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核心素养提升研究

丁 盛,杨 珊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库尔勒 841002)

产教融合背景下,各高职院校深刻理解着实践教学对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更加注重实践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实践教学课时占比不断攀升,实践教学条件与环境不断改善,教师实践教学核心素养(或实践教学能力)标准也在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教师要适应职业与产业发展需求,培育出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就必须具备很强的生产、管理实践技能和教学运用能力,这也是高职院校教师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要求,更是实施实践教学必须的核心素养。

本文所述实践教学是从狭义角度探讨的,是相对理论教学进行的实践类教学活动,包含实验、实操、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获得专业感性认知、掌握专业核心技能的,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1]。教师实践教学核心素养也称教师实践教学技能,是指专业教师熟悉本专业对应产业工作标准与规范,将产业岗位技能、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等内容融于教学中,通过有效课程实践教学设计、组织、评定及反思,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专业感性认知、掌握岗位工作技能技巧的能力。

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必须首先具备丰富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并将这项综合技能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才能培养出社会需求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从教师实践教学核心素养内涵出发,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应具备以下核心素养。

首先,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专业教师产业、专业认知的不断更新与完善,为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具体依据和方向,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的重点内容。因此,企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校内设备实操能力均为高职院校开展高质量实践教学的核心素养。一是具有丰富的行业、企业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与要求。校企合作中,教师应深入企业生产场所开展实践锻炼掌握岗位技能和先进技术,提升产业认知和专业认知。二是具有服务社会能力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发展的最终目的。通过校企技术研发、质量工程、岗前培训等项目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真正服务社会、融入社会,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三是具有独立开展校内设备实操的能力是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实践教学必备技能。结合校内实训条件,掌握课程相关实训设备实操技能,有助于实践教学顺利开展。

其次,教学能力。将生产实践经验与专业理论知识相结合并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核心素养的关键。课程实践教学设计、组织、评定、反思能力也是专业教师实践教学的核心素养。一是课程实践教学开发设计能力。专业教师要对课程有大局观、整体观,然后对接岗位任务,明晰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条件,创新实践教学任务和项目。二是课程实践教学组织能力。能依据教学计划,有序组织、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教学活动。三是课程实践教学评定能力。能制定合理的学生实操结果评定标准,并进行有效评定工作。四是课程实践教学反思能力。能依据实操效果反思实践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改进、完善该实践教学任务的开发,并对实践效果较好的、创新的产品或项目能及时推广与应用。

(一)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产教融合是政府、产业、学校及社会组织通过价值连接点形成的创新共同体,在社会服务维度上共同实现价值创造与增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认知。在体制机制制约下,产教融合内生动力不足,长效机制未建立,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尚未形成,且教师服务企业意识普遍缺乏,价值创造实现较少,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很难得到有效提升。

(二)专业教师聘任准入制度仍然停留在重学历轻实践的层次上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称“方案”)提出“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的相关要求,多数高职院校也确定了此指导方针,但现阶段难以摒弃惯有思维,配套制度未能及时补充,严格贯彻落实该政策方针的学校太少。这类重学历轻实践专业教师聘任准入制度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师在实践方面所具有的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较难适应企业需求。

(三)缺乏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体系

一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尚未建立针对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的技能培训体系,导致教师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理论教学能力的提升中,部分教师长期脱离生产实践,不能及时更新行业新技术、新动态。二是缺乏集教学、生产、研发、培训、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低效率的运行或专业配套设备的缺乏,无法保障专业教师充分利用现有校内资源进行实践教学能力提升。三是忽视实践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团队是融合校企多方资源,以教改、科研、研发、竞赛、质量工程等项目为载体组建的教学团队。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忽视或非系统化制约了实践课程内容的优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团队实践效能的最大化。四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政策机制缺失[5]。职称评定、任职条件等原始导向机制的缺乏造成专业教师失去了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压力和动力;
项目推广、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方面工作业绩的考核评先、工作量计酬等激励措施的缺乏挫伤了专业教师投身实践的积极性。

全面提高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保证职业教育质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的一项重要战略性任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明确指出了发展方向。高职院校应当结合自身师资情况,解放思想,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培养体系,多维度促进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依据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核心素养概念,本文提出打造“一平台、两基地、三机制”的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核心素养培养体系。该培养体系中,教师发展中心是平台,校内外实训基地是抓手,“三机制”是保障,三者是互补融合的关系,是有机整体。

(一)打造“一平台”提升专业教师教学能力[6]

高职院校可打造“教师发展中心”平台,并发挥平台“规划、培训、服务、促进”功能,围绕教师教学能力、职业生涯、职教理念、教学改革、身心师德等内容开展培训、引导、规划等探索性建设,高职院校及各二级分院配套成立教师发展指导委员会统筹落实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教师发展指导委员成员由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高职称教师、教学副院长、教研室主任等专业骨干教师组成,通过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师德师风约束、培训研讨活动策划、职业技能竞赛、质量工程申报、教科研项目参与、教学资源共建等多元化、个性化方式有计划、有目标地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具体做法如下:

1.引导教师自我培养。一是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平台规划引导作用。教师发展中心可以教师存在的突出矛盾作为重点培养方向,以“卓越”教师(或名师)发展规律进行针对性的规划指导。对新入职青年教师侧重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技能提升、教学标准规范、职业教育理论等方面的培养;
对中青年教师侧重职业认同感、团队建设、“双师型”核心素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培养;
对“卓越”或骨干教师侧重名师打造、团队领导、成果转化、示范辐射等方面的培养[7]。二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要加强自身发展。对于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来说,要终身学习,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教学反思,按市场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确定自己的教学方向和职业成长方向;
专业教师还要强化实践意识,积极主持或参与到各类比赛竞赛、质量工程、团队建设、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工作中去,通过项目合作、实践锻炼、交流研讨、培训学习、职称晋升等职业锤炼,开阔视野,快速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

2.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规定,“双师型”教师应同时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因此,高职院校师资结构优化应从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质培优着手。一是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和区域特点对专业教师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该校教师岗位能力具体内容。二是各高职院校依据教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建立该校专业教师入职认定标准和“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三是各高职院校借助教师发展中心平台,建立“双师型”教师岗位职业能力培训系统,结合专业教师职称晋升时间,采用教师岗位工作能力递进的方式进行科学分级,设初、中、高三个级别,制定出对应的课程“培训包”进行分级培养和逐级认定,培训考核合格的专业教师满足了相应级别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这样经过系统培养的专业教师切实提升了教师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岗位职业能力[8]。

3.打造教师实践共同体。教师实践共同体也称实践教学团队,是指学校、行业、企业等不同部门的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基于教学、实训、科研、项目或问题而共同进行实践活动的团体。该共同体成员均怀有教书育人、自身价值实现的共同愿景,通过积极参与,相互协作,不断反思,汲取团体内他人营养,最终实现专业实践教学水平或技术技能的提升,完成从新手到专家的成长。通过打造教师实践共同体,不断承接工程项目,攻克技术难关,研发新产品,服务社会,融入社会,专业教师会很快成长为既具备教学能力又兼有专业技能的“双师型”专家教师。

(二)建设“两基地”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可简单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其建设应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进行,必须满足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的转型以及专业群建设需求。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有助于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1.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和保证,是实践教学的基本硬件与场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注重功能化、系统化与可持续发展化方向,围绕人才培养、教学训练、科学研究、鉴定培训、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引领示范等功能进行建设,丰富实践教学资源,满足专业教师提升实践能力硬件方面的需求。为实现专业教师可持续发展,校内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必须具有可持续性,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具有长效机制。一是结合“教师发展中心”平台,制定分阶段、分级别的职业实践能力培养规划,通过培养的方式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二是建立分工协作的管理机制,通过专业教师承担一定的管理、教学任务,参与日常管理实践,进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三是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公益性。校内专业教师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成质量项目建设、进行科研技术交流,可以按管理要求使用或配备相关实训设备,通过自我培养的方式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10]。

2.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主要场所与平台。高职院校应不断强化市场结合紧密度,与区域龙头企业合作,共同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体制,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获取新的发展动力。一是校企共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管理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制定管理制度,协商推进基地各项工作。二是高职院校设立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团队,与企业实践专家一起形成实践共同体,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将教学、生产、培训有机结合,促使专业教师在指导、监督、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在项目攻关、技术研发过程中提升自己。三是高职院校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平台,鼓励专业教师通过企业挂职锻炼、技术服务、专题讲座等方式提升专业水平与综合能力[11]。

(三)推进“三机制”保障实践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环境

高职院校要有效运行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核心素养培养体系还需建立对应的保障机制,形成良好的培养环境,成为专业教师自我培养的原始动力。一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人才引进时,高职院校要重视企业工作实践经历,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引入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同时聘请专兼职企业实践专家担任教师或管理人员,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二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应建立按实践教学工作量核算的考核制度,明确量化实践教学任务,进行定性定量考核;
高职院校还应建立针对产学研合作成果、实践教学成果的奖励制度,鼓励专业教师主动参与各类实践教学团体和活动。三是完善职称评审机制。高职院校的职称评审应突出实践教学能力和代表性成果,注重教师代表性成果多元化、高水平化,突出代表性成果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力,以及原创价值和对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核心素养包含实践能力与教学能力两部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核心素的关键是将生产实践经验与专业理论知识相结合并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核心素养培养还存在产教融合深度、实训基地建设、激励考核机制、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等方面的困境。

“一平台、两基地、三机制”的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中,三者是互补融合的关系,相互穿插,相互促进,形成有机整体,共同推进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实训核心院校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近观天和核心舱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智慧健康(2021年33期)2021-03-16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0年8期)2020-08-28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2期)2019-09-10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7年6期)2017-06-15

推荐访问:素养 核心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