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散文阅读二轮复习热点考点:“赏析句段题”精练

 1 2021 届高考散文阅读二轮复习热点考点:“赏析句段题”精练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 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 年盛夏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②我们换上迷彩服、长筒靴,每人一把伞。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③正走着,我们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领路的刘局长说这是一条河,问要不要钻过去看一看。我说水是山的魂,哪能不看?因为林子太密,我们只好收起伞,任雨水洗面,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④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⑤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一种干扰和玷污。比如庐山上、西湖边的那许多诗词、题刻,在自然女神看来无异于公园里常见到的废纸、烟头。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被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文,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⑥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石头的年龄自然比树更古老,而且因为有了这些遍野的石头,才拦住了伐木者的手脚,为我们留下了这片林子。国内一处很有名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大约亿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海底,所以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⑦现在要说一说这些在乱石头间争荣竞秀的草木了。脚下最值得一说的是蕨

 类、苔藓等植物。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蕨草每一枝都长着七八片叶,而每个叶片都像剪纸或者木刻,不求线条的流动,却有刀刻石印般的凝重,况且它与恐龙同一个时代,在这林子里资格最老。说到苔藓,我小时不知见过多少,不过也就是雨后地上的一层绿毛。后来在南方热带雨林中见过更浓密、更鲜艳的,将石头裹成一块碧玉。在内蒙古林区见过大团生长的、颜色发暗的苔藓,那是驯鹿特有的饲料。而这里的苔藓因环境潮湿土壤肥沃,却长成了根根细草,又织成密密一片,于是也被叫作苔草。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染绿了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

  ⑧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像一颗刚射入石中的炮弹,光溜溜的还没有爆炸;又像一枚仰面向天正待发射的火箭,膀粗腰圆,霸气十足。我只看了一眼就被惊呆了,拔不开脚步,时空骤然凝固。这是一棵红松,当初也许是一粒种子,落在石板上,靠着老林中的湿气慢慢地发芽,但它命运不济,一出生就躺在这个光溜溜的石床上。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⑨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长在一块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她挺胸拔背,平视前方。在南方热带雨林中我见过如乱麻般的气根,在华北平原上我见过老槐树下块状的疙瘩根,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决绝而又从容地在条石上匍匐的苗条的松树根。已分不清,它是树贴在石上的根,还是石上鼓起的一道棱。这树身里分明已经注入石质的坚硬,却又划出这样柔美的弧线,好一个“幽谷美人”。

  ⑩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这就成了动物们的摇篮。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⑪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是准备开发这片幸存的原始林的。(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的对象,而“幸存”一词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B.作者一行人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一行人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C.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在这里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D.结尾写作者一行人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作者为此感到欣喜。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D 项,“作者为此感到欣喜”错误,这里是忧虑,作者担心原始森林因为开展旅游而被破坏。故选D。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体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文章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B.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时,写了云南石林、贵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

 C.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⑨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

 D.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草木、大树,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D 项,“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草木、大树,层层深入”错误,这些景物之间并没有层层深入的关系,而是并列关系。故选 D。

 3.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案】(1)运用叠词,生动描写了激流及其所处环境,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也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音乐美。(2)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周围的环境和激流的形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等句子巧妙运用叠词,突出了具体的环境特点,生动描写了激流及其所处环境,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呈现出语言的有美感和韵律感。“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将溪流人格化,展现出溪水流动的具体美感,呈现出一种动态之美。“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是典型的比喻手法,将“溪流”比喻为“哈达”,使得语言表达极为优美,极其鲜明而形象地写出了激流的悠长之特点。

 4.文章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还有一些不失时机的议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1)通过议论直接表明作者游览原始森林时的感受和观点。(2)以描写为铺垫,通过议论升华文章的主旨。(3)不失时机的议论充实了文章思想容量,使文章深刻精警,促人思考,增加了文章的思想魅力。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第三段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从两个角度,“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分析人类总忘不了找寻原始的原因。结构上,“这里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文,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时”引出下文探寻原始森林。从这些角度上来看,文本中的一些不失时机的议论展现出作者的充沛思想,也很好地突出了作者游览时的具体感受和自己的观点,增强了文本的叙述内涵,使得文本更有价值,论述更为合理,进一步升华文章主旨,展现出不一样的结果。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手观音

 景凤鸣

 长春解放纪念碑的下面有片广场,大理石铺就的。四面是多层的台阶和缓坡道,茂密的树冠围簇过来,带出森林味道的风。

  他们集中在这个高高的突显位置,有时三三两两,有时归成一大群,进行有秩序、有节奏的交流。

  任何团队都需有带头的,这一大群中也有一个。一米八零的个头,腰杆粗壮,烫着短发,很有气势。这样的块头,在哪里都会有气势,除了俄罗斯的农庄,毛利人的丛林。当然这里既不是农庄,也不是丛林,而是中国东北的一个公园。

  大块头当然是女的,男的就谈不上稀奇了。东北的街面上,这样的块头可随意挑。对于大块头,那些人似乎听她的,又似乎随时不听她的。为了增加阵势,她的身边站了两个男闺蜜,陪着她一起招呼。

  大块头斜挎着小包,这就不像领头的,而像是张罗事儿的。只是事儿张罗起来不太容易,大块头不用哨子,不用喊,而是需要用手——纪念碑下的别处,广场上稍远一些的,有的人正自由散漫,目下的任务是,得用手把这些人召集回来。

 参加聚集或者聚会的,总得有七八十人吧。着深色衣服的多,鲜艳衣服的少,中年或中老年的多,真正老年的少。真正老年的都在家里待着了,跟着挤挤公交车,都会有人叫嚷:错过早高峰行不!开始时他们还由着自己,逛公园,进早市,后来就不了。跟年轻的争个什么意思,年轻人里头有儿女哩,得让着些,往回缩。

  既然提到公园,还是顺便介绍一下吧。当年日本人侵略的时候,强行归并了四个村子,驱赶劳工开河,形成这片湖。打算建伪都呢,只是第十四年上就被撵回国了。树少部分是那时栽的,大部分是后来栽的。黑松枝叶墨绿,气势汹汹,因此树下草叶稀疏茎细,仿佛少须的下巴。桦树枝干白白,越是雪天越俊俏美丽。又想起长白山美人松,她们披着长发,穿着长裙,仪态万方地向群山示意,让你的心间覆上一只细嫩的小手。只是这样的松在长白山下的小镇生长着,原始森林里都未必有,搬移到这里更是不可能。不过成片的黑松也挺好的了,一年四季,无论冬夏,苍郁地围住这片地势,和周边所有的树冠达成平齐后,约好似的不再生长。却一圈一圈、一点一点地扩展岁月的沧桑。而树下台上的他们呢,湖边的

 青石铺地,林中的红砂延展,宽敞的湖心岛屿,他们占到哪里,哪里都让着他们,都没人跟他们抢。此刻他们硬气地选到了这里,他们仿佛站到了冠丛中。

  不光大块头,他们大堆小堆,一律拿手说话。手在他们那里,技法如此丰富,像在熟练活络地编织毛衣。眼神嗖嗖地交流,表情顾盼飞扬,唠到兴致处,情不自禁地发声。那声音不是咿呀学语,而是唱歌一向跑调的家伙,开怀地笑岔了声。

  因为站在高台上,各个角度都可望见他们动作幅度很大的手。右手是一只活泼的鸟,往左边的手心里啄点,于是左手被叫醒,也跟着活跃起来。所以左右两手在默契地说相声呢,一个逗哏,一个捧哏,又似两只鸽子,扑棱棱地飞。

  鸽子。一人两只,七八十人便是一百多只,都流畅地在每个人的枝头上飞。彼时听得见阵阵鸽哨,有灰软的轻羽,如微尘般地升腾。

  “嗨”是什么意思,不是高音的嗨 C,而是透彻,爽。他们玩得如此透彻,如此之爽。

  坐在广场的石座旁,也就是树冠中,漫不经心地溜看,生怕打扰了他们。眼前的枝繁叶茂,纪念碑上的文字,缭绕碑顶的流云,流云旁边的湛蓝天空。那里没有大鸟飞过,如浪的车笛声、行驶声,却贴过黑松林、白桦林、各种的杂树林,陆续隐隐地涌过来。

  看过敦煌的千手观音,拍照的或者摹画版的,画面深沉、古旧而内敛。也看过舞台演绎的,如金光层层外溢,视觉炫极而美。眼前的这个观音,她密集的、不同方向不同形态的手,在头顶上、耳畔旁、身前与身后,如鸽子般灵活翻飞,构成了生活中千手的佛、佛的千手。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描绘了长春解放纪念碑广场上一群聋哑人有秩序、有节奏“交流”的场景,抒发了对这个特殊群体生命状态的赞叹。

 B.文章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把他们的手比作“活泼的鸟”,把左右两手比拟为“说相声”,自然贴切地写出了手语交流的畅快、默契。

 C.文中写“他们占到哪里,哪里都让着他们,都没人跟他们抢”,这说明人们对这个特殊群体充满同情和怜悯,从不与他们计较。

 D.作者运笔自由洒脱,由“大块头”写到了老年人错过早高峰坐公交车;由公

 园里的树想到了长白山美人松,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

 【答案】C 【解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手法的鉴赏。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C 项,“充满同情和怜悯,从不与他们计较”分析不当。不仅有同情,还有关心、爱护和赞叹。

 2.文中说“既然提到公园,还是顺便介绍一下吧”,介绍公园有什么用意?

 【答案】①交代历史,形成今昔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新时代人们生活的美好;②描写公园里的树,展现出聋哑人安静自然的活动环境。

 【解析】本题解答时首先要答出文中介绍了公园的哪些内容,然后思考公园与文中人物的关系。文章首先介绍了公园的来历,它是当年日本人侵略中国时建造的,那时的中国人是亡国...

推荐访问:高考 热点 精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