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供应链管理》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302)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供应链管理》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302)
盗传必究 一、单项选择题 1.信息( )是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主要特征。

A.多源化 B.-元化 C.多样化 D.多元化 2.企业一般利用( )来缓解自己对市场和上、下游企业信息缺失所造成的反应脱节状况。

A.运输 B.库存 C.配送 D.信息 3.传统的生产计划决策模式是一种集中式决策,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决策模式是( )的群体决策过程。

A.集中式 B.分层式 C.分布式 D.集成式 4.为了应付不确定性,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都设有一定的( )这是企业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

A.在库库存 B.在途库存 C.已分配量 D.安全库存 5.需求放大效应是需求( )扭曲的结果。

A.信息 B.数量 C.技术 D.反映 6.快速反应(QR)是零售商及其( )密切合作的策略。

A.分销商 B.供应商 C.用户 D.制造商 7.( )是用来明确启动补给订货策略时的货品单位数。

A.现有存货 B.中转存货 C.再订货点 D.周期存货 8.供应商关系管理是用来改善与供应链( )的关系的。

A.上游供应商 B.下游供应商 C.上游经销商 D.下游经销商 9.在供应链环境下,个体的客户和组织的客户都统称为( )。

A.用户 B.客户 C.买家 D.顾客 10.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需求和供应信息不是逐级传递的,而是( )传递的。

A.阶梯式 B.链条式 C.网络式 D.发散式 11.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许多企业为适应形式的转变,自觉对其组织结构进行调整,( )结构成为重要趋势。

A.横向化 B.纵向化 C.扁平化 D.立体化 12.( )对供应关系的描述性很强,适合于从宏观上把握供应关系。

A.链状模型 B.网状模型 C.供应商 D.分销商 13.建立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对( )带来利益。

A.供应商 B.制造商 C.各方 D.-方 14.应用QR系统可以减少商品的( )。

A.使用量 B.库存量 C.订购量 D.供应量 15.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信息的传递模式和传统企业的信息传递模式不同,它具有( )结构特征。

A.系统化 B.直线化 C.网络化 D.自动化 16.克服时间距离所发生的成本称为( )。

A.移动成本 B.持有成本 C.时间成本 D.机会成本 17.在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交易合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费用,交易成本随着交易量的( )而减少。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变化 18.目前比较流行使用的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是( )分析。

A.事前 B.事后 C.事前和事后 D.事中 19.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从20世纪( )年代开始研制的。

A.50 B.60 C.70 D.80 20.成功的客户关系管理非常注重客户信息和数据的( )管理。

A.一体化 B.共同化 C.现代化 D.同步化 21.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其核心是强调运用( )的患想和理念指导企业的行为实践。

A.集成 B.合作 C.共享 D.分工 22.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其供应链形态一般( )。

A.相同 B.不同 C.不确定 D.相似 23.供应链的概念是( )提出来的。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24.供应链管理是通过企业之间共享库存信息和通过( )传递信息。

A.条形码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电子数据交换 25.最系统地将业务流程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析对象的是( )。

A.迈克尔·波特 B.克里斯托夫 C.西泽修 D.德鲁克 26.( )是指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

A.绿色采购 _ B.绿色制造 C.绿色物流 D.绿色消费 27.标杆法是美国( )公司确立的经营分析手法。

A. 沃尔玛 B.微软 C.施乐 D.通用 28.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需求和供应信息不是逐级传递的,而是( )传递的。

A.阶梯式 B.网络式 C.发散式 D.链条式 29.ERP是( )的英文缩写。

A.物料需求计划 B.管理信息系统 C.企业资源计划 D.制造资源计划 30.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一般都在海外的某一地区,成品最终运回到国内仓库进行销售与配送。这是全球供应链中的( )形式。

A.国际配送 B.国际供应商 C.离岸加工 D.全球化供应链 31.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必须成为一个动态的网链结构,以适应市场变化、柔性、速度的需要,不能适应供应链需求的企业将被淘汰。这体现了电子供应链管理( )的特点。

A. 动态性 B.集感性。

C.简洁性 D.集优化 32.供应链管理是物流运作管理的扩展,是物流发展到( )阶段的产物。. A. 现代化 B.集约化 C.自动化 D。智能化 33.( )技术可以形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报文数据格式。

A.EFT B.ERP C。EDI D.GIS 34.条形码是一组宽度不同、反射率不同的条和( )按规定的编码规则组合起来的,用以表示一组数据和符号。

A.码 B.条 C.字 D.空 35.商场购物的全部活动“进入商场一挑选商品一开票一付款一提货一离开商场”,这些活动存在着一定的先后次序。这就是我们理解的( ) A.流程 B。行程 C.冲程 D.进程 36.( )协调控制模式把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纳入一个系统,采用集中方式决策。

A.中心化 B.非中心化 C.混合式 D.集中式 37.从核心企业战略发展的角度设计供应链,有助于建立稳定的( )。

A.供应链规划 B.供应链体系模型 C.供应链 D.供应链原则 38.与客户关系相比较,供应商关系是处于第( )位的。

A.一 B.二 C.三 D.四 39.( )伙伴选择主要是面向上下游企业关系的伙伴选择。

A.纵向 B.横向 C.侧向 D.外向 40.克服空间距离所发生的成本称为( )。

A.移动成本 B.持有成本 C.时间成本 D.机会成本 41.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许多企业为适应形式的转变,自觉对其组织结构进行调整,( )结构成为重要趋势。

A.横向化 B.纵向化 C.扁平化 D.立体化 42.( )对供应关系的描述性很强,适合于从宏观上把握供应关系。

A.链状模型 B.网状模型 C.供应商 D.分销商 43.建立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对( )带来利益。

A.供应商 B.制造商 C.各方 D.-方 44.应用QR系统可以减少商品的( )。

A.使用量 B.库存量 C.订购量 D.供应量 45.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信息的传递模式和传统企业的信息传递模式不同,它具有( )结构特征。

A.系统化 B.直线化 C.网络化 D.自动化 46.克服时间距离所发生的成本称为( )。

A.移动成本 B.持有成本 C.时间成本 D.机会成本 47.在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交易合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费用,交易成本随着交易量的( )而减少。

A. 增加 B.减少 C.不变 D.变化 48.目前比较流行使用的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是( )分析。

A.事前 B.事后 C.事前和事后 D.事中 49.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从20世纪( )年代开始研制的。

A.50 B.60 C.70 D.80 50.成功的客户关系管理非常注重客户信息和数据的( )管理。

A. 一体化 B.共同化 C.现代化 D.同步化 51.( )伙伴选择主要是面向上下游企业关系的伙伴选择。

A.纵向 B.横向 C.侧向 D.外向 52.协同计划预测及补货(CPFR)严格上说是QR发展的( )阶段。

A.第二 B.第三 C.第四 D.第五 53.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供应商和需求企业之间是一种( )合作伙伴关系。

A.一般 B.战略 C.战术 D.普通 54.供应链管理是一种( )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A.集成 B.松散 C.积极 D.消极 55.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最低的是( )。

A.普通伙伴关系 B。战术伙伴关系 C.战略伙伴关系 D.竞争性伙伴关系 56.( )是购买产品或服务的个体。

A.客户 B.用户 C.供应商 D.分销商 57.条形码是一组宽度不同、反射率不同的条和( )按规定的编码规则组合起来的,用以表示一组数据和符号。

A.空 B.条 C.字 D.码 58.对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实际上是( )思想在重组企业业务流程过程中的具体实施,它强调整体最优而不是单个环节或作业任务的最优。

A.系统 B.集成 C.分割 D.组合 59.周期存货是在订货过程中必须持有的平均存货,它可以用订货批量的( )来描述。

A.一倍 B.-半 C.两倍 D.三倍 60.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一般都在海外的某一地区,成品最终运回到国内仓库进行销售与配送。这是全球供应链中的( )形式。

A.国际配送 B.国际供应商 C.离岸加工 D.全球化供应链 二、多项选择题 1.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的区别主要有( )。

A.供应链管理是物流运作管理的扩展 B.供应链管理是物流一体化管理的延伸 C.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新战略 D.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改头换面 E.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一样 2.( )是企业间传递需求信息的接口。

A.采购部门 B.销售部门 C.制造部门 D.设计部门 E.生产计划部门 3.供应链的结构模型分为( )。

A.条状 B.网状 C.链状 D.绳状 E.盘状 4.以下对客户内涵的表述正确的有( )。

A.客户就是产品或服务的最终接受者 B.客户就是用户 C.客户不一定是在公司之外 D.客户的含义比用户更广 E.客户不一定是产品或服务的最终接受者 5.SCPR的指标构成共包括( )。

A.5个一级指标 B.3个二级指标 C.18个二级指标 D.10个三级指标 E.45个三级指标 6.供应链的结构模型分为( )。

A.条状 B.网状 C.链状 D.绳状 E.盘状 7.需求放大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纳为几个方面( )。

A.需求预测修正 B.订货批量决策 C.价格波动 D.短缺博弈 E.降低成本 8.ERP实施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几个主要步骤( A.成立专门机构 B.准备基础数据 C.进行原型测试 D.开展模拟运行 E.进行系统切换 9.最常见的供应链管理方法有( )。

A.快速反应 B.有效客户反应 C.商品分类管理 D.企业资源计划管理 E.质量管理 10.电子供应链的结构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元素( A.应用系统 B.集成 C.可见度 D.供应管理 E.合同履行 11.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生产控制的特点是( )。

A.生产进度控制 B.供应链的生产节奏控制 C.提前期管理 D.库存控制和在制品管理 E.生产计划制定 12.目标成本法常用的几种计算方法分别是( )。

A.倒扣测算法 B.比价测算法 C.本量利分析法 D.对比测算法 E.平均测算法 13.供应链库存优化模式的内容是( )。

A.确定库存订货点 B.安全库存 C.库存状况判断 D.多级供应链库存订货 E.库房内部的调拨 14. GPS系统由三大部分构成,即为( )。

A.GPS卫星星座 B.地面监控系统 C.空中监视系统 D.用户接收系统 E.用户反馈系统 15.现代绩效评价指标的特征是( )。

A.全面性 B.多维性 C.动态性 D.静态性 E.创新性 16.供应链是一个网络系统,由( )组成。

A.供应商 B.供应商的供应商 C.用户 D.用户的用户 E.客户 17.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的方法有( )。

A.直观判断法 B.招标法 C.协商选择法 D.成本分析法 E.神经网络算法 18.供应链的库存与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有很密切的关系,供应链上的不确定性表现形式有两种,分别是( )。

A.衔接不确定性 B.运作不确定性 C.预测不确定性 D.供应不确定性 E.信息不确定性 19.用于身份鉴别的人体生物特征可分为( )两大类。

A.常态 B.异态 C.动态 D.静态 E.变态 20.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是满意度指标,满意度指标由( )三个指标按照一定的权数形成。

A.准时交货率 B.成本利润率 C.产品质量合格率 D.产需率 E.生产率 21.最常见的供应链管理方法有( )。

A.快速反应 B.有效客户反应 C.商品分类管理 D.企业资源计划管理 E.质量管理 22.按照供应链中承担成本的不同成员划分,成本分为( )。

A.供应商成本 B.制造商成本 C.分销商成本 D.零售商成本 E.顾客成本 23.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生产控制的特点( )。

A.生产进度控制 B.供应链的生产节奏控制 C.提前期管理 D.库存控制和在制品管理 E.生产计划制定 24.目前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有三大类,即( )。

A.信息类问题 B.供应链的运作问题 C.供应链的战略与规划问题 D.技术类问题 E.沟通性问题 25.供应链绩效报告在设计与编制时必须符合的原则有( )。

A.整体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配合组织构架原则 D.重点例外报告原则 E.内容简明相关原则 26.供应链的结构模型分为( )。

A.条状 B.网状 C.链状 D.绳状 E.盘状 27.需求放大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纳为几个方面( ) A.需求预测修正 B.订货批量决策 C.价格波动 D.短缺博弈 E.降低成本 28.ERP实施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几个主要步骤( )。

A.成立专门机构 B.准备基础数据 C.进行原型测试 D.开展模拟运行 E.进行系统切换 29.从物流客户的角度来看,客户可以划分为( )。

A.赚钱客户 B.赔本客户 C.一般客户 D.潜力客户 E.关键客户 30.电子供应链的结构包括三个基本元素( )。

A. 应用系统 B.集成 C.可见度 D.供应管理 E.合同履行 三、判断题 (×)1.供应链中的不同成员存在着不同的相互冲突的目标,因此无法达到供应链整体的最优。

(×)2.原则上,在对商品进行分类时,要以是否方便企业来进行。

(√)3.当一个企业的生产计划发生改变时,需要其他企业的计划也作出相应的改变,这样供应链才能获得同步的响应。

(√)4.在集成的供应链系统中,每个供应链企业都能够共享顾客的需求信息,信息不再是线性的传递过程而是网络的传递过程和多信息源的反馈过程。

(×)5.随着互联网(Internet)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界限、时间和地点的界限、信息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清晰。

(×)6.供应链合作就意味着只能使用单一供应源。

(√)7.BPR与TQM在实施方式二者是不同的,BPR是自上而下,TQM则是自下而上的实施过程。

(√)8.由于需求放大效应的影响,上游供应商往往维持比下游供应商更高的库存水平。

(×)9.业务流程重组以传统的劳动分工理论的思想体系为基本出发点。

(×)10.供应链绩效评价只有定量指标,没有定性指标。

(√)11.缺货成本是指发生缺货时所带来的销售额损失及顾客的良好愿望损失,它是在一个订货完成周期内的预期缺货量与单位缺货成本与年订货次数的乘积。

(×)12.目前对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相对比较完整和系统,因此可以把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直接移植到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中。

(×)13.供应链管理是物流一体化的另外一种说法。

(×)14.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需求和供应信息是逐级传递的。

(√)15.供应链管理强调的不只是供应环节,而是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所有环节。

(√)16.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联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

(×)17.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其供应链形态一般相同。

(√)18.供应链的节点企业可能分布在本国的不同地方,也可能分布在世界各地。

(×)19.产品的最初来源是自然界,经过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三级传递,最终去向是供应商。

(×)20.订货成本是供应链中的核心成本之一,它只要下降几个百分点,就能够急剧地提高整条供应链的利润。

(√)21.在供应链管理中利用GPS实现货物的远程跟踪管理。

(√)22.在绩效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评价指标的选取问题。

(√)23.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从产品设计到最终回收的全过程。

(×)24.现实的供应链层次是越多越好,因此实际供应链的层次都很长。

(×)25.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对供应环节的全面管理。

(√)26.物流一体化管理产生于物流效率背反现象,其后上升为供应链管理。

(×)27.产品的最初来源是自然界,经过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三级传递,最终去向是供应商。

(√)28.无论绩效评估的结果是过低还是过高,其结果都会导致业务流程重组成本的增加。

(×)29.为了做到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供应链企业之间信息的交互频率比传统企业信息传递的频率大得多。

(×)30.供应链管理模式不是层级管理,也不是矩阵管理,而是科学化管理。

(√)31.当一个企业的生产计划发生改变时,需要其他企业的计划也作出相应的改变,这样供应链才能获得同步的响应。

(√)32.再订货点是用来明确启动补给订货策略时的货品单位数。

(×)33.供应链节点企业产需率指标越接近于1,说明上、下层节点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不协调,准时交货率低。

(√)34.在重组供应链业务流程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成本的降低,避免在降低成本时,损失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点和盈利基础。

(×)35.在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关注的焦点逐渐由过去关注客户转移到关注产品上来。

(√)36.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管理模式。

(×)37.供应链管理呈现出一元化特征和超常的性质。

(√)38.实施供应链合作关系就意味着新产品/技术的共同开发、数据和信息的交换、市场 机会共享和风险共担。

(×)39.合作伙伴之间兼容就意味着没有摩擦和冲突。

(√)40.在库存费用与缺货费用之间取得一个均衡点是确定产量的一个标准。

(×)41.一个企业的生产计划与库存优化控制只需要考虑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就可以了。

(√)42.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的生产计划编制过程具有纵向和横向的信息集成过程的特点。

(×)43.供应链企业在生产系统中使用跟踪机制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对上游企业的服务质量。

(√)44.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上下游关系是一种战略性合作关系,提倡一种“双赢”机制。

(×)45.供应链中的不同成员存在着不同的相互冲突的目标,因此无法达到供应链整体的最优。

(√)46.从AM和BPR两者的作用对象来看,BPR强调对一个企业内部流程的再造,而AM模式强调对企业之间关系的再造。

(×)47.订货成本主要由缺货成本决定。

(√)48.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是基于业务流程的绩效评价指标。

(×)49.信息在供应链中只能向下流动,不能向上流动。

(×)50.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物流服务的需求由质量型需求向数量型需求转化。

(×)51.产品的最初来源是自然界,经过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三级传递,最终去向是供应商。

(√)52.早期的外部集成阶段主要关注于企业内部供应链与供应商的集成,现在则已经是供应商、内部供应链、顾客之间完全集成为合作伙伴关系。

(√)53.商品分类管理是ECR的核心组成部分。

(√)54.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的生产计划编制过程具有纵向和横向的信息集成过程的特点。

(×)55.现实的供应链层次是越多越好,因此实际供应链的层次都很长。

(×)56.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不同,但所选择的目标成本法基本一样。

(√)57.商业零售业是条码应用最成熟的领域。

(√)58.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反映供应链的整体运营状况以及上下节点企业之间的运营关系。

(√)59.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风险在于:一个伙伴的失败或不合作可能导致整个供应链处于非有效运作状态,形成巨大的损失。

(√)60.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管理模式。

(×)61.传统的企业管理方法重物流,轻信息,重过程分解,轻系统优化,供应链管理也存在这种问题。

(√)62.对于短期或某一短暂市场需求而言,只需选择普通合作伙伴满足需求即可。

(×)63.供应链管理是物流一体化的另外一种说法。

(√)64.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支持下,供应链的运作和管理将企业诸如设计、购买、计划、销售、履行和服务等业务过程,都扩展到企业的围墙之外。

(×)65.在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关注的焦点逐渐由过去关注客户转移到关注产品上来。

(√)66.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每个企业都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

(×)67.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信息的传递模式和传统企业的信息传递模式基本相同。

(√)68.理论上讲,供应链的层次可以是无限的。

(×)69.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是从局部的功能实现走向全局的功能集成的设计方法。

(√)70.物流一体化管理产生于物流效率背反现象,其后上升为供应链管理。

(×)71.全球供应链与传统国际分工理论相对应。

(√)72.周期检查补给库存策略是按周期检查库存,按周期订货,把现有库存保持到最佳库存水平。

四、名词配伍 A.电子供应链管理 B.信息集成 C.再订货点. D.供应商管理库存 1.( D )是指供应商在用户的允许下来管理用户的库存,由供应商决定每一种产品的库存水平和维持这些库存水平的策略。

2.( B )是指除了提供数据外,还可能包括信息的传递、加工和转化的过程,以便满足信息使用者对数据格式、数据语义的需要。

3.( C )是指用来明确启动补给订货策略时的货品单位数。当需求量或完成周期存在不确定性的时候,须使用合适的安全库存来缓冲或补偿不确定因素。

4.( A )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在各节点之间进行商务活动,即通过电子技术来实现供应链中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效控制。

A.业务流程重组 B.满意度指标 C.供应链的标杆管理 D.生产进度信息 5.( D )是指企业检查生产计划执行状况的重要依据,也是滚动制定生产计划过程中用于修正原有计划和制定新计划的重要信息。

6.( B )是指反映供应链上、下节点企业之间关系的绩效评价指标,即在一定时间内上层供应商对其相邻下层供应商的综合满意程度。

7.( A )是以作业为中心,摆脱传统组织分工理论的束缚,提倡顾客导向、组织变通、员工授权及正确地运用信息技术,达到适应快速变动的环境的目的。其核心是“过程”观点和“再造”观点。

8.( C )是将标杆管理的思想、工作方法贯穿于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到第三方物流及最终用户的整个供应链过程。

A.商品分类管理 B.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 C.客户关系管理 D.电子供应链管理 9.(D )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在各节点之间进行商务活动,即通过电子技术来实现供应链中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效控制。

10.(C )是指通过对客户行为长期地、有意识地施加某种影响,以强化公司与客户之间的合作关系。旨在通过培养公司的客户(包括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对该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更积极的偏爱或偏好,留住他们并以此作为提升公司营销业绩的一种策略与手段。

11.( B )是指在供应链内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成员之间形成的一种协调关系。以保证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或效益,也就是供应商一制造商关系,或者称为卖主/供应商一买主关系、供应商关系。

12.( A )是指分销商或供应商的一种业务过程,通过把商品类别作为战略业务单位进行管理,有效地满足顾客需求,从而提高分销商(主要是指零售商)或供应商(主要指厂商)的商品类别效率与赢利能力。

A.敏捷制造 B.绿色供应链管理 C.核心企业 D.供应链 13.( D )是指2001年,我国发布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GB/T18345-2001)中对它的定义为: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14.( C )是指除了能创造特殊价值,长期控制比竞争对手更擅长的关键性业务工作外,还要协调好整条链中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之间的关系,控制整个增值链的运行,成为整个供应链的信息继承中心、管理控制中心和物流中心。

15.( B )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管理模式,即在产品的生命周期过程中,从绿色设计开始,经过绿色材料的选用、绿色供应过程、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销售、绿色运输和使用、直至产品的废弃处置都要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16.( A )是一种每一个公司都能开发自己的产品和实施自己的经营战略的组织结构,包括有创新精神的管理组织、有知识且被适当授权的员工、采用柔性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先进的制造技术。

A.标杆 B.敏捷制造 C.有效客户反应D.供应商关系管理 17.( B )是指一种每一个公司都能开发自己的产品和实施自己的经营战略的组织结构,包括有创新精神的管理组织、有知识且被适当授权的员工、采用柔性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先进的制造技术。

18.( A )是指以那些出类拔萃的企业作为基准,将本企业的产品、服务和管理措施等方面的实际状况与这些基准进行定量评价和比较,分析这些基准企业的绩效达到优秀水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选取改进的最优策略。

19.(D )是指一种致力于实现与供应商建立和维持长久、紧密伙伴关系的管理思想和软件技术的解决方案,目标是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紧密的业务关系,并通过对双方资源和竞争优势的整合来共同开拓市场,扩大市场需求和份额,降低产品前期的高额成本,实现双赢的企业管理模式。

20.( C )是指以满足顾客要求和最大限度降低物流过程费用为原则,能及时做出准确反应,使提供的物品供应或服务流程最佳化的一种供应链管理战略。

A供应链 B.安全库存 C.生产进度信息 D.满意度指标 21.( D )2001年,我国发布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GB/T18345-2001)中对它的定义为;
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22.( C )是指当不确定因素已导致更高的预期需求或导致完成周期更长时的缓冲存货,其用于满足提前期需求。

23.( B )是指企业检查生产计划执行状况的重要依据,也是滚动制定生产计划过程中用于修正原有计划和制定新计划的重要信息。

24.( A )是指反映供应链上、下节点企业之间关系的绩效评价指标,即在二定时间内上层供应商对其相邻下层供应商的综合满意程度。

五、问答题 1.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生产系统的协调控制模式有哪几种?你认为哪一种更好?(6分)
答:供应链的协调控制模式分为中心化协调、非中心化协调和混合式协调三种。(2分)
中心化协调控制模式把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纳入一个系统,采用集中方式决策,因而忽视了代理的自主性,也容易导致“组合约束爆炸”,对不确定性的反应比较迟缓,很难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1分)
非中性化协调控制过分强调代理模块的独立性,对资源的共享程度低,缺乏通信与交流,很难做到供应链的同步化。(1分)
比较好的控制模式是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各个代理一方面保持各自的独立性运作,另一方面参与整个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体系,保持了独立性与协调性的统一。(2分)
2.传统的生产计划与控制模式和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差距有哪些体现?(6分)
答:(1)决策信息来源的差距(多源信息);
(1分)
(2)决策模式的差距(决策群体性、分布性);
(1分)
(3)信息反馈机制的差距(递阶、链式反馈与并行、网络反馈);
(2分) (4)计划运行环境的差异(不确定性、动态性)。(2分)
3.请结合实际论述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答:(1)内部绩效的衡量 内部绩效的衡量主要是对供应链上的企业内部绩效进行评价,常见的评价指标有:成本、顾客服务、生产率、资产的衡量、质量。

(2)外部绩效的衡量 外部绩效的衡量主要是对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运行状况的评价。外部绩效衡量的主要指标有:用户满意程度,最佳实施基准等。

(3)综合供应链绩效的衡量 综合供应链绩效的衡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的。

1、客户角度 企业为了获得长远的财务业绩,就必须创造出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平衡记分法给出了两套绩效评价方法,一是企业为客户服务所期望达到绩效而采用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市场份额、客户保有率、客户获得率、客户满意等。二是针对第一套各项指标进行逐层细分,制定出评分表。

2、流程角度 这是平衡记分法突破传统绩效评价显著特征之一。传统绩效评价虽然加入了生产提前期、产品质量回报率等评价,但是往往停留在单一部门绩效上,仅靠改造这些指标,只能有助于组织生存,但不能形成组织独特的竞争优势。平衡记分法从满足投资者和客户需要的角度出发,从价值链上针对内部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提出了四种绩效属性:质量导向的评价、基于时间的评价、柔性导向评价和成本指标评价。

3、改进角度 这个方面的观点为其他领域的绩效突破提供手段。平衡记分法实施的目的和特点之一就是避免短期行为,强调未来投资的重要性。同时并不局限于传统的设备改造升级,而是更注重员工系统和业务流程的投资。注重分析满足需求的能力和现有能力的差距,将注意力集中在内部技能和能力上,这些差距将通过员工培训、技术改造、产品服务得以弥补。相关指标包括新产品开发循环期、新产品销售比率、流程改进效率等等。

4、财务角度 企业各个方面的改善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标本身。企业所有的改善都应通向财务目标。平衡记分法将财务方面作为所有目标评价的焦点。如果说每项评价方法是综合绩效评价制度这条纽带的一部分,那么因果链上的结果还是归于“提高财务绩效”。

4.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有几个步骤,建立供应链物流信息系统是其中的一个步骤吗?你对这一步骤有何看法? 答:(1)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遵循8个步骤,建立供应链物流信息系统是其中的一个步骤。(2分)
(2)建立供应链物流信息系统的分析:
供应链管理的高效运转必须以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为基础,大量工作要跨企业、跨组织、跨职能进行协调。供应链上各企业必须全面、准确、动态地把握散布在全球或全国各个中转仓库、经销商、零售商以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各种运输环节之中的产品流动状况, 并以此为根据随时发出调度指令,制定生产和销售计划,及时调整市场战略。可以说信息系统是支撑供应链物流全过程管理最重要的基础之一。供应链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起来之后,供应链管理就可以进入实际运转了。(4分)
5.简述ERP包含哪些核心思想? 答:(1)帮助企业实现体制创新;
(1分)
(2)“以人为本”的竞争机制;
(1分)
(3)把组织看做是一个社会系统;
(1分)
(4)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ERP基于MRPⅡ,又超越了MRPⅡ;
(1分)
(5)以“客户关系管理”为前台重要支撑;
(1分)
(6)实现电子商务,全面整合企业内外资源。(1分)
6.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供应链中的需求变异放大原理的理解,并分析产生需求变异放大的原因。(13分)
答:(1)当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只根据来自其相邻的下级企业的需求信息进行生产或供应决策时,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产生逐级放大的现象,达到最源头的供应商时,其获得的需求信息和实际消费市场中的顾客需求信息发生了很大的偏差,需求变异系数比分销商和零售商的需求变异系数大得多。由于这种需求放大效应的影响,上游供应商往往维持比下游供应商更高的库存水平。这种现象反映出供应链上需求的不同步现象,它说明供应链库存管理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看到的是非实际的”。(5分)
(2)产生需求变异放大的原因有:(4分) ①需求预测修正;

②订货批量决策;

③价格波动;

④短缺博弈。

7.为什么寻找一个兼容的合作伙伴,最好的办法是在已经与自己存在业务联系的客户中选择?(6分)
答:从现有的客户中选择有如下好处:
(1)以前相互往来的经历可为两家公司能否友好相处提供有力的证据;
(1分)
(2)人际间的关系纽带已经建立;
(1分)
(3)每个公司对对方公司的能力、商业理念和公司文化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看法;
(2分)
(4)合作双方对将要组建的联盟企业的业务都很熟悉。(2分)
8. ERP包含哪些核心思想?其主要功能模块有哪些?(6分)
答:(1) ERP的六大核心思想(4分)
①帮助企业实现体制创新;

②“以人为本”的竞争机制;

③把组织看做是一个社会系统;

④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ERP基于MRPⅡ,又超越了MRPⅡ;

⑤以“客户关系管理”为前台重要支撑;

⑥实现电子商务,全面整合企业内外资源。

(2)ERP的主要功能模块(2分)
①生产计划管理模块;

②流通管理模块;

③辅助管理模块。

9.请联系实际谈谈全球化供应链管理需要考虑的因素。(13分) 答:全球化供应链都会受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政治、法律、地域、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供应链的设计者和管理者在决策和控制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以下因素。

(1)文化因素;
(1分)
(2)政治和法律因素;
(1分)
(3)经济因素;
(1分)
(4)市场因素;
(1分)
(5)基础设施因素;
(1分)
(6)人力资源因素;
(1分)
(7)信息资源因素。(1分)
10.简述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和特征。(6分)
答:供应链管理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2分)
供应链管理的特征为:
(1)管理目标呈现多元化特征和超常的性质;
(1分)
(2)管理视域极大拓宽;
(1分)
(3)管理要素更加多样,包容度大大增加;
(1分)
(4)管理系统的复杂度增加,系统边界日益模糊。(1分)
11.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生产系统的协调控制模式有哪几种?你认为哪一种更好?(6分)
答:供应链的协调控制模式分为中心化协调、非中心化协调和混合式协调三种。(2分)
中心化协调控制模式把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纳入一个系统,采用集中方式决策,因而忽视了代理的自主性,也容易导致“组合约束爆炸”,对不确定性的反应比较迟缓,很难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1分)
非中性化协调控制过分强调代理模块的独立性,对资源的共享程度低,缺乏通信与交流,很难做到供应链的同步化。(1分)
比较好的控制模式是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各个代理一方面保持各自的独立性运作,另一方面参与整个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体系,保持了独立性与协调性的统一。(2分)
12.结合实际论述加强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旌步骤,。(13分)
答:(1)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步骤(10分) ①根据企业现行业务状况进行需求分析;

②明确企业要实现的目标;

③建立团队,统一观念,加强培训;

④设计总体方案和制订项目规划;

⑤选择最适合企业情况的解决方案;

⑥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和企业全员的参与;

⑦制订实施计划、步骤和阶段性衡量标准;

⑧设定TCO和ROI指标;

⑨功能参数配置、系统调试和上线准备;

⑩系统投入运行和优化。

13.简述快速反应的实施步骤。

答:(1)条形码和EDI;
(1分)
(2)固定周期补货;
(1分)
(3)先进的补货联盟;
(1分)
(4)零售空间管理;
(1分)
(5)联合产品开发;
(1分)
(6)快速反应的集成。(1分)
14.你认为影响供应链成本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供应链成本的因素众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及商务流的业务流程改变、各种业务流程上的诸活动的作业方法的变化、效率的提高或降低、资源消耗的降低或提高、库存量的变化等等,都会影响供应链成本。但主要因素可以分为供应链运作的透明性、成本的多变性、产品设计的合理性以及信息共享的程度等方面。

15.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供应链中的需求变异放大原理的理解,并分析产生需求变异放大的原因。(13分) 答:(1)当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只根据来自其相邻的下级企业的需求信息进行生产或供应决策时,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产生逐级放大的现象,达到最源头的供应商时,其获得的需求信息和实际消费市场中的顾客需求信息发生了很大的偏差,需求变异系数比分销商和零售商的需求变异系数大得多。由于这种需求放大效应的影响,上游供应商往往维持比下游供应商更高的库存水平。这种现象反映出供应链上需求的不同步现象,它说明供应链库存管理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看到的是非实际的”。(5分)
(2)产生需求变异放大的原因有:(4分) ①需求预测修正;

②订货批量决策;

③价格波动;

④短缺博弈;

16.简述供应商的选择步骤。(6分)
答:(1)市场分析。在供应商开发的流程中,首先要对特定的分类市场进行竞争分析。(1分)
(2)经过对市场的仔细分析,寻找潜在供应商。(1分)
(3)安排对供应商的实地考察,这一步骤至关重要。(2分)
(4)审核供应商,对合格供应商发出询价文件。(1分)
(5)价格谈判。在价格谈判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设定合理的目标价格。(1分)
17.传统的生产计划与控制模式和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差距有哪些体现?(6分)
答:(1)决策信息来源的差距(多源信息);
(1分)
(2)决策模式的差距(决策群体性、分布性);
(1分)
(3)信息反馈机制的差距(递阶、链式反馈与并行、网络反馈);
(2分) (4)计划运行环境的差异(不确定性、动态性)。(2分)
18.请结合实际论述供应链环境下如何进行业务流程重组,业务流程重组有什么特点? 答:(1)业务流程重组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面向供应链管理的业务流程重组项目同其它项目一样,都具有时间、成本和绩效三个目标。三个目标综合成了供应链业务流程重组的目标,同时也构成了业务流程重组的三个方向,即供应链业务流程重组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基于时间的业务流程重组、基于成本的业务流程重组、基于绩效的业务流程重组。

(2)业务流程重组的特点 ①以流程为导向;

②目标远大;

③打破常规;

④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

推荐访问:2302供应链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最新电大专科《法理学》题库及答案 电大商法期末试题及答案 电大专科财务管理试题及答案 电大小教专科现代汉语期末试题及答案 电大专科监督学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好 宁波电大考试题库及答案 电大期末音乐考试试题及答案 电大【证据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电大试卷号2038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