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汇报

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汇报(一)
为掌握全县农村教育工作实情,提高教育扶贫实效,教育局积极开展进乡村、进学校、进家庭“三进”活动,就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进一步摸清了全县教育特别是贫困山区学校办学情况,并就如何有效实施教育精准扶贫进行了思考。

  体思路是:巩固扶贫助学成果,整合资源、集中相关扶贫助学资金,扩大扶贫助学范围,实行扶贫助学全覆盖,形成教育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形成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的教育精准扶贫新模式,对全县低保户对象、农村特殊困难对象家庭的学生实施扶贫助学,通过民政临时困难救助、扶贫资金帮扶、共青团、妇联、县扶贫协会、县慈善总会资金资助以及社会各界的捐助等措施,着力解决低保户、特殊困难对象家庭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并在全县中小学建立贫困学生辍学监测跟踪机制,对贫困家庭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工作,确保全县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辍学。

  总体要求是:根据中央、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由县扶贫办牵头搭建扶贫助学平台,整合资源,集中相关扶贫助学资金,对低保户、农村特殊贫困家庭学生开展扶贫助学工作,并在全县中小学建立贫困学生辍学监测跟踪机制,对贫困家庭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工作。以州委办公室、州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恩施州瞄准特殊困难对象实施精准扶贫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恩施州办发【2015】13号)、县政府常务会议纪要【2015】5号文件精神为指导,结合我县低保户和农村特殊困难对象的实际情况,按照恩施自治州财政局、恩施自治州教育局《关于印发<恩施州资助贫困家庭学生专项资金暂行办法>的通知》(恩施州财规【2015】1号)要求,建立扶贫助学资金,开展扶贫助学工作,确保全县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辍学,并形成扶贫助学长效机制。

  总体目标是:按照“瞄准特困学生、确定资助措施、开展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相传”的工作思路,对全县识别认定的低保户家庭、特殊困难对象的学生实施扶贫助学,实现扶贫助学全覆盖的奋斗目标。在全县16个扶贫攻坚片区、92个贫困村(社区)、14.02万贫困人口中,据统计有1932名特殊困难学生(占全县中小学生总数50139人的3.8%),其中:在校孤儿学生110名;建档立卡特殊困难家庭学生1822(其中:小学919人;初中425人;高中214人;职校111人;大学153人)。县民政、扶贫、教育、财政等相关县直部门要多方筹措扶贫助学资金,县扶贫协会、共青团、妇联、县慈善总会等社会团体要继续开展“扶贫助学、放飞梦想”等公益募捐活动,向社会各界募集扶贫助学资金,共同建立起资助特困学生的扶贫助学体系,形成扶贫助学的长效机制,形成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的教育精准扶贫新模式,打造全省教育精准扶贫亮点县,形成全省乃至全国可借鉴的教育精准扶贫模式。

  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汇报(二)
为掌握全县农村教育工作实情,提高教育扶贫实效,教育局积极开展进乡村、进学校、进家庭“三进”活动,就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进一步摸清了全县教育特别是贫困山区学校办学情况,并就如何有效实施教育精准扶贫进行了思考。

  一、教育扶贫所做主要工作
我县是典型丘陵地貌,大部分学校为山区学校,典型特点是“点多、面广、人少、路远”,即教学点多,学校辐射面广,学生人数少,交通不便。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公办学校**所,其中乡镇初中25所、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乡镇中心小学25所、村级小学(教学点)216所(个);全县在校学生****人,其中乡镇在校学生**人,农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升初比例98.16%;现有农村幼儿园**所(公办5所),村小附设学前班145个,在园幼儿***人,农村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81.4%。

  近年来,我县从着力改善农村尤其是贫困村学校办学条件、优化农村师资队伍和做好扶贫济困助学工作入手,不断提升农村学校办学品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实施教育扶贫工作。

  1.不断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以来,我县先后被省教育厅列为全省教育园区建设、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农村公办学前教育和全国营养餐工程、农村薄弱学校食堂改造等5个试点县,争取到项目资金7个多亿,先后改扩建学校校舍5.1万平方米,装备学校图书7.3万册,实验器材、音体美教学器材和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等9.25万件,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先后有48所学校被义务教育合格学校;改建增设村小附属学前班89个;建设教师周转宿舍1万多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山区学校教育教学条件。

  2.着力强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近三年来,全县招聘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全部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同时,组织选派了近百名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偏远地区学校、薄弱学校支教援教,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援助农村学校开展兼职授课和教学交流活动,为农村学校教师进行示范指导和传、帮、带,有效提升农村教师师能素养。

  3.全力开展扶贫济困助学工作。积极落实教育惠民政策,不断加大济困助学力度。在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一免一补”普惠政策的同时,全力做好困难幼儿补助、义务教育困难寄宿生补助、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和免学费、贫困高中生补助以及贫困准大学生补助等工作,仅2014年发放各类助学资金**万元,受惠学生**多学生,解决了众多贫困学生读书难问题。

  4.努力倡导社会捐资助学。在认真实施好政府层面的教育惠民政策的基础上,广泛宣传扶贫助学工作,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捐资助学的良好氛围,积极倡导行政、企事业单位与社会爱心人士开展慈善助学活动,汇聚社会正能量。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来,先后接受社会各界义工组织、爱心人士捐资建校助学金930多万元,其中助学金260多万元,惠及学生近3000人次。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调研情况来看,一些农村尤其是贫困村教育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制约着脱贫致富的进程。

  1.部分村级学校基础设施薄弱、设备匮乏。①基础设施薄弱。全县农村小学有B、C级危房13万多平方米,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小和教学点,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设的砖木结构瓦房,建设标准低,属于C级危房;配套设施差,生活用房、运动场地等紧缺。如,江口优新小学和河坑小学教室、教工宿舍等均为80年代建造的砖瓦房,现仍在使用。②教学设施匮乏。对比省定标准,全县边远乡镇尤其是贫困村的学校教学设施缺口很大,其余5所学校教学仪器配备不完善,课堂教学基本还停留在黑板加粉笔的模式上。简陋的教学条件和落后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教育需求,许多家长不惜花重金将子女转入城镇学校寄宿或者租房陪读,这在无形中增加了边远村群众的教育开支,教育成本的增加在一些贫困山村则直接造成了一些孩子的辍学。

  2.村级学校教师普遍年龄老化、结构失衡。由于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山村学校位置偏远、工作条件较差,大部分年轻教师不愿意到村小和教学点任教。现在主要是原来民办代课转正教师,或家在本地的中年教师在支撑村级小学(教学点)的教学,这部分教师大部分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教学方法比较传统,基本为初高中学历。同时,农村边远学校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教非所学”问题突出,很多村小都没有专职英语教师,或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或由中心小学派员走教。

  3.扶贫助学政策针对不够强、缺乏精准。现有“一免一补”、困难寄宿生补助、学生营养餐等扶贫助学政策,带有“普惠性”,缺乏精准性,有“撒胡椒面”的现象,而且标准不高,如贫困寄宿生补助,受助率达30%多,这其中相当一部分非属贫困学生或者说非属特别贫困学生;同时,因为受助面偏大,导致人均受助资金偏少,小学为500元/学期……

推荐访问:乡精准扶贫工作汇报 残联精准扶贫工作汇报 xx村精准扶贫工作汇报 村委会精准扶贫工作汇报 镇精准扶贫工作汇报 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汇报 司法局精准扶贫工作汇报 人社局精准扶贫工作汇报 教育精准扶贫论文 教育援疆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