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分析角度 一般情况下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球面貌的变化: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2)对生态的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山区、黄土区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迁移农业会导致森林减少、气候变化等。

 (3)对环境的影响: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大气、水体污染。

 2. 对策分析 根据不同的农业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平原区:土地增肥,增施有机肥,防止土壤肥力下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生态农业。

 (2)林区:退耕还林;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3)丘陵山区: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发展立体农业。

 (4)牧区:退耕还草,规定合理载畜量,培育人工草场,轮牧。

 (5)灌溉农业区:发展节水农业;合理灌溉,防止土壤盐渍化;兴修水利,保证灌溉水源。

 (6)环境问题: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

 核心点三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分析 模式:①在哪里?(区域定位)→②有什么?(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③怎么样?(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及存在的问题)→④怎么办?(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评价:既要分析优势条件,又要找出制约因素。优势条件或制约因素

 一般从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等)、资源、交通、产业基础、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可确定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2)区域农业特点及其形成因素:区域农业特点的描述一般包括农业区位、农业类型、主要农产品、农业分布区、耕作制度、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现代化水平等方面。

 (3)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措施:针对限制性因素或人地关系矛盾,找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遵循“人地协调、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原则提出措施建议,其分析模式可表达为:

 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因地制宜,确定农业发展方向+加快交通建设,加强区际联系+注意生态保护,实现良性循环。

 2. 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 (1)自然条件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分析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地形、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存在的不足。

 (2)产生的环境问题:分析区域是否存在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并明确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3)农业结构问题: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是否存在类型不合理、农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3. 农业发展方向分析

 (1)根据优势定方向:根据当地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发展优势产业。

 (2)根据问题定方向:根据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提出整治措施,确定农业调整方向。

 (3)根据市场定方向: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4. 中国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主要农业区发展条件

  (3)新疆绿洲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①问题:生态环境脆弱;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导致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严重;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

 ②措施:兴修引水渠、灌渠、坎儿井等水利设施;合理利用水资源,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方式;发展节水农业;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采用天然气、新能源等作为农村生活能源。

 [ [ 方法技巧]

 1. 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的分析思路 (1)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展特色农业(或建设商品性生产基地)。

 (2)国家政策、资金扶持,加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4)科技兴农,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5)推进农业的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

 (6)积极开拓市场,树立品牌意识。

 (7)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农产品。

推荐访问:地理环境 农业生产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