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不读书”现象及对策探析

 大学生“不读书”现象及对策探析

 论文导读:日前的调查结果却发现,并非少数的大学生借书证上的借书记录竟然是零。笔者无意苛责现在的大学生,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种风气的形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读书”的风气也不是一夜之间出现的。关键词:“不读书”,大学生

 读大学期间,凭一张借书证可以在学校图书馆里自由借阅各类书籍,曾经是许多人一生难忘的美好记忆。但日前的调查结果却发现,并非少数的大学生借书证上的借书记录竟然是零。即使在借阅量相对较大的文学作品借阅处,也是冷冷清清,借阅者寥寥无几。坐在图书馆里的学生,除了忙于考研的,很少有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没课时大多回了宿舍,或者一头扎进了学校周边的网吧甚至 KTV。从图书馆的借阅记录看,学生借书目的大都比较明确,除了与专业相关的外,借阅量最大的当属外语、电脑、经济类书籍和如何面试、如何社交等“实用型”图书,还有部分学生则热衷于言情、武侠、探案之类的小说,几乎不读名著。我们平常习惯于把上学叫作“读书”,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不读书,人们会提出疑问。这里的“读书”指的是一般的与功课、考试等没有直接关系的阅读,也就是课外阅读,是出于内心需要的,是为了提升自已精神境界的读书,也就是为非实用目的的读书,或者说读“无用之书”。这样的读书已渐渐远离大学校园,远离多数学子的大学生活。

 一、大学生“不读书”的原因 1、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社会汹涌的“功利”潮流带来的“功利”读书

 “附加值”的增加。

 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利益,追求最大的利润,这极易滋生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不但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严重影响大学生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由此,大学生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归结起来有四个方面:一是有政治热情,但存在模糊认识。论文发表。对于国家、社会及学校各项改革不仅予以密切关注,而且寄予厚望,有积极向上的政治热情,但由于受资历、学识、能力和经验的制约和影响,不能正确分析和判断新问题、新事物;看到社会的阴暗面和党内的腐败现象就分不清主流,抓不住本质。二是价值趋向重物质利益,以自我为中心。为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过分强调个人利益,遇事先为自己考虑;服务意识、奉献精神有所淡化。三是参与意识增强,但心理素质较差。许多大学生在认真学习业务知识的同时,重视自身各种能力的培养,能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但一旦发现“自我”得不到同学或集体的认可,有的就变得消极、悲观,心理素质不佳。四是有强烈的求知欲,但易顾此失彼。1884 年,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发表了一篇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他感到这是一些教育“问题中的问题”,全部教育都来源于它。斯宾塞的回答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因为它最直接地关系到我们的自我保存。这是一个颇有诱惑力的答案,在他之后的教育就变成了对这一结论的充分证明。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人类的教育开始堕落了——人类开始了从古希腊的“认识你自己”的智慧寻求“发展”到近现代的知识功利化。因为对于这样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斯宾塞却给了我们一个物质至上的

 答案,而且人们竟然心甘情愿地接受并大肆发挥——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金钱……读书的功利化是这个世界不读那些经典名著的重要原因。有限的人生,有限的成功时间,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获得知识的效率和知识带来的效益——“我能得到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知识对我最有价值?”,这是我们很多人在快节奏的社会所必须解决的安身立命的基本原则。光阴飞逝,人生苦短,那有什么时间读书?凤凰卫视倒是帮助我们提出一个捷径——“让李敖读书,我们读李敖”。所以,那些学者要求的经典名著,并不适合“最大多数人”的选择和意愿,少数人的读书标准并不能代表“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这也许是那些《穷爸爸富爸爸》们畅销的原因之一。论文发表。

 2、升学、就业压力的冲击 大学时代当然是“最该读书的时候”,大学生当然是“最该读书的人”,可恰恰他们“没时间读书”(更不用说中学生),那么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呢?他们忙于专业课、忙于外语、忙于计算机的学习。有调查发现,2005 年大学生每天在这三项学习上面平均花去的时间至少有 9.3 个小时,西北地区的学生更努力、花的时间更多,达到了 lO 个小时以上。如此忙碌、紧张、集中的学习,学生自然不会再有心思去读“无用之书”了。笔者无意苛责现在的大学生,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种风气的形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读书”的风气也不是一夜之间出现的。当就业的压力成为压倒一切的问题,大学生从上大学的第一天开始,就要为自己将来的职业出路而忧虑时,他们还会有多少心思埋头读书?当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资格证书

 成为求职市场上的一种要求,或者成为一种盲目追求的时尚时,他们还能有多少时间留给“可有”“可无”的阅读?在层出不穷的网络游戏、千奇百怪的娱乐花样面前,又有多少人能禁得起那种刺激和诱惑,能平心静气地在书籍中寻找自己的乐趣?商业化、娱乐化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高校的围墙似乎已挡不住这种冲击,成本相对最低的读书正变得越来越奢侈,即便是在图书馆里,那种没有实用功能的读书也日益少见了。

 如果说学生时代是一个人一生中最该读书的时候,整个中学六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在无休止的考试、练习的海洋中耗尽了精力,许多该读的书没有读,好不容易熬到了大学时代应该补一补了吧,然而大学却又有了新的压力,读书照样离得那么遥远。究其原因,这个时代的人们,包括大学生在内,正变得躁动不安,为生计而不安,为未来的不确定因素而不安,为迅速变化、难以把握的外部环境而不安,心境已很难安静下来。没有平和的心境,能够安心读书的前提也就不存在了。因此说到底,大学生“不读书”的关键不是“没时间”,而是心浮气躁,没有了读书的闲情逸致,否则再忙,也可以忙中偷闲,读书反而成为一种休息。

 3、网络、电子媒体的崛起 读书作为一种休闲方式正在退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遭遇的新问题,更多元的选择,包括网络、电子媒体的崛起,这一切正在改变我们的传统生活。有调查说,40%的大一学生暑假半个月没有读过一页书,而我们知道,现在网络阅读率却逐年上升。网上阅读能取代原有的书

 本阅读吗?这些现象是否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忧虑。

 4、“好书”的匮乏。

 与读书人越来越少的现象同时出现的是,写书的人却越来越多,出版的书越来越多,书越来越贵,“好书”越来越少。走进书店,看到古今中外名著无人问津,而那些身体写作自我炒作八卦新闻(笔者称之为泡沫文学、香艳文学或者是快餐文学)却大受人们青睐。无序状态下商业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竞争结果,是商业文化的蓬勃发展和精英文化的零落凋敝,也是精英文化的退让和衰落。市场和书店那些琳琅满目的书籍,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知识繁荣。当年夏曾佑对陈寅恪说:“我很高兴你能懂很多文字,有很多书看,我只能看中国书,可惜都看完了,现在已无书可看”。陈寅恪认为夏先生荒唐,中国典籍浩如烟海,岂能读完。等他到了 70 岁,才有和夏先生一样的感受:“中国书虽多,不过基本就几十种而已,其余的不过是翻来覆去,东抄西抄”。历史总有惊人相似,21 世纪的今天,只要你仔细看看,就知道那些印刷精美的所谓“著作”,不过是在“吃祖宗”,是在抄袭,是买噱头,是那些文人“为稻梁谋”的无奈证据,是在浪费森林资源而已。套用北京一小学生批判《影响孩子的 100 个故事》里面的话来说最贴切——“这么多的错误,还是书吗?”

推荐访问:探析 对策 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