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0学年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4次周测化学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 2019- -0 2020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 4 4 次周测试题

 一、选择题( 本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离子中,所带电荷数与该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等的是(

  )

 A. Mg 2+

 B. Na +

 C. AI 3+

 D. K +

 『答案』 A 『解析』

 『详解』 A. Mg 2+ 带 2 个单位的正电荷,核外电子数为 10,有 2 个电子层数,所以带电荷数与该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等,A 正确; B. Na + 带 1 个单位的正电荷,核外电子数为 10,有 2 个电子层数,所以带电荷数与该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不相等,B 错误; C. AI 3+ 带 3 个单位的正电荷,核外电子数为 10,有 2 个电子层数,所以带电荷数与该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不相等,C 错误; D. K + 带 1 个单位的正电荷,核外电子数 18,有 3 个电子层数,所以带电荷数与该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不相等,D 错误;故答案为:A。

 2.用折线表示周期表第 VIA 族元素对应的最简单氢化物的沸点变化,其中每个小黑点代表一种氢化物,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则点 a 代表的是(

 )

 A. H 2 O B. H 2 S C. H 2 Se D. H 2 Te 『答案』 B 『解析』

 『详解』 第 VIA 族元素对应的最简单氢化物中,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沸点越高,但 H 2 O 分子间因存在氢键,所以沸点反常高于其它元素对应的最简单氢化物的沸点,故 a 点代表的是第三周期第 VIA 族元素硫的氢化物,即 H 2 S,故答案为:B。

 3.下列物质中为分子晶体的是(

 )

 A. 石英 B. 冰 C. 氯化铯 D. 钠 『答案』 B 『解析』

 『详解』 A. 石英是二氧化硅晶体,是由共价键形成的原子晶体,A 错误; B. 冰是水的固体状态,是由共价键形成的分子晶体,B 正确; C. 氯化铯是铯离子与氯离子形成的离子晶体,C 错误; D. 钠是金属单质,是金属键形成的金属晶体,D 错误;故答案为:B。

 4.X、Y 两根金属棒插入 Z 溶液中构成如图所示的装置,实验中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同时X 棒变粗,Y 棒变细,则 X、Y 和 Z 溶液可能是下列中的(

 )

  『答案』 D 『解析』

 『详解』 A.X 极为锌电极,其活泼性强于铜,故锌为负极,因其溶解而变细;Y 极为正极,氢离子在正极上得到电子被还原为氢气,故正极上有气泡产生,A 项不符合题意; B. X 极为铜电极,是正极,氢离子在正极上得到电子被还原为氢气,故正极上有气泡产生;.Y极为锌电极,是负极,因其溶解而变细,B 项不符合题意; C.该装置没有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不能形成原电池,故两金属棒均无变化,C 项不符合题意; D.该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电池总反应为 Zn+2AgNO 3 =Zn(NO 3 ) 2 + 2Ag,故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X 棒为正极,银离子在银棒上得到电离子被还原为银而使其变粗,Y 棒为负极,因其溶解而变细,D 项符合题意; 答案选 D。

 5.如图为用惰性电极电解 CuCl 2 溶液并验证其产物的实验装置,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电源 a 极为负极 B. KI—淀粉溶液会变蓝色 C. 电极Ⅰ上有固体析出 D. 电极Ⅰ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Cu-2e - =Cu 2+

 『答案』 D 『解析』

 『分析』 用惰性电极电解 CuCl 2 溶液,根据电解池离子的放电顺序,电解反应式为CuCl 2 ===电解Cu+ Cl 2 ↑,氯气遇淀粉碘化钾,溶液变蓝,故电极Ⅱ为阳极,电极Ⅰ为阴极,a极为电源负极,b 极为电源正极。

 『详解』 A.根据分析, 电源 a 极为负极,A 项说法正确; B.根据分析,电极Ⅱ为阳极,阳极上氯离子放电产生氯气,故能使 KI-淀粉溶液会变蓝色,B 项说法正确; C.电极Ⅰ为阴极,阴极上铜离子放电生成铜,故有固体铜析出, C 项说法正确; D.电极Ⅰ为阴极,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为 Cu 2+ +2e - =Cu,D 项说法错误; 综上所述,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D,故答案选 D。

 6.反应 A(g)+ 3B(g) 2C(g) + 2D(g)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分别为①v(A)= 0.15 mol/(L·s)②v(B)=0.6 mol/(L·s) ③v(C)=0.5 mol/(L·s)④v(D)=0.45 mol/(L·s)。下列表示该反应进行由快到慢的顺序正确的是(

 )

 A. ②③④① B. ④③②① C. ③④②①

  D. ②④③① 『答案』 C 『解析』

 『详解』 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①v(B)=3v(A)= 0.45 mol/(L·s);②v(B)=0.6 mol/(L·s) ;③v(B)=1.5v(C)=0.75mol/(L·s);④

 v(B)=1.5v(D)=0.675 mol/(L·s),则反应进行由快到慢的顺序为:③>④>②>①,故答案为:C。

 7.对于反应:X+Y Z,下列条件的改变一定能使该化学反应的速率加快的是(

 )

 A. 升高温度 B. 增加 X 的物质的量 C. 增大压强 D. 减少 Y 的物质的量 『答案』 A 『解析』

 『详解』 A. 升高体系的温度,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加快,A 正确; B. 对于反应 X+Y Z,如果 Y、Z 均是气体,而 X 是固体,增加 X 的物质的量不会引起速率的变化,B 错误; C. 未给出 X、Y、Z 的状态,对固体或液体之间的反应,改变压强不会引起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C 错误; D. 对于反应 X+Y Z,如果 X、Z 均是气体,而 Y 是固体,减少 Y 的物质的量不会引起速率的变化,D 错误;故答案为:A。

 8.下列关于反应 3B(g) C(g)+D(g)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某时刻测得 v 正 (B)=v 逆 (B),说明反应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 B. 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 C. 反应达到平衡后,反应就停止了 D. 上述反应中,B 不可能全部转化为 C 和 D 『答案』 C 『解析』

 『详解』 A. 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不为零时,反应达到平衡,v 正 (B)为正反应速率,v 逆 (B) 为逆反应速率,所以反应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A 正确; B. 可逆反应中,反应达到平衡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B 正确; C.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是动态平衡,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为零,反应没有停止,C 错误; D. 上述反应为可逆反应,转化率达不到百分之百,故 B 不可能全部转化为 C 和 D,D 正确;故答案为:C。

 9.如图中 C%表示某反应物在体系中的百分含量,v 表示反应速率,p 表示压强,t 表示反应时间。图(A)为温度一定时,压强与反应速率的关系曲线;图(B)为压强一定时,在不同时间C%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同时符合以下两个图像的反应是(

 )

 A B

 A. 4NH 3 (g)+5O 2 (g) 4NO(g)+6H 2 O(g)

 ΔH<0 B. N 2 O 3 (g) NO 2 (g)+NO(g)

 ΔH>0 C. 3NO 2 (g)+H 2 O(l) 2HNO 3 (l)+NO(g)

 ΔH<0 D. CO 2 (g)+C(s) 2CO(g)

 ΔH>0 『答案』 A 『解析』

 『分析』 由图 A 可知,到达平衡后,增大压强逆反应速率增大更大,平衡向逆反应移动,说明气体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之和小于气体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之和,由图 B 可知,温度越高平衡时反应物的百分含量越高,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移动,故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详解』 由图(B)可知,温度越高,平衡时反应物的百分含量越高,平衡向逆反应移动,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的方向移动,逆反应吸热,正反应为放热反应,ΔH<0,故 A 正确;B、D 项错误; 图(A)中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达到平衡,平衡后增大压强,正逆速率都增大,但逆反应速率更大,平衡逆移,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方向移动,逆反应方向应气体分子数减小,C 项错误; 故选 A。

 10.mA(g)+nB(g) pC(g)的速率和平衡的影响图像如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由图 1 可知,T 1 <T 2 ,该反应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B. 由图 2 可知,该反应 m+n﹤p C. 图 3 中,表示反应速率 v 正 >v 逆 的是点 3 D. 图 4 中,若 m+n=p,则 a 曲线一定使用了催化剂

 『答案』 C 『解析』

 『详解』 A 选项,图 1,根据先拐先平衡数值大得出 T 1 <T 2 ,从下到上,温度降低,C%增大,平衡正向移动,降温向放热方向移动即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故 A 错误; B 选项,图 2 加压,C%增大,加压向正向即体积减小方向移动,因此该反应 m+n>p,故 B错误; C 选项,图 3,曲线表示平衡,点 3 在相同温度下,B 转化率比平衡时转化率小,说明要向平衡方向即正向移动,因此反应速率 v 正 >v 逆 ,故 C 正确; D 选项,图 4,若 m+n=p,则 a 曲线可能使用了催化剂或加压,故 D 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 C。

 共 二、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得 全选对得 4 分,选对但不全得 1 分,选错 0 分)

 11.短周期主族元素 X、Y、Z、W、R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其中 R 元素的常见单质为气体,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Z>X> Y B. 非金属性:R>W> Z C. X、Z 对应的含氧酸均为强酸 D. Y 的最简单氢化物的沸点比 X 的高 『答案』 C 『解析』

 『分析』 R 元素的常见单质为气体,结合图分析可知,R 为 Cl 元素、则 W 为:S 元素、Z为 P 元素、Y 为:O 元素、X 为:N 元素。

 『详解』 A. 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所以原子半径:P>N>O,A 正确; B. 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所以非金属性:Cl>S>P,B 正确; C. X 为 N 元素、Z 为 P 元素,其对应的含氧酸分别为 HNO 3 、HNO 2 和 H 3 PO 4 ,HNO 3 为强

 酸,HNO 2 、H 3 PO 4 为弱酸,C 错误; D. Y 为 O 元素、X 为 N 元素,其最简单氢化物分别为 H 2 O 和 NH 3 ,其沸点:H 2 O>NH 3 ,D正确;故答案为:C。

 12.已知:CH 4 (g)+2O 2 (g)=CO 2 (g)+2H 2 O(1)

 ΔH 1 =-Q 1 kJ·mol -1

 2H 2 (g)+O 2 (g)=2H 2 O(g)

 ΔH 2 =-Q 2 kJ·mol -1

 2H 2 (g)+O 2 (g)=2H 2 O(1)

 ΔH 3 =-Q 3 kJ·mol -1

 常温下,取体积比为 4∶1 的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 11.2L(已折合成标准状况),经完全燃烧后恢复至常温,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Q 2 <Q 3

 B. ΔH 2 <ΔH 3

 C. 放出的热量为(0.4Q 1 +0.05Q 3 )kJ D. 放出的热量为(0.4Q 1 +0.05Q 2 )kJ 『答案』 AC 『解析』

 『详解』 A. 因为等质量的 H 2 O(g)所具有的能量高于 H 2 O(1),所以氢气燃烧生成 H 2 O(1)放出热量比生成 H 2 O(g)多,故 Q 2 <Q 3 ,A 项正确;

 B.由于 Q 2 <Q 3 ,则 ΔH 2 >ΔH 3 ,B 项错误; C.体积比为 4∶1 的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 11.2L(已折合成标准状况),n(CH 4 )=0.4mol,n(H 2 )= 0.1mol,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1mol CH 4 (g)完全反应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是 Q 1 kJ,2mol H 2 (g) 完全反应生成液态水放出 Q 3 kJ,则 0.4mol CH 4 完全反应生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0.4Q 1

 kJ,0.1mol H 2 完全反应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 0.1×0.5Q 3 kJ=0.05Q 3

 kJ,共放出的热量为(0.4Q 1 +0.05Q 3 )kJ,C 项正确; D.根据 C 的分析可知 D 项错误; 答案选 AC。

 13.在恒温、恒容的条件下,有反应 2A(g)+2B(g)⇌C(g)+3D(g),现从两条途径分别建立平衡。途径 I:A、B 的起始浓度为 2mol·L -1 ;途径 II:C、D 的起始浓度分别为 2mol·L -1和 6mol·L -1 ;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A. 两途径最终到平衡时,体系内混合气的百分组成相同 B. 两途径最终达到平衡时,体系内混合气的百分组成不同 C. 达平衡时,途径 I 的反应速率 υ(A)等于途径 II 的反应速率 υ(A)

 D. 达平衡时,途径 I 所得混合气的密度为途径 II 所得混合气密度的12 『答案』 AD 『解析』

 『详解』 途径 II 中 C、D 的起始浓度分别为 2mol·L -1 和 6mol·L -1 ,用“极限法一边倒”,途径II 完全等效于恒温、恒容条件下起始加入 4mol/LA 和 4mol/LB;途径 II 中 A、B 的起始物质的量浓度是途径 I 中 A、B 的起始物质的量浓度的 2 倍,该反应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变,则途径 II 与途径 I 为恒温、恒容下的比例等效平衡; A. 途径 II 与途径 I 为恒温、恒容下的比例等效平衡,两途径最终到平衡时,体系内混合气的百分组成相同,A 正确; B. 途径 II 与途径 I 为恒温、恒容下的比例等效平衡,两途径最终到平衡时,体系内混合气的百分组成相同,B 错误; C. 途径 II 与途径 I 为恒温、恒容下的比例等效平衡,达到平衡时途径 II 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途径 I 的 2 倍,则达平衡时途径 I 的反应速率 υ(A)小于途径 II 的反应速率 υ(A),C 错误; D. 途径 II 与途径 I 为恒温、恒容下的比例等效平衡,达到平衡时途径 II 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途径 I 的 2 倍,则达平衡时,途径 I 所得混合气的密度为途径 II 所得混合气密度的12,D 正确; 答案选 AD。

 14.一定条件下,向一带活塞的密闭容器中充入 1 mol N 2 和 3 mol H 2 ,发生下列反应:N 2 (g)+3H 2 (g) 2NH 3 (g),反应达到平衡后,改变下述条件,NH 3 平衡浓度不改变的是(

  )

 A. 保持温度和容器压强不变,充入 1 mol NH 3 (g) B. 保持温度和容器体积不变,充入 1 mol NH 3 (g) C. 保持温度和容器压强不变,充入 1 mol N 2 (g) D. 保持温度和容器体积不变,充入 1 mol H 2 (g) 『答案』 A 『解析』

 『详解』 A.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充入 1 mol NH 3 (g),建立的新平衡与原平衡是等效平衡,氨气的平衡浓度不变,故 A 项符合题意;

 B.保持温度和容器体积不变,充入 1 mol NH 3 (g),相当于对原平衡体系加压,则氨气平衡浓度增大,故 B 项不符合题意; C.保持温度和容器压强不变,充入 1 mol N 2 (g),氮气的浓度增大,平衡正向移动,氨气的平衡浓度增大,故 C 项不符合题意; D.保持温度和容器体积不变,充入 1 mol H 2 (g),增加了反应物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氨气的平衡浓度变大,故 D 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 A。

 15.在温度相同、容积均为 2L 的 3 个恒容密闭容器中,按不同方式投入反应物,保持恒温,测得反应达到平衡时的有关数据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已知 N 2 (g)+3H 2 (g) 2NH 3 (g)

  ΔH=-92.4kJ·mol -1

  A. 2p 1 =2p 3 >p 2

 B. 达到平衡时丙容器中 NH 3 体积分数最大 C. α 2 +α 3 >1 D. Q 1 +Q 3 <92.4 『答案』 AC 『解析』

 『分析』 温度相同、容积相同恒容密闭容器中,甲和丙为等效平衡,平衡时各物质的量甲与丙相同,由于两容器中的反应分别从不同方向建立了相同的平衡状态,故其一定存在 Q 1+Q 3 =92.4,α 1 +α 3 =1;...

推荐访问:承德市 河北省 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