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学生倾听能力培养

 浅淡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自从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上课发言的积极性更高了,可是出现了学生在课堂上只顾“自我表现”而不愿倾听别人意见的倾向。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呢?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倾听教师榜样化 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听讲,首先自己应该学会倾听,课堂上不管是好学生还是潜能生,无论是说对了还是 说错了,无论是说得清楚明白还是语无伦次,教师都要专注地倾听,不能有半点不耐烦,更不能打断他们的话,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并及时给予意见。

 二、倾听要求具体化

  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要求。指导学生倾听的姿势,手势或身体动作是最能反映一位学生是否在倾听。数学课上我要求学生听老师讲课时,应做到“专注”。当老师在讲解时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应集中在老师身上;听的时候眼睛注视着老师或发言的人;要听清老师或发言的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相一致,则以微笑、微微点头表示认可或赞同。学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老师可通过观察,一目了然地了解学生听课的质量,即时得到反馈信息,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利处多多。

 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眼睛扫视每个学生,用眼神提示学生要认真专注听老师的发言,还可以通过表扬坐得端正、注意力集、认真倾听的学生,引导学生有意地倾听。一定做到,讲在学生最认真听时。

  三、倾听评价鼓励化

  正确适当地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在对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中,最有效的方式是表扬和鼓励。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的眼神要环视班级的每个学生,使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当学生认真倾听时,给他一个点头或微笑的赞许,必然能点燃他的学习热情。教师也可以说些激励性的语言,如:“你看这位同学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他听讲多认真啊。”“这位同学能认真听别人发言,并能指出不是,我们应向他学习。” “你把他的优点学来了,说明你很会听。”“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的听力可真了不起。”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课堂呈现出活泼、热烈的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同时,关注那些暂时落后的孩子,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他们的进步,让这些学生也能享受到喜悦,促使他们更快的进步。而对于一些不自觉走神的学生,则应该走近他们,用委婉的方式提醒他们。

  四、感官参与多样化 单一的听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让学生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用口说理,用脑思考,多感观参与学习,防止听觉疲劳,提高学习效率。第一,善于利用板书、挂图、卡片、模型、实物等直观的特点,

 让学生边看边听,提高听的效率。对于一些操作实验课,教师更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感知、分析问题。如“认识图形”可让学生剪一剪、描一描、涂一涂、拼一拼等学生方式,不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与应用价值,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成就感,而且更能使学生注意力持久,注意力持久了,倾听的效果也好了。第二,教师可以利用提问来反馈倾听的情况,要注意提问的艺术。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用眼神期待所有学生的回答。若提出问题后大部分学生没思考就被好生抢答。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生认为老师提的问题是让好生回答、与我无关的错觉,不利于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第三,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边听边记的办法提高听的效率,讲到重点、易错点时让学生边听边记录下来,交错安排动手练习的时间,让学生的手和耳朵协同学习。

 五、倾听行为自觉化

  首先,要注意年龄阶段特点。三四年级孩子的培养,主要着力于倾听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五六年级学生则要注意在观念上打基础,并引导他们化认真倾听为内在的信念和意志,懂得以观念统率行为。其次,要注意少年儿童的个性特点,即施教者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教师教育孩子切忌高高在上或对立、顶牛。认真倾听的要求都要明之以理,形成自觉,使学生能立下志愿,加强自控,注意训练,养成习惯,从而在习惯中形成优良的品质。

  六、互听互评平等化 由于年龄特征的限制,学生普遍存在着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

 欢自己听别人说的问题。我们可以开导学生,告之学生同学的发言与老师的发言同样重要,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善听者往往也是善于思考的好学生。当同学发言时,注意力要指向发言者,静静地听完发言后再发言,不随便打断,不嘲笑、起哄。听时要做到:猜想发言的同学会说什么;听同学回答问题时,起码要做到理解,弄清同学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想想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不随便给予否定,即使持有不同的观点或看法,也要尝试在对发言者提出的意见或补充之前,先对发言者观点作出简要评价:“我同意他的某些观点,但我还有补充……” 为促进学生认真倾听发言的内容,复述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法。经常让学生站起来复述同学的发言。如:你听懂这位同学说什么了吗?你有什么想法?长期下去学生将会更加重视同学的发言。

 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措施。学生认真倾听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时间的,教师切莫急于求成。在训练过程中要有针对性,从小处练起,循序渐进地分项进行练习 ,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引导,就能让学生学会倾听、善于倾听。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汶上县郭仓乡刘庄小学

  代玉红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现代社会,知识不是单一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知识具体情境性,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一 、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 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生 2:摆整齐。生 3:把好玩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好吃的放在一起。生 4: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 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生 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生 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学生回答分类理由和方法时,教师适时引导,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

 师:各小组再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 1:我们把汽车放一起,把火车放一起……生 2:我们把奥特曼放一起,把机器人放一起……生 3:我们把梨子放一起,把苹果放一起……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创设质疑情境,引发自主探究。

 创设质疑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十几减 8》时,我一开始就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徐老师昨晚做了一个梦,你们想知道老师做的是什么梦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想!”这样通过激趣诱思,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紧接着就讲述我的梦,“老师梦见齐天大圣孙悟空对我说,他在蟠桃树上摘了 8 个仙桃,树上还剩几个仙桃呢?梦里的问题老师怎么也解决不了,你们谁能帮一帮老师?”低年级孩子乐于帮助他人,乐于尝试解决困难,乐于展示自己的才能,一下子全都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全都想帮帮老师。于是,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1 个仙桃,那么还剩下 3 个仙桃,算式是 11-8=3(个);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 12 个仙桃,那么还剩下 4 个仙桃,算式是 12-8=4(个)……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总结,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才能灵活地、创造性运用于实际,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表面上看,这个质疑情境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

 题,这样创设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三、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学《掷一掷》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 1、2、3、4、5、6 的乒乓球各一个,请你来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能摸到几号球呢?(教师摇晃盒内的球后,请一个学生闭眼摸一个,同时请学生们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几号球?)生 1:他摸到的是 6 号,生 2:不一定吧?他可能摸到 2 号,也可能摸到 3 号,生 3:我看他说不定摸到的是 4 号或 5 号或 6 号。(学生猜后,教师让摸球的学生出示摸到的球。猜对的同学欢呼雀跃)师: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几号球吗?生 1:不能,1 号到 6 号都有可能被摸到。生 2:6 个球被摸到的机会是一样的。师: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 6 号,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生 1:多放几个 6 号球。生 2:不行,要全部放 6 号球。师:为什么?生:因为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个球不是 6 号,就有可能摸到这个球,如果全部是 6 号,随便你怎样摸,摸出的球肯

 定是 6 号。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于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于老师而言,没有去填“鸭子”,只是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多种学习条件,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能力。

推荐访问:浅淡 倾听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