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辛亥革命(人教版)》讲义提纲

《第13课  辛亥革命(人教版)》讲义提纲   20世纪到来之前,为挽救民族危机,清政府有两次大的改革自救——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民间有两次大的革命高潮——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胡绳观点),皆失败。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出现了改革与革命赛跑的局面(雷颐观点):一方面革命党人推动辛亥革命,一方面清政府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最终辛亥革命领先一步,推翻清政府。

  一、背景:
1、政治上:
(1)甲午战后,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腐败无能促进了人民觉醒,革命时机日益成熟(根本原因)
(2)20世纪初,“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加剧了清朝统治的危机 ①清末新政(1901~1905年)。内容:奖励实业,继续自开商埠;
兴办新式学堂;
派遣留学生;
编练新军;
废除科举等。影响: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摊派费用),激化了社会矛盾;
壮大了反清的社会力量,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培养了大批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湖北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军。

②预备立宪(1906~1911年)。1906年下诏“预备仿行立宪”,1911年5月成立责任内阁(阁员中皇族过半,违背皇族不入阁的国际惯例,时人讥之为“皇族内阁”)。实质:骗局(依据:集权于皇上和皇族)。影响: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部分走向革命;
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

  2、经济上: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必修2,商办企业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由沿海向内地扩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上,革命知识分子大力宣传西方民主革命思想,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此处“革命”,来自revolution的日译,是指政治上的根本变革,如法国大革命;
而中国古代的“革命”,仅指“改朝换代”,如汤武革命。当时宣传的是西式的“革命”,不是中国传统的“革命”。

宣传中心:上海、东京(清朝遗老说“清室之亡,实亡于上海”)。

宣传内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天赋人权(又译为自然权利)说,认为如果政府侵犯了天赋之人权,人民有权推翻其统治。天赋人权说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宣传家:1903年,章太炎著有《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著有《革命军》,陈天华著有《猛回头》、《警世钟》,见页62“学思之窗”。

  二、兴起(1894—1905年):
1、中山先生早期革命活动:
(1)创立兴中会:时空,上书李鸿章失败后的1894年11月;
檀香山(时为夏威夷共和国首府,1898年并入美国)。性质,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依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誓词。此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2)策划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
“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孙中山语)。中山被迫流亡海外16年,直到1911年12月回国。

  2、民主革命团体广泛建立:
华兴会,1904年,长沙,黄兴、宋教仁。

光复会,1904年,上海,蔡元培。

  三、发展(1905—1911年):
1、成立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1905,东京):
必要性:各革命团体分散的起义先后失败。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依据:①有公认的领袖:孙中山为总理,黄兴——庶务,约副总理;
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③有全国性的组织系统:国内有支部、各省分会;
④有机关刊物:《民报》)
意义:标志中国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由革命团体分散领导斗争→由革命政党统一领导斗争)
  2、形成完整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1905,《民报》发刊词把十六字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必修3)
  3、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起义:
①广州黄花岗起义,1911、4;
主体力量是同盟会的精干力量;
失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惊天地、泣鬼神)。

②四川保路同志军起义,1911、8;
原因:清政府镇压保路运动;
结果:推动了武昌起义。

  四、高潮(1911—1912年):
1、武昌起义成功和湖北军政府成立:
(1)武昌起义:
经过:10月10日,占领武昌;
12日,占领武汉三镇。

特点:主力是湖北新军,结果是意外胜利(消息泄漏,领导人或伤、或死、或逃,形势异常严峻)。

成功原因:
①武汉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天津条约》开放汉口;
张之洞主政湖北时,创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建成京汉铁路。这些加上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等因素,促进了武汉这一内地城市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长期的宣传组织工作(受革命影响的湖北新军约五六千人,占1/3)。

③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同志军起义,湖北防务空虚。

留守武汉的约八千人,其中约有半数与革命党保持联系。

④皇族内阁的成立使立宪派和汉族官僚倍感失望,清廷空前孤立(1911、5)
组建皇族内阁是清政府的重大失策,增加了民众对革命党人“排满兴汉”的认同度。

⑤黄花岗起义的鼓舞和震撼(视死如归的气概,鼓舞了革命志士,吓得湖广总督瑞徵弃城逃跑)。

  (2)湖北军政府成立:页64“历史纵横”   都督:旧军官黎元洪。

国号:中华民国。

纪年:黄帝纪元(黄帝是华夏族之祖先,华夏族系汉族之祖先,寓反满兴汉之意。民国成立后,黄帝纪元被认为是基于帝王的纪年法,与民主共和的精神不相称,且年代久远无可征信,被停止使用。辛亥革命前出现的尊黄思潮,与西汉初期的尊黄,为中国历史上两次重要的尊黄思潮)
国旗:18星旗(代表汉族18个行省,页64“湖北军政府”插图)
  2、中华民国成立和南京临时政府诞生:
背景:
(1)十几个省区宣布独立(可以成立一个全国性的中央政权了)
(2)1911年12月25日中山先生回国(有一个公认的领袖)
成立:1912.1.1 国旗:五色旗(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即五族共同建立一个共和国)
“五族共和”内涵:在共和政体下实现国家统一、民族统一、民族平等。

从武昌起义后用18星旗、黄帝纪元,到民国成立后用五色旗、民国纪年,反映了革命党人的建国模式由单一汉族建国(建立汉族共和国)转变为五族建国(建立多民族共和国),说明了用五族共和的大民族主义取代了反满兴汉的狭隘民族主义。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大总统誓词》(孙中山亲笔书写):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孙文(印)” 晚清时期,宣誓制度经孙中山引介(兴中会誓词),进入中国。民国成立后,宣誓制度进入国家政治层面。宣誓制度建立后,逐渐成为民国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对于民国官员认同民主共和、廉洁自律等,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都城:南京(六朝古都、明初都城、太平天国都城)
纪年1:农历纪年(即干支纪年)→公历纪年(见必修2页64)
纪年2:年号纪年→国号纪年(“中华民国纪年”)
1912年之后的历史事件,以公历的时间命名,如五四运动、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八一南昌起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抗战等。此前的,以年号或干支纪年命名,如贞观之治、庆历新政、端平更化、同光中兴、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庚子赔款、辛亥革命等。

性质:资产阶级政权(依据:组成;
宪法)
组成: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此中央也,地方政权则主要是旧官僚、立宪派控制)
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直接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性质:中国历史上、亚洲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特点: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意义:君主时代到共和时代,从君主制到共和制(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又一转折)
  3、清帝退位:
1912、2、12清帝退位。末代皇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帝逊位诏书》,清朝结束。高全喜认为,辛亥革命的和平结束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清帝退位诏书: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①: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②,彼此相持。商辍于涂,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③。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④,海宇乂安⑤,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⑥,亲见郅治⑦之告成,岂不懿⑧欤!钦此。” (说明:起草人张謇,立宪派领袖、“状元实业家”,必修2页45“学思之窗”)
注释:①皇太后或皇后的诏令或指令称为懿旨。②暌kuí隔,分离。③“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指当时段祺瑞领衔40多名北洋将领通电赞成共和。④安堵,安定、安居。⑤乂yì安,太平、安定。⑥“长受国民之优礼”,指南京临时政府与清政府议和代表商定的有关清帝退位的优待条件,如清帝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待以各外国君主之礼;
清帝岁用400万两由民国政府拨发;
清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宫内各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不得再招阉人;
清帝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等等。⑦郅zhì治,大治。⑧懿,美好。

《清帝退位诏书》加快了中国实行“共和”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和平的政权交接。

  五、失败(1912年):
1、表现:
(1)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没有彻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依据:①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没有改变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②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反封不彻底)。

(2)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 2、原因:
主观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①不愿同帝国主义决裂: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
《告各友邦书》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②不敢发动和依靠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改革:只动员会党、革命知识分子、新军等力量起义;
三民主义及革命措施、法令,未涉及彻底土地改革。

毛泽东:辛亥革命失败主要的原因,是“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动群众没有动员起来”。

客观上:
①帝国主义的破坏 军事威胁:准备进行武装干涉。

外交孤立: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

经济封锁:截留海关税收。

政治施压:扶植新的代理人,要求清廷起用袁世凯;
胁迫南方革命政权同意南北议和(时间:1911年12月18日至1912年2月。议和条件:停战、清帝退位、举袁世凯为总统。结果:举袁为总统)
②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攻击革命党人 ③袁世凯拥有北洋军,逼迫清帝退位(胁之以威、诱之以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电赞成共和 1912、2、12清帝退位,1912、3孙中山让位,袁世凯在北京就位。

  六、评价 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依据:由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推翻了清王朝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2、意义(贡献):
(1)推翻了20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未推翻封建土地制度 (2)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如《临时约法》中的结社权,民初政党林立。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如1915年反对袁世凯复辟、兴起护国运动,1917年发对张勋复辟等。

关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陈独秀等人就不这样看。陈写道:“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欧美社会国家的文明制度,连影儿也没有,所以口一张,手一伸,不知不觉都带有君主专制臭味。因而袁世凯想要做皇帝,也不是妄想。”陈独秀等人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3)客观上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洋人的朝廷”)
(4)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黄金时代”)
     3、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行不通。

  补充1,学术界对辛亥革命的成败有不同的看法:
①有成功一面,也有失败一面;
②基本胜利(以三民主义标准衡量);
③失败之处在于革命派没有能够保持住政权。

补充2,评价革命成败的标准有二:
①客观上是否完成了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任务,但何为当时的历史任务,立场、观点不同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观点。②主观上是否完成了革命者的自定任务,此点一般具有确定的史料依据。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