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桥梁支座工厂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参考例文

 公路桥梁支座工厂建设项目

 商业计划书

  泓域咨询/ / 规划设计/ / 投资分析

 报告说明

 建筑减震技术,又称建筑消能减震技术,是在建筑物的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连接缝或预埋件)设置耗能装置,通过该装置产生摩擦,弯曲(或剪切、扭转)、弹塑性(或黏弹性)滞回变形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抗震目的。

 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 52548.85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 41547.8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79.07%;建设期利息 467.95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0.89%;流动资金 10533.10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20.04%。

 根据谨慎财务测算,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 133800.00 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 104589.01 万元,净利润 18274.24 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 15.38%,财务净现值 1907.62 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 4.06 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

 本期项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投资方向正确,资本结构合理,技术方案设计优良。本期项目的投资建设和实施无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都是积极可行的。

 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必须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转型、率先、特色”的发展理念。机遇千载难逢,任务依然艰巨。只要全市上下精诚团结、拼搏实干、开拓创新、奋力进取,就一定能够把握住机遇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加快实现全面提档进位、率先绿色崛起。

 该报告是从事一种经济活动(投资)之前,双方要从经济、技术、生产、供销直到社会各种环境、法律等各种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确定有利和不利的因素、项目是否可行,估计成功率大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程度,为决策者和主管机关审批的上报文件。

 本期项目是基于公开的产业信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等信息,并依托行业分析模型而进行的模板化设计,其数据参数符合行业基本情况。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学习参考模板用途。

 目录

  第一章

 项目总论说明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第三章

 市场需求及行业前景分析

 第四章

 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第五章

 项目选址分析

 第六章

 建筑工 程说明

 第七章

 原辅材料成品管理

 第八章

 技术方案

 第九章

 环境影响分析

 第十章

 安全生产

 第十一章

 项目节能分析

 第十二章

 组织机构、人力资源分析

 第十三章

 建设进度分析

 第十四章

 投资计划

 第十五章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第十六章

 招标及投资方案

 第十七章

 风险防范

 第十八章

 总结分析

 第十九章

 附表

  附表 1: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附表 2:建设投资估算一览表

 附表 3:建设期利息估算表

 附表 4:流动资金估算表

 附表 5:总投资估算表

 附表 6:项目总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

 附表 7: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附表 8: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附表 9: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附表 10: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附表 11: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

 第一章

 项目总论说明

  一、概述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公路桥梁支座工厂建设项目

 2、承办单位名称:xx(集团)有限公司

 3、项目性质:新建

 4、项目建设地点:xxx(以最终选址方案为准)

 5、项目联系人:丁 xx

 (二)主办单位基本情况

 公司坚持诚信为本、铸就品牌,优质服务、赢得市场的经营理念,秉承以人为本,始终坚持 “服务为先、品质为本、创新为魄、共赢为道”的经营理念,遵循“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坚持高端精品战略,提高最高的服务价值”的服务理念,奉行“唯才是用,唯德重用”的人才理念,致力于为客户量身定制出完美解决方案,满足高端市场高品质的需求。

 (三)项目建设选址及用地规模

 本期项目选址位于 xxx(以最终选址方案为准),占地面积约111.09 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

 (四)产品规划方案

 根据项目建设规划,达产年产品规划设计方案为:公路桥梁支座20000 套/年。

 二、项目提出的理由

 建筑隔震技术的快速发展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20 世纪 60 年代中后期,新西兰、日本、美国等多地震国家对隔震技术开展深入、系统的理论和试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70 年代,新西兰学者W.H.Robinson 率先开发出铅芯叠层橡胶支座,大大推动了建筑隔震技术的实用化进程。南斯拉夫的贝斯特洛奇小学是早采用天然橡胶隔震的建筑,隔震垫被设计成方形,且中间无钢板;1984 年,新西兰建成4 层威廉—惠灵顿政府办公大楼,它是世界上首座以铅芯叠层橡胶垫做隔震元件的建筑物;同年,美国利用新西兰技术第一个用建筑隔震方法对盐湖城市政大厦进行抗震加固。

 目前,法律法规、国家和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等从隔震产品设计、生产、质量检测、指导安装、后期维护等对隔震行业进行了技术规范,

 而这些高要求使得任何一个隔震产品的生产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产品质量的不合格。因此,只有具备一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能力的企业才能进行规模生产,并为客户提供质量可靠的隔震产品。另一方面,隔震产品需要考虑到经济性、安全性、建筑功能性、施工便利性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因此,隔震产品的前期设计和后期安装指导及维护等技术服务也尤为重要。具有较强实力的制造商前期能够与设计院进行合作,使得隔震产品的设计方案与建筑总体设计方案更加融合,后期还能够提供安装指导及维护服务,为客户提供了一整套解决方案,这为行业新进入企业设置了较高的技术壁垒。

 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必须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转型、率先、特色”的发展理念。机遇千载难逢,任务依然艰巨。只要全市上下精诚团结、拼搏实干、开拓创新、奋力进取,就一定能够把握住机遇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加快实现全面提档进位、率先绿色崛起。

 三、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 52548.85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 41547.80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79.07%;建设期利息 467.95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0.89%;流动资金 10533.10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20.04%。

 四、资金筹措方案

 (一)项目资本金筹措方案

 项目总投资 52548.85 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集团)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33448.85 万元。

 (二)申请银行借款方案

 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 19100.00 万元。

 五、项 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

 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133800.00 万元(含税)。

 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104589.01 万元。

 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18274.24 万元。

 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15.38%。

 5、全部投资回收期(Pt):4.06 年(含建设期 12 个月)。

 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17578.56 万元(产值)。

 六、项目建设进度规划

 项目计划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到工程竣工验收、投产运营共需 12 个月的时间。

 七、报告编制依据和原则

 (一)编制依 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中国制造 2025》;

 3、《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及使用手册》(第三版);

 4、项目公司提供的发展规划、有关资料及相关数据等。

 (二)编制原则

 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社会效益和不境效益为重点指导思想,以技术先进、经济可行为原则,立足本地、面向全国、着眼未来,实现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1、优化规划方案,尽可能减少工程项目的投资额,以求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2、结合厂址和装置特点,总图布置力求做到布置紧凑,流程顺畅,操作方便,尽量减少用地。

 3、在工艺路线及公用工程的技术方案选择上,既要考虑先进性,又要确保技术成熟可靠,做到先进、可靠、合理、经济。

 4、结合当地有利条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5、根据市场预测和当地情况制定产品方向,做到产品方案合理。

 6、依据环保法规,做到清洁生产,工程建设实现“三同时”,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

 7、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劳动安全、企业卫生、消防抗震等有关法规、标准和规范。做到清洁生产、安全生产、文明生产。

 八、研究范围

 投资必要性:主要根据市场调查及分析预测的结果,以及有关的产业政策等因素,论证项目投资建设的必要性;

 技术的可行性:主要从事项目实施的技术角度,合理设计技术方案,并进行比选和评价;

 财务可行性:主要从项目及投资者的角度,设计合理财务方案,从企业理财的角度进行资本预算,评价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进行投资决策,并从融资主体的角度评价股东投资收益、现金流量计划及债务清偿能力;

 组织可行性:制定合理的项目实施进度计划、设计合理组织机构、选择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等,保证项目顺利执行;

 经济可行性:主要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衡量项目的价值,评价项目在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增加供应、创造就业、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效益;

 风险因素及对策:主要是对项目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组织风险、法律风险、经济及社会风险等因素进行评价,制定规避风险的对策,为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九、研究结论

  经分析,本期项目符合国家产业相关政策,项目建设及投产的各项指标均表现较好,财务评价的各项指标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项目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较好,因此,项目投资建设各项评价均可行。建议项目建设过程中控制好成本,制定好项目的详细规划及资金使用计划,加强项目建设期的建设管理及项目运营期的生产管理,特别是加强产品生产的现金流管理,确保企业现金流充足,同时保证各产业链及各工序之间的衔接,控制产品的次品率,赢得市场和打造企业良好发展的局面。

 十、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

 备注

 1

 占地面积

 ㎡

 74059.93

 约 111.09 亩

 1.1

 总建筑面积

 ㎡

 91093.71

 容积率 1.23

 1.2

 基底面积

 ㎡

 45176.56

 建筑系数 61.00%

 1.3

 投资强度

 万元/亩

 352.02

  1.4

 基底面积

 ㎡

 45176.56

  2

 总投资

 万元

 52548.85

  2.1

 建设投资

 万元

 41547.80

  2.1.1

 工程费用

 万元

 35301.18

  2.1.2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万元

 5025.24

  2.1.3

 预备费

 万元

 1221.38

  2.2

 建设期利息

 万元

 467.95

  2.3

 流动资金

  10533.10

  3

 资金筹措

 万元

 52548.85

  3.1

 自筹资金

 万元

 33448.85

  3.2

 银行贷款

 万元

 19100.00

  4

 营业收入

 万元

 133800.00

 正常运营年份

 5

 总成本费用

 万元

 104589.01

 ""

 6

 利润总额

 万元

 24365.65

 ""

 7

 净利润

 万元

 18274.24

 ""

 8

 所得税

 万元

 6091.41

 ""

 9

 增值税

 万元

 5092.76

 ""

 10

 税金及附加

 万元

 4845.34

 ""

 11

 纳税总额

 万元

 16029.51

 ""

 12

 工业增加值

 万元

 39837.44

 ""

 13

 盈亏平衡点

 万元

 17578.56

 产值

 14

 回收期

 年

 4.06

 含建设期 12 个月

 15

 财务内部收益率

  15.38%

 所得税后

 16

 财务净现值

 万元

 1907.62

 所得税后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一、产业发展情况

 1、有利因素

 (1)隔震技术的有效性

 在隔震支座的作用下,建筑的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一般仅相当于不隔震时的 20%-50%,保证建筑物内部设施在强震下的安全性,保持震后建筑物继续使用的能力,确保建筑物内部财产不遭受损失,保障生命和财产的安全。目前国内外已建成的隔震建筑,很多都通过了大地震的考验,表现出了隔震技术的有效性。

 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 9.0 级地震,近 1.6万人遇难。其中,超过 90%是因为大地震引发的海啸而淹死,只有不到5%是因为地震导致的房屋损害、塌压所致(数据来源:平成 23 年版防灾白书)。仙台、福岛等震区的数百栋隔震建筑(包括超过 100 米的高层隔震建筑)经历地震后完好无损,室内设备和物品几乎没有发生任何移位。

 2013 年 4 月 20 日,四川省芦山县发生 7.0 级地震,采用隔震技术的芦山县人民医院新建门诊综合楼在震后主体结构完好无损,内部设备正常使用,在抗震救灾工作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隔震技术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据统计,公共类建筑物设防烈度每提高 1 度,将增加造价 20%左右,使用隔震技术可以节约这部分成本,而隔震装置的购置和安装费用只占总成本的 5%左右。采用隔震技术的经济效益体现在:

 1)混凝土和钢筋用量减少。建筑物受到地震的损害作用将会减少,抗震等级也可能降低,这样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构件的配筋等也将减少,即混凝土和钢筋用量均随之减少;

 2)建筑物使用面积增加。采用隔震技术后,建筑物内部梁柱截面减小,房屋使用面积增加。另外,采用隔震技术,还能增加建筑物的层数或者高度,从而大大摊低了开发商的土地成本。从长期来看,采用隔震技术,在地震发生时,使得建筑物及其内部的设备和物品只受到轻微损坏或者不损坏(不维修或简单维修即可使用),从而有效降低了震后建筑加固维修或重建的费用以及内部设备物品维修或更换的费用等直接经济损失,也降低了因为地震对建筑物和内部设备物品的损害导致企业和工厂无法正常工作和生产所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

 (3)、市场需求巨大

 我国属于地震多发国家,41%左右的国土面积处于地震基本烈度 7度及 7 度以上地区,同时,这些地震多发地区往往又是人口密集地区,

 地震对这些地区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害更加严重。建筑隔减震产品有利于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提高农村住房设防措施和抗灾能力,能有效减少地震对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害。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对于隔震技术的应用不足,远落后于日本等发达国家。因此,我国对于隔震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和现实需求体现了隔震行业的巨大发展潜力。

 (4)、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规定、产业政策支持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有利于隔震行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为隔震行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和政策基础。近年来,云南、山西、甘肃、山东、新疆、四川、海南、合肥等省市陆续对部分地区(主要是抗震设防烈度 8 度及以上地区)的学校、医院等建筑物要求强制或优先使用隔震技术。其中,云南、山西、甘肃对学校和医院为强制使用;山东对学校和三级医院为强制使用;新疆自 2016 年起,具备条件的房屋、市政工程等建筑物强制使用;四川、海南对学校和医院为优先使用;合肥市对于重大医疗用建筑强制使用,学校优先使用。另外,隔震行业被《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 年修订本)》纳入鼓励类第

 二十一类“建筑”第 1 款“建筑隔震减震结构体系及产品研发与推广”,属于国家鼓励类产业。

 (5)、原材料资源供应充足

 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为钢材、橡胶、铅锭、胶黏剂,其中,三年内钢材和橡胶成本合计占直接材料成本比重平均在 70%以上。

 2、不利因素

 (1)隔震技术的认知度较低

 相比国外,我国隔震技术的发展起步较晚,隔震技术的有效性还未通过足够的案例被广泛认可,其良好的综合效益也未得到充分的认识,从而还未形成社会公众的强烈需求和政府机构的高度重视,目前隔震技术推广在很大程度上仅限于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物对使用隔震技术安全性的需求和开发商对使用隔震技术经济性的需求。

 (2)隔震行业的市场竞争无序

 隔震技术是我国近十多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国家标准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较低,产品质量检测规范尚不完备,且行业内的大部分隔震产品生产企业还不具规模性,研发能力较弱,产品质量不稳定,施工质量低,后期检测和安装维护不到位,且多采用价格竞争的模式进入市场。无序的竞争可能导致劣质产品进入市场,不利于隔震行业这一

 新兴行业的发展。随着国标、行业标准等逐步完善,产品质量检测逐步规范化,行业预期将形成有序竞争。

 二、区域产业环境分析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省情、市情,“十三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叠加期,也是实现弯道超越的黄金机遇期。一是国家实施重大战略带来的新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必然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我市面临的最大、最直接的战略机遇。这一战略的实施,使京津冀城市群成为带动全国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河北打通开放新通道、打造国际产能新样板、实现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机遇。长江经济带建设,也必将使我市沿海靠港、交通便利等方面的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对承接产业转移、产品出口等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是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带来的新机遇。当前,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必然衍生一些新举措、新政策,其中蕴含很多发展机遇和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行动计划的实施,孕育着新型产业、新兴业态与

 全新发展模式,为我市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新产业、新业态的产生和加速成长创造了有利契机。随着一些新技术产生,各种产业发展由“制造”向“智造”转变,必将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对我市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技改升级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现有资源优势所蕴含的新机遇。便利的区位优势赋予了我市对项目、资金、人才的强大吸引力。经过不懈努力,我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业优势日益凸显,电子机箱、管道装备、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能源车辆、汽车零部件等一些前景好、潜力大的战略新兴产业已见雏形,发展质量、发展速度明显提升,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通过持续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我们成功引进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并陆续开工建设、达产达效,为今后发展积蓄了充足后劲。

 在看到重大机遇和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综合实力还不够强,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够优化,财政支撑能力不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项目投产达效的任务依然艰巨;二是创新能力不足,创新实践、创新成果、创新举措还不够多,全社会创新、创造和创业的活力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三是资源约束与环境问题集中显现,节能减排压力仍然较大,破解要素制约与发展矛盾的任务艰巨。

 三、项目承办单 位发展概况

 公司始终坚持“人本、诚信、创新、共赢”的经营理念,以“市场为导向、顾客为中心”的企业服务宗旨,竭诚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一流服务,欢迎各界人士光临指导和洽谈业务。

 公司坚持诚信为本、铸就品牌,优质服务、赢得市场的经营理念,秉承以人为本,始终坚持 “服务为先、品质为本、创新为魄、共赢为道”的经营理念,遵循“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坚持高端精品战略,提高最高的服务价值”的服务理念,奉行“唯才是用,唯德重用”的人才理念,致力于为客户量身定制出完美解决方案,满足高端市场高品质的需求。

 面对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公司在企业法人治理机构、企业文化、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着力探索,提升企业综合实力,配合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同时,公司注重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践行“责任、人本、和谐、感恩”的核心价值观。多年来,公司一直坚持坚持以诚信经营来赢得信任。

 四、行业背景分析

 (一)隔震行业发展概况

 地震是人类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地震引起的震动对建筑物的破坏是毁灭性的,给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历次震害调查表明,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主要源于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破坏、倒塌以及由此引发的次生灾害。因此,世界各国的建筑工程师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建筑防震抗震的研究,其中,建筑隔震技术成为建造高性能防震建筑物的重要课题之一。

 建筑隔震技术的快速发展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20 世纪 60 年代中后期,新西兰、日本、美国等多地震国家对隔震技术开展深入、系统的理论和试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70 年代,新西兰学者W.H.Robinson 率先开发出铅芯叠层橡胶支座,大大推动了建筑隔震技术的实用化进程。南斯拉夫的贝斯特洛奇小学是早采用天然橡胶隔震的建筑,隔震垫被设计成方形,且中间无钢板;1984 年,新西兰建成4 层威廉—惠灵顿政府办公大楼,它是世界上首座以铅芯叠层橡胶垫做隔震元件的建筑物;同年,美国利用新西兰技术第一个用建筑隔震方法对盐湖城市政大厦进行抗震加固。

 到 20 世纪 90 年代,全世界至少有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建筑隔震技术的研究,并在美、日、法、新、意等 20 多个国家修建了数百座隔震建筑物。其中,日本的技术发展快、技术成熟,也是应用广泛,

 特别是在 1995 年阪神大地震和 2011 年东日本大地震中,采用橡胶支座隔震的建筑,经受住地震的考验,隔震性能良好。建筑隔震技术得到日本政府的大力推广,不仅应用于政府办公大楼和医院,而且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住宅建筑。

 近几年来,许多国家针对隔震行业陆续推出强制性法律法规和支持性政策,进一步刺激了行业的需求,行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二)我国隔震行业发展概况及其未来前景

 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受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影响,是个地震多发国家。据统计,我国大陆 7 级以上的地震占全球大陆 7 级以上地震的 1/3,因地震死亡人数占全球的 1/2;我国有 41%的国土、一半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 7 度及 7 度以上地区,6 度及 6 度以上地区占国土面积的 79%。我国几个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和云南、四川西部,华北太行山和京津唐地区,新疆及甘肃、宁夏,福建和广东沿海,台湾地区等。据统计,我国 30 个省份发生过 6 级以上地震,19 个省份发生过 7 级以上地震,12 个省份发生过 8 级地震。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大部分地区处于地震带,长期饱受地震灾害的困扰。云南省全部国土面积都处于 6 度及以上的地震烈度设防区,其中 7 度和 8 度设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 78.6%,加上 9 度

 区,占总面积的 84%,设防区面积之大,烈度之高,居全国首位。另外,同等强度地震下,发展中国家由于抗震技术落后,其受到地震的损害比发达国家更严重。在大地震中,发达国家的伤亡人数仅为发展中国家十分之一左右,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的房屋建筑物大量采用隔震技术,从而提高了房屋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我国研发和应用建筑隔震技术更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需求。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我国学者开始重点关注橡胶隔震支座技术。由广州大学周福霖、华中科技大学唐家祥等学者作为学术带头人,进行了橡胶隔震支座研制、隔震结构分析和设计方法、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橡胶支座产品性能检验、检测技术、施工技术等全方位的系统研究工作,提出了橡胶支座隔震建筑的成套技术。

 1993 年由周福霖院士设计建造的汕头陵海路八层框架结构商住楼成为我国早的隔震建筑。1994 年 5 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权威专家将这个隔震居民楼的建成誉为“世界建筑隔震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2001 年,建筑隔震技术与消能减震技术写入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标志着隔震技术在我国的重要发展。

 目前,建筑隔震技术在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有应用,云南、新疆、四川、陕西、甘肃、河北、江苏、山西、北京、山东、宁夏、天津、海南、福建、内蒙、青海等省市已建成隔震建筑 4,000 多栋。

 鉴于建筑减震技术与隔震技术有一定的替代关系,以下分析减隔震在全国范围的应用情况。

 根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在 2015 年 2 月 25日颁布的《关于印发 2014 年城乡建设抗震防灾有关统计数据的函》(建质抗函[2015]12 号)、在 2016 年 2 月 26 日颁布的《关于印发2015 年城乡建设抗震防灾有关统计数据的函》(建质抗函[2016]7号)、在 2017 年 3 月 7 日颁布的《关于印发 2016 年城乡建设抗震防灾有关统计数据的函》(建质抗函[2017]8 号)以及在 2018 年 5 月 4日颁布的《关于印发 2017 年城乡建设抗震防灾工作有关统计数据的函》(建质抗函[2018]23 号)的统计情况,截至 2014 年、2015 年、2016年和 2017 年,全国累计已建成隔震房屋建筑工程分别为 2,662 栋、3,181 栋、3,659 栋和 4,295 栋,全国累计已建成减震房屋建筑工程分别为 174 栋、270 栋、432 栋和 824 栋,全国累计已建成减、隔震房屋建筑工程分别为 2,836 栋、3,451 栋、4,091 栋和 5,119 栋。其中,云南省由于减隔震技术发展起步较早,技术普及程度高,形成了研究、

 设计、产品制造相关成套技术,同时政府支持力度较大,使减隔震技术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和应用。2014 年、2015 年、2016 年和 2017 年,云南省隔震房屋建筑数量分别占到全国 81.55%、74.90%、67.85%和71.59%,云南省减震房屋建筑数量分别占到全国 36.74%、29.57%、35.55%和 56.71%,均为全国高比例。云南省已成为国内减隔震技术推广应用的代表地区,对全国其他省份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目前,全国房屋减、隔震行业以隔震建筑为主,截至 2014 年末、2015 年末、2016 年末和 2017 年末,全国累计建成房屋隔震建筑占比分别为 93.86%、92.18%、89.44%和 83.90%。近三年,全国房屋建筑减、隔震行业的容量有增长趋势,2015 年、2016 年和 2017 年,全国累计已建成的减、隔震建筑分别增加了 21.69%、18.55%和 25.13%。其中,2015 年,减震建筑增加了 55.17%,隔震建筑增加了 19.50%;2016 年,减震建筑增加了 60.00%,隔震建筑增加了 15.03%;2017 年,减震建筑增加了 90.74%,隔震建筑增加了 17.38%。

 近几年,随着政府对于隔震行业的法规规范和政策扶持,国家对抗震防灾工作的重视和隔震技术宣传普及度的提高,未来隔震技术推

 广和应用总体呈上升趋势,整个行业处于平稳成长期,未来市场前景广阔,属于典型的朝阳产业。

 (三)行业技术水平及特点

 (1)建筑隔震技术与传统抗震技术的比较

 传统抗震技术通过增强结构强度来抵抗地震,同时允许结构构件在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具有一定的延性,以某些特定结构本身的损坏为代价消耗地震能量,减轻地震反应。由于结构构件在地震中的不断损伤,累计到一定程度还会引起房屋倒塌,不能保证房屋在超大地震下的安全,即使房屋没有倒塌,房屋也很难在震后修复,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与传统的抗震技术相比,建筑隔震技术的抗震效果更好。

 建筑隔震技术就是在建筑物的基础或下部结构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由隔震器、阻尼装置等组成),形成隔震层,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减少输入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同时延长上部结构的自振周期,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达到预期的抗震防震要求,使建筑物的安全得到更可靠的保证。采用隔震技术,不仅可以保证建筑结构的整体完整、防止非结构构件的破坏,还能免建筑物内部结构、设施的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次生灾害。工程试验经验和近 10

 多年的地震灾害损失案例表明,隔震技术能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物水平方向的破坏,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物,基本可以保证房屋在大地震中不倒塌。

 建筑减震技术,又称建筑消能减震技术,是在建筑物的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连接缝或预埋件)设置耗能装置,通过该装置产生摩擦,弯曲(或剪切、扭转)、弹塑性(或黏弹性)滞回变形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抗震目的。

 (3)建筑隔震技术与建筑减震技术的替代关系

 ①抗震原理

 隔震技术是指在房屋基础、底部或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由橡胶隔震支座和阻尼装置等部件组成具有整体复位功能的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达到预期防震要求。减震技术是指在房屋结构中设置消能器,通过消能器的相对变形和相对速度提供附加阻尼,以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达到预期防震减震要求。

 ②抗震效果

 从抗震效果角度,隔震技术能降低地震作用的 50%-80%,减震技术能降低地震作用的 20%-30%。

 ③抗震设计对建筑结构的要求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结构采用隔震技术时,应符合如下要求:

 A、结构高宽比宜小于 4,且不应大于相关规范规程对非隔震结构的具体规定,其变形特征接近剪切变形,大高度应满足本规范非隔震结构的要求;高宽比大于 4 或非隔震结构相关规定的结构采用隔震技术时,应进行专门研究;

 B、建筑场地宜 I、II、III 类,并应选用稳定性较好的基础类型;

 C、风荷载和其他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标准值产生的总水平力不宜超过结构总重力的 10%;

 D、隔震层应提供必要的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穿过隔震层的设备配管、配线,应采用柔性连接或其他有效措施以适应隔震层的罕遇地震水平位移。消能减震技术可用于钢、钢筋混凝土、钢-混凝土混合等结构类型的房屋。

 ④抗震技术的应用范围

 隔震技术主要用于抗地震,减震技术应用范围较广,可用于抗地震、抗风震。因此,隔震技术与减震技术在抗震原理、抗震效果、抗震设计对建筑结构的要求以及抗震技术的应用范围方面都有区别,两种抗震技术并不具有完全替代关系,而是各有利弊。

 (四)行业竞争格局及市场化程度

 目前,国内建筑隔震行业发展不成熟。近年来,随着建筑隔震技术在近几次大地震中表现出了良好性能,加上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一些企业(如传统橡胶制品企业,桥梁支座生产企业等)开始进入建筑隔震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行业的发展。但这些企业因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始终局限于单纯隔震产品的生产,缺乏为客户提供成套解决方案的能力。

 第三章

 市场需求及行业前景分析

  一、行业基本情况

 (一)国家主要法律法规、政策及技术标准

 1、《建筑隔震橡胶支座 JG118-2000》

 规定了建筑隔震橡胶支座的产品定义、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所用的建筑橡胶支座。对构筑物、桥梁、铁路、设备等隔震减震所需的隔震橡胶支座也可参照适用。

 2、《叠层橡胶隔震支座隔震技术规程(CECS126:2001)》

 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 6~9 度地区房屋和桥梁结构的隔震设计与施工。

 3、《建筑结构隔震构造详图 03SG610-1》

 适用于在建筑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层以隔离地震能量的房屋隔震设计,是关于主要由橡胶隔震支座等部件组成的隔震层的结构布置、节点设计、构造连接等

 4、《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

 国家鼓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制定、修订工程建设标准时,应当及时将先进适用的抗震新技术、新材

 料和新结构体系纳入标准、规范,在房屋建筑工程中推广使用。新建、扩建、改建的房屋建筑工程,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防。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降低抗震设防标准。产权人和使用人不得擅自变动或者破坏房屋建筑抗震构件、隔震装置、减震部件或者地震反应观测系统等抗震设施。

 5、《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 年)》

 增强城乡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能力。推进隔震等新技术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6、《建筑消能阻尼器 JG/T209-2007》

 标准规定了建筑消能阻尼器的术语和定义、分类与标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7、《建筑隔震橡胶支座 GB20688.3-2006》

 规定了建筑隔震橡胶支座及所用橡胶材料和钢板的要求,包括隔震橡胶支座的分类、要求、设计准则、允许偏差、检验规则、标志和标签。适用于建筑结构所用的隔震橡胶支座。

 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抗震设防区的所有建筑工程应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其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本标准的规定。

 9、《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国家鼓励、支持防震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逐步提高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经费投入,推广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

 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本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 6、7、8 和 9 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以及隔震、消能减震设计。

 11、《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2013 年修订本)》

 鼓励类“二十一、建筑”第 1 项“建筑隔震减震结构体系及产品研发与推广”。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国家扶持建筑业的发展,支持建筑科学技术研究,提高房屋建筑设计水平,鼓励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提倡采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工艺、新型建筑材料和现

 13、《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推进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开展住宅抗震与防灾、新建筑材料开发与应用。

 14、《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自 2011 年 1 月 1 日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对设在西部地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 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上述鼓励类产业企业是指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中规定的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且其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收入总额 70%以上的企业,《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包括国家现有产业目录中的鼓励类产业和西部地区新增鼓励类产业两部分,主营业务属于国家现有产业目录,即《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2013 年修订本)》中的鼓励类“二十一、建筑”第 1 项“建筑隔震减震结构体系及产品研发与推广”)。

 15、《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 JGJ297-2013》

 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 6~9 度地区新建建筑结构和既有建筑结构抗震加固的消能减震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

 16、《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

 对于抗震设防烈度 8 度(含 8 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或地震灾后重建阶段的新建 3 层(含 3 层)以上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人员密集公共建筑,应优先采用减隔震技术进行设计。鼓励重点设防类、特殊设防类建筑和位于抗震设防烈度 8 度(含 8 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的建筑采用减隔震技术。对抗震安全性或使用功能有较高需求的标准设防类建筑提倡采用减隔震技术。

 我国隔震技术的发展起步较晚,隔震技术的有效性及综合效益未得到广泛认可,隔震技术的市场推广仍需要产业政策的扶持和引导。2007 年云南省人民政府率先出台一系列文件和法规,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减隔震技术应用,并对减隔震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近年来住建部及山西、甘肃、海南、山东、新疆、合肥等省市也相继出台推广减隔震技术应用的政策,但由于从各省市发布支持政策到市场真正推广采用尚存在较长时间(按云南经验为 1-2 年),其他地区大部分地方政府或者设计院对减隔震技术的认知度仍然较低。

 建筑隔减震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地震灾害预防体系建设,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有利于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提高农村住房设防措施和抗灾能力。

 随着国家对抗震防灾工作的重视和隔震技术宣传普及度的提高,以及强制政策的实施起到的示范和鼓励作用,未来隔震技术推广和应用总体呈上升趋势,整个行业处于平稳成长期,市场前景广阔。

 二、市场分析

 (1)法律法规及政策壁垒

 随着隔震产品对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意义被逐步认识、隔震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国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隔震产品的设计、生产、质量检测、指导安装、后期维护等都加强了监管力度。根据 2014 年 2 月 21 日国家住建部颁布的《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建设单位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对施工单位编制的减隔震装置及其构造措施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通过后方可进行安装施工。安装完成后,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生产厂家、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施工工序。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组织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减隔震装置生产厂家,编制减隔震工程使用说明书,并与竣工图同时报有关部门备案。”“减隔震装置生产厂家对其产品质量负责。

 生产厂家提供的减隔震产品,必须通过型式检验,出厂时应明确标注有效使用年限。生产厂家应认真做好施工配合,参加减隔震装置安装的验收,履行合同服务承诺,配合编制减隔震工程使用说明书。”“减隔震装置在质保期内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的,生产厂家应及时予以免费维修或更换,并按合同约定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对于早期进入行业的企业,在隔震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指导安装、后期维护等都已形成了较为严谨的内部控制流程,并且与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业主单位等也已形成了较紧密的合作关系,具有较强的先发优势。

 (2)产品标准壁垒

 除了法律法规和政策壁垒,隔震产品还需要满足多项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国家标准主要有《橡胶支座第 3 部分:建筑隔震橡胶支座》(GB20688.3-200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云南省地方标准主要有《建筑工程叠层橡胶隔震支座性能要求和检验规范》(DBJ53/T-47-2012)、《建筑工程叠层橡胶隔震支座施工及验收规范》(DBJ53/T-48-2012),行业标准主要有《建筑隔震橡胶支座》(JG118-2000)、《建筑隔震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JGJ360-2015)。多项标准对隔震产品的质量、性能、检验等

 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随着隔震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隔震产品标准预期也会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进入壁垒也会逐步提高。

 (3)行业准入壁垒

 根据国家标准《橡胶支座第 3 部分:建筑隔震橡胶支座》(GB20688.3-2006),隔震橡胶支座的检验分为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两类。型式检验是指为了认证目的进行的型式检验,是对一个或多个具有生产代表性的产品样品利用检验手段进行合格评价。出厂检验是指隔震橡胶支座产品在使用前应由检测部门进行质量控制实验,检验合格并附合格证书,方可使用。其中,型式检验要求制造厂提供工程应用的隔震橡胶支座新产品(新种类、新规格、新型号)进行认证鉴定时,或已有支座产品的规格、型号、结构、材料、工艺方法等有较大改变时,应进行型式检验,并提供型式检验报告。因此,型式检验是隔震支座行业默认的行业准入制度,生产的隔震支座只有通过专业检测机构的型式检验才能进入隔震支座市场。目前,行业内公认的型式检验机构有华中科技大学隔震减震检测中心、广州大学。通过型式检验,既保证了隔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也对新进入者设置了较高的行业准入壁垒。

 (4)技术壁垒

 目前,法律法规、国家和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等从隔震产品设计、生产、质量检测、指导安装、后期维护等对隔震行业进行了技术规范,而这些高要求使得任何一个隔震产品的生产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产品质量的不合格。因此,只有具备一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能力的企业才能进行规模生产,并为客户提供质量可靠的隔震产品。另一方面,隔震产品需要考虑到经济性、安全性、建筑功能性、施工便利性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因此,隔震产品的前期设计和后期安装指导及维护等技术服务也尤为重要。具有较强实力的制造商前期能够与设计院进行合作,使得隔震产品的设计方案与建筑总体设计方案更加融合,后期还能够提供安装指导及维护服务,为客户提供了一整套解决方案,这为行业新进入企业设置了较高的技术壁垒。

 (5)产品质量和品牌壁垒

 隔震产品关乎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因此,隔震产品可靠的性能和质量特别重要,生产企业除需通过型式检验外,在隔震产品出厂前,除了要经过内部检测合格外,还需要经过第三方独立检测等;对于客户,往往也会偏向于选择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和丰富成功项目经验的制造商,使得行业新进入者面临较高的品牌壁垒。近几年隔震行业的

 快速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不仅能生产质量可靠的产品,而且还拥有稳定的客户,使得新进入者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竞争优势。

 第四章

 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一、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一)项目场地规模

 该项目总占地面积 74059.93 ㎡(折合约 111.09 亩),预计场区规划总建筑面积 91093.71 ㎡。

 (二)产能规模

 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 xx(集团)有限公司建设能力分析,建设规模确定达产年产公路桥梁支座 20000 套,预计年营业收入 133800.00万元。

 二、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

 本期项目产品主要从国家及地方产业发展政策、市场需求状况、资源供应情况、企业资金筹措能力、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项目经济效益及投资风险性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具体品种将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各年生产纲领是根据人员及装备生产能力水平,并参考市场需求预测情况确定,同时,把产量和销量视为一致,本报告将按照初步产品方案进行测算。

 第五章

 项目选址分析

  一、项目选址原则

 项目选址应符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对市政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要求;依托选址的地理条件,交通状况,进行建址分析;避免不良地质地段(如溶洞、断层、软土、湿陷土等);公用工程如城市电力、供排水管网等市政设施配套完善;场址要求交通方便,环境安静,地形比较平整,能够充分利.用城市基础设施,远离污染源和易燃易爆的生产、储存场所,便于生活和服务设施合理布局;场址上空无高压输电线路等障碍物通过,与其他公共建筑不造成相互干扰。

 二、建设区基本情况

 项目建设选址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区域核心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体系开放便捷,周边 10 分钟车程范围内,有高速公路 4 条、高速公路出入口 6 个,多条国道在区内通过,立体化交通网络通达。

 项目建设地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园区绿化率达 50%以上,空气和水质优于国家标准;项目建设地配套功能设施完备,基础功能设施达到“十通一平”,建有大型商务写字楼、会议中心、星级酒店等,能够提供会议、住宿、餐饮、医疗、休闲等服务。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省情、市情,“十三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叠加期,也是实现弯道超越的黄金机遇期。一是国家实施重大战略带来的新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必然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我市面临的最大、最直接的战略机遇。这一战略的实施,使京津冀城市群成为带动全国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河北打通开放新通道、打造国际产能新样板、实现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机遇。长江经济带建设,也必将使我市沿海靠港、交通便利等方面的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对承接产业转移、产品出口等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是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带来的新机遇。当前,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

推荐访问:支座 例文 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