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报纸时政新闻中互借词对比研究

  英汉报纸时政新闻中互借词对比研究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的交融推动了不同语言之间词的借用。英语报纸时政新闻中的汉语借用词有音译借用词、意译借用词和半音译半意译借用词;汉语报纸时政新闻中的英语借用词有音译借用词、意译借用词、音译+类别借用词和字母词/英汉混合借用词。英汉报纸时政新闻中的互借词在借用方式、构词能力、普及程度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面对层出不穷的借用词,我们应从外来语中汲取营养,丰富中华

  化,同时重视对外传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

  [关键词]时政新闻;借用词;文化交融

  [中图分类号]H313.5

  [文献标志码]A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借用词的现象日益增多,并逐渐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报纸新闻中的借用词比较规范,也更能反映时代的变化,得到了国内外学者较多的关注。意大利学者马西尼[1]将借用词分为音译借用词、混合借用词、词形借用词、意译借用词和仿译借用词。国内著名学者王力[2]、刘正琰等[3]认为,只有音译词才可视为借用词。王力还进一步指出:“把别的语言中的词连音带义都接受过来的,叫借用词,又叫音译词;利用汉语原来的构词方式把别的语言中的词所代表的概念介绍到汉语来的,叫译词,也就是意译词。”胡裕树[4]、吴传飞[5]认为,意译词不是真正的借用词或外来词。胡行之[6]则强调音译词和意译词都是外来词,并将汉语外来词分为全译音、全译义、全输入、半音半义和音义兼顾等类别。笔者收集了从2008年2月1日至2008年4月30日New York Times和《人民日报》中的时政新闻,根据上述理论,采用语料库和定量研究方法,分析比较英汉时政新闻中互借用词的异同。分析发现:New York Times的时政新闻中含借用词102例,《人民日报》的时政新闻中含借用词264例。在汉语借用词表达中,为表意清晰,有时在音译部分后面加上表示类别的成分,这类借用词在《人民日报》中出现了54例,占总数的20.5%。《人民日报》中出现了33例字母词或英汉混合词,占总数的12.5%,这类借用词多源自网络的普及,以及美国在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另外,汉语报刊中的借用词已经出现语素化现象,即已成为汉语的词缀并开始构词。这类借用词在《人民日报》中出现了18例,占总数的6.8%。由此可见,长期以来,英语作为世界第一官方语言,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汉语当中。

  

  一、英汉报纸时政新闻中互借用词的分类

  

  1.英语报纸时政新闻中的汉语借用词

  一是音译借用词,即根据汉语拼音译成的借用词,直接借用。如:①This week, Meng Jianzhu, the head of th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used his visit to the burnedout store to drive home the government’s message: that the rioting was instigated by supporters of the Dalai Lama, Tibet’s exiled spiritual leader who denies encouraging violence.[7]② But the women’s story, like that of the violence that erupted in Tibet and neighboring regions, is more complex than the government ggests. Four of the women were Han Chinese.[7]①中的Dalai Lama(达赖喇嘛)和②中的Han(汉族)都是英语报纸中的音译借用词。音译借用词有的源自中国民俗文化,如Taichichuan(太极拳)、fengshui(风水)、yinyang(阴阳)等;有的属于中国特产或者有着中国特色的事物,如oolong(乌龙茶)、litchi(荔枝)、ginseng(人参)、k’ai shu(楷书)等。二是意译借用词,即根据源语言的字面意思翻译形成的新词。意译借用词分两种:一种源于日常生活用语,如jobhop(跳槽)、running dog(走狗)、lose face(丢脸)、beancurd projects(豆腐渣工程);另一种与中国的具体国情有关,并引申出一系列类似词汇,而这些词汇都能恰到好处地反映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如risk one’s fortune in business(下海),“one country,two systems”(一国两制)等。三是半音译半意译借用词,即音译与意译结合形成的新词。Taikonaut是由 “太空”的汉语拼音和英语中的词缀naut组合而成的,意为航天员、太空人。此类借用词还有Mao Tsetung thought(毛泽东思想)、ijing Opera(京剧)。在这两个借用词中,Mao Tsetung,Beijing来自汉语词汇,thought、opera则是英语词汇。

  

  2.汉语报纸时政新闻中的英语借用词

  一是音译借用词,是用汉字音来表示词义的新词。这类形式的借用词有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的,以双音节、多音节居多。如:一位欧盟前高官还专门撰文,告诫西方要正视中国的现实,不要搞大国沙文主义。

 [8]沙文主义原指极端的、 过分的爱国主义,有时也会演化成富有侵略性的民族主义。如今的含义更为广泛,指盲目热爱自己所处的团体、对其他团体怀有恶意或仇恨的一种极端情绪。这个词被广泛应用于时政新闻。二是意译借用词,即用汉字义来表示词义的新词。如:5年前,日本首相小泉与韩国总统卢武铉也曾共同表示开启韩日关系“新时代”,2004年双方同意开始每年互访的“穿梭外交”。但是,因历史问题和领土问题等摩擦不断,“新时代”未能开启,“穿梭外交”被迫中断。[9] “穿梭外交”一词源于英语中的shuttle diplomacy。Shuttle在英语中原义是“使……穿梭移动、定期往返”。通过意译,shuttle lomacy 被译为“穿梭外交”,形象地表示了为解决某一问题,一国代表频繁地来往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外交活动。类似意译借用词还有峰会(summit)、最后通牒(ultimatum)、试管婴儿(testtube baby)、人才外流(brain drain)、白色污染(white pollution)、禽流感(avian influenza/bird flu)等。三是音译+类别,即音译借用词后加表示类别的表意成分构成的借用词。“嘉年华会”来自英语中的Carnival。Carnival 原义是狂欢节,后逐渐从一个传统的节日演绎成为包括大型游乐设施在内、辅以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形式的公众娱乐盛会。这类借用词只有音译部分源于外语,后边汉语是为了表意清晰化而添加的,并非与原词浑然一体。再如多米诺骨牌(domino)、踢踏舞(tittup)等。四是字母词/英汉混合词,即英文字母简称或英汉混合词汇。DINK(丁克一族)来自英语中的Double Income No Kids,指双收入、无子女的家庭形式。这类借用词有的是直接借英文原型词,尤以原型缩略词居多。如WTO(世界贸易组织)、SARS(非典型性肺炎)、GDP(国内生产总值)、Email(电子邮件)等;有的是英文字母和汉字一起使用,如IC卡、E时代、Q我等。

  

  二、英汉报纸时政新闻中互借用词的差异

  

  1.汉语报纸时政新闻中借用词的语素化现象

  汉语报纸时政新闻中借用词已经出现语素化现象,即已成为汉语的词素。英语报纸时政新闻中的借用词没有出现语素化倾向。(1)Anti,nter?惭荼湮?语素“反”,如“反倾销”、“反腐败”、“反恐”等。(2)Show演变为语素“秀”,如“走秀”、“时装秀”、“真人秀”、“魔术秀”等。(3)Bar演变为语素“吧”,如“网吧”、“氧吧”、“陶吧”、“话吧”等。(4)Chauvinism演变为语素“沙文主义”,如“大国沙文主义”、“民族沙文主义”、“文化沙文主义”等。(5)k,g演变为语素“客”,如“博客”、“播客”、“黑客”、“闪客”等。

  

  2.美语中的新词美国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一直引领世界潮流,故美语中出现了很多新词。如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就起源于美国。这类借用词有的源自网络的普及和数码产品的流行,如鼠标(mouse)、点击(click)、在线(online)、网址(Web Site)、电脑空间(cyberspace)等;有的则代表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如yoga(瑜伽)、loft(由旧工厂或旧仓库改造而成的,少有内墙隔断的高挑开敞空间)。

  

  三、结语

  、

  综观近几年来中英文报纸时政新闻中词汇的借用现象可以看出,英语和汉语中的互借用词在借用方式、构词能力、普及程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体现了人们对政治态势的关注和新的价值观念,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发展。面对层出不穷的借用词,正确的态度是:一方面,从外来语中汲取营养、取其精华,借鉴外来文化以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另一方面,中国的崛起使世界瞩目,英语中的汉语借用词剧增。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重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使汉语文化对世界文化产生更大的影响。

推荐访问:时政新闻报纸形式 借词 英汉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