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5.1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心理学与教育学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依据《课标》要求,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研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1.课标内容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2.教材内容 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教材又给出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两个实验方案,让学生比较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学生情况】 学习该课题之前,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通过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化学知识,也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

【教学方式】 采取“科学探究”,“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 具体采用“回忆旧知导入——学生活动分析--多媒体课件微观演示——提出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分析含义—总结含义,分析原因”的课堂思路。使每一个学生都是“动手—动脑—动手—动脑”地学习知识,并且在这之间采用口头交流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评价同学、评价探究方案的能力。

【技术准备】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准备 2、探究实验药品及装置的准备 (1)仪器:托盘天平、烧杯、小试管、滤纸 (2)药品:铁钉、硫酸铜溶液、盐酸、碳酸钠。

3、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可以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如:托盘天平的使用、药品的取用、药品的称量等,分子和原子的有关知识(微观对化学反应实质的认识)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2)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3)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等实验,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

(2)以电解水为例,进入化学反应的微观世界,找出质量守恒的原因。

(3)通过典型习题,深化巩固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守恒的原因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进行实验操作;
认识收集证据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结合化学发现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意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回忆电解水实验 【学生活动】用硬币在桌面上摆出电解水的微观结构示意图, 画出电解水的微观结构示意图 通过摆硬币发现化学反应的实质,为提出问题及分析守恒原因做准备。

【学生展示】一组学生在讲台上用投影展示,并讲述电解水的反应实质 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在反应前后 不变, 不变。

【回答】在反应前后 元素种类 不变, 原子个数 不变。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找到实质的能力。

【提出问题】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变不变? 【猜想】 。

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大胆猜想。

环节二 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进行方案一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分组活动。探究、讨论、交流、记录、发言、分析、总结。

通过具体实验探究猜想,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

【小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归纳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环节三 概念分析 ①3g碳和8g氧气充分完全反应生成 g二氧化碳。

②8g碳和8g氧气充分完全反应生成 g二氧化碳。【碳过量】 ③3g碳和9g氧气充分完全反应生成 g二氧化碳。

【氧气过量】 讨论分析 通过设计相似的情境,使学生发现矛盾的地方,从而进一步理解概念本质。

【小结】1. 反应物的总质量是指 反应的。

【分析】方案一中实际参加反应和生成的物质有哪些? 1. 反应物的总质量是 指 参加 反应的。

巩固练习 【提出问题】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变化都适用呢? 【实验探究】进行方案二 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分组活动。探究、讨论、交流、记录、发言、分析、总结。

通过具体实验探究猜想,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

【对比】对两位化学家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分析讨论 以化学史为背景,引起学生兴趣,进一步对概念进行辨析。

【小结】2. 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的是物质的 ,不能忽略反应物或生成物中的气体 2. 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的是物质的 总质量 ,不能忽略反应物或生成物中的气体 【练习】蜡烛燃烧后的质量减小,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镁条燃烧后的质量增加,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巩固练习 【提出问题】20g冰化成水后,质量不变,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小结】3.质量守恒定律只能用来解释 变化 3.质量守恒定律只能用来解 释 化学 变化 【练习】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蜡烛燃烧时慢慢变短 B、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质量不变 C、铁钉生锈后质量增加 D、水结冰质量不变 巩固练习 环节四 归纳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 的各物质的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

2、守恒原因: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是因为原子的 没有改变, 没有增减, 没有改变,所以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归纳总结 环节五 自我检测 附录 方案一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方案二 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 实验 仪器 药品 铁钉、硫酸铜溶液、烧杯、天平 纸片 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烧杯、小试管、天平,纸片,药匙 实 验 步 骤 1、取一只80ml的烧杯,向里倒入约20ml的硫酸铜溶液。再取一只铁钉,一同放到天平上称量,记录总质量m1 2、将1中的烧杯取下,将铁钉放入1中的烧杯里,一会后观察现象 3、将2中的所有物品再次称量,记录总质量m2 1、取一药匙碳酸钠粉末放入80ml的烧杯里,再取一只小试管向里加入三分之一体积的稀盐酸,将小试管放入烧杯里,称量总质量,记录m1. 2、将小试管中的稀盐酸与50ml烧杯里的酸钠粉末混合后,观察反应现象。

3、静置1分钟,将2中的所有物品再次放到天平上称量m2 实验现象 硫酸铜溶液是 色 m1 = 实验现象:铁钉表面覆盖 色物质,溶液颜色从 色变成 色 m2 = 碳酸钠粉末是 色 稀盐酸是 色 m1 = 实验现象:有 产生 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m1和m2的关系是 m1和m2的关系是 值得注意的问题 进行 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需在 体系中进行。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1.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们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从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实验技能、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交流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情况作出综合的评价,并给予恰当的反馈以激励学生进步。

[表现性评价学生实验探究,收集数据,交流表达] 2.通过课堂的纸笔练习来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相对水平,明确发展方向和需要克服的弱点。

[纸笔评价](在课内进行,时间5分钟)
评价量规 1.实验方案 2.自我测评 【时间4分钟,每题5分】 (1)12.4g磷完全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28.4g,消耗氧气________g (2)硝化甘油(C3H5N3O9)可用于治疗心绞痛,因为它在人体内被缓慢氧化生成A气体:
4C3H5N3O9+5O2=12A+12CO2+10H2O,则A的化学式为( )
A.NO B.NO2 C.N2 D.N2O (3)已知铜锈在隔绝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加热,生成水、氧化铜和二氧化碳,由此可知,铜锈中含有_______________元素。

(4)下列各变化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食盐逐渐溶解在水中 B.潮湿的衣服在阳光下晒干 C.空气液化后再蒸发得到气态的氮气和液态氧气 D.蜡烛燃烧后,越来越短,最终消失(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上,本人首先通过用摆硬币模拟水电解的微观过程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并能积极思考化学变化的实质,为后面质量守恒定律假设的提出和守恒原因的分析奠定基础。

其次,通过实验探究,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了探究的乐趣,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了定量研究的重要性,形成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但在其中也发现了有些学生对于实验操作不是太熟练。对于方案二的开放性实验,我采用学生做实验,得出相反的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定律的内容,并通过两位化学家的不同实验方式和得出的不同结论,引导学生找出对有气体参与的反应要在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注意事项。还可以再增加一个教师演示对比实验,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实验。

再次,通过具体的典型练习对定律内容进行分析解释,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内涵,也使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等活动落到了实处。对于这种教学方法,课后学生反馈效果不错。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