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典完整中职哲学与人生教案

 第一课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与观念。

 3.运用:运用本课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生选择的基本能力。

 【教学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s

 【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教学方法】s

 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ss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as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生命,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

 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这位大师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生处处有选择。

 选择是什么?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因而,选择就是人生的第一推动力。

 只有选择,人生才有主题;只有选择,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平;只有选择,人生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只有选择,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通过短文让学生了解人生必须要选择,并思考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运用教材第2页中“小赵从事农机维修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导入本课的学习,引入客观实际的教学内容。

 <新课讲授>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王强的父亲是个足球迷,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未来的足球明星,为此,他把儿子送进一家有名的足球学校。经过几年的刻苦训练,王强的球踢得有模有样了,但在一场校内的训练比赛中,他不幸被同伴踢伤,伤势非常严重。

 医生告诉他的父母:别再让孩子踢球了,他的身体条件已经不再适应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再练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王强的母亲想让孩子退出足校,但父亲认为,很多足球明星都曾受过重伤,不是有人靠顽强的意志恢复了身体,又重返赛场吗?于是,父亲决定让王强休养一段时间再回学校踢球。

 不幸的是,王强在比赛中又一次受伤,伤的是同一部位。这一次,王强再也没能站起来……

 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件事情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首先要具备什么条件?引导学生得出客观实际的含义,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得出下列三个结论。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运用教材第3页中“张仲景诊病”一例,强调客观事物具有内在规律性。

 运用教材第4页中“存奶请客”一例,强调违反客观规律的后果。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一只秃鹰飞过王宫,看见王宫中的一只黄莺十分受到国王的宠爱,于是就问黄莺:“你是怎么得到国王宠爱的?”

 黄莺回答说:“我到王宫后,唱歌十分动听,国王非常喜欢听我唱歌,就经常拿珍珠来打扮我。”

 秃鹰听了,心中很是羡慕,它想:“我也应该学学黄莺,这样说不定国王也会喜欢上我的。”于是它就飞到国王睡觉的地方,开始叫起来。正好国王在睡觉,听了秃鹰的叫声,感到十分恐怖。就叫属下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属下禀报说是秃鹰在叫。国王感到十分愤怒,就吩咐手下去把秃鹰抓来,并命令拔光秃鹰的羽毛。

 秃鹰浑身疼痛、满是伤痕地回到鸟群中,它恼羞成怒,到处对别的鸟儿说:“这都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报仇!”

 通过这个故事,要求学生思考秃鹰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再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一位先哲询问古罗马的两面门神:“请问尊神,你为什么一个头长着两副面孔?”“为的是一面察看过去,记取历史的教训;一面展望未来,给人们以美好的憧憬。”门神说。

 “可是,您为什么不注视最有意义的现在呢?”先哲问道。

 “现在……”门神哑然了。

 “要知道,”先哲说道:“过去是现在的逝去,明天是今天的继续。您既然无视现在,对那逝去者即使了如指掌,对未来者纵然明察秋毫,又意义何在?”

 “呜呜……”门神听到此,忍不住抽泣起来。

 原来,正是由于先哲所指出的原因,它没有看守住罗马的城池,被敌人攻陷了,于是,人们遗弃了它……

 以此故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莱布尼兹有一天同国王谈论哲学。莱布尼兹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国王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总是被莱布尼兹挑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其实何止是树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孪生兄弟,也有差异。有一位作家说过:“世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这个作家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千姿百态。莱布尼兹对国王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后,他又继续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不同的东西。国王又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结果总被莱布尼兹指出它们之间相同的地方。这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居然千差万别,但又具有物质统一性。

 以此故事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概念。

 1.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使用教材中的“名人名言”引导学生理解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使用教材第9页中“残奥冠军侯斌”一例,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出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23岁的文花枝,是湖南省湘潭市新天地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员。文花枝出生在韶山市大坪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为供弟妹读书,她做出了不少牺牲。2000年,成绩优秀的花枝中专毕业后,在浙江的一家酒店找到了一份工作,打工3年里,花枝没回家过过年,她把省下的钱,全部寄给了家里。平时出游在外,文花枝考虑最多的总是游客。她说:“作为导游,得为游客着想!!”一次,一位游客发现文花枝在解说时直冒冷汗,问她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她说没事儿。游客很心疼,要她坐下来休息一下,但她硬是坚持带游客将所有的景点参观完后,才瘫坐在车里 。

 2005年8月28日,22岁的文花枝率团旅游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在自己左腿严重骨折的情况下,她对前来施救的救援人员说:“我是导游,请先救游客。”直到最后一名游客被送上救护车,文花枝才同意接受施救。因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文花枝最终左腿高位截肢。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文花枝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能实现自我的价值?从而得出下列的几个要点。

 1.做力所能及的选择,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引导学生完整理解“客观实际”的概念。体会从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板书小结>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1.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1.做力所能及的选择,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随堂练习>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C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2.“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指( )。B

 A. 客观实际

 B. 客观规律

 C. 主观愿望

 D. 正确观点

 3.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 )。D

 A.自己的体质

 B.自己的学业基础

 C.自己的家庭情况

 D.自身的性格

 4.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A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

 D. 妄自菲薄

 <课后作业>

 1.教材体验与探究:第1题,第2题。

 2.请同学们查一查以下成语的意思和出处,指出这几个成语的异同,并谈谈这几个成语与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哲学观点的关系。

 自知之明、不自量力、量力而行、妄自菲薄。

 第二课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物质运动及规律的有关知识,了解人生行动的特点、意义,了解人生行动的制约因素,理解人生与行动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生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增强人生行动的效率。

 3.运用: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用积极的行动构筑辉煌的人生。

 【教学重点】

 1.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2.敢于行动,善于行动。

 【教学难点】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人生存在于行动中。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温习教材。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案例1:(多媒体展示)歌曲《山不转水在转》

 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也转,心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山也转。

 没有憋死的牛,只有愚死的汉,蜘蛛吐丝画它自己圆,那太阳掏洞也要织它那条线,再深的巷子也能走出那个天。

 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也转,心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山也转。

 没有流不出的水,没有搬不动的山,没有钻不出的窟隆,没有结不成的缘那小曲好唱,唱好了那也难,再长的路程也能绕过那道弯,也能绕过那道弯。

 提问: “山不转水在转”,这句俗语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

 “山”、“水”、“云”、“风”、“心”都在不停地 “转”,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让世界停止运动。

 “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也说明,不管有多少苦难,有多少坎坷,只要用积极的行动去克服困难,总会有峰回路转、阳光明媚的一天。

 案例2:“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人,自小未曾读书,没有文化,别人都看不起他,称他“吴下阿蒙”。他因此发愤学习,终成饱学之士。人们对吕蒙的进步十分惊讶,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毛主席曾经高度评价吕蒙道“吕蒙如不折节读书,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我们解放军许多将士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读《吕蒙传》。”

 提问:“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典故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人生也是运动变化的,不会停滞不前,我们要积极行动,开创人生的新局面。

 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待他人,理解他人的不完善、不成熟。

 一、物质在运动中存在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的定义。

 运动是绝对的(多媒体展示)。

 案例1:“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提问:“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形象地说明了物质运动的哲学原理。恩格斯曾评价说:“这个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

 案例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 水不流动会发臭,木门轴不转就会被虫蛀,物质在运动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物质世界因为运动而生生不息,人类社会在运动中由落后走向兴盛,由愚昧走向文明。个体在运动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案例3:刻舟求剑

 提问:刻舟求剑的错误在哪里?

 学生讨论:(略)

 教师: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应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定义

 规律是客观的

 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案例:“圣神皇帝”的无奈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自称“圣神皇帝”。民间传说,一日武则天在花园赏雪,忽然有花开的清香扑鼻而来,原来是腊梅开了。武则天大悦,下了一道御旨,令园中各花跟腊梅一样为她开放。百花仙子迫于武则天的权势,不敢违抗。只有牡丹仙子坚强不屈,拒不从命。第二天一大早,各处群花大放,真是锦绣乾坤,花花世界。仔细看去,只有牡丹含苞未开。武则天大怒,认为她平时对牡丹最厚,牡丹却如此负恩,传令将牡丹贬去洛阳。“所以天下牡丹,至今惟有洛阳最盛。”

 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 自然界是有时有序的,花卉开放也各有其时,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让春、夏、秋、冬各种季节开放的花,同时开放,即使“圣神皇帝” 也是办不到的。因为这样做违背了自然规律。

 然而在今天,人们通过科学研究,认识了百花的生长规律,懂得了花开取决于日照、温度,可以创造或破坏花开的条件,提前或延后花开。这并不是人为地改变了它们花开的规律,恰恰是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为自己服务,让鲜花按照人们的愿望开放,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3.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案例:“风动,幡动,还是心动”

 慧能,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师。《坛经》记载了一个关于他的故事。

 慧能和尚到广州法胜寺去的时候,正好赶上印宗法师在这里讲《涅槃经》,和尚们都在寺门内坐着静心听讲。忽然一阵风,把悬挂在佛像前面的幡吹动了,飘过来,飘过去。有两个和尚看见了,议论起来。

 一个和尚说:“你看,风在动。”

 另一个说:“不对,那不是风在动,而是幡在动。”

 是风动还是幡动,两个人争论不休。慧能听到了,便插嘴说, “那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

 提问:慧能和尚的话对不对?错误在哪里?

 学生讨论:(略)

 教师: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脱离了物质的所谓“纯粹”运动是不存在的。

 慧能和尚认为,“心”,即人的主观意识就是一切,我的心是怎样的,外界事物就是怎样的。由于我的心在动,所以才有风动、幡动。推而广之,整个世界的运动也是由我的心动决定的。慧能和尚离开物质谈运动,把意识当做是运动的主体,否认物质(风、幡)是运动的主体,最终走向唯心主义。在实践中,我们只有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理解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运动观。

 二、人生存在于行动中

 1.人生行动的含义

 什么是人生行动

 案例:马克思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提问:最蹩脚的建筑师比最灵活、聪明的蜜蜂高明之处在哪里?

 学生讨论:(略)

 教师: 人生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能动活动。人生行动不同于被动、消极地适应外部世界的动物的本能活动。第一,动物基本上是凭本能行动的,而人有自主的意识,是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的。第二,人总是自觉地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的,因此,人类行动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

 2.制约人生行动的因素

 案例:爱因斯坦的“梦想”

 爱因斯坦小时候做梦都想成为像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一有空就练琴,可是连他的父母都觉得这个可怜的孩子拉得实在太蹩脚了,完全没有音乐的天赋。

 一天,爱因斯坦去请教一位老琴师。琴师说:“孩子,你先给我拉一首曲子吧。”他拉的是帕格尼尼24首练习曲中的第三首,简直破绽百出。一曲终了,老琴师沉吟片刻问他:“你为什么特别想拉小提琴呢?”他说:“我想成功,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出众的小提琴家。”老人又问:“那你拉琴快乐吗?”他回答:“我非常快乐。”

 老琴师把爱因斯坦带到自家的花园,对他说:“孩子,你现在非常快乐,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对不对?你拉小提琴是为了成功,获得快乐,而现在你已经是这样,又何必非要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人呢?你看,世界上有两种花,一种花能结果,一种花不能结果,可它们同样美丽,比如玫瑰,比如郁金香,它们在阳光下开放,虽没有任何明确的目的,但这也就够了。”

 老琴师的这番话,让爱因斯坦恍然大悟。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不再对拉小提琴那么狂热了,只把它当做调节生活的一种方式。20年后,他成了名扬天下的物理学家。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 人生行动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果爱因斯坦不顾自身的先天条件,一味地蛮干,他将一事无成。在行动中,我们不但要有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也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审慎地判断各种主客观因素,扬长避短,选择正确的行动方向,这样才能一步步踏上成功的快车道。

 3.人生行动是物质力量和内在精神的统一

 案例:奥林匹克运动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这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

 提问:北京奥运会赛场上,最让人感动的瞬间

 学生讨论:(略)

 教师: 奥林匹克精神不仅表示在竞技运动中要不畏强手,敢于斗争,赢取胜利,还鼓励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不甘于平庸,要朝气蓬勃,永远进取,超越自我,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限。

 三、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1.不同的行动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案例:“熊猫烧香”

 2006年底,一种叫做“熊猫烧香”的计算机病毒在互联网上任意肆虐,掀起了一场“黑色恐怖”。在短短的两个月内,上百万个人用户、企业局域网用户被感染,损失不可计数。

 “熊猫烧香” 在网上的广泛传播,引起了公安机关的重视,“熊猫烧香”的幕后黑手李俊最终被抓获。

 李俊交代,“最初我设计病毒只是出于好奇和好玩,后来有网友找我买木马,我看靠这个能赚钱,就……”李俊不但设计了“熊猫烧香”病毒,还以自己出售和由他人代卖的方式,将该病毒销售给了120余人,从中非法获利10万余元。

 当李俊被捕的消息传到湖北省娲石技术学校——李俊的母校时,老师们怎么也想不到,破坏学校局域网的病毒“熊猫烧香”,竟然是他们的学生李俊搞的鬼。“李俊很爱学习,尤其是学习计算机,到了痴迷的程度。”李俊的班主任胡毅老师痛心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

 提问:李俊给了我们哪些教训?

 学生讨论:(略)

 教师:世界浩瀚纷繁,生活瞬息万变,在精神与物质、道义与私利、理想与现实、现在与将来的坐标上,如何开展自己的人生行动,是每个有理想的人应该深思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舞台,同时也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遵守法律规范和社会道德,严厉惩罚那些违背社会规律,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我们在行动中要尊重社会规律,遵守法律和道德,使自己的行动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实现和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2.行动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和最宝贵的财富

 案例:《我的大学》

 高尔基早年丧父,11岁开始独立谋生,他当过鞋店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给富农扛过活。他16岁那年,抱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没有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他无处栖身,与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高尔基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开始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下,他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提问:行动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和最宝贵的财富,为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大自然并没有直接给我们提供生存必须的衣、食、住、行,这些东西是人们通过行动,按照客观规律和自己的需要制造出来的。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科学、文学、艺术等等精神财富。而且,积极的人生行动还为人的全面发展注入活力,使人的体力、智力和意志在行动中得到锻炼和完善。

 3.只有积极行动才有精彩人生

 案例:舞蹈“千手观音”

 提问:喜欢舞蹈“千手观音”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2005年春节晚会的舞蹈节目“千手观音”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千手观音”舞蹈为什么这般美丽?失聪的姑娘们听不到乐曲,然而她们用其他感官来感受节奏,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极富韵律感和表现力的动作。可以说,“千手观音”的美源自于他们那纯洁而饱满的精神力量,以及他们用行动演绎出来的精彩人生。

 四、敢于行动,善于行动

 1.勇敢地走出自己的人生路

 案例1:林肯的一封信

 尊敬的先生和夫人:

 您还记得30多年前那个圣诞节前夜,那个捡煤屑的小伙子吗?他当时乞求上帝赐予他一双鞋子,但是上帝没有给他鞋子,而是别有用心地送了他一番比黄金还贵重的话和一双袜子。正是这样一双袜子激活了他生命的自信与不屈!这样的帮助比任何同情的施舍都重要,给人一双袜子,让他自己去寻找梦想的鞋子,这是你们的伟大智慧。衷心地感谢你们,善良而智慧的先生和夫人,他拿着你们给的袜子已经找到了对他而言最宝贵的鞋子——他当上了美国的第一位共和党总统。

 我就是那个穷小子。

 亚伯拉罕?林肯

 案例2:《为学》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案例3:愚公移山

 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大力神搬走两山。“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提问:这三则故事给我们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略)

 教师:成功离不开顽强和坚韧的意志。人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己的目的,需要具有火热的感情、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精神,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

 2.遵循客观规律,积极行动

 案例1: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伽利略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发现了若干物理学定理,更重要的是,他把实验的方法与数学方法、逻辑论证相结合,开创了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他被誉为“现代科学之父”。

 提问:从伽利略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略)

 教师:我们在认识规律的时候要有科学的态度,使用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案例2:杞人忧天

 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会突然塌下来,为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嘲笑“杞人”是“天上本无事,庸人自忧之”。2005年,一个由世界226位知名气象学家组成的考察组,公布了一份当今“天”的状况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210亿吨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气,有50亿吨矿物变成燃料粉尘、烟雾,有毒气体滞留在大气中,有几百万吨氟利昂挥发升腾到天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温室效应加剧、酸雨等异常气候。

 提问:

 1.分析“杞人忧天”的错误。

 2.“杞人忧天”是“庸人自扰”,今日之忧“天”却不再是无稽之谈,为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1.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杞人”对宇宙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正确的认识,他的担忧是多余的、毫无根据的。

 2.人类在对自然界加以利用和改造时,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忽视了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和调节,因而违背了自然规律,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课堂活动>

 目的:认识人生行动的重要意义,培养积极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备积极健康的行为方式。

 步骤: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分组写出小品角色,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现象进行分析;每组进行课堂表演,坚持用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指导人生行动,反对错误消极的世界观、人生观;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评价。

 <思考题>

 南极大地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冰棱。企鹅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聪明的企鹅是在将要上岸之时,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一直沉潜到适当的深度,借用水的浮力,迅猛向上,落于陆地之上。企鹅的沉潜是为了蓄势,积聚破水而出的力量,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

 我们应该如何在逆境中行动?

 <单项选择题>

 1.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

 A. 物质是运动的

 B. 运动是绝对的

 C. 运动是相对的

 D.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30年里,陈景润、张海迪、杨利伟、中国女排、姚明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照 亮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这给青年学 生的启示是(

 )。

 ①以偶像作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②以偶像作为榜样,把偶像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

 ③以偶像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

 ④以偶像激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日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这说明(

 )。

 A.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

 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

 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

 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

 4.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图说明,学习中的记忆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在学习中,我们应该(

 )。

 A.按照规律办事

 B.改变和废除记忆遗忘规律

 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可

 D.创造记忆遗忘规律

 5.在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有近千家企业观看,其中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有20多家。有的企业老总还当起了“星探”,亲自到赛场抢夺技能“明星”,这与当前的“就业难”形成强烈反差。上述材料表明,劳动者 (

 )。

 ①要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和技术水平

 ②要增强市场竞争意识,转变就业观念

 ③要依法履行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义务

 ④要积极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7.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劳动力需求已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对素质低、技能差的劳动力需求减少。这意味着(

 )。

 A.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B.企业应不断扩大就业岗位

 C.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D.劳动者要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

 8.地震是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地球上每年仅7级以上的大地震就有十几次。打开一幅地震分布图,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地震发生地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在某几个地带上。如果把这些地震带再与地质构造图做一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与地壳的断层带关系特别密切。这说明(

 )。

 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②人能够认识客观规律

 ③规律是主观的,确定不移的

 ④客观规律依赖于意识的发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下列选项中,主张积极的人生行动的有(

 )。

 ①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实事求是

 ④学而不思则罔

 A.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1.B 2.C 3.A 4.A 5.A 6.B 7.D 8.A 9.D

 第三课 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如何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基本哲学观点;理解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和基础。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

 3.运用:把握客观规律,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做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行动、善于行动的人。

 【教学重点】

 1.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2.敢于行动,善于行动。

 【教学难点】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2.增强自信自强意识。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青藏铁路的建设

 设问:这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跨越“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西方舆论称它“堪与长城媲美”。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青藏铁路最后一排铁轨稳稳安放在拉萨河畔。自此,占中国1/8土地的西藏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青藏高原1300年来的沧桑苦旅成为永恒的记忆。这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跨越“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西方舆论称它“堪与长城媲美”。这是世界工程史上从未经历过的艰难:大部分线路处于“生命禁区”和冻土区,国外专家认为在这里修铁路“几乎不可能”。数万名青藏铁路建设者挑战生命极限,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将无数奇迹定格在雪域高原。青藏铁路的成功建设正是人们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讲授>

 一、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

 1.自觉能动性的含义

 幻灯片:自觉能动性的定义(教师进一步解释说明)

 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自觉能动性又叫主观能动性,是人的意识所具有的特点,是其他物质所不具有的特殊能力,即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例如:“黑猩猩的事例”,说明无论多么聪明的动物,也只是消极地适应自然。主观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和活动。

 2.自觉能动性的特点

 首先,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

 例如:李四光与中国石油。价值规律、万有引力、元素周期律、新陈代谢、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

 其次,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所说的“做”。

 (1)人们按照自然规律改变自然物原先的形态和内部结构,创造了许多自然界原来不存在、单靠自然力量也不能产生的事物。

 例如:克隆羊、人造心脏、人造蛋白质。

 (2)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发挥其对人们有利的作用,限制其破坏作用,甚至变害为利。

 例如:展示建设三峡时的图片,指出三峡的建设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变害为利的最好的例证。

 再次,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

 例如:长征精神、铁人的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98抗洪精神、抗震救灾、北京奥运精神等。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

 (1)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正确指导行动。

 例如:万有引力定律。

 (2)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创造条件,改造客观世界。

 教师设疑:“嫦娥奔月”是我国古代的神话,它反映了古代人对人类登上月球的向往。而今天,人类已把这个神话变成了现实,这又包含什么哲理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改造客观世界。

 (3)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磨炼意志,鼓足干劲,战胜困难挫折。

 例如: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7名宇航员罹难,美国总统布什和夫人出席了追悼仪式。布什在简短讲话中对每一位宇航员表示敬意,他说,7名宇航员的牺牲是个悲剧,但他们是为人类古老的理想而死,他们明知巨大的风险仍然“愉快地接受了任务”,他们牺牲在“发现的旅途上”。他说,尽管遭受如此重大的损失,“美国的航天事业仍将继续” 。

 通过这一事例让学生意识到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要想避免失败,战胜困难,唯一的选择便是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就前面所讲授的有关哲学基本观点联系实际进行讲解。

 二、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

 1.人生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自觉能动的过程

 人与动物不同,人生不是机械的、被动的、本能的生存过程,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和环境条件基础上,能动的、创造性的生活过程,是用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去认识环境、改造环境,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主动地生存和发展的过程。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前面所讲的“黑猩猩的事例”来进行说明,从而使学生真正意识到人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

 2.人生发展过程是把自己的潜能变成现实的过程

 人自身努力的发挥程度取决于对自身物质潜能的开发以及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潜能的挖掘和发挥可以提高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提高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例如:在这里可以和学生做一个小游戏,名字叫《撕思人生》,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如何把自己的潜能变成现实。

 开展游戏式的活动——撕思人生

 活动方式:教师发给每位同学一张白纸,让学生在这张白纸上画出一个箭头坐标,然后标出自己的出生年龄和实际年龄;做完后再让学生思考并写下自己应当功成名就的年龄、以后人生中最迫切想要实现的三件事情,同时思考自己如何做才能功成名就;最后让学生预测自己的死亡年龄。

 活动后教师进行启发式的提问:

 1.面对这张纸,你有何感受?

 2.那仅有的,可以用来努力学习和拼命工作的时间,我们应该怎样利用?

 3.应该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

 总结:让学生通过这个游戏亲身感受到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人生也是一个能动的过程,人生的路只能是自己去选择,也必须自己去走。

 3.人生是发挥自觉能动性的过程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同时,每个人也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人生的路只能是自己去选择,也必须自己去走。

 教师在这一部分可结合前面的游戏进行简单的概括 ,告诫学生人生是一个很短暂的过程,每个人都要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三、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创设情景:播放录像“吉米的故事”

 1.自信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它可以产生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人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自信是打开自己潜能宝库的钥匙。

 3.自强是战胜各种困难的法宝。

 讨论: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总结出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四、积极进取,自强不息

 创设情景:播放录像“牛群事业成功的故事”

 讨论:学生结合案例讨论一个人如何做才能战胜自我,克服自卑,如何做才能实现自我。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参当中的有关事例进行讲解。

 教师可组织学生在已经对自尊自信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利用教材的可读性和教材的案例,再补充一些生动、感人、典型的正面事例。以小组为单位,讲一个有关自尊自信的小故事,使学生在明白道理的同时,还能得到教育和感染。所以,教学在锻炼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应特别重视运用好榜样示范法。在形式上,可以利用录音、录像、图片、设立故事会评委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小结>

 1.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习内容小结,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课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教学目标】

 1.认知:掌握联系的含义与特征,理解人际关系的含义与特征,了解人际关系的作用。

 2.情感态度观念:尊重他人,自觉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3.运用: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处理好自己与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的人际关系。

 【教学重点】

 1.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2.人际关系具有复杂性和交互性。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嫦娥奔月》

 设问:“嫦娥”成功奔月作为探月工程的一部分,是如何体现了普遍联系原理的?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探月工程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这些系统与人员之间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从哲学上讲,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就是联系。

 <新课讲授>

 一、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物质世界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幻灯片:联系的定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首先,联系是一种关系。例如:师生关系。

 其次,联系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例如:一个人的五脏六腑、骨骼、肌肉、神经等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

 最后,联系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如我们看到的“嫦娥奔月”。

 幻灯片:想一想:“嫦娥奔月”的成功体现了哪些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进一步拓展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2.事物在普遍联系中存在

 教师结合幻灯片进行讲解。

 (1)联系是普遍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如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联系。自然界内部、人类社会内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人的认识、人的认识和客观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的。世界上不存在彼此孤立的事物,但是,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忽视联系的客观性会遭到惩罚,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无论是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是事物内部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

 讨论:为什么探月工程一度停滞?面临困境,需要迫切解决什么问题?教师介绍有关情况,提出问题,由学生讨论,然后得出结论:联系是有条件的。

 展示幻灯片:试一试,请学生回答。

 3.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师结合“嫦娥奔月”录像以及前面的讲解、学生的讨论等进行归纳总结:

 (1)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看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计其一,不及其余。学生在人生成长中不能只看到自我,而看不到人与社会的联系,自我封闭,自我满足。

 (2)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既要重视个体、局部对整体的意义,又要把个体和局部放到整体的联系中去,在人生的成长中,既重视个体对集体和社会的价值,也要充分看到集体、社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3)要把握事物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注意区分不同的特点。事物间的联系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已知的联系,也有未知的联系;有横向的联系,也有纵向的联系等,只有充分把握事物间存在的这些联系,才能努力去发现挖掘,得到启迪,提高能力。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1.人都是生活在人际关系之中的

 创设情景:播放录像“鲁滨逊漂流记”片段

 问题探究:人能不能离开人际关系而生活?然后请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什么是人际关系。

 2.人际关系具有复杂性、交互性

 展示幻灯片:指出人际关系的特性:客观性、复杂性和交互性

 (1)客观性。故事回放“好玉米是这样获得的”,教师解说故事,请学生说出理由和收获。在此基础上,教师从纵向联系的角度讲解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客观必然性。

 (2)复杂性。课堂练习。请学生根据幻灯片的提示列出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和不同的社会角色。

 (3)交互性。角色扮演,请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故事。

 教师总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心态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那么真实的故事是怎样的,教师说出故事,并给出人生的启迪:身份只是暂时的标记。

 教师总结:联系的普遍性、多样性决定人际关系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交互性。因此,我们对人际关系的特性,只有从哲学的高度来理解才会更深刻。

 3.社会交往的作用

 脑力激荡: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看哪个小组能总结出更多的作用。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巡视、指导。然后请每个小组的代表总结发言,并进行评比。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小故事“天堂与地狱”来升华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

 三、人际和谐是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1.人际和谐是中国的宝贵文化传统

 播放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录像片段,指出:“和”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和”即矛盾的协调统一,包括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然后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传统“以和为贵”以及和谐社会主义的内涵。

 2.人际和谐及其特征

 请学生阅读教材,总结人际和谐的特征。教师展示“人际和谐的特征”幻灯片,并逐一进行讲解。运用图示展示和故事回放,引导学生讨论“在人际交往中人际和谐的作用”。

 3.人际和谐的作用

 教师简单讲解:对个人的成长成才的作用;对社会的作用,图片展示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升华主题:正是人际的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战胜各种灾难,迎接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

 1.走出孤独,主动交往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进入中职的第一天,如何和同学相识并建立友谊的,得到同学和老师的信任和友谊后,内心有何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强调:只有主动地交往,自觉地投身到社会生活中,扩大自己的社会关系,才能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2.学会与人共处、和谐共事

 3.建立美好的友谊

 教师利用教参资料进行讲解,并进一步指导学生在学校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对待不同的人应采取的交友原则和技巧,学会交友,获得快乐的人生。展示名人名言,进一步强调友谊的作用和获得友谊的方法。

 课堂活动:评选“和谐”标兵

 在班级中开展评选“和谐”标兵活动,并说明评选依据,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只有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获得快乐的人生。

 〈课堂小结〉

 1. 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习内容小结,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2. 布置课后作业。

 第五课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教学目标】

 1.认知:掌握发展的含义与实质;正确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在人生发展中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

 2.情感态度观念: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逆境,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3.运用: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处理好顺境和逆境的关系,提高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教学难点】

 1.顺境、逆境的联系与转化。

 2.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课前准备】

 让学生搜集有关逆境中成才的事例。调查不同行业人士的工作压力情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神七问天

 设问:“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结合视频内容,回答以上名人警句包含了哪些哲学道理?给我们哪些人生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我们改革开放成果不断显现的过程,更是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过程。中国的“飞天”梦想的逐步实现,是中国航天人和全国人民不断奋斗、不懈追求的过程,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首访太空,到2005年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携手问天,6年间的6次飞行如同6个台阶,一次次,在浩瀚的太空中铭刻下中国人的印记。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是每个中国人自豪的时刻,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发射了!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人一起升向了天空,他们实现了世界上为数不多国家掌握的太空行走这一大创举。从载人航天到踏出太空的第一步,我们看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课讲授>

 一、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一切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幻灯片(教师进一步解释说明):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由无数事物构成的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

 发展是指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运动。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丧失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幻灯片:科学发展观

 设问:发展的实质是什么?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教师:(小结)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但发展不能以过度开发、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应坚持科学发展观。

 幻灯片:赫尔岑难女主人

 设问: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新事物和旧事物?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故事中的女主人判断高尚音乐的标准,是根据形式上、现象上的新奇,一时的流行(即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等,俄国大文豪赫尔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从而提出了“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吗”的质问,使女主人陷入困境。因此我们说:判断新旧事物不能凭出现时间的先后和形式上、现象上是否新奇,而是看其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幻灯片:区分新旧事物(课堂练习)

 2. 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幻灯片:航天历程

 教师:(小结)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但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一个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循序渐进和反复曲折的发展过程。事物的发展不是笔直的,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幻灯片:新生婴儿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新生婴儿虽然开始时没有什么用,力量也弱小,但其生命力是旺盛的,前途是远大的,会代替老一辈人继续开创社会的未来。从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把婴儿看做是他们的希望所在,积极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让婴儿茁壮成长,他们不会因为婴儿暂时“没有用”就抛弃掉。

 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新事物。爱迪生正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的每一次试验。新事物在最初出现的时候,不可能充分显示和发挥其优越性,难免有各种缺陷,因而总是比较弱小的,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其实,何止是婴儿,这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中国革命的胜利,正是经过无数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失败,才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的。

 幻灯片: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漫画)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着眼于发展,立足于发展,与时俱进。在前进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走曲折的路;在遇到曲折时坚定前进的方向不动摇。

 二、人生是一个在曲折中发展的过程

 列举出名人警句引发学生思考: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此句包含了哪些哲学道理?给我们哪些人生启示?请大家运用所学的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准备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回答:我们应如何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

 阅读材料

 “阳光女孩”----桑兰的故事

 桑兰,原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中国奥委会官网特约记者,中国体育界的“阳光女孩”,“奥运之星保障基金”的发起人 ,还被称为“申奥大使”。

 桑兰在国家女子体操队时曾多次获得国内国际比赛金牌,然而在1998年7月22日,她在第四届美国友好运动会的一次跳马练习中不慎受伤,此后,坚强的她在轮椅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生奇迹。

 1999年1月她成为了第一位在时代广场为帝国大厦主持点灯仪式的外国人,1999年4月荣获美国纽约长岛纳苏郡体育运动委员会颁发的第五届“勇敢运动员奖”,2000年5月点燃中国第五届残疾人运动会火炬,2000年9月代表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演出。2002年9月,桑兰加盟世界传媒大亨默多克新闻集团下属的“星空卫视”,担任一档全新体育特别节目《桑兰2008》的主持人,她用这样的方式继续着自己的奥运之路。也是在2002年9月,桑兰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破格免试录取,就读广播电视专业。

 2007年桑兰与互联网结缘,她的全球个人官方网站上线,同时她也被聘为中国奥委会官方网站特约记者。

 桑兰在2007年6月作为“奥运之星保障基金”的发起人,加入到了“奥运之星保障基金”的筹建工作中,为了让更多曾做出突出贡献的伤残运动员有个更好的归宿,她将为退役运动员的社会福利事业展开各方面的工作。

 命运的多舛没有让桑兰低头,面对新的人生境遇,她艰难而又坚毅地开辟了新的人生道路。作为曾经的中国体操的旗帜性人物,在遭遇人生重大挫折后,桑兰始终用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自己,不幸只会让她更加的成熟。她的辉煌诉说着她的成长,她的人生低谷,也得到好心人不断地鼓励。她说,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是大众给了她站起来的勇气。

 桑兰传播着中国的奥运之梦,她此生注定要和奥运结缘。

 桑兰凭借自己顽强、乐观的心态,用她自己的行动和事迹感染着世界,她是最富奥运精神的女性榜样

 综合上述材料,试用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关系原理,说明“人生是一个在曲折中发展的过程”。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不是一切努力都能立刻获得回报,不是一切奋斗都能顺利获得成功。人生无坦途,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的失败。”面对失败,我们应怎么办呢?

 牛顿曾经说过:“做事失败了,只要继续努力,是没有不成功的。”事实不正是如此吗?不管碰到什么样的失败,只要不动摇,正确地对待失败,就一定能够成功。失败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而后出现的就是成功的朝霞。无论我们遭到什么失败,都要勇于面对,心中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失败算什么,抬起头来,继续走下去,成功就在面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1. 人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2. 人生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 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准备走曲折的路。

 三、顺境和逆境是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

 人生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顺境和逆境两种不同的境遇。顺境和逆境都是对人生的考验。

 1. 顺境为人生发展提供机遇与有利条件

 教师准备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回答:顺境中应怎样把握机遇和有利条件?

 幻灯片:哈佛女孩刘亦婷

 教师:(小结)客观上的顺利条件并不能直接造就一个人的成功。刘亦婷在顺境中能成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她从小就培养自我加压,自我磨炼,高标准,严要求得来的。

 幻灯片:机遇

 议一议:漫画中的人在干什么?为什么有的人说:“机遇总是擦肩而过。”我们应怎么正确对待机遇?

 课堂讨论:顺境出人才?逆境出人才?

 顺境为人生发展提供机遇和有利条件,逆境更是对人生的巨大考验。

 课堂活动:顺境十戒

 2. 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

 搜集整理:回顾历史人物的事迹,谈谈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理解。历史上许多人物面对逆境不屈服,变压力为动力,创造出伟大的奇迹。我们周围的许多人之所以创造出奇迹,也是与逆境抗争的结果。

 例如: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明《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等等。

 (根据课前布置的学生搜集逆境中成才的事例,以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展示课前准备成果,并说一说从中受到的启发。)(各组可分别展示课件)

 幻灯片:蚂蚁工作哲学

 3. 顺境与逆境的联系与转化

 议一议:你认为中职生在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方面,主要存在着哪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课堂讨论: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幻灯片:我思我悟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在人生发展中顺境和逆境经常是互相贯通、互相转化的,顺境时要有忧患意识,在顺境中,安逸懈怠、骄奢放纵,顺境就会变成逆境;而在逆境中奋斗崛起,逆境可以变为顺境。从现实来说中职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不善于创造机会,抓住机遇。运用具体事例的讲解在思想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顺境和逆境的关系,尤其是让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发展道路上出现的逆境和挫折,使逆境和挫折成为前进的动力。

 四、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

 1. 人格与境遇

 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在课前布置调查问题,让学生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回答:

 (1)压力有害无益,好事不会有压力,你同意么?拜访两位不同行业的人士进行访问, 他们在工作上有什么开心和感到压力的事情?

 (2)面对逆境你的处理步骤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首先要处理好人格与境遇的关系,逆境磨炼人的意志,也考验人的品格,保持健康人格是以积极人生态度对待挫折和逆境的基本要求。

 针对此问题,充分利用教材中洪战辉的事例和同学们展开讨论,也可让同学自己另举事例说明此问题。

 2. 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幻灯片:轮椅上的微笑天使

 幻灯片:可乐男孩

 人生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顺境和逆境两种不同境遇。顺境和逆境都是对人生的考验。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坚强的意志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磨炼中增强的。坚强的意志是战胜挫折取得成功的最可靠保证,正确认识挫折、困难与失败,勇敢地面对它们,学会用灵活的策略、理智的态度克服它们;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用勇气迎接困难,以意志应对挫折。

 尽管大多数同学都有着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然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困难,遭遇挫折,身处逆境。面对挫折,我们应视之为进步的阶梯,用乐观的态度来对待,调动身心各方面的潜能,消除挫折的消极影响。

 课堂活动:励志歌曲大联唱,评选优胜组。

 《爱拼才会赢》、《阳光总在风雨后》、《奔跑》。

 〈课堂小结〉

 1.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习内容小结,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小论文《我看人生挫折》,不少于800字。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教学重点】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教学难点】

 1.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猫和老鼠》片段

 学生分析两者的关系,引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提问: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这样的事例和现象?

 学生小组竞赛活动:

 1分钟之内,以列举的生活中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最多为胜。

 我们身边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有: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新课讲授〉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

 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

 再如:让学生观赏漫画《他敢剪吗?》,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1)拿剪刀的人叫甲,另一个叫乙。甲要剪乙头上的绳子说明什么?甲想剪乙头上的绳子,他敢吗?为什么?(2)假设乙战胜甲,夺了剪刀,乙敢剪吗?学生展开讨论,作出结论:甲手拿剪刀,处于强盛一方,但他不敢剪。因为他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离开其中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甲不想让自己掉下去,就不能让乙掉下去。矛盾双方地位的相互转换并不否定双方的相互依存,乙战胜甲,也不敢剪,因为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同学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幻灯片:讲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1)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不可分割。

 (2)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又指事物之间。

 (3)哲学上的矛盾不能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对立的双方力量是不均衡的,如漫画:“他敢剪吗?”这种力量的不均衡,引起事物的自身调整、变化和发展,事物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应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答案。为什么?因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3.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看上去有点傻,有点笨,但他脚踏实地,埋头工作,纯朴憨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这正是他做人的聪明之处。从许三多身上,我们如何认识傻和聪明之间的对立统一呢?

 二、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小组讨论活动:人无完人,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自身的优缺点。

 我们用矛盾的观点来看我们自身,矛盾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在解决矛盾中我们得到成长。

 三、正确处理人生矛盾,积极促进自身发展

 学生活动:故事会。各组代表讲述积极面对人生中各种问题、正确处理人生中各种矛盾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感受。

 对待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历来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从同学们讲述的各类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正视生活中的矛盾,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和协调处理矛盾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而消极的态度是害怕矛盾,掩盖矛盾,表现为两种极端相反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简单化和偏激,排斥不同,激化矛盾;另一种倾向是回避矛盾,把一切归结于命运,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所以,换一种态度,就会换一种人生。

 四、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事物的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外因),另一方面是内部原因(内因)。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即事物内部矛盾。

 幻灯片:鸡蛋变小鸡

 教师结合幻灯片讲解,内外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合适的温度只有作用到种鸡蛋上才能孵出小鸡,作用到石头上则不能。

 学习了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把握机遇,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活动:顺境、逆境之我见

 刘默涵和她的默涵助学基金告诉我们:顺境和逆境都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你自己,无数成功的人生都在说明: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人生发展,创造出自己理想的人生。

 〈课堂小结〉

 1.幻灯片,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习内容小结,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

 第七课 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解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必须做到知行统一。

 2.情感态度观念:增强学生对知行统一哲学原理的认同,使得中职学生注重实践,善于总结,努力学习,崇尚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3.运用: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人生发展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辩证唯物主义知行统一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 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教学难点】

 1. 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

 2. 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教学方法】

 事例教学法、设疑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教师播放歌曲:《从头再来》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日重又走进风雨”。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这首歌曲告诉我们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成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如同歌词中说的那样:“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从头再来”。

 问题:

 为什么人生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失败和挫折呢?

 我们应该怎样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实现人生成功呢?

 以歌曲为切入点,设置感人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欣赏之余思考歌曲的内涵并讨论问题,归纳出:人生发展不可能时时处处都顺心如意,当遭遇失败挫折或陷入低谷时,我们应该像歌曲中表达的那样,客观看待成败,认真总结得失,在此基础上知行统一、勇于实践,就一定会取得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以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学生在歌曲中回味、思考,回答问题。

推荐访问:中职生的哲学与人生 教案 中职 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