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腋下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矫治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对比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做完手术,胸骨高

  [摘要] 目的 研究比较在体外循环(CPB)下经右腋下小切口和胸骨正中切口矫治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两种术式效果及其优缺点。方法 本研究共72例,平均年龄8.5岁,平均体重21.9kg。分成右腋下小切口组和胸骨正中切口组。经右腋下小切口CPB下修补房、室间隔缺损44例,经胸部正中切口CPB下修补房、室间隔缺损28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CPB时间、术中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引流量等指标。结果 两组均取得满意临床效果,无手术死亡,无气栓等并发症。右腋下小切口组的术后胸液量(163.64±64.81)ml明显小于胸骨正中切口组的术后胸液量(224.11±109.25)ml,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经右腋下小切口矫治先天性心脏畸形安全、有效,能有效地替代正中剖胸切口矫治某些儿童常见的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合并室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畸形。
  [关键词] 右腋下小切口; 胸骨正中切口; 先天性心脏病
  [中图分类号] R541.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137-02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胸心外科2000年1月至2009年8月,分别采用右腋下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矫治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72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1.1.1 本组住院患者72例,平均年龄8.5岁,平均体重21.9kg。
  1.1.2 入选标准:全部患者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房缺、室缺或房缺合并室缺。并在术前均经体检,X线胸片,心电图和彩超明确诊断。所有入选者排除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征、大动脉错位等其他先天性心脏病。
  1.1.3 分组方式:分成右腋下小切口组和胸部正中切口组。经右腋下小切口在CPB下修补房室间隔缺损44例,其中男21例,女23例,平均年龄8.4岁;平均体重21.5kg,其中房间隔缺损21例,室间隔缺损18例,房间隔合并室间隔缺损5例。经胸部正中切口在CPB下修补房间隔缺损28例,其中男13例,女15例,平均年龄8.7岁,平均体重22.6kg,其中房间隔缺损14例,室间隔缺损11例,房间隔合并室间隔缺损3例。
  1.2 手术方法
  1.2.1 右腋下小切口 取左侧45°~60°卧位,右上肢悬吊头架上,皮肤切口于右腋前线与右腋后线间,自第4 肋间入胸,显露心包并纵向切开心包,悬吊固定。常规建立CPB,主动脉根部置冷灌针头。手术在全麻、常温或浅低温、CPB下施行。阻断升主动脉,冷灌心停跳液,心脏停跳。切开右心房,心内探查。经三尖瓣暴露室间隔缺损,房室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直接缝合或绦纶片修补。其中三尖瓣关闭不全者行三尖瓣环缩术。开放升主动脉,心脏复跳。缝闭右心房切口,常规停止CPB。缝合部分心包,腋中线第7或8肋间置胸腔引流管1 根。逐层关胸。
  1.2.2 胸部正中切口 患者仰卧位,胸部正中皮肤切口长约20-25cm,纵劈胸骨全长,纵切心包并悬吊,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浅低温CPB,阻断升主动脉,顺灌心停跳液,心脏停跳下,修补房或室间隔缺损。开放升主动脉,心脏复跳。缝闭右心房切口,常规停止CPB。缝合部分心包,置纵隔、心包引流管各1 根,钢丝缝合胸骨,逐层关胸。
  两组患者均在深度血液稀释CPB下施术,切开右心房,房、室间隔缺损直接缝合或涤纶片修补,采用4-0Prolene线连续缝合。
  1.3 统计处理
  使用SPSS11.5进行资料整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以P

推荐访问:胸骨 矫治 切口 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