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许懋传》外文翻译

 许懋,字昭哲,是高阳新城人,魏朝镇北将军许允的九世孙。祖父许珪,在宋朝任给事中,著作郎,桂阳太守。父亲许勇慧,在齐朝任太子家令,冗从仆射。

 许懋年少时父亲去世,生性极孝,在为父亲服丧时,守孝超过常礼。笃志好学,被乡里称赞。十四岁入太学,从师学《毛诗》,清晨领受老师的说解,傍晚便能复讲,座下听讲的人常有数十百,因此编撰《风雅比兴义》十五卷,盛传于世。尤其通晓旧事,称之为仪注学。

 起家任后军豫章王行参军,转任法曹,举茂才,迁任骠骑大将军仪同中记室。文惠太子闻其名而召见他,让他在崇明殿侍讲,授太子步兵校尉。

 永元年间,转任散骑侍郎,兼国子博士。许懋与司马褧志同友好,仆射江柘极推重他,称他“经史笥”。

 天监初年(502 年),吏部尚书范云举荐许懋酌定五礼,授征西鄱阳王谘议,兼著作郎,待诏文德省。

 当时有人奏请在会稽筑坛祭天,在国山辟基祭地,高祖雅好礼仪,便召集儒学人士,草拟封禅礼仪,将要举行封禅事。许懋认为不能举行此事,就建议说:

 臣查考舜幸临岱宗,是为了视察邦国州郡,而郑玄引《孝经钩命决》说是“在泰山祭天,考核官吏的政绩烧柴祭天,在梁甫祭地,刻石记号”。这是纬书的曲说,不是正经的通义。依《白虎通)的说法,“封,是将刚死的人与祖先合葬之祭;禅,是说成功相传”。如果以禅授解释,则禹不应传授启至桀十七世而灭亡,汤不应传授外丙至纣三十七世而灭亡。又《礼记》说:“三皇在奕奕山祭地,称为盛德。五帝在亭亭山祭地,是特立独自起身。三王在梁甫祭地,是为了连延不断绝,父没子继。” 如果说在奕奕山祭地称为盛德,古代以伏羲、神农、黄帝称为三皇。然而伏羲在泰山祭天,云云山祭地,黄帝在泰山祭天,亭亭山祭地,都不是在奕奕山祭地,那么称作盛德,则没有依据。如果说五帝在亭亭山祭地,是特立独自起身,然而颛顼在泰山祭天,云云山祭地,帝喾在泰山祭天,云云山祭地,尧在泰山祭天,云云山祭地,舜在泰山祭天,在云云山祭地,都不在亭亭山祭地,如果加上黄帝就是五帝,少昊是黄帝儿子,又不是独立的意思。如果说三王在梁甫祭地,是为了连延不断,父死子继,然而禹在泰山祭天,云云山祭地,且周成王在泰山祭天,社首祭地,旧书这样记载,与《礼说》说法有不同,这皆是得之道听,失去本意。假使三王皆在泰山祭天梁甫山祭地,这是在泰山祭天有传世的意义,在梁甫山祭地有让位贤者的胸怀,但或想禅位,或想传子,两意相矛盾,这个道理必不是这样。

 又七十二个君主,夷吾所记,此中世数,才可得二十多主名,这就是:伏羲、神农、女娲、大庭、柏皇、中央、栗陆、骊连、赫胥、尊卢、混沌、昊英、有巢、硃襄、葛天、阴康、无怀、黄帝、少昊、颛顼、高辛、尧、舜、禹、汤、文、武,中间还有共工,称霸九州,不算在帝王的数列,怎么能说有七十二君封禅的事情?而且燧人以前至周之世,没有君臣,人心淳朴,不应有封禅所用告天书函,祭天告成而刻石。燧人、伏羲、神农三皇是用绳子打结为记事的方法治理国家,没有文字,不应有镌文记载告成的事情。而且无怀氏,是伏羲之后第十六位君主,他怎能在伏羲前封泰山禅云云呢? 夷吾又说:“只有受天命开创天下的君主才能封禅。”周成王不是受命的君主,怎能够封泰山禅社首?神农与炎帝是一人,而说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分成二人,荒诞过分了。如果是圣主,不须封禅;如果是凡主,不应封禅。当时齐桓想举行此事,管仲知其不可行,便举出怪异的事情制止他(班志曰: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太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太山,禅云云;伏羲封太山,禅云云;神农氏封太山,禅云云;炎帝封太山,禅云云;黄帝封太山,禅亭亭;颛顼封太山,禅云云;帝嚳封泰山,禅云云;尧封太山,禅云云;舜封太山,禅云云;禹封太山,禅会稽;汤封太山,禅云云;成王封太山,禅于社首:皆受命乃得封禅。”桓公曰:“寡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何以异此!”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

 曰:“古之封禅,鄗上黍,北里禾,所以为盛;江、淮以一茅三脊,所以会藉;东海致比目之魚,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凰、麒麟不至,嘉禾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鸮群翔,而欲封禅,无乃不可乎!”桓公乃止)。秦始皇登泰山,在山坡中,来了暴风雨,在松树下休息,封松树为五大夫,没有登上山顶。汉武帝宗信方士,广召儒生,加冠士大夫,射牛祭天地,独与霍嬗上泰山,不久霍嬗暴死,足使他伤心。至魏明帝使高堂隆撰拟封禅礼仪,听到高堂隆死了,叹息说:“天不想成就吾事,高生舍我而亡。”晋武帝泰始年间想封禅,年间议论还不能定,最终至太康年间未能实行。孙皓遣兼司空董朝、兼太常周处到区董封禅国山。这些国君,有什么功德?不想想古道而想封禅,皆是在上的君主好名,在下的臣子迎旨。

 封禅一事,正经中无记载,只有《左传》说“禹在涂山与诸侯会盟,执玉帛的有万国”,也不称作封禅。郑玄有曾参、高柴愚钝之风,不能研究正经,专相信纬候之书,这是很荒谬的。《礼记》:“因天体之高在高处祭天,地体卑下,在卑下之处以祭地,在名山祭天上告成功,因所卜吉土祭五方之帝于郊外。”在岱宗将祭品用柴烧焚以祭天,就是所说的因山祭祀天地。因此《曲礼》说:“天子祭天地”。又向天祈求谷物丰熟的祭祀一次,报告谷物丰熟的祭祀一次,礼不明显说向地祈报谷的祭祀。推求文意还是有的。《乐记》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同和所以百物不失,同节所以祭祀天地。”百物不失去的原因,是天生它,地养它,所以知道对地也有祈报谷的祭祀,这样就是一年三次祭天,三次祭地。《周官》有员丘方泽祭祀,总为三事,郊祭天地,所以《小宗伯》说:“在四郊设坛祭祀五方天帝。”这就是《月令》说的迎接四季祈求丰年之祭。《舜典》有“这年二月帝王到东方视察州郡,来到岱宗”,夏天去南方,秋天去西方,冬天去北方,五年一循环(书舜典,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八月,西巡狩至于西岳。十有一月,北巡狩至于北岳),如果是为了封禅,怎么会是这么多次?此为九祭,也都是正经上的意义。至于在南郊举行大旅祭,不是常祭,《大宗伯》“国家有大事情举行大旅祭上帝”。《月令》说“春二月,燕子至,祭祀高禖”,也不是常祭,因此《诗》说“在郊外祭天,在高禖前行礼,想要除去没有儿子的不祥”。还有求雨的雩祭,也不是常祭,《礼》说“雩,禳除水旱灾”。是为合祭天地有三,特祭天有九,非常祀又有三。《孝经》说:“在明堂庙祭文王,是以他配享上帝。”雩祭与明堂庙祭虽是祭天,但不在郊外,是为天祀有十六,地祭有三。惟有大禘祀不在此敷。《大传》说:“王者宗庙大祭其始祖,以他的祖先配享天。”这又异于常祭,因此说它大于时祭。查考《系辞》说:“《易》这部书,内容博深完备。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兼有这三才再加重复,所以成为六爻。六爻不是别的,是三才之道。”《乾•彖》说:“盛大呀天的元气,万物凭借它而生,是属于天。乾能用天地之德使云气流行,雨泽施布,事物的种类变动成形,日月始终照耀,上下四方的方位于是形成。”这就应该是六年一祭天,地德也是这样。真诚恭敬的道理,在这里全部具备。至于封禅的事情,不是敢听闻的。

 武帝表扬和采纳了许懋的意见,于是进一步扩充了许懋的建议,作为圣旨回答请求封禅的人,因此便中止了这一计划(武帝天监八年(509 年)正月)。

 十年(511 年),转任太子家令。

 宋、齐朝的旧礼仪,祭天祀帝皆穿绣龙的礼服戴着礼帽,到了天监七年(508 年),许懋第一个提出应穿黑羊羔皮衣祭天(周礼天官:司裘掌为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郑众注云:大裘,黑羔裘,服以祀天,示质。时有司寻大裘之制,唯郑玄注司服云:大裘,羔裘也。既无所出,未可为据。按六冕之服皆玄上纁下,今宜以玄缯为之,其制式如裘,其裳以纁,皆无文绣;冕則无旒。制曰:可)。但到现在,在明堂有祭祀时,仪注还是说“服衮冕”。许懋驳斥说:“《礼记》‘大裘而冕,祀天与上帝也是这样,。的确是天神尊贵高速,必须对他忠诚质朴。今泛祭五帝,道理上不应是文字记载的这样。”祭祀改穿大裘,是从这开始的。

 皇帝又下旨问:“凡是用阴阳解释万物化生,应该各自跟从它的类别,现在雩祭时燔柴,用

 火祈求水,我对这样做有疑问。” 许懋回答说:“雩祭燔柴这件事,经书上没有记载,的确是儒生没有思考就这样说。查考周宣王《云汉诗》说:‘上下祭天地,设置酒食在地下,把玉块埋入土中,没有一个神道不尊敬的。,毛公注解说:‘上祭天,下祭地,地上设置货币,埋葬祭品。,按照这个说法,为天旱而祭天地,并且有埋葬祭品的文字,但不见有燔柴的说法。如果说祭五帝必应燔柴的事情,但今明堂祭祀的礼仪,又没有燔柴这事。而且《礼记》又说‘埋葬羊猪祭时’,四时的功德是五帝,这又是祭祀不用燔柴的证据。昔日雩祭设坛在南方正阳位,对求神的事情有不妥;而现在已移至东方,但燔柴的礼仪没有改正。请雩祭时停止燔柴,祭祀用的牲牢等物,全部埋葬在坑里,这样做才符合周宣王《云汉诗》的说法。” 下诏全听从他的意见。凡是各种礼仪,他都校正了许多错误。

 许懋因脚病出任始平太守,施政有能干的声誉。加任散骑常侍,转任玉门太守。

 中大通三年(531 年),皇太子召诸儒士参录《长春义记》。

 四年(532 年),许懋授任中庶子。当年去世,时年六十九岁。撰写《述行记》四卷,有文集十五卷。)

推荐访问:外文 翻译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