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教学思考()-政治教学论文-教育论文

 高中思想 教学思考(8 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论文 ——文章均为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第一篇:视频资源在高中思想 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视频资源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视频资源直观性强、丰富性强,在高中思想 课堂中应用视频资源,有利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形象化与灵活化,有利于学生找到学习驱动力,促进学生视野的拓宽,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自我提升的目标。

  关键词高中思想 ;视频资源;课程资源

  1 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教育领域全面推行。课程资源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发校内外思想 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的灵活性与丰富性,对于高中思想 教学效率的提高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将视频资源引入高中思想 教学中,给高中思想 教学提供更多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思想 学习效率的提高。

  2 在高中思想 教学中应用视频资源需要注意的问题

  视频资源的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具有娱乐性与趣味性的视频资源,让高中思想 课堂的氛围更加活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想 学习兴趣。视频资源让 课堂不再枯燥,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思想 教学内容,将相关知识记在头脑中。但视频资源只是教师实施思想 教学的辅助工具与资源,是为传递思想 教学内容服务的。任何视频资源的引入,都应当以课堂教学目标为核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因此,在高中思

 想 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明确视频资源的应用目标,围绕知识点选择视频资源[1]。视频资源的应用要适度在高中思想 课堂中应用视频资源,是为了满足学生 知识学习需求,让学生爱上思想 课堂。视频资源生动形象,这就使得一些教师在选择视频资源时难以取舍,因而出现过度使用视频、滥用视频资源的现象,不仅会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也会让课堂信息无限增加,更容易导致学生审美疲劳。而且视频资源所体现的重难点不明显,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只有把握好视频资源应用的度,才能让视频资源的价值发挥出来。视频资源应用讲究取其精华教师要有一双选择视频资源的慧眼,科学选择视频资源,并对视频教学资源的价值进行开发。视频资源具有素材性,在社会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类信息纷至沓来。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之下,大众文化越发丰富。如何发现对高中思想 教学有利的视频资源,就成为视频资源应用的关键。教师要选择与思想 教学内容价值目标一致的视频资源,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类型,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用批判的方法分析视频资源[2]。视频资源应用要保障时效信息时代的来临,加快了信息的更新速度。选择视频资源充实高中思想 课堂,教师要关注视频资源的时效性。积极选择当代社会的热点时事问题,将热点时事与思想 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调动学生的个人经验,有利于高中思想 教学向学生的个人生活延伸。选择最新、最热的视频资源,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国家大事,提升思想 课堂活力。

  3 在高中思想 教学中应用视频资源的方法

  新课导入时应用视频资源,激发 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做好高中思想 教学的第一步。兴趣是学生学习 的动力,当学生对所学科目有兴趣时,他们会将学习的过程视为一种享受,内心具有较强的学习驱动力与强烈的求知 望,激发 学习兴趣,自主融入学习活动中。课堂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利用导入时间营造课堂氛围是一种教学艺术。在课堂导入环节应用视频资源,做到先声夺人,让学生产生学习动力[3]。比如在教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时,教师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一段人们对于当前个人收入的看法以及对公司薪酬分配制度的想法的视频。视频有中有人提到:“公司每人的工资是固定的,工作做多做少拿到的酬劳是一样的。”有人会提出:“公司有基本工资,最终拿到多少报酬与自己为公司创造的效益相关。”……在课堂导入环节让学生观看这样的视频,促进学生了解当代社会中存在的分配方式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现状,并对多样化的分配方式产生好奇心。教师要学会正确利用视频资源,通过导入环节的视频展示,引导学生思考与课本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在课堂一开始就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高中学生思想 学习效率

 的提升。新课讲解时应用视频资源,攻克教学重难点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相比,高中思想 教学内容的抽象性较强。高中三年,学生要学习 、哲学、经济及社会文化等诸多理论知识,而这些知识的理论性强,复杂程度高,在课堂中只利用课本实施教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会让课堂成为教师的说教之地。单一的课程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当代高中学生的思想 学习需求,打破满堂灌的传统课堂模式,让课堂从抽象与说教中走出来,都需要视频资源的支持。针对思想 教学的重难点适当引入一些视频资源,让学生借助视频资源去解决个人思想 学习的困惑,教学效果往往更好。视频资源的引入,可以促进学生与知识点之间的互动,促成共勉,简化思想 学习重难点。比如在讲解“股票、债券和保险”时,受个人生活阅历的影响,很多高中学生并不能分清这三种金融产品,如何区分股票、债券和保险自然成为教学难点。教师可以引入某个银行的对外宣传片,让学生在专业讲解的引导下,站在金融视角分清股票、债券和保险,解决 课堂教学的难点[4]。课堂延伸时应用视频资源,加强 知识巩固应用将课内知识延伸至课外,是高中思想 教师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是高中 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重视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才能让学生巩固与应用课本中的知识。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的视频资源,让学生快速理解课本知识,了解课本知识在生活问题解决中的应用对策[5]。比如在讲解“多变的价格”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段新闻记者街头采访大蒜价格变化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商贩、消费者以及大蒜种植者对大蒜价格波动的看法,听取

 专家对这一问题的分析,鼓励学生在看完视频后分析生活中的类似问题,以促进高中思想 教学延伸。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高中思想 教学中应用视频资源,能够强化思想 课堂教学效果,促进 教育质量的提升。打造高效的 课堂,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与个人爱好,用视频资源开阔学生的眼界,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和观点,不断优化高中思想 教学。

  参考文献

  [1]赵春梅.视频资源在高职思想 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1(10):160-161.

 [2]刘彩云.论实践教学在高中思想 教学中的应用[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3(2):77-80.

  [3]郁亚琴.浅议微视频教学资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12):89-91.

  [4] 刘 伟 芹 . 高 中 视 频 资 源 应 用 研 究 [J]. 中 国 教 育 技 术 装备,2016(3):63- .

  [5]吴泉成.浅析视频资源在高校 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220-221.

 ——文章均为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第三篇:本土课程资源在高中思想 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摘要]将本土课程教育资源融入高中思想 教学中,是培养学生家乡情怀的基础性德育工作。在高中思想 教学中能开发的本土德育课程资源有传统文化、乡土文化、历史人文等类型。通过典型德育案例引用、专题德育材料学习等本土课程德育资源的运用方式,有利于发挥这些德育资源的美德传承、思想提升、价值观引领等功能。

  [关键词]高中思想 ;本土课程资源;德育功能

  德育功能是思想 课程的主要功能之一。开发和运用本土的各种优质资源作为思想 教学资源,有助于丰富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学习感

 悟。本文以人教版高中思想 教材为例,整合与运用适合作为拓展内容、关联内容、补充内容的本土德育课程资源,以期提升高中思想 课的教学质量。

  一、在高中思想 教学中能开发的本土德育课程资源类型

  永安拥有历史悠久、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有助于提升高中生的德育效果。

  1.传统文化的德育资源

  永安的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作为传统文化载体,承载着永安的抗战进步文化、儒家文化、红色文化与贡川陈姓理学等传统文化资源,以传统文化资源基地和资源库的方式,发挥着传统文化教育

 的积极作用。其中,有作为代表人物的 前辈,有能直接作为教材的传统文化地方蓝本,有地方传统文化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等等。如在学习“文化塑造人生”时,通过引入抗战文化与永安 先烈的事例,让学生接受民族精神、抗战精神的熏陶,有效地培养学生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让学生积极、努力地开展学习活动,投入到中国梦、 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中,把学生的梦想与中国梦、民族梦统一起来,塑造学生的文化内涵和核心素养。

  2.乡土文化的德育资源

  永安有着享誉国内乃至国际的乡土文化,如大腔戏、小腔戏与木偶戏等戏曲文化,叉叉粿、糍粑、艾果等饮食文化,以及由竹子制作各种器皿和艺术品所代表的竹文化等。这些文化内涵或载体是永安历代人民原创精神的结晶,作为课程资源能极大地发挥出培养高中生创新精神和拼搏进取精神的德育作用。如在学习“影响价格的因素”时,永安的竹产品就可以作为地方典型案例引进课堂教学中,其中,一般的筷子、碗等竹制品工艺简单,其价格和价值都相对较低;而各种竹艺品因为其附加了特定主题的文化内涵,生产程序复杂、时间长,且

 单品难以批量生产,自然其价值和价格相对较高。学生通过了解的家乡产品的生产过程、知名度、美誉度与市场价格等,能较为直观地掌握劳动生产率与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关系。3.历史人文的德育资源永安偏安于一隅,虽然经历了战乱,但也积累和沉淀了独具特色的永安历史人文。既有丹霞地貌享誉国内外的原始森林和石林名胜,也有历史形成的贡川古城与安贞堡,抗战时期福建省会迁入永安更聚集了各界名流雅士,极大地提升了永安的文化档次,使得永安畲族民族文化得到了丰富性的发展。如在学习“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时,可以从永安区划内所有的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共存、共荣的实际出发,结合永安在“中国梦”的践行中,各族人民所付出的努力和做出的贡献,去认知无论是永安地区的发展,还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全体人民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列举历朝历代永安的一些名人志士,以这些人所发生的历史事迹作为教学的素材,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实际开展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思考。由此本土资源得到了润物无声地运用。

  二、高中思想 教学运用本土课程德育资源的方式

  1.典型德育案例引用

  教师可结合教学进度,选择和运用典型案例作为教学的附加素材,使其在教学中发挥说明、解释、拓展与启发作用。根据教学的常规环节设计规律,可以在导入环节运用典型的德育案例,使学生能对新课内容有着准确、真实的认知。例如红色文化的运用能让学生更好地开展“我国的政党制度”学习活动。典型德育案例运用在新课教学过程中,可以作为对某种观点或理论的解释案例或说明材料,以期发挥出简单、直接的验证或论证作用。例如在文化生活的相关章节中,可运用永安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为爱千里嫁夫君的高玲霞的案例,以永安人自己的榜样作为学生道德的典型。在结束环节运用艰苦创业返乡大学生陈跃州的案例,能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2.专题德育材料学习

  由于永安有着较为成熟的本土文化体系,尤其在地方文化部门的

 努力下,永安各高中校可以结合地方实际和高中思想 教育的需要,按照学校工作计划、思想 学科教学计划,开展以下专题性的本土课程资源教学活动。(1)专题讲座活动。结合国家或永安地方传统的节庆等,定期或有计划地开展专题讲座活动,为学生实施集中的永安地方知识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如在国庆前期开展永安抗战文化的教育。(2)选修课教学。以校本课程的方式为学生开展选修课,让学生自主地开展系统的永安地方资源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如永安好人、永安道德模范、永安先进共产党员、永安青年岗位能手等事迹的专题学习,以此来建立全面、系统的永安地方知识框架,为建设新永安、新福建与新的富强中国而努力学习。

  三、本土课程资源在高中思想 教学的德育功能

  1.美德传承功能

  永安地区所流传、积淀和凝结的珍贵的抗战文化、儒家文化、竹

 文化、饮食文化与戏曲文化等德育资源,不仅自身具有直接的德育作用,其内容、表现形式等也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不断的创新中以新的德育内容和载体呈现出来。如运用抗战文化创作新的戏曲节目,使学生在戏曲的欣赏中继承和发扬爱国精神;如在各种竹艺品上雕刻上“仁、义、礼、智、信、孝”等德育关键字词,使学生在竹艺欣赏及其作品的使用中,接受艺术和传统美德的潜在教化等。尤其关于各类道德模范精神及其事迹的学习,能让广大学生直接从中对照自己,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与人际关系中的不足,推动他们自觉地学习美德、践行美德与创新美德的载体。

  2.思想提升功能

  系统、精炼、科学的永安德育资源体系,以学校校本资源、永安地方道德蓝本等形式,在广大教师、 前辈与专业讲师团的教育下,学生会结合个人的理想、思想水平等实际,积极主动地从中吸取有益自身发展的内容。高中思想 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把永安珍贵的各种德育资源,转化为礼仪教育、生活教育、理想教育、行为教育、家庭观念教育与公德教育等内容,把学生培养成思想有境界、品行有正

 气、个性有魅力、言行有原则的全面发展的人。

  3.价值观引领功能

  教师应充分挖掘永安本土德育资源载体,教学中宣传不怕牺牲的抗战精神、自强不息的客家人精神和开拓创新的竹工艺工匠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把对家乡的热爱和眷念上升为强烈的爱国情感。永安这些宝贵的本土德育资源是 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育范本,具有强烈的时代德育价值,有利于引起学生的 认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思想 教育教学既有迎合高考、选拔人才的需要,也有开展地方知识挖掘和热爱家乡情感教育的内在要求。教师应立足高考,立足知识教育,立足地方特色,开展共性和地方个性并具的思想 教育教学工作,推进学科教学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文章均为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第四篇:高中思想 课堂构建策略

  【摘要】系统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之一,要求我们用整体、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对于高中思想 课教学来说,系统方法要求建设和谐、有序、开放的课堂;基于此,高中教学管理者和直接组织者要和学生一起,利用各种资源,相互合作,实现 教学课堂的稳定有序、高效运行。

  【关键词】系统方法;高中 课堂;建设

  一、系统论的基本内容

  上个世纪 40 年代,奥地利科学家贝塔朗菲提出了他的系统论思想,

 指出客观世界任何系统都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特点,该理论为我们准确全面认识世界提供了方法。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系统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普遍联系的思想是一致的。按照普遍联系的原理,世界任何事物都与其它事物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这些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若干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每个要素都只是这个整体中的某一个环节或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用全面的、整体的观点看世界。系统论进一步证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联系具有整体性的观点。

  1.系统的定义

  所谓系统,是指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的次序相互关联在一起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整个世界就是由若干个由多个层次(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所有子系统之间都存在各种各样的联系与交换,成为母系统的要素,与其母系统构成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其母系统又是更大系统的要素,这些子系统又是更小子系统的母系统。

 2.系统的特点

  第一是整体性。系统所有要素之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彼此密不可分,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由各要素构成,部分也离不开整体,离开了整体,部分将不再具有整体的功能。第二是层次性。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组合方式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彼此都是按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整个系统内部有着明显的组织性,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每一系统都有中心和边缘之分,中心起着统率各边缘要素的作用,而各边缘要素也影响着中心的稳定与作用的发挥。第三是功能性。每一个系统都具备相应的功能。当各要素按照某种特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时,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将具有各要素 不具有的新功能,即整体不等于部分。要素的组合方式和次序不同,其功能的发挥也不同。第四是开放性。各系统之间彼此并不是封闭的,他们之间时刻都在发生信息和能量的交流与交换。也正是这种不断的信息与能量的交流与交换,才保持系统的生机和活力。

  二、系统论对于高中思想 课堂构建的基本要求

  系统论要求我们用系统方法看待世界。这个要求同样适用于高中思想 课堂构建。从某种意义上说,高中思想 课堂就是一个由师生及其它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在一起,承担学生思想 教育理论灌输功能的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要求,构建一个正常稳定高效的高中思想 课堂首先也必须满足如下要求。

  1.整体性。

  对于高中 课堂构建来说,整体性主要体现为两个要求:一是要求整个课堂中各个教学环节之间彼此不能脱节,要围绕着整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实现有机的衔接;二是要求构成课堂的所有要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诸因素之间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利共生,力求最终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目标。高中 课堂的主要构成要素就是师生。

 这就要求师生之间要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老师以进行思想 理论的宣传、灌输,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育人为目标,学生以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主学习为目标,彼此密切合作,最终求得和谐课堂的建成。

  2.层次性。

  对于高中 课堂构建来说,层次性同样有两个要求:一是课堂各教学环节分布要体现错落有致,中心突出的格局;二是整堂课中师生各自明确自己的角色,主导性和主体性地位均有体现,该学生做的交给学生做,该老师做的由老师完成。

  3.开放性。

  对于高中 课堂构建来说,开放性主要包括对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开放和课堂与外部系统之间的开放,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开放性、课堂内外资源的开放性与共享。

  三、构建正常和谐的高中思想 课堂的策略

  课堂建设主要责任在于任课老师自身。为了打造一个和谐、开放、有序、高效的高中思想 课堂, 老师必须本着辩证的理念和系统的方法,全方位入手,实现课堂的有效构建。

  1.打造整体有序、层次清晰的课堂结构

  按照系统论的要求,整体、有序的课堂结构是课堂建设的重点。

 老师应该本着和谐、有序的目标,围绕着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并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再结合学校办学的资源供给特色,打造各具特点的课堂结构,做到内部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此处的课堂结构既包括教室的空间结构,也包括课堂教学环节安排的结构。从空间结构来看,教室环境的布置、学生位置的编排、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学生的分组构成等包含在内。合理的教室空间安排,可以改变师生之间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途径及速度,如教师可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室的布局,在自己可控的时间内,适当调整学生的座次,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可按小组将学生重新落座;从时间安排来说, 教师要合理的安排一节课中各教学环节的先后顺序、占时多少等。不同于语、数、外等其它学科教学, 理论要靠有组织地、有计划地灌输,才能让普通学生掌握与接受,这就决定了 课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更为明显。因此,教师要根据思想 课的特点合理安排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顺序和教学手段的交替使用,不能为了好看而不中用。不论教学手段如何多样化,在新授课中,必须要留给教师足够的时间进行理论展示与讲解。只有这样,一堂课诸多环节才不至于出现混乱、无重点、无中心的局面。

  2.努力构建分工合作、和谐有序的师生关系

 从系统论的理论看,组成高中 课堂最主要的要素就是教师和学生。因此,师生之间是否能够各安其分、各司其职,相互理解、相互合作,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课堂能否和谐、高效运行的关键性前提。和谐和师生关系既是课堂整体性功能发挥的要求,也是课堂有序性的要求。第一,按照整体性要求构建师生和谐关系。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是触及教育对象内心深处的活动,如果得不到教育对象内心的认可与同意,这种教育是不可能起到实效的。在课堂教学中,学识上的优势并不等于人格上的优势,教师必须摆正自身的位置。因此,在进行思想 教育时,对学生不能一味苛刻要求,首先要了解学生,并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这样师生的关系自然而然地形成 和谐特征,学生就会在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思想或 理论知识中的问题,教师也不能一味地批评甚至指责,而是应该将心比心,注重对他们的疏导。只有平等对待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内心的需要,学生也才会主动配合教师的教育,从而发挥合力,实现整体大于部分的效果。第二,按照有序性要求正确处理课堂师生关系。任何课堂教学中,师生都是有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的。高中 课堂同样也必须遵循这一要求。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在课堂讲授时,尽量创造条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励其自主学习;比如讲授《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框题,教师在开课之前,可以先给学生发放导学案,将教材的重难点以填空形式出现,学生主动

 结合教材填写出重难点知识,这种体验的学习方式加深了学生对重难点的把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到教学内容当中,让他们真正理解什么是理性消费,什么是盲目消费等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最后设置情境探究,以习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提升学习的能力,为以后的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教师又要守好自己的阵地,充分发挥自己作为教学主导者的作用,设计、组织好教学,掌控好教学节奏,安排好教学环节。只有通过这样的师生关系,既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又不完全放手,才能真正使师生关系走向和谐有序,发挥出合力。第三,按照开放性要求,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师生之间尽管是各司其职,但三人行必有我师。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和教材不再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师生之间彼此适度开放自己,实现双方互动和信息的共享,非常重要。

  3.按照开放性原则,实现课内课外资源的互补

  第一,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内外互补与整合。对于中学教学,统编教材是重要的参考和依据,是所有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师必须吃

 透教材,依据教材展开教学。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现有教学资源,结合乡土教材,结合形势政策展开教学。例如,教师在讲解《生活与哲学》的教学过程中,关于“质变与量变”这一内容,可以引用我国最近在航空航天所取得的成就来进行说明。航天事业是一项艰难而又长久的事业,也是一项高精尖的产业,在此研究过程中,会有许多困难,并不是一次性就可以成功。所以,只有注意量的积累,才能促成质的飞跃,航空航天事业才能得以成功第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开放与互补。

 教师在教学中基于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技巧,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教师同时还必须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别的教师的长处,彼此开放交流经验与心得,相互学习,使自己进一步提高。第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补与融合。高中思想 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时事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在抓好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视学校具体条件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的互补与融合。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一些有名的企业参观,了解企业的生产与管理,学生通过对知识的了解,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和谐、有序的课堂对于高中思想 教学实效性提高意义重大。系统论为我们构建高效、和谐、有序的课堂提供了方法论。高中 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的理念,从师生关系、课堂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入手,打造一个真正有利于高中 教学的课堂,提高高中思想 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侯嘉欣.传播学视域下生态化课堂的建构方法[J].科教导刊,2016(1).

  [2]陈吉斌.构建高中思想 教学和谐课堂策略初探[J].读与写,2016(6).

  [3]吴久军.五个转变”打造高中 高效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5(19).

  ——文章均为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第五篇:高中思想 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摘要]在高中 教学中,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学好 课和提高 课的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就要更新教学理念,利用疑问引导学生探索,创新教学模式,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教学。

  [关键词]高中思想 ;创新能力;教学理念;疑问;生活实际

  在高中 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学好 课和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 教学中,应积极改变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手段和途径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一、更新 教学理念,激发创新动力

  在传统的高中 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方式是“一言堂”“填鸭式”“说教式”等,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树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高。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思维创新的动力。教师要主动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改变以前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方式,多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更多展示才能、思想、情感的机会,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交流。通过交流互动,教师可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他们对教学的改进意见,使 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让学生更喜欢 课,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二、利用疑问引导学生探索,树立创新意识

 课的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提出疑问,学生进行质疑,教师再进行解疑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设置教学疑问,让学生根据问题开展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设置有价值、让学生感兴趣并且能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就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在设置疑难问题时,要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积极探索问题的真相。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并要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由于 课是与我们的现实社会紧密相连的学科,在学生掌握了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后,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利用现实社会中的鲜活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如,利用 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对 、法治、爱国、诚信等方面的探索兴趣;利用教材中学习过的经济与生活方面的基本原理,对当前我国经济改革、产业转型等方面的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探索;利用课本中的哲学与生活的原理,探讨学生应树立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愿和动力。

 三、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创新能力

  在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和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真正让学生成为 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全面、健康、自由的发展,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产生想学的动力。二是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新课标提倡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开展合作学习,能够更好地交流思想、学习方法和技能,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最终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和提高。三是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利用课本知识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四、结合生活实际教学,增加创新途径

 在 课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就不能仅限于课本知识的学习,教师应结合现实生活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以更好地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 课的学习内容非常广泛,它涉及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只有走出教室、走出书本,深入到社会现实生活中去,充分利用互联网、图书馆,利用调查采访等实践活动方式进行学习,才能把 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总之,在高中思想 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学好思想 课,对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思想非常重要。

  ——文章均为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第六篇:高中思想 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

  【摘要】高中 教学越来越关注生成性和开放性。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从创设情境、弹性预设,鼓励质疑等方面,探讨如何践行“动

 态生成”的理念,如何运用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富于生机、流淌活力,从而打造高效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高中 ;教学;课堂;生成;生活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教学过程是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因而课程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课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与执行的过程,更是创造与开发的过程。随着新课改的开展和深入,高中思想 课堂教学中越来越追求开放性和生成性。教师要根据变化的情况善于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及时的将学生现实学习状态中的困境、疑问和需要整合形成新的、具有连续兴奋点和教学增长点,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动态生成。这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满足学生探求的 望,使课堂流淌出生命的活力,从而实现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动态生成”教学进行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创设情境,营造生活化课堂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教育”。另外,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观察、感受时,擅长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处于兴奋状态;观察后,用语言表达情景时,擅长抽象思维的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可以挖掘出大脑潜在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参与的兴趣和意识,培养了参与的能力。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可以运用案例,创设情境,角色扮演等形式,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使教学回归生活,无形中进行价值引导。笔者在进行必修 4《生活与哲学》模块“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一框题的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还有一年一个多月就要高考啦!你可能偷偷思考过未来,你的梦想职业是什么呢?”学生兴趣盎然,争相发言。老师适时点拨:“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是职业价值观,对专业、职业的考量和选择是一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从而引入到这一框题的教学。为了让学生弄清价

 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概念的含义,笔者设置了一些判断:①互联网媒体正在迅速崛起;②中国逐渐进入法制社会,法学 ismyfavor;③会计专业毕业生非常多,人才需求也非常多;④外语编辑、同声翻译比较热,嗯!外语专业可以成为我的菜;⑤金融专业对数学要求高,我是拒绝的。通过这些生活化的判断,学生很感兴趣,在无形中也体会到相关概念的含义,避免了乏味的概念讲解。在讲授本框题的重难点知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时,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情境,力求知识问题化、问题生活化。例如:你选择以后的专业和职业会着重考虑哪些因素?①收入财富②兴趣特长③权力地位④自由 ⑤成长发展⑥人际关系⑦身心健康⑧环境舒适⑨工作稳定⑩追求新意輥輯訛社会需要等等。(1)大家的判断和选择多种多样,这说明价值判断和选择有什么特征?(2)为什么大家的选择会多种多样?这说明价值判断和选择有什么特征?通过这些生活化的问题,深入浅出的理解了相关知识,同时,在无形中也进行了价值引导,进行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减少了单纯的讲授和说教。在吸引人、感动人的情境中,在师生间、生生间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体会和感受,促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寻找答案,既增加了生活经验,又提高课堂效果。

  二、弹性预设,引导开放性思维

 精心预设、动态生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提出开放性、包容性的问题,有效激发和导向学生进行生成性、开放式思维,有利于营造氛围、重视生成,有利于丰富生成、促进发展,有利于启发创新、张扬个性。笔者在必修 3《文化生活》“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这一框题中,预设了这样一个很现实的生活化问题:“ 摔倒了,你扶不扶?为什么?”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并不搞道德 ,答案一致。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真实的想法,其中有些事预设的答案,但有些说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观点和理由,这就有意料之外的生成。根据课前设计:学生在发言中一般会去扶,因为这是一个道德问题,作为青年学生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但是,有些学生的发言也是预设之外的。比如有些学生虽然想扶,但又怕讹;有些学生愿意去扶,但又怕造成更大的伤害等等。可见学生的思维挺开放的,生活阅历挺丰富的。依据学生的发言,笔者归纳了三点:1.学生一般愿意扶;2.学生愿意扶,但有些不敢扶;3.学生愿意也敢于扶,但不知道怎么扶。根据这三点,笔者又进一步抛出三个问题:1.怎样让更多的人愿意扶 ?2.怎样让更多的人敢于扶 ?3.怎样让更多的人善于扶 ?经过讨论,我们归纳了出结论:如果 摔倒了,事不关己、高高关己,我们不愿扶,这是道德危机、道德滑坡,这是恶。如果 摔倒了,我们去扶反被讹,以至

 于我们不敢去扶,虽然我是一心向善的。这就陷入了“道德困境”。我们要从制度、法律、技术等方方面面解决这个困境,让我们敢于去扶;同时我们还要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善于去扶,这才善莫大焉。这既涉及到书本内容,也关乎生活经验,既有题中之意,也有弦外之音。教师要给学生一些自由的空间,还课堂于学生,课堂既有预设之中的,也应该允许有预设之外的。教要为学服务,课堂要为生活服务,这样的学才是有效的,才是有价值的。

  三、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 精神

  古人指出:“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释”的先导,在生成性教学中,引导学生“生疑”而“质疑”是重要的学习品质。在高中 课堂中,要让学生有机会、有时间去发现、去研究,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讲到《 生活》中“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时,有学生提出提出“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是否允许信教”的问题;当讲到《经济生活》中“我国经济建设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时,有学生发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的疑问;当讲到《经济生活》中的“消费反作用于生

 产,要刺激消费”时,学生反问我“不是要我们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吗?”。思想 课教材中有许多看似浅显明白的道理,在老师看来很简单的知识,学生未其实并未真正领会。学生有疑问,不能认为是在干扰教学进度,要以赞许的态度、欣赏的眼光看待。让学生有分歧、有怀疑、有疑惑,恰恰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在“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问的习惯,培养学生的 精神、自由人格。这样,我们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也”、“授人以渔”。“生成性”教学应强调“生成、生活、生命”,立足课堂,挖掘资源,拓展知识,关注生活,使学生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生命过程;以“交流、探索”为课堂主要学习形式,以“师生对话、生生交流“为交流展示平台,产生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融;以“激活、引导、质疑”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罗祖兵:生成性思维及其教学意蕴

 [2]王鉴:预设性教学与生成性教学

  [3]吕星宇:生成性教学理念与实践策略

  ——文章均为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第七篇:构建高中思想 高效课堂的策略

  摘要:回顾这几年的教学生涯,作者发现有些课堂教学环节效率低,没有实现课标要求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真正地把课堂还给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下文主要探讨几个构建高

 中思想 教学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中思想 课;高效课堂;有效设问;教材整合

  一、设计和提出有效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句,在《雍也》一篇 20 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一下,不可以语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思想,要求在学生充分进行 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对他们进行启发、引导,这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可加以借鉴。启发式教学中探究的起点是“问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分析和解决与生活息息相关问题而展开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如“什么是可知论,什么是不可知论”这类问题,看似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目标,许多学生只需要看教材,很容易找到答案,这属于无效或低效的问题。

 如果整节课都呈现这种无效问题,势必会使实现 课失去思想活力,不接地气,学生无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高效课堂。要克服这些问题,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根据生活情境提出更多有效问题。华南师范大学李志厚教授提出:“有效问题是背后包含一定的思想性和哲理性,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能够产生良好效应的问题;能够组织学生有效进行讨论的问题。”[1]在学习“第二课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时,笔者通过 PPT 向学生展示庄子和惠施的对话,根据这一对话设置两个问题:1.不是鱼儿,能否知道鱼儿的快乐?2.世界到底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这两个问题在思维上有递进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按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儿就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东西,所以惠施的说法属于不可知论。这一问题探究知识目标实现水到渠成,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真正地内化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合理科学地使用教材,培养学生解读教材的能力和内化知识、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自新课改以来,甘肃省中学思想 校内课程资源,统一使用的是由国家统一编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经济生活》、《 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科必修教材。教材使用过程受社会不断变化发展、地域、学生生活经验、学生学习能力等大数据制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许多教师仍停留在“教”教材的环节,过于强 材的顺序,始终遵循教材的编写逐字逐句地讲解,教学活动古板,学生没有内化知识,课时量不够,教学效率低,达不到课标要求。为此,笔者围绕“用教材教”进行探索。

  (一)“用”好教材必须科学、合理地整合教材。

  《经济生活》第八课第一框“国家财政”的顺序为首先讲了国家财政预算和国家财政决算,紧接着呈现了国家财政作用,最后讲了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相关知识。这种知识呈现顺序学生没有理解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知识,无法真正理解财政的作用。笔者在讲授过程中顺着生活逻辑和学科知识及学情,重新整理了这一框的内容如下:环节一:认识国家财政结合甘肃省 2015 年财政收入及拉弗曲线讲解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以及如何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结合 2015 年甘肃省财

 政支出情况,学生自主探究“从这些财政支出方向看,甘肃省财政具有什么作用”。重点理解前两个财政作用。环节二:理清财政收支关系展示 2015 年甘肃省财政收入和支出金额,概括出本年度甘肃省财政收支关系,并且结合甘肃省具体经济形势思考为什么要确定这种财政收支关系。在学生自主探究、思考的基础上理解财政第三个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教材顺序调整及有效设问等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吃透了教材,构建了知识网路,培养了学科素养。“如果用加工美食来比喻教材的二次开发活动,二次开发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个性定制,教材是基本食材,教师是厨师,学生是顾客,探究的情景就是就餐环境,其结果指向通过加工的过程给学生最符合需要的美食”[2]。

  (二)整合教材,合理地分析辅助性概念。

  《考试大纲》明确指出:“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 、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知识构成的基本要素是概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掌握基本概念,明晰这些概念之间关系,由基本概念而生成知识,并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忽视一

 些辅助性、隐性的概念,从理解主干知识的角度,这些概念与基本概念同等重要。《经济生活》第七课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材中提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这是高考考查的核心知识。学生要理解这一核心知识,能够从内涵和外延厘清“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而教材对这两个概念没有明确讲解。在一次公开课中,同事只是借助多媒体展示了这两个概念,学生齐读,读完后学生依然一头雾水,没有弄明白二者的内涵和外延。笔者反思了这一教学过程,在讲解时引导学生回顾“企业与劳动者”一课学习的财富创造的主体及使用那些生产要素,在此基础上讲清楚劳动者在企业中创造的财富,以企业为主体如何分配,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在现行分配制度下为什么劳动者、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会出现收入差距,以及出现收入差距如何缩小,引入再分配讲解。这样避免概念讲解,灵活地处理隐性知识,为更好地理解教材中核心知识做好铺垫。教书育人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总结经验并且进行反思。只有在反思中不断探索才能真正地强化思想 课堂教学效果,打造高效课堂,切实做到发展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个学生。

  参考文献:

 [1]李志厚.通过有效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育导刊,2014(9).

  [2]周步兵.核心素养世界下的教材二次开发.思想 课教学,2016(8).

  ——文章均为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第八篇:高中思想 教学中背景式...

推荐访问:教学论文 思考 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