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分析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创新—激荡中国发展的春潮--创新对中国新一轮发展的推动性作用

 姓 名:学 号:任课教师:上课地点:完成时间:

 摘要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这一重要论述,是顺应世界科技发展大势、面向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所做出的重大判断,是我们党对科技创新作用的新认识,对于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重大作用,更好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字:创新 发展 动力 战略

 引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去年两会期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这一重大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神州大地落地生根,引领中国经济不断向前。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居于首要位置,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相机调控”“分享经济”“互联网+政务服务”“工匠精神”“光网城市”“大众旅游时代”“海外仓”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涌现的一批新词。这些新词从实践中来,也意味着未来工作的新变化、新情况。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一词被提到了61次,几乎等于前两年报告中被提到次数之和;“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创新是发展的加速器、改革的方法论。有人认为,经济发展分生产要素导向、投资导向、创新导向、富裕导向四个阶段,中国应尽快转为创新驱动。“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唯有抓住改革与创新这一对“孪生词”,中国的发展才能如东风浩荡、春潮澎湃。

 正文“创新发展理念首要的是创新。”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创新的重要意义,并鼓励上海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也可谓高频词,总共出现了61次。

 成绩来之不易,离不开创新之举;未来潜力无限,更需要创新驱动。全年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21.6%、国产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工商登记前置审批精简85%……回顾过去一年,流程优化激发创业热情,发展新动能带动产业增长,创新驱动实现技术突破。面向未来,从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到建设一 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再到2020年力争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无论是适应经济新常态还是落实发展新理念,都需要继续 向创新要动力。创新,也离不开以科技为先导。有人曾测算,在航天科技上投入1块钱,可以产出15块钱,创新带来的“乘数效应”由此可见一斑。如何在基础研究领域做出大的创新,如 何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提出的要求,又是实现创新驱动亟待破解的问题。创新,更需要在制度设计上着力、在机制建设上突破。“我国各种创新资源、创新要素分散。如果能够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整合汇聚资源,将有非常大的‘创新供给侧’潜力。”创新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变革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当然,制度创新不仅要完善基础体系,围绕难点、痛点、堵点实现“点点击破”,也应该在配套制度如商事制度、金融开放制度等方面发力。从基础出发,再到配套支撑机制,用“创”和“闯”来激活全盘,才能突破瓶颈。一、 政治-创新为体制与制度创造新平台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和创新,用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重新塑造了中国的政治体制。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逐渐形成的有关国家建设和政权建设的理论以及在当时的现实中运行的政治权力结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法等,都给新中国的政治体制打上了鲜明的烙印。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创造者,也是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核心。这一点对分析和理解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具有关键性的意义。1.1 国家主权制度创新 1984年,为了解决台湾、香港、澳门等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推动了香港和澳门在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为完成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一国两制”充分考虑了主权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制度和主权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和创新。1.2 政党制度创新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实行与各个民主党派、各个社会阶层、各个社会团体和社会力量密切合作的统一战线政策,为以后的多党合作制打下了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结构和阶级、阶层状况及其政治态度之后作出的正确决策。这个政策使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迅速扩大,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和最广泛的支持,所以才能在与国民党的斗争中由弱转强,最终夺取政权。建国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实行并在理论上、体制上明确了以中共为主,多党合作的制度,逐渐形成了中共一党长期执政,多党联合参政议政的特殊的政党政治模式。“文革”期间,这一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各民主党派恢复了正常的政治活动,参政议政的渠道扩大了,热情更高了,政治协商制度逐渐完善。历史和现实证明,这种政党政治的模式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它既能维护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又能充分动员各派政治力量积极参加到政治活动中来,从而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有序进行。1.3 国体制度创新国体决定着政体的模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当代中国的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是一种代议制,但和西方的议会制度不同,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代议民主制。这种不同表现在很多方面,最重要的是它的起源的特殊性。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代议民主制度,既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也体现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多党合作的民主精神。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作用得以提高,地方人大在行使自己的权力方面也有所突破。但也必须指出,历史和现实的复杂因素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存在着若干缺陷,还有待于在党和人大的关系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在保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把宪法规定的人大应有的权力、地位和权威逐渐在体制上落到实处。1.4 权利制度创新中国政党体制的一个核心特征是,政治开放性促进了政治精英以一种日益制度化的方式实现和平更迭,形成了一套非常有效的权力交接制度。已故的邓小平在生前成功地建立了一系列的重要政治制度来保障权力的和平更替,主要制度包括任期限制、年龄限制、精英选拔制度和集体领导等四项制度。这些创新并不是说这个体制就没有缺陷了。事实上,这个体制仍然面临很多的挑战。这里所要强调的是,这个体制是一个处于变革过程中的体制,它要通过更多的变革来完善自己。1.5 其他创新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创新是多方面的,基本上是重新塑造了中国的政治体制。这种创新表现出这样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理论的创新与制度的创新相互促进。一般是更注重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后再从理论上进行总结和概括,然后用新的理论指导进一步的实践,使制度上的创新逐步完善。第二,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的原则。善于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的具体的发展变化情况结合起来,勇于创新而不墨守陈规教条,与时俱进而不僵化停滞。第三,这种创新是积极而又稳妥的。积极是指创新的主动性,面对已经变化了的现实不是消极等待,而是迎难而上,拿出创新的勇气和气魄。稳妥则是指这种创新是渐进的、改良式的,是在历史延续性基础上的突破,而不是全盘性的激进式推倒重来。第四,坚持走中国自己的路。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既不照抄西方的模式,也不照搬马列的教条,而是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第五 ,开放性正逐渐成为中国政党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历史地看,任何政党,凡是不开放的,都最终会变得排外和封闭,从而走向死亡。只有开放的政治,才具有包容性。中共是一个学习很快的组织,不断从其他国家和自己的历史中吸取经验。当前的反腐运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反腐只是中共生存的最低要求。中共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建立新的制度来进行自我更新。新世纪的中国,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本身也在这一变革的过程中产生着多方面的深刻变化。面对这一新的形势,中国共产党只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行新的理论和制度的创新,对涉及到中国共产党和政治体制的各个方面作出因应时势的改革,才能适应形势的剧烈变化,完成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二、 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为发展创造新动力2.1 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近平总书记指出: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我国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在概括了21 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全球科技创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之后,他强调: “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为突破当时的思想禁锢,激发社会经济的活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邓小平就提出: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 要承认落后,承认落后就有希望了。”1978 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讲话时强调: “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他认为: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 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众多主要经济指标名列世界前列。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规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强,我国经济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优。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2.2 转变方式的必由之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生产力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文化教育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就告诉我们,科学技术要能够不断创新,一方面要有经济基础的支撑,另一方面要有经济基础的需求,如果二者的联系割裂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会失去良性互动的活力。以此反思历史,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原因昭然若揭,以此思考当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奇迹的各种理论解释很多,其中有一个说法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由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拉动的。暂且不论这个概括是否有经济学说史的经典依据,仅就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严峻挑战而言,这种发展方式至少是难以为继的。习近平总书记说: “现在,世界发达水平人口全部加起来是 10 亿人左右,而我国有 13 亿多人,全部进入现代化,那就意味着世界发达水平人口要翻一番多。不能想象我们能够以现有发达水平人口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生产生活,那全球现有资源都给我们也不够用! 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 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而要完成这一转变,关键在于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对接,也就是说,“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面向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强调这个原则很有针对性,非常及时,是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性回归。2.3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必须以创新为引领、以科技为引擎,向科技要效益、向创新要动力,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发展。就国内而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表象上看是经济增长减速换挡,但从本质上说是发展动力的转换和重塑。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在投资增速放缓和效率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有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使经济增长找到新的源泉。面对我国依靠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支撑经济发展已经越来越困难的新情况,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才能形成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动力。实施 HYPERLINK "/s?wd=%E5%88%9B%E6%96%B0%E9%A9%B1%E5%8A%A8%E5%8F%91%E5%B1%95%E6%88%98%E7%95%A5&tn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YLujn1P16srHIbuWKhPW7-0ZwV5Hcvrjm3rH6sPfKWUMw85HfYnjn4nH6sgvPsT6KdThsqpZwYTjCEQLGCpyw9Uz4Bmy-bIi4WUvYETgN-TLwGUv3EnHbdrHb3n1mzPjRznHRdn1fvn0" \t "_blank"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发挥了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进入发展新阶段,我国在国际上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与低成本优势相比,技术创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点,由此建立的创新优势持续时间长、竞争力强。实施 HYPERLINK "/s?wd=%E5%88%9B%E6%96%B0%E9%A9%B1%E5%8A%A8%E5%8F%91%E5%B1%95%E6%88%98%E7%95%A5&tn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YLujn1P16srHIbuWKhPW7-0ZwV5Hcvrjm3rH6sPfKWUMw85HfYnjn4nH6sgvPsT6KdThsqpZwYTjCEQLGCpyw9Uz4Bmy-bIi4WUvYETgN-TLwGUv3EnHbdrHb3n1mzPjRznHRdn1fvn0" \t "_blank"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可以为我国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实施 HYPERLINK "/s?wd=%E5%88%9B%E6%96%B0%E9%A9%B1%E5%8A%A8%E5%8F%91%E5%B1%95%E6%88%98%E7%95%A5&tn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YLujn1P16srHIbuWKhPW7-0ZwV5Hcvrjm3rH6sPfKWUMw85HfYnjn4nH6sgvPsT6KdThsqpZwYTjCEQLGCpyw9Uz4Bmy-bIi4WUvYETgN-TLwGUv3EnHbdrHb3n1mzPjRznHRdn1fvn0" \t "_blank"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HYPERLINK "/s?wd=%E5%8A%A0%E5%BF%AB%E8%BD%AC%E5%8F%98%E7%BB%8F%E6%B5%8E%E5%8F%91%E5%B1%95%E6%96%B9%E5%BC%8F&tn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YLujn1P16srHIbuWKhPW7-0ZwV5Hcvrjm3rH6sPfKWUMw85HfYnjn4nH6sgvPsT6KdThsqpZwYTjCEQLGCpyw9Uz4Bmy-bIi4WUvYETgN-TLwGUv3EnHbdrHb3n1mzPjRznHRdn1fvn0" \t "_blank"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科技创新具有 HYPERLINK "/s?wd=%E4%B9%98%E6%95%B0%E6%95%88%E5%BA%94&tn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YLujn1P16srHIbuWKhPW7-0ZwV5Hcvrjm3rH6sPfKWUMw85HfYnjn4nH6sgvPsT6KdThsqpZwYTjCEQLGCpyw9Uz4Bmy-bIi4WUvYETgN-TLwGUv3EnHbdrHb3n1mzPjRznHRdn1fvn0" \t "_blank" 乘数效应,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 HYPERLINK "/s?wd=%E6%B8%97%E9%80%8F%E4%BD%9C%E7%94%A8&tn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YLujn1P16srHIbuWKhPW7-0ZwV5Hcvrjm3rH6sPfKWUMw85HfYnjn4nH6sgvPsT6KdThsqpZwYTjCEQLGCpyw9Uz4Bmy-bIi4WUvYETgN-TLwGUv3EnHbdrHb3n1mzPjRznHRdn1fvn0" \t "_blank" 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长远意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既可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改变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又可以提升 HYPERLINK "/s?wd=%E4%BA%A7%E4%B8%9A%E7%AB%9E%E4%BA%89%E5%8A%9B&tn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YLujn1P16srHIbuWKhPW7-0ZwV5Hcvrjm3rH6sPfKWUMw85HfYnjn4nH6sgvPsT6KdThsqpZwYTjCEQLGCpyw9Uz4Bmy-bIi4WUvYETgN-TLwGUv3EnHbdrHb3n1mzPjRznHRdn1fvn0" \t "_blank" 产业竞争力。科技创新是永无止境的探索实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强大引擎。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向科学进军”的号角音犹在耳,改革开放以来拥抱“科学的春天”的欣喜仍驻心间;今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是一幅令人向往的蓝图。面向未来,创新是动力之源,科技是重要支撑,惟科技创新者强。时代赋予中国发展兴盛的历史机遇,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只有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奋发图强,敢于创新,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道路上不断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三、文化-传承经典与博采创新2014年3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欧美五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演讲时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3.1 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中国梦的内核和支撑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所创造的、为整个民族所世代继承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历史风貌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情感归属和集体记忆,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迫切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陈出新,使之成为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为走中国道路提供智力支持。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占领价值制高点、掌握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不仅是维护文化安全的必要手段,也是提升国家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的必由之路。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也是支撑中华崛起的必要条件和题中应有之义。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为弘扬中国精神提供不竭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这两种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要义,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形象的树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规则的确 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操守的养成,都是中国崛起所必需的文化基因和动力源泉,也是将中国各民族、各阶层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为凝聚中国力量提供有力支撑。中华文化是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的强大黏合剂,在创新中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有利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用强大的文化、道德和价值力量来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形成团结一心、奋发有为的社会氛围,增进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汇聚社会共识,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这是社会成员的强烈需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国家的必要条件。3.2实现中国梦必须继承和创新中华文化只有重视文化传承,才能源源不断地从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才能保持中华文化的延续性。而更为重要的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这既源于中华 文明自身面对转型期急剧变迁的社会环境进行内在转换的需要,也源于经济全球化时代应对外来文化冲击,更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中华文化必须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调整,回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以先进文化精神作为引领,尊重个性、鼓励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 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不断解放思想,科学发展,以强大的思想力量推动经济的腾飞和国家的崛起,积累了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这也是我们建立“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本依归。“变则通,通则久”。强大的创新和再生能力是中华民族永葆活力的核心要素。目前,尤其需要培育新型的先进文化和时代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在碰撞中迸发活力,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持续的精神依托。以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标识,增强软实力,提高竞争力。30多年的锐意改革进取,中国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也正在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争端的解决。今日之中国秉承什么样的价值基准,对全世界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此时,向世界表达中国的国家理念,阐述中国的历史,展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必将助推世界文明秩序和政治秩序的重建。要通过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立足本土的现实实践和长期发展的需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在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流中吸收营养,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化转换和创新,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竞争力和感召力。3.3文化创新需要推陈出新、博采众长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在于立足于 HYPERLINK "/s?wd=%E7%A4%BE%E4%BC%9A%E5%AE%9E%E8%B7%B5&tn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d9rjb1PjcLuyDsmhfsnWDY0ZwV5Hcvrjm3rH6sPfKWUMw85HfYnjn4nH6sgvPsT6KdThsqpZwYTjCEQLGCpyw9Uz4Bmy-bIi4WUvYETgN-TLwGUv3Erj03nj61PWRvn1m1rjndnHnz" \t "_blank" 社会实践。因此,我们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与时俱进,发挥人民群众也是文化创造主体的作用,大力进行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

 2、实现文化的创新发展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我们要认同和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结合 HYPERLINK "/s?wd=%E7%A4%BE%E4%BC%9A%E6%97%B6%E4%BB%A3&tn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d9rjb1PjcLuyDsmhfsnWDY0ZwV5Hcvrjm3rH6sPfKWUMw85HfYnjn4nH6sgvPsT6KdThsqpZwYTjCEQLGCpyw9Uz4Bmy-bIi4WUvYETgN-TLwGUv3Erj03nj61PWRvn1m1rjndnHnz" \t "_blank" 社会时代的发展,对传统文化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传统文化注入 HYPERLINK "/s?wd=%E6%97%B6%E4%BB%A3%E7%B2%BE%E7%A5%9E&tn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d9rjb1PjcLuyDsmhfsnWDY0ZwV5Hcvrjm3rH6sPfKWUMw85HfYnjn4nH6sgvPsT6KdThsqpZwYTjCEQLGCpyw9Uz4Bmy-bIi4WUvYETgN-TLwGUv3Erj03nj61PWRvn1m1rjndnHnz" \t "_blank" 时代精神。

 3、实现文化的创新发展还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积极进行对外文化的学习交流、借鉴;汲取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在发展创造民族特色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既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 HYPERLINK "/s?wd=%E6%B0%91%E6%97%8F%E8%99%9A%E6%97%A0%E4%B8%BB%E4%B9%89&tn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d9rjb1PjcLuyDsmhfsnWDY0ZwV5Hcvrjm3rH6sPfKWUMw85HfYnjn4nH6sgvPsT6KdThsqpZwYTjCEQLGCpyw9Uz4Bmy-bIi4WUvYETgN-TLwGUv3Erj03nj61PWRvn1m1rjndnHnz" \t "_blank" 民族虚无主义”和“ HYPERLINK "/s?wd=%E5%8E%86%E5%8F%B2%E8%99%9A%E6%97%A0%E4%B8%BB%E4%B9%89&tn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d9rjb1PjcLuyDsmhfsnWDY0ZwV5Hcvrjm3rH6sPfKWUMw85HfYnjn4nH6sgvPsT6KdThsqpZwYTjCEQLGCpyw9Uz4Bmy-bIi4WUvYETgN-TLwGUv3Erj03nj61PWRvn1m1rjndnHnz" \t "_blank" 历史虚无主义”。结论和建议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创新是一个团队凝聚力与创造力的具体表现,创新是对精华的萃取,创新是对糟粕的摒弃,创新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创新是对陈规的抨击,创新是不断进取,创新是勇于开拓,创新是新世纪发展的口号,创新是新世纪腾飞的力翼。因此必须把创新设计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全面提升我国的创新设计能力,强化创新设计在创新链中的关键环节作用,提升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一)加强创新设计产业政策支持第一,加大国家财政资金对创新设计投入。在国家相关专项计划、科技重大专项中增加创新设计经费,主要用于支持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基础研究、设计大数据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第二,设立国家创新设计专项基金。用于引导和鼓励企业使用创新设计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的商业模式;资助设计企业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开拓国际市场;奖励重大创新设计项目,支持重大创新设计产业化项目;奖励对于创新设计发展贡献突出的设计师和设计管理人才,加强设计教育培训、开展国际交流、举办国际论坛等。(二)完善创新设计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营造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的良好法制环境,是我国创新设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应积极调整不适应的法律法规和标 准,构建与国际标准接轨、鼓励创新、杜绝模仿抄袭的设计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调整外观设计专利侵权判定标准,解决侵权判定标准高、标准模糊,利于模仿行为等 问题。综合运用专利、版权、著作权等各种保护手段,有效保护设计创新成果。(三)大力提高企业创新设计水平第一,提高企业创新设计意识。主动适应国际产业革命发展的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推动企业广泛地使用创新设计,扩大研发设计经费投入,提高产品和品牌竞争力,形成研发、设计双轮驱动的创新发展模式。第二,提高企业设计竞争力。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设立海外设计创新中心,收购国际设计团队、设计品牌,整合全球设计资源,提升设计国际竞争力和 品牌国际影响力。鼓励企业购买优质专业设计服务,加强与设计机构合作开发,以创新设计拉动全产业链发展,推动向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四)加强设计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发达国家在设计教育、文化、服务、企业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多渠道、多种形式地引进国外创新设计人才和要素,共享国际创新设计的智慧资源 和成果。推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学院、设计大赛、设计展会和设计大奖;大力吸引外资设计企业,带动国内设计企业发展;鼓励支持中国设计走出去。“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创新是一种理念、一种方法,也是一股子精气神。站在新起点,面向“十三五”,正需要以创新添动力、增活力,用创新激荡起发展的春潮。

 参考文献[1] 中国的政治创新试验及其世界意义[2] 洪银兴 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 [3] 刘智峰 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创新 [4] 钟祥财 论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深远意义 [5] 两会时评 让“创新”激荡发展的春潮[6] 两会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7] 求是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8]  HYPERLINK "/kcms/detail/search.aspx?dbcode=CJFQ&sfield=au&skey=%e5%bc%a0%e6%9d%a5%e6%ad%a6&code" \t "_blank" 张来武 论创新驱动发展 [9]  HYPERLINK "/kcms/detail/search.aspx?dbcode=CJFQ&sfield=au&skey=%e5%bc%a0%e8%b6%85%e4%b8%ad&code09583759;" \t "_blank" 张超中、 HYPERLINK "/kcms/detail/search.aspx?dbcode=CJFQ&sfield=au&skey=%e6%ad%a6%e5%a4%b7%e5%b1%b1&code09583759;" \t "_blank" 武夷山 创新文化与中国文化创新 [10]  HYPERLINK "/kcms/detail/search.aspx?dbcode=CJFQ&sfield=au&skey=%e9%a9%ac%e4%b8%80%e5%be%b7&code" \t "_blank" 马一德 创新驱动发展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 [11]  HYPERLINK "/kcms/detail/search.aspx?dbcode=CJFQ&sfield=au&skey=%e6%9d%8e%e6%98%a5%e5%8d%8e&code" \t "_blank" 李春华 有关文化创新的几个问题 [12] 王晓红 关于大力发展创新设计的政策建议

推荐访问:自然辩证法材料分析 辩证法 自然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