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涤用品行业实施方案

 洗涤用品行业实施方案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以及酒店、餐饮、医疗市场快速发展,我国纺织洗涤市场规模持续扩张。2011 年,我国纺织洗涤行业营业收入为 550.5 亿元,到 2017 年已经提升至 1115.2 亿元,2011-2017 年间,我国纺织洗涤行业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2.49%,行业整体营收规模持续增长。

 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支撑点,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新型产品生产和应用,积极开展产能合作,有效提高区域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为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划方案,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第一条

 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发展循环经济,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加大联合重组、淘汰落后力度,走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产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第二条

 发展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尊重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创新经营模式和业态,推动

 联合重组,增加有效供给,促进优胜劣汰;健全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支持政策,搭建服务平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2、因地制宜,示范引领。着眼区域实际,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研究制定适合区域特点的能效标准。制定合理技术路线,采用适宜技术、产品和体系,总结经验,开展多种示范。

 3、坚持协调发展。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大需求 ,鼓励产学研用相结合、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4、开放融合。树立全球视野,对标国际先进,把握“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契机,聚焦产业重点领域,探索发展合作新模式,在全球范围配置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产业竞争合作,走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5、协同推进。以区域协同发展为契机,找准产业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完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积极对接本地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主动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协调发展,打造产业创新中心。

 第三条

 产业背景分析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以及酒店、餐饮、医疗市场快速发展,我国纺织洗涤市场规模持续扩张。2011 年,我国纺织洗涤行业营业收入为 550.5 亿元,到 2017 年已经提升至 1115.2 亿元,2011-2017 年间,我国纺织洗涤行业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2.49%,行业整体营收规模持续增长。

 纺织洗涤行业是指专业提供衣物和纺织品洗涤熨烫、染色、织补及皮革类制品护理等服务的行业。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居民消费能力持续提升,我国纺织洗涤行业市场规模迅速扩张,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纺织洗涤服务范围涉及到家庭、住宿、餐饮、医疗、交通、军队等众多领域。

 截止到 2017 年底,我国共拥有纺织洗涤企业数量为 10.79 万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 1.98 万个,同比增长 16.66%;规模以下企业数量为 8.81 万个,同比降低 3.25%;连锁企业数量为 5212 个,同比增长 5.81%;连锁门店数量为 2.74 万个,同比增长 5.51%。我国纺织洗涤行业中,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占比较小,仅为 18.35%,但呈现持续增长趋势,规模以下企业数量正在逐步减少。

 纺织洗涤行业按照业务范围来划分,可细分为公用纺织洗涤和私人纺织洗涤两大类,占比分别为 47%和 53%。公用纺织洗涤主要针对餐

 饮、住宿、医院、航空、铁路、工厂等企业用户。在经济增长、环保趋严、服务升级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我国公用纺织洗涤行业发展迅速,现代化大型洗衣工厂和规模化建设不断加快,因此全国规模以上纺织洗涤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私人纺织洗涤主要针对家庭用户。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私人纺织洗涤市场飞速发展,增速高于公用纺织洗涤市场的增长速度。从市场占比来看,2013 年,我国私人纺织洗涤市场占比为 51%,发展到 2017 年已经提升至 53%,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

 纺织洗涤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在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纺织洗涤行业规模迅速扩张,涌入市场的大批企业规模较小、信息化水平弱、机械化程度低、服务不专业、洗涤质量不达标,甚至出现损坏衣物的情况,行业发展极不规范。随着环保政策的趋严以及监管力度的加强,大量中小型洗涤企业面临淘汰的风险,行业集中度或将持续提升。

 我国公用纺织洗涤和私人纺织洗涤市场均保持较快的速度增长,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行业整体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我国纺织洗涤行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占比较少,中小型企业数量众多,在消费意识提

 升、环保及监管政策趋严、服务升级的背景下,实力较弱、服务较差的小型企业数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行业发展趋于规范化。

 第四条

 区位优势分析

 区域经济社会呈现走势向好、结构趋优、动能转强、效益提升、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态势,为城市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一是经济总体平稳。预计区域生产总值增长 xx%左右,城镇新增就业 xx 万人,主要指标自第二季度起探底回升,为下一步发展积势蓄能。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 xx:xx:xx,第三产业比重提高 xx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 xx%左右。十二个重点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 xx%。固定资产投资与地区生产总值比例下降 xx 个百分点至xx%。消费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加大。非房地产投资占比 xx%,提高 xx 个百分点。新设外资企业数和实际利用外资增速均超过 xx%。三是创新驱动力逐步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 xx%,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增长 xx%和 xx%。四是发展质量继续提高。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xx%,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 xx%,高于经济增速。五是生态环境保持一流。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xx%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xx%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xx%,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xx%,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

 xx%,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和货物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翻番,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 xx%和 xx%,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 xx%左右,城镇新增就业 xx 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 xx%左右,细颗粒物(PMxx)年均浓度再降低 xx微克/立方米左右,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控制目标。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纵观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十三五冶时期,各种机遇与挑战相互交织,区域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形势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持续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有利于我国发展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没有改变。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先导,生物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空间利用和海洋开发技术等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对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世界经济环境依然复杂,产业结构和经贸规则深刻调整,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各种风险隐患增加,发展面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冶、调整贸易规则和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利用低成本优

 势承接产业转移、加速工业化的“双向挤压冶。面临的国际发展环境和地缘政治态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从国内形势看,国内经济步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总体看,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经济发展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趋势更加明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形成并不断蓄积力量,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经过“十二五冶时期的发展,地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十三五冶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常态下的深度调整和转型攻坚。一方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仍有较大差距,自身发展还面临不少突出问题和挑战。

 发展的机遇主要有:

 ———全面深化改革将释放新的发展活力。随着新一轮改革的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国有资本、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重要领域和关

 键环节改革将不断深化,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将更加成熟,发展动力和活力将更加充足。

 ———新一轮科技创新催生新的发展动力。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互联网+冶深刻影响经济形态变革,将催生出全新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加快转型升级的历史性交汇,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换。

 ———新供给新需求孕育新的发展潜力。随着国家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宏观调控政策的深入实施,以传统消费提质升级、新兴消费蓬勃兴起为主要内容的新消费将引领催生出新的消费业态、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为相关领域带来新投资新供给;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新供给将进一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满足并创造新的需求。新需求与新供给的良性互动、协同共进,有利于我省构建消费升级、有效投资、创新驱动、经济转型有机结合的发展路径,加快促进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区域融合与开放合作新格局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按照国家部署,地区将抓住战略机遇,努力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巩固对外开放优势;地区区域融合的

 软硬件条件持续提升,区域发展新格局、新增长极正在逐步形成,我省经济发展空间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有: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矛盾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尚未得到根本缓解,2015 年地区发展差异系数仍高达0.660,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结构比较复杂,社会转型时期不稳定因素增多,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等领域问题仍较突出,亟需充分发力补齐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够完善。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性障碍依然较多,基本经济制度、现代市场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国际通行规则衔接不够,收入分配秩序仍需进一步规范,政府职能转变仍未完全到位,公共资源配置机制还不健全,亟需攻坚克难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

 ———对外开放合作格局仍不够开阔。对外开放长期积累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外贸出口直接面向海外市场的渠道不宽,外资来源结构有待优化,企业海外经营管理能力、风险应对能力

 不强,难以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对外交流合作的质量水平有待提高,亟需加快构建全球视野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

 ———经济发展方式仍比较粗放。经济结构调整仍在爬坡越坎,相当部分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还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需加快推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以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资源环境约束依然趋紧。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不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长期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正在集中显现,未来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节能减排的压力将不断加大,亟需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

 综合研判,十三五冶时期我省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增强忧患意识,强化责任担当,推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深度调整与转型攻坚,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摆在面前长期而艰巨的使命任务。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深刻认识、主动适应、率先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提质,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

 进中的问题,推动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提供支撑,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核心竞争力更强的发展新路,努力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迈上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在创新和发展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展望更长远的未来,开启一个新的时代,给予新的憧憬、新的希望。将以创新驱动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以依法治省营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以民生为本共创和谐共享的幸福生活,以生态建设形成秀丽家园,将迎来一个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龙头,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支撑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和产业科技创新领军城市。

 (一)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完善示范区发展格局。全面提升科技、人才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贯彻落实创新政策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

 在推进区域自主创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形成创新发展新格局。

 (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进一步推动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培育拥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军的创新企业集群。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的生力军作用。鼓励和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和规模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增强其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能力。

 第五条

 发展目标

 到 xx 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 xx 亿元,年均增长 xx%以上。

 第六条

 主 要发展任务

 (一)优化区域布局

 统筹环境容量、资源能源、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引导调整产业布局,形成东、中、西部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

 (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以骨干企业为重点,在规划期内培育若干家创新示范企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三)推动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对产业的投资带动作用,进一步推进区域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对于促进产业行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具有行业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专项资金予以优先支持。

 第七条

 实施保障

 (一)人才培养持续支撑

 加强产业人才智库和人才教育培训师资力量建设;转变培训中心的职能,发挥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在产业培训方面的作用,大力推进产业职业教育;举办产业人才供需座谈会、洽谈会和招聘会,为企业和人才搭建双向选择平台;打造新媒体教学培训平台,推出全时在线视频教育和技能培训教学;进一步完善产业行业人员持证上岗机制,

 提高培训企业和人员的主动性;组织“产业大讲堂”活动,提高产业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深化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民间资本投向产业领域。加大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诚信、规范、公平的市场环境。倡导“工匠精神”,传承和创新工业文化,为产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探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组织形态和“产业+知识创造”的实践之路。广泛开展典型案例宣传,提高全社会对产业的认识,调动社会各方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拓宽投资领域

 推进社会资本合作,及时发布有关信息。支持民间资本以独资、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进入行业。推进投资领域改革,允许企业采用众筹模式等投资新模式。

 (四)强化知识产权

 加强产业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支持企业发展名牌产品和创品牌活动,进一步加强对产业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的扶持力度。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规,研究制定适合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政策。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

 立产业企业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积极开展应对知识产权侵权、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的研究。

 (五)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行业协调机制,加强政策衔接,强化部门联动,组织实施相关行动,督促落实重点任务,协调完善推进措施。

 (六)加大政策支持

 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在创意设计、品牌建设、产业转移、标准制修订、研发投入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七)完善产业监管体系

 强化产业监管,健全监管组织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监管规则,创新监管方式,加大对产业战略规划和政策标准落实,提高监管效能。

 (八)创新招商模式

 完善招商信息。建立招商引资重点项目信息库,汇集符合产业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的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信息,动态跟踪管理。

 优化招商方式。充分发掘行业内优势企业和潜在项目,建立重点项目跟踪和项目动态储备制度,高质量招商;优化项目落地服务,高质量安商。积极推进产业链招商、组团招商等新模式,按照“龙头项

 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开展“重点企业寻求配套、本地企业主动配套、外来企业跟进配套、产业园区支撑配套”的专业化招商。

 加大引才引智。对接咨询评估、职业教育等机构,汇集研发、设计、管理等方面的高端领军人才,建设高端人才集聚区。

 (九)扩大国内外合作

 鼓励企业与国外公司加强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提升发展水平。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拓海外业务,推进产业发展走出去。

  附:重点示范项目

  —— 重点示范项目:

 xx (集团)有限公司 x xx 项目

  一、项目投资单位概况

 (一)项目投资主体

 xx(集团)有限公司

 (二)项目负责人

 xxx

 (三)项目单位简介

 公司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总体原则基础上,坚持优化结构,提质增效。不断促进企业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补齐生态环境保护不足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短板,走绿色、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优化供给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提升创新能力为主线,降成本、补短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面对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公司在企业法人治理机构、企业文化、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着力探索,提升企业综合实力,配合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同时,公司注重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践行“责任、人本、和谐、感恩”的核心价值观。多年来,公司一直坚持坚持以诚信经营来赢得信任。

 公司将依法合规作为新形势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坚持合规是底线、合规高于经济利益的理念,确立了合规管理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合规管理责任。公司不断强化重大决策、重大事项的合规论证审查,加强合规风险防控,确保依法管理、合规经营。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要求,重点领域合规管理不断强

 化,各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协同联动的大合规管理格局逐步建立,广大员工合规意识普遍增强,合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二、项目背景

 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是推进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本前提。

 (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孕育新空间

 世界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复苏变革期,全球利益格局更加复杂,市场、科技、资源、文化、人才的竞争更趋白热化,国际规则主导权的争夺更加激烈,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逐步增加。新兴经济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受到挤压,以市场换技术发展高端制造业难度加大。但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与我国转型升级实现历史性交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先进机器人等新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孕育了新的增长空间和发展机遇。

 (二)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我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转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结构调整从扩能增量为主转向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

 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但经济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拥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发展前景依然广阔。国家在宏观调控手段上,由需求侧调控逐步向需求侧与供给侧调控并重;在区域发展上,积极推动实施区域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在推动经济增长上,针对房地产业和一般制造业发展动能不足的情况,推动实施“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

 (三)跨越发展面临新机遇

 区域协同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实现借势崛起。国家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有利于强化生态、交通区位等比较优势,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和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聚焦重点领域,坚持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重点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安全食品加工、文化和旅游等主导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以战略性新兴

 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高效产业体系。

 (一)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按照“龙头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突破口,引导人才、技术、资本、土地等资源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努力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落实“中国制造 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传统产业新兴化,通过技术工艺创新、信息技术融合和商业模式创新,深入实施“机器换人”行动计划、工业“强基”工程和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支持企业瞄准国内外标杆企业推进技术改造,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

 (三)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建设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和优质化发展、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化和集群化发展,全面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四)优化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服务城市、改善生态、兴业富民的要求,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单功能的传统农业向多功能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体系。

 三、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xx(集团)有限公司 xx 项目

 (二)项目建设地点

 xx 经济技术开发区

 (三)产品及服务方案

 项目主要产品为 xxx,根据市场情况,预计年产值 356031.63 万元。

 (四)项目投资估算

 项目预计总投资 109774.57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 91658.45万元,流动资金 18116.12 万元

 (五)投资效益分析

 项目计划年产值收入 356031.63 万元,净利润 21571.37 万元,综合纳税 11168.09 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 28.28%,全部投资回收期5.06 年。

 (六)项目建设期限和进度

 项目建设期限规划 26 个月。

 该项目采取分期建设,目前项目实际完成投资 72451.22 万元。

 (七)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项目总用地面积 199999.80 平方米(折合约 300.00 亩),符合规划建设要求。项目总建筑面积 212799.79 平方米。

推荐访问:实施方案 洗涤用品 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