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文化经典周考试题

文化经典周考试题 高二语文周考试题(2011-2-16)
命题人:贺全忠审题人:贺全忠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试题(50分)
《大学》节选讲稿 贺全忠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始终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文化线,一条文言线。文言线与我们所讲《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选读》的学习方法没有差别,这里就不再赘谈。

什么是文化,狭义的文化就是精神。当前社会是一个泛文化的时代,吃有吃文化,喝有酒文化、茶文化,穿有服饰文化。其实,为填饱肚子的吃不属于文化,为御寒遮羞的穿也不是文化。严格意义上讲“饱”不是文化,而“馋”才是文化;
“穿”不是文化,“美”才是文化。烂醉豪饮,只求口腹之欲不是文化。但是“葡萄美酒夜光杯”这里就有了酒文化。要知葡萄美酒作艳红之色,须眉男儿饮之,未免豪气不足。葡萄美酒盛入夜光杯之后,酒色便与鲜血一般无异,饮酒有如饮血。岳武穆词云:“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岂不壮哉!所以文化线就是精神线,就是思想线。如果我们学习完《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这一册选修教材之后,对孔孟,对老庄,对《大学》《中庸》,对佛教禅宗的思想我们不能说出其思想概略,那么我们就没有完成文化线的学习目标。

《大学》《中庸》本是儒家经典“五经”中《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孔孟后学把这两篇文章拿出来与《论语》《孟子》放在一起又成为“四书”,而且四书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足见这两篇文章被后世儒学所看重。

《大学》在系统儒学当中起张纲举目的作用,学习儒学通常由此_____________,成就君子人格。《大学》的作用就像我们拿到一本书的前言与目录,重点讲述学习目标,学习步骤与学习方法。整个《大学》共2000多字,又分“经”“传”两部分,而“经”部更是只有以下200字左右的内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所以研读《大学》我们只要搞清楚这200字的内容就可以说是_____________了。在这200字中“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使人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弃旧图新,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又被称作《大学》的三纲领,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明明德”就是修身,是纲中之纲,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道德,儒家思想其实就是道德哲学。如果_____________的话,那么大学就是“修身之学”;
“亲民”就是“新民”,就是弃旧图新,是道德的提高过程,是内修;
“止于至善”就是成就儒家的理想人格——内圣外王。三纲领中“明明德”是本,“亲民”是干,“止于至善”是末。“三纲领”之间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一种本末关系,对于这种本末关系的理解的重要性,《大学》中也说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一句话概括大学的三纲领的内涵就是:( A )。

接下来“定、静、安、虑、得”这五个字重在解释“亲民”的“亲”字,是内省五法——目标、安心、专一、思考、收获。儒家思想的教育,非常强调内修的心态,强调主体意识的自我管理,在这一点上与道家的“悟道”,禅宗的“参禅”有着及其相似的地方。所谓内圣外王,也是先内圣后外王,内圣为因,外王为果。儒家思想认为,道德是内养,而非外见。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历来被人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其实这八条目又可分为两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内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外治。八条目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分类细则,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无论内修与外治, 顺序不可以改变,否则就是_____________。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的生命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八条目”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的进修步骤,更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综上所述,三纲领告诉我们做什么,八条目告诉我们怎么做,三纲领是道,八条目是法。《大学》一书就是以这样简练而内涵丰富的语言涵盖了早期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涵,揭示了儒家理想人格修为的一般过程。

1.请将成语“空中楼阁”“升堂入室”“一言以蔽之”“略窥门径”填入原文中 的横线上。(12分)
2.下列不属于文中所说狭义文化概念的一项()(3分)
A、黄山三绝“奇松、怪石、云海” B、曲阜的“孔林、孔庙、孔府” C、泰山的石刻、碑林。

D、日本的茶道。

3.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在原文( A )填入一句话:(6分)
4. 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其友薛勤 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请用《大学》中的观点解释薛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合理性。(6分)
5. 高二年级四楼东侧办公室挂着几个字“桃李不言,芝兰自馨”,请用原文中 的一句话解释这几个字的内涵。(5分)
6、翻译原文中的句子(10分)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7、仔细观察下面句子,找到其中的修辞与句式,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根据上面句子修辞及句式的特点,在下面句子的前面补写一段文字,使下面文字的修辞与句式与上面的一致。(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试题(50分)
我所理解的《中庸》
贺全忠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其实是一部中国哲学的选辑,我们这段时间所讲的课其实就是哲学课。那么什么是哲学呢?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前面我们所讲的《大学》就是儒家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今天我们要讲《中庸》就是儒家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大学》是儒家思想的思想纲领,《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思维纲领。《大学》告诉儒学后学们成为内圣外王的进修阶梯,《中庸》旨在告诉大家学习儒家思想应当执守和恪守的思维规律。思维规律比较抽象,因此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

《中庸》难解,歧义甚多。因为中庸本身就包含三种意思:第一种,“才能中庸”,这里的“中庸”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种,中庸的意思就是调和主义,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和稀泥”。这两种对中庸的理解,都不是儒家思想中所谈中庸的正解,那么儒家思想中的“中庸”的正解又是什么呢? 首先,“中庸”的“中”字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意;
“庸”是不变不易,坚持恪守之意。那么在现代汉语中,什么是不偏不易,需要我们执守和恪守的呢?那就是“标准”。是非要有标准,善恶要有标准,美丑要有标准,只要存在对立,就存在标准。知道这些标准,我们就可以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使自己的行为成为“真善美”,相反,我们的行为就是“假恶丑”。中庸之道就是让我们的思维明确标准,确定范围,找到约束,找到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中庸本身不是最真、最善、最美的状态,但是要想达到最真、最善、最美的状态必须从中庸开始。

我们课文所节选的内容,比较难的仍然是第一部分。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 第一段重点从“中庸与人性”,“外现与内修”,“情感与道德”三个方面谈中庸的重要性,所谓“天命之谓性”,就是讲人本性自然,无善无恶,无贤无不肖,是一张白纸,是赤子之心。赤字之心就是善与恶,贤与不肖的临界点,是中庸。修道即是本性朝着善与贤的方向发展。整个中国哲学的核心就是天命思想,既然天命如此,中庸的重要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二点“君子慎独”,前面我们在讲《大学》时候已经提到了儒家重视“内圣”轻视“外王”的思想了,君子人格的建立,表现在灵魂深处,而不是人前的作秀表演。当众不吐痰不是君子,背后不吐痰才是君子。小事见君子,背后见君子。“慎独”思想对后世影响非常的大,《后汉书》中有下面一段话:大将军邓骘闻其(杨震)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四知”就是“慎独”思想,这种思想,我想在倡导清廉为政的今天仍然有其重要意义。

第三点,“中”与“和”,“中”是情感,“和”是道德,只有有限制的抒发情感才能是道德。情感来源于本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情感都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没有节制的抒发情感,不受理性控制地抒发情感就不符合中庸之道了。这和《礼记》中的另外一句话的意思是一致的,这句话就是“发乎情,止乎礼仪”。现在社会反对中学身恋爱的理论依据我们也就找到了。其实,我们古代文学作品中,始终都秉持这一思想,孔子评价《关雎》就讲:“《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所以受到孔子的肯定,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符合“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中庸标准。

下面三段重点讲,中庸艰难。因为中庸是一种对人的限制,所以“君子固穷”,而小人反中庸,所以小人无所忌惮。另外,中庸不能被推广的另外原因就是范围界定比较混乱,智者与贤者“过之”,一般人难以达到;
愚者与不肖“不及”,又很难达到修道的目的。所以孔子感叹“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中庸在现实中的艰难,也是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庸的重要意义。

至于中庸的具体内容五达道、三达德和九经,理解相对简单,在这里就不赘言了。

1、在原文的横线上填入对前面“中庸”的解释(3分)
2、如何理解文中“当众不吐痰不是君子,背后不吐痰才是君子。”这句话。(6分)
3、文中“现在社会反对中学身恋爱的理论依据我们也就找到了。”试用文中的观点,阐述如何正确对待中学生恋爱问题?(6分)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5、李后主的词历来被人看重,但对于他“哀而即伤”的国主为人却为后人所诟病,“作个词人真绝代,可怜命薄作君王。”默写李煜《虞美人》,(8分)试用文中的观点评价李煜与《虞美人》(200字)(17分)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