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实践育人作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已经成为我国高校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环节,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人才后备军的重要途径。本文阐明了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以及社会实践各环节中出现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以此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进一步强化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教育者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与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和灌输的教育实践活动。[1]其包含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法治观教育、道德教育等等。随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各个高校的实践活动已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不容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

 古人云,人无德而不立。我国一直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近日在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文件中更是把注重以德为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中最具朝气和理论知识储备的群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

 响。因此,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大学生实践本领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刻不容缓。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的需要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往往以大班级授课的课堂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带有浓厚的封闭式、灌输式色彩,教学内容多局限于理论知识,往往与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社会生活实际相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社会实践活动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参与性强,渗透性强,辐射范围广的特点。作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创新形式,社会实践活动是对思政教学环节的有益补充。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将思想政治理论和道德观念与社会实践巧妙融合起来,形成自身正确的思想观念并主动践行完成外化的过程。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认知与行为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三)端正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要求

 当前青年大学生身处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各国思想文化激烈碰撞融合,社会意识形态趋于多元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严峻考验和冲击。而且现代大学生生活在物质丰富的时代,往往自我意识比较强,利己主义思想比较严重。他们长期在校园中学习和生活,社会阅历浅,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一旦进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可能会受到一些人的错误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误导,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不仅会阻碍社会实践活动

 的顺利开展,甚至会形成不正确的三观严重地影响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一)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活动管理上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以学校团委发起,各学院组织进行,更多侧重于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具体实施的要求,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也没有成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部门,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把握。从评价机制上看,大学生社会实践评选活动更多侧重地是实践成果的评比,缺乏相应的机制对实践中个人品德素质的提升做出相应的评估和考核。同时,由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不能很好地与教师职称评定、工作绩效相互转化,打击了指导老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进而思想消极工作懈怠,更不用说加强对大学生思政方面的教育指导了。从宣传工作上看,缺少事后宣传和学习典型社会实践案例的环节,局限了思政教育的辐射范围。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包含有事前筹备、事中管理、实践方案、事后评估、宣传交流等诸多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各学校往往把重点放在社会实践的评选环节上,忽视了事后的宣传交流环节。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全面不连贯

 社会实践中的思政教育包括两个方面,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德育价值观的培养。在实际操作中,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往往是时间紧、任务重,指导老师更多侧重的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轻

 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而且教学碎片化现象严重,缺乏对学生全面性、系统性的思政教育,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时间和环境条件的影响,许多社会实践中的思政教育内容多是临时展开或者还没来得及展开就结束了,没有与课堂上的思政教育内容相互补充,形成教学内容上的连贯性。同时也没有考虑到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学生的学情和特点,缺乏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形成学生接受上的连贯性,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学生政治观的全面形成和思想道德逐步提升。

 (三)社会实践活动主体动机不纯

 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千差万别,受活动经费、学分设置、评奖机制等影响使学生参与动机产生很大偏差。一方面,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认识不足,往往把社会实践活动看做免费旅游的机会,在社会实践中注重只享乐,逃避劳动甚至不参加劳动。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选结果与学生奖学金评定、党团员发展和评优、实习就业推荐等挂钩,导致一部分学生抱着功利性的目的报名参与社会实践,利己意识较强,服务意识淡薄,不关心实践结果和意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找实践单位开证明,托关系找媒体进行宣传、写实践报告等面子工程上了,并没有达到真正提高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目的。

 (四)社会实践团队建设有待改善

 指导老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把更多精力放在了专业实践活动的指导上,缺乏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

 思政指导工作中还存在权责不清的问题,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谁负责,针对哪些受众,达到什么教育水平,都没有具体的标准和要求。在社会实践指导人员构成上,多以本专业或学院的老师带队进行,出现了思政课教师和思政辅导员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闲置与团委需求更多的师资力量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存的局面,造成了社会实践中专业指导性强,思想政治指导缺乏的困窘。[3]另外,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思想水平不一,道德素质良莠不齐,在实践团队建设上,没有注意到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作用,通过朋辈引领,榜样示范,进而实现学生群体内部的自我教育。

 三优化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加强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

 1.设立专门针对社会实践的思政教育工作指导部门。从宏观上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结合学情、学科特点和社会实际需要制定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方案和规章制度,给予各学院思政教育工作在社会实践中的展开以方向上的指导和行为上的规范。2.优化评价激励体制。一方面,将道德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测评成绩中。已有高校推进“第二课堂”并执行学分制,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量上达到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的目的,同时可以采取指导老师、社会实践单位,大众评审等多元评价的方式倒逼学生从质上真正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应制定相应的指导教师激励措施。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和道德评定结果与该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工作绩效挂钩,提高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引起教

 师主体对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4]3.培育建立一批优质典型的社会实践团队。评选出优秀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后,应该继续加强各学院学生向优秀典型学习的力度。通过典型示范,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范围,让经历不同社会实践和思想教育的大学生聚集在一起相互的交流,碰撞火花,将思想政治教育辐射到更多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育人的效果。

 (二)注重对思政教育内容的整体把握

 1.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出发,把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思政教学体系中去。针对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政教育进行课程设置、教材研发和教学内容上的统筹规划,高效快捷地实现思政教育目标。2.要着重推进理论学习与德育培养并行。大学生缺乏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会造成进入社会以后因抗压能力差频繁跳槽,或做出违背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事,甚至出现高级知识分子犯罪严重危害他人与社会的极端恶劣案件。3.结合不同年级和专业学生的学情和认知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系统完整的思想道德和政治观教育,保证学生接受能力上的连贯性。

 (三)重视端正实践动机的全程渗透工作

 1.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前的宣传教育工作,树立正确的实践动机。通过实践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使学生明白参与社会实践的真正目的和重大意义,认识到参与社会实践对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和

 国家发展、社会建设的重要性。2.通过社会实践中进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不断端正实践动机。比如通过参观红色实践教育基地等方式,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服务社会的意识,破除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错误认知,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中去,为国家的发展社会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3.在社会实践活动后的宣传交流中,坚定正确的实践动机。社会实践后的交流总结有利于让学生认识到参与社会实践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活动评选,而是要通过社会实践深化自身对国情和社会发展状况的认识,深刻意识到自身的缺点与不足,以时不我待的危机意识将自身发展与祖国命运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

 (四)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的建设

 1.从思政指导工作上看,实行思政指导工作责任制。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责任到人,解决思政工作指导混乱、缺失的问题。同时指导老师还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在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并在实践指导中将专业指导与思想指导并行。针对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如脱贫攻坚、环境治理、官僚腐败等一系列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相互交流或小组讨论,做出合理解释与客观评价,破除思想上的错误认知,加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提高他们心理素质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状况,准确理解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推动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到社会建设、服务人民的工作中去。[2]2.从指导老师团队构成上

 看,要重视高校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发挥的思想指导作用。当前高校大学生的班级管理主要实行的是辅导员负责制。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的领路人,首先要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利用多种途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中,用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和方法在对学生的进行思想指导。[5]另外还应该把思政课教师融入进来。让这部分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被闲置的思政课教师,实地参与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或利用现代网络通信工具(QQ、微信、博客等)对学生进行远程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指导,以便及时解决学生在社会实践在产生的思想冲突,让学生以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对待学习和生活。3.从学生主体构成上看,要重视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推动社会实践团队学生主体的多元化。大学生党员是青年精英,是学生群体中的优秀榜样,相对于其他同学有更高的思想觉悟和更强的工作能力,能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而且学生党员与普通同学的年龄、阅历、行为模式比较相似,有利于平等的交流和学习,在相互激励的群体氛围中使思想政治教育于无形中深入人心。[6]今天我们面临是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代,强化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要学校、老师、学生、社会多方共同的努力。尤其是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受教育的主体,每一个青年大学生都要有立志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自觉,在实践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的同时,还要不断端正思想观念、提升自身道德修养,为推动“两

 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慧文.论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0):117-118.

 [2]徐卫,胡丽芬,陈丽丽.试论教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J].江西省团校学报,2004,(04):22.

 [3]周天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探析[J].纺织服装教育,2018,(04):328-330+340.

 [4]李桂树.体会启示构想——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1999,(02):98-99.

 [5]潘雪.由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角色定位引发的思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8,(03):15-17.

 [6]许公正.大学生朋辈教育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5.

 作者:刘彬彬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推荐访问: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