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与练习题汇编(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与练习题汇编

  常见题型与考点:

 题型 1、选择题; 2、问答题。

 考点 1、意象意境; 2、炼字; 3、诗句赏析; 4、赏析写作手法; 5、诗歌情感; 6、内容理解。

 读诗步骤 1、读标题;2、看作者;3、看内容;4、看注释。

 表达方式 古诗词作品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察的重点。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表现手法 1、修辞(比喻、拟人)、虚实结合、

 直抒胸臆、 用典、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乐景衬哀情 、哀景衬哀情、对比、互文、对偶

 一、 古诗中常见的比喻方式

 明喻:就是被比的事物和用来作比的事物都出现,并用比喻词连接起来。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比”“似”“如”“同”“仿佛”等。

 例: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②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隐喻:又叫暗喻与明喻不同,暗喻无“如”“同”等副词作为喻体和本体的关联,虽打比方却不明说。(本体喻体都出现)

 例:①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飘零雨打萍。

 借喻:直接把甲说成乙。本体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把本体说成喻体,没有比喻词。(本体不出现,只出现喻体)

 例:①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 诗歌表现手法判断

 1、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2、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多少绿荷相依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10、莫学武陵人,暂游桃园里。(裴迪《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

 11、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1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1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4、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15、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1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7、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18、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19、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20、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古诗词鉴赏练习:

 阅读《使至塞上》,完成第 9—11 题。

 (一)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 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A.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表现了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孤寂的心境。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雄奇壮美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整首诗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布局精巧;颔联采用对仗的手法,韵律和谐。

 D.“候骑”是等候在此的士兵,表现了边塞将士对诗人的欢迎,让人倍感温暖。

 2.《使至塞上》的颔联写“征蓬”“归雁”有何用意?(2 分)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意境阔大雄浑,下列诗句中与此句 意境相...似.的一项是(

  )(2 分)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

 C.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D.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其一》)

 (二)

 书边事①

  [唐]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② 。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此后,因民众起义及吐蕃将领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才又出现了和平安定的局面。此诗大约写于上述情况后。②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之墓在今呼和浩特南,与凉州一东一西遥遥相对。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角声满天,征人戍边,首联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肃杀而凝重的边塞军旅图景。

 B.首句中“断”字,是“占尽”的意思,极写在清秋季节,角声回荡,悦耳动听,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

 C.颔联中“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这使人联想到王昭君和亲的事迹,而目下边关的安宁,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

 D.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

  ( 三)

 秋登宜城谢朓北楼①

  唐·李白 江城② 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③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释】①谢朓北楼:即谢朓楼,为南朝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故址在

 陵阳山顶,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诗人。这首诗是李白在政治上被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之后写的。②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③两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凤凰桥,句溪上有济川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 分) A.从诗歌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空”“虹”“桐”“公”为韵脚,全诗押“ong”韵。诗歌格律严谨、对仗工整,且无斧凿痕迹。

 B.从画面安排来看,本诗由“望”字生发,描摹所望之景。先整体描墓“江城如画”和“山晚晴空”的美景,再细致描绘湖水,湖上的彩虹,及江岸的橘柚与梧桐。

 C.诗歌常借助特定的意象来凸显季节特征。本诗颈联通过“橘柚”“梧桐”等景物勾勒出深秋的轮廓,桔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呈现出一片苍寒景色。

 D.从全诗意境上来看,诗歌将宣城傍晚时分的秋景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营造了清新明丽、生机盎然的意境。

 E.从情感表达上看,诗人登临北楼,慨叹自己“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抒发了在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感。

 2.请你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颔联呈现的画面。(3 分)

  (四)送梓州李使君①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②,树杪③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④,巴人讼芋田。文翁⑤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释】①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本诗是王维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创作。②“一夜雨”一作“一半雨”。③树杪(miǎo):

 树梢。④橦(tóng)布:用木棉织成的布。⑤文翁:汉景帝末年的蜀郡太守,力主兴学,成绩斐然。

 1. 下列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联实写眼前送别之地的景物,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

 B. 颔联展现了一幅绝妙的奇景:一夜透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上一般, 充分表现出山势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

 C. 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之后,诗的后半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

 D. 颈联叙写蜀中民风,是记事;尾联用典,以文翁拟李使君,官同事同,是记人。

 E.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立意重在抒发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 诗歌首联被评为“千古发端绝唱”,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五)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这首诗是作者经历战乱,兄弟流离失所,各在一方,望月有感而发,随性而作。

 1.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该诗从体裁上来说,属于七言律诗;从诗歌内容上来说,是一首思乡诗。

 B. 诗的前两联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发、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现实。

 C. 颈联中的“干戈”一词运用比喻修辞,其义与“化干戈为玉帛”中的“干戈”相同,均指战争。

 D. 尾联诗人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构筑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

 E. 全诗以动静结合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当时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质朴而真实的情感。

 2.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一向为人们传诵,请结合诗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六)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③蚕桑又插田。

 【注释】①山原:山陵和原野。②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③了:结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第二句写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雨比作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雨的形态。

 B、诗歌第三、四句写农事繁忙,却未直接写“忙”,而是通过“才”“又”两

 字营造出农家繁忙的气氛。

 C、本诗先写乡村四月的景象,进而写村民忙于农事,表现出作者对辛苦劳作的农民的深切同情。

 D、本诗中的“子规”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子规”一样,都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氛围。

 E、这首诗写景、叙事结合,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语言质朴、清新。

 2、请赏析“绿遍山原白满川”一句中“遍”和“满”字的表达效果。

  (七)出赛作①

 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② ,百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③ 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④ 朝乘障 ⑤ ,破虏将军 ④ 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⑤ 。

 【注释】①开元二十五年三月,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赛宣慰。②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指唐朝的吐蕃。③碛:(qì)沙漠。④护羌校尉、破虏将军:汉代武官名,这里借指唐军将士。⑤障,遮虏障,西汉时为了防止匈奴内侵,在居延一带修筑了一道遮虏障,一种防御工事。⑤霍嫖姚:(piáo yiáo):本指西汉霍去病,这里指崔希逸。

 1、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写吐蕃军队正在进行围猎,借写打猎声势之盛,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

 B、颔联写出吐蕃健儿盘马弯弓、勇猛强悍,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

 C、尾联写朝廷姚把镶玉的宝剑等珍贵器物,赐给得胜的边帅,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

 D、前四句表现出敌人的勇悍和嚣张气焰,烘托紧张氛围;后四句写唐军勉强应对,慌张迎战,形成鲜明对比。

 2、有人评论本诗颈联这两句“对仗精工,很有气势”,请从此角度赏析该联。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与练习题汇编 答案版

 常见题型与考点:

 题型 3、选择题; 4、问答题。

 考点 1、意象意境; 2、炼字; 3、诗句赏析; 4、赏析写作手法; 5、诗歌情感; 6、内容理解。

 读诗步骤 1、读标题;2、看作者;3、看内容;4、看注释。

 表达方式 古诗词作品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察的重点。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表现手法 2、修辞(比喻、拟人)、虚实结合、

 直抒胸臆、 用典、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乐景衬哀情 、哀景衬哀情、对比、互文、对偶

 三、 古诗中常见的比喻方式

 明喻:就是被比的事物和用来作比的事物都出现,并用比喻词连接起来。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比”“似”“如”“同”“仿佛”等。

 例: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②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隐喻:又叫暗喻与明喻不同,暗喻无“如”“同”等副词作为喻体和本体的关联,

 虽打比方却不明说。(本体喻体都出现)

 例:①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飘零雨打萍。

 借喻:直接把甲说成乙。本体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把本体说成喻体,没有比喻词。(本体不出现,只出现喻体)

 例:①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四、 诗歌表现手法判断

 8、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比喻、对偶 9、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拟人 10、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拟人 1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拟人 12、多少绿荷相依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拟人 1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拟人、用典 14、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 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虚实结合 9、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直抒胸臆 10、莫学武陵人,暂游桃园里。(裴迪《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

 用典 11、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查慎行《舟夜书所

 见》)

  比喻、动静结合 1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乐景衬哀情 1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哀景衬哀情 14、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借景抒情 15、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融情于景 1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对比 17、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互文 18、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对偶 19、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托物言志 20、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议论

 古诗词鉴赏练习:

 阅读《使至塞上》,完成第 9—11 题。

 (二)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 错误..的一项是( D )(2 分)

 A.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表现了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孤寂的心境。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雄奇壮美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整首诗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布局精巧;颔联采用对仗的手法,韵律和谐。

 D.“候骑”是等候在此的士兵,表现了边塞将士对诗人的欢迎,让人倍感温暖。

 2.《使至塞上》的颔联写“征蓬”“归雁”有何用意?(2 分)

 答:这里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征蓬” “归雁”自比,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使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表达了诗人内心漂泊不定的感受。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意境阔大雄浑,下列诗句中与此句 意境相...似.的一项是(

 C

  )(2 分)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

 C.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D.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其一》)

 解析:1、D 项“候骑”是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

 3、本题的难点是修辞手法的判断,在古诗中,诗人常用“蓬”“雁”等意向自比,表达漂泊之愁,在做诗歌鉴赏题的时候遇到要特别留意。

 4、由题干中“意境阔大雄浑”可选出选项“C”。

  (二)

 书边事①

 [唐]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② 。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此后,因民众起义及吐蕃将领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才又出现了和平安定的局面。此诗大约写于上述情况后。②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之墓在今呼和浩特南,与凉州一东一西遥遥相对。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 分)

 A.角声满天,征人戍边,首联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肃杀而凝重的边塞军旅图景。

 B.首句中“断”字,是“占尽”的意思,极写在清秋季节,角声回荡,悦耳动听,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

 C.颔联中“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这使人联想到王昭君和亲的事迹,而目下边关的安宁,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

 D.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

 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蕃情比作流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面对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愿吐蕃人民的情谊就像是奔流的大河一样,长久的向南流向中原。表现出诗人期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

 解析:1 1 、A A 首联呈现再读者面前的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断”字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2 2 、本句修辞手法很容易判断,修辞判断准确之后按照:点手法 —— 描画面(若诗句不是景物描写则翻译诗句)

 —— 抒情感,三个步骤答题即可。

 ( 三)

 秋登宜城谢朓北楼①

  唐·李白 江城②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③ 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释】①谢朓北楼:即谢朓楼,为南朝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故址在陵阳山顶,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诗人。这首诗是李白在政治上被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之后写的。②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③两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凤凰桥,句溪上有济川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D

 )(4 分) A.从诗歌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空”“虹”“桐”“公”为韵脚,全诗押“ong”韵。诗歌格律严谨、对仗工整,且无斧凿痕迹。

 B.从画面安排来看,本诗由“望”字生发,描摹所望之景。先整体描墓“江城如画”和“山晚晴空”的美景,再细致描绘湖水,湖上的彩虹,及江岸的橘柚与梧桐。

 C.诗歌常借助特定的意象来凸显季节特征。本诗颈联通过“橘柚”“梧桐”等景物勾勒出深秋的轮廓,桔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呈现出一片苍寒景色。

 D.从全诗意境上来看,诗歌将宣城傍晚时分的秋景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营造了清新明丽、生机盎然的意境。

 E.从情感表达上看,诗人登临北楼,慨叹自己“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抒发了在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感。

 2.请你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颔联呈现的画面。(3 分) 答:两条溪水绕城而过,仿佛是夹住了整座城,秋水澄净,如明镜一般;溪上两座桥横跨两岸,映照在水中,如彩虹一般。

 解析:本诗的难点在于颔联比喻修辞的判断,颔联很明显是描写景物的句子,那大家在看这首诗的时候可以想一想,自然界中可不能能存在镜子这个景物,而且在诗人远望的时候可以看到,很显然是没有的,那水与镜子恰好又有相似之处,所以诗人这里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本首诗是律诗,律诗中间两联要求对仗,所以后一句的“双桥落彩虹”亦是比喻的手法。修辞手法能够判断准确,本题就比较容易了。

 (四)送梓州李使君①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②,树杪③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④,巴人讼芋田。文翁⑤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释】①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本诗是王维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创作。②“一夜雨”一作“一半雨”。③树杪(miǎo):树梢。④橦(tóng)布:用木棉织成的布。⑤文翁:汉景帝末年的蜀郡太守,力主兴学,成绩斐然。

 1. 下列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E

 )

 A. 首联实写眼前送别之地的景物,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

 B. 颔联展现了一幅绝妙的奇景:一夜透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上一般, 充分表现出山势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

 C. 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之后,诗的后半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

 D. 颈联叙写蜀中民风,是记事;尾联用典,以文翁拟李使君,官同事同,是记人。

 E.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立意重在抒发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 诗歌首联被评为“千古发端绝唱”,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首联运用了夸张与想象的手法,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突出了蜀

 地景色的雄奇壮阔,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解析:1、A 阅读诗歌可知,诗人并没有去李使君的赴任之地。诗中的环境描写都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故 A 选项中“首联实写眼前送别之地的景物”表述错误。E:本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赶上气氛,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翻新吏治,大展宏图,故选项中的“立意重在抒发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表述错误。

 (五)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这首诗是作者经历战乱,兄弟流离失所,各在一方,望月有感而发,随性而作。

 1.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C

  )(

 E

  ) A. 该诗从体裁上来说,属于七言律诗;从诗歌内容上来说,是一首思乡诗。

 B. 诗的前两联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发、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现实。

 C. 颈联中的“干戈”一词运用比喻修辞,其义与“化干戈为玉帛”中的“干戈”相同,均指战争。

 D. 尾联诗人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构筑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

 E. 全诗以动静结合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当时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质朴而真实的情感。

 2.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一向为人们传诵,请结合诗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答: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运用比喻修辞,将与

 亲人分离后孤单的自己比作在千里迁徙中落单的孤雁,将在荒年、战乱中离散的兄弟姐妹比作散飞的蓬草;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形影相吊;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相思之情和骨肉分离的悲伤孤寂。

  解析:1、C. 颈联中的“干戈”一词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运用的是借代修辞,不是比喻。

 E.诗文没有使用动静结合的写法。

 故选 CE。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诗句“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千里雁”一喻,将与亲人分离后孤单的自己比作在千里迁徙中落单的孤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感,有形影相吊之意。“九秋蓬”一喻,将在荒年、战乱中离散的兄弟姐妹比作散飞的蓬草,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相思之情。深化了骨肉分离而悲伤孤寂的感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六)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③蚕桑又插田。

 【注释】①山原:山陵和原野。②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③了:结束。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CD )

 F、诗歌第二句写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雨比作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雨的形态。

 G、诗歌第三、四句写农事繁忙,却未直接写“忙”,而是通过“才”“又”两字营造出农家繁忙的气氛。

 H、本诗先写乡村四月的景象,进而写村民忙于农事,表现出作者对辛苦劳作的

 农民的深切同情。

 I、本诗中的“子规”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子规”一样,都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氛围。

 J、这首诗写景、叙事结合,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语言质朴、清新。

 4、请赏析“绿遍山原白满川”一句中“遍”和“满”字的表达效果。

 答:“遍”是遍布、到处的意思,“绿遍” 形象地写出了草木葱郁或生机勃勃的特点;“满” 是充盈的意思,“白满”表示雨水充足,两个字形象地写出了乡村四月清新美丽、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乡村风光的喜爱之情。

 解析:1C:本诗主要表达的是对辛苦劳作的农民的赞美,故选项中“作者对辛苦劳作的农民的深切同情”表述错误;D:本诗中的子规对应农忙时节,再结合本诗内容可知,在此处为“催耕”之意,旨在渲染农忙的氛围,“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氛围”不正确。

 2、炼字题可按照:解释字意——文中意思(可以翻译句子)——表达感情的步骤来答题。

 (七)出赛作①

 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② ,百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③ 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④ 朝乘障 ⑤ ,破虏将军 ④ 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⑤ 。

 【注释】①开元二十五年三月,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赛宣慰。②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指唐朝的吐蕃。③碛:(qì)沙漠。④护羌校尉、破虏将军:汉代武官名,这里借指唐军将士。

 ⑤障,遮虏障,西汉时为了防止匈奴内侵,在居延一带修筑了一道遮虏障,一种防御工事。⑤霍嫖姚:(piáo yiáo):本指西汉霍去病,这里指崔希逸。

 3、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E、首联写吐蕃军队正在进行围猎,借写打猎声势之盛,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

 F、颔联写出吐蕃健儿盘马弯弓、勇猛强悍,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

 G、尾联写朝廷姚把镶玉的宝剑等珍贵器物,赐给得胜的边帅,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

 H、前四句表现出敌人的勇悍和嚣张气焰,烘托紧张氛围;后四句写唐军勉强应对,慌张迎战,形成鲜明对比。

 4、有人评论本诗颈联这两句“对仗精工,很有气势”,请从此角度赏析该联。

 答:“护羌校尉”与“破虏将军”是名词对名词,“朝” 与“夜”是时间副词对仗,“乘障”与“渡辽”是动宾对动宾,这两句是“防御”和“出击”的内容关联照应。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理解。D 项中“后四句写唐军勉强应对,慌张迎战,形成鲜明对比”理解有误,前四句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是实写;后四句采用虚写,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军事部署,其中“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这两句一个“朝”字和一个“夜”字,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故选 D。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对仗指诗文中按照字音平仄相对、字义虚实相当、语法结构相同做成对偶的语句。“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这两句,对仗精工,很有气势。其中“护羌校尉”属于名词,“破虏将军”也属于名词,正好相对;“朝”对“夜”,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乘障”与“渡辽”都是动宾结构的短语。登障堡,渡辽河,都不是实指,而是泛写,前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讲出击。据此理解作答。

推荐访问:练习题 下册 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