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的辨证选方及康复保健 中医眩晕症的辩证

  眩是指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自感身体或外界景物旋转摆动,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舟,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心慌,甚则有肢体偏斜欲倒等症状。
  眩晕是中老年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状,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如美尼尔病、前庭及迷路神经感染、前庭神经炎、高血压、低血压、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脑动脉硬化、神经官能症等。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无风不作眩。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症见头晕目眩、头涨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治疗宜平肝熄风,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杭芍、玄参、代赭石、钩藤、夏枯草、夜交藤各15克,龙骨、牡蛎各20克,龟板、天麻、牛膝各10克。水煎2次对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
  无痰不作眩。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清阳,发为眩晕。兼见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治宜化湿祛痰,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橘红、天麻、竹茹各10克,白术、泽泻各15克,茯苓20克,牡蛎30克。水煎2次对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
  无虚不作眩。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脑失濡养,发为眩晕。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淫欲房劳过度,或有遗精滑泄之疾,或年老体衰,肾精耗伤,脑髓不足,也为眩晕之因。气血亏虚型眩晕,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不华、心慌气短、食少身倦。治宜补益心脾、培补气血,可用归脾汤治之:黄芪、党参各20克,白术、远志、木香、甘草各10克,茯神、当归、炒酸枣仁、龙眼肉各15克,大枣10枚。水煎2次对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若肾精耗伤引致的眩晕,可伴见腰膝酸软、神疲健忘、遗精耳鸣、记忆减退等。可用补肾定眩汤治之:枸杞子、山药各30克,菊花、熟地、菟丝子、女贞子、山萸肉各15克,肉苁蓉20克,杜仲10克。水煎2次对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
  一旦发生眩晕症,可根据以上几种类型辨证选方治疗,定会收到良好效果。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采取正确的康复保健措施,以利于缓解症状,防止复发,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
  一、饮食调养。眩晕病人的饮食以富有营养和新鲜清淡为原则,多食蛋类、瘦肉、青菜及水果。忌食肥甘辛辣之物,如肥肉、油炸物、酒类、辣椒等。营养丰富,以补其虚,气血旺盛,脑髓充实,对贫血、白细胞减少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引起的眩晕,尤为重要。肥甘辛辣之品,能生痰助火,每使眩晕加重,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病人应当慎用。眩晕急性发作期,应适当控制水和盐的摄入,现代医学认为,可减轻内耳迷路和前庭神经核的水肿,从而使眩晕症状缓解或减轻发作。
  二、精神调养。眩晕病人的精神调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忧郁恼怒等精神刺激可致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诱发眩晕。因此,眩晕病人应胸怀宽广,精神乐观,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对预防眩晕发病和减轻发作十分重要。
  三、休息起居。过度疲劳,睡眠不足为眩晕的诱发因素之一,不论眩晕发作时或发作后都应注意休息。在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站立时加重,卧位时可使症状减轻,并能防止晕倒而发生身体伤害。保证充足的睡眠甚为重要,眩晕病人往往在充足睡眠醒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再者,应尽量避免头颈左右前后的转动,如内耳病变,可因头位改变影响前庭系统而发作眩晕;颈椎病患者颈部转动或仰俯,可使椎动脉受压而影响血液循环、脑供血减少而发作眩晕。声和光的刺激也可加重眩晕,故居室宜安静,光线暗淡,或闭目休息。

推荐访问:辨证 眩晕 康复 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