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1届高考历史小题必练19现代中国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1

  1.(2020·浙江卷)2020 年 6 月,“嫦娥四号”团队 4 位成员荣获国际宇航联合会年度最高奖——“世界航天奖”。阅读下表,结合所学,思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空间技术领域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的原因(

 )

 年份 成就 1984 年 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1992 年 “长征 2 号 E”捆绑式大推力火箭发射成功 1999 年 第一艘“神舟号”飞船发射与回收试验成功 2003 年 成功发射“神舟 5 号”载人宇宙飞船 2007 年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发射成功 2011 年 “天宫一号”发射成功 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②“向科学进军”热潮的掀起 ③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科教兴国”战略奠定理论基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从主观方面来看,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从国家政策扶持角度看,1985 年颁布的《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了科学技术领域的自主性,推动了科技的快速发展。1988 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此基础上,1995 年江泽民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构建了科技发展的理论,明确了科学技术发展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推动了科技发展,C 正确;“向科学进军”提出时间是在 1956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A、B、D。

 2.(2018 年江苏卷单科历史 13)13. 《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小题必练 19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2 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答案】B 【解析】注意题目限定“改革开放以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在 1970 年,故 A 项错误;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是在 2003 年,故 B 项正确;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 1964 年,故 C 项错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是在 1973 年,故 D 项错误。

 1.如表是我国科技政策发展演变过程(部分)下列选项对空缺处的填充,正确的是(

 )

 时间(年)

 事件 1978 全国科学大会

 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论点 1985 全国科技工作会议

 提出改革科技体制 ① 邓小平在同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谈话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1995 全国科技大会提出“②”战略 A.①1986 ②重点发展,迎头赶上

 B.①1987 ②向科学进军 C.①1987 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D.①1988②科教兴国 【答案】D 【解析】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在 1988 年,1995 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故选 D 项;重点发展,迎头赶上是在 1956 年新中国制定的第一个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提出的,排除 A 项;1956 年 1 月,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毛泽东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排除 B 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 1977 年 5 月邓小平提出的口号,排除 C 项。

 2.1988 年,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进一步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下列我国科技成就属于该论断提出之后取得的是(

 )

 A.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

  B.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神舟”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D.制成“银河-1 号”计算机 【答案】C

  3 【解析】“神舟”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是在 2003 年,符合题意,故选 C 项;1970 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实验通讯卫星“东方红一号”,排除 A 项;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在 1965 年,排除 B 项;制成“银河-1 号”计算机是在 1983 年,排除 D 项。

 3.“民族百年航天愿,沧桑历尽神舟圆;广寒未见嫦娥面,银河探索现飞船”。

 该诗描写的科技成就(

 )

 A.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B.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C.打破了美苏两国的垄断

  D.有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民族百年航天愿,沧桑历尽神舟圆;广寒未见嫦娥面,银河探索现飞船”,可知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体现的是嫦娥计划,这一成就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故选 A 项;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进入航空时代,排除 B 项;打破美苏两国核垄断的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排除 C 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排除 D 项。

 4.恩格斯曾说:“社会上一旦有了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 前进。”照此判断,袁隆平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

 A.世界局势的相对稳定

  B.水稻杂交技术的革新 C.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D.对民众吃饭问题的探寻 【答案】D 【解析】据材料“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可知需要促进科学的进步,故选 D 项;材料强调“需要”,并不是世界局势,排除 A 项;据材料可知袁隆平的成功主要得益于需要,并不是技术,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党和政府的支持,排除 C 项。

 5.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袁隆平的贡献在于(

 )

 A.运用科技手段为人类战胜了饥饿的威胁 B.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C.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 D.为全世界人民带来了和平和社会进步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可知袁隆平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故选 C 项;袁隆平运用杂交水稻技术帮助提高水稻单产,缓解了粮食短缺问题,为人类战胜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还没有战胜,排除 A 项;袁隆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B 项的说法过于宽泛,因为他没有为温(穿暖)作出贡献,排除 B 项;袁隆平主要解决的是粮食问题,跟和平和社会进步关系不大,排除 D 项。

  4 6.下表是 1876 年和 2010 年两届世博会中国展品对比表。中国展品的变化反映了(

 )

 时间 代表性展品 1876 年 丝绸、茶叶、银器、雕花瓷器、景泰蓝等 2010 年 载人航天技术、可食用环保包装材料、多媒体信息技术等 A.传统手工业不被现代中国重视

  B.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已傲世全球 C.制度变革推动中国科技的进步

  D.第二次工业革命没有影响中国 【答案】C 【解析】据材料“1876 年和 2010 年两届世博会中国展品对比”,可知清王朝时的中国展品主要是手工业产品,而当代中国的展品成为高科技产品,这反映了制度变革推动中国科技进步,故选 C 项;现代中国仍然传统手工业,排除 A 项;中国的高科技产品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不能说傲世全球,排除 B 项;洋务运动吸收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 D 项。

 7.2019 年 9 月,在人民大会堂,习总书记为七位获得共和国勋章的英雄颁奖。下表是其中四位获奖者的事迹。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人物 事迹 于 ?敏 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 申纪兰 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

 袁隆平 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 屠呦呦 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①于敏:为创设国家发展的和平环境做出重大贡献 ②申纪兰:为推进政治协商制度做出重大贡献 ③袁隆平:为国家减少贫困人口做出重大贡献 ④屠呦呦: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于敏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核武器的研究为创设国家发展的和平环境做出重大贡献,故①正确;申纪兰作为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活化石”,为推进人民民主做出重大贡献,故②错误;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提高农业产量,为国家减少贫困人口做出重大贡献,故③正确;屠呦呦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重大贡献,故④正确;选择 B 项符合题意。

  5 8.1986 年 1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863“计划,选择对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作为突破重点,在几个重要的高技术领域跟踪世界水平,1987 年 3 月,这个计划开始组织实施。该计划(

 )

 A.践行了科教兴国的理念

  B.提升了自主创新的能力 C.顺应了全球化发展趋势

  D.迎接了知识经济的到来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选择对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作为突破重点,在几个重要的高技术领域跟踪世界水平”可知该计划在高科技领域跟踪世界水平,提升了自主创新的能力,故选 B 项;1995 年提出科教兴国的理念,排除 A 项;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并非国家重视科技创新的主要原因,排除 C 项;知识经济在 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与材料所述时间“1986 年 11 月”不符,排除 D 项。

 9.1956 年下半年,我国科技文艺领域出现了多次大讨论,既有戏剧界对“鬼戏”是否是封建迷信的讨论,也有对麻雀是否是“四害(老鼠、麻雀、苍蝇和蚊子)”的讨论。这些讨论(

 )

 A.表明科技文艺政策亟待确立

  B.践行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C.不利于科技文艺界内部团结

  D.反映了“左”倾思想的盛行 【答案】B 【解析】“既有戏剧界对‘鬼戏’是否是封建迷信的讨论,也有对麻雀是否是‘四害(老鼠、麻雀、苍蝇和蚊子)’的讨论”反映 1956 年提出双百方针,体现在文学上百家争鸣,艺术上百花齐放,故选 B 项;1956 年 5月双百方针提出,排除 A 项;大讨论有利于思想解放,排除 C 项;“左”倾思想的盛行是在“文革”时期,排除 D 项。

 10.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时期,郭沫若认为始于战国,范文澜认为始于西周。当时,有些学者要中央宣传部决定谁对谁错,但中央认为,这是学术问题,要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实物,由历史学家自己去讨论决定。这反映了(

 )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B.左倾思潮在史学界的泛滥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D.历史研究难以有正确结论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反映了历史学术问题可以自由争论,体现了“双百”方针,故选 C 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 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正确处理和各民主党派相互关系的方针,排除 A 项;左倾思潮是指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盲动和冒险的倾向,材料中并未反映这一现象,排除 B 项;材料侧重反映的是历史学术研究上的自由争论,不能得出历史研究难以有正确结论,排除 D 项。

 11.百花奖创办于 1962 年,是由周恩来总理特地指明举办的电影大奖。百花奖只代表观众对电影的看法和评

  6 价,并由观众投票产生奖项,因此又被称为“观众奖”。百花奖之所以用“百花”命名,是因为(

 )

 A.由观众投票产生

  B.向大众推广电影的需要 C.纪念“双百方针”

  D.周恩来总理的特意指示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百花奖创办于 1962 年,百花奖又成为“观众奖”,是观众对电影的看法和评价,而之所以用“百花”命名,是因为毛泽东在 1956 年提出“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双百方针,而“百花齐放”就是鼓励文学艺术领域的创作,故选 C 项;由观众投票产生只是百花奖的运作方式,与“百花”命名无关,排除A 项;材料反映的是观众对电影的看法和评价,并非向大众推广电影,排除 B 项;周恩来总理特地指明举办电影大奖,并未命名为“百花”,排除 D 项。

 12.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出现了如宋璞的《红豆》、邓友梅的《在悬崖上》、陆文夫的《小巷深处》、丰村的《美丽》等一批文学作品。他们涉及了以往不敢轻易描写的爱情生活题材,揭示了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折射时代的变迁。这一现象(

 )

 A.反映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B.得益于正确的社会主义文化方针 C.根源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D.说明文学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影响 【答案】B 【解析】1956 年,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材料中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现得益于这一正确的社会主义文化方针,故选 B 项;“百家争鸣”指的是科学领域,而小说属于文学艺术领域,排除 A 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是指改革开放后,时间不符,排除 C 项;意识形态影响文学艺术的创作,“摆脱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D 项。

 13.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新民歌运动”中,呼和浩特市决定在 3 到 5 年内收集 50 万首民歌;山西省提出一年要产生 30 万个“李有才”,30 万个“郭兰英”,实现“村村要有李有才,社社要有王老九,县县要有郭沫若”。由此可知(

 )

 A.人民群众文学创作热情高涨

  B.基层民众文化素养显著提高 C.国民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D.国民经济建设遭遇重大挫折 【答案】A 【解析】根据“呼和浩特市决定在 3 到 5 年内收集 50 万首民歌”,山西省“实现‘村村要有李有才,社社要有王老九,县县要有郭沫若’”可知,“新民歌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文化落后面貌的愿望,体现了人民群众文学创作热情的高涨,故选 A 项;题干只反映了人民群...

推荐访问:高考 文学艺术 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