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单元测试

 第三单元测试 1.罗马法规定;倘若任何人杀死属于他人之男女奴隶或可牧之畜,则他须偿付被损害物于损害前一年中的最高价值。倘任何人由焚烧、折损或折断造成他人的的不法侵害,那么无论争讼之物是什么,都应赔偿其在尔后 30 日内的价值。这表明,罗马法 A.注重诉讼的形式 B.把奴隶等同于畜生 C.深受习惯法的影响 D.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2.为了保障法律活动中的每个程序的公开公正,近代西方建立了律师制度和 A.三权分立制度 B.陪审团制度 C.君主立宪制度 D.宗教裁判所制度 3.1962 年 3 月,毛泽东针对公安工作指出:“刑法需要制定,民法也需要制定,没有法律不行”。1964 年 7 月形成民法草案(试拟稿),该草案共 3 编、24 章、262 条,包括总则、财产的所有、财产的流转。这反映出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B.“左”倾错误得到全面纠正 C.依法治国方针正式形成 D.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 4.“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在推进上述问题的改革中迈出重要一步的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 C.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 D.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 5.1956 年,王砚香从北京回到山区的供销店工作,他和同伴们长期坚持用背篓为农民送货,同时把农民的农副产品背下山。以他为原型的电影《红色背篓》公映,“背篓精神”也由此风靡全国。这 A.反映了艺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B.倡导了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C.说明对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 D.展现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 6.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该宪法是 A.1912 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949 年《共同纲领》 C.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7.在唐代对女子继承权法律化的基础上,宋代各种法律、敕和案例对女子财产的继承

 试卷第 2 页,总 4 页 范围、继承方式及继承份额都作了较为详备的规定,使女子在一定条件下享有有限的财产继承权。这表明 A.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B.经济发展强化私有权观念 C.政府对商业活动加强控制 D.男女获得了同等的继承权 8.“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据此可知,“这个宪法”(

 ) A.指的是《共同纲领》 B.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C.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原则 D.表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9.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先后颁布了《对外贸易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法律。这表明我国 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B .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 C.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调控 D.为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0.古罗马通过战争方式积累了大量的财力,获得了大量的奴隶,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罗马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罗马社会的经济成分也渐渐发生了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刺激了货币的发行,物权方面如买卖、借贷、租赁、诉讼等内容逐渐显露出来。这反映出罗马法 A.蕴含着自然法的理念 B.随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 C.平等的私法精神 D.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1.1804 年,拿破仑政府颁布《法国民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把大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由此可知《民法典》 A.旨在打击王党复辟维护共和体制 B.以法律形式维护了革命成果 C.为拿破仑的军事独裁提供法律依据 D.否定了资产阶级革命中形成的财产权 12.罗马恺撒时期(公元前 1 世纪),在战略交通重要地点和土地最肥沃的地区建立殖民地(如高卢、西班牙、阿非利加等地有 40 多个殖民地),以安置退伍老兵。老兵退伍后,会在这些殖民城市定居,并和当地女子结婚,从而使她们也获得罗马公民权。这种现象 ①激化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②有利于扩大和巩固罗马疆域 ③为罗马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④客观上推动了万民法的形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1981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暂停民法典的起草,转向先分别制定单行法,1998 年八届全国人大决定恢复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02 年九届全国人大决定加快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20 年 5 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 A.国家治理体系趋于完备 B.法制建设适应经济发展 C.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 D.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完善 14.朱元璋选用深通法律的学者编订律令,经过缜密的商定,去繁减重,编成《大明律》,又为简化公文起见,于洪武十二年立《案牍减繁式》颁示各衙门,使公文明白好懂。由此可见,明初 A.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B.重视法令和吏治的建设 C.以法治国成为上下共识 D.有利于老百姓明晓律令 15.新中国成立后历次通过的宪法都包括序言和四章。1954 年宪法的目录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1982 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了“国家机构”前面。宪法结构顺序的这一变动 A.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B.昭示着人民当家作主 C.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完善了国家民主法治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公民间关系”或“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主要表现为家族成员及邻里间的关系,而调整这种关系的规范人们多以“礼”称之。有学者从法的视角这样论述了“礼”:“礼”在中国固有法系的观点上,除去其为道德的规律及当代社会意识的结晶以外,就是最早的政事法和民事法。就“民事法”部分,礼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就内容而言,礼不仅有“定分止争”的作用,而且还肩负“导人向善”的使命。梁启超言:“‘礼云礼云,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敬于微眇。使民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以为礼的作用可以养成人类自动自治的良习惯,实属改良社会的根本办法,他主张礼治的主要精神在此。”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也对中国的法律作了这样的评价:“在别的国家,法律用以治罪,而在中国,其作用更大,用以褒奖善行。” ——摘编自马小红《中国古代社会的“民法”智慧》 材料二

 罗马法在其最早的十二铜表法时代,就已经有了“公法”与“私法”即“民事法”的区分。罗马帝国时代的法学家认为“公法关乎罗马国家秩序,私法则涉及个人利益”。《罗马史》指出:“对罗马人来说,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并非国王对于所有民社成员发布的命令,而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从一开始,罗马法就打着鲜明的契约烙印,正是这种国家与公民之

 试卷第 4 页,总 4 页 间的某种隐性契约关系,而非国王对臣民的命令,才是公法私法区分的逻辑起点。公法所调整的行动,必须遵循法律的规定,而私法调整的行动,则依照当事人自身的意愿进行,它顺着自由的自生自发秩序在合作中扩展,这或许正是辉煌的罗马之秘诀所在。

 ——摘编自萧瀚《罗马法一权力边界观念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事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民事法相比,古代罗马“私法”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并分析其影响。

 。

 答案第 1 页,总 5 页 1.D 【详解】

 根据材料“……倘若任何人杀死属于他人之男女奴隶或可牧之畜,则他须偿付被损害物于损害前一年中的最高价值。倘任何人由焚烧、折损或折断造成他人的的不法侵害,那么无论争讼之物是什么,都应赔偿其在尔后 30 日内的价值”,可得出,罗马法这一规定,明确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故 D 项正确;材料与诉讼形式无关,故 A 项错误;“把奴隶等同于畜生”不是材料主旨,故 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深受习惯法的影响”,故C 项错误。

 2.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保障法律活动中程序的公开公正,近代西方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B 项正确;三权分立制度是为了防止暴政,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权组织原则,A 项不符合题意;用宪法限制君主权力的君主立宪制度与题意不符,C 项错误;宗教裁判所制度服务于封建教权,不能保障法律的公开公正,D 项错误。

 3.D 【详解】

 材料“刑法需要制定,民法也需要制定,没有法律不行”体现的是毛主席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探索,D 正确;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是在 1964 年,A 排除;B 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依法治国是 1997 年 9 月提出的,C 排除。故选 D。

 4.B 【详解】

 根据材料中“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 1980 年 8 月 18 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发表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内容,推进这一问题的改革中迈出重要一步的是 1980 年 8 月 30 召开的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故 B 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 年 12 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召开于 1982 年 11 月、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召开于1984 年 5 月,都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 A、C、D 三项。

 5.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王砚香坚持长期用背篓帮助山区农民解决卖货难和购物难为原型的

  答案第 2 页,总 5 页 《红色背篓》,通过歌颂“背篓精神”,倡导了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新风尚,B 项正确;艺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说法绝对,A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C 项错误;只一部电影不能说明新中国电影事业“蓬勃发展”,D 项错误。

 6.C 【详解】

 根据题干中“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过渡时期是指 1949 年 10 月至1956 年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根据题干中“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可知,材料反映的是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 C 项正确;1912 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49 年 9 月《共同纲领》、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ABD 三项。

 7.B 【详解】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民事法律关系与法律规范的新发展,对女子继承权的细密规定就是表现之一,故 B 项正确;宋代法律对女子财产继承权的规定仅仅说明妇女地位有所提高,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女性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大幅提高”说法错误,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政府对商业活动的控制,故 C 项排除;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宋代女子在一定条件下享有有限的财产继承权,并没有取得法律赋予男性的诸如宗祧继承权和爵位继承权等权利,故 D 项错误。

 8.B 【详解】

 由题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过渡时期”可知,这个宪法是 1954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故 B 正确;材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是《共同纲领》,故 A 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故 C 错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在 1956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D 错误。

 9.B 【详解】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特别是“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后,我国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而在立法上加强了这方面的建设,目的是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故选 B 项,并排除 A 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重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减少对国民经济的调控,排除 C

 。

 答案第 3 页,总 5 页 项;材料颁布的法律并不仅仅针对对外开放,排除 D 项。

 10.B 【详解】

 从材料内容可知,随着罗马社会经济的发展,罗马法有关物权的内容也不断丰富,这说明罗马法因时而变、不断发展,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自然法思想,故排除 A 项;材料没有具体涉及有关平等的论述,故排除 C 项;D 项与材料内容相反,材料体现的是社会经济发展对罗马法发展的推动作用,故排除 D 项。

 11.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政府颁布的《法国民法典》,以国家意志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把大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其实质是以法律形式维护了革命成果,B 项正确;1804 年拿破仑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民法典》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护共和体制,A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民法典》要为拿破仑的军事独裁提供法律依据,C项错误;否定了资产阶级革命中形成的财产权与“把大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不符,D 项错误。

 12.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领土的不断扩张,共和国晚期的罗马将退伍士兵安置在战略交通重要和土地最肥沃的殖民地,并给予嫁给这些士兵的外省女子以公民权,有利于扩大和巩固罗马疆域,客观上推动了万民法的形成,说法②④符合题意,D 项正确;扩大公民范围的做法与贵族和平民矛盾无关,罗马实行的是贵族政治并非民主政治,①③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 ABC 三项错误。

 13.B 【详解】

 据材料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法典的制定进程不断推进,即法制建设在适应经济发展,故选 B;材料反映的是法制建设对经济发展的迎合,A、C‘D 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4.B 【详解】

 据材料可知,朱元璋选用深通法律的学者编订律令。经过缜密的商定,去繁减重,为使公文

  答案第 4 页,总 5 页 明白好懂,又于洪武十二年立《...

推荐访问:教化 选择性 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