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顺应自然养生

  中医学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已认识到“适四时,益寿年”的养生方法。认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是自然界的正常规律,生命的生长发育若违背这个规律,就要遭受灾害或疾病缠身,顺应它就体健而百病不生,这就是中医学所谓“天人相应”,即人体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理论依据。如在四季中,春夏气温比较高,人体的皮肤比较松弛,疏松多汗,通过出汗来散发体热;秋冬气候转凉,人体则皮肤致密,少汗而尿多,以保持自己的恒定体温。又如地区不同造成的差异,江南多湿润,北方多干燥,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能分别适应这种不同的水土;一旦异地而处,就可能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
  中医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内容很多,兹撮其要者分述如下:
  昼夜晨昏中医认为,自然界24小时有日出、日没的变化,人体一天也有平旦阳气生发、日中阳气兴隆、日没阳气收敛的不同。因此,在养生学上,中医很重视晨起锻炼,认为黎明是阳气生发的大好时机,此时到户外去呼吸吐纳、运动肢体,可以使人体气血流畅,体质增强。但晨起也不能过分太早。天还没有破晓,阳气尚未发生,摸黑起身锻炼,并不有益于身体。此外,病情也有昼夜变化。一般来说,人在白天阳气盛,因此病情表现较轻;夜晚阳气衰微,病情表现往往较重。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时,应该把这种变化的因素考虑进去。
  四时变迁四季气候变化的突出表现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生物随着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产生并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相应规律,人也不例外。这就要求人们在生活起居等方面按照四季气候的不同特性来调节自己。当春回大地,气候转暖,生机勃勃的时候,人体内的阳气亦随春季之到来而升发。此季应随气温而逐渐减衣,并调整作息,晚睡早起;多从事户外活动(如踏青等),使身心愉快,情志舒畅;饮食不宜过饱,并少食辛辣。夏季炎热,阳光充沛,体热熏蒸,汗淋如雨,体力消耗较大。因日长夜短使睡眠不足,故当以午睡补充,但卧不当风,不贪凉;宜常饮水而不食生冷不洁之物;常洗浴,使皮肤疏松洁净,利于体热外泄。秋季有“一场秋雨一层凉”之说,植物逐渐凋谢,生物始眠,早晚温差悬殊。中老年人宜随气温变化而勤添衣服,活动应逐渐减少,食宜温暖;体弱者可选择适当补药服用,以增强抗病能力。冬季寒冷,万物闭藏,人体也应该避寒就温。起居上应早睡晚起,饮食宜增加营养,并因地制宜地加强自我健身运动,使气血流畅,筋骨强壮。对于慢性病人,更要注意宿疾在季节和季节变换时的发作,及时采取各种保护措施。
  天气偏颇自然界除了四季的变化以外,还有风、雨、霜、雪、雾、露、阴、睛、旱、涝等引起的复杂气候变化,中医把这些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热(火)。六气太过或不及,对人体不利时称为六淫。我国不少涉及养生的古籍中,曾提到“避风如避箭”、“盛暑不可露卧”、“卑湿之地不可居”等等警诫。近来已经得悉,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世界性传播,与来自极地的强劲寒流和形成于海洋中的威力巨大的风暴,其中包括我国的台风,有着密切关系;而盛夏尽管炎热,由于熟睡之后人体抵抗力会明显下降,故露宿户外也确实易受病菌侵袭,或者可引致人体功能活动发生障碍;在风湿病、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等疾病的发病中,潮湿也比较明确地被视作诱因之一。因此,人们应当做到“凉不至冻,温不到燥”,并注意及时增减衣服,这样才能使人体“寒热平和”,疾痛不生。
  历史表明,人类的平均寿命正愈来愈长,这就充分说明,只有通过人类自身得天独厚的聪明才智,去更合理和卓有成效地不断改善自己的生存发展条件,才能使人体和周围自然环境之间的适应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使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憧憬,变为现实。

推荐访问:顺应 养生 自然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