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农业物流地理

 第 六 章

 农业物流地理

 学习目的

 1. 了解农业概念、农业生产特点;掌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 掌握各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布局。

 3.了解我国林业生产特点及水产业分布概况;熟悉林业和牧业的生产布局。

 4.理解我国农业与物流的关系。

 重点难点 1.重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的生产布局

 2.难点: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案例导入】

 随着高效农业和现代物流的发展扬城“伏缺”不缺菜

 伏天高温,本地主要叶类蔬菜进入“伏缺期”,但扬城市民并不缺菜吃。记者从市物价局了解到,现代物流和蔬菜市场调节解决了“菜篮子”问题,全市日上市蔬菜超过 1000 吨,叶菜价格上涨 0.5 元/500 克。

  在市郊湾头蔬菜种植基地,记者看到田间蔬菜大多已收完。一位陈姓菜农称,伏天温度太高,上一轮蔬菜收完后,需歇一个多月(到 8 月底)才开始下一轮种植。

  市价格监测中心监测显示,进入大伏天后,本地蔬菜供应较少,但蔬菜市场供应依然充足,每天上市量超过 1 000 吨,价格整体上保持平稳。

  记者在江苏联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看到,市民“菜篮子”品种多样,青菜、青椒、丝瓜、西红柿、黄瓜……蔬菜品种达 50 多种。

  据了解,连日来,市场蔬菜日上市量同比上升 15%以上。为了应对“伏缺”灾害性气候,市场方紧急调运了土豆、海带等耐储、耐高温蔬菜 400t 入库储备,随时准备投放市场。

  因受高温影响,叶菜类经不住高温,产量减少,需求量大,价格等上涨了 0.5 元//500

 克,特别是扬州市民爱吃的小青菜,出现供不应求现象;一些蔬菜批发价格与月初相比依然持平,如毛豆 O.6 元/500 克,西红柿 0.7 元//500 克,土豆 0.7 元//500 克;也有部分蔬菜批发价格下降,如青椒从 1.5 元/500 克下调到 1.0 元/500 克,豇豆从 2.0 元/500 克下调至1.2 元/500 克。

  据农林局蔬莱处陈志明处长介绍,一到三伏天本地蔬菜就跟不上趟,因此民间有“伏缺”的说法。但随着我市高效农业的逐步发展,这种情形逐渐得到改观。据悉,近年来,反季节蔬菜等新型种植技术,正不断改变蔬菜上市期。如沙头绿扬蔬菜种植基地,每天有近两万公斤的蔬菜供应宾馆、饭店、食堂等,有效地调节了市场。

 试分析:

 扬州蔬菜市场供应充足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节

 农业概述

 我国是一个农业和人口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研究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形成条件与发展变化规律,有利于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农业内涵丰富,在现代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农业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了新的飞跃,并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使农业价值观多元化、农业技术观具体化、农业产业观系统化,逐步扩展了农业发展的领域和创新模式。

 一、农业概念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机能,经过人工种植、培育、饲养等生产活动,以获得各种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农业包括广义的农业和狭义的农业。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和副业等部门,亦称第一产业。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是发展工业和其他产业所需劳动力的重要来源。

 2.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3.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4.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保障。

 5.农业是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6.农业是完善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的基础。

 7.农业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

  由此可见,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必须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生产的特点

 农业生产就是对生物及其环境条件的控制,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产物,这是农业生产最根本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土地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地,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养料水分等条件。它不仅是劳动的场所,更是提供动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的主要来源,是动植物生长生育的重要环境条件。同时,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肥料、水分、温度以至于季节、气象、气候条件等地理因素。因此,农业生产是利用自然并依靠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来获得产品的部门,土地的数量、质量和位置都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农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相比较,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

 1.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

 农业生产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的,不同地区的作物种类不同,播种、收获季节不同。这就要求不同地区要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2. 农业生产具有综合性和相 关性

  农业是由农、林、牧、渔业组成的多部门产业。农业的各部门、各门类之间,以及它们和环境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物质转换和能量循环的完整系统,即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受自然、技术和经济三类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影响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各个因素之间具有相互促进或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农业生产部门必须有机结合、综合经营、共同发展。例如,种植业可为畜牧业和水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和水产业又可为种植业和林业提供肥料,而林业又可为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等等。

 3. 农业生产具有持续性

 各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仅表现于当季,而且会持续到以后的再生产过程,产生明显的后效。

 4. 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

 农、林、牧、渔业以及各种农作物的生产、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受自然因素影响,而自然因素的变化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肥料、水分、温度,以及季节、气象、气候因素,而这些因素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在不同的季节里,农作物处于不同的生长过程,光、热、水、土等农业资源和基本设施也会出现季节性余缺现象。因此,农业生产必须因时制宜,要不违农时,合理设置农业布局和结构。

 5. 农业生产具有不稳定性

 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对有些作用于经济效果的因素,人力是难以控制的,特别是在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若受到灾害性气候变化的影响,就会造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导致产量不稳定、农产品品质差异很大。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和产量的影响,在有些地区是正效应,但在另一些地区可能就是负效应。

 目前,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我国农业生产呈现出了新特点:在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等方面,农业生产出现区域化分工态势;农产品优质专用化趋势明显,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大面积应用;农民面向市场的意识普遍增强。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农业新技术和优质产品技术得到了大面积推广。

  第二节

 种植业

 种植业即植物栽培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利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粮食、副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的社会生产部门。种植业是大农业的重要基础,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与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还为轻纺工业、食品工业提供原料,为畜牧业和渔业提供饲料。同时,种植业的分布和发展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有直接影响。中国农业中种植业的比重较大,其产值一般占农业总产值的 50%以上,它的稳定发展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均有重要意义,如图 6-1。

 种植业主要农业作物分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又称食用作物,包

 括谷物作物、薯类作物和豆类作物。而经济作物是指除粮食、饲料、绿肥等作物之外的各种作物的统称。从作业技艺上可分为农艺、园艺、树艺三大体系。狭义的经济作物仅指棉、麻、油、糖、烟、蔬菜等大田经济作物,即农艺作物体系;广义的经济作物还包括蔬菜、瓜果、花卉等园艺作物。

  图 图 6 6- - 1 中国种植业分布

 一、粮食作物

 (一)

 粮食生产的发展概况

 旧中国粮食生产在农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生产力水平低,无法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新中国成立以后,粮食生产迅速发展,逐步建立了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机制,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产量逐年提高,现已成为世界上生产粮食最多的国家。

  中国粮食在生产结构上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是粮食作物所占耕地虽不断减少,但因提高了复种指数,播种总面积无明显变化;二是粮食作物品种构成中,小麦、玉米、薯类等作物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比重,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三是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种植业生产结构,广泛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改善粮食生产投资环境。

  此外,粮食生产布局也有所改变。过去中国的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以及东北平原的部分地区,其他地区所占比例很低。随着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及农业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中国东北、西北、

 西南以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内地山区迅速发展了粮食生产,建立了新的粮食生产基地。

 (二)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布局

 粮食生产是农业的重要部分。主要粮食作物有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薯类和大豆等。其中,稻谷、小麦和玉米是世界上三大粮食作物,中国是三大粮食作物主产国。不同种类的粮食作物分布地区不同,基本情况是:

 1. 稻谷

 稻谷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被称为“亚洲粮食作物”,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产稻谷最多的国家,在全国粮食生产和人民生活消费中均占第一位。

  稻谷按其地区差异大致可分为两大产区,如图 6-2 所示:

 (1)南方稻谷集中区。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稻谷播种面积占全国的 95%左右。根据其栽培制度、品种类型及分布位置的不同又可细分为3 个区。①华南双季稻区,包括两广、福建、海南、台湾等省区,是我资源最丰富、复种潜力最大的地区。②长江中下游单、双季稻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及四川东部、河南南部、陕西南部等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③云贵高原稻谷区,主要包括云南和贵州。云贵高原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水稻品种也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海拔 2000 米左右地区多种植粳稻,1500 米左右地区是粳稻和籼稻交错分布区,1200 米以下地区以种植籼稻为主。

 (2)北方稻谷分散区。本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等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以种植早熟粳稻为主。

  图 图 6 6- - 2 我国稻谷分布图 2. 小麦

 小麦是我国仅次于稻谷的第二大粮食作物,称为“国际粮食作物”。我国也是小麦栽培最古老的国家之一,约有 4500 年的历史。在我国平均粮食消费构成中,小麦约占 1/4 以上,其中北方居民的消费比重比较高。目前,小麦大量生产并转化为商品粮的为华北及西北部分地区,以及安徽、江苏、四川、湖北。如图6-3 所示。

  (1)春小麦区。我国春小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 10%以上,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大雪山以西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地区。小麦只能在春天播种,当年收割,是一年一熟制作物。其中,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为主要产区。

  (2)北方冬麦区。分布在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的各省区,包括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省。这是我国最大的小麦生产区和消费区,该区小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 2/3 以上,有我国的“麦仓”之称。

  (3)南方冬麦区。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横断山以东地区,安徽、江苏、四川和湖北等省为集中产区,大部分为棉麦和稻麦两熟制。本区居民以稻米为主食,故小麦商品率较高。

  图 图 6 6- - 3 我国小麦分布图

 3. 玉米

 玉米的适应性强、用途广、产量高,是我国最主要的杂粮,在粮食作物中的地位仅次于水稻和小麦。我国玉米分布广,大量出产于山东、河北、四川、辽宁、吉林等地。

 4. 高粱

 高粱具有抗旱、耐寒、耐盐碱和喜温的特性,适应性强,分布广泛,是我国重要的杂粮作物之一。它集中分布在东北和黄河中下游各省。

 5. 谷子

 谷子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传统作物,具有生长期短、需水量小、喜光耐旱等特点。它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松辽平原、内蒙古西部等地区,以山西、陕西、河北、山东、河南等省种植较多。谷子容易储藏,适宜作为储备粮,营养价值较高,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直至黑龙江的克山地区。

 6. 大豆

 我国大豆种植分布十分广泛,集中分布在松辽平原和黄淮平原。松辽平原是我国生产历史最长、产量最大、出口最多的大豆生产基地。

 7. 薯类

 薯类方面,我国以甘薯为主,其次是马铃薯。

 甘薯是喜温作物,并有一定的抗旱能力,适宜种植在疏松沙质的土壤中。我国甘薯分布极为广泛,但集中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其中以山东、四川省的产量最多。

  马铃薯适合于温凉气候,生长期短,具有抗酸而不耐碱的特性,分布也很广泛,主要集中在东北北部、内蒙西部、山西和河北北部及四川北部等气候凉爽地区,以东北、内蒙古产量最多。

 二、经济作物

 (一)经济作物的发展概况

  经济作物是人民不可缺少的农产品,也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在种植业中的地位仅次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又称“技术作物”、“商品作物”或“工业原料作物”。

  与粮食作物比较,经济作物具有地域性强、用途广、经济价值高、技术要求高、商品率高等特点,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严格,宜于集中进行专门化生产。因此,发展经济作物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增加资金积累和外汇收人,活跃城乡市场,促进轻工业发展,提高农民收人等都有重大意义。

 (二)主要经济作物的生产布局

 经济作物的种类繁多,可分为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水果和其他经济作物。不同种类经济作物的分布地区不同,基本情况是:

 1. 纤维作物

 纤维作物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主要有棉花、麻类和蚕茧等。

 (1 1 )棉花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棉国,棉花是我国最大宗的经济作物,是我国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也是医药、化工、军工等部门的重要原料。棉花原产亚热带,是喜温、好光、生长周期长的农作物,棉花需降水量为 450-650 毫米,棉花是深根作物,要求深厚疏松的土壤,以中性至微碱性的沙壤土最为适宜。棉花产地分布广泛,除青、藏、蒙外,各地都有种植。我国棉花可分为五大棉区,如图 6-4所示:

 ①黄河流域棉产区

  该区主要范围在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的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北部、河南东部、关中平原和汾河谷地,其中棉花产量以河南、山东、河北最多。该区一直是我国最大棉产区,目前亩产量低于长江流域亩产量。

  ②长江流域棉产区

  该区范围主要在秦岭淮河以南、南岭以北、青藏高原以东的长江流域地区。棉花产地主要集中在江苏的沿江沿海地带、上海市郊、浙江杭州湾地区、江汉平原、安徽沿江平原、湖南和江西的滨湖平原,以及四川的沱江和涪江流域。本区接近各纺织工业中心,交通便利。

 ③西北内陆棉产区

  该区主要是六盘山以西的沿黄河灌区、河西走廊和新疆全境。棉田主要分布在新疆和河西走廊地区,其中新疆棉田占 90%。该区棉花质量最佳,是我国长绒棉生产基地。新疆是全国产棉第一大省区,约占全国棉产量的 20%以上,是极具发展前景的地区。

  ④辽河流域棉区

  该区范围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的辽河及大凌河两岸的平原和辽东半岛,区内气温低,生长期短,是植棉面积不大、历史较短的棉区,棉花产量低。今后本区不宜扩大棉田,而应选用抗旱、高产早熟的品种来提高棉花产量。

 ⑤华南棉区 该区位于我国长江棉区以南各省,包括粤、桂、闽、台、滇、黔南等地区,区内高温多雨,病虫、杂草危害严重,适应性较差,棉田少而分散,今后可发展多年生木棉。

 江苏、湖北、山东、河南、河北和新疆等省区,是我国调出商品棉的主要地区。

  图 图 6 6- - 4 中国棉花生产分布

  (2 2 )麻类

 苎麻、亚麻为纺织工业的精纺纤维,主要用于纺织中高档衣服面料;红麻、黄麻、剑麻、大麻为粗纺纤维,用于包装和水土保持等行业的原料。

 苎麻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常年种植面积10-20万公顷,纤维总产达25万吨。亚麻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和内蒙、甘肃、宁夏等地,常年种植面积 10-15 万公顷(不包括油用亚麻)。

 黄麻主要用于麻袋编织,分布在广东、广西、浙江;红麻是引进品种,主要生产麻袋、麻绳和造纸,分布在安徽、河南、浙江、广东;剑麻是纺织夏布的优良原料,湖北、湖南、四川、重庆、广东、广西等地分布广;亚麻用于纺织帆布、帐篷、水龙带等,黑龙江、吉林、新疆等省分布广,黑龙江的亚麻产量占全国麻类总产量的 40%左右。

 红麻纤维拉力强、耐腐、吸湿、散水快,可纺织包装用麻袋、麻布,也可织地毯、制造绳索等,还可造纸,麻骨可制成纤维板,麻叶是牲畜的好饲料。

 (3 3 )蚕茧。

  我国是世界上养蚕最早的国家,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素有“东方丝国”之称。蚕茧包括两种:

 ①桑蚕茧。我国有三大桑蚕茧基地,即太湖流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其中太湖流域为我国最大的桑蚕茧基地。

  ②柞蚕茧。我国柞蚕茧也有三大产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豫西山地,其中辽宁省产量最多。

 2. 油料作物

 油料作物品种繁多,主要有花生、油菜子、芝麻、胡麻、大豆、向日葵等,如图 6-5。我国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在经济作物中居首位,是世界上油料作物种植最多的国家。

  (1 1 )花生

 花生生产分布广泛,除西藏、青海外全国各地都有种植,主要集中在山东、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广西、辽宁、四川、福建等省区,其中山东的产量居全国首位,其次是广东。目前,全国花生生产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区:一是渤海湾周围的丘陵地及沿河沙土地区,是我国最大的花生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二是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的丘陵及沿海地区。

 (2 2 )油菜

 油菜是我国播种面积最大、地区分布最广的油料作物。我国是世界上生产油菜子最多的国家。我国以种植冬油菜为主,长江流域是全国冬油菜最大的产区,其中四川省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之首,其次为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贵州等省。春油菜主要集中于东北、西北北部地区。

 (3 3 )芝麻

 我国是世界上生产芝麻最多的国家之一。芝麻是一种含油率很高的优质油料作物。我国芝麻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安徽、山东等省,其中河南省产量居全国首位。

 (4 4 )大豆

 我国是大豆的故乡,年产量目前在世界排居第三位,在美国、巴西之后。大豆既是粮食作物,又是油料作物(属于经济作物),同时也是副食品的重要原料,

 营养价值高,因而大豆在农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我国大豆分布广泛,而以东北松辽平原和华北的黄淮平原最为集中。松辽平原是我国最主要的大豆生产基地,主要集中于松花江、辽河沿岸和哈大线沿线。其中,哈尔滨、辽源、长春被称作我国大豆的“三大仓库”,其单产和商品率居全国之冠。

 (5 5 )向日葵

 向日葵是一种出油率和营养价值都很高而又高产的油料作物。其分布范围很广,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区,是向日葵油商品生产基地,其中内蒙古的产量最高。

 图 图 6 6- -5 5 我国主要油料作物分布图

 3. 糖料作物

 糖料作物主要包括甘蔗和甜菜,其中以甘蔗为主。甘蔗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各省区,甜菜分布在北方各省区,所以有“南蔗北甜”的特点,如图 6-6 所示 (1 1 )甘蔗 甘蔗是热带和南亚热带经济作物。我国甘蔗主要分布在北纬 24 度以南的地区,其中以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海南、云南、四川等省区种植面积最大。

 广东是我国种植甘蔗最多的省份。

 (3 3 )甜菜

 我国甜菜主要分布在北纬 40 度以北各省区,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吉林、甘肃、宁夏为主要产地。黑龙江是我国甜菜的最大产区,甜菜的生产基地有黑龙江的松嫩平原西部、吉林西部、内蒙古河套地区和新疆玛纳斯地区。

 图 图 6 6- - 6 我国糖料经济作物分布图

 4. 其他经济作物

 (1 1 )

 烟草

 烟草原产于南美洲,按初加工的方法不同,分为烤烟和晒烟两种,我国以烤烟为主。我国烟草的分布很广,河南、山东、云南、甘肃、湖南五省是我国重要的烤烟产地。其中,河南是我国最大的烤烟产区,产量占全国的 1/3,主要分布在许昌、南阳、周口和驻马店等地。山东烤烟主要分布在潍县到淄博的胶济铁路沿线,以昌潍地区的益都、临朐两地最为集中。云南的烤烟质量最好,分布在曲靖、玉溪、昭通等地。

 (2 2 )

 茶叶

 茶叶原产我国,属热带、亚热带作物,喜暖温,要求深厚能排水的酸性与微酸性土壤,茶叶是我国传统饮料,也是主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茶叶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山丘地带,以浙江、湖南、安徽、四川、福建、云南、湖北等省为主,如图 6-7 所示,宜在华南茶区的云南、广东、桂南、闽南等地分别建立红茶、普洱茶、乌龙茶基地;在西南茶区的四川、贵州建立红茶基地;在江南茶区的闽南、鄂西南、赣北、闽北分别建立红茶、绿茶、乌龙茶基地,在福州、长沙、苏州、桂林等地建立花茶基地;在长江以北茶区的皖中、鄂东南、陕南、豫南建立绿茶基地以及在湖南、河北、四川、云南等省建立茶叶生产基地。

 图 图 6 6- -7 7 中国茶叶产区分布

 (3 3 )

 水果

 我国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果树多达 300 多种,1000 多个品种,居世界首位。水果生产相对集中于三个区域——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近年来,水果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总产量由改革开放之前的世界第八位上升为第一位,出口量激增。我国主要水果生产及布局如下: ①苹果。苹果是我国产量和消费量名列第一的大宗水果。主要分布于渤海沿岸、黄河中下游以及苏北、皖北和新疆伊犁等地。山东是我国最大的苹果产地,陕西省的苹果生产发展快速,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山东,居全国第二位,而质量和人均产量居全国第一位。

 ②梨。梨也是我国的大宗水果,总产量世界第一,在国内仅次于苹果。梨的

 产地与苹果接近,只是适应性更强,比苹果更耐贫瘠,种植更广,以冀、鲁、辽产量最多。

  ③葡萄。葡萄是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的首选作物之一。集中产区有新、鲁、冀、陕、吉、辽、豫、京等省区市。吐鲁番无核葡萄在国内外市场久负盛名,多被制成葡萄干,远销海内外。

  ④其他水果。还有柑橘、柿、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红枣、核桃、板栗等。柑橘主产于川、浙、粤、桂、湘、闽等省区。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以粤、桂、闽等省区为主产区。干果以冀、鲁、鄂、豫、贵等地为主,其中,板栗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名扬国内外。

  (4 4 )热带经济作物

 热带经济作物主要包括橡胶、油棕、咖啡、胡椒等。以橡胶种植面积最大,占热带经济作物总面积 80%以上,次为胡椒、咖啡、油棕等,分布于琼、粤、滇、桂、闽 5 省区的南部,尤以海南岛和西双版纳最集中,是中国天然橡胶和胡椒的生产基地,咖啡生产也有发展,但规模不大。

 (5 5 )土特产

 我国自然条件复杂,开发历史悠久,各地从事农业生产的传统习惯千差万别,形成为数众多的土特产。主要有油漆类、干菜类、调味品类,药材类。

 第三节

 林业、畜牧业、水产业

 一、林业

 林业是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产品的生产行业。它包括造林、育林、护林、采伐、集运、加工制造等一系列生产环节。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是陆地上最典型、多样性和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它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保护和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旱防涝、保持水土、改善自然条件、保持生态平衡,还能够提供大量木材和各种林副产品。

 (一)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

 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并由林下木、草被、动物、微生物、土壤、气候、水

 文等共同组合的综合体。目前我国森林资源有以下四个特点。

 1. 树种资源丰富

 我国幅员广阔,地跨寒、温、热三个气候带,自然条件复杂多样。我国的树种资源十分丰富。此外,我国的竹林资源丰富,竹种繁多居世界之冠,全世界竹类有 50 多属,我国占 20 多属,有 200 多种。

  2. 森林覆盖率低

 我国森林覆盖率大约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 70%,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25%,可见我国森林覆盖率还是很低的。

 3. 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匀

 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很不均匀,东北、西南多,华北中原少,西北更少,而且森林资源多数分布在交通不便或是江河的源头和分水岭及边远地区,如由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东北部组成的东北林区;由四川、云南和西藏东南部组成的西南林区。这两个林区土地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 20%,森林面积却将近占全国的一半,森林蓄积量占全国的 75%,见表 6-1。

 表 表 6 6- - 1 我国森林资源分布情况

 地区 森林面积(万 ha)

 比重(%)

 森林蓄积量(亿m 3 )

 比重(%)

 森林覆盖率(%)

 东北、内蒙古林区 3657 27.8 30 30.3 20.3 西南高山林区 2811 21.3 44.6 45 22.07 南方集体林区 4664 35.4 14.6 14.7 30.05 其它地区 2041 15.5 9.9 10 5.06

 我国经济林的分布也很集中,如油茶林 69.3%集中于湖南、江西两省;油桐林集中于四川、贵州、湖南三省,其他南方省区虽有适生树种,面积却很少。

 4. 用材林和成、过熟林比重大,经济林、防护林比重小

 根据森林的功能及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森林可分为六类,即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林和竹林。我国六大类森林,在森林总面积中所占的

 比重,用材林为 80.3%,经济林为 7.1%,防护林为 6.5%,薪炭林为 2.7%,特种林为 0.5%,竹林为 2.9%。用材林比重大,是一个相对的优势,其他林类尤其是经济林、防护林比重小,则是其不足之处。在现有森林中成、过熟林比重也很大,据统计,在 75.5 亿立方米的木材蓄积量中,成、过熟林占 69%。

 (二)我国主要林区 的分布

 1. 东北、内蒙古林区

 该区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森林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等区域,涉及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三省。这里森林集中连片,绵延不断,富有“东北林海”之称。树木以红松、云杉、桦树、兴安落叶松等用材林为主。现有森林面积和木材蓄积量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

 该林区交通便利,铁路运输发达,林业生产基础好,机械化水平高;长期以来,这里既是全国建筑用材、坑木、枕木、造纸用木材的重要供应地,也是全国森林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2. 西南林区

 西南林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森林主要集中在藏南山地、横断山脉、滇南、川西和云贵高原地区,行政区划涉及云、贵、川、渝、藏 5 省区。是我国树种最丰富的林区。主要树种有云杉、冷杉、高山栎、云南松等 本区林木利用及资源状况,区内分异明显,因此发展方向不同。藏南即横断山脉地区地处边远,且地形高差大,交通阻塞,开发较晚,成熟林、过熟林比重大,因此,发展交通是促进本区林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3. 南方林区

 南方林区指秦淮两岸、云贵高原以东的广大山地、丘陵区。这里林木分散,相对集中成小片林区,各地森林资源差别很大,既有覆盖率占全国各省区之首的福建,也有林木资源相当稀缺的江苏。本区林木以人工林和次生林为主。林种除用材林外,各种经济林木所占比重大,是我国最重要的人工和经济林区。

 南方林区地处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种类多,生长快。本区开发早,交通便利,接近经济发达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木材及林副产品供应地。

 4. 防护林区

 防护林是为了调节气候,减免干热风、风沙及旱、涝、碱等自然灾害所营造

 的林带或大片森林。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地营造的防护林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五大防护林体系:①“三北”防护林体系②沿海防护林体系③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④平原防护林体系⑤太行山绿化工程。

 二、畜牧业

 畜牧业是具有深加工性质,不但能向轻工、化工、制革、制药工业提供原料,又能向人们提供肉、蛋、奶类食物的主要产业、商品率较高。

 (一)畜牧业生产分布

 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我国畜禽业在空间分布上,首先是由东南向西北有规律地分为农区畜牧业、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和牧区畜牧业。其次,在各区域之内又有呈点状分布的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城郊畜牧业。

 1. 牧区畜牧业

 牧区畜牧业是指分布于我国西部和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原畜牧业。这一区域有全国著名的内蒙古、新疆和青藏牧区。

 2. 农区畜牧业

 我国东南部广大农耕区,虽面积不到国土 1/2,但耕地和人口占全国绝对多数,虽以耕作业为主,畜牧业仅居从属地位,但却在全国畜牧业中占重要地位。牲畜总量占全国 70% 以上,所提供的肉、奶、禽蛋等占全国的 80%左右。

 3. 半农半牧区

 在我国农区与牧区之间存在一个大致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并逐渐加宽的半农半牧地带。包括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大部,南部的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

 4. 城郊畜牧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非农业人口对肉、奶、禽、蛋等畜禽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各中心城市周围逐渐形成一些集约化、现代化水平高的畜禽产品供应基地,即城郊畜牧业。虽占地不广,但城郊畜牧业在产值和产量上所占比重却直线上升,显示出勃勃生机。

 (二)主要畜牧业基地

 经过长期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一些畜牧业生产优势区域,它们是新形势下

 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依托。目前重点建设的畜牧业基地有以下五处。

 1. 大兴安岭两侧肉乳和皮毛生产基地

 本基地包括黑龙江与吉林西部、内蒙古东部。这里为草甸草原区,大面积分布着天然草场,是我国重要的肉、乳、皮毛生产基地,着重发展乳、肉兼用牛和细毛羊与半细毛羊。

  2. 新疆北部细毛羊、肉用牛羊和马生产基地

 这里是我国荒漠草原发展畜牧业条件较好的地区。阿尔泰山与天山垂直分布的山地草场,饲草类型多,可供细毛羊、肉用牛及马匹的发展;山间盆地和谷地具有生产饲草饲料的良好条件,新疆细毛羊、阿尔泰肥臀羊、伊犁马等优良畜种都分布在这里。

 3. 青藏高原东部牛羊肉、乳、毛生产基地 这里的天然牧场是亚高山和高山草甸,牧区条件虽不如上述两个基地,但却是青藏高原上畜牧业发展条件最好的地区,目前以绵羊、山羊、牦牛和马等各种牲畜为主。牦牛和藏绵羊是这里的特有畜种。

 4. 华北和西北农牧交错区牛羊肉、毛生产基地

 本基地包括河北承德、张家口地区,晋西北和陕甘的黄土高原。这里自然条件较牧区好,临近畜产品消费地,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一定条件,但目前生产水平很低。

  5. 东部平原地区以养猪、禽为主的肉、蛋生产基地

 这些地区是我国主要产粮区,是猪、禽集中产区。该区要重点建设区域有东北平原牛、羊、猪饲养基地,四川盆地肉猪供应基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商品畜禽生产基地,黄淮海平原黄牛、猪生产基地。

 三、水产业

 我国发展水产业的条件十分优越,无论是淡水水产还是海洋水产,资源条件均属世界一流。

  1. 海洋水产业

 海洋水产业主要是指对海洋中的鱼、虾、蟹、贝等海产资源进行人工繁殖、合理捕捞和加工利用的生产活动。我国发展海洋水产业条件十分优越,大陆海岸

 线长 1.8 万千米,沿海分布着众多的港湾、岬(jiǎ)角、岛屿和广阔的沿海滩涂。在世界上,我国海水养殖和海水捕捞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三位。海水养殖比重已超过天然捕捞。

  (1 1 )渤海海区

 渤海位于我国北部,是三面环绕陆地的内海,总面积 7.7 万多平方千米,平均水深 18 米,有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三大海湾,有辽河、滦河、海河和黄河流人。该海区主要水产有鰳鱼、对虾、毛虾及海蟹等。

 (2 2 )黄海海区

 黄海位于我国大陆和朝鲜半岛之间,为半封闭性浅海,总面积约 38 万平方千米。本海域北部水域较深,有一冷水团,是我国冷水鱼类如鳕鱼等分布的海域。黄海海区主要经济鱼类有大小黄鱼、带鱼、乌贼、鳕鱼、鱿鱼、鲐鱼、鰳鱼等。

  (3 3 )东海海区

 东海包括广东省南澳岛至台湾省鹅銮鼻一线以北、黄海以南的大片水域,总面积约 77 万平方千米,其中大陆架面积近 52 万平方千米。这里是沿海四大经济鱼类即大小黄鱼、带鱼、墨鱼的重点产区。东海海区的舟山渔场是全国最大的海洋渔业基地。

 (4 4 )南海海区

 南海是我国仅次于东海的第二大海洋水产区,总面积约 350 万平方千米,大小岛屿 800 多个。主产蓝圆参、阑鱼、沙丁鱼、鲨鱼、海蛇等,也产四大经济鱼类(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墨鱼)等近海鱼种。

 2. 淡水水产业

 我国淡水水产业主要集中在降水丰沛、地表水域宽广的东部季风区。根据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和生产水平方面的差异,可分为四大淡水水产区。

  (1 1 )长江、淮河流域淡水水产区

 本区主要包括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南岭以北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盆地和丘陵区。本区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水产基地,主要经济鱼类既有被称为“四大家鱼”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也有鲤鱼、鲫鱼、鳊鱼、淡水虾、甲鱼、河蟹等家养、野生皆宜的多种水产品,还有鳗鱼、江鲚等徊游鱼类,还有巢湖与太湖的特产银鱼。本区水产养殖和天然捕捞并举,养殖业发达,水产商品率高。

 (2 2 )珠江、闽江流域淡水水产区

 本区主要包括闽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西江、东江、北江流域及南岭以南的农村池塘等水面,以珠江三角洲为重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历史形成的“基塘渔业”技术,在新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得到发扬光大,如图 6-8 所示。

 图 图 6 6- - 8 桑基鱼塘示意图

 (3 3 )黄河、海河流域淡水水产区

 本区包括秦岭-淮河一线以北、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的大片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本水产区主要有鲤、鲫 、鳊等水产。

 (4 4 )黑龙江、辽河流域水产区

  本区水域大多分布在北纬 40 度。以北地区,气候寒冷,结冰期长,是我国重要的冷水性鱼类产区。本区名产有镜泊湖鲫鱼、兴凯湖大白鱼、嫩江上游的哲罗鱼,特别是大马哈鱼、鲑鱼、鲟鱼和鳇鱼,是全国稀有的名贵鱼类。

  第 四 节

 物流与农业

 农业物流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中心而发生的一系列物质运动过程和与之有关的技术、组织、管理等活动,涉及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搬运、配送和信息管理等。其中包括根据商流关系来确定物流内容、物流方式、物流环节、物流手段以及物流规模(流量、流向、流程)等内容。农业物流是农业流通生产力贯穿于农业经济运行的实物运输形态,也是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运行的配套系

 统。

  根据农业物流各阶段的任务和管理形式不同,可分为农业供应物流、农业生产物流和农业销售物流三种物流形式。根据农业物流作用的产品对象不同,又可将其分为粮食作物物流、经济作物物流、林产品物流、畜牧产品物流、水产品物流和其他产品物流。

 一、中国农业物流的基本特征

 1. 农业物流涉及面广量大

  农业物流的流体包括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的产出物,基本涵盖了种苗、饲料、肥料、地膜等农用物资和农机具,以及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和林业等,物流节点多,结构复杂。由于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使得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农用生产资料的产销供需量庞大,仅化肥一项,2017 年我国化肥消费量达5527.1 万吨(纯养分),占世界总消费量的 1/3,化肥使用量占世界的首位。目前中国用于生活消费的农产品主要以鲜食鲜销形式为主,在分散的产销地之间要满足消费在不同时空上的需求,使得中国农业物流面临数量和质量上的巨大挑战;现在中国用于生活消费的农产品商品转化比例相对较低,但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纺织和化工业在我国工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2. 农业物流具有独立性和专属性

 由于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生化特性使得农业物流的流体有别于一般物流的流体,从而使农业物流系统及储运条件、技术手段、流通加工和包装方式都具有独立性,而农业物流的设施、设备和运输工具也具有专属性。因此,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农业物流所需投入大、发展慢。

 3. 保值是中国农业物流发展的核心

 由于中国农业物流的发展水平较低,每年农产品在物流和流通环节的损耗巨大,因此农业物流的流体与载体等其他要素如何匹配,如何运用物流技术使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有效保值,这是当前比农业物流增值更为重要的核心问题,减少产品物流和流通损失应该放在与农业生产等同重要的地位。

 二、我国现阶段农业物流存在的不足

 1. 农产品物流难度大,差异性显著

  农村物流的服务对象既涉及生产资料等无生命的生产要素,也涉及有生命的

 产品,如植物的根、茎、花、果、叶、种子等,家畜家禽的肉、皮、毛、蛋、奶等。由于这些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农村物流对加工、储存、保管、运输等都有特殊要求,如粮食的散装运输、水产品的冷冻运输、分割肉的冷藏运输、牛奶等制品的恒温运输等,因而农村物流在运输、储存、加工、保管等方面相对城市物流更复杂。由于不同地域、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东西部、沿海和内陆各地区经济和物流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了农村物流的巨大差异性,带来农村物流系统本身以及农村物流系统和其他物流系统之间衔接的复杂性。农村物流的差异性,必然要求农村物流服务的多样性和个体物流服务的专业化,对建立现代农村物流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

 2. 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和管理手段落后,流通效率低下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信息网络平台等公共设施仍然落后。我国农副产品流通量很大,但是由于现代化冷藏储运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其中 80% 以上的农产品是采取常温保存、流通。许多进行农产品运输的企业拥有的运输手段单一,运输网络也不完善,重复、对流运输比率较高,货运汽车空驶率高,返空现象严重,使得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大打折扣。农场、合作社等流通企业管理技术差,自动化装备少,大量靠手工操作,信息管理系统不健全,网络营销少,农产品信息服务不周到、不及时,以至于农产品流通不方便、速度慢、交易率低,资金周转不快。

 3. 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低,农产品流通渠道狭窄

 首先,农户作为农产品市场主体之一,在现实中很难真正承担起市场主体的角色。其次,缺乏能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代理人或者中介组织。再次,由于政策方向的原因,国有流通企业在部分农产品流通中仍居垄断地位,其他各类流通组织无法与之形成公平竞争。但国有商业普遍面临着机制不活、为农民服务的意识不强、企业亏损严重等棘手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又进一步影响着农产品的流通。最后,目前在农村物流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的农村经纪人、贩运大户等市场主体,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数量少,商品流通效率不高,组织化程度低,内部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经济实力不强,缺乏足够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开展系列服务的功能。不成熟的市场主体,有限的流通渠道难以支撑无限的农村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使农产品流通陷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中。

  4. 农村物流体系中信息建设滞后

 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和流通管理部门对农村物流市场信息服务工作重视不够,虽然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络,但网络在乡村出现断层,不能有效地进行农产品

 市场信息采集、加工、整理和发布工作,发布的信息时效性差,信息质量低,无法起到市场信息的指导服务功能;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市场发育不足,市场分割明显,条块管理责权不清,造成农民获取信息难度大、成本高。

 5. 物流理论、专业人才 匮乏

 相比较而言,中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非常落后,从事物流研究的学校和专业研究机构还很少,针对农村物流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微乎其微,而农村物流的主体农户和中介组织合作社普遍缺乏专业的物流教育与培训,导致农村物流业缺乏先进的管理理论和专业的管理人才。

 三、发展农业物流的意义

 1.建立现代化农业物流体系是建设和完善高效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客观要求。

 2.建立现代农业物流体系是促进农民重视农业管理和成本核算的驱动力。

 3.建立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可以大大降低和分散农业经营风险。

 4.建立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可以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四、农产品物流

 1. 农产品物流概念与特点

 (1 1 )农产品物流概念

 农产品物流是指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实现农产品价值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经济活动。

  农产品物流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农产品价值增值和组织目标(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不仅能够降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成本,还可以使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增值,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2 2 )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①农产品物流数量特别大,品种特别多。

 ②农产品物流要求高。一是由于农产品与工业品不同,它是有生命的动物性与植物性产品。因此,农产品的物流特别要求“绿色物流”,即在物流过程中做到不污染、不变质。二是由于农产品价格较低,一定要做到低成本运行。三是由于农产品流通涉及保证与提高农民的收人。因此,在物流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服务增值,即农产品加工转化、农产品加工配送。

  ③农产品物流难度大。一是包装难,二是运输难,三是仓储难。虽然我国农产品物流活动出现得比较早,但无论是在农产品物流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际操作方面,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都很缓慢。

  ④农产品的物流范围广。农产品生产的地域性与消费的普遍性、生产的季节性与消费的全年性之间的矛盾,造成农产品供给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农产品不仅要直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还要向食品工业、轻纺工业和化工工业提供原料。因此,农产品在储运过程中,需要设立专门的仓库、输送设备、专用码头、专用运输工具和装卸设备等。

  ⑤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要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并逐步搞好农产品信息处理与发布工作以及市场信息咨询服务,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另外,人类对农产品的要求是其更方便、营养、卫生、安全和回归自然,以及无污染、无公害、反季节性农产品。同时工艺型、风光型、保健型农产品也将在应运而生。

 2. 粮食物流

 粮食物流在全社会的物流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我国将重点建设东北、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含四川)、东南沿海以及京津地区等五大粮食现代物流通道。

  我国发展粮食现代物流的主要通道为东北地区粮食流出通道、黄淮海地区小麦流出通道、长江中下游(含四川)稻谷流出和玉米流入通道、东南沿海粮食流入通道、京津地区粮食流人通道。在浙江、福建、上海和广州一带有粮食港口周转站及其专用码头。

 3. 我国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建设

 (1 1 )华南规模最大的农产品物流中心 —— 广州惠州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

 惠州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是一个高标准、高起点、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

 实用化的批发市场,其交易品种分为蔬菜、水果、粮油、副食、土特产和冻品、禽蛋、水产品以及山珍海味等名、优、特、新农产品。整个中心集农产品现货交易、直销展销、包装加工、连锁配送、运输仓储、电子商务于一体,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农产品集散中心、信息中心、价格指导中心和加工配送物流基地,可辐射到惠州、深圳、东莞、河源、梅州、粤东、江西、福建及港澳地区。

 (2 2 )东北亚地区最大的农产品物流中心 —— 长春现代化农...

推荐访问:第六章 地理 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