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至三单元综合测试,,,,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一至三单元综合测试 一、基础(24 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 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我寄愁心与明月, 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曹操的《观沧海》中最能体现诗人博大胸怀(通过浪漫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突出表现大海蕴含深广、吞吐万物的壮阔)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论述“学”和“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把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默写完整。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 分) (1)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 yún xiāo(

 )里去了。

 (2)你只会感到更 gāo miǎo(

 )、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

 (3)回想此前和此后 jié rán bù tóng(

 )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4)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 rén shēng dǐng fèi(

 )。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他对自己做的错事悔恨..不已。

 B.我由于违反纪律而损害了班级的荣誉,心里感到非常惭愧..。

 C.虽然这道题难度比较大,但是经过张老师耐心讲解,同学们最终还是大彻大悟....。

 D.他说话咄咄逼人....,令人十分难堪。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能否制订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是中考取得满意成绩的前提。(去掉“能否”) B.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大约有 100 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去掉“大约”或“左右的”) C.通过体育锻炼,使同学们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去掉“通过”或“使”)

  D.张华同学以优美的文笔、大胆的创意荣获“光雾杯”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将“荣获”改为“评为”)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4 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对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意义深远。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源泉。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强劳动教育,是回归人之本质、回归学生自身的主体性教育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发现自我,通过双手改变和创造自己的生活。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20 个字。(2 分) (2)请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号召同学们热爱劳动。(2 分) 雄心 能绘 可创 巧手 千秋业 万代春 二、阅读(46 分) (一)(10 分)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A.学.而时习之/博学.而笃志 B.人不知.而不愠/五十而知.天命 C.学而时.习之/元方时.年七岁 D.乐.亦在其中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颜回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他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你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发?(4 分)

 (二)(9 分) 按图索骥

  伯乐《相马经》有“隆颡① 蛈日 ② ,蹄如累曲 ③ ”之语。其子执《相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 (选自《艺林伐山》)

  [注] ①隆颡(sǎng):高高的额头。②蛈日:形容眼睛闪闪发亮。③累曲:叠起来的酒曲。形容马蹄大而方正。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蹄如.累曲(像) B.略.与相同(大概) C.伯乐知.其子之愚(知道) D.不堪御.也(守护) 1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2 分) 其 子 执 《相马经》 以 求 马 11.对于文中伯乐之子的表现,有人认为他很愚蠢,有人认为他很聪明。你有什么看法?(4 分) (三)(10 分)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①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数千年前,不仅融天文、地理、历法、气象、农事、养生等多门学问于一体,而且还蕴含着以德修身的深刻内涵,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中华民族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指导人们进行农事活动。

 ②节气表明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中国古代先民们是如何测定节气的呢?这要从我们非常熟悉的计时工具——“表”和“圭”说起。

 ③表,最早诞生于中国。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们在地面上立一根八尺长的竹竿来测量日影,这根竹竿最初就称为“表”。

 ④“圭”本是指测量土地的标准尺子,后来把测量日影的工具也称为“圭”。圭和表的结合,就构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天文仪器“圭表”。1276 年,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河南登封

  建造了一座观星台,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天文台。整个观星台就相当于一个测量日影的圭表。

 ⑤古人利用圭表实测日影后,将每年白天最短的那天,叫“日短至”,又称冬至;白天时间最长的那天定为“日长至”,又称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时间长短相等,这两天便分别定为“春分”和“秋分”。

 ⑥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用今天的天文学知识来解释,地球公转平面投影到太阳系模型上形成的坐标系,为黄道坐标系。黄经,将这个坐标系的横轴, 以春分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分 360 度,共二十四个等份,每份 15 度,为一个节气。基本规律是: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是 6 日和 21 日,下半年是 8 日和 23 日。

 ⑦古人将每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为“节”,每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气”。“节”和“气”交替出现,各历时 15 天左右,如:在 4 月份有清明和谷雨两个节气。二十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8 个节气;反映气候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5 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 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4 个节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二十四节气是传统历法的关键和核心。

 ⑧二十四节气是中华祖先馈赠给每一位子孙后代的珍贵礼物,拥抱它,就是拥抱我们自己的生命质量与智慧命运。

 1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3 分)(

 ) A.古人用表和圭测量土地的长短,从而推算出二十四节气的长短。

 B.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的观星台是历史上最早记录节气变化的天文台。

 C.春分和秋分,其实就是分别把春季和秋季平分的那几天。

 D.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四季的变化、气候的变化、天气现象和物候现象。

 1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①②段说明了中国节气文化的特征。

 B.第④段通过下定义和举例子来说明节气。

 C.第⑦段“各历时 15 天左右”中的“各”去掉后,表达的意思有改变。

 D.第⑧段具体阐述了节气带来的影响与作用。

 14.请根据上文有关节气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写出秋季里的第三个节气。(4 分) 链接材料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四)(17 分) 再见,黄花菜 季 节 ①记忆中的山里老家,到处都有黄花菜的影子。每年的六七月份,远远近近,墙角田头,开得艳艳的,有点招蜂样的娇艳,那就是黄花菜。

 ②其实在农村,它不叫黄花菜,有个不土不洋的名字叫“金针花”。因为比较好养,种在哪里,都不用太花心思去照顾,也不用施肥,只要有老根在,来年必会抽出绿绿的一大丛。因此农村人都喜欢房前屋后种上一些。我家门前的矮墙上,就被勤劳的妈妈种上了一大圈金针花。每当开花的时候,我每天必做的活儿,就是采金针花。

 ③采金针花其实也算是技术活儿。那时候我至多五六岁吧,只是觉得爬墙好玩,妈妈一指派任务,便很开心地去执行了。金针花最佳的采摘状态,应该是含苞欲放的时候。可是我偏喜欢它怒放的样子,早上舍不得摘掉它,总是爬上爬下的,像个野猴似的玩个够,等到它开得艳艳的才摘,每次也总会被妈妈批评说摘得过熟了。

 ④晚饭结束,碗筷洗毕,妈妈会在灶前烧开一大锅水,把我采的金针花倒进去,焯一下便捞出来。到如今,脑海里常常还有这样的画面浮动:昏黄的灯光下,妈妈开始缝缝补补,我坐在小板凳上,膝盖上架着个竹筛子,将烫好的金针花一根一根地捋直,整齐地码在上面。待几日后,金针花变成了咖啡色的金针干,妈妈就把它们收起来,待到冬日,抓出一大把,放水里泡开,和着一大片一大片的五花肉狠狠地炖,便是一道口水飞溅的下饭菜。农村里流传着一句话: “猪肉焙金针,吃了没良心。”话虽这么说,但农村人还是老吃这道菜,既下饭又过油瘾。

 ⑤日子越来越长,生活越来越好,随着亚健康人群的增多,猪肉也不再是家常菜的宠儿,这道菜也就渐渐淡出了农村人的饭桌。只是偶尔会在山里人擅烹的姜汤面里看到黄花菜的影子。我也差不多忘记了它的存在,直到妈妈最后一次住院。

 ⑥亲爱的妈妈被病魔折磨得不成样,最后几天,吃东西几乎每一口都是在艰难的吞咽下进行着。我每天绞尽脑汁地变着法子做点能让她吃下去的菜,但总是成效不大。最后一餐,两年前的八月十五夜,窗外挂着一轮大大的圆月,我做了这道小时候一直让我大快朵颐的猪肉焙金针,满怀希望地看着憔悴万分的妈妈,艰难地嚼着这道菜。吃了几口,她便说吃不下了。收拾碗筷的时候,我不甘心地夹了一筷子黄花菜,硬是塞到她嘴里,要她再吃一口,好像那一口下去,便是多了一口希望。

 ⑦可惜,第二天早上,她便脚踩莲花腾空而去,从此脱离了病痛折磨,却把这份难以抹平的伤痛永远留给了我。那一口黄花菜,她活在人世吃到的最后一口菜,从此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从此,我不吃黄花菜! ⑧生活中常常听到有人说,等得黄花菜都凉了。凉了又如何?再怎么等,都等不回您的出现! ⑨再见,再也见不到我的妈妈了!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5.根据下面提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和“我”的情感或态度。(3 分)

 情节

 “我”的情感或态度

 采黄花菜

 ①

 码黄花菜

 ②

 喂黄花菜

 ③

 16.请按要求完成下列批注。(4 分) (1)自选角度,为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做批注。

 抓出一大把,放水里泡开,和着一大片一大片的五花肉狠狠地炖,便是一道口水飞溅的下饭菜。

 (2)某同学为文中一句话做的批注是“从侧面写出母亲病重的情形”,请你写出这句话。

 17.作者写到妈妈时,多用第三人称“她”,在第⑧段中却用了第二人称“您”。作者为什么要变换人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 分) 18.你认为第⑦段中“从此,我不吃黄花菜!”是否需要独立成段?请对比郑振铎《猫》的最后一段“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进行分析。(6 分) 三、作文(50 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 分) 开学已经半个学期了,通过半个学期的相处,班里的不少“牛人”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请以《晒晒我班牛人》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文体;②不少于 500 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附加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 1~3 题。

  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清朝的刚毅因为憎恨“洋鬼子”,预备打他们,练了些兵称作“虎神营”,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也就是这道理。可惜这一种神药,全城中只有一家出售的,离我家就有五里,但这却不像平地木那样,必须暗中摸索了,陈莲河先生开方之后,就恳切详细地给我们说明。

 1.上面的文字选自《

 》中的《父亲的病》,作者...

推荐访问:学年 单元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