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材料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性质。

 对象:) 自然辩证法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心线索

 ①客体——自然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

 ②主体——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动的实践者

 ③中介——科学技术

 2) 研究对象

 ①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自然界的辩证法

 ②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活动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③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①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②是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唯物辨证的说明;

 ③还包括对人工自然的演化、人与人工自然关系的阐述。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研究中所应用的各种方法的哲学概括。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它包括:对科学研究方法、工程技术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的哲学概括。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对科学技术的性质、结构、功能及其发展规律的阐述。

 4) 关系

 ①自然观体现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②科学技术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③科学技术观体现了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④有了自然界的辩证法才有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界的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

 性质:

 )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部分之一(另一个为历史唯物主义)。

 )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与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的中间环节。

 )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以及自然科学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科学和技术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进程中成为一种统一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建制,科学和技术已经达到了高度的同一,科学技术一体化趋势明显增强。科学和技术二者都反映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主要表现为: (1)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如物理学中有实验技术,杠杆、滑车等技术中也有力学;(2)技术可产生科学,科学也可产生技术,如射电望远镜的发明与使用(技术)产生了射电天文学(科学),电磁感应原理的发现(科学)导致发电机(技术)的产生;(3)技术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科学是科学性技术产生与形成的基础和知识源泉;(4)经验性技术的提升可导向科学,科学也可以改进和提升经验性技术;(5)在变革世界的过程中,科学提供可能,技术使可能变为现实。现代科学与技术密不可分。科学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现代技术社会的基石,而在科学发现向产生财富的商品和服务的转化过程中,技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科学进步日益依赖新技术设备的支持,高技术更是包含密集科学知识的技术。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同时在分化与综合中产生出许许多多的新学科新理论。从数量上看分支学科成倍增长,从学科性质上看,出现了一系列中间层次和综合学科,这是科学整体化趋势的表现,它将极大的提高和加深人们对自然界中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的认识。技术也迅速的整体化:技术在向专门化发展的基础上日益成为一个更加严密的体系。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使得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所需的时间越来越短,即科学,技术和生产相互作用与相互转化的周期缩短,它大大加速了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整体化过程,使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4、自然辩证法与传统自然哲学的根本区别。

 实践原则是自然辩证法与传统自然哲学和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根本区别所在。传统自然哲学直接对自然界作出判断,所依靠的手段是直观,或者是猜想、虚构和思辨的方法,不是依靠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的成果。传统自然科学无视“实证科学”,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则否认“辩证思维”。自然辩证法贯彻了实践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5、为什么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理论中介?

 自然辩证法比自然科学抽象,又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更加具体。按理论层次排列,首先是科学技术理论,其次是自然辩证法,最后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实践观点;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理论基础;它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源泉。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理论中介,一方面从科学技术理论吸取养分,并进而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输送;另一方面,自然辩证法又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技术发挥更有效的指导作用。

 6、自然辩证法对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作用。

  (1)、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者提供认识原则;

  (2)、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方法作出原则性说明,并为创造和建立新的研究方法提供指导;

  (3)、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理论提供准则;

  (4)、自然辩证法可以启发科学家做出大胆和合理的预见,以推动知识的进步;

  (5)、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新方式的有效运行提供指导。

 7、物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结构决定功能。这种决定关系并不是单值的,一种结构可以有多种功能;反之,一种功能也不唯一地决定于一种结构。第二方面是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不仅不是单值的,而且也不是单向的。这种反作用因系统的不同而有很大变化。通过执行功能而调整内部结构,从而更好地发挥系统功能;反之,若不执行功能,则系统结构萎缩、退化。

 8、物质联系的下向因果关系。

 高层次物质系统与低层次物质系统:上向因果:低层次物质是高层次物质的基础与载体,低层次物质的相互作用产生高层次物质,并从一个方面说明高层次物质的属性或功能。下向因果:高层次物质包含低层次物质,出现低层次物质所没有的功能,并对低层次物质起制约、选择作用。

 层次由低到高,系统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增强。层次由低到高,环境的作用增大,系统逐步由孤立和封闭到开放。层次由低到高,系统的结构由固定不变到流动变化。层次由低到高,系统对要素的束缚减少,选择增多;要素的主动性增强,独立性下降,对系统的依赖性增强。总之,层次由低到高,物质系统的主动性增强,对环境的依赖程度提高,结构趋于更为有序。自然界的演化过程:

 宇宙起源和基本粒子的生成

 2)恒星演变与核素生成

 3)地球演变与生命起源

 4)生物进化与人脑起源

 自然界的演化规律:

 简而言之:演化是一个循环地、螺旋式地向前推进的过程。

 详细分析:①每个循环都是先发生沿着一个或几个物质层次向上的演化,逐一生成较高层次的物质系统;②在达到一定高度后,大部分物质发生沿层次下降的演化,但少部分进入新的循环;③先前循环的最高点成为后续循环的起点) 基本特点:

 ①进化与退化

 进化:物质系统日益复杂,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整个自然界中物质层次由低级向高级推进的过程。从低层次到高层次

 退化:物质系统日益简单,组织化程度日益降低,整个自然界中物质层次由高级向低级下降的过程。从高层次到低层次

 进化与退化的关系:进化与退化是自然界演化过程中相反的方面。然而二者密切结合,互为对方发生的条件。正是退化与进化结合才能组成循环,使演化能够进行。因此退化并不是消极被动退步的东西。可以认为,进化在退化的基础上进行,进化以退化为代价或条件。②吸引与排斥、同化与异化

 吸引与排斥在微观与天体系统中作用同化与异化在生物体系中作用生物体将环境中的物质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叫同化。生物体将自身的物质转化为环境中的一部分叫异化。③高级循环与低级循环在自然界演化较晚期,在较高物质层次间进行的循环。在自然界演化早期,在较低物质层次间进行的循环。。低级循环是高级循环的起点作为高级循环的基础继续存在,不断为高级循环提供必要的原料。从低级循环到高级循环的递进中孕育更多变化发展的可能性。自然界从低级循环到高级循环演化,循环周期变短,空间尺度变小,参加循环的物质的量越来越少。自然界的螺旋式演化在从低级循环到高级循环的推进中,自然系统由自身被“淹没”到逐步维持自身的存在,进而显示出越来越强的自主性,一直到人类。总而言之,低级循环是高级循环的基础与载体。由低级循环到高级循环,时空区域缩小,物质量减少,各种演化途径的可能性增加,有序程度增加,演化主体逐步显现,最终诞生了能够反过来认识并改造宇宙的人。

 “存在就是合理”与“现在就是最高”。(黑格尔)——自然界从空间上说体现着以往发展的总和,从时间上说是发展的最高阶段。演化与稳恒的两极对立:演化是绝对的,稳恒是相对的。宇宙形态的稳恒性与宇宙系统的演化性是统一的。

 首先,演化着的自然界和存在着的自然界在宇宙时零秒时完全合为一体。其次,演化着的自然界与存在着的自然界还体现了连续性与间断性的一致。

 12、古代自然观的特点与内容。

 古代朴素辩证的自然观:自然是各部分相互联系的,不断发展的统一整体。

 核心内容:始基变化说近代机械自然观:机械的因果决定论为理论基础

 历史地位:近代机械自然观否定古代自然观,标志人类认识的进步,是后来全面深入历史地认识自然的必由之路,是自然观发展过程中的否定阶段。

 14、人工自然的演化与人类认识自然的历程的关系。

 人工自然的演化与人类认识自然的历程也就是科学史相一致,都经历了原始的综合到最简单的机械,在转折之后再由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生命运动的过程,同样在转折前原始的综合并无对细节的分析为基础,而在转折后认识的每一步前进都是基于对相对简单的运动形式的理解。

 在科学史中,转折是对原始综合的否定;在人工自然的发展中,转折是对栽培驯养的动植物与自然物(包括人类)原始同一的否定。在科学史上,转折后的发展是在了解了细节后对对象整体的把握,或者说是在思维中重建对象。在人工自然的发展中,转折后所得到的人工自然物是在实践上重建对象。由以上分析可见,人工自然的发展以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为基础。

 15、为什么说人工自然的发展过程说到底就是人化的过程?

 人工自然发展的两个规律:人工自然与运动形式关系的规律,以及人工自然物彼此间关系的规律。这两条规律从本质上说就是人工自然的人化,即人工自然的发展过程就是人化的过程。

 人类是自然演化的顶峰。在人类身上,沉淀着自然界物质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低级、简单的运动形式向高级、复杂的运动形式演化的全部历程。人工自然的进化过程从总体上再现了人类由自然界逐步生成的过程。质言之,进化即人化。这就是对人化自然进化的第一个规律的认识。

 人工自然的第二个规律同样体现了人化的过程。人工自然由工作机经工作机加动力机,到工作机、动力机和控制-学习机三者的复合这一发展过程,也就是向人的生成过程,因而也是人化的过程。

 再者,近代以来,人工自然物由标准化而排斥个性乃至人性,到现代复又强调人性与个性,同样体现了人工自然的人化过程。

 16、人工自然的进化对自然界的影响。

 1) 人工自然的进化导致自然的退化——能源危机

 2) 人工自然的进化破坏自然的演化——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古代的“天人合一”①从认识论的角度:古代人站在自然之中,观察这个包含人本身的自然,古人的心灵沉浸在自然之中。②从实践论的角度: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出能动性和受动性。③从本体论的角度:“天人合一”的“一”是原始的、抽象的、自在的自然。2)近代的“天人分离”①从认识论的角度:近代人站在自然之外观察不包含人本身的自然。人与自然相分离。②从实践论的角度:人类体现出膨胀的能动性,给自然越来越深地打上人类的印记;而忽略受动性的影响。③从本体论的角度:自然机械化,人机械化。“天人”合于机械。3)现代“天人合一”①从认识论的角度:现代人在自然之中观察包含人本身的自然,并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自然已不断由“自在之物”转变为“为我之物”。这就是自然的人化。②从实践论的角度:在受动性基础上发挥能动性,以能动性改善受动性,人与自然达到越来越高水平的和谐统一。③从本体论的角度:“天人”合于“人”。科学认识定义:①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科学认识就是科学认识主体在科学实践中运用科学认识中介与客体相互作用从而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②从科学研究过程看,科学认识是从研究科学入手,经观察实验搜集经验材料,科学抽象和理性分析整理感性材料,提出假设并进而上升为科学理论,以达到探求自然规律的目的。特点:①实证性:提供具体确定的知识,结果比较明确,可以通过实验加以验证;②深刻性:在对事物表象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其背后的本质,阐明内在机理;③创造性: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创建新概念、新理论,并指导实践。本质:①与科学背景知识发生直接的联系,并具有科学探索意义的问题②是客观存在的,可以在实践中加以检验的真实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①是科学研究的开始②是科学研究前进的推动力科学观察是一种感性直观活动。科学观察的本质表现在观察之中渗透理论成分。观察过程的展开受制于一定的理论。对观察结果的陈述渗透着理论。总之,观察之中渗透着理论的成分。观察的感性直观性和理论渗透性是辩证统一的。①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纯度;

 ②可以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强度;

 ③可以加速和延缓自然现象:速度;

 ④有利于获取经验材料;

 ⑤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与理论思维

 1)科学实验是感性物质活动,是能动的实践活动,不同于纯粹理性思维

 2)科学实验是物化的理性活动。

 ①同时具有感性活动和理性活动的优点,还具有二者高度结合的特殊优点。

 ②实验中的每一环节都渗透着理论的成分。

 22、科学抽象的成果形式。

 科学抽象的成果形式:科学概念科学符号思维模型

 1) 科学概念:是在科学认识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地位:是理性思维建构的基本单元。是科学理论的基础。科学认识的新结果最终要凝结在科学概念中。

 结构:①内涵:概念中所思考的属性、关系和本质特征的总和。②外延:概念所涉及的类的总和。

 特点:可确定性可检验性可变动性

 2) 科学符号:是人类符号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推动科学发展不可缺少的工具与手段

 符号:是一定的可感知的物质对象,它在储存传递另一对象的信息方面充当另一对象的代替物。符号之一为语言,最基本的是自然语言符号系统,对应的是人工语言符号系统(科学语言符号系统)。

 特性:物质性可感知性单义性明确性

 3) 思模型:具有高度抽象性,并具有某种特征的思想客体或思想事物

 特点:是科学抽象的产物,把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过程以最纯粹的形式甚至以某种极限的状态呈现出来。

 地位:是科学理论与现实原型之间的必要的中介理想模型:思想模型的特殊类型,既具有高度抽象性,又具有某些极限特征的理想客体或理想事物。理想实验:运用理想模型在思想中塑造理想过程,并进行严密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在科学研究中产生新思想、新概念和形成新假说、提出新模型的基本途径之①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

 ②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数量分析和计算工具

 ③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可靠的逻辑推理和证明的工具假说是根据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研究的问题所作的一种假定性推测与说明。

 假说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①假说是科学认识发展的必经环节②假说是充分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法③假说有利于学术的繁荣) 实践性:

 2) 社会性:) 综合性:

 4) 创造性

 5) 效益性与可行性

 29、工程技术方法论的原则。

 1)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相统一的原则

 2) 需要性和可行性相统一的原则

 3) 经济性和适用性相统一的原则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渐进型质变型技术系统变革型技术—经济范式变革型,也称为技术革命定义:系统科学方法是指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和超循环理论等)的方法。

 特点:把研究对象看为系统,从系统整体出发,在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考察事物,能够辩证地处理系统的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实现系统整体最优化。现代科学革命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迄今仍在发展的十分广泛和深入的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科学发展中的质变,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飞跃,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现代技术革命是指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的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更加广泛和深刻的技术革命。技术革命: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飞跃,是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等方面的重大变革。高技术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突破中涌现出来的,以科学最新成就为基础的、知识高度密集的、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兴技术群。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观念,树立“ 终身教育”的新观念,扭转把接受教育仅仅当作谋职的“敲门砖”和进入劳动市场的“一次性投资”的教育文化心态,要造成终身培训和不断接受教育的新风气。

 8)就业观念。高技术时代实行的是机会均等、公开竞争的原则。对于企业来说,新技术不断出现必然造成企业的兼并、分解、淘汰和新生,企业倒闭、转产、雇员失业、职业转移使人们随时会遇到的现实。就个人而言,理想的社会职业的取得也必须靠个人的努力拼搏。高技术时代要求人们在就业观念上改变世袭观念,以及传统社会的封闭的就业观念,勇于进入新的领域去寻求自身价值的突破,淡化不同职业的差异。只有不断调整自身知识结构,勇敢面对社会的各种挑战,树立开放的、积极的就业观念,才能坦然的、成功的完成职业的转移,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名词解释:

 自然辩证法: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科学技术方法论: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科学技术观: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系统:由若干个有特定属性的要素,经特定关系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层次:若干个系统之间或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构成的新的系统的逐级构成的结构关系。

 演化:是一个循环地、螺旋式地向前推进的过程。

 进化:物质系统日益复杂,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路线,整个自然界中物质层次由

 低级向高级推进的过程。

 退化:物质系统日益简单,组织化程度日益降低的路线,整个自然界中物质层次由高级向低级下降的过程。

 同化:生物体将环境中的物质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叫同化。

 异化:生物体将自身的物质转化为环境中的一部分叫异化。

 低级循环:在自然界演化早期,在较低物质层次间进行的循环。

 高级循环:在自然界演化较晚期,在较高物质层次间进行的循环。

 科学认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科学认识就是科学认识主体在科学实践中运用科学认识中介与客体相互作用从而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从(实践论)科学研究过程看,科学认识是从研究科学总是入手,经观察实验搜集经验材料,科学抽象和理性分析整理感性材料,提出假设并进而上升为科学理论,以达到探求自然规律的目的。科学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与科学背景知识发生直接的联系,并具有科学探索意义的,可以在实践中加以检验的真实问题科学观察:是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通过自身感官或借助于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记载、测定或摄影,以了解其变化过程的方法。

 科学实验:是人们有目的地利用物质手段,人为地变革和控制客观对象,在特定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实践活动。定性实验:以肯定或否定的形式回答某种因素、性质联系是否存在,据此可以判定某假设是否成立,决定不同假设的取舍。

 定量实验:要回答对象所具有的某一种或某一些量的数值或数量间的关系,据此可得出某个常数值或建立某个经验公式。

 科学抽象:是在思维中对同类事物去除其现象的、次要的方面,抽取其共同的主要的方面,从而做到从个别中把握一般,从现象中把握本质的认识过程和思维方法。

 科学概念:是在科学认识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科学符号:是人类符号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思想模型: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并具有某种特征的思想客体或思想事物。

 内涵:概念中所思考的属性、关系和本质特征的总和。

 外延:概念所涉及的类的总和。

 符号:是一定的可感知的物质对象,它在储存传递另一对象的信息方面充当另一对象的代替物。符号之一为语言,最基本的是自然语言符号系统,对应的是人工语言符号系统(科学语言符号系统)。理想模型:思想模型的特殊类型,既具有高度抽象性,又具有某些极限特征的理想客体或理想事物。

 理想实验:运用理想模型在思想中塑造理想过程,并进行严密逻辑推理的一种思维方法。

 形象思维:是在形象地反映客体的具体形状或姿态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来揭示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形式。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意象:是对同类事物形象的一般特征的反映,是从印象、表象这些感性的生动的形象中,经过形象分析和综合得到的共性。

 联想:广义地讲是由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地思维活动。分为形象联想和非形象联想。

 想象:在联想的基础上加工原有意象而创建出新意象的思维活动。

 灵感:认识主体的创造力突然达到超水平发挥的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

 数学方法:是根据研究对象的质的特点,分别地或综合地运用各个数学分支所提供的概念、理论、方法和技巧,对研究对象进行数量、结构方面的描述、计算和推导,然后对问题做出分析、判断,从而揭示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数学方法不是数学本身的研究方法)(主要的数学方法是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就是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对某个特定问题的本质特征或基本过程,概况地或近似地表达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其中包括这些过程的因素之间的数量依赖关系。(数学模型实际是个科学抽象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最为关键和困难)

 数学实验:运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借助计算机求解数学模型,从而达到对客体规律性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数学实验属于理论思维)

 假说:是根据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研究的问题所作的一种假定性推测与说明。

 工程技术活动:人类为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运用科学所揭示的自然规律,能动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

 工程技术方法:在工程技术活动中产生的,以自然规律为基础、以社会规律为导向、变换物质、人物结合,从而实现人的意志与目的的手段、途径与行为方式中的可操作的规则或模式。

 系统科学方法:是指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和超循环理论等)的方法。

 现代科学革命: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迄今仍在发展的十分广泛和深入的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科学发展中的质变,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飞跃,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

 现代技术革命:是指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的以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更加广泛和深刻的技术革命。

 技术革命: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飞跃,是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等方面的重大变革。

 高技术: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突破中涌现出来的,以科学最新成就为基础的、知识高度密集的、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兴技术群。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推荐访问:自然辩证法材料分析 辩证法 东南大学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