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汝达损俸守穷_崔枢助人不图报

  [原文]   崔枢应进士,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①。其人得疾,既笃,谓崔曰:“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②。今疾势不起,番人重土殡,脱殁,君能终始之否③?”崔许之。曰:“某有一珠,亻贾万缗,得之能蹈火赴水,实至宝也④。敢以奉君⑤。”崔受之,曰:“吾一进士,巡州邑以自给,奈何忽蓄异宝⑥?”伺无人,置于柩中,瘗于阡陌⑦。后一年崔游丐亳州,闻番人有自南来寻故夫,并勘珠所在,陈于公府,且言珠必崔秀才所有也⑧。乃于亳州来追捕。崔曰:“傥窀穸不为盗所发,珠必无他⑨。”遂剖棺得其珠。
  沛帅王彦谟奇其节,欲命为幕,崔不肯⑩。明年登第,竟主文柄,有清名。
   王傥《唐语林・德行》
  
  [注释]
  ①崔枢:唐顺宗时任中书舍人,东宫侍读等职。应进士:参加进士科考试。汴(biàn):汴州,辖境相当于今开封、封丘、尉氏等地。海贾(gǔ):渡海经商的人。同止:同住。
  ②笃:指病重。荷:承蒙。见忽:被轻视。
  ③番人:古时对川、甘、云、贵等地少数民族的称呼。脱殁(mò):如果死了。终始:始终一样。此指料理其后事。
  ④缗(mín):一贯钱。
  ⑤敢:敬词,冒味。
  ⑥进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唐宋时到礼部赴试的举人也可称进士。巡州邑:奔走于各州府县。
  ⑦柩(jiù):放有死人的棺材。瘗(yì):埋葬。
  ⑧游丐:往来乞求于人。勘:调查;探寻。
  ⑨傥:即倘。窀穸(zhūn xì):坟。
  ⑩帅:州的军政长官。幕:幕僚。
  登第:科举中选。主文柄:掌文权,指任秘书监。
  
  [译文]
  崔枢去考进士时,住在汴州半年多,与一个渡海经商的商人住在一起。那个商人得了病,已经很严重了,对崔枢说:“承蒙你照顾我,不因为我是外族人而看不起我,如今我的病必难好了,我们民族重视土葬,如果我死了,你能否始终如一地待我呢?”崔枢答应了他的要求,那商人说:“我有一颗珠子,价值万贯,有了它能够赴汤蹈火,实在是最珍贵的宝物。请允许我送给您。”崔枢接受了,说:“我是个进士,以奔走各州县为生,怎么能忽然收藏这奇异的宝物呢?”于是趁无人注意时,将珠子放进商人的棺材里,与商人一块埋葬在野外了。一年以后,崔枢往来亳州求食于人,听说有个外族女人从南方来寻找她死去的丈夫,并调查宝珠在哪里,已报告了官府,还说宝珠必定为崔秀才所有了。官府就派人来亳州追捕崔枢。崔枢说:“倘若那商人的坟墓没有被盗墓人打开的话,珠子一定没有落到别处。”于是就打开棺材找到了宝珠。
  沛帅王彦谟钦佩崔枢的节操,想任命他为幕僚,崔枢不同意。第二年他科举及第,最终做了秘书监执掌文权,有清廉的名声。
  
  [评说]
  这则故事记述了崔枢乐于助人而不贪图报答的动人事迹。在别人危难之际,他不是乘人之危,而是挺身相助,这种高贵的品质,是值得赞扬和学习的。
  常言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被助之人很正常的报恩之举。然而,崔枢却以他更高尚的行为超越了这种恩德相报的常规,认为济人危困是自己应该做的,压根就没有希图报答的想法。所以被助者虽以价值万贯的珍宝相报,也不为之动心。为了安抚病者,表面上接受,暗中却又归还原主,陪葬于死者之柩。这些举措是何等的高尚,心灵是何等的纯洁啊!但是,他本人并不富有,而是依靠奔走各州县,往来于亳州求食于他人。正因为处在这种窘迫的经济状况之中,才更显出他人格的高尚和品德的高贵。试想,如果没有深厚的道德修养,没有牢固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道德素质,是万万做不到的。由此可以看出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倡导人与人、家庭与家庭、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融洽和谐。人人讲奉献,个个献爱心,扶危济困,助人为乐成为人们自觉行为的社会风尚已初步形成,让助人为乐的思想之花开遍神州大地吧!
   〖编辑:安然〗

推荐访问:图报 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