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全国I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预测练习题汇编,3(含答案)

  第 1 页 共 25 页 2021 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全国 II 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预测练习题汇编 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黔小景 沈从文 三月间的贵州深山里,雨总是特别多。

 官路上,这时节正有多少人在泥里雨里奔走。有送递文件的公门中人,有向远亲奔差事的人,有骑了马回籍的小官,有正行法事的男女巫师。最多的是小商人,长年从不休息,在这官路上来往。

 春雨一落后,路上难走了。于是许多路旁的小客舍里,天黑前都有了商人落脚。

 客舍主人便忙碌起来,预备水,预备火,照料一切,客人好吃喝时,还得为他们备酒杀鸡。客人把饭吃过后,就在火堆边烘着,谈到各样撒野粗糙故事。过一会,有人想到明早赶路的事,打了哈欠,火光也渐渐熄灭了,外面雨声或者更大了一点,或者已结束了,于是这些人觉得应当到了睡觉时候了。

  有一天,有那么两个人,落脚到一个孤单的客栈里。

 他们因为在路上耽误了些时间,掉在大帮商人后面,落雨天气照例昏黑又极早,所以不到黄昏,两人就停顿下来了。

 主人是一个孤老,头发全是白的,走路腰弯弯的如一匹白鹤。今天是他的生日,这老人白天一个人还念到这生日,想不到晚上就来那么两个客人了。

 两个客一面洗脚,一面就问有什么吃的。

 这老人站到一旁好笑,说:“除了干豇豆,什么也没有了。” 年青那个商人说:“你们开铺子,用豇豆待客吗?” “平常有谁肯到我这里住?到我这儿坐坐的,全是接一个火吃一袋烟的过路人。我这干豇豆本来留着自己吃的,你们是我这店里今年第一个客。对不起你们,马马虎虎凑乎吃一顿吧。我们这里买肉,远得很,隔寨子还有二十四里路,下了雨路也走不得。” 门外边雨渐渐已止住了,天上有些地方云开了眼,云开处皆成为桃红颜色,在黄昏里明媚如画,看那样子明天会放晴了。

 坐在门边的主人,好象十分快乐,象小孩子的神气自言自语说着:“晴了,晴了,我昨天做梦,也梦到天会晴。”

  第 2 页 共 25 页 他望着客人把脚洗完了,赶忙走到房里去,取出两双鞋子来。那个年青一点的客,一面穿鞋一面说:“怎么你的鞋子这样同我的脚合式!” 年长商人就笑了:“这兆头是中在你讨媳妇的,我应当喝你的喜酒。” “我媳妇还在吃奶咧。”两人于是大声笑着。

 那老人在旁边听到客人的调笑,也笑着。但这两双鞋子,却是他在冬天刚死去的儿子的。两个商人正谈到家庭儿女的事情,年青人看到老头子孤单单的在此住下,生了好奇的心。

 “老板,你一个人在这里住吗?” “我一个人。”说了又自言自语似的,“嗳,就是我一个人。” “你儿子呢?” 这老头子正因为想到死去的儿子,有些地方很同面前的年青人相象,本来要说“儿子死了”,又改口说:“儿子上云南做生意去了。” 两个商人穿了鞋子,到门边凳子上坐下,望到门外黄昏景致,望到对过路旁一些小小菜圃,油菜花开得黄澄澄的,好象散碎金子;踏得稀烂的那条山路,怕是晴过三天还不会干。

 这时老板在屋里,本来想走出去,望到两个客人用手指点对面菜畦,以为正指到那个土堆,就不出去了。那土堆下面就埋着他的儿子。

 慢慢的夜就来了。

 屋子里已暗得望不分明物件,在门外边的两个商人,回头望到灶边一团火光,老板却痴坐在灶边不动。年青人就喊他点灯。这老人近来一到夜时就睡觉,不用灯火有两三月了。

 吃过晚饭后,老人就在锅里洗碗,两个商人坐在灶口前,把干松枝塞到灶肚里去,看那松枝着火时,訇然一轰,觉得十分快乐。

 洗完了碗,只一会儿,老头子就说,若客人不睡,他想先睡。说是要睡,已走到自己房里睡去了,不过一会儿,却又走出来,说是不想就睡,傍着两个商人一同在灶边坐下了。

 几个人谈起话来。他们问他有六十几,他说应当再加十岁去猜,又问他住到这里有多久,他说并不多久,只二三十年。他们问他还有多少亲戚,他就象在哄骗自己,把一些多年来已毫无消息的亲戚一一数着,且告诉他们,这些人在什么地方,做些什么事。他们问他那个上云南做生意的儿子,要多久回来一次,他打量了一下说:“冬天快过年了回来一次,还送了云南出的大头菜。”

  第 3 页 共 25 页 说了许多他自己都不甚明白的话,为什么有那么多话可说,使他自己也觉得今天有点奇怪。平常他就从没有想到那些亲戚熟人,也从不想到同谁去谈这些事,但今天是不必谈到的也谈到,近于自慰的谎话也说了很多。

 夜深了,两个商人先后睡去了。老头子一面答应着明天喊叫他们早起,一面还是坐在灶边,望着灶口的闪烁火光,不即起身。

 第二天天明以后,他们起来时,屋子还黑黑的,到灶边去找火媒燃灯,稀奇得很,怎么老板还坐在那凳上,什么话也不说。开了大门再看,才知道这人半夜里死了。

 这两个商人跑到最近的小村子里,把这件事告给了村里人。那么老了一个孤人,自然也很应当死掉了,幸好有个人知道,不然死后到全身爬得是蛆时,还恐怕不会被人发现。乡下人那么打算着,这两个商人自然就不会再有什么理由被人留难了。在路上,他们又还有其他新事情,很自然的也就把这件事忘掉了。

 一九三一年十月十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标题为"黔小景",作者只截取了贵州深山一个小客栈里发生的故事,但意在借此表现当时贵州特定人群的生活面貌。

 B.年轻商人问老人是不是独居时,老人先说"我一个人",接着又说"嗳,就是我一个人",这一回答反映出他内心的悲凉。

 C.当屋子里已经非常黑暗时,老人却还坐在灶边不动,没有起身点灯,这主要是因为他的生活过于拮据,早已用不起灯火了。

 D.老人本想早睡,又想和客人聊天,但最终并未如实说出自己的情况,这说明他既想把心中苦痛倾诉出来,又不想博取同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多处写到春雨,但并不带给人们希望与惬意,反而使故事一开始就带着阴沉的色调,此外,它也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折射。

 B.小说主要情节展开之前,先介绍贵州三月深山官路上往来奔走的各色人等,为后面两个商人的见闻设置了一个比较明晰的背景。

 C.小说写商人看门外的黄昏景致时,说盛开的油菜花像散碎金子,既贴合商人的视角,也寄寓了对他们漠视老人不幸遭遇的批判。

 D.小说通过客栈老板的悲剧,体现了人们面对死亡的漠然,同时也隐喻了人们需要彼此的关爱,并以此来对抗孤独。

  第 4 页 共 25 页 (3).客栈老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写到客栈老板深夜死去时,故事已经结束,最后一段是画蛇添足之笔。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平凡的世界( 节选) 路遥 几天之后,在少平即将离开省城的时刻,金秀和兰香相跟着来旅店找他,想陪他出去到街上转转。但少平推诿着不想去。最少在眼下,他不愿带着脸上的疤痕,和任何女性相跟着逛大街,他无法忍受陌生人用异样的目光看他和身边两个漂亮的妹妹。说实话,对脸上的那道疤痕,尽管他显得不在乎,但内心却为此而万般痛苦,爱美之心人人有,更何况,他正当青春年华!至于他的脸究竟被毁到了何种程度,直到现在他都没有勇气去照镜子。

 金秀见他执意不到街上去转,就提议他们三个人一块到她的宿舍去坐坐;她说她们宿舍实习的同学都没回来,就她一个人。医学院离这儿很近,少平也就同意了。

 三个人到医学院金秀的宿舍后,金秀特意让少平坐到她床上休息。她让少平先一个人待一会,自己随即又拉了兰香,到外面去采买吃的她想好好款待一下少平哥。

 兰香和金秀走后,少平一个人没事,就在金秀的枕头边拿了几本医学杂志看。他在无意间发现金秀床铺那头的墙上挂一面圆镜子。他犹豫了一下,过去摘下那面镜子。当镜子就要举到面前的时候,他闭住了眼睛。

 他闭着眼,举着镜子,脚步艰难地挪到了靠近房门的空地上。他久久地立着,拿镜子的那.条胳膊抖得像筛糠一般。在这一刻里,孙少平不再是血性男儿,完全成了一个胆怯的懦夫!我看到的将会是怎样的一个我?他在心里问自己。你啊!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的不幸呢? 你不愿看见它,难道它就不存在吗?你连看见它的勇气都鼓不起来,你又怎样带着它回到人们中间去生活?可笑。你这可笑的鸵鸟心理! 他睁开了眼睛。呀!他看见,那道可怕的伤疤从额头的发楞起斜劈过右眼角,一直拉过颧骨直至脸颊,活像调皮孩子在公厕墙上写了一句骂人话后所划下的惊叹号! 他猛地把那面镜子摔在水泥地板上;一声爆响,镜子的碎片四处飞溅。接着,他一下伏在金秀的床铺上,埋住脸痛哭起来…… 他听见了裁门声——是金秀和兰香回来了。

  第 5 页 共 25 页 他爬起来,用金秀的毛巾揩去了脸上的泪痕。接着,匆忙地拿起扫帚,把满地的碎镜片扫到门后。在手捉住门锁柄的时候,他停留片刻,以便自己镇静下来——尽管他知道这是徒劳的。

 在门打开的一刹那间, 他看见两个妹妹都怀里抱着一堆吃的东西,脸色苍白地愣住看他。她们显然感到这屋里曾发生了什么事,其实,他自己的神态就说明了这一点。

 不过,她们很快说笑着走过来了。以后,她们一直装着没有看见门背后的那一堆碎镜片。

 两个女孩子像演戏一样,大声说笑着,甚至有点咋咋唬唬,在桌子上铺开了块干净的白布,然后把那些罐头、啤酒、果子露、牛肉、面包等等吃的东西都摆好,让他坐到“上席”上,并且开玩笑称他“革命老前辈”……吃过东西后,少平没让她们送他,自己一个人来到大街上。

 啊,最为严重的时刻也许已经过去了! 现在,他行走在这人流如潮的大街上,不管有多少含义复杂的目光在他脸上扫射,他也坦然如常。不知为什么,他甚至感到自己的情绪渐渐亢奋起来。

 他在个体户的小摊上买了一副黑镜,随即就戴起来——部分地遮掩了脸上那道疤痕。接着,他又到商店买了一件铁灰色风雨衣穿在身上。这打扮加上脸上那道疤,奇特地使他具有了另一种男子汉的魅力——这正是他想象中自己的“新”形象。在下午剩下的最后一点时光里,他还到新华书店买了几本书。

 当天晚上,他静静地坐在小旅店的房间里,分别给妹妹、仲平和金秀写了两封信。在给兰香和仲平的信中,他向他们“阐述”了他为什么现在不想来大城市工作的想法。他说他也许一辈子可能和煤炭打交道。第二天,孙少平提着自己的东西,在火车站发出了那两封信,就一个人悄然离开了省城。中午时分,他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

 他在矿部前下了车,抬头望了望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矸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眼里忍不住涌满了泪水。温暖的季风吹过了绿黄相间的山野;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

 他依稀听见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满活力的歌在耳边回响。这是赞美青春和生命的歌。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秀和兰香到旅店找孙少平,想陪他出去到街上转转,两个妹妹都希望帮助哥哥,希望哥哥早日摆脱痛苦。

 B.慌忙地收拾东西,用毛巾揩去泪痕,但还是被妹妹看出了端倪,说明孙少平的内心遭到的打击是巨大

  第 6 页 共 25 页 的。

 C.尽管少平的两个妹妹都装着没有看见门背后的一堆碎镜片,但是他还是受到了刺激,悄悄地离开了她们。

 D.小说结尾写孙少平回到了煤矿,没有留在大城市工作,他感觉在"平凡的世界"里,自己的生命也有意义。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啊!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的不幸呢?"小说改用第二人称,表现出孙少平审视自己、剖析自己的心理。

 B."你这可笑的驼鸟心理",这个句子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孙少平的自嘲,同时也在鼓励自己不要一味躲避。

 C.文中把伤疤比作调皮孩子划下的惊叹号,形象地写出了伤疤很长的特点,这样的伤疤深深地伤害了少平。

 D."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矸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作者用三个结构相似的短语,写出了大牙湾煤矿的特点。

 (3).从文中可看出孙少平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 (4).从小说中可以看到,孙少平的经历可谓不平凡,那么如何理解小说的标题“平凡的世界”?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留一饼

 赵登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牛是个卖饼的。

 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个大字。幌子的左边,有一棵大桂花树,它到底活了多少年,没人能说得清,总之没五个汉子是别想抱住它的腰。桂花树底下,摆着张椅子,老牛没事就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吹着风。

 老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就拿这卖饼来说,十多年了,每天只做(2).00个,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

 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袋子,说一句:“不卖了。”

  第 7 页 共 25 页 关于老牛为啥留一饼,有人说那是老牛的秘方,得留一饼揉碎在明天的面团里,还有人说那是老牛留给自己吃的。

 “留一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

 老牛刚开始卖饼时,生意并不好,店铺在街末,铺前又有大树挡着。可是老牛仍然坚持每天做(2).00 个饼,卖不完的亲自送给街上的乞丐。

 和平街的张老爷是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连当官的都敬他三分。这一天张老爷过生日,许多卖吃的、卖喝的店铺,纷纷关了门,给张老爷贺寿去了。老牛不去,“管他张老爷还是赵老爷,他过他的寿,我卖我的饼。” 别的铺子关了门,那些卖力气的汉子找不着填饱肚子的地,只得远走几步到老牛的铺子里。没一会儿,竟然排起了长队。

 饼快卖完时,来了个白净男人,他从队伍后面插了过来,摸出一两银子,往老牛桌上一掷:“两个饼,快点。” 老牛像是没听见,继续笑着装饼,笑着收银子。白净男人猛地一拍桌,银子跳得大拇指那么高:“老头,你聋吗?” 老牛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能吃上一口。” 白净男人伸出手,一巴掌拍向老牛,却被一个拿折扇的男人一把挡住。折扇男人堆着笑脸:“我们这就去排队。”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 白净男人顿时来了气,“知道我家公子是谁吗?你……”折扇男人瞪了白净男人一眼,“好,我们明天再来。” 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

 折扇男人走了快一个月时,有人敲锣打鼓送来一块牌匾。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男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 就在宝庆人都听说了这事,来看康亲王亲笔题的字时,老牛铺子前的牌匾却不见了。宝庆人问他,他指指铺子里的一个角落:“在那呢!” 让老牛扬名的倒不是他的饼,也不是康亲王题的字,而是宝庆城人人都在传老牛要被杀头。你想想,把亲王题的字丢在犄角里,杀十次头恐怕都不够。

  第 8 页 共 25 页 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

 可是,一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老牛的头还长在脖子上,还悠闲地在桂花树底下摇着蒲扇。

 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 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了。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牛性格固执的特点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对此明显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这与小说要表现的主题是吻合的。

 B.老牛敢将匾额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为通过卖饼一事,他已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并不担心会有性命之忧。

 C.“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一句,表面上说的是饼的特点,实质上道出了老牛自身的性格特点与人生追求。

 D.老牛作为一个卖饼者,从中参透人生,将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为人处世很好地融为一体,也赢得了人们的认同与尊重。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的环境描写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点,而大桂花树这一物象与主人公老牛的形象可谓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B.买饼时,白净男人飞扬跋扈的言语行动与老牛坦然自若的冷静应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矛盾冲突中推动着情节发展。

 C.老牛对有头有脸的张老爷、地位显赫的康亲王以及普通的买饼者一视同仁,这样写更有利于刻画其鲜明的人物形象。

  第 9 页 共 25 页 D.关于老牛到底为什么要留一饼,小说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这种伏笔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可读性。

 (3).小说中老牛饼艺的高超主要是采用哪一种手法来体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4).小说的题目“留一饼”有哪些内涵?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木工刘建华

 王安忆

 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特别地亮,烁烁地看着你,看到你先转开眼睛,他才转开。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

 刘建华是我们的第二个木工。我们将刘建华带到老张跟前,告诉他这是我们的监工,老张将要做的木工活一一报给他,然后让他报价。刘建华一开口报出个天价,老张一挥手:不可能!杀下去一半。照规矩,刘建华再报一个居中的价位,这就叫讨价还价嘛。可小刘不,他依然是报原价,老张也跟着坚持半价。我们只得出面调停,居中。刘建华一挥手,少一分不行!最后,还是依了刘建华。这样一来,等于是老张向他让了一步。可刘建华并没有因此满足。接下来,老张向他交代如何如何做时,每一项,他都要反着来。我们的装修工程就在这样敌对的气氛底下拉开了帷幕。

 后来,我们才明白,刘建华和老张没有仇,刘建华和我们也没有仇,只是一上来这关系就错了——我们将刘建华置于老张的领导之下。这使他一直愤愤然,好像不是来做工,而是来报仇。每一样材料,他都要求最好的,倘若说“我们不讲究”,他便说“要有问题我不负责”。这样受刘建华折磨,真的不想再继续了。老张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可是,刘建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再有,看见刘建华干活的样子,不由得,你又被他感染了。

 首先,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锉、凿,均是称手牢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其次,是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张,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第三,也是最打动我们的一点,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那是一架小小的单放机,立在木屑堆里,放着憨直又带些委婉的淮剧唱腔。逢到副歌式的段落,刘建华和他的兄弟们便大声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他们穿着旧衣服,额头上冒着汗气,眼睛里放光,使你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骄傲。

  第 10 页 共 25 页 他们能做也能吃。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有一日,我们晚上过去,看见刘建华正在电炒锅里煎一条一尺长的花鲢。锅比鱼小,可他周转腾挪十分灵活,一条鱼煎得面面俱到,黄灿灿的,然后放进一把葱姜蒜,喷香扑鼻。

 活做到一半的时分,旧历年也到了。起初,刘建华是说旧历年不回家的。临到小年夜,他才通告我们他要回家。我们说,当初不是说好的,不回家过年吗?他便微笑着反诘: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一年里不就这么一个团圆日吗?再想,不让他回,他就不回了吗?车票早二十天就订好了,倘是别人大约还可以试试,可这是谁?没有一件事,我们是较得过他的。不过,他说他过了初十,立马回来。我们自然也不敢全信了。

 他是小年夜晚上走的。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长条地板解开包装,摊开放着收干,上面撂了几件他们干活穿的旧衣服。一切有条不紊,没有一点邋遢相。心里不由感慨:倘若不是与刘建华这样的雇主关系,又弄得有些僵,那么,刘建华这样的劳动者,其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可是,现在,我们不可能客观地看问题了。

 元月初十这天,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去了新房子。打开门,看见摊开着的白木长条地板上,搁着刘建华的大红旅行包,人不在,想必是去泡澡了。以后的几天里,人陆续回来,新房子里又响起锯刨声,还有放音机里淮剧唱腔,以及他们兴高采烈的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

 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结清工钱。大约是一年以后,我们才发现刘建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纪念。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木工刘建华”为题,带有为人物立传的色彩,既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和姓名,又突出了人物形象,使小说具有一种真实感。

 B.小说开篇对主角刘建华眼睛的描写,着力突出了其“亮”和“尖刻”,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为写下文他与我们发生冲突做了铺垫。

 C.文章以敏感、细致的笔触叙述了都市平民琐碎而真实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木工刘建华给“我”带来的厌倦、疑虑、甚至怨恨等复杂的心理。

  第 11 页 共 25 页 D.本文善于运用质朴的字词、简洁短促的语句,精准地表达出难以描摹的情境,这种凝练隽永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作家的写作能力。

 (2).下列对小说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建华在与老张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不按常规出牌;老张作交代,他也要反着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刘建华不满我们将其置于老张的领导之下。

 B.“我”没有受老张关于刘建华品质不好的蛊惑,相反,在他俩之间“我”选择留下刘建华,因为刘建华他们劳动的快乐和骄傲感染了“我”。

 C.刘建华回家过年,说初十回来,初十那天果然回来了;最后也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这些优秀品质是作者予以充分肯定的。

 D.小说赞美了刘建华这一类进城务工农民工的优秀品质,也展示了他们的缺点,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群体的复杂情感。

 (3).刘建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作品是怎样叙述刘建华的故事的?这样写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洁癖 郑俊甫 老徐到窑镇那一年,我已经 8岁了。

 8 岁正是上学的年纪,可我不用上学,窑镇的孩子们都不用上学。镇子三面环山,山上流寇和土匪日益猖獗,建起来的学堂连学生都没招满,就解散了。学堂变成了打谷场,所有的人都可以在里面进进出出,不必担心挨先生的板子。

 先生都去哪儿啦?听大人们说,先生都四处谋生路去了。只有老徐,孤身一人,无牵无挂,也不愿意再飘零了。老徐来窑镇之前是干什么的,我不知道。但他来窑镇之后,大家都喊他臭秀才。

 其实,最初喊老徐臭秀才的是乡约。乡约也确实有乡约的样子,穿一身四个兜的衣服,脑袋上严严实实地扣着一顶帽子。夏天是灰色的宽檐呢帽,冬天是灰色的貉皮棉帽,从来没有见他摘下过。整天跟屁虫似的拖在我后边的乡约的儿子狗蛋儿,有一次悄悄跟我说,其实他爸根本不喜欢戴帽子,戴帽子是因为他是个秃子,遮丑。

  第 12 页 共 25 页 乡约是不是秃子我不关心,我好奇的是乡约动不动就从兜里变戏法般掏出一个手帕,遮住鼻子,然后摇着一只手说:“哎呀,脏死啦,脏死啦!” “到底哪儿脏?”我问狗蛋儿。明明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怎么到了乡约嘴里就像踩着了屎壳郎?狗蛋儿附在我耳边悄声说:“我爸有洁癖。”我问了半天才搞清楚洁癖是怎么一回事。搞清楚了我就笑得前仰后合:“哈哈,敢情你爸的性格随娘们儿呀!哈哈哈哈……” 这么说,乡约喊老徐臭秀才就不奇怪了。乡约不但喊老徐臭秀才,还把镇衙门最脏的活儿派给了他——清茅粪。乡约说:“扫厕所,清茅粪,浇菜园。从出口到进口的工作都让你干了,够光荣吧?” 老徐就顶着这顶光荣的帽子,清起了茅粪。窑镇的路不好走,癞疤头似的坑坑洼洼,碰上刮风下雨,一步一打滑。但是茅粪不能不清理,不清理厕所就进不去人。于是,老徐就成了那条癞疤头路上的一道风景,整天塌着腰,拉着一辆清粪车,怕踩狗屎样在路上挪着步子。为了不让茅粪洒出来,老徐用木板把粪桶盖得严严实实。饶是这样,走过乡约的办公室,乡约还是会从兜里掏出手帕,遮住鼻子,然后摇着一只手说:“哎呀,脏死啦,脏死啦!”一群孩子也远远地跟在老徐身后,有模有样地学着:“哎呀,脏死啦,脏死啦!” 老徐不恼,老徐好像从来都不会生气,相反,他还很喜欢我们这些孩子。不忙的时候,他就冲我们招着手,让我们去他的那间黑屋子。大家你看看我,我瞅瞅你,没人愿意去。老徐清了一天茅粪,窑镇的水又金贵,每天小半盆的洗脸水,一身臭味根本洗不去。

 但是我愿意去。我一去,跟屁虫狗蛋儿也就跟着去。我们站在老徐的门口,看他用小半盆水上上下下擦完了身子,然后从床头的木盒子里,取出一个蓝布包,小心打开。蓝布包里是一个小巧的青花盖碗,盖碗上的花纹真好看,像是一朵一朵蓝色的云彩。我问老徐:“这是干什么用的?”老徐嘿嘿笑着说:“泡茶。” 老徐边说边开始秀他的手艺。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可以这么耐心地折腾一碗东西,那碗被老徐叫做茶的东西,经过半天的倒腾,终于露出了它的样子,青黄透亮,暗香扑鼻。老徐端着盖碗,放在鼻子前闻了闻,轻轻呷一口,人就陶醉起来,就跟我偷喝了我妈的蜂蜜一个德行。

 我伸过手,想夺了盖碗尝尝。老徐忙扭身遮住碗,惊叫道:“不能碰,这个不能碰!很珍贵的哟!” 他又拿了吃饭的碗,为我们泡了一点儿,但我却没有喝,那碗有一股说不上来的怪味儿,实在是倒胃口。

 老徐也不怪。老徐边喝着茶,边摇头晃脑地吟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吟完,老徐问我们:“知道什么意思吗?”我们摇头,老徐也摇头:“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然后就不说话了,好像“羊牛下来”是一件很让人痛苦的事情。

  第 13 页 共 25 页 好长一段时间,我和狗蛋儿都在老徐清完一天茅粪,回到小黑屋的时候,站在门口看他泡茶,喝茶,吟那些半通不通的文字。有时候,还能看见他流泪,一边吟诵一边流泪,一副不知羞的样子。

 后来,这事就给乡约知道了。乡约最初并不知道老徐喝茶吟诗哭鼻子,他只是在吃晚饭的时候,总是见不着狗蛋儿,问了一帮孩子,就找到了老徐这儿,就看到了老徐端着青花盖碗喝茶的样子。

 乡约很生气,乡约自己也是这么端着青花盖碗喝茶的,这种悠闲这种雅好怎么能轮得到一个清粪工呢?他顾不上掏出手帕捂鼻子,三两步冲过去,夺了盖碗,看了看,瞪着老徐说:“看来清粪的工作还是太清闲了。哼!” 乡约鼻子里的那一声,短促有力,使他看起来更有了乡约的架势。哼完之后,乡约带着嫌恶的表情把盖碗丢到桌上,刚要转身,想起什么似的,又把抓盖碗的手,就着茶水涮了一涮,使劲儿一甩,然后扯着狗蛋儿的胳膊,走了。

 老徐看着桌上零落着几片茶叶的青花盖碗,抿着嘴,沉默了漫长的时间,突然抓起来,狠狠地摔在了地上。那个有着一朵一朵蓝色云彩的青花盖碗,一下子碎成了一地残渣。我惊叫起来:“嗳,不是说很珍贵的吗?” 老徐淡淡地冷笑了一声:“脏了。再珍贵也不能要了。” 一副生无可恋义无反顾的样子。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上流寇和土匪日益猖獗"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点,这为老徐这个知识分子成为身份上的弱者提供了依据。

 B.乡约称呼老徐为"臭秀才"并把镇衙门最脏的活儿清茅粪派给老徐,表达了乡约对于老徐的轻蔑和侮辱。

 C.哪怕孩子们跟风侮辱他,老徐也喜欢孩子,与孩子们交往的过程体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文人的情怀和自尊。

 D.老徐"一边吟诵一边流泪,一副不知羞的样子",这表明老徐是一个多愁善感、开朗大方、志趣高雅的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语言描写生动传神,比如乡约的口头禅"哎呀,脏死啦,脏死啦!",就直接表达了乡约对老徐的厌恶。

 B.小说对狗蛋儿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却能在塑造乡约这一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变化中起到巨大作用。

 C.小说在塑造老徐形象时善用对比,学堂先生的四散和老徐的独守、老徐对生活的屈从和讲究等都构成了对比。

  第 14 页 共 25 页 D.小说以曾被视为珍宝的青花盖碗被摔碎为结尾,形成了一种意料之外的突转,对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洁癖”为题,独具匠心,请结合全文探究意蕴。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个温暖世界的方向 马德 清晨,有些烟霭,低低地,伏在树梢间。

 福海从冰箱里取出昨天到蛋糕坊做好的生日蛋糕,放到副驾驶座上。他快乐地吹着口哨,发动了车。车身微微抖动着,红纸盒里的奶油蛋糕,像一捧白白的雪,中央的一个红红的“寿"字,似乎荡漾在了雪浪中。

 福海要去的地方,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叫水容居。但这个地方缺水,偏僻,而又贫穷。福海要给一个女孩送去蛋糕,却并不是这个女孩要过生日。女孩说,她有一个心愿,就是在爸爸过 50 岁生日的时候,他能像城里人一样,吃上蛋糕。

 福海是为了完成女孩的心愿而去的。

 女孩患了一种叫重症肌无力的病,17岁了,没有出过自家的院门。她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模样,她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通过家里的一台 14英寸的黑白电视获得的。虽然这样,但女孩坚强懂事。她说,如果生活能给她一天的时间让她站立起来的话,她只想做一件事,那就是用这整整一天的时间,来报答父母。

 哪怕,只是给父母洗一次脚。

 不幸的人,却遇上了好心人。福海知道她的情况后,就隔三差五来看她,鼓励她,给她带来她喜欢的蝴蝶发卡,喜欢看的四格漫画,以及其他一些文学书。有一次福海还开车带着她去了一趟城市,炫目的高楼大厦,飞速奔驰的火车,动物园的老虎、狮子以及各种奇珍异兽,都让女孩激动不已。

 为此,女孩幸福了好长一段日子。

 福海尽可能满足这个不幸女孩的愿望。当然了,女孩所有的人生愿望都很低。包括这一次,她希望爸爸 50岁生日这一天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上块在城里人眼里再平常不过的生日蛋糕。

 这天,福海早早到达水容居。女孩穿戴得整整齐齐,已经在等着他了。中午时分,女孩一家人,以及福海,围坐在一起吃了顿饭,为女孩的父亲过了生日。那顿饭,饭菜很简单,但气氛却很热闹。女孩

  第 15 页 共 25 页 的父母十分过意不去。福海走的时候,女孩的父母让他带走好多的土特产。福海推辞着,坚决不要。女孩的父母说,自从认识你以后,我闺女活得比以前快活多了,也舒心多了,我们没有什么感谢你的,希望你带上这些东西,以表达我们的一份心意。

 福海走的时候,只收下了很少的一部分土特产。不过,他收下的最重的礼物,是女孩说的一句话:福海哥哥,我要与病魔顽强抗争下去,因为有你,我觉得生命不再孤单。

 一路上,福海品咂着这句话,止不住泪流满面。

 福海从小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他的学习成绩并不好,但身边并不缺少混在一起的朋友。然而,上高中的那一年,家庭突然出现变故,由于要偿还巨额的债务,一夜之间,家徒四壁,没过多久,父母也离异了。这一切,给他的精神造成了沉痛的打击。一天到晚围着他转的那帮小混混散得无影无踪,其他同学也不愿搭理这个昔日的纨绣子弟。

 他一下子陷入到人生从没有过的悲凉境地。

 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有时候,一天也不说一句话。他觉得,自己就像一滴小水珠,落入到夏日的岩石堆里,那种要被蒸腾掉的孤单,让他喘不过气来。

 就在这时候,他的班主任老师站了出来,为他补习功课,帮他树立生活的信心,让他顺利地完成了高中的学业。虽然最后没有考上大学,但他走完了人生中最难走的一段路程。

 福海毕业后,在城郊开了一个汽车修理店,生意越做越大。那年,他去看望班主任老师,他给老师带去了许多贵重的礼品。老师说,福海,我并没有为你做什么,如果你现在有能力的话,你去帮助一下像你曾经那样无助的人吧,你比谁都清楚,他们需要什么。

 福海深深地记住了老师所说的话。

 此后,福海便试着去帮助像他一样曾经无助和不幸的人。然而,让福海没有料到的是,每当他伸出双手,帮助完别人之后,他的心底里,仿佛有无数无形的手,在摩攀着他,抚慰着他,让他觉得安妥、自足和快乐。就像今天,当女孩说出那句话的一刹那,仿佛不是女孩,而是他自己,又从多年前的那场孤单与苦痛中突围了出来,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与幸福萦绕着他。

 我只是为这个世界拿出了一点点,这个世界却回馈了我三样东西:安妥、知足和快乐。这三样东西像火苗一样,不断地在福海的心底里跳跃着。

 我应该做下去,因为,没有比这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了。福海有些兴奋地想。

 一个曾经从人生的寒冬走过来的人,找到了一个温暖自己,也温暖世界的方向。

  第 16 页 共 25 页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 中国卷》)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福海送给女孩的都是她喜欢的小物品,满足的是她小小的心愿,但这些已使她幸福、感动,这说明帮助别人,物质固然重要,尊重和理解更不可少。

 B.“这三样东西像火苗一样,不断地在福海的心底里跳跃着”这句话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安妥、知足和快乐带给福海的兴奋、激动的内心感受。

 C.小说运用了两处穿插,一处是讲述女孩的情况和福海以前对她的帮助,一处是补叙福海的往事,使故事的来龙去脉清晰明了,前后因果逻辑合理。

 D.小说塑造福海这一人物形象,除了运用心理、动作、外貌描写外,还运用了侧面描写,比如女孩父母说的话,从侧面表现了福海帮助别人的价值。

 (2).女孩这一次要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福海这一形象有着怎样的精神境界?他精神境界的生活根源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英 凌叔华 自从三姑姑的婆家送了好日子来,小英每天早上总忘不了拉着她妈问“还有几天三姑姑才做新娘子?”或是说“妈妈,三姑姑怎么还不装新娘子?” 有一晚上小英做梦见三姑姑装新娘子向着她笑,把她倒笑得羞了。

 裁缝天天抱着一大包新做好的衣服送到祖母房里,小英常跟着进去,三姑姑站在玻璃柜前面试穿新衣服,有粉红的,有淡绿的,紫的,花的,镶着金边银边同各色花边的,小英看得妈妈叫都听不见了,挨在祖母身边只说,“多好看!多好看!”老太太看她那付羡慕神情,便搂着她笑问,“你也想做新娘子,是吗?” 好了,今天妈妈告诉小英还有三天,三姑姑就做新娘子了。

 家内各人更忙起来,早上爸爸去衙门转个圈儿就回来忙着吩咐事了。未来的三姑丈也时常来,笑嘻嘻的冲着人,三姑姑也不出门,整天躲在房内收拾东西。

 好容易忙过三天,这天早上家里各人都比往常起得早,母亲同小英换上一身新做的粉红衣服,小英跑出跑进的看大门前的扎彩,门口的板凳坐满了人。吃了午饭不多时,花车军乐队都到了,客厅里,祖母和姑姑的房里也满了客人。一会儿奏起军乐,大家拥着三姑姑出来,她果然也同张阿姨一样,披着长纱,抱着鲜花,上了花马车了。

  第 17 页 共 25 页 晚上舅舅和舅妈,大姑妈和姑丈都在家吃饭,人虽多总觉不出热闹,祖母时时望着三姑姑卧房的门帘出神,大家说话常常听不见。

 晚饭后祖母吩咐大家早些休息,张妈就领小英去睡。

 “你来,张妈!”小英作出撒娇的声音,“我怕得睡不着。” “三姑姑打扮的多好看!”她把夹被拉了拉,似乎带羞的问:“张妈,你想我还有多少日子才做新娘子?” 到了第三天的早晨,因为夜里母亲告诉小英第二天早上父亲带她去接三姑,她在天没亮就醒了。

 马车进了一条胡同,在一家大门前停住。门口站着两三个穿长褂的男人,见车停下,那个胖子立刻上前开车门,迎着父亲面就是请一个安,嘴说着“请进去。” 在一间大厅子里,彼此行完礼,大家坐下吃茶说话,三姑姑却站在一边,后来还替那老太婆装烟袋。小英想“装烟,姑妈的秋杏才做这样事。” 她和三姑姑,父亲坐车回到家里,大家迎上堂屋去了。

 一会儿小英走进祖母卧房的后面小屋子找东西,从门缝里望见三姑姑拉着祖母的手坐在床上哭,一边说,“三天都是站着,腰脊骨都酸痛起来,他们晚上打牌到一两点都不睡觉,我也伺候到那时分,……吃饭也不许坐到桌上吃,女婿同他母亲坐着吃,叫我站在一边伺候,这是什么道理?”三姑姑说着,祖母搂着她,叫她躺下歇歇。

 母亲由后院过,招手叫小英出来,吩咐她到自己屋里玩去。

 吃午饭时,祖母和三姑的眼都红红的。她们吃了半碗饭便放下了,父亲也只吃了一碗。预备的许多好菜都没吃多少。

 下午太阳还没下去,三姑丈来了,说是接三姑姑回去。

 不知因为什么,小英很不喜欢三姑丈的样子,她想起那个可怕的老太婆,就是他的母亲,那个母亲待她姑姑很不好。

 “母亲说没下太阳前就回去。你快收拾走吧。”三姑丈向三姑姑说。

 小英望着三姑姑默默走去洗脸,擦粉的时候,眼泪一滴滴流下来。

 合家怏怏的送三姑姑上车走了。

  第 18 页 共 25 页 母亲出门买东西,祖母躺在床上拿手绢盖着眼睛睡,小英也觉冷静得难过,走到下房看张妈补袜子去。

 她翻着张妈的碎布包找好看的零碎布片,也盘腿坐在床上。一会儿她找出一块尺来宽的大红绸子,说:“这块给我好罢?” 张妈看了看红绸说:“啊,这块好,美得很,替你的娃娃做一件做新娘的衣服罢。”听说“新娘子”三个字,忽然触动她今天好久要说没人可说的话。

 “张妈,今天奶奶哭了,你看见没有?三姑姑也哭了,她为甚么哭?” “因她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离开奶奶,舍不得离开你。” “不是。”她想了一想才说,“她是怕那个老太婆,一定那个老太婆欺侮她了。”张妈向她瞪了一眼,她不敢再说了。可是从张妈的脸色,她知道她没有猜错,静默了一会,她一面弄那块红绸子,一面又开了口:“张妈……” “唉?” “三姑姑不做新娘子行吗?” (摘编自《小哥儿俩》,19(3).5 年 10月,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粉红的,有淡绿的,紫的,花的"一句用精短的句子和词语,从颜色的角度、从小英的视角描写三姑姑衣服的颜色,表现了小英观察关注的重点。

 B.故事的转折点是小英到三姑丈家看到三姑姑给她婆婆装烟袋的细节,小英认为这是下人的工作,小说以此表达对封建伦理道德对孩子危害的愤懑之情。

 C.张妈对小英既有慈爱和耐心也有严格要求,如称赞小英找到的大红绸子美、解释三姑姑哭的具体原因,还有小英乱说话时,张妈瞪她,让她不再这样说。

 D.小说主要讲述三姑姑出嫁前后的故事,对三姑姑的描写主要使用语言、动作等手法体现其情感波澜,表现出作者对时代特有的敏感和独特的审美眼光等。

 (2).小说开篇写小英急着让三姑姑当新娘子,到后来不想让三姑姑当新娘子。小说为何这样安排?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文中有两个“世界”——小英的“儿童世界”和姑姑的“成人世界”,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两个“世界”的理解,并指出这样写的作用。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头像

  第 19 页 共 25 页 林斤澜 画家老麦气色红润,为人圆通,又走好运。这天傍晚他从人民礼堂出来,手提包鼓鼓的,装着刚得的奖品。这个奖才设三年,老麦年年都得上了。今年得奖的题名是“夜行军":一个十几岁的女兵,军帽下边戳着两根辫橛子,背一把二胡。评选时大家觉着革命传统教育现在太需要了,理当上选。最后一讨论,军事题材的就这一张,一下子名列前茅…… 礼堂门口还很拥挤,老麦骑上车,随手一拐,进了一条小马路,一路美滋滋地回味着,不知不觉就拐到了老同学梅大厦所在的马驹胡同。这位姓梅的,是老麦学生时代的好哥们,学的是雕塑,虽然是同行,却有三年没有见面了。老麦是忙于三来:来信,来访,来约稿。梅大厦是到处不露面,连逢年过节串个门吃顿饭都不作兴了,三年来美术界不大听说他的名字…… “梅大厦,在吗?” “吃饭没有?正好,给你下挂面。”三年不见,人没进屋,劈头是这么句话,还是三十年前穷学生的口吻。

 老麦走进屋,扫了梅大厦一眼,梅大厦一身劳动布工作服,往哪一拍,都少不了粉尘飞扬。花白的乱蓬蓬的头发,细眼睛挂红丝,小个子还驼点儿腰。只有当他伸出两只手来,那是皮肤紧绷,肌肉鼓胀,伸缩灵活的年轻的手啊。

 趁这年轻的手专心一意地下挂面,老麦把架子浏览一番。书架上摆的全是陶瓷,有飞禽走兽,也有散花天女、扶锄老农、白衣战士。有的古色古香,有的土里土气。造型、使釉、神态,都着力继承民族传统。货架上摆的是石雕,有汉白玉的头像,大理石的热带鱼、北极熊,最多的是绿色、紫色、杂色斑驳的玉石,有的像牛,有的像鹰,有的连行家也一下子看不出来像什么。这些东西老麦多半没有见过,是这三年的作品吧,显然追求现代派的表现方法。那临时随手钉起来的架子上,全是木雕人物,有的还是半成品,看来都是近作了。老麦行家的、安闲的、挑剔的眼光不安起来了。这些木雕不是从庙堂、寺院的雕塑里来的吗?不是从民间的泥娃娃、面人儿脱胎的吗?可是又吸收了外国现代方法呀!这么个杂院的破屋,这么个泥瓦匠般的老同学,有探索,有创造…… 老麦的眼睛就在架子上来回溜着,忽然看见书架顶板上,不像是摆,倒像是搭着一个女兵,辫橛子,身背二胡,军帽上肩膀上可落上不薄的尘土了…… “那是三年前的东西了,现在看都懒得看一眼,这么不经看。”挂面已熟,梅大厦指着“女兵"高声说。

 老麦心里“咕哧”往下沉了一沉。

  第 20 页 共 25 页 挂面吃完,梅大厦走到货架前,指点着那一排排玉石,他皮肤紧绷、肌肉鼓胀的年轻的手,落在一块黑紫黑紫的玉石上,那是一只鹰,振翅飞翔前的一刹那,合着翅膀伏着身子的鹰。

 “这是去年做的。多好看的颜色,多漂亮的材料,你看这一块淡紫,这两根线条,多简单哪,写意画哪,多经看哪。" 梅大厦年轻的手,不住地抚摸着他的鹰。从无数舒展的毛孔里,发射着疼爱的电子,石头的鹰暖和了,生动了……年轻的手倏地转到一块淡绿的玉石上。“漂亮吧?再也找不着这样的材料,就是再有这样的材料,我也做不出来第二个了。"那手灵活地迅速地摸摸侧面,摸摸正面。

 老麦不觉叹道:“可惜,这些东西眼前是无名无利。” “管它那个做什么。"梅大厦两手一拍两腿,劳动布的工作服冒烟一般飞起粉尘。他也有要飞的意思,“现在是我工作最好的时候,因为最自由。思想上自由,生活上自由,艺术上我觉着看得见自由王国了。” 梅大厦的花白头发,有的倒立,有的披散在额角,那细小挂红丝的眼睛,闪着一种不那么正常的光芒。老麦暗想:这样的光芒自己是没有的,不,是自己欠缺的。

 梅大厦年轻的手往那钉起来的架子上,一排排黄杨木人物那里扫过去,扫过来。好像将军指点他的士兵。老麦的眼睛顺着他的手,停在了一个不大的头像上。这是一块黄杨树顶,留着原树皮,只上尖下圆地开出一张脸来。原树皮就像头发,脸是少妇型长脸。老麦立刻看出来,那比例是不写实的。头发下边露出的尖尖脑门,占全脸的三分之一。弯弯的眉毛,从眉毛到眼睛,竟有一个鼻子的长度。眼睛是半闭的,这以下是写实的端正的鼻子、写实的紧闭的嘴唇。没有这样的脑门和这样长长的眼皮,仿佛思索盘旋不开。哦,这个少妇头像,是沉思的老树的精灵。

 老麦再看看那些陶瓷,那些玉石,更加明白老同学在着力民族传统之后,追求现代表现...

推荐访问:年高 练习题 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