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处置模式研究—以Z银行为例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处置模式研究—以 以 Z 银行为例

  摘 摘

 要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受到严重打击,中国的制造业等传统行业转型艰难,金融行业作为经济的晴雨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根据中国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2019 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为 24135 亿元,不良率达 1.86 %。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严重阻碍了银行自身的发展,引起金融行业震荡,影响社会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同时影响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在这种背景之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论文主要目的是研究探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问题,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研究 A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希望也能够为全国其他商业银行管理不良资产提供经验借鉴。

 首先,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整理了国内外学者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研究成果。在第二章介绍了不良资产的概念与危害,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以及不良资产处置的相关理论,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选取 Z 银行为例,介绍了 Z 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在第四章剖析了该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在第五章中针对前文所分析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

 Abstract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broke out in 2008, the world economy was severely hit.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other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re experiencing difficult transformation. As a barometer of the economy, the financial industry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According to the data disclosed by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the total amount of non-performing loans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at the end of 2019 was 241.35 billion yuan, with a non-performing rate of 1.86%.

 The increase of non-performing assets of banks has seriously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banks themselves, caused financial industry shocks, affected the rational and effective alloca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and also affected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social credit system.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 disposal of non-performing assets of commercial banks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and discuss the disposal of non-performing assets of commercial banks. It mainly adopts case analysis method. Through study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isposal of non-performing assets of Bank A, it find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hoping to provide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for other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country to manage non-performing assets. First of all,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collate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on the disposal of non-performing assets of commercial banks.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harm of non-performing asset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on-performing assets of commercial banks in our country and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disposal of non-performing assets, which has laid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subsequent research.

 The third chapter takes bank a as an example,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ank a"s non-performing assets,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isposal of the bank"s non-performing assets in the fourth chapter.

 Finally, in the fifth chapter,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problems analyzed above.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s; Non-performing assets; Disposal mode

 目 目

 录 1 导论 ........................................................................................................................................................... 1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3 论文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概述与不良资产处置理论基础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与危害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3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主要分类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4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理论基础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3

 Z 银行不良资产管理现状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3.1 Z 银行概况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3.2 Z 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3.3 Z 银行不良资产成因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3.4 Z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4

 Z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4.1 Z 银行不良资产催收存在的问题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4.2 Z 银行不良资产重组化解存在的问题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4.3 Z 银行不良资产以物抵债存在的问题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4.4 Z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4.5 Z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5

 Z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的改进建议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5.1 遵循恰当的处置原则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5.2 改进现有不良资产处置方式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5.3 引入新的不良资产处置手段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5.4 优化不良资产防控与管理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致

 谢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 导

 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978 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出口、消费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三大动力;2019 年,我国 GDP 数值达到 990865 亿元,经济总量再创新高。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人口老龄化、内需增长乏力以及产业升级慢等问题逐步展现,GDP 增速趋缓,金融风险加大,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新环境下,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也逐渐进入一个较为困难的时期,信用风险加剧、信贷资产质量急剧下降,不良资产处置难题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关键性问题。不良贷款率直接反映了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而资产质量又是对银行自身运营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的直观体现,最终影响其在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受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率一直呈现 “双升”趋势发展。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 24135 亿元,与 2018 年年末的 20254 亿元相比上涨了 3881 亿元;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 1.86%,与 2018 年的 1.83%相比上升了 0.03%,这说明了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可能未来还会上涨,需要银行控制及防范。

 Z 银行作为我国国有六大行之一,其自身的稳健经营也面临着资产质量的考验。在经济下行阶段,不良贷款率削弱了 Z 银行盈利能力,给它的稳健经营带来了压力。因此,文章以 Z 银行为例,深入研究该银行近年来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处置模式,同时基于上述研究提出相应对 Z 银行降低不良贷款余额的对策建议。

 1.1.2 . 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研究 Z 银行的不良资产现状及处置模式,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及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可以作为商业银行科学合理运营的理论依据。

 2.实践意义。近年来随着 Z 银行资产规模的增加,不良贷款余额也不断增加,对不良贷款控制的研究,可以丰富 Z 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方式,为 Z 银行不良贷款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建议,进而降低 Z 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降低 Z 银行的经营风险,促进 Z 银行健康发展,使得资金能够更有效的使用,进而促进国民经济

 又好又快发展。

 同时此项研究利于我国建立信用环境体系。我国信用体系长期缺失使得违约现象频频发生,而商业银行单一的不良贷款处置手段使得商业银行在与违约客户博弈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借款人拖欠商业银行借款的行为,进而阻碍了我国信用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因此,研究 Z 银行的不良资产现状及处置模式,可以帮助商业银行通过多渠道处置及清收不良资产,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一.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学者针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以及处置问题的研究,比较倾向于实践方面的内容,理论涵盖上也比较广泛,包含了不良资产的分类、成因、影响因素、处置、清收保障措施等研究内容。

 1.在不良资产的分类研究方面。2016 年赵毅在《供给侧背景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策略》一文中根据其不同的产生机理,将其划分为商业性不良资产(商业银行自身决策失误导致)、政策性不良资产(政府过度介入所导致)以及混合型不良资产(金融制度的内在缺陷导致)。2017 年俞彬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偏好研究》一文中根据不同的机构,将不良资产划分为“利差损”不良资产(保险行业)、高风险投资性不良资产(证券行业)、贷款性不良资产(商业银行)。

 2.在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方面。前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认为,中国银行不良资产有三大成因,经济制度(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过热、银行自身经营。2009 年屠德俊研究了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形成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量不良贷款包袱较大、授信审批不到位,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受到政府政策影响,有着“预算软约束”的现象。田国强通过对中日韩三国的商业银行研究,在 2017 年发表的《我国银行业处置不良资产的思路和途径》一文中指出,政府干预程度是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通过对国外资本银行的引进,改善不良资产发生率。李宏瑾对 166 个国家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后,在 2017 年发表的《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法》一文中指出,经济制度是影响不良资产形成的主要原因,制度越完善,则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发生率也就越低。唐旭通过实证后,在 2018 年发表的《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思考》一文中指出,税收和金融体系的完善,是目前商业银行在面对不良资产冲击的时候,最为重要的一个手段。这两个手段,也是不良资产发生的条件。2018 年韩立岩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新模式》一文中指出,所有制结构是我国大多数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主要原因,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可以采用引入民营资本的方式来解决。他还指出,外资股本的增加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

 提高的影响因素。

 3.在不良资产的影响因素方面。2017 年范欣针对我国商业银行 2006 至 2016 年的数据进行研究,通过 VECM 模型分析后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及其处置的制度性再思考》一文中指出,工业产能利用率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影响因素,工业产生低,占据银行贷款的总负债比例就会高,负债规模也会扩大,那么不良资产率也就越高。张运东通过对中日韩三个国家商业银行 2007-2017 的数据研究后,在 2018 年发表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与处置建议》一文中指出失业率和 CPI 是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的因素,失业率、CPI 越高,则银行不良资产率也就越高。

 4.在关于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研究方面。王献伟从多个角度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及不良资产形成的机制,在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唐雪芳对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处置案例进行分析,提出需要严格制定处置计划,积极分析并总结美国不良资产处置的方式及经验,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建立统一的不良资产交易平台,让有投资不良资产意愿的投资主体参与进来,活跃交易市场。王凤玲在对不良资产的不同处置方式所产生的回收率差异以及影响因子进行实证研究后,在 2018 年发表的《加快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再思考》一文中指出在不良资产的处置方面,诉讼的回收率最高,破产清偿的回收率则最低。处置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不良资产的质量进行,不能肆意而为,处置方式不当,反而加剧不良资产产生。2018 年李永军通过研究后在《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国际比较与创新》一文中指出,六种手段可以有效的提高不良资产回收,分别是:资本市场和投行经验处置;资产管理公司、投行以及民间联合运作处置;企业进行并购和重组处置;信托处置;业务外包于中介方式处置;资产证券化处置。

 二 二. 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影响因素以及处置方式,国外学者的研究倾向于比较理论化的内容,关于不良资产的主要研究理论内容集中于根本原因分析、影响因素分析两个方面。

 1.根本原因分析。

 Hartmann .P 通过对银行负债结构、金融信息不确定性以及支付系统风险的研究后,在 2017 年发表的《Non-performing loans what matters in addition to the economic cycle ? Open Economies Review》一文中指出银行的运作是以吸收储蓄和发放贷款来维持的,而银行的主营业务是贷款,所以在很多商业银行在内部只存留少量的可流动资金,用于满足储户日常支取需求。当银行资金发生挤兑的时候,贷款的流动性就会发生一系列的问题,进而影响到贷款发放规模与发放要求。D-Knut 从2000 年开始,持续五年跟踪研究 53 个国家的银行数据与金融数据,在 2017 年发表的

 《Metaxas Macroeconmic and Bank-Specific Determinants of Non-Performing Loans in Greec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ortgage ,Business and Consumer Loan Portfolios》一文中指出,宏观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国际收支情况等都可以影响银行不良资产的发生。资金自由化水平与脆弱性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2.影响因素分析。Souzis 和 Voukis 以 2011 年第一季度为起点,以 2016 年第三季度为节点,研究了希腊 9 个大型商业银行的动态面板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分析不良资产产生的影响因素后,在 2017 年指出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与宏观经济、银行内部控制水平、银行股权结构、银行非利息收入比等方面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会受到这些因素的交叉影响。而且,商业银行的不同类别贷款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效果是不同的。Podpiera 和 weill 选取了捷克银行 2006 至 2016 年 10 年间的样本数据,着重于探究商业银行发展效率以及其不良资产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以及针对数学模型的回归分析,认为银行的成本效率是影响银行不良资产的负向因素。J.A Kregel 通过对日本银行进行规模等级划分,采用实证方式论证后,在 2018 年发表的《Margins of Safety and Weight of the Argument in Generating Financial Fragility》一文中认为商业银行的规模等级越高,则其贷款呈现出的集中趋势越强,其不良资产的发生率越低,反之则越高。其主要原因是规模等级高的银行对贷款客户的信息了解更全面。

 1.3 论文 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本文基于我国当前经济下行的形势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选取国有六大行之一的 Z 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进行研究,分析该银行当前不良贷款化解现状及出现的不足,结合国内外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提出有效的对策,同时也为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提供经验。

 本文的研究分为五章:第一章导论,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分析国内外学者对不良资产处置的研究成果,介绍本文结构、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章,不良资产概况及相关理论概述,介绍了不良资产的概念、具体危害和不良贷款处置相关理论,为下文 Z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提出改进意见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Z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介绍了 Z 银行的概况,Z 银行不良资产现状与成因,Z银行现有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第四章,Z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通过分析 Z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追根溯源寻找问题的成因。第五章,Z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改进建议,在第四章的基础上针对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充分利用知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论文及数据,参考国内外相关学者对不良资产处置的相关研究来进行论文研究。

 1.4.2 案例分析法 以 Z 银行为例,分析 Z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总结 Z 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 Z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的建议。

 1.4.3. 实地调研法 对 Z 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处置模式进行研究时,通过访问该行分行信贷业务的内部人员,了解到该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及不良贷款的处置情况,并为之后提出相关建议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2 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与不良资产处置理论基础

 2.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与危害 目前在商业银行中,不良资产主要是不良债权,而不良债权主要是不良贷款。国内对不良贷款比较通用的解释是:不良贷款是指借款方不能遵守或有痕迹显示其无法遵守既定的合同归还金融机构贷款本息而产生的不良借贷。从根本上而言,不良贷款是金融机构隐藏的亏损,损害金融机构的利润,若不加以控制,则将导致银行金融机构破产。

 不良资产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1)银行资金无法正常运转,无法在规定时限内实现贷款的有效回收,头寸数量不足,支付业务难以保证,对银行整体信誉产生巨大冲击,社会公信度遭受风险。(2)银行资产损失不可避免。虽然贷款业务有相应抵押物,能够变现,但与银行实际收益仍存在差距,资金损失不可挽回。并且银行资产存量充足与否,对银行资金能否顺利周转起到决定性作用,资金存量不足,收益性更强的项目无法投资,严重影响银行整体收益。(3)银行财务状况不断恶化。不良资产的出现对银行财务产生双重影响,第一,在规定的时限范围内,无法有效收回本金和利息,此部分的利息及相关费用都由银行自己承担。第二,国家财务制度作出明确规定,在贷款的规定时限范围内,无论利息支付与否,都将其归属于营业收入范畴;由此不难看出,借款人利息欠付越多,银行亏损愈加严重。(4)影响社会资源协调分配。资金支持是生产活动的保障,资金沉淀严重限制了配置效益的顺利实现,国民经济效益难以得到保证。

 2.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报告显示,2009 年至 2019 年近十年来,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呈上升趋势,不良贷款率呈先降后升的趋势。截至 2019 年 12 月,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额为 24135 亿元,较 2009 年 12 月增加了 19161.7 亿元,同时 2019 年相比 2009年,不良贷款率上升了 0.28%。但是 2016 年 至 2019 年不良贷款率一直维持在 1.7%至 1.9%的区间,说明了目前不良贷款处于较为稳定的趋势。受到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和国家出台“去杠杆化”等政策性指引的双压力下,不良贷款比率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不良贷款余额(单位:亿元)不良贷款余额(单位:亿元)0.00%0.20%0.40%0.60%0.80%1.00%1.20%1.40%1.60%1.80%2.00%不良资产率不良资产率

 2.3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主要分类 1998 年人行下发了的《贷款分类指导原则》中,要求金融机构要结合借款主体的归还贷款情况和贷款的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五个级次: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其中,次级、可疑、损失类贷款属于不良级次。五级贷款的定义分别为:(一)正常: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二)关注: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三)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四)可疑: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五)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2.4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理论基础 2.1.1 “冰棍效应”理论

 在经济增长、市场主体等众多因素的作用下,不良贷款的实际价值在清收、估价和化解过程中会伴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贬值,时长越长,不良贷款回收的价值愈少,这就是不良贷款的“冰棍效应”。所以在降低不良贷款化解损失的同时,应该要更多关注不良贷款化解过程的速度,在不良贷款化解的速度与损失之间寻找平衡点。另外,鉴于“冰棍效应”在债权类不良资产的化解中较为常见,对不良贷款化解进行分类,将有利于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收益。

 2.1.2 资产转让理论 信贷资产转让是指金融机构之间,遵照信贷资产转让协议相关条款,出售在其业务范围内的,主动、合法发放的还没到期信贷资产的债权业务。不良资产转让的优点有:(1)通过资产转让的方式,有助于突破银行内部化解不良贷款局限性,将不良资产和抵贷债权按照科学的组包和估值进行转让,可以在短期有效提升银行信贷资产质量。(2)信贷资产转让创新了贷款集中度和信贷结构优化的新措施,能够采取一种不影响信贷客户的措施实现金融机构的信贷结构优化。(3)拓宽盈利空间。对信贷资产转让业务进行合理的布局能够让金融机构在进行某项优化的同时兼顾收益。

 2.1.3 资产证券化理论 伴随金融市场化程度持续加深,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贷款的措施也逐渐多样化,资产证券化变成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化解措施中的一种创新的举措。资产证券化理论是指采取特定的信用提级功能,将银行现有的信贷资产进行重新组合,结合投资者关于时间、利益以及风险偏好差异的需求衍生出符合投资者多样要求的证券化产品。

 2.1.4 金融创新理论

 金融创新是指在金融管理中采取新的管理模式,把各项金融要素打破、重组,以追求更大的金融市场利益而采取的一系列创新行为。为尽快化解经营风险,最大限度回收大额不良贷款,商业银行就必须在制度或手段上进行创新,建立新的生产元素或将原有的生产元素重新组合,包括创新管理方法、创新处置方式、探索处置途径、开拓处置市场等。

 Z 3 Z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

 3.1 Z 银行概况 Z 银行是中国持续经营时间最久的银行,由国内第一家国有银行户部银行发展演化而来。1912 年 2 月,经孙中山先生批准,Z 银行正式成立。从 1912 年至 1949 年,Z 银行先后行使中央银行、国际汇兑银行和国际贸易专业银行职能,在民族金融业中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并在国际金融界占有一席之地。1949 年以后,Z 银行长期作为国家外汇外贸专业银行,统一经营管理国家外汇,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侨汇和其他非贸易外汇业务,大力支持外贸发展和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Z 银行牢牢抓住国家利用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加快经济建设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长期经营外汇业务的独特优势,成为国家利用外资的主渠道。2006 年 6 月、7 月,Z 银行先后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家“A+H”发行上市的中国商业银行。2019年,Z 银行再次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成为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唯一连续 9 年入选的金融机构。

 从表中 Z 银行 2019 年部分经营数据和指标中能够发现,截止 2019 年底,Z 银行资产总额已超 19 万亿规模,银行年营业收入为 4451.75 亿元,净利润为 1657.64 亿元。同时 Z 银行在 2018 年底贷款规模总额已达 10 万亿元,贷款规模较大,因此信贷资产的风险情况也是 Z 银行在经营发展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

 表 1.1

 A 银行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项目 2019 年 2018 年 2019 年对比 2018 年 营业收入(亿元)

 4451.75 4162.99 288.76 净利润(亿元)

 1657.64 1594.60 63.04 总资产(亿元)

 197738.45 185430.33 12,308.12 吸收存款(亿元)

 137880.93 129993.76 7,887.17 发放贷款和垫款(亿元)

 112041.97 101576.94 101576.94 股东权益(亿元)

 16538.81 14444.32 2,094.49

 每股净收益(元)

 0.61 0.59 0.02 3.2 Z 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2019 年末,Z 银行次级类贷款余额为 774.59 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了 276.71亿元。可疑类贷款余额为 518.04 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了 24.63亿元。损失类贷款余额为 489.72亿元,较上年末减少了

 188.4 亿元。不良贷款总额为 1782.35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 112.94亿元。不良贷款率 1.37%,比上年末下降 0.05 个百分点。

  Z 银行贷款分布集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对公不良贷款占比较高 2019 年对公不良贷款占比高达 79.66%,个人不良贷款占比 15.69%,对公相比个人高出 63.97%,可以看出对公不良贷款占主要地位。同时,2018 年对公不良贷款占比为 81.12%,2019 年相较于 2018 年下降了 1.46 个百分点,说明 Z 银行为了化解对公不良贷款采取的措施起到了一定成效。

 (二)不良贷款主要集中于传统制造业 Z 银行不良贷款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其次是商业及服务业。2019 年制造业不良贷款占比为 33.46%,相比 2018 年的 41.98%下降了 8.52 个百分点。2019 年商业及服务业不良贷款占比为 25.31%,相比 2018 年的 23.11%上升了 2.2 个百分点。可以看出 Z银行制造业不良贷款在 2019 年得到了有效化解。

 3.3 Z 银行不良资产成因 3.3.1 外部因素 (一)历史因素及行政干预因素

 (1)从建国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后来的改革开放,国家通常将财政政策和金融调控政策相互混合。当国家财政出现困难的时候,银行承担国有企业资本金拨付、财政投资公共性项目等政策性业务。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国家体制改革、经济建设而产生的,这类不良贷款在国有银行中尤为突出, Z 银行的这部分不良贷款由于历史原因,处置难度大,基本只能通过银行利润进行消化。

 (2)由于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直接影响到市场经济的运行,市场无法发挥优胜劣汰,供给平衡的调控作用,市场定价机制失效,经营效率低下。我国行政干预在金融市场的市场准入机制、市场退出机制以及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控方面有较为严重的影响,这就打破了市场供给平衡关系,不能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三)经济环境因素 (1)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比都非常高,但第一产业行业发展速度缓慢,第二产业行业发展速度快且消耗产能较大,生产效益不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小,发展速度慢,效益相比第一、第二行业较差。但发达国家中,第三产业发展普遍较快,并且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也较高。相比较,我国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特别是在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的不良贷款余额较高。

 (2)需求结构不合理。目前经济增长缓慢,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力下降,内部需求不足。部分企业投资收益低下,还款能力减弱,资金链断裂,形成大量银行不良贷款。

 (三)信用体系不健全 (1)信用评级对象不全面。当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能够对那些较为规范的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并可以保证信用评级的真实性。但个人和非正规企业不在被评级对象范围内,无法通过有效评价约束其信用。

 (2)部分地区信用意识淡薄。部分地区存在一些利用技术手段,逃避信用约束的情况,如部分企业采取倒签租赁;新设公司转移资产;通过改制、兼并、破产方式想方设法逃避银行债务。

 (3)法律制度不完善。对“失信人”的打击执行惩戒力度不足,企业逃废债成本低,企业恶意逃废债日益加剧。同时缺少全面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能够广泛应用的交流平台,对信用情况的公示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上种种直接导致 Z 银行交易成本上升,银行负担增加,银行经营风险显著上升。

  (四)金融监管法制不健全。

 (1)我国金融法律法规的制定相对滞后,金融监管的力度不够。一方面,我国在金融法律法规的立法方面发展较慢,缺乏立法和实际经验。另一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已经相继出台,但执行效果不甚理想,存在金融机构不执行法规、各级行政机构干预金融机构行为、行政执法力度不严的问题。

 (2)金融监管不完善。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内容主要包括金融机构监管、金融业务监管。金融机构监管包括监管金融机构的市场进入和市场退出。当前,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主要是市场进入这方面,“只管进,不管出”这种监管制度可能导致整个金融行业风险,变相助涨不规范经营。金融业务监管包括监管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经营行为,存在监管方式单一、监管目标不明确、监管不合规、等问题,可能导致监管效果不理想,增加银行不良资产。

 3.3.2 内部因素 (一)贷前调查不审慎,贷后管理不严格 首先银行必须对借款公司的整体情况有较为确切的把握,其中包含经营状况、信誉情况以及市场未来发展前景等,要形成对信贷业务整体的监督。Z 银行的一些分行存在贷前调查不到位的情况,在尚未完全掌握贷款企业状况时就发放了贷款,导致了后期不良贷款清收工作的被动。当客户经理对企业的对外担保情况分析不透彻时,因为企业之间互相作保,一旦资金链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便会扩散互保联保圈风险,形成不良贷款。其次当客户经理不能严格地执行贷后管理机制,对贷款项目没有适时的跟踪及监督时,将导致贷后跟踪检查失误或缺失,从而无法及时反映信贷风险,无法及时地采用合理措施进行防范和化解风险,最终引起不良贷款。

 (二)缺乏专业高素质对公人员,对公客户经理培养机制不健全 结合 Z 银行的实际情况,培养一个优秀的对公客户经理一般至少需要三年时间,人才培养时间较长,除此之外还会面临员工被抽调或者跳槽的可能。当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对 Z 银行的对公信贷业务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并且有些职员年纪较大,缺乏学习动力,导致 Z 银行部分对公客户经理专业素养不足。并且目前的风险管理在培训考核中多侧重于业务,而对风险控制和管理角度的内容较少。对于刚从事信贷工作的员工来说,其工作方式方法多来自于老员工以往的工作经验。因此,Z 银行需要加强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培训。

 3.4 Z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 3.4.1 Z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分类标准 Z 银行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引》,将信贷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被视为不良贷款。并且为提高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精细化水平,Z 银行对公司类贷款实施十三级风险分类,十三级分类是五级分类的细化延申,在贷款损失风险程度、客户违约损失程度约束下,对授信资产展开细分:具体为正常 1-4 级,关注 1-4 级,次级 1-2 级,可疑 1-2 级、损失这十三个等级,最后五级合称为不良授信。

 (一)正常类贷款共有四个子级:

 正常一级,处在此等级的债务人特征为:现金流雄厚,市场竞争力、融资和还贷能力都极强,有非常强的偿债意愿,大量证据都能够证明其会足额、按时偿还本息。

 正常二级,处在此等级的债务人特征为:现金流雄厚,市场竞争力、融资和还贷能力很强,有良好偿债意愿,足够证据能证明其可以足额、按时偿债。

 正常三级,处在此等级的债务人特征为:现金流充足,较强偿债和融资能力,良好经营状况,无理由对其按时、足额偿债的进行怀疑。

 正常四级,正常经营,无充足理由对其足额、按时偿债怀疑。

 (二)关注类贷款分成四个子级:

 关注一级:债务人有点值得关注的因素,不过,此类因素并不会对债务人经营、偿债产生较大影响,或者是此类因素较容易活短期内可消除、缓解。

 关注二级:债务人少部分因素值得关注,且此类因素已经对债务人经营、偿债带来负面影响,预计此类因素无法再短时间内消除、缓解。

 关注三级:此类债务人风险隐患较大。如果风险因素没有遏制的继续存在,最后可能对授信客户偿债有影响。

 关注四级:风险隐患大,一旦无法及时消除或缓解风险因素,债务人经济状况将会步入恶化阶段,如果风险得到及时缓解或消除,则仍能足额收回贷款本息。

 (三)次级类贷款共有两个子级:

 次级一级:还款存在问题,很难完全使用经营收入来足额充抵贷款本息,应使用其他资金还款或执行担保,最终损失较少。

 次级二级:还款存在显著问题,无法完全使用经营收入足额抵债,应该会使用其他资金或执行担保,最终会有部分损失。

 (五)可疑类贷款共有两个子级:

 可疑一级:债务人无能力足额偿还本息,金融机构使用其他措施或执行担保后,注定会有部分损失。

 可疑二级:债务人无能力足额偿还本息,执行担保仍会有重大损失。

 (六)损失类贷款。金融机构采取大量措施或使用法律武器后仍然无法追回本息,或者是仅可以收回极少部分本息。

 3.4.1 Z 银行不良资产主要处置方式 A 银行不良资产清化解方式主要包含:现金催收、重组转化、以物抵债、坏账核销、借助社会力量清收 等。

 (一)催收。对不良贷款进行催收,主要包括直接催收、司法催收、外包催收、破产清偿等方式。(1)直接催收。选择直接催收措施的,需关注借款客户的还本付息能力情况,及时发送催收通知,加大催讨频率和力度,尽可能收回贷款本息。(2)诉讼(仲裁)催收。直接催收无效的,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诉讼(仲裁)催收。在申请

 司法诉讼的时候,需在论证诉讼有效性的前提下,结合借款客户的资产现状,在诉讼(仲裁)时效内及时起诉(申请仲裁)。根据有效的法律文书,在要求的时限内规定借款人履行相应义务,积极查找能被执行清收的资产或信息,协助法院处置,尽可能收回不良贷款。(3)委托第三方催收。第三方催收方式即将催收工作外包给第三方外部机构,根据委托贷款催收的困难程度、外包商催收效率和服务质量,合理评估外包价格,并对外包商的委托服务进行实时跟进,预防潜在风险。(4)破产清偿。破产清偿需按时参加债权人会议,紧密跟进破产核算流程,同时尽量预防申请人借助破产程序逃避债务。

 (二)重组转化。贷款重组就是贷款客户无法根据协议如期归还贷款的情况下,借款人和银行协调或经司法裁决取得一致看法,银行机构给出适当的妥协,对还款金额或还款到期日进行重新规定,进而协助借款人度过目前的经济难题,同时也可以预防信贷资产完全亏损。通常状况下,A 银行在化解不良贷款程序中,贷款重组的渠道有以下几种:一是改变还款时间,采用推迟还款时间来减轻借款人短期内的负担;二是调整担保方式,追加担保人或者抵押物,降低客户无法归还贷款的损失。

 (三)以物抵债。以物抵债就是当贷款到期时借款人不能通过现金归还贷款,或者贷款还没到期但是借款人已经无法正常运营,同时担保方也没有能力用现金代替借款人归还贷款时,通过金融机构和借款人、担保人共同谈判,达成共识,或通过司法程序裁决,借款人、担保人用只有资产折价弥补借款的情况。Z 银行以物抵债的收取基本采取下面 2 种方法:一是协议抵债。经多方商讨一致同意,借款人、担保方主动使用名下的资产进行偿还债务。二是司法机构判决借款人应该使用相关资产进行抵债。

 (四)坏账核销。对确实无法收回的不良贷款,Z 银行用已确定的坏账冲销已计提的坏账准备或者直接扣减损益,同时把相应金额冲销到表外的科目,同时依旧留存对不良贷款的追索权。

 (五)借助社会力量清收。银行可以协调人行、监管部门、债委会和媒体平台,采用共同制定黑名单、公开催收、公开曝光等措施进行清收。

 Z 4 Z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4.1 Z 银行不良资产催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直接催收存在的问题

 Z 银行各分行主要采用的方式是客户经理上门催收、到期短信提醒、电话提醒,催收函等方式进行催收。通过分析,A 银行直接催收的问题在于过分依赖人工催收,效率较低,且效果较差。一方面,电话催收依靠客户经理在贷款结息日或者到期日前

 对客户进行逐一拨打,逐户通知,效率较低;另一方面,不良客户往往存在逃避银行电话的心理,往往不接电话或者直接挂断电话,因此,人工催收效率极其低下。

 (二)诉讼催收存在的问题

 对 Z 银行的诉讼催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司法保障不足。当前的关于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清收化解的法律制度并不完善;随着信贷业务类型丰富性增大,涉及的市场主体趋于多样,要求法律法规要及时作出相应的修改,才可以在实际的贷前审查及贷后监控中符合实际情况、有章可查。同时,要在司法上强化打击力度,提高贷款违约的代价,才可以有效防止逃废债、失信的情况。

 (2)司法处置时效性差,案件积压严重。法院面临案件多、人力缺乏的难题。由于当前企业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且企业之间互保、代偿情况普遍存在,不良贷款经济案件往往集中爆发。当很多不良资产要求强制执行的时候,法院经常没有能力及时配合处置,导致不良资产司法时效较差,清收困难增加。

 (3)社会力量参与不足。A 银行在进行不良资产诉讼时,有时单兵作战,不能借助政府、社会、同业等多方的力量,无法获取对称的企业信息,且对不良企业逃废债的打击力度不足。

 4.2 Z 银行不良资产重组化解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部分企业信誉度差且不愿配合重组 部分企业信用意识不高,往往不配合银行提出的重组化解方案,意图逃废银行债务。因此,在贷款出现风险时,银行往往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及精力,做好相关尽职调查,以及商务谈判,才能说服企业配合进行贷款重组。另外,针对贷款重组,在实际情况中有许多担保人拒绝履行担保代偿责任,从而就提升了银行通过担保人代偿方式清收化解不良贷款的难度。

 (二)风险重生现象严重 银行业往往为了监管要求及指标控制压力,降低贷款重组和转贷的门槛,导致重组客户到期后再次出现风险。

 (三)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重组不合规 信贷资产重组能够将金融机构的一部分高危信贷资产转为为正常的信贷资产,因此金融机构的风险准备金不足将会削弱风险的防控效果。并且如果金融机构隐瞒不良贷款将会导致经济系统风险的产生。此外某些银行追求内部考核的效果,审核没有通过就发出贷款,违反了内部规定。当金融机构无视信贷资产重组要求时,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4.3 Z 银行不良资产核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以物抵债往往无法覆盖不良资产敞口 受外部经济和市场环境影响,企业抵押物可能会贬值。另外 Z 银行抵押物的贷后管理不足使得 Z 银行对抵押物保值情况的监控不到位。由于银行更倾向于关注企业的抵押物价值而忽略对拍卖的营销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直接将拍卖物交给拍卖行,由拍卖行进行推销,导致推广不到位,可能会影响收益。

 (二)抵债物价值超过贷款金额时要付出差价 法院通常按最终拍卖的底价或变卖价当成抵债价格,若这个价格高于金融机构贷款金额,法院在进行抵债判决的时候通常需要金融机构直接支付高出的差价,因此可能将导致因不良资产而产生的亏损增加。

 (三)偏高的抵债税增加了金融机构处置费用 金融机构的抵债资产大多为房地产,按照要求房地产在执行抵入和出售两个流程时机构都要上交大量税费。同时房地产抵入前所拥有的欠款税费同样也要求金融机构预付,高额费用将会极大提高了金融机构化解不良资产的代价,减少了获得赔偿的价值。

 4.4 Z 银行不良资产以物抵债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核销贷款直接导致当年利润下降 银行必须根据自身承担风险的贷款从盈利或资本金中计提坏账准备,其中关于“贷款和垫款”计提的坏账准备金被称为贷款减值准备。贷款减值准备属于资产负债表中的科目,为减值准备金的重要组成。贷款核销将直接导致当年利润的直接下降。

 (二)核销取证难现象依然存在 A 银行许多不良资产都是历史遗留账务,部分资产年龄达到十余年,因为之前贷后缺失及核销办法不完善,致使某些关键的催收材料缺失,为贷款核销工作造成了一定难度,收集证据存在走访机构较多、程序繁琐、费用昂贵等难题。

 4.5 Z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考核激励制度不健全 一是对不良资产责任人惩戒不及时、不到位。对于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不能及时进行责任认定并予以适当惩戒,往往等到不良贷款形成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之后再开始进行责任认定,常出现责任人已经调离或离职的情况。进行处罚时也往往流于形式,并不能对信贷人员形成良好的教育警示作用。

 二是风险考核机制稳定性不足。A 银行各分行通常于每年初确定本年度的绩效考核管理方案。但常常出现年度还未结束,却在年中临时修改绩效考核方案、降低绩效水平的情况,而且对以往的考核进行追溯调整,即对已经产生的绩效工资依据新的考核标准进行相应扣除,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不良贷款化解岗...

推荐访问:商业银行 为例 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