质量等于三个芒果的质量. 师:同学们对天平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根据“天平平衡表示两边物品质量相等”这个知识来解决问题。请看教材第91页例1的第(1)幅图,认真观察这幅天平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提出: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明。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用自己的话说,只要说明白就可以.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说法,只要意思对就肯定. 3。让学生观察第(2)幅图,提出,想一想,一个火龙果等于几个桃?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推算想法。

师:同学们再来看上面第(2)题的天平图,想一想,一个火龙果等于几个桃? 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只要思路对就可以。

三、看图推算(2) 1。教师简单总结上面的活动,并提出看图推算质量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观察教材第91页例2的两幅图,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能推算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出两个算式: 1个西瓜=3个菠萝 1个菠萝=4个苹果 师:同学们根据天平图,能够推出水果个数之间的关系。如果知道个别水果有多重,你们能推算出其他水果的质量吗?请同学们看教材第91页例2的两幅图,认真观察,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能推算出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个西瓜=3个菠萝 1个菠萝=4个苹果 2.教师介绍:一个西瓜重3千克。让学生根据从图中得到的相等的式子进行推算. 师:我们从天平图中得到了相等的式子.如果知道1个西瓜重3千克,你能推算出1个菠萝和1个苹果各重多少克吗?用自己的方法试一试! 板书:1个菠萝=(  )克  1个苹果=(  )克 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交流学生推算的方法和结果,给学生充分介绍不同推算方法的机会。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推算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推算方法。

四、课堂练习 1.教材第91页“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推算的方法和结果. 2。教材第91页“练一练”第2题。

(1)让学生观察图,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学生同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推算的方法和结果,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自己的推算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推算出的结果分别计算、验证推算结果。

五、数学故事 1。教师说话,说明生活中有许多办法可以解决质量问题,然后让学生观看“曹冲称象“动画PPT课件。


师:这节课,我们利用天平和货架,推算出了水果的质量和瓶子、水壶能盛多少水。在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办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质量的问题。同学们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曹冲称象的动画片,大家轻松一下。

(播放动画PPT课件) 2.让学生说观看动画片后的感想,说一说大家的办法为什么不行,重点讨论曹冲的方法,说明兔博士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说明“曹冲称象”的方法叫做“等量代换”。

师:看了这个动画片,你有何感想? 大家说的办法为什么不行?曹冲说的办法可行吗?为什么说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呢?先同桌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指名发言,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重点关注曹冲方法的讨论。

师:“曹冲称象”的办法,在数学上有一个名称叫做“等量代换“。就是用与大象相等的石头代替大象的质量.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看图推算
天平平衡,表示两边物品质量相等。

1个西瓜=3个菠萝 1个菠萝=4个苹果 1个菠萝=(1000)克  1个苹果=(250)克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充分发挥了教材编排作用,不论是新课的引入还是巩固练习中的习题选择,都注意发挥文本优势,既尊重教材,又灵活运用驾驭教材. [不足之处] 教学过程缺乏组织性和纪律性。

[再教设计] 教师要发挥课堂全过程中的组织引导作用,使人感到课堂师生间、生生间合作氛围较浓,自主作用发挥要得当。

总复习 第1课时 数与代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93~100页“知识与技能”第1~4题,6~14题,20~22题,“问题与思考“第1,2,5,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时、分、秒,认识1000以内的数,千克和克,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相关内容的认识. 2。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结合具体情境及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有余数除法,时、分、秒,认识1000以内的数,千克和克,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相关内容。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引入、知识归纳 师:同学们,本学期的数学知识已经学完了。现在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在“数与代数“方面学过哪些内容。

学生先思考,再回答学过的相关知识.(生纷纷发言)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现在我们对本学期“数与代数”进行归纳整理一下吧。

(师生共同归纳,师板书) 数与代数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方法时、分、秒时、分、秒的认识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认识钟面上的时刻计算间隔时间认识1000以内的数1000以内数的读法1000以内数的写法1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千克和克认识克和千克克、千克之间的进率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笔算加法笔算减法验算方法 二、复习巩固,提高能力 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我们所学过的内容吧! 1。复习1000以内数的知识。

(1)出示教材第93页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估计,再实际估一估,数一数,然后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估 计的结果与准确数最接近。

(2)出示教材第93页第2题。学生自主完成,再交流填的结果。教师还可以举出其他数让学生回答。

(3)出示教材第93页第3题.教师提问(1)~(3)题,学生回答。(4)题,学生自主排列,再交流排的结果,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出示教材第94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5)出示教材第94页第6题。学生自主完成,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6)出示教材第94页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

(7)出示教材第94页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出要求:每分钟3~4题。

(8)出示教材第94页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简便方法. (9)出示教材第94页第10题.学生快速完成,师计时,了解学生速率和正确率。

2.复习简单应用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95页第11~14题,学生自主完成,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3.复习时、分、秒的知识。引导学生完成教材97页第20~22题. 4.完成“问题与思考”的第1,2,5,6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们有什么体会和收获? 四、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数与代数
数与代数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方法时、分、秒时、分、秒的认识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认识钟面上的时刻计算间隔时间认识1000以内的数1000以内数的读法1000以内数的写法1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千克和克认识克和千克克、千克之间的进率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笔算加法笔算减法验算方法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整理和复习数与代数部分,学生对教材的知识系统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大部分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不足之处] 在课堂上没有关注到学困生,部分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有所欠缺。

[再教设计] 设计一些课外的巩固性习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2课时 图形与几何 【教学内容】 教材第94~100页“知识与技能”第5题,15~19题,“问题与思考”第3,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厘米、分米、米常用的长度单位及单位之间的关系,认识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及四边形的分类。

2.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完成练习,复习图形与几何的内容。通过独立完成、小组交流等形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通过对知识的整理和复习,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熟练掌握厘米、分米、米常用的长度单位及单位之间的关系,认识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及四边形的分类。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引入、知识归纳 师:同学们,本学期的数学知识已经学完了.现在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在“图形与几何“方面学过哪些内容。

学生先思考,再回答学过的相关知识。(生纷纷发言)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现在我们对本学期“图形与几何”进行归纳整理一下吧。

(师生共同归纳,师板书)
图形与几何厘米、分米、米常用的长度单位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四边形的认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四边形的分类 二、复习巩固,提高能力 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我们所学过的内容吧! 1。复习长度单位的知识,让学生做第5题。

出示教材第94页第5题。学生自主完成,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复习图形与几何的内容,让学生完成第15~19题。

(1)出示教材第96页第15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2)出示教材第96页第16题.让学生自主判断,并标出图号,然后全班订正。

(3)出示教材第96页第17题。教师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并弄清题意。学生观察思考后,汇报该题答案,并说明这样做的原因. (4)出示教材第96页第18题.学生先读题,弄清题意,再自己计算。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只要答案正确就行. (5)出示教材第97页第19题。学生独立完成。

(6)完成“问题与思考“第3,4题。学生独立完成第3题,汇报时说明是根据什么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在完成第4题时教师可以适当启发、引导. 三、巩固练习,自我检测(PPT课件出示)
(一)单位换算. 100厘米=(  )米=(  )分米 35分米—25分米=(  )分米=(  )米 1(  )=10 dm 1米—4分米=(  )厘米 (二)填上合适的单位。

1。蜡笔长6(  )。

2.小明身高138(  ),他的拇指宽约1(  ),手腕一圈长约12(  ). 3。我们测量学校操场的长度时,用(  )作单位比较合适. (三)填空. 1.尺子上的“厘米”是国际统一使用的一个(  )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  )来表示. 2。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  )作单位,“米”可以用字母(  )来表示. 3。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是(  ),“分米”可以用字母(  )来表示。

4。量一个物体时,米尺的(  )刻度要对着这个物体的左端。

5.只有(  )条直的边和(  )个角的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6。长方形有两条(  ),两条(  ),四个(  ),(  )相等、(  )相等. 7.正方形4条边(  ),4个角是(  )。

8.平行四边形(  )相等、(  )相等。

9.平行四边形容易(  ),三角形(  )变形。

10。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是(  )边形。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提出自己还不明白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交流。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图形与几何
图形与几何厘米、分米、米常用的长度单位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四边形的认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四边形的分类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练习中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学生观察能力还需教师逐步培养. [再教设计] 多设计一些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巩固性习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课时 统计与概率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页“问题与思考”第7~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练习,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排列和天平平衡问题的知识. 2.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完成练习,复习排列问题和天平平衡问题的内容。通过独立完成、小组交流等形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通过练习中的思考和讨论,培养问题意识,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引入、知识归纳 师:同学们,本学期的数学知识已经学完了.现在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过哪些内容。

学生先思考,再回答学过的相关知识。(生纷纷发言)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现在我们对本学期“统计与概率”进行归纳整理一下吧。

(师生共同归纳,师板书)
统计与概率排列问题天平平衡问题 二、复习统计与概率 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我们所学过的内容吧! 1.出示教材第100页第7题。

(1)学生读题。

(2)小组交流汇报,给学生充分的交流不同方法的机会。

(3)教师点评。

2.出示教材第100页第8题. (1)学生读题,观察两个天平图. (2)小组交流汇报。

3。出示教材第100页第9题。

(1)学生读题,观察图形并找出规律。

(2)汇报交流。

4.出示教材第100页第10题。

鼓励学生说一说思考的过程,只要有道理就行。

三、巩固练习,自我检测 (一)填空。

1。3和5两个数字可以组成(  )个不同的两位数,其中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 2.小丽、小强、小明三个好朋友照相,如果站成一排,小强站中间,有(  )种不同的站法,这些站法是(    );
如果随意站,有(  )种不同的站法,这些站法是(  )。

3.3个人,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  )次手。

4.用1,3,5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  )个不同的三位数,它们是(  )。

5。用0,4,8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  )个不同的三位数,它们是(  ). 6.1茶壶水可以倒2暖瓶水,1暖瓶水可以倒4杯水,1茶壶水可以倒(  )杯水。

7。△=□+□+□  □=○+○+○+○  △=(  )个○ 8。△+■=240  △=■+■+■  那么■=(  )
   △=(  )
9.1头猪的质量=2只羊的质量 4头猪的质量=1头牛的质量 1头牛的质量=(  )只羊的质量 2头牛的质量=(  )只羊的质量 10。1只鹅的质量=2只鸭的质量 1只鸭的质量=2只鸡的质量 1只鹅的质量=(  )只鸡的质量 11。△+△+△+△=8 △+○=9  △=(  ) ○=(  ) 12.△+□=40 △=□+□+□+□ △=(  ) □=(  ) 13。◇=☆+☆+☆ ☆=▲+▲ ◇-☆=(  )个▲ 14。1个南瓜=2个菠萝 1个菠萝=3个苹果 1个南瓜=(  )个苹果 1个南瓜-1个菠萝=(  )个苹果 (二)解决问题。

1.买一个娃娃的钱可以买2个小电子琴,买1个小电子琴的钱可以买2只玩具猫,买一个娃娃的钱可以买几只玩具猫? 2。如果10只兔子可以换2只羊,6只羊可以换3头猪,2头猪可以换1头牛,那么,1头牛可以换多少只兔子? 四、课堂小结 学生谈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概率排列问题天平平衡问题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统计与概率的复习过程中,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看、说、想、动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不足之处] 学生在完成巩固练习时出现了一些问题,说明学生对本册教材的内容掌握还不够扎实。

[再教设计] 今后的教学工作还需要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能让自己的数学课堂更科学.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