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1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 第1课时 认识万以内的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例1及第3页练一练第1,2,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商品标价,经历认识万以内数的过程。

2.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初步学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

3。了解可以用数来描述某些事物,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数位顺序表及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理解用数表示数量和事物的不同含义.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读一读,写一写.(PPT课件出示) 23读作:    34读作:    567读作:    709读作: 七十八写作:
九十写作:
五百零五写作: 八百五十写作: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两位数和三位数大家学得都不错,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它们大的数,而且就在我们的身边,你们知道家里电器的价格吗?那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电器的价格吧。(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1(1))(板书:认识万以内的数)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引导观察,认识商品标价。

1.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汇报在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电器价钱,鼓励学生说出这些电器的价钱都大于1000元,试着读出来。

3。师生共同说一说2165元中有几个一千元、几个一百元、几个十元和几个一元。鼓励学生说出其他电器的价钱中有几个一千元、几个一百元、几个十元和几个一元。

(二)利用数位顺序表,读出商品的标价。

师:(PPT课件出示标有数位的表格) 1。明确万位以及万位以内的数位顺序。(师生一起从右往左填出数位,说明第五位是万位)
2。引导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读数,并说出数的组成. (1)独立探究。(把每种电器的价钱写在数位顺序表中,读出来并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2)组内交流。(重点说出8008中的两个8的不同含义) (3)集体汇报.(老师简要板书)
2165读作:两千一百六十五,千位上的2表示2个千,百位上的1表示1个百,十位上的6表示6个十,个位上的5表示5个一。

3200读作:三千二百,千位上的3表示3 个千,百位上的2表示2个百。

4080读作:四千零八十,千位上的4表示4个千,十位上的8表示8个十。

8008读作:八千零八,千位上的8表示8个千,个位上的8表示8个一。

(4)总结方法。

读数时,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
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两个0,都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数的组成:千位上是几就表示几个千,百位上是几就表示几个百,十位上是几就表示几个十,个位上是几就表示几个一。

(三)利用数位顺序表写数。

师:在生活中,除了商品的价钱,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大数。我们一起来看看。(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上面的四幅图) 让学生读一读文字,并用阿拉伯数字写出参加表演的人数。

了解2008的读法,知道读数时,中间的两个0只读一个零。

让学生读文字,利用数位顺序表写出其他两个数. 总结:写数时,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表写.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就在个位上写几;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

(四)用数表示事物. 师: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大数? 1.引导学生充分发言。

2。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说一说)
(1)独立探究。(让学生观察图,说说发现了哪些用数表示的事物) (2)组内交流。

(这些数表示什么?列举生活中其他用数表示的事物) (3)汇报展示。(老师板书) 110是警车的特殊符号;
汽车牌照是汽车的编号;
053,008是运动员的编号。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2,4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复习千以内数的读写,为万以内数的读写作铺垫. 2.让学生动手一起制作数位顺序表,一起体会万位在从右往左数的第五位。

[不足之处] 读写数的方法总结时没有充分让学生通过组内讨论得出结论.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注意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

第2课时 认识一万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例2、例3,第5页做一做及第6页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素材和多种数学活动,经历认识并感受一万的过程. 2.知道10个一千是一万,能认、读、写一万。

3。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感受一万的实际意义,培养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 掌握一万与一千的关系,知道一万是五位数。

【教学难点】 解决与一万有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一个数的最高位是千位,它是(  )位数。

(2)一个数是四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位。

2.边读数边按规律数出后面的数。

(1)994、995、(    )、(    )、(    )、(    )
(2)2270、2280、(    )、(    )、(    )、(    ) (3)6800、6900、(    )、(    )、(    )、(    ) (4)9352、9351、(    )、(    )、(    )、(    )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复习,知道同学们很好地掌握了大数的读写.我们先来做个数数游戏好不好? 游戏:数一数,出示数数要求,师生共同边数边答. 十个十个地数,数到几个十是一百?(十个) 一百一百地数,数到几个一百是一千?(十个) 一千一千地数,数到几个一千是一万?(十个)
你们知道一万有多大吗?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活动一:(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例2)(板书:认识一万)
(一)引导观察,初步感受一万的大小。

1。从图中大头蛙的话让学生借助时间感知一万是一个很大的数。

2.实际数一数小正方体的个数,一千一千地数,感知千和万之间的关系。

出示一个由10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正方体,再出示10个这样的正方体,让学生一起一千一千地数,重点是数到九千时,再数一千是一万.得出结论10个一千是一万。(老师板书结论) (二)认、读、写一万,重点体会一万的读法和写法。

1.独立探究。(引导学生画出数位顺序表写10000)
2.组内交流。(说一说一万是一个几位数) 3。集体汇报。(老师板书) 一万写作:10000。

4.总结万的认识。

“万”是比个、十、百、千都大的计数单位。10个一千是一万. 一万写作:10000,一万是一个五位数。

活动二: 师:我们认识了一万,那么谁知道一万元人民币有多少呢?(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例3)
感知一万元人民币的多少,体会一万的实际意义。

1.数一数100元、50元和10元人民币,感知一万元人民币有多少。

2。实际算一算情景中爸爸妈妈的工资,感知一万元人民币是多少。

(1)独立探究。

(推算三种人民币各多少张是一万元)
(2)组内交流。

(推算红红爸爸的工资)
(3)汇报展示.(推算方法合理即可) 红红爸爸的工资: 方法一:一个月是2500元,两个月是5000元,四个月是一万元。

方法二:一个月2500元,两个月5000元,三个月7500元,四个月10000元。

活动三:
师:老师想测量10000张复印纸的厚度,应该怎么办呢?(PPT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做一做) 测量10000张复印纸感知一万有多大。

(1)独立探究 。(课前准备两包复印纸各500张,观察了解包装纸上的信息,推算出20包这样的复印纸是一万张) (2)组内交流。(还可以怎么测量一万张复印纸摞起来的厚度) (3)汇报展示。(可以用不同方法)
先测量出一包500张有多厚,再推算两包1000张有多厚,最后推算出一万张的厚度。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1,2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物测量推算出一万张复印纸的厚度,进而让学生体会到一万的实际意义,培养初步的数感。

[不足之处] 设计的数数游戏没有巧妙地和数小正方体结合起来。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体会、认识万,在理解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归纳总结出万是计数单位,一万是一个五位数,一万写作10000。

第3课时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例4和试一试及第8页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我国五座名山的高度,经历自主尝试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过程. 2.能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并能清楚地表达比较的过程和结果。

3。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表述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教师出示这些数的卡片。

比较下面各数的大小,从小到大排列. 45  78 406  390  630  1000 999 (让学生比较,并按要求贴到黑板上)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复习,你们还记得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吗?带着问题,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比较一些更大的数.(PPT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例4)(板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活动一:将我国五座名山按高度排序。

(一)引导看图,并补充交流课前收集的五座名山的资料,了解五座名山的高度。

(二)提出按五座名山的高度从高到低排列的要求,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1.独立探究。(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读出五座名山的高度) 2。组内交流。(学生交流排序的结果和个性化的比较方法) 3。集体汇报。(老师板书结果)
方法一:从高位到低位依次比较。

方法二:先比较两个超过2000的,再比较三个1000多的。

方法三:先找出最高和最低的山,分别排在第一和第五位,再从其他的三座山中找出最高和最低的山,分别排在第二和第四位,剩下的排在第三位。

活动二:比较两个万以内数的大小。

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试一试) 1.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比较三组数。

(1)独立探究。

(让学生自己完成)
(2)组内交流.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汇报展示。(老师简要板书)
1055>996 四位数大于三位数 6908〈7500 千位上的7大于6 3199〉3156 千位和百位相同,比较十位,9大于5 3.总结。

位数不同的,位数多的数大;位数相同的,最高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大;
最高位相同的,就比较下一位.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1,2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两个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尝试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过程,使学生能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并能清楚地表达比较的过程和结果。

[不足之处] 归纳总结老师说得比较着急,没有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索总结。应该鼓励学生在1000以内数的比较的基础上归纳出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结合1000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出结果。

第4课时 近似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上面的两幅图及第10页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实例,经历认识近似数和选择近似数描述事物的过程. 2。会用近似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能根据给出的近似数选择合适的答案。

3。了解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近似数,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用近似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假期都喜欢出去游玩,喜欢和大自然亲密接触。大自然如此吸引我们,就是因为我们可以聆听清脆的鸟鸣,可以观赏美丽的花卉。你们都喜欢什么鸟,什么花呢?你们了解我国的鸟类和观赏花卉有多少种吗?(适当交流,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上面的两幅图)(板书:近似数)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引导看图, 让学生初步理解1300和2230不是准确数。

1。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1300和2230是我国鸟类和观赏花卉的准确数吗? (鼓励学生发表意见,解释数据和文字描述的实际意义) (1)1300不是我国已经发现的鸟类的准确数量,准确数量比1300多。2230也不是我国的观赏花卉品种的准确数量,准确数量比2230多。

(2)1300和2230是与准确数量比较接近的数。

(二)通过中学、小学学生人数的不同描述,介绍准确数和近似数。

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用一个与准确数比较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来描述一些事物。(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下面的两幅图) 1.看图,让学生读一读. 2。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所学校的学生人数会用两个不同的数来表示呢?(老师来解释,明确图中数据哪个是近似数,哪个是准确数)
(1)认识近似数。

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数据不需要知道它的准确数,只要知道大概的数即可,这时为了方便交流和记忆,就选择使用近似数.2904和3000都表示某中学的人数。1213和1200都表示某小学的人数. 其中2904和1213是某中学和某小学的实际人数,像这样的数叫准确数;而3000和1200是某中学和某小学大约的人数,它们与准确数很接近,像这样的数叫近似数。

(2)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近似数的方法。

一般近似数前面有“大约”“约”“大概”等词语,或后面有“余““多”等词语。近似数都是整十、整百、整千……或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

(3)近似数的写法。

3000是2904的近似数.写作:2904≈3000。

1200是1213的近似数。写作:1213≈1200。

3.鼓励学生举出用近似数描述事物的具体实例.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0页练一练第1,2题。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教材中的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近似数,了解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不足之处] 本节课通过两组数据,让学生认识准确数和近似数。老师直接说出结论,缺乏学生的自主探究。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鼓励学生尝试说出哪个是准确数,哪个是近似数,再由老师补充明确结论。

第5课时 估 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例1、例2及第12页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经历自己尝试加减估算、交流以及评价估算方法的过程. 2.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解决简单的加减估算问题,会进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估算。

3.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丰富生活经验。

【教学重点】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近似数以及估算的书写形式。

【教学难点】 理解多估、少估的道理与合理性。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写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老师出示卡片) 987   499   1008   2988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在生活中,我们要经常购买一些物品.周末,爸爸妈妈会带着我们到超市购物,在快餐店吃饭,会不会经常听到,今天我们大约花了多少钱。这就用到了估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估算。(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例1)(板书:估算)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观察图,提取数学信息。

1.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让学生自己根据题意,估算大约需要多少元,不用计算准确结果。

(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估算的方法。

1。让学生理解题目,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1)独立探究。(提示学生把价钱看作合适的近似数估算)
(2)组内交流。(鼓励学生写出估算的过程,巡走指导书写方式) (3)汇报展示。(老师板书)
方法一:1280≈1300  3240≈3200
  1280+3240≈4500(元) 方法二:1280≈1300  3240≈3300
  1280+3240≈4600(元)
2。总结书写方式。

先写出近似数,再写出加法算式,用“≈”表示出估算结果.(熟练后直接写算式和估算结果) (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近似数. 师:用4500元买一部照相机和一部手机够吗? 1.让学生写出实际计算的结果4520。

2。让学生将实际结果和估算结果对比,得出往大估算比较好。

3。总结计算方法。

估算买东西需要的钱时,一般都要多估算一点。方法二的估算方法好,都多估算了一点. 四、深入探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近似数 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例2) 1。让学生读题,了解题中的数据信息. 2.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1)独立探究。(让学生讨论估算收入应该怎样估算,发表不同意见) (2)组内交流。

(让学生估算)
(3)汇报展示。(老师板书)
1366≈1400   1132≈1100 1366+1132≈2500(元)
答:这两项收入一共大约是2500元。

1366≈1400   1132≈1100 1366-1132≈300(元)
答:小明家养鸭收入和养鸡收入相差大约300元。

3.总结. 根据具体情况估计收入往小估计.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2页练一练第1,2题. 七、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近似数,让学生用准确结果和估算结果对比,理解估算多估、少估的道理与合理性。

[不足之处] 解决实际问题选择近似数的思考方法和单纯加、减估算取近似数的方法有所不同,复习引入只是单纯的练习,目的不够明确. [再教设计] 解决生活中的加减估算问题,是在学会用近似数表示万以内数,并掌握整千、整百、整十的数加减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再教学时要注意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把握程度,在复习引入时,注意设置数据时,让它既可以估大也可以估小,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第6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购买电视机问题,经历了解信息、加工信息、制订购物计划并交流的过程。

2。能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购物方案,能表达制订方案的过程和结果。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有计划、合理消费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购物计划。

【教学难点】 能表达制订方案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逛过电器商场吗?有的同学一定和爸爸妈妈逛过吧!强强家计划买一台液晶电视机,我们来帮帮他吧!(适当交流,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内容)(板书: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观察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1)图中有两种液晶电视机,价格分别是4600元和9800元. (2)强强爸爸的月工资是2080元,妈妈的月工资是1830元。

(3)强强家每月的生活费大约需要1500元,可能还有其他消费。

2。小组合作,帮强强家制订购买计划。

(1)组内交流(鼓励学生在小组积极发表意见)。先算强强家每月大约剩余多少钱(提示除了生活费,还有其他费用),再算用每月剩余的钱买4600元的电视机,大约需要几个月。最后算购买9800元的电视机,大约需要几个月. (2)展示汇报。(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汇报)
2080+1830-1500=2410(元) 假设强强家每月其他费用为410元,那么强强家每月剩余钱数为2410—410=2000(元)。

买4600元的电视机:2000×3>4600,大约需要3个月. 买9800元的电视机:2000×5>9800,大约需要5个月. 3。归纳总结. 购买贵重物品时,应根据家庭或个人每个月的剩余钱数来进行预算,有计划地消费。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按老师引导从三个方面成功制订购物计划,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不足之处] 注意在让学生小组讨论时,能巧妙地给予帮助和提示。

[再教设计] 本课是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强强家制订购买电视机的计划,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所以再教学时,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表达制订方案的过程和结果。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整理与复习及第15页练一练第1,2,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系统复习整理本单元知识、巩固教育的全过程. 2。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形成相关技能。

3.培养回顾总结的习惯,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大数的读、写、组成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生活中的大数我们已经全部学完了。我们读写过电器的标价,数过正方体的个数,排列过名山的高度,描述过花鸟的数量,还估算过买手机和照相机的钱数。你们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内容呢?(师生互动,让学生说一说回忆最深的内容)
二、自主思考,巩固复习 (一)由数位顺序表,总结认数知识。

师:要想复习好万以内的数,我们有个重要的助手-—数位顺序表. 1.让学生动手操作,边说边画数位顺序表。(老师巡走)
对照数位顺序表,从右往左画,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让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中写数。(老师读数,学生写10000、1084、3207)
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整理与复习第1题)看看你们写的对吗?根据数位顺序表,我们可以轻松读数和写数.读写数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让学生总结举例说明。(老师及时纠正总结,板书梳理知识点) 4。自主交流,学生汇报。

提出问题:数位顺序表中还能反映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从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数的组成、大小比较等角度来说) 5。总结。(对学生汇报结果,老师纠正总结,板书梳理知识点) 6.应用。

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整理与复习第2题)大家总结的都不错,下面我们来检验一下大家对知识的运用情况.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自主交流,学生汇报。

(二)近似数和加减估算。

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整理与复习第3题)同学们,复习到这里,我们漏掉了哪个知识点呢?(板书梳理知识点)
1。认真读题,了解题中数学信息. 2.自主交流,独立完成. 问题1:用近似数表示每个月家庭购买汽车的数量。

(让学生回顾近似数和准确数的知识,再回答问题)
问题2:1月和2月大约共购买多少辆汽车?(引导学生回顾估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估多、估少的选择)
问题3:3月比2月大约多购买多少辆汽车? 问题4: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5页练一练第1,2,4题。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画数位顺序表引出习题,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数位、数的组成、数的读写知识,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避免刻板地直接出题。

[不足之处] 第3题的引入比较直接,没有那么巧妙自然让学生感兴趣。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适当设计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情景,从而复习近似数和估算,引出第3题.  学会购物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1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促销的实例,经历了解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能运用数学知识和促销的优惠措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丰富学生日常购物经验,培养科学消费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广告内容的理解和问题的讨论. 【教学难点】 根据促销的优惠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商场经常会在过年过节时搞促销活动,你们都知道哪些促销活动呢?(适当交流,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内容)(板书:学会购物)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有奖促销。

1.观察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重点理解促销广告的内容)(板书:有奖促销) 师:从上面的促销广告和商品价格中,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2。从促销广告和商品价格想到的问题. (1)组内交流.(说一说怎么买商品就可以得到100元奖金或者更多奖金)
(2)展示汇报。

买一台电视机,就能得到100元奖金。

买一台电视机和一台洗衣机可以得到200元奖金。

师:一位叔叔想买手机和电话,请大家当参谋。

3。鼓励学生提出建议,分别计算买两种不同电话应该付的钱数。

(1)独立思考。(计算两种买法应该付的钱数) (2)组内交流。(讨论怎么买比较便宜)
(3)展示汇报。

方案一:860+228=1088(元) 1088〉1000,可以得到100元奖金,实际需要1088-100=988(元)。

方案二:860+135=995(元) 995〈1000,不能得到100元奖金,实际需要995元。

988<995,所以选择方案一比较省钱。

4。探究“为什么买贵的还省钱“. 鼓励学生对比两种方案,试着解释为什么买贵的还省钱. (老师板书) (二)商品促销。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另一个促销活动。(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内容)(板书:商品促销)
1.观察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从上面的促销广告中,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 2。从促销广告想到的数学问题。

(1)独立思考. (2)展示汇报。

买5听饮料,可以得到6听. 4×5=20(元),20÷6=3(元)……2(元),每听平均3元多钱。

买一箱(8听)饮料,可以得到10听。

30÷10=3(元),每听平均3元钱。

3。利用促销条件,考虑怎么买最省钱。

师:如果需要10听饮料,应该怎么买?花多少元钱?如果需要27听饮料,应该怎么买?花多少元钱? (1)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
(2)组内交流.(讨论为什么省钱)
(3)展示汇报. 需要10听饮料,是指买的和赠的一共10听就可以。因为10=8+2,所以整箱购买比较便宜。因此可以买一箱,花30元。

买一箱能得到10听饮料,买5听能得到6听,27里面有2个10,1个6和1个1,还需要买1听。

30×2=60(元) 4×5=20(元) 60+20+4=84(元)(老师板书)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7页解决下面的问题第1~3题.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通过两个商品促销实例,使学生经历了解信息、分析信息、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购物问题的过程。

[不足之处] 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未适当给予引导和提示。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在解决问题、交流解答方法的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倾听他人意见,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给对方提出解决的建议。

第2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1课时 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19页例1及第19页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究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口算。

3.能积极参加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口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1.直接写得数. 4×5=    6×7=    4×8=    9×5= 5×5= 7×5= 6×8= 3×5= 2。填一填。

70里面有(  )个十,200里面有(  )个百。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与健康息息相关的小常识,比如:电脑开机的那段时间所释放出来的辐射值是最高的,所以按完开机键,请站起来走开,避免接受辐射。你们还知道哪些呢?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买本书看看。这不,乐乐书店新到了《保健小常识》,一起去看看吧.(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例1情景图)(板书: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观察情景图,了解相关信息. 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二)理解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 1.重点解决“第一周卖出去4包,一共卖出去多少本?”。

(1)独立探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口算) (2)组内交流。(说一说学生的个性化算法)
(3)集体汇报。

方法一:20+20+20+20=80(本)
方法二:20+20=40(本) 40+40=80(本) 方法三:20×4=80(本)(如果有学生用乘法计算给予鼓励)
(4)探究20×4的口算方法。

鼓励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老师重点讲解。

方法一:可以把20看作2个十,2个十乘4等于8个十,就是80。

方法二:转化为表内乘法计算。先用20前面的2和4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与20的末尾相同个数的0。

2。解决“80本《保健小常识》一共卖了多少元钱?”。

(1)独立探究。(鼓励学生用乘法列式口算)
(2)组内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3)集体汇报。

80×6=480(元)
3。解决“如果300本《保健小常识》都卖出去,可以卖多少元钱?“。

(1)鼓励学生用乘法列式。

300×6 (2)让学生说一说300可以看作什么,并口算出结果。

(3)指名交流口算方法和结果.(重点说3×6=18,18表示什么) 300×6=1800(元) 4.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用乘法口算。

5。总结口算方法。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把整十、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 计算出积后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9页练一练第1,2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是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重点是把整十数看作几个十,把整百数看作几个百,用乘法口诀计算。难点是理解算理。问题(1)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口算,并交流不同的口算方法,在肯定学生加法计算的基础上,重点讲解用乘法计算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利用学过的数的组成和乘法口诀,口算出结果. [不足之处] 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老师未注意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多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发言的机会。

第2课时 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20页例2及第21页练一练第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究简单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

2.会正确口算简单的(积在100以内)两位数乘一位数. 3.在自主尝试口算、交流个性化算法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简单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简单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的口算。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4×9=   60×7=  8×8=  9×50= 2。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5+5+5=     20+20+20= 30+30+30=    13+13+13+13=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亮亮学校的图书馆又要进新书了,《科普读物》是学生们最喜欢的书,我们一去看看吧!(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情景图)(板书: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观察情景图,了解相关信息。

1。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2.理解简单的(积在100以内)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的算理,掌握算法。

(二)解决“买3本《科普读物》一共花多少元钱?”。

1。独立探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口算) 2.组内交流。(说一说学生的不同方法)
3.集体汇报。

方法一:12+12+12=36(元)
方法二:把12元看作一个10元和一个2元,先用3乘2,3×2=6,是6元。再用3乘10,3×10=30,是30元。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6+30=36,是36元。

3×2=6(元) 3×10=30(元)  6+30=36(元)
方法三:可以把12看作1个十和2个一,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各位,直接写出得数.(如果有学生想出口算方法,鼓励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四、深入探究简单的(积在100以内)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法 1。根据情景再提出问题。

师:买7本《科普读物》一共花多少元钱? 让学生列出乘法算式12×7. 2。重点探究12×7,个位要进位的口算方法. (1)独立探究。(让学生口算出结果)
(2)组内交流。(说说是怎么口算的) (3)汇报展示。

3。比较12×3和12×7的口算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讨论后,老师总结口算方法。

4.总结口算方法。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分别与原来的一位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1,2题。

七、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学习简单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知识和目标要求是积在100以内。在教学中,问题(1)在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和充分交流以后,只出现了加法和乘法算式。没有出现方法二,这与预想不同,引导学生想出亮亮的想法,再根据亮亮的想法,图示讲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不足之处] 按课本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有点乱。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可以不按课本的设计,直接让学生列出乘法算式,再探究这个算式如何口算.可以用加法口算,可以用数的分解口算,最后总结出最简单的口算方法。

第3课时 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22~23页例1及第23页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会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3。

感受数学与自然的联系,培养爱护自然和益鸟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1。

竖式计算. 2。口算. 14×2=     13×7=     18×4=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们都喜欢大自然,说起大自然,就会想到一片片绿色的森林,森林如此茂盛,要多亏那些自然的使者,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吧。(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情景图)(板书: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观察情景图,了解相关信息。

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二)解决“一只啄木鸟一天能吃掉多少条害虫?”。

1。重点分析“啄木鸟一天吃掉的害虫的数量是猫头鹰一天抓的老鼠数量的4倍”。

先用点子图表示出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2.鼓励学生列出算式口算出结果。(板书:18×4=72(条))
3.写出口算过程的算式。(学生说,老师写计算过程)
8×4=32(条) 10×4=40(条) 32+40=72(条) (三)讲解用竖式计算。(重点讲解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
根据口算的过程,鼓励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展示不同的表示方法. 交流展示各自的竖式,说一说竖式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学生说,老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乘法竖式计算的一般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先乘个位,再乘十位. 四、深入探究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竖式计算 1.根据情景再提出问题。

师:一只家燕一天能吃掉多少条害虫? 让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板书:72×8)
2.重点探究72×8,连续进位的竖式计算. (1)独立探究。(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老师巡走) (2)组内交流.(积的十位上的7和百位上的5是怎么算出来的)
(3)汇报展示。

(学生说,老师板书) 3。总结方法。

乘法竖式计算的一般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相乘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十位上的数相乘后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数,十位相乘满几十就在百位上直接写几。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3页练一练第1,2题。

七、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会口算简单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重点是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我在复习准备中设计两题,一是复习口算方法,二是让学生回顾竖式的书写格式,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不足之处] 只让学习积极的同学回答问题,发现不了实质问题。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老师巡视发现问题时,可以安排有问题的同学在黑板上板演,最后大家一起指正,总结出正确方法。一方面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多参与活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纠错可以调动学生课堂的活跃性。

第4课时 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25页例2及第25页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 3。能积极参与自主尝试活动,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算法,获得积极的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用竖式计算.(PPT课件出示习题)
24×3=    37×6=   38×4=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有多久没有去动物园了?你们对动物园的动物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几种动物的体重吧!(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情景图)(板书: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观察情景图,了解图中信息. 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二)解决“一头牛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重点分析牛的体重和雄狮体重之间的关系。

通过画线段图弄清楚牛的体重和雄狮体重之间的关系。

2.鼓励学生列出算式。(板书:223×3)
3.竖式计算。(重点讲解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
根据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鼓励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

交流展示各自的竖式,说一说竖式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学生说,老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乘法竖式计算的一般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三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乘哪一位上的数,积就写在那一位的下面. 四、深入探究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竖式计算 (一)根据情景再提出问题. 师:一头大象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二)重点探究连续进位的竖式计算. 1.分析大象体重和牛体重之间的关系。(课件出示线段图表示) 2.让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板书:669×5)
3.探究“669×5”的竖式计算。

(1)独立探究.(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老师巡走)
(2)组内交流.(积的十位上的4和百位上的3是怎么算出来的)
(3)汇报展示. (学生说,老师板书) 4。试一试,不计算,你能判断积是几位数吗? 让学生先说出自己的判断,再实际计算。交流计算的结果,说一说与自己判断的结果是否一致。

使学生明白:要判断积是几位数,主要看一位数乘多位数的进位情况.如果一位数乘多位数最高位上的数进位,或加上后一位的进位数满十,积就比多位数多一位。

5。总结方法。

乘法竖式计算的一般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那一位的下面,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1,2题。

七、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重点是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实际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拓展,没有难度,放手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自己列式计算,交流过程和结果,总结出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例2中第一次出现借助画线段图弄清楚牛的体重和雄狮体重之间的关系,我做重点讲解,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不足之处] 缺少易错题分析练习。在巡视中发现不少同学会忘记加进位数,让学生多练多做。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问题(2)可以放手让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为今后继续学习数学打下坚实基础。

第5课时 笔算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27页例3、例4及第27页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究0乘一个数以及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2。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会计算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3。能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自主尝试计算的过程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口算.(教师出示口算卡片)
200×2=       800×2=       6×700= 30×3= 10×3= 50×0=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前面几个口算题大家算得又快又对。最后一题50×0=0还是50×0=50呢?你们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关于0的乘法。(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例3情景图)(板书:笔算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观察情景图,了解图中信息。

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二)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1。用数和算式表示5个鱼缸里一条鱼也没有。

(1)鼓励学生写出算式。

(2)学生汇报展示。(老师板书)
0+0+0+0+0=0(条)
0×5=0(条)或5×0=0(条) 2。让学生再来做几道题目,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想一想:0×7= 8×0= 0×0= (PPT课件出示)
3.让学生回答50×0=0还是50×0=50,给出合理的解释. 4。归纳总结。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四、深入探究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例4情景图)
(一)观察情景图,了解图中信息。

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二)解决“三个城市共有火炬手多少名?”。

1.鼓励学生列出算式。(208×3)
2.探究“208×3“的笔算。(重点讲解积的十位上不能写0)
(1)根据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鼓励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

(2)交流展示各自的竖式,让学生解释计算的结果。(学生板演) 3。让学生观察竖式中的积624,引导学生说一说6和24是怎么算出来的。

使学生发现规律:积中6是3与2的乘积,24是3与8的乘积. 4。让学生用发现的规律完成教材第27页“试一试“的题目。

鼓励学生口算,交流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7页练一练第1,2题。

七、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以及“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重点是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我在复习准备中设计了一个疑问“50×0=0还是50×0=50”引出新课,提高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然后引出例题,引导学生用数和算式表示5个鱼缸里一条鱼也没有,仅仅一个例题不能有力说明问题,再练几题之后,接着解决课前的疑问,最后得出结论。让学生逐渐推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并加深理解。

[不足之处] 激励学生的词语过少,对学生的鼓励不够。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在复习中安排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为探究笔算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打好基础。

第6课时 笔算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页例5及第29页练一练第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究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用简便方法计算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

3.积极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 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用竖式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PPT课件出示习题)
500×5=     80×4=     405×6=     124×8=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你们都掌握了吧?这节课,就用你们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5情景图)(板书:笔算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观察情景图,了解相关信息. 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二)解决“乳品厂3天批发出牛奶多少箱?“。

1。鼓励学生列出算式. 列式为260×3。

2.探究“260×3“的计算方法。

(1)独立探索。(让学生列竖式计算) (2)组内交流。(交流学生的不同计算方法)
(3)汇报展示。(学生板演,老师板书)
方法一:口算。先把260分成200和60,再分别与3相乘,最后把乘得的积加起来。

200×3=600(箱) 60×3=180(箱) 600+180=780(箱) 260×3=780(箱) 方法二:按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列式计算,让一位数3与260个位上的0对齐,用3分别乘260每一位上的数。

260×3=780(箱)
方法三:让一位数3与260十位上的6对齐。把260看成26个十,26个十乘3,得78个十,即780,记得写末尾的0. 260×3=780(箱)
师:你更喜欢哪种方法? 重点讲解方法三的简便算法。

让学生比较两种竖式计算,给学生表达不同想法的机会,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接受简便方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1,2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重点是用竖式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写法。通过例题,让学生利用已经学习的知识来计算“260×3”,让学生自主计算,交流多样化算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通过两个竖式的对比,掌握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竖式的简便写法。

[不足之处] 本课例题内容比较少,可以多安排练习内容。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计算,多一些机会与他人交流算法。

第7课时 估 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页例1、例2及第31页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自主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乘法估算的过程。

2.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乘法估算问题,会估算三位数乘一位数. 3.在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会估算三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 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估算。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直接写得数。(PPT课件出示习题)
300×5=       60×8=       700×5= 598+103≈ 602—299≈ 359+409≈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估算和口算的知识掌握得不错。生活中,我们经常购物,少不了请估算或者口算来帮忙.下面我们就请它们来帮帮忙吧!(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例1情景图)(板书:估算)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购买门票。

1。观察情景图,了解信息。让学生说一说了解到哪些购买门票的信息。

2。理解“购买门票大约需要多少元钱?”,列出算式。(学生说一说所求问题的意思,并列出算式) 求购买门票大约需要多少元钱,就是不用算出准确结果,用估算的方法。

3.探究“293×5”的估算方法。

(1)独立探究。(让学生试着估算) (2)组内交流。(说一说估算的过程和结果,重点说把293看作300是怎么想的。把293看作290估算怎么样,使学生了解,估算的结果不够买门票) (3)集体汇报.(学生说,老师板书,让学生注意书写格式,1500不是293×5的准确值,所以不能用“=”连接,应用“≈”)
293≈300    293×5≈1500(元) 答:购买门票大约需要1500元钱。

4.探究估算值。

估算值和准确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在解决问题时,要灵活应用。估算大约需要花多少钱,都估大一些。以免实际需要的钱数比估算的钱数多,带的钱就不够了。

(二)大棚收入。

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例2情景图) 1。根据情景,了解信息和问题. 让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2。解决“4个大棚的西红柿一共大约能卖多少元?”。

列式为:1052×4 3。探究“1052×4”的估算方法。

(1)独立探究.(让学生自己估算)
(2)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把1052看作多少进行估算,你是怎么想的)
(3)汇报展示. (学生说,老师板书) 估算时,把每个数看得越接近准确值,估算的结果就越接近准确值。

①1052×4≈1000×4=4000(元) ②1052×4≈1050×4=4200(元) ③1052×4≈1100×4=4400(元)
4。讨论“估算收入的钱数,多估一些,还是少估一些好?“。

估算收入时少估一些好.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31页练一练第1,2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例1求购买门票大约需要多少元钱,让学生知道要用估算的方法,再利用已经学过的估算知识和口算方法,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最后估算出结果,根据学生生活中的购买经验,知道估算花多少钱要多估算一些比较好。让学生经历自主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乘法估算的过程,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不足之处]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加减估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注意新旧知识的前后联系。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注意看学生能否清楚地说明自己估算和判断的思想和过程。

第8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32页及第33页练一练第1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做花篮的实例,经历发现信息、选择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过程。

2.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做花篮中的实际问题。

3.积极参与做花篮的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情景图)同学们,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亮亮和几个伙伴要去看望敬老院的生病的李奶奶。他们准备送给李奶奶一个花篮。我们来帮帮他们吧!请你帮他们制订一个做花篮的方案。(板书: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制订方案 (一)观察情景图,了解信息。

1.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了解到什么问题。

2.理解题意。

让学生理解,由于花的种类和价格不同,可以有不同的方案,所花的钱数也会不同。因此花钱最少,花篮里花的种类和数量最多是最佳方案。

(二)制订做花篮方案。

1。独立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设计方案并计算) 2。班级交流。(说出自己的设计思路和计算的结果)
3。集体汇报。(学生说,老师整理)
方案一:每种花都选,价格便宜的枝数多,价格贵的枝数少。

种类 粉百合 白掌 郁金香 非洲菊 玫瑰花 剑兰 价格(元/枝) 6 7 9 7 6 8 数量(枝) 6 1 1 1 5 1 总价(元)
36 7 9 7 30 8
36+7+9+7+30+8=97(元)
方案二:价格贵的两种花不选。

种类 粉百合 白掌 郁金香 非洲菊 玫瑰花 剑兰 价格(元/枝) 6 7 9 7 6 8 数量(枝) 4 3 4 4 总价(元)
24 21 28 24
24+21+28+24=97(元)
方案三:做一个价格198元的花篮,每种花都选,枝数任意。

种类 粉百合 白掌 郁金香 非洲菊 玫瑰花 剑兰 价格(元/枝)
6 7 9 7 6 8 数量(枝)
7 3 3 4 8 4 总价(元) 42 21 27 28 48 32
42+21+27+28+48+32=198(元)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1题。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让学生经历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给每个同学展示自己设计方案的思路和过程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 本课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实践活动,方案都是多种多样的,老师对学生设计的方案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肯定。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可以提前安排学生到花店作小调查,了解当地花店花的种类和价格以及做花篮的常识。可以对比评出最佳方案。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整理与复习及第35页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对本单元知识系统复习、整理和巩固提高的过程。

2。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3.能用合适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巩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乘法估算的实际运用。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复习 师:同学们,第二单元的知识我们全部学完了。下面老师就来考查一下大家的学习成果。(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整理与复习第1题)(板书:整理与复习)
二、自主学习,巩固复习 (一)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第1题:师: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

1.让学生按口算和笔算分类。

(1)口算:32×3  700×4 (2)笔算:306×8  96×3  460×4  217×6 2.让学生口算出第一组算式,并说说是怎么算的。

3.师生一起回顾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口算的方法.(老师简要板书)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把整十、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积后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分别与原来的一位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4。让学生用竖式计算第二组算式。(老师巡走,指导) 5。通过竖式计算,师生共同回顾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三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就对着那一位下面写积。

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注意在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没有进位的数,就在积的十位上写0占位,如果有进位的数,就必须加进位的数。

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注意先用一位数乘另一个乘数0前面的数字,最后看乘数后面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第2题: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下一题。(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整理与复习第2题)
1.让学生口算出结果。(边答老师边用PPT课件出示口算结果) 2.提出问题:一个数乘5和一个数乘2的积有什么规律? 3.鼓励学生发现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规律。

4.师生共同总结。

一个数乘5,积的个位上是5或0。一个数乘2,积的个位上是0、2、4、6、8. (二)估算。

第3题: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下一题。(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整理与复习第3题)
1.重点解决第3题“学校要买5台这样的饮水机,1000元够吗?”. 让学生观察图,了解图中的数学信息。

2。探究解决方法。

(1)独立探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
(2)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3)集体汇报。(学生板书)
方法一:笔算:198×5=990(元)  990<1000 答:1000元够. 方法二:估算:198×5≈1000(元) 答:1000元够。

第4题: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下一题。(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整理与复习第4题)
解决第4题“李大爷养了405只鸽子,大约能卖多少元钱?”. 1.让学生观察图,理解题意。(重点理解问题中的“大约“,确定用估算) 2.让学生自己解答。

3。同桌交流,说说过程和结果。

4.让学生板书到黑板。

第5题: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下一题。(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整理与复习第5题)
解决第5题“估计图中大约有多少只企鹅”。

1.让学生观察图,了解图中数学信息。

2.先让学生数一数一组大约有多少只,再估算。

3.总结回顾估算的知识.(学生说,老师简要板书)
先把两、三位数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整百数,再与一位数相乘,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出结果,结果用“≈“连接。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35页练一练第1,2题。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直接引入整理与复习题目,通过做题,回顾并总结本单元所学知识,达到对本单元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的目的。

[不足之处] 在做习题时,缺乏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多注意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算法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方法. 第3单元 图形的运动(一)
第1课时 平移现象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页例1及第37页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感受、认识平移现象的过程。

2.能找出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在感受平移现象、探索简单图形平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感受平移现象,辨认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移的特征.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大家都喜欢玩游乐园中的各种游戏,你们玩过滑沙吗?(让玩过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经历和体会)(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情景图)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感知平移现象。

1。观察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说一说缆车的运动特点是什么,或者说缆车是怎么运动的。

缆车从山脚运动到山顶,再从山顶运动到山脚。

3.让学生说一说滑沙运动的特点是什么,或者说滑沙的路线是怎么样的。

孩子们坐着滑沙板从上往下滑动。

4.让学生对比缆车和滑沙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 它们的运动都是在一条水平线上运动. 5。老师总结:像滑沙板从上向下,缆车从下向上或从上向下沿着直线的运动,都是平移现象。(板书:平移现象)
6.让学生试着用手势做平移的动作. (二)初步体会平移的特点。

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说一说)
1。让学生判断每幅图是不是平移现象。

2。班级交流是怎么平移的.(使学生了解物体的平移是沿着一个方向移动)
3.展示汇报. 推拉窗扇是窗扇沿水平方向左右运动;

电梯门的开关是电梯门沿着水平方向左右运动;

电梯向上、向下是电梯沿着竖直方向上下运动。

(三)发现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师:在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平移现象? 1.独立思考。(列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2。组内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所见到的平移现象)
3。展示汇报。(老师及时指导,使学生正确把握平移的特点) 徐徐升起的国旗 小朋友玩滑梯 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 4.总结归纳。

物体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就是平移。平移时物体的大小、形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师生一起总结,老师板书)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37页练一练第1,2题。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通过实例和学生的生活经历,让学生充分地观察、交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平移的特征。

[不足之处] 缺乏动手操作,应让学生通过推拉物体,感受平移现象,体会平移的特点.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从书包中拿书等动作,经历平移的过程,感受平移现象。

第2课时 旋转现象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例2及第39页练一练第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经历感受、认识旋转现象的过程。

2.能辨认并从现实生活中找出旋转现象. 3。对现实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有好奇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感知旋转现象,体会旋转的特征,找出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旋转现象的特征.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大家都去过游乐场吧?你们都玩过里面的什么项目?最喜欢哪种项目?(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情景图)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初步感知旋转现象. 1。观察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游乐项目。

2.让学生说一说图中旋转木马是怎么运动的。

旋转木马在运动时,始终围绕着中间的柱子在转动。

3.让学生说一说图中摩天轮是怎么运动的。

摩天轮在运动时,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在转动. 4。让学生说一说图中风车是怎么运动的。

风车围绕着中心的小棍在转动。

5.让学生对比说一说旋转木马、摩天轮、风车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点. 它们都是围着一个中心在转动。

6。老师讲解:像旋转木马、摩天轮、风车绕着一个固定的点或轴转动,都是旋转。(板书:旋转现象)
(二)体会物体旋转的特征。

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说一说)
1。让学生判断每幅图是什么事情,它们的运动是不是旋转现象. 2。班级交流它们是绕着哪儿转动的。(使学生了解物体旋转是围绕一个中心或一根中心轴转动的) 3.展示汇报。

转椅、水龙头的开关、杂技演员转的碟子、风力发电的风车、直升机的螺旋桨都在绕着一个固定的点或轴转动。

(三)发现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师:在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旋转现象? 1。独立思考。(列举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2.组内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所见到的旋转现象) 3。展示汇报。(老师及时指导,使学生正确把握旋转的特点) 汽车方向盘的转动 陀螺的转动  开关教室门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39页练一练第1,2题。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通过教学实例和学生经历,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机会,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旋转现象。

[不足之处] 缺乏学生动手操作,没有让学生通过操作物体旋转,感受旋转现象,体会旋转的特点。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设置风车制作内容,让学生玩一玩,在观察风车转动的现象,体会旋转特点的同时,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第3课时 对称现象 【教学内容】 教材第40页例3及第41页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经历感受轴对称图形,观察、操作等认识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了解对称的含义,能找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3。在观察、想象轴对称图形形状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和对称轴的位置。

【教学难点】 看图想象是否对称,并画出对称轴。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只要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就能发现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生活中的很多美,都是利用数学知识创造出来的.下面我们就来观察一组图片。(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例3图片)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初步认识对称. 1。观察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图形是什么. 2.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的形状有什么特点,重点让学生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如果有困难,老师适当提示,如枫叶的左右两边一样吗?蜻蜓的上下两部分的形状怎么样?)
3.老师启发:这些图片的形状两边完全一样,你能指出是从哪里分开的吗?(让学生指一指,然后在书上画一画)
4。老师讲解:像这样两边完全一样的图片,我们就说它们的形状是对称的.(板书:对称现象)
(二)进一步感知对称现象。

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对称的现象? 1。独立思考。(列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2.组内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所见到的对称现象)
3.展示汇报。(老师及时指导,使学生正确把握对称的特点) 过年贴的窗花、眼镜、风筝、蒸锅等都是两边完全一样的,都是对称现象。

(三)共同归纳“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 师:我们现在动手来做一做。剪下附页中的图形分别沿虚线对折。

1。让学生动手操作,按要求剪下附页的图形,沿虚线对折。(使学生体验到这些图形沿虚线对折后能完全重合) 2。班级交流,观察对折的图形,结合自己的操作过程说说发现了什么。(在体验的过程中,共同总结出概念)
3。展示汇报。

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老师板书)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第1,2题.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在头脑中建立轴对称图形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不足之处] 缺乏让学生画对称轴的操作,没有通过画对称轴,感受对称现象,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在归纳出对称轴的定义后,适当安排实际操作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让学生进一步加深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两边图形完全重合的特点。

第4课时 有趣的剪纸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43页例1、例2及第43页做一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欣赏、折纸、剪纸活动的全过程。

2.能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剪出一些简单的剪纸。

3。在剪纸的活动中,欣赏对称图形的美,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感受对称的特点和图形的美。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剪纸分为很多派系,我们河北最有名的是蔚县剪纸,河北蔚县剪纸源于明代,其制作工艺在中国众多剪纸中独树一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搜索更多关于剪纸的知识。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组剪纸作品。(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剪纸作品)(板书:有趣的剪纸)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欣赏漂亮的剪纸。

观察剪纸作品,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剪纸为什么漂亮,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折纸的方法. 1。对折法。

(1)师边说,边指导学生一起折纸。

(2)组内交流评价折纸作品. 2.连续对折法. (1)师边说,边指导学生一起折纸。

(2)组内交流评价折纸作品。

三、学习剪纸的方法 师:把一张纸对折,在折痕的一侧画出图形,用剪刀沿线剪下了,然后展开,就得到一张轴对称图形的剪纸。(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剪纸的方法(1))
(1)老师示范.(边讲边让学生观察)
(2)再让学生剪.(鼓励学生剪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3)展示学生的剪纸作品。(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剪的)
(4)总结剪纸步骤:折纸、画图案、剪裁、展开。

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剪纸的方法(2)) (1)让学生按题中的要求,自己折纸、剪纸. (2)展示学生作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43页做一做第1~3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欣赏剪纸作品,使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激发学生对剪纸的向往,师生共同学习折纸、剪纸,让学生在欣赏和操作中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和创造美。

[不足之处] 缺乏轴对称图形的复习,本课的实践活动是在轴对称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在引言部分,设置轴对称图形的复习内容。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给学生充分展示对称剪纸作品的机会,使学生从中充分感受对称的特点和图形的美. 第4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第1课时 口算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45页例1及第45页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究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

2。理解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算理,能熟练用自己的方法正确口算。

3.在用自己的方法口算、交流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把整十、整百数看作几个十、几个百口算。

【教学难点】 把几百几十数看作几个十口算。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PPT课件出示习题) 1。20里面有(   )个十,40里面有(   )个十,700里面有(   )个百。

2。把18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班,每个班分得几支?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刚才的习题完成得不错。你们对除法的意义和口诀求商知识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要继续来学习关于除法的知识。(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例1(1)情景图)(板书:口算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引导观察,主动思考. 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汇报在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理解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口算方法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1。重点解决“平均装在4个箱子中,每箱装多少个呢?”. 2.探究80÷4的口算方法. (1)独立探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解答) (2)组内交流。(说一说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3)集体汇报. 方法一:第一次每箱装10个,第二次每箱再装10个,这时每箱装20个正好装完。

方法二:把80看成8个十,8个十除以4等于2个十。(老师进一步强调方法二的算法,把算理在算式下面表示出来,板书) 方法三:因为4×20=80,所以80÷4=20。(如果没有学生想到,可以启发想4乘几得80) 四、深入探究,理解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口算方法的算理 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例1(2)情景图)
1。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汇报在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解决“4辆玩具汽车装一个包装箱,需要多少个包装箱?”。

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 3.探究240÷4的口算方法。

(1)独立探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解答) (2)组内交流。(说一说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3)集体汇报. 方法一:因为4×60=240,所以240÷4=60。

方法二:把240看成24个十,24个十除以4等于6个十,即60。(老师在算式下面板书算理) 4.总结口算方法。

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可以利用想乘法算除法口算,也可以利用数的组成口算。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45页试一试和练一练第1,2题. 七、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提倡的口算方法是在学生理解整十、整百数可以看作几个十、几个百的基础上学习的,在讲课开始,复习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口算方法打下基础。

[不足之处] 要注意重点突出,表扬用“想乘法算除法”方法的学生,重点讲解亮亮的口算方法。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展示、交流的机会。

第2课时 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46页例2及第46页练一练第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究简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口算简单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PPT课件出示习题)
1.58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69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2.直接写得数. 8÷2=      9÷3=      2×11= 6÷3= 31×3= 4×21=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国庆节,举国欢庆,全国都在举办各种各样的庆典活动.我们学校也不例外。学校准备用鲜花装饰校园,我们一起来帮忙吧!(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例2情景图)(板书: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引导观察,主动思考。

1。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汇报在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重点解决“每个花坛摆多少盆鲜花?”。

师生共同列出算式84÷4。

(二)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方法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1.探究84÷4的口算方法。

(1)独立探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解答)
(2)组内交流。(说一说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3)集体汇报。

方法一:因为4×21=84,所以84÷4=21。

方法二:把84分成80和4,分别除以4,最后把两次除得的商加起来。(老师板书算理) (4)自主思考,巩固提高. 2.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试一试)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在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解决“每个花坛摆多少盆鲜花?“. ①独立探究。(鼓励学生自己列式口算解答)
②组内交流。(说一说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③集体汇报。

方法一:因为2×42=84,所以84÷2=42(盆)。

方法二:把84分成80和4,分别除以2,80÷2=40,4÷2=2,40+2=42。所以84÷2=42(盆)。

(老师板书算理) 3.总结口算方法。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可以利用想乘法算除法口算,也可以利用数的组成口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46页练一练第1,2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口算乘除法和数的组成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准备复习了相关知识点练习,为新授课作准备。突出学习的重点使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究简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除以一位数,再把商相加的口算方法. [不足之处] 在写算理时,可以边写边说,可以直接在算式等号后面依次写出得数.特别说明因为被除数84十位、个位上的数除以4没有余数,口算时可以先算十位上的8除以4,并直接在“=“后写2,再算4除以4,并在2后面直接写上1。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给学生自主计算、交流的空间和时间,首先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然后老师再重点介绍. 第3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没有余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49页例1及第49页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自主探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会用竖式计算的算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没有余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及竖式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没有余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直接写得数.(教师出示口算卡片) 28÷2=         39÷3=         55÷5= 36÷3= 24÷2= 82÷2=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装饰自己的房间吗?有的同学喜欢在自己的卧室贴自己最喜欢的明星照片,有的同学喜欢在房间摆设可爱的毛绒玩具。今天我们来帮妈妈装饰一下客厅,看妈妈喜欢什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例1情景图)(板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没有余数))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引导观察,主动思考. 1。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汇报在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重点解决“每个花瓶插多少枝?”。

师生共同列出算式48÷2。

(二)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1.探究48÷2的口算方法. (1)独立探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解答)
(2)组内交流.(说一说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3)集体汇报。

方法一:因为24×2=48,所以48÷2=24(枝). 方法二:把48分成40和8,40÷2=20,8÷2=4,20+4=24,所以48÷2=24(枝)。

2.竖式计算。

(1)根据口算的过程,鼓励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展示不同的表示方法。

(2)交流展示各自的竖式,说一说,竖式每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商的书写位置。

(3)让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计算的一般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算起,先算十位,再算个位,数位要对齐.(老师板书) 四、深入探究,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首位不能被整除)的笔算方法 1.根据情景再提出问题。

师:如果平均插在3个花瓶中,每个花瓶插多少枝? 师生共同列出算式:48÷3。

2.自主探究48÷3的计算方法。

(1)独立探究.(鼓励学生自己用摆小棒的方法分一分) (2)组内交流.(说一说摆小棒的过程)
(3)集体汇报。

学生说操作过程,老师进行演示,使学生体验到把4捆零8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先分4捆,每份1捆还剩1捆,然后把剩下的1捆和8根合起来再分的过程。

3。竖式计算。

借助分小棒的过程和结果讲解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老师板书)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49页练一练第1,2题. 七、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是在口算除法和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竖式的基础上学习的.例1在安排学生口算商以后,复习除法的口算过程,为后面的竖式讲解打下基础,在重点讲解竖式计算时,学生更容易理解算理。例2借助分小棒理解被除数中的4除以3商1个十,余下1个十,余下的1个十和个位上的8合起来继续除的道理。

[不足之处] 本课两个竖式的分析和讲解前后有重复内容,在讲解第二个竖式时,一定要详略得当,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分一分,算一算。先让学生了解48十位上的4除以3是有余数的,再借助分小棒的过程和结果讲解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第4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有余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页例2、第51页试一试及第51页练一练第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与他人交流自己思考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除数和余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PPT课件出示习题) 24÷2=      38÷2=      65÷5= 20÷3= 37÷6= 74÷8=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从刚才的练习,可以看出大家已经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PPT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2情景图)(板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有余数))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引导观察,主动思考. 1。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汇报在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重点解决“每6个装一盒,需要多少个盒子?”。

师生共同列出算式82÷6。

(二)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探究82÷6的竖式计算。

1.独立探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竖式计算) 2。组内交流.(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3.汇报展示。

学生说,老师板书竖式,把结果写在横式上。(老师板书)
(三)重点解决如何写答语。

重点让学生理解“需要多少个盒子”的问题。回答问题时要考虑余数,答语中商要加1。(老师板书)
四、深入探究,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1。根据情景再提出问题。

师:每8个装一盒,需要多少个盒子? 2.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1)独立探究。(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试着计算) (2)组内交流。(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3)汇报展示。

学生说,老师板书并适时提问。被除数个位上的2除以8不够商1怎么办?商个位上的0不写行吗?为什么?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商的个位要写“0”的道理:个位上的2比除数小,不够商1,商的个位上要写0占位。

3。提出第51页试一试的问题,重点理解答语的写法。

师:把82个小皮球分给各班小朋友。每个班分7个,最多够分给几个班? 让学生列式并用竖式计算。交流时重点讨论如何写答语.使学生了解:余下的5个皮球不够分给1个班,所以答语是最多够分给11个班。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51页练一练第1,2题. 七、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例题,列出算式,让学生自己尝试竖式计算、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后,重点讲如何写答语。

[不足之处] 缺乏新旧知识的对比。之前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局限于表内除法,商是一位数.现在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商是两位数,并且不能单纯依靠口诀求商来解决,要考虑被除数首位除以除数时,余下的数怎么处理,商怎么写。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可以在让学生尝试竖式计算时,回顾学过的有余数的除法,发现现在学习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有什么不同,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来尝试计算。通过经历对比尝试探索的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第5课时 几倍和大约几倍的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3及第53页练一练第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年龄问题,经历用大约几倍和几倍多一些等语言描述不是整倍数问题的过程。

2。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会用合适的语言描述问题的答案。

3.体会数学与生活语言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选择信息提出倍数问题并解答。

【教学难点】 不是整倍数时,如何用语言描述年龄的倍数关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填一填。(PPT课件出示练习)
1.小明有20块糖,小花的糖是他的3倍,小花有(   )块糖。

2。小李有32张邮票,小张只有8张邮票,小李的邮票数是小张的(    )倍。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倍数可以描述两个人拥有物品多少的关系。那么倍数如何描述两个人年龄的直接关系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PPT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情景图)(板书:几倍和大约几倍的问题)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引导观察,主动思考. 1.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汇报在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老师提出问题“老师的年龄是丫丫的几倍?”。

让学生自主解答。

(二)选择信息提出倍数问题. 1.独立探究。(鼓励学生选择信息提出倍数问题) 2。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提出的问题) 3。展示汇报。(学生说,老师板书) 问题一:爷爷的岁数是聪聪的几倍? 问题二:老师的年龄是聪聪的几倍? 问题三:爷爷的岁数是丫丫的几倍? (三)根据提出的问题解答,并用语言描述结果. 1.问题一:爷爷的岁数是聪聪的几倍? (1)独立探究。(让学生列式解答)
(2)组内交流.(爷爷的年龄不是聪聪的整倍数,怎么说呢) (3)展示汇报。

65÷9=7……2(岁) 爷爷的岁数大约是聪聪的7倍,或者说爷爷的岁数是聪聪的7倍多一些。

2.问题二:老师的年龄是聪聪的几倍? 鼓励学生计算并回答问题二。

32÷9=3……5(岁)
老师的年龄是聪聪的3倍多一些。

3.问题三:爷爷的岁数是丫丫的几倍? 让学生计算并回答问题三。

65÷8=8……1(岁) 爷爷的岁数大约是丫丫的8倍. 4。深入探究,巩固升华. 师:再过一年,老师的年龄还是丫丫的4倍吗? (1)独立探究。(让学生直观回答,再实际算一算) (2)组内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3)展示汇报。

再过一年老师长1岁是33岁,丫丫也长1岁是9岁,33÷9=3……6(岁),老师的年龄是丫丫的3倍多,不是4倍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53页练一练第1,2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之后,解答关于年龄的问题,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分析题意,老师示范提出问题,让学生列式解答。师生共同完成第一个提问。提问题后解决,答问题是本课重点,也就是用大约几倍和几倍多一些等语言描述不是整倍数问题。因此我先让学生大胆提出所能想到的倍数问题,然后一一突破,对比结果,探索尝试如何用合适的语言来描述结果。

[不足之处] 缺乏举例子加强练习。本课内容不多,计算不是重点,关键是用倍数描述两个人年龄的倍数关系,因此需要多举例加强练习。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让学生利用自己和周围的亲戚朋友的年龄提出问题并解答,用合适的语言描述不是整倍数的问题. 第6课时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三位数无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54页例1及第55页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三位数无余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三位数无余数的除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理解用乘法验算除法的道理,培养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用乘法验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PPT课件出示习题) 26÷2=      96÷8=      99÷5=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我们已经全部学完了,在计算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有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我相信今天这节课大家会学得很轻松.(适当交流,PPT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1情景图)(板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三位数无余数的除法)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引导观察,主动思考。

1.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汇报在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重点解决“今天上午一共卖了435元,卖出去多少千克苹果呢?”。

师生共同列出算式435÷3。

(二)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探究435÷3的竖式计算。

1.独立探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竖式计算) 2。组内交流。(说一说用竖式怎么算)
3。汇报展示。

学生说,老师板书竖式,适时提出问题:被除数百位上的4除以3商1,这个1表示什么?写在商的哪一位上?百位上4减3还剩1,下一步怎么办?十位上的3落下来,合起来是13,这个13表示什么?(老师板书)
(三)理解并掌握用乘法验算的方法. 1。提出问题:怎么检验算得对不对呢? 启发学生结合卖苹果的实际问题说出验算的方法.师生共同用乘法竖式验算。(老师板书) 2.总结归纳。

要检验除法算得对不对,可以把商和除数相乘,如果结果等于被除数,说明计算正确。

(四)掌握计算方法,巩固提高. 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试一试)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让学生按要求自己完成,交流并关注学生验算的结果。(学生板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55页练一练第1~4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三位数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相比,被除数由两位数变成了三位数.我从复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入手,回顾笔算时的注意事项引出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知识迁移,让学生对新知识更容易学习和接受。

[不足之处] 缺乏预见性,本课内容比较少,应适当多安排巩固练习。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在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时,尽量多给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让他们通过知识的迁移,自己完成计算,并明白每一步表示的意思。

第7课时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例2、第57页试一试及第57页练一练第1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且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会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估计商是几位数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和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估算商。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PPT课件出示习题)
262÷2=       896÷8=      695÷5=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刚才计算的三道题,你们发现了什么?对,它们的商都是三位数,并且没有余数。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挑战一下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不是三位数,并且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PPT课件出示教材第56页例2情景图)(板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有余数的除法)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引导观察,主动思考。

1.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汇报在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重点解决“每7块装一盒,需要多少个盒子?”。

师生共同列出算式258÷7。

(二)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探究258÷7的竖式计算. 1。独立探究。(计算前说一说258除以7,百位上2除以7,不够商1怎么办?再鼓励学生自己试着用竖式计算)
2。组内交流。(说一说竖式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3.汇报展示。

学生说,老师板书竖式,适时提出问题:25个十除以7商3,这里的3表示什么?要写在商的哪一位上?(老师板书)
(三)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掌握验算的方法。

1.提出问题:怎么检验算得对不对呢? 启发学生结合月饼问题说出验算的方法,师生共同验算。(先算出36个盒子装了多少块,再加上剩下的6块)
2。总结归纳. 要检验除法算得对不对,可以把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如果结果等于被除数,说明计算正确. 3。解决如何写答语. 学生组内讨论并写出答语,使学生理解剩下的6块月饼也需要一个盒子。

(四)掌握计算方法,巩固提高。

1。根据情景,再提出问题。

解决“每8块装一盒,需要多少个盒子?“。

(1)独立探究。(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2)组内交流。(说一说用竖式怎么算) (3)汇报展示。

学生板演.(老师注意学生是否掌握竖式计算和验算方法)
2.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57页试一试)
(1)提出估计商是几位数的要求,让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2)让学生计算并验算,然后交流计算结果。

(3)总结归纳。

被除数的百位大于或等于除数,商是三位数;小于除数,商就是两位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1,2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也是以后学习除法计算知识的生长点. [不足之处] 教学不够灵活,可以把估算设置在每次计算前,计算258÷7就可以让学生估算一下商是几位数,一方面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另一方面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感。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在解决例题的第二个问题时,让学生组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竖式计算,选两个小组分别板演计算过程,这样给学生创造更多和同伴交流、表达的机会。

第8课时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59页例3~例5及第59页练一练第1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例题,经历认识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以及自主尝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道理,能正确进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计算.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学难点】 理解0在商中的占位作用。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判断商是几位数,再用竖式计算。(PPT课件出示习题)
103÷3=       306÷7=      605÷5=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西游记》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师徒四人一路向西去西天取经.一路上,除魔降妖,最搞笑的莫过于八戒贪吃了.这不,悟空又在戏耍八戒了。(PPT课件出示教材第58页情景图)(板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掌握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1.引导观察,主动思考。

让学生看图了解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对话,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下。

2。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道理。

重点解决“一个桃子也没有,每人分到几个桃子?”。

(1)独立探究。(老师提示引导:一个桃子也没有用哪个数表示?求平均每人分到几个桃子怎么用算式表示?结合故事中分桃的结果写出结果,让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和结果) (2)组内交流。(说说0个桃子平均分给4个人,怎么列式,商是多少?平均分给8个人、21个人呢?)
(3)展示汇报。

学生回答,老师列出算式:0÷4=0,0÷8=0,0÷21=0. (4)总结归纳。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除数表示平均分的份数,所以除数是0没有意义)
(二)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58页例4情景图)
1.引导观察,主动思考。

(1)让学生看图读题,说一说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2)解决“一个地球仪的价格是多少元?”. 让学生列出算式:309÷3. 2。理解0在商中的占位作用。

重点探究309÷3的竖式计算方法。

(1)独立探究.(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用竖式计算)
(2)组内交流。(说一说用竖式怎么算)
(3)汇报展示。

学生说,老师板书。(老师适时提问:被除数百位上的3除以3没有余数,下一步怎么办?0除以3等于0,这个0写在哪一位上)
(4)总结归纳。

被除数百位上的3除以3商1没有余数;十位上的0除以3商0,这一步可以省略,直接在商的十位上写0就可以;个位上的9除以3商3没有余数。

(三)深入探究,掌握竖式计算方法。

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例5)
解决“把624个玻璃球装盒,一共需要多少个盒子?”。

1。学生自己读题,写出算式,并试着用竖式计算。

2。学生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

3.学生说,老师板书。使学生了解:被除数百位上的6除以除数没有余数,十位上的2除以除数又不够商1时,这一步竖式计算可以省略,直接在商的十位上写0,并把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同时落下来,继续除。

4.归纳总结。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遇到被除数的某一位除以除数不够商1时,就在这一位上商0。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59页练一练第1,2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通过例4和例5,使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当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不够商1时,要在商的十位上写0占位。我主要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小组讨论方法后,请一个学生代表来叙述计算过程,我来板书,关键的步骤重点说明,使学生明确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加深印象。

[不足之处] 例5讲解部分缺乏互动,讲解时应多设置问题,让学生能够跟着互动起来。

[再教设计] 为了节省时间,都是老师板书,再教学时,可以安排两位同学板演后,再对比讲解效果会更好。

第9课时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61页例6、例7及第61页练一练第1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

3。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感受互助关爱的温暖,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商的个位上商0的算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PPT课件出示习题)
90÷3=       53÷5=      62÷3=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都有过捐款的经历吧?现在有好多贫困地区,还有很多小朋友没有条件在教室里读书,王老师每学期都会资助贫困地区的学生。我们一起来看看王老师的捐款情况。(PPT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情景图)(老师板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引导观察,主动思考。

1.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汇报在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重点解决“王老师给每名学生寄多少元钱?“. 师生共同列出算式720÷3。

3。让学生估计一下商是几位数。

(二)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探究720÷3的竖式计算。

1。独立探究。(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 2。组内交流.(说一说竖式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3.汇报展示. 学生说,老师板书竖式,适时提出问题:在除到被除数的个位时,商个位上的“0”不写可以吗?使学生理解商的个位上写0的道理。(老师板书) 四、深入探究,掌握竖式计算方法 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7) (一)引导观察,主动思考。

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汇报在图中得到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二)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解决“我们班分得多少本?”。

1.独立探究.(鼓励学生自己列式并用竖式计算) 2。组内交流.(说一说竖式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3.汇报展示. 学生说,老师板书竖式,适时提出问题:被除数个位上的4除以6不够商1怎么办?(老师板书)
4.总结归纳。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如果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尽,而被除数个位上的数不是0但又比除数小,不够商1时,在商的个位写0后,不要忘记把被除数个位上的数落下来作为余数。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61页练一练第1,2题。

七、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是学生在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学习.通过两道例题,我主要安排学生自主计算、交流讨论、最后一起写出结论,给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机会,获得自主探究的经验,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乐趣。

[不足之处] 缺乏新旧知识的对比。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复习准备,但是课堂没有再安排学生对比,通过对比,可以让学生知道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知识的衍生,算理都是一样的,只是被除数位数从两位变成了三位。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注意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如:在考查学生的笔算掌握情况时,对一次做对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10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页内容及第63页练一练第1题。

【教学目标】 1。结合旅游团住宿问题,经历小组合作设计、交流、讨论住宿方案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考过程。

3.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设计合理的住宿方案.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我想大家一定都有和爸爸妈妈出去旅游的经验.旅游要考虑方方面面的事情和各种费用,这就需要我们精打细算才能不浪费。今天我们就来帮导游设计几个住宿方案吧。(PPT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情景图)(板书:制订住宿方案)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引导观察,主动思考. 1.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汇报在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老师汇总设计方案时要注意的问题。

(1)男、女要分开住。

(2)考虑余数的问题。

(3)一个房间住1人也要按全价付费。

(二)小组合作,帮助导游设计几个住宿方案. 1.组内交流。(鼓励学生在组内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 2。全班交流。(让各小组说说小组内讨论、制订方案的过程以及制订的方案)
3.集体汇报。

方案一:选择2人间。

男:13÷2=6(间)……1(人) 6×120+120=840(元) 女:17÷2=8(间)……1(人) 8×120+120=1080(元)
总钱数:840+1080=1920(元)
方案二:选择3人间。

男:13÷3=4(间)……1(人)
4×150+150=750(元)
女:17÷3=5(间)……2(人) 5×150+150=900(元)
总钱数:750+900=1650(元) 方案三:选择4人间。

男:13÷4=3(间)……1(人) 3×160+160=640(元)
女:17÷4=4(间)……1(人) 4×160+160=800(元) 总钱数:640+800=1440(元) 方案四:以所选房间没有空床为标准,且尽可能多住4人间。

男:2个4人间,1个3人间,1个2人间。

2×160+150+120=590(元) 女:3个4人间,1个3人间,1个2人间. 3×160+150+120=750(元)
总钱数:750+590=1340(元) …… (老师板书)
4。选择最佳方案. 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导游,你会选择哪个方案?为什么?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选择和理由,只要合理就可以。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1,2题。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在各种方案的制订、讨论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设计方案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不足之处] 学生的方案可能不在预计方案内,应该给学生充分自主选择和交流个性化方案的空间。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鼓励学生积极与同学合作,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多注意倾听同伴的意见,让学生获得与同伴合作的成功体验.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页整理与复习及第65页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系统复习、整理和巩固提高本单元所学知识的过程。

2.进一步掌握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复习、整理所学知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综合应用本单元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整理复习所学知识的习惯。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复习 师:同学们,第四单元我们已经学完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单元的内容。

二、自主探究,巩固学习 (一)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 第1题:(PPT课件出示教材第64页整理与复习第1题)(板书:整理与复习) 师: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

1.让学生按口算和笔算分类. (1)口算:64÷2  600÷3 420÷7 (2)笔算:605÷5 58÷2  500÷3 350÷4 605÷6  2.让学生口算出第一组算式,并说说是怎么算的。

3。师生一起回顾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的方法. 整十数、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1)利用表内除法口算:用被除数前一位或前两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算出结果后,被除数的末尾还剩几个0,就在商的末尾添上几个0;(2)利用“想乘法算除法”口算:想一位数乘几等于被除数,乘几商就是几;(3)利用数的组成口算。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1)利用“想乘法算除法”口算:想一位数乘几等于被除数,乘几商就是几;
(2)利用数的组成口算:先把被除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用它们分别除以除数,最后把两次除得的商加起来. 4.让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先估算商都是几位数,再用竖式计算。(老师巡走指导) 判断商的位数的方法:当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时,商是三位数,当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商是两位数. 5。根据计算的过程,回顾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 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如果有余数,就与下一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如果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商0占位。

第2题:(PPT课件出示教材第64页整理与复习第2题)
1.让学生读题,分析题目的要求,明白题目意思。

2.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己判断,说出判断的理由。

3.通过计算检验判断得是否正确。

4。师生根据计算结果总结归纳。

像254、630、786、502、200个位上的数是0、2、4、6或8,这样的数除以2没有余数. 像375、630、200个位上的数是5或0,这样的数除以5没有余数。

(二)综合应用。

第3题:(PPT课件出示教材第64页整理与复习第3题) 1.让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2。自主解答。

(1)独立解答。(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2)组内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汇报展示。

方法一:52×7=364(元) 364元<400元,所以带400元够。

方法二:400÷7=57(元)……1(元) 57元〉52元,所以带400元够。

第4题:(PPT课件出示教材第64页整理与复习第4题)
1。让学生观察图,了解大、小相册每页可以放多少张照片。

2.自主解答。

(1)独立思考。(让学生独立解答)
(2)组内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选择哪一本比较合适,为什么)
(3)汇报展示。

小相册:264÷6=44(页) 44页>40页 大相册:264÷8=33(页) 33页〈40页 一个小相册不够,选大相册合适。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65页练一练第1,2题.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练习时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可以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评价,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缺乏新颖,太直接,太单调地复习。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可以把四个题图设置在一个故事情景或者比赛过关的场景中,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复习不再枯燥. 第5单元 四则混合运算(一) 第1课时 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67页例1、例2及第67页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为列综合算式计算的过程。

2。结合具体事例,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感受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 在学生分步解答的基础上,把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

【教学难点】 运算顺序的概括总结。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计算下面各题。(PPT课件出示习题)
120+250+300    500-210+120    5×6×8    20÷4×8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计算的结果都很正确。你们是怎么算的?按照什么顺序算的呢?(学生回答)对,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例1:饮料问题。(PPT课件出示教材第66页例1情景图)(板书: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
(一)观察情景图,了解数学信息. 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二)探究解题方法。

1。解决“一共有多少瓶饮料?”. (1)独立探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 (2)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如果聪聪的方法学生没想到,老师参与交流) (3)集体汇报。

方法一:24+24+24+12=84(瓶) 答:一共有84瓶饮料. 方法二:24×3=72(瓶)  72+12=84(瓶) 答:一共有84瓶饮料。

2.要求把分步计算写成一个算式. (1)独立探究。(鼓励学生自己尝试) (2)组内交流。(说一说是怎么改写的)
(3)集体汇报.  24×3+12  
   12+24×3 =72+12        =12+72 =84(瓶)        =84(瓶) 3.探究24×3+12和12+24×3的运算顺序。

鼓励学生结合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分析混合运算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最后得出运算顺序: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例2:葡萄酒问题。

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67页例2情景图) (一)观察情景图,了解数学信息。

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二)探究解题方法。

1。解决“买整箱的葡萄酒,平均每瓶比零售价便宜多少元钱?“。

(1)独立解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 (2)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重点指导为什么先写86) (3)集体汇报. 方法一:480÷6=80(元) 86-80=6(元)
答:买整箱的葡萄酒,平均每瓶比零售价便宜6元钱. 方法二:86—480÷6
=86-80
=6(元)
答:买整箱的葡萄酒,平均每瓶比零售价便宜6元钱. 2。总结归纳。

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除法,又有加法、减法,要先算乘法、除法。(老师板书)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67页练一练第1,2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设计的两个例题,如果不要求用综合算式计算,学生都能解答.所以本课的重点我放在学生分步计算的基础上,把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的部分,让学生通过例题中实际的情况理解并掌握为什么先算乘法或除法. [不足之处] 总结归纳时,我着急结束课程,直接归纳给出结论,没有给学生总结的时间.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在完成两个例题后,要让学生观察、分析两个算式和计算顺序,试着总结归纳出不带括号的四则运算顺序。

第2课时 带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例3、例4及第69页练一练第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为列综合算式计算的过程。

2.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进行带括号的简单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把分步计算改写为综合算式的初步经验. 【教学重点】 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

【教学难点】 概括、归纳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计算下面各题。(PPT课件出示习题)
15+60×8   120—200÷4  240+(600—300)  500-(250+120)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复习,我发现有的同学要么是忘记了小括号,要么就是粗心,各题都出现了错误。在混合运算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例3:妈妈买水果问题。(PPT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例3情景图)(板书:带括号的混合运算)
(一)观察情景图,了解数学信息。

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二)探究解题方法. 1。解决“用剩下的钱买橘子,可以买几千克?“. (1)独立探究。(鼓励学生列算式) (2)组内交流。(说一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集体汇报。

50—22=28(元) 28÷4=7(千克)
答:可以买7千克。(老师板书)
2.列综合算式。(鼓励学生试着写成一个综合算式)
 (50-22)÷4 =28÷4 =7(千克)(老师板书)
重点指导先算买香蕉后还剩多少钱要用小括号. 例4:幼儿园买水果问题。(PPT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例4情景图)
(一)观察情景图,了解数学信息。

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二)探究解题方法。

1。解决“买来苹果多少千克?”。

(1)独立解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
(2)组内交流.(分步计算的同学说一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列综合算式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加小括号) (3)集体汇报. 方法一:15+28=43(千克) 43×2=86(千克)
答:买来苹果86千克。

方法二:(15+28)×2
 =43×2
 =86(千克)
答:买来苹果86千克。

2。总结归纳。

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老师板书)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69页练一练第1,2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以及不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我安排从复习小括号入手,通过例题在让学生探索从分步计算到综合列式的过程中,真正发挥小括号的作用,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有括号的四则运算顺序。

[不足之处] 小组交流时没有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注意在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和算式改写的活动中老师的语言引导,避免学生盲目无从下手。

第3课时 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页例5及第71页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为列综合算式计算的过程. 2.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3.感受数学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学重点】 了解有些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并能用自己的方法解答问题。

【教学难点】 把三步计算的算式改写成一个综合算式。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妈妈准备买一些粮油,一桶油85元,一袋大米108元,妈妈买了两桶油和一袋大米,一共花了多少钱?(PPT课件出示习题)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衣食住行少不了购买东西,你们会经常帮爸爸妈妈算账吗?亮亮的学校计划给每个班配置一个保温桶和一个垃圾桶.我们来帮帮忙吧!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例5:用品配置问题。(PPT课件出示教材第70页例5情景图)(板书: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一)观察情景图,了解数学信息。

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二)探究解题方法。

1.解决“6个班一共要用多少元钱?”。

(1)独立探究.(让学生分步计算出结果)
(2)组内交流。(说一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集体汇报。

方法一:先算6个班买保温桶一共需要多少元钱,再算6个班买垃圾桶一共需要多少元钱,最后把它们加起来就是所要求的6个班一共要用的钱数。

65×6=390(元)
17×6=102(元) 390+102=492(元) 答:6个班一共要用492元. 方法二:先算出每个班买一个保温桶和一个垃圾桶一共要用多少钱,再用算出的钱数乘6,求出6个班买保温桶和垃圾桶的总钱数. 65+17=82(元) 82×6=492(元) 答:6个班一共要用492元。

(老师板书) 2。鼓励学生把分步算式改写成一个综合算式,只写算式,不计算。(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方法一:65×6+17×6 方法二:(65+17)×6 (三)探究65×6+17×6 和(65+17)×6的运算顺序。

1.探究65×6+17×6的运算顺序。(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方法一:65×6+17×6
=390+17×6
=390+102
=492 方法二:65×6+17×6
=390+102
=492 (学生说,老师板书) 老师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中,两步乘法运算可以同时进行。

2.探究(65+17)×6的运算顺序。(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65+17)×6 =82×6 =492 (学生说,老师板书)
老师总结:在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四、深入探究,解决问题 1.根据情景,再提出问题。

师:买6个保温桶比买6个垃圾桶多花多少元钱? 2。探究解题思路。

(1)独立探究。(让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2)组内交流。(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列出的综合算式如何计算) (3)展示汇报。

方法一: 65×6-17×6
=390—102
=288(元) 答:买6个保温桶比买6个垃圾桶多花288元。

方法二:(65—17)×6
=48×6
=288(元)
答:买6个保温桶比买6个垃圾桶多花288元。

(学生说,老师板书) 3。总结归纳。

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没有括号),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如果算式中在加号或减号的两侧都有乘法或除法,计算时可以先同时计算两侧的乘法或除法,再算出中间的加法或减法.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1页练一练第1,2题. 七、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从四则混合运算的角度讲,涉及简单的三步四则运算;
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讲,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经历用已有经验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一,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分步计算,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第二,试着让学生把分步算式改写成综合算式;第三,探索综合算式的计算方法;
最后,总结出计算方法. [不足之处] 解题思路花费时间多于讨论改写算式和计算方法的时间。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重点关注算式的改写和计算,让学生利用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理解计算综合算式的先后步骤。

 练 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73页练习。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为列综合算式计算的过程. 2。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3.感受数学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学重点】 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整数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运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复习 师:同学们,四则混合运算这个单元结束了。今天老师就来考查一下你们对这个单元内容的掌握情况.(板书:练习) 二、自主探究,巩固学习 (一)运算顺序。

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练习第1(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没有括号的四则运算顺序,再自主完成练习。

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除法,又有加法、减法,要先算乘法、除法。(学生说,老师板书) 答案:(1)20 41 80 148 17 19 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练习第1(2)题)
先让学生说说有括号的四则运算顺序,再自主完成练习。

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学生说,老师板书) 答案:(2)425 531 9 111 5 114 (二)综合应用。

1。师: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大家都掌握了,下面我们就通过习题来考查一下你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PPT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练习第2题) (1)观察图,让学生说说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让学生独立解答。

(3)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思路和结果) (4)展示汇报。

15×4+76 =60+76 =136(名) 答:一共有136名同学参加爬山比赛。

2。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练习第3题)
(1)让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独立解答。

(2)组内交流解题思路和结果。

(3)小组出代表展示汇报. 22×9+360=558(元) 558—13×4=506(元)
3。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练习第4题) (1)让学生读题,说说题中的数学信息。

(2)老师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3)学生自己列式解答。

(4)汇报解题结果。

1500—75×7 =1500—525 =975(米)
4.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练习第5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时重点说说为什么要加小括号. (70—16)÷3=18(件)
5.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练习第6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1)380+380×9=3800(元) (2)380×9—380=3040(元) 6。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练习第7题)
鼓励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解答,交流时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132—48)×3=252(元) 7.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练习第8题)
让学生读题并理解题意,鼓励学生自主解答。交流时对列综合算式解答的同学给予表扬。

 52+52÷4+52÷2 =52+13+26 =91(个)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是四则混合运算的综合练习,我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考查运算顺序,第二部分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本课主要是让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 [不足之处] 复习课比较枯燥,如何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很重要,但我没做到。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可以把考查内容设计在一个游玩或购物情景里,引领学生在愉快的游玩或购物情景中,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得到解决问题的真实体验,从而增加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第6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第1课时 周 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74~75页内容及第75页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给小布艺配花边的典型事例,经历讨论、测量、交流等认识周长的过程。

2.知道周长的含义,能指出并测量物体表面的周长。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测量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小布艺花边不同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剪好的布艺材料、针、线、直尺。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做一个小布艺。课前让同学们准备的材料和工具,你们都带来了吗?看看都带齐了没有。(PPT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布艺成品和需要准备的材料和工具)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体会周长。

1.观察图,了解信息。

(1)让学生说说要准备哪些材料和工具。

(2)让学生说一说在加工之前要做哪些准备。(引出剪好小布艺需要的布料和花边)
2.解决丫丫提出的“怎样确定这个粉色小布艺的花边要剪多长呢?“。

(1)组内交流。(组内说一说怎么测量) (2)小组合作。(利用准备好的工具动手操作)
(3)集体汇报。(说说各组测量粉色小布艺花边长的方法和结果)
方法一:先用针和线把花边缝到小布艺上,做好一个,再拆下花边量一量。

方法二:先用线沿着小布艺的外缘环绕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再抻直,测量出线长就是小布艺花边的长度。

方法三:把小布艺对折起来,用线测量出花边的一半,再乘2.(重点关注)
(4)总结归纳。

花边的长就是小布艺布料的周长.(板书:周长) 3。解决“怎样确定长方形布艺花边的长呢?” (1)自主操作。(让学生利用工具测量) (2)集体汇报.(说一说测量的方法和结果) 方法一:用直尺分别测量长方形布料每条边的长度,再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方法二:先测量长方形布料的一个长边和一个宽边,再把两长边和两宽边的长度加起来。(评价这个方法简单)
(二)认识周长。

师指出硬币面、课本封面、铅笔盒表面、课桌面的边线。(PPT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例1) 1。让学生理解“边线”的含义。(说一说什么是边线) 2。体验物体表面边线的长指的是什么。(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硬币面、课本封面、铅笔盒表面、课桌面的边线) 3.老师讲解:它们边线的长度叫做它们的周长. 4。解决“量一量课桌面的周长是多少。” (1)同桌合作.(引导学生用最简单的方法测量) (2)集体交流。(说一说测量的方法和结果)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5页练一练第1,2题。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通过实际测量花边需要多长来引出周长的名称,通过让学生指出硬币面、课本封面、铅笔盒表面、课桌面的边线,理解周长的含义. [不足之处] 缺乏不规则物体的周长测量。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给学生充分讨论、操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和理解周长的含义。

第2课时 简单图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页例2、例3及第77页练一练第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计算街心公园的周长和简单图形的周长的过程。

2。认识图形周长的含义,能测量并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周长与图形各边的关系。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周长.物品表面边线的长度叫做它们的周长。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周长.(PPT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例2)(板书:简单图形的周长)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看图,理解题意。

1.让学生观察街心公园平面图,说一说张奶奶走一圈怎么走。

2。让学生说一说公园边的小路一共有几段,每段路长多少米。

(二)计算公园的周长。

1.解决“张奶奶走一圈是多少米?”。

(1)独立探究。(鼓励学生自己计算) (2)组内交流.(说一说计算方法和结果)
(3)集体汇报. 20+60+50+60+28=218(米)
答:张奶奶走一圈是218米.(老师板书)
2。老师介绍:街心公园一圈是218米,218米也就是街心公园的周长。

三、深入探究,计算图形的周长。

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例3) (一)观察图形,理解题意. 1.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形和四边形各有几条边,每条边有多长。

2。老师讲解:图形的每条边都可以看作一条线段,一个图形有几条边,可以看作这个图形由几条线段围成。围成封闭图形的几条线段长度的和叫做图形的周长。(老师板书)
(二)计算图形的周长. 计算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周长。

1。独立探究。(用自己的方法计算)
2.组内交流。(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汇报展示. 三角形的周长:45+25+38=70+38=108(厘米) 四边形的周长:(52+48)+(65+35)=100+100=200(分米)(老师板书)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7页练一练第1,2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通过两个例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自主尝试计算、交流的过程中建立图形周长的概念,学会计算图形的周长。

[不足之处] 缺乏教学的灵活性。本课是在初步理解物体表面周长的意义的基础上抽象出图形的周长,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摸、画、量、算身边熟悉的图形的周长。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通过课堂活动,一方面注意观察课堂中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交流个性化的操作方法和算法。

第3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页例1、例2及第79页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计算、交流、总结等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的过程。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并能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体验算法的多样化,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教学难点】 根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算式抽象、总结出文字公式.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PPT课件出示复习题)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围成封闭图形的几条线段长度的和叫做图形的周长。刚才我们算的是一个五边形的周长,今天我们一起来算一算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计算方格纸上图形的周长。(PPT课件出示教材第78页例1) 1。观察方格图,了解方格图的特点. (1)让学生说出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

(2)让学生说一说不测量怎么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怎么知道正方形的边长。

长方形的长边占6个小格,就是6厘米,宽边占3个小格,就是3厘米,正方形每条边都占3个小格,就是3厘米. 2。解决“不用量,算一算下面方格纸上图形的周长“。

(1)独立探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老师巡走)
(2)组内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3)展示汇报。

长方形的周长:6+3+3+6=18(厘米)或6×2+3×2=18(厘米)
正方形的周长:3+3+3+3=12(厘米)或3×4=12(厘米) (二)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78页例2) 1.观察图,了解数学信息。

(1)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可以知道哪些数学信息.(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2)对比例1的两个图形和例2的两个图形有什么异同.(使学生了解两个图形一样,计算要求一样,只是边长及其表示方法不同,例1借助方格表示,例2直接给出数据表示)
2.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探索它的周长公式。

(1)独立探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 (2)组内交流。(说一说长方形周长的不同算法)
(3)集体汇报。

方法一:5+3+5+3=16(米) 方法二:5×2+3×2
=10+6
=16(米)
方法三:(5+3)×2
=8×2
=16(米)
(4)老师总结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长方形周长=(长+宽)×2(老师板书)
3。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探索它的周长公式. (1)独立探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 (2)组内交流。(说一说正方形周长的不同算法)
(3)集体汇报。

方法一:3+3+3+3=12(米)
方法二:3×4=12(米)
(4)指导学生总结出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老师板书)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9页练一练第1,2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是在学生建立了图形周长的概念,会计算图形周长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教材例题,让学生经历探索公式的过程,更好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不足之处] 缺乏新旧知识的衔接,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可以复习它们的特点,长方形是四边形,对边相等,有两条长,两条宽;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一方面让学生更容易推算出周长的计算公式,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老师要为学生创造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  练 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80页练习。

【教学目标】 1。经历系统复习、整理、巩固本单元知识的全过程. 2。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形成相关技能。

3.培养回顾总结的习惯,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并能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数一数有几个长方形、几个正方形?(PPT课件出示图形) 二、创设情景,引入复习 师:这节课我们要来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画一画。

要求学生在点子图上画一个长6 cm、宽3 cm的长方形和一个边长是6 cm的正方形。

2.说一说。

(1)什么是周长? 围成封闭图形的几条线段长度的和叫做图形的周长。(板书)
(2)请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板书) 3。算一算。

(1)分别求出画在点子图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做完后同桌互相检查) (2)长方形的周长=(6+3)×2=18(cm) 正方形的周长=6×4=24(cm)(板书) 4。摆一摆。

(1)拿出两个事先准备好的长4 cm、宽3 cm的长方形,将它们拼成一个新的长方形。(也可以画一画) 要求:①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拼法; ②分别算出它们的周长。(PPT课件出示结果) (2)拿出两个事先准备好的长6 cm、宽3 cm的长方形,将它们拼成一个新的四边形。(也可以画一画) 要求:①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拼法;

②分别算出它们的周长; ③比较后思考周长不同的原因是什么.(PPT课件出示结果) 小结:用两个长方形拼,可以拼成两个不同的长方形,当长是宽的2倍时,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横着拼时,新的长方形的周长比原来两个长方形的周长和少了两个宽的长度;
竖着拼时,新的图形的周长比原来两个长方形的周长和少了两个长的长度. 5.加强巩固.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操作,大家复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公式.下面我们来完成教材第80页练习题。

(1)第1题先让学生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说一说怎么计算,再独立完成. (2)第2题指导学生理解求篱笆的长就是求长方形菜地的周长,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3)第3题先让学生了解两种鸡舍的样子,再计算。

(4)第4题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第(1)题是计算2根19分米和1根9分米木条的长度和;第(2)题是根据实际情况求5扇门用多少根长1米的木条.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单独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学生已经能够熟练掌握,但对于拼组后的周长计算是学生的学习难点,这个设计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拼成图形的周长并不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简单相加。

[不足之处] 没有合理安排课堂讲解和练习的时间.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可以把习题穿插到复习内容中,及时巩固,内容紧凑,目标更明确,习题1放算一算后面,及时练习周长公式。再安排习题2,3,4,让学生体会周长在生活的应用,最后安排图形拼组,让知识升华.  室外测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8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进行室外实际测量的过程. 2.能估计物体或物体表面的周长,并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周长。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保护环境和爱护公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关于周长的知识去测量室外的物体的周长。

【教学难点】 用已学数学知识进行实际测量.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的校园美丽吗?你喜欢我们校园里的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到校园里测量你们喜欢的物体。(板书:室外测量)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活动一:测量校园的树干周长。(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1页测量树干) 1。观察情景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2。老师布置活动任务. 任务一:测量学校里的较粗的大树树干的周长.(老师板书) 3.小组讨论,确定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以及由谁来记录数据。相互启发、补充和完善各自的活动方案。让组长组织分工,明确各自承担的活动任务。(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计量单位和方法测量树干的周长。如用手量、用两臂抱、用软尺量等)
4.总结活动方法: 方法一:先量一量树干的周长共有多少拃,再量出一拃的长度,然后用一拃的长度乘拃数计算出树干的周长。

方法二:用软尺绕树干一周,与软尺0刻度重合处的刻度,就是树干的周长。

方法三:平伸双臂抱一抱,看需要几个小朋友手拉手才抱得起来,再量出小朋友平伸双臂的长度,然后用小朋友平伸双臂的长度和计算出树干的周长. (二)活动二:测量校园内物体表面的周长。(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1页测量其他物体)
1.观察情景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2.老师布置活动任务。

任务二:测量花坛的周长. 任务三:测量乒乓球台面的周长。

任务四:测量网球场的周长。(老师板书) 3.小组内讨论,确定测量方法、测量工具,以及由谁来记录数据.相互启发、补充和完善各自的活动方案。让组长组织分工,明确各自承担的活动任务。(鼓励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注意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进行计算) 4。方法总结。

(1)估测。估测花坛和乒乓球台面的周长时,可以先用拃量,再根据一拃的长度估测出它们的周长.估测网球场的周长,可以先用步量一量,再根据一步的长度估测出网球场的周长。

(2)实际测量.测量花坛周长,可以用软尺紧贴花坛内壁或外壁测量花坛的内周长或外周长。测量乒乓球台面的周长,可以用软尺测量出长和宽,再利用公式计算。测量网球场的长和宽,测量工具选用米尺,再计算出周长。

三、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测量、交流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周长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不足之处] 未做好活动后的总结汇报。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把自己的思路和结果表达出来. 第7单元 吨的认识 第1课时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84页例1及第84页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计算、感受并认识吨的过程. 2。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 3。体会“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 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在括号里填千克或克。(PPT课件出示练习题)
     120(  )    2(  )      2(  )    38(  )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生活中的物体都有自己的重量,我们每个人也有自己的体重,下面我们就来算算育红小学三(1)班学生的体重。(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例1)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认识“吨“和1吨. 1.观察体重统计表,了解数学信息。

让学生观察30名学生的体重统计表,说一说表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2。解决“他们的体重一共是多少千克?“。

(1)独立探究。(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 (2)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3)集体汇报。

方法一:用连加计算:38+32+35+…+29=1014(千克)
方法二:先数出体重相同的人数,再列式计算. 38×2=76(千克) 32×5=160(千克) 35×3=105(千克) 36×4=144(千克) 31×2=62(千克) 33×3=99(千克) 30×3=90(千克) 40×1=40(千克) 29×2=58(千克) 34×3=102(千克) 37×1=37(千克) 41×1=41(千克)
76+160+105+…+41=1014(千克)
3。重点讲解“1014千克大约是1000千克,1000千克=1吨”。

师:1014千克可以说大约是多少千克? 让学生说出结果,老师重点讲解1000千克也叫做1吨,吨用字母“t“表示,1吨=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 (二)感受1吨.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1吨到底有多重吗? 1.让学生借助30名同学的体重体会1吨有多重。

让学生用吨描述30名同学的体重。

2。推算100桶矿泉水重1吨。(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矿泉水图)
(1)让学生从图中了解1桶矿泉水重10千克。

(2)鼓励学生推算100桶矿泉水重多少千克,进而推算出100桶矿泉水重1吨。

(3)让学生想象一下100桶矿泉水在地上有多大一片。(可以用手比,再次感受1吨)
3。学生借助一个大动物的体重感受1吨。(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犀牛图)
观察犀牛图,让学生说说它的样子.告诉学生一头成年犀牛的体重大约是1吨。

4.理解“限重1吨”。(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说一说)
(1)让学生观察情景图,了解数学信息。

(2)指导学生理解“限重1吨”。

(3)解决“哪几只动物可以一起通过?”的问题。

让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三)了解“吨”的应用. 师: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四幅图) 1.让学生根据图中所给信息,说说集装箱能装多少吨物品和鲸的体重。

2.让学生举例用吨作质量单位的物品。

3.让学生观察桥头标志牌和汽车上的文字,说一说它们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84页练一练第1,2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从认识吨,推算1吨,感受1吨,到了解吨在生活中的应用,逐步让学生熟悉吨这个质量单位. [不足之处] 缺乏灵活性,在出示1桶矿泉水的重量时,可以让学生提一提一桶矿泉水,实际感受一桶矿泉水的重量.在了解吨在生活中的应用时,除教材选择的实例外,还可以举例其他用吨作质量单位的事物.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可以提前安排统计本班学生的体重,更加贴近现实,来算一算本班学生的体重和与1吨比较一下。

第2课时 质量单位的应用和整理 【教学内容】 教材第85页例2及第85页练一练第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以及对质量单位进行回顾与整理的过程。

2。能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计量常见物体的质量,掌握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质量单位的换算。

3.感受质量单位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丰富、提升生活经验。

【教学重点】 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表示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 相邻质量单位间的进率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填一填。(PPT课件出示复习题)
2000克=(  )千克       1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8千克=(   )克 二、创设情景,引入复习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整理和复习一下,看看你们掌握得怎么样。(适当交流,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情景图)(板书:质量单位的应用和整理) 三、自主学习,巩固复习 (一)选择质量单位. 1。让学生观察图,说说图中都有什么。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这些物品应该选用什么质量单位. 3。实践活动。

(1)独立调查。(让学生课前查资料或者调查) (2)组内交流。(交流调查结果) (3)汇报展示。

以“吨”为单位的物品:
一头长颈鹿、钢材、水、沙子、一辆轿车的重量。

以“千克”为单位的物品:爸爸的体重、一辆自行车的重量 。

以“克“为单位的物品:一个图钉、一瓶药水、一瓶墨水。

(二)回顾整理。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说一说) 1.组内讨论。(让学生小组讨论)
2。班级交流。(让各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3.汇报展示.(学生来说,老师板书)
常见的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相邻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85页练一练第1,2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通过观察情景图,说说图中物品常选用的质量单位,交流、讨论、整理总结出质量单位间的进率。

[不足之处] 缺乏整理教学的厚度。知识点很少,不能让学生有深度地经历回顾整理的过程.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可以先安排实践调查活动,然后再引入教材情景图,这样让学生在感受质量单位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后,更加丰富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能更好地完成情景图的问题。

 运输方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87~8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运输的实例,经历小组合作制订方案、交流、评论的过程. 2。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现实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估计生活中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的很多货物都是从全国各地运输过来的,货物运输少不了货车的租赁。今天我们就来为30吨钢材的运输制订一下租车方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7页情景图)(老师板书:运输方案)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活动一:制订租车方案。

(一)观察情景图,了解数学信息. 1.观察图,让学生说说租车的相关信息. 2。明确统计表中“车型“和“租车费”的含义.(让学生说,老师纠正) (二)小组合作,制订运输方案。

1。组内探究。(鼓励各组做出不同方案) 2.班内交流。(介绍制订方案的思考过程)
3.集体汇报。

方案一:租用载重5吨的车。30÷5=6(辆) 租车费用:650×6=3900(元) 方案二:租用载重6吨的车.30÷6=5(辆) 租车费用:800×5=4000(元) 方案三:租用载重8吨的车。30÷8=3(辆)……6(吨) 余下的6吨还要用一辆车才能运走。租车费用:1000×4=4000(元)(老师板书)
(三)确定最佳方案。

师:如果请你去租车,你会选择哪种方案?为什么? 1.独立探究。(让学生比较不同方案,说出自己的意见) 2.组内交流。(解释自己意见的合理性) 3.展示汇报。

对比三种方案,在没有其他费用的情况下,从租车费用上看,方案一费用少,但还得另交高速公路费.从车辆的装货程度上看,方案三租了4辆车,只装满了3辆。其他两种方案所租车辆都装满了。为避免空间浪费,选择方案二。

活动二:制订运输方案. 师:每年的春节前夕,人们都在筹备年货,蔬菜更不可缺。春节前,春光蔬菜基地要把4吨黄瓜运到某省会城市。(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情景图)(老师板书:制订运输方案) (一)观察情景图,了解数学信息. 1。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给出了哪些信息。

2。让学生算一算4吨黄瓜,每10千克装一箱,一共要装多少箱。

4000÷10=400(箱)(老师板书) (二)合作探究,制订运输方案。

1.师:运输黄瓜要解决哪些问题? (1)组内交流。(运输黄瓜要考虑的问题) (2)汇报展示。(达成共识)
运输黄瓜不仅要考虑车的载重,更要考虑装箱的数量。

2.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说一说,补充方案) (1)组内探究。(让学生小组合作理解图中信息,制订方案)
(2)班级交流。(说一说是怎么算出用几辆汽车的)
(3)展示汇报。

方案一:租能装60箱黄瓜的车。

60×6+40=400(箱) 需要7辆,第一天租3辆装60箱的车,第二天租4辆装60箱的车。

方案二:租能装80箱黄瓜的车。

80×5=400(箱) 需要5辆,第一天租2辆能装80箱的车,第二天租3辆能装80箱的车.(老师板书)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通过制订两个租车运货方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租车的问题,让学生明白货物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不同.学生出示不同方案,不拘泥于课本的方案,只要合理,能给予适当的评价和肯定。

  [不足之处] 没有尽可能多地展示学生制订的方案。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给学生充分合作研究、制订方案的时间,同时加强对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8单元 探索乐园 第1课时 装饰方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90页例1及第90页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气球装饰方案,经历观察、发现规律、自己设计方案的过程。

2。能发现气球的排列规律,能利用规律和数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积极参加设计方案的数学活动,体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有规律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 能利用事物的规律和数学计算解答有规律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商几表示有几组,余数表示下一组的第几个。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口算.(教师出示口算卡片)
40÷7=    55÷6=     49÷8= 28÷6=    80÷9=     67÷8=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每年的元旦,班里都要开联欢会,最热闹的就是布置教室了.我们一起来看看红红和亮亮是怎么布置教室的。(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9页方案一)(板书:装饰方案)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装饰方案一. 1.观察气球挂图,让学生说一说红气球和黄气球的排列规律。

师:照上面的顺序挂下去,第17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来。

2。画图解决问题. (1)独立探究。(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结果) (2)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的表示方法) (3)汇报展示。

①用●表示红气球,用○表示黄气球,按这样的顺序画下去,发现第17个气球是●.如图:
●●○○●●○○●●○○●●○○● ②用○表示红气球,用△表示黄气球,按这样的顺序画下去,发现第17个气球是○。如图:
○○△△○○△△○○△△○○△△○ 3.计算解决问题。(重点讲解推算方法) 师:还可以用数学计算来解决这类问题. (1)老师写出算式:17÷4=4……1(板书) (2)让学生说一说算式中各个数的实际意义。

17表示17个气球,4表示一组有4个气球,商4余1表示17个气球中一共有四组,余一个表示第五组中第一个。

(3)老师强调:气球挂的规律是一组4个,2个红色和2个黄色,计算出17个气球有4组还余1个,这个余数1是第五组中的第一个,是红色的。

(二)装饰方案二。

师:我们再来看丫丫和聪聪的方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方案二)
1.观察挂图,让学生说一说发现的规律。(说说一组有几个气球,黄色和蓝色是怎么排列的)
师:照上面的顺序挂下去,第28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第40个呢?用计算的方法推算一下。

2.解决问题. (1)独立探究。(让学生自己推算) (2)组内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想的,怎么算的,怎么判断)
(3)展示汇报。

①28÷5=5(组)……3(个) 商是5,余数是3,说明第28个气球是第5+1=6组中的第三个气球,每组中第三个气球是蓝色的,所以第28个气球是蓝色的。

②40÷5=8(组)
商是8,没有余数,说明第40个气球是第8组的最后一个,每组中的最后一个是蓝色的,所以第40个气球是蓝色的。

(三)自主设计方案。

师:请你设计一个气球装饰方案,提出问题并解答。(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试一试) 1.独立探究。(鼓励学生设计出自己喜欢的装饰方案,提出问题,自己解答)
2。班级交流。(说一说自己设计的方案问题和答案)
3。汇报展示。

4。总结方法. 物体按颜色或形状的不同循环排列,先找出以几个物体为一组循环排列,再用物体数量除以每个小组中的物体个数,根据余数和商来确定物体的颜色或形状。其中余数是几,它就与每个小组中的第几个物体相同。没有余数,那么它就与每个小组中的最后一个相同.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0页练一练第1,2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具备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经验,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方案一,从画图表示规律过渡到列算式解答有规律的问题,体验推算结果的过程。

[不足之处] 在老师讲解部分,老师直接灌输知识,没有引导学生来发现新知识。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交流活动,对用数学解决有规律的问题产生兴趣,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价值. 第2课时 衣服搭配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页例2及第92页练一练第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熟悉的事例,经历探索搭配问题的过程。

2.能解决简单的搭配问题,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解决搭配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用数学方法表示问题的答案。

【教学难点】 掌握简单事物的搭配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想今天穿哪条裤子哪件上衣,生活中的你是怎么穿衣,怎么搭配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搭配衣服吧!(适当交流,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例2)(板书:衣服搭配)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观察图,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二)思考搭配问题的过程。

1。重点解决“要配成一套衣服,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探究搭配方法。

(1)独立探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搭配结果) (2)组内交流.(说一说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是什么)
(3)集体汇报。

方法一:先确定1件上衣,把这件上衣分别与2条不同的裤子搭配,有两种搭配方法;再把第二件上衣和第三件上衣分别与2条不同的裤子搭配,都有2种搭配方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方法二:先确定1条裤子,把这条裤子分别与3件不同的上衣进行搭配,有3种搭配方法;再把第二条裤子分别与3件上衣搭配,也有3种不同的搭配方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三)数学方法表示搭配问题的结果. 1.根据学生探索交流的结果,进一步讲解数学方法. 师:要配成一套衣服,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那么我们怎么用数学方法表示搭配的结果呢?(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例2中红红的思考方法) 2.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1)独立探究。(鼓励学生列式算一算) (2)组内交流。

(说一说算式的意义) (3)汇报展示. 每一件上衣都与2条不同的裤子进行搭配,有2种搭配,3件上衣便有3个2种不同的搭配方法,2+2+2=6(种),也可以列式为3×2=6(种). 3.根据红红思考方法的表示,表示出聪聪的思考方法。

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例2中聪聪的思考方法)
让学生说,老师用课件演示。

4。总结出算式。

3×2=6(种)或2×3=6(种)(老师板书)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2页练一练第1,2题。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选择的内容学生都比较熟悉,先让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找出答案,再交流探究用数学方法表示答案。

[不足之处] 没有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搭配衣服的含义,理解数学算式表达的意思。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写出所有的搭配方法,然后老师利用课件直观演示。

总 复 习 第1课时 生活中的大数及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93页知识与技能第1~3题,第97页问题与思考第2题以及整理复习相关知识点。

【教学目标】 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并能说出数的组成; 能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能选择合适的近似数解决简单的加减估算问题;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 能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计量常见物品的质量;

掌握质量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质量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知识点的系统梳理.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这学期的全部内容我们已经学完了,不知道大家都掌握了没有。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期末复习。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生活中的大数和吨的认识这两个单元内容。(板书:生活中的大数及吨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巩固复习 (一)万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近似数。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知识与技能第1题) 师:写出横线上的数,并用近似数表示。

(1)让学生看图读题。

(2)让学生独立完成,找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

(3)师生共同订正刚才两位学生的答案。(让学生指出不对的原因) (4)师生共同回顾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以及近似数。

读数和写数时都要从高位起,读数时,中间有一个0或者连续两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

与准确数比较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就是准确数的近似数。

2.巩固小练:(PPT课件出示) 7050读作:(     )  7002读作:(      ) 三千九百写作:(     ) 三千四百零五写作:(     )
(1)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师提问:7050和7002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比较的? (3)师生共同总结出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先比较它们的位数,位数多的数大。如果位数相同,就比较最高位上的数,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上的数,依次类推。

(二)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质量单位。

1。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知识与技能第2题(1))
(1)让学生独立完成。

(2)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3)师生共同回顾数的组成的知识要点. 万以内数的组成:千位上是几就表示几个千,百位上是几就表示几个百,十位上是几就表示几个十,个位上是几就表示几个一。

2。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知识与技能第2题(2)) (1)让学生独立完成。

(2)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3)师生共同回顾数位顺序表。

从右往左数,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3。师:万位上是1,其他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多少?(生答:1000)对,是一万。除了数位顺序表,我们还可以借助计数器来表示数.(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知识与技能第3题)
(1)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让学生说一说一颗珠子在不同数位上表示什么. (3)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用4颗珠子可以在计数器上表示哪些数. (4)学生代表展示结果。

(5)集体订正结果是否正确,有无遗漏。

(6)师生回顾总结计数器的相关知识。

计数器上,从右往左数,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个位上一颗珠子表示1个一,十位上一颗珠子表示1个十,百位上一颗珠子表示一个百,千位上一颗珠子表示一个千,万位上一颗珠子表示一个万。

4。师:用5、0、0、8这四个数字可以组成哪些数呢?(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知识与技能第2题(3))
(1)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2)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写出来的。(先确定千位,再确定百位,依次写出各数) (3)让学生找出一个零也不读的四位数和只读一个零的四位数。(强调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零,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
5。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知识与技能第2题(6)) (1)让学生独立完成。

(2)找学生代表回答。

(3)师生集体订正。

(4)师生共同回顾质量单位的知识。

吨是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通常情况下,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用吨作单位;
计量稍重物品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计量较轻物品的质量用克作单位。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6。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7页问题与思考第2题) 让学生读题,分析理解题意,再讨论亮亮的办法行不行,最后计算出结果。

亮亮:128-80=48(千克) 红红:128-90=38(千克) 聪聪:80-38=42(千克)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重点是让学生回顾已经学习过的生活中的大数和吨的认识的相关知识.我采用由练习唤醒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达到梳理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

[不足之处] 没有多留给学生时间来回顾和整理知识要点。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可以采取小组抢答来调动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复习,愿意复习,提高复习的兴趣。

第2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及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93页知识与技能第4题,第97页问题与思考第1题以及整理复习相关知识点。

【教学目标】 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简单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熟练进行口算; 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会口算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能正确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和竖式书写格式以及验算。

【教学重点】 系统掌握知识要点。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知识完成习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内容。你们准备好了吗?我们今天分小组来比赛好吗?同桌为一组,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板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及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二、自主学习,巩固复习 (一)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知识与技能第4题(1))
1.让学生分析哪些适合口算,哪些适合笔算,适合笔算的先估算,再笔算。

2.让学生同桌比赛计算出结果,老师巡视。

3.学生代表订正计算结果。

4。通过六道题的计算,让学生回顾整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口算和笔算的方法以及估算. (1)口算乘法: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先把整十、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 两位数乘一位数,先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分别与原来的一位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数字,与哪一位相乘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那一位的下面。

(3)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三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字,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那一位的下面。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乘到哪一位是0,0就写在那一位的下面,如果有进位数,这一位的数字是0和进位数的和.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把一位数与乘数0前面的那个数字对齐,先用一位数去乘0前面的数,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估算: 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先把两、三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数,再与一位数相乘,用“≈“连接。

(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知识与技能第4题(2))
(1)让学生分析哪些适合口算,哪些适合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笔算. (2)让学生同桌比赛计算出结果,老师巡视。

(3)学生代表订正计算结果。

(4)通过六道题的计算,让学生回顾整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和笔算的方法以及估算。

口算除法:
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利用表内除法口算,可以利用想乘法算除法口算,还可以利用数的组成口算。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可以用想乘法算除法的方法,也可以先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分别除以一位数,最后把两次除得的结果相加。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当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比除数大时,就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十位上余下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以一位数,除得的商写在个位上。当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刚好除尽,而被除数个位上的数除以除数不够商1时,就在个位上写0占位。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笔算方法: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上不够商1,那么就看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如果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商0,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判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的位数的方法:当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时,商是三位数,当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商是两位数。

2.(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7页问题与思考第1题) (1)让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2)启发学生讨论:把2米长的木头锯成8厘米厚的圆墩,能锯成几个?锯成的个数和锯的次数一样吗? (3)让学生试着解答。

2米=200厘米 200÷8=25(个) 锯成25个,需要锯24次。24×3=72(分)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在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不足之处] 复习计算内容,对于基础好的同学来说比较枯燥,没有挑战性,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可以采取小老师的形式来复习。

第3课时 四则混合运算(一)及探索乐园 【教学内容】 教材第93页知识与技能第6~12,17题,第97页问题与思考第3,9题以及整理复习相关知识点。

【教学目标】 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不带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顺序和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能根据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能解决简单的搭配问题。

【教学重点】 系统掌握知识要点。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知识完成习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四则混合运算(一)和探索乐园这两个单元的内容。(板书: 四则混合运算(一)及探索乐园)
二、自主学习,巩固复习 (一)四则混合运算(一)。

1.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知识与技能第6题)
(1)让学生自主完成,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找学生代表到黑板上来写。

(3)订正计算过程和结果.(说一说运算顺序)
(4)师生共同回顾总结四则运算规则. 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如果没有括号,既有乘法、除法,又有加法、减法,要先算乘法、除法。

2。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知识与技能第7题)
让学生读题分析题意,独立完成。找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先求运走多少千克,再求还剩多少千克。365-34×7=127(千克)) 3。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知识与技能第8题)
让学生看图,分析题意,独立完成.找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先求出一双拖鞋的价格,再求一双旅游鞋比一双拖鞋贵多少钱。63-36÷4=54(元)) 4。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知识与技能第9题)
让学生读题,分析题意,自己独立完成,找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先求一共有多少盆菊花,再求平均每个花坛要摆多少盆。(86+54)÷4=35(盆))
5.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知识与技能第10题) 让学生看图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成,并说一说解题思路。(先求出四年级去了多少人,再求出三、四年级一共去了多少人。140×4+140=700(人))
6。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知识与技能第11题)
让学生看图读题,提取相关条件,独立完成,找学生说说解题过程.(分别说出老师和学生的门票钱数,再求出共需多少钱,最后和500元比较。4×10+76×6=496(元),496<500,所以够)
7。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知识与技能第12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图中信息。(一共有9箱零21个空瓶,每瓶3元)再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可以分小组合作讨论,最后学生代表展示。只要提出问题合理,老师就给予肯定。(一天一共卖出多少瓶汽水?24×9+21=237(瓶))
8。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7页问题与思考第3题)
(1)让学生仔细看图,分析图中信息。(要买50个,3元1个,5元2个,7元3个)
(2)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提出的问题合理即可。(买50个3元1个的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二)探索乐园. 师:下面我们来回顾探索乐园的相关知识。

1.让学生回顾这个单元的相关知识点.(老师简要板书) (1)气球装饰教室。

物体按颜色或形状的不同循环排列,先找出以几个物体为一组循环排列,再用物体数量除以每个循环小组中物体的个数,根据余数可以确定物体的颜色或形状。

(2)物品的搭配。

把已知物品每两个搭配在一起,找出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可以用连线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先把要搭配的物品两两相连,再数一数一共连了几条线,就有几种搭配方法。

2。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7页问题与思考第7题)
(1)让学生先观察大楼上的彩旗,说一说发现的规律。

(2)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列出算式,根据计算结果推算出第45面彩旗是黄色的。

(3)提出问题:第69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的?让学生独立完成. (4)找学生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第69面彩旗是绿色的) 3。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知识与技能第17题) (1)让学生分析题目的含义,实际是把每条航行看成一个物品,从港口到望海岛要经过湖心,两条航行搭配在一起才可以到达望海岛。

(2)让学生一一列出所有航线,比较出最短航线。

4。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7页问题与思考第9题(1))让学生根据要求写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7页问题与思考第9题(2))让学生继续完成(2)中的所有计算。

师:由1到9任意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个两位数,它们的差和9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通过刚才所有算式的计算结果,发现它们的差是9的倍数。

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7页问题与思考第9题(3))通过刚才的总结,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出结果,归纳出结论。(每组中组成的最大三位数与最小三位数的差是9的倍数,而且商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相同)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能解决两步计算的简单问题,能利用规律和数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能解决物体的搭配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不足之处] 本节课习题比较多,对于后面的开放题,学习困难的同学有些跟不上,不能跟着大家的节奏一起思考。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安排好互帮互助小组,难题、开放题可以小组讨论,放慢速度,多给学习困难的同学思考的时间。

第4课时 图形的运动(一)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93页知识与技能第13~16题,第97页问题与思考第8题及整理复习相关知识点。

【教学目标】 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能找出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旋转现象、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物体的周长;

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公式,熟练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重点】 系统梳理知识点。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知识。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复习,大家能够熟练地计算两、三位数乘或除以一位数,并且能够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图形的运动(一)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两个单元内容。(板书:图形的运动(一)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自主学习,巩固复习 (一)图形的运动(一). 师: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图形的运动(一)这个单元的知识要点。

1。老师给出知识要点的基本框架。(老师板书)
2.让学生独立回顾知识点的具体内容。

3.找学生来说,集体订正内容的准确性。

平移现象:物体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平移时,物体的形状、大小都不改变,只有位置发生了变化. 旋转现象:物体绕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的现象.旋转时,物体的形状、大小都不变,只有自身的方向和位置发生了变化。

对称现象:把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对折后两侧能够完全重合的现象。

轴对称图形: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折痕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4.让学生分别说说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旋转现象和对称现象。

5.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知识与技能第13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师:下面我们来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个单元的知识要点. 1。让学生试着自己写出知识要点框架.(老师板书) 2.让学生独立回顾知识点的具体内容。

3.找学生来说,集体订正知识点的具体内容。

周长的意义:封闭图形或物体表面边线的长度叫做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4。(1)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知识与技能第14题)
让学生先根据图形周长的定义,具体说明怎么算,再列出算式计算出图形的周长。

(2)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知识与技能第15题)
让学生先测量,再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具体说明怎么算,最后列出算式计算出图形的周长. 5。师:下面我来考查一下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对周长公式的灵活应用。(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知识与技能第16题)
问题(1):如果给苗圃四周围上篱笆,篱笆的长是多少米? 让学生认真分析题中给出的条件,知道求篱笆的长就是求长方形苗圃的周长。

问题(2):如果苗圃一条长边靠墙,篱笆的长是多少米? 让学生明白一条长边靠墙的含义,说明苗圃有一条长不围篱笆,也就是说篱笆的长是求长方形苗圃三条边的长的和。

6.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7页问题与思考第8题) 先让学生指出每个图形中A、B两个图形的周长,再比较、交流,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能辨认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周长的含义,解决有关周长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不足之处] 复习课多知识点罗列,缺少动手操作的活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可以设计动手操作内容,做平移、旋转的动作来回忆平移和旋转的定义和特征,随手画正方形和长方形来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