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题

  自然辩证法题库(三)

 1、简述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特点。

 自然辩证法实际上是一个学科群。它的内容丰富,有哲学的内容如自然观,也有史学的内容如科学技术史,还有社会学的内容如科学在科学中的发展。其学科性质也是兼有哲学、史学、社会学等特征。因此,我们可以说,自然辩证法是一个由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社会学等学科综合而成的学科群。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特点,可以概括成四条,即:开放的体系,流动的战线,变化的形式,不变的原理。一、自然辩证法的体系是开放的,有进有出,常进常出。现在社会上很多独立成体系的学科,最早就是从自然辩证法那儿分出去的,或者说是搞自然辩证法的人最先搞的。这正说明这个学科的生命力和孵化能力。二、流动的战线。我们经常捕捉一些自然辩证法可以发挥作用的机遇来为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我们站在哲学的高度,热热闹闹地参与了,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最后它成为历史积淀下来了。我们又会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去探讨新的、对国计民生有意义的问题。所以这是一个流动的战线。三、变化的形式。自然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门类,唯物主义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自然辩证法当然也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自然辩证法要在发展中更新自己的面貌,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来调整自己,否则就要落伍。四、不变的原理。就是说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不能变。丢了这个就丢了我们的根本。我们开设自然辩证法这门课,让学生在结合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即使对那些很专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仍然不失其指导作用,他才能真正的信服马克思主义。这些原理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的。所以是不变的原理。

 强调整体和联系,就意味着对于某一事物的考察,必然考察涉及诸多与之相关联的其它事物,要了解某一事物或现象,就必须了解与之有联系的众多因素。

 在此背景下,中国古代科学的观察范围极其广泛,特别是对自然界的怪异现象尢为重视,留有大量的观察记录。

 中国人十分关注事物的发展过程和途径,并把整个过程中的大小变化联系起来理解。由此,发育出了较为成熟的历史方法。因为在自然发展的历史上,客观地存在着周期性的现象,中国古代特别强调发现这种周期性的规律,发现了周期性的自然灾害群发期等一系列的周期现象。

 这种自然观强调整体、强调联系、强调变化、强调功能,与近代西方的机械论和原子论自然观大异其趣。

 古希腊自然哲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把自然看作一个独立于人的对象加以整体地看待;把自然界看作有规律且可以认识的对象;创造了一套哲学的或数学的语言力图把握自然界的规律。

 西方科学受原子论自然观的影响,侧重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以事物各部分的内在组合来解释事物的外在行为和状态特征,对事物和现象主要作静态的观察和描述。

 (2)中国古代的解释模式不同于西方,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

 本体上不承认因果规律的普遍性

 强调事物的自主性和现象的自发性。产生了自然而然的观念,即一切皆由于自己的本性而与它物无关。一切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没有终极的原因,也不会为寻找终极的原因如第一推动而困惑。

 从事物的环境中寻找原因,从事物的广泛联系中寻找解释

 虽然承认事物的产生变化是有根据的,但却倾向于从事物的环境中寻找原因,从事物的广泛联系中寻找解释。认为天与地、天与人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感的作用,天可以影响人的事务,人事的变化亦可以影响天的变化。由此产生了天人感应的观念。

 中国古代科学在对事情及现象进行解释和形成理论的时候,更多的是诉诸于直觉思维,而非逻辑思维。虽然墨子在中国的春秋时期已在研究逻辑,然而中国古代始终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形式化的逻辑理论,而在古希腊,已由亚里士多德建立起了完善的逻辑体系,并在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论述机械论自然观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5世纪以后,力学有了长足的进展。并且,由于力学所处理的对象的特点,使得对于它们的解释最易于摆脱传统有机论的观念。特别是在对机械和机器的研究中,人们明显地感到它们的结构简单而清晰,动作单调而有规则,对于它们的运动的解释,根本无须引进任何有机论的模糊而神秘的假定。

 尤其是当力学与数学相结合以后,已可以建立起一些精确的理论,这理论可以对现象作出新的解释和预言,能够由实验来予以检验。当理论的“结论”与实验观察结果不一致时,人们似乎有充分理由来判明理论前提有错误,从而设法改进理论,而在某些个别领域中,当人们能够从力学原理中合乎逻辑地导出结论并能与实验观察的结果定量地一致的时候,人们对于这种理论在解释和预言的能力上,获得了巨大的心理上的满足。

 由于这种知识背景的转变,在16、17世纪的一二百年中,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有时是激烈的深刻变化。先进的科学家们逐渐地不再愿意仅仅拿人和动物的心理和行为作类比,来对自然界作拟人理解,认为这样地作出的理解是肤浅的和可疑的。相反,宁可拿机械或机器作类比,对人或动物的行为作机械主义理解。

 如何理解近代机械论的进步性及其缺陷?

 机械自然观终究是以物质的原因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的,因而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把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机械自然观认为用牛顿力学的规律可以解决一切科学问题,一切现象都可用力学来加以解释。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许多领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实际上是力学解释不了的,但为了根据力学去解释,就不得不引入多种多样的“力”和适用于经典力学的虚假物质,不仅没有促进这些学科的进展,反而造成了许多困难。

 特别是机械自然观并不回答诸如运动是如何发生的这样的问题,天体是怎样运动起来的,不同的物质形态是如何转化的,最终就不得不把造物主请回来,这就使得在向神学挑战中诞生的自然科学,在18世纪未能彻底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把上帝从前面赶出去,最终又把上帝从后门请进来。

 机械自然观主张用牛顿力学规律去解释自然,还导致诸如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存在的机械决定论。拉普拉斯的机械决定论主张,就是其经典表述。而且机械决定论的科学家在科学方法上由片面夸大归纳法的作用,否定和排斥演绎法在科学方法论中的地位。

 5、 试论人与自然关系之认识的发展。

 从地理环境决定论到征服论

 一、天命论

 早期人类对自然认识有局限,且生产力水平低下,在自然界巨大的力量面前,处于被动地位,生存状态完全受自然统治,难免产生对自然的敬畏心理,继而产生了原始神话与宗教,形成自然崇拜,匍伏于自然神灵脚下,听命于自然的奴役。

 二、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也可表述为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主张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理论。与此对应的则是生产力论。

 三、征服论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强化了。出现了对自然的蔑视与统治的观念。但是,征服自然的后果并不总是积极的需要的盲目性、知识的不完备性、工具的不完备性,均导致人类实践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即人类实践的实际效果不等于人类期望实现的目标。

 全球问题

 人类对于自然界不正当的利用和改造,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极大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灾难和生态灾难,导致全球问题。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这样一种发展,它满足当代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

 自然的可持续性:保护自然环境的生产潜力和功能

 经济的可持续性:不以降低人类生活水平为代价

 社会的可持续性:保证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6、 结合当前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论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及其在当代的重要性。

 《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了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27条原则。归纳起来可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从时间上看,它是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不是短期行为的发展,不是人类以今天的利益牺牲明天的利益,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二、从空间上看,不是以局部利益牺牲社会整体利益,不是以区域利益牺牲全球利益。

 三、从发展方式上看,它是各要素整体上的协调发展,不是片面的单打一式的发展。

 四、从发展类型上看,它是内涵型、质量型的发展,是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人民生活质量,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而不是外延型、数量型或粗放型的发展。

 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是一种高层次的发展,是一种崭新的社会文明观。

 7.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

 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落实“五个统筹”:

  (1)统筹城乡发展

  (2)统筹区域发展

  (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和谐社会包括:

 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什么是科学问题?为什么说科学始于问题?科学问题产生的途径有哪些?

 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

 科学研究从已知出发探索未知,已有知识无法解释的事实或事件,是科学研究所要解决的。

 从科研程序上看,科研是从问题开始。发现和选择问题是科研的起点。

 提不出适当的问题,如伪问题、非科学问题、超越了当前科学发展背景的问题,则意味着研究很难成功。

 1 .寻找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并作出统一解释的要求

 2 .不同理论或假说之间的对立

 3 .已有理论与经验事实之间的矛盾

 4 .理论体系内部的逻辑矛盾

 5 .为满足理论的普适性和逻辑简单性的需求而出现的问题

 6 .为验证假说和新发现的事实而提出对它们进行检验的问题

 7. 社会需要与科技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

 9、相对观察而言,科学实验有哪些特征?

 科学实验是一种特殊的观察。它是在人为干预控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

 科学实验的功能

  (1)实验可以简化和纯化观察对象。科学实验通过严格的控制,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和外界的干扰,使人们得到在自然条件下遇不到的现象和条件,从而使我们能够通过实验认识在简单条件下不可能认识到的各种现象的特性和规律性。

  (2)通过人工控制和人为地创造备件,就有可能通过实验来加速或延缓自然现象的进程,使人们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到自然界中往往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千百万年才能完成的某些变化的全过程;或者通过延缓某一转瞬即逝的自然现象的发展进程或节律,而使人们能够对它们进行仔细的观察和研究。

  (3)实验具有可重复性。它可以通过条件控制使某一现象重复出现。

  (4)实验方法能够强化观察对象。寻找非常态下属性与特征,如超高温,超低温等。

  (5)实验可以模拟、复制某一自然现象,如模型等。

 10、怎样理解“观察渗透着理解”与“观察的客观性”的关系?

 不同观察者观察的结果是可重复、可检验的;

 渗透在观察中的理论,主要是指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理论,它反映着客观世界的规律。这与猜想和假说有区别。

 11、论科研选题的步骤与原则

 选题的步骤:

 (1)文献调研和实际考察;

 (2)提出选题;

 (3)初步论证;

 (4)评议和确定课题;

 (5)其中要不断反馈和修正

 科研选题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有一定和科学理论和事实为依据,在科学上可成立、可探索。所谓“守正出新”才是正道。

 (2)创新性原则:科学探索的本质在创新。

 (3)需要性原则:选题要满足学术或社会的需要。

 (4)可行性原则:具备解决问题的主客观条件。

 12、科学语言与自然语言比较有哪些特征?

 (1)词语的歧义性与单义性

 自然语言常出现一词多意或多词一意现象。

 (2)语法规则:规范与不规范

 自然语言往往不如科学语言规范,

 (3)结构形式:简捷与繁琐。

 科学可用符号和公式简化表述与解释过程。自然语言则繁复得多。

 (4)?解释能力

 科学语言具有统一性,可以跨越区域而无需翻译;自然语言则受区域限制,且有明显的抗译性。

  自然语言尽管有其缺陷,却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

 科学假说的特征是什么,在认识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解释性。解释性是科学假说、定律和理论的共同特征。科学假说的解释性是指,它不仅能解释个别事实,而且能对全部已知事实作出统一的解释。

 可检验性。科学假说中必需具有可检验蕴含,也就是说,或者假说可以被直接检验,或者由它演绎推导出的子命题能被经验所检验。反之,任何设想,如果不能接受某种经验的检验,或者说,不能被这种检验所否证(证伪),那就不是科学的假说,而是形而上学的假说了。

 简单性。科学假说是一种解释性陈述,但它不是一般的解释性陈述,而是

  1)试图对已知现象作出最简单的解释,如日心说;

 2)一个新假说总是试图(比旧假说或理论)解释更多的现象,如波粒二象性。

  1.?它是对以往探索的总结,又是新探索的开始

  2.?它为经验观察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方向。任何观察都受一定的假说和理论影响,否则在无数多的可观察物前,认识主体会无所适从。

    3.可以激发科学争论。不同假说间发生冲突时,(如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之争,水成论与火成论之争等),相互间的驳诘辨难能促使认识的扩展与深化。

 假说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它是对以往探索的总结,又是新探索的开始

 它为经验观察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方向。任何观察都受一定的假说和理论影响,否则在无数多的可观察物前,认识主体会无所适从。

 可以激发科学争论。不同假说间发生冲突时,(如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之争,水成论与火成论之争等),相互间的驳诘辨难能促使认识的扩展与深化。

 科学理论与科学假说有何异同?

 科学的假说、定律和理论有一种序位上的递升关系。瓦托夫斯基形象地说,假说是一种预感,一种猜测,一种思辨的而且尚未被确证的论断;它是玩弄多种可选择方法的儿童游戏,而不是严肃的工作。定律则是一种已经在科学共和国中取得了公民权的假说,而不再是玩耍或摆弄预感,它较为严肃,已经超出儿童的实验和想象,是繁忙的工作和谋生。理论是科学共和国的立法者、司法者和行政官;它通过成功的工作赢得了自己的地位,理论以老年人的反思和睿智,呈现出某种客观性。它是理论性的、抽象的并且是反思的。

 科学解释有哪几种类型?

 (1)因果解释。这种解释试图找出制约某种现象发生或某种经验规律存在的原因。

 (2)概率解释。试图解释现象遵循的统计规律。

 (3)结构解释。它在于阐明系统的结构,提示系统各成分之间的联系,用结构来解释系统的某些属性、行为或结果。

 (4)功能解释。把系统的某个因素(成分、器官)看作整个系统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通过阐明这个要素所实现的功能,帮助人们增加对系统总体的认识。

 (5)起源解释或发生学解释。它旨在提示一个系统何以转变为时间上较晚的另一个系统。

 16、试论定义的作用及下定义的方法

 定义的作用:

 (1)巩固认识成果,总结和概括以往的认识的成果。

 (2)有助于清晰思维,掌握知识

 (3)有检验概念是否明确的作用。

 下定义的方法

 (1)属加种差定义。这是最常用的定义方法。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的属

 属加种差法作出的定义可以多种多样的:

 一、性质定义。种差是被定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性质,如“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二、发生定义。种差是被定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产生或形成的情况,如“圆是由一动点在平面上以一定的距离绕一定点运动一周的轨迹。”。

 三、功能定义。如“气压计是用以测量大气压力的物理仪器。”

 四、关系定义。如“偶数就是能被2整除的数”,它的种差是偶数与2之间的一种关系。

 五、操作定义。“科学就是科学家从事的事情。”“奴隶就是被奴役的人。”

 六、描述定义。以上定义方法不适用于单独概念和哲学范畴。单独概念如“月球”,“爱因斯坦”,对象是一个单独的事物,没有同一个属内的其它对象可供比较。范畴所反映的是一个外延最大的类,找不到邻近的属,如存在。这类概念常用特征描述的方法来说明它。

 (2)语词定义。揭示语词所表达的意义的定义。

 一、说明的语词定义:用一个语词定义来说明这个语词的意义,如“哲学”,“原子”。

 二、规定的语词定义:如爱因斯坦的质能守恒式E=mc2,在公式中,各符号的意义规定如下:E表示能量,m表示质量,c表示光速。再如“所谓三讲,就是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演绎法和归纳法各有那优缺点?怎样理解归纳与演绎的关系?

 根据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是否有蕴涵关系,把推理分为必然性推理和或然性推理。

 前提与结论有蕴涵关系的推理,即前提真则结论必真的推理,叫做必然性推理,也就是演绎推理。

 演绎法无法保证前提的正确。

 归纳法,就是从个别知识的前提推出一般知识的结论的推理,或者说,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

 简述归纳五法

 仅适用于简单的、线性的、确定的因果关系,因而应用范围有限。

 (1)契合法

  有现象A、B、C时,现象S出现;

  有现象A、D、F时,现象S出现;

  有现象A、G、H时,现象S出现。

  则认为A与S有因果联系。

 注意:一、各场合有无其它的共同情况。不能忽略隐蔽着的共同情况。

 二、场合尽可能多。迷信、伪科学许多是产生于对少数偶然场合的出现作出的归纳。

 (2)差异法

 有现象D、F,不出现现象S

 有现象G、E、T,不出现现象S

 有现象B、D、E,发生现象S

 则认为B与现象S有因果关系。

 注意:一、有无其它差异情况。应严格控制试验组与对照组。

 二、唯一不同的原因是整个原因还是部分原因。防止多因一果现象。

 三、场合数要足够多。

 (3)契合差异并用法

 以上两种方法的同用。

 (4)共变法

 现象A只与条件a的变化发生关系,而其它条件均无变化,则A与a有因果关系。

 注意:一、共变的情况是否是唯一的。

 二、共变的范围。

 三、现象之间是单向的还是互动的。

 5.剩余法

 在现象A、D、F、H、K中,已知D、F、H、K与现象S无关,则A与现象S有因果关系。

 注意:剩余的必须是唯一的,而不是组合的。

 直觉思维的特点及其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

 直觉的特征:

 (1)直接性,(2)无推论,(3)不存在某种努力和困难,过程似乎是自己进行的,(4)坚信直觉结果是正确的;(5)这一过程的理智性使直觉有别于其它冲动行为,(6)直觉与解决新任务相联系,这使它有别于习惯和熟练;(7)快速性和或瞬间性。总起来看强调了三点:非逻辑性,理智性和对直觉认识的坚定信念。

 论述类比的特点及其在科学认识与发现中的作用。

 类比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类比是一种从特殊过渡到特殊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非推理方法。

 类比的特点:

  (1)类比是一种猜测性的非逻辑的方法。类比不是逻辑,因而不具有逻辑证明的力量。

 ? (2)类比推理的适用范围极广泛。

  (3)类比的结论受前提的制约程度较低。类比的前提大多是为结论提供线索,但并未严格地规定或限制它的指向。它往往能把人的认识从一个领域引伸进另一个新的领域,因而,与演绎法和归纳法相比,更富有创造性。它对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类比的结构松散,是一种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因为其中的R关系是各种各样的,它可是简单的共存关系,现象间的因果关系,理论上的导出关系,数学上的函数关系,等等。

  (5)类比的结论是或然的。它比归纳推理更不确定,而其结果更是易谬的。

 1.它是科学发现的主要方法之一。科学上的许多重要理论,最初往往是通过类比受到启发的。

 2.类比可以作为阐明科学见解的辅助手段。但类比不是逻辑,不具有证明的力量,但在科学阐述和证明的过程中,往往起首某种辅助性的作用。

 3.类比具有启发思路提供线索的作用。在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借助于某种典范(范例)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科学如何才能发挥好非逻辑思维的作用。

 非逻辑方法包括形象思维方法、直觉思维和类比思维方法等。

 科学划界经历了哪些过程?

 所谓划界(Demarcation of Science),就是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作出区分。

 关于科学划界的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逻辑主义的绝对标准、历史主义的相对标准、消解科学划界、以多元标准重建划界问题。

 如何识别伪科学并结合实例剖析伪科学的社会危害。

 伪科学,就是不具备科学品质却自我标榜为科学的非科学。在操作层面上,伪科学的特征却十分明显,不难加以识别。

 一、伪科学研究的往往是脱离当前科学知识背景的伪问题

 科学研究的问题,是在分析现时代科学知识背景的前提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问题。它通常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否则便不能构成科学问题,只能是非科学问题或伪问题。

 伪科学“探讨”的往往是一些非科学问题或伪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科学早已给出答案现在已成为常识的表浅问题,如常规条件下水能不能变成油、新的永动机有没有可能等;有些是在当前科学背景下不可能给出答案的悬疑问题,如对某些奇特的自然现象的解释和对某些疑难杂症的治疗;还有些是科学根本就不可能涉及的信念问题,如因果报应、灵魂转世等。

 而且,伪科学总是言之凿凿地宣称已经找到了问题的正确答案。

 二、伪科学涉及的多是一些无法确定客观实在性的虚构事实

 科学研究中的基本要素是科学事实。科学事实应该是可复核、可重现的。伪科学所涉及的事实或事件,常常是不可复核、不可重现的“异常现象”或超自然现象,如耳朵听字、意念致动、远距离发功、常规条件下的物质转换、外星人到达地球等。迄今为止,根本无法确定这些现象的客观实在性,以其为研究对象,当然不是科学之所为了。

 更有甚者,伪科学还无中生有地虚构事实、编造证据,并且常常巧妙地利用主体经验的私人性来掩盖其虚假本质。

 科学研究的客体固然是经验事实,但它在认识论上却要满足一个基本前提即主体间性,这也,是人在认识上的类本质,或者说是人的共性。而伪科学强调的则是人的感性经验的差异性,强调的是某些主体的超常感知功能。因此,伪科学大多拥挤在与主体知觉相关的领域,研究对象自然也多是常人无法体验和感悟的超验现象。

 三、在方法上,伪科学或者排斥经验方法,或者将经验方法粗俗化

 科学特别是经验科学离不开观察和实验。近代科学的昌盛,就主要得益于实验方法的兴起和观察方法的精致化。

 伪科学通常研究超验现象,因而在方法上排拆观察与实验方法。伪科学理论或假说通常不具有可检验蕴含,既不能为观察和实验所证实,也难以被证伪。伪科学甚至公然放弃依赖观察和实验提供确实证据的根本途径,转而诉诸于人的信念,即“信则有,不信则无”。

 为了取信于众,伪科学有时也试图诉诸经验方法。不过,他们把经验方法简略为“眼见为实”的原则,即依靠人们在自然状态下视觉、听觉或其它感觉器官获得的观察事实来证实其理论。但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感官获得的感性认识往往是可错的;眼见未必为实。人们看见太阳在绕大地转,但事实并非如此;人们看见大地是扁平的,但实际上却是球状的。

 四、伪科学不遵守基本的科学规范

 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在科学活动中,由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共同体应当遵守基本的科学规范。其中有两条是无私利性和合理的怀疑精神。

 伪科学也是一种社会活动,也有其独特的社会特征。以上两条准则,伪科学都是不具备的。伪科学人士常常声称自己取得了某个重大发现或突破,但其成果却常常秘而不宣,生怕外人知道,个个神秘兮兮如同“斯芬克斯”。即使发表成果,也不发表在专业学术刊物上,而是发表在自行出版的书籍和自行创办的刊物上,或者通过网络和非专业的传媒来传播。

 合理的怀疑精神在伪科学那里更无立锥之地了。伪科学需要的只是沆瀣相投的吹捧和礼赞,绝对不会容忍怀疑和批评。对于他人的批评和怀疑,伪科学首先是规避、其次是狡辩、然后是谩骂、阻吓,甚至以暴力手段来禁阻异议。

 五、从事伪科学的人员多是一些不学无术的科学门外汉

 科学是一项复杂坚深的智力活动。科学家要想在所从事的领域取得一席之地,通常要经受严格系统的专业训练和长期的努力。

 在伪科学队伍中,尽管也不乏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专业人士,但更多的是那些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业余人士和不学无术、不务正业的社会闲杂人员。这些人根本不懂科学之堂奥,却到处滥用科学概念和术语。不夸张地说,他们就是一群道地的“知识流氓无产者”。

 六、伪科学的目的是征名逐利,谋取权位

 科学以认知为目的,科学家的最高奖赏和财富是得到同行承认。伪科学的目的则截然不同:一是征名逐利,一是谋取权位。

 名利之外,不少伪科学家都有一种极强的权能欲望,希图按照自己的理想改造社会,重建他们心目中的新秩序。然而,他们的社会理想与秩序,是在伪气功、特异功能、鬼神异怪统治下的“新秩序”,是一种与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背道而驰的反科学、反文明、反社会的蒙昧主义和原教旨主义,其真正目的就是要蒙骗民众、麻痹民众、进而控制部分民众,达到获取经济利益或者政治权力之目的。

 论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及其过程。

 社会建制就是社会体制,主要指社会组织制度,是指为满足某些基本社会需求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组织或社会结构。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和物质支撑。

 科学技术的建制化过程

 一、知识生产从“经验型”转向“实验型”

 二、知识生产从“专门化”到“职业化”

 专业化是体制化的前提.但专业化不等于职业化.

 科学组织有哪些形式?

 一、科学共同体

 二、无形学院

 三、学会

 四、科学学派

 23、论述科学研究学派的特征及其在科学中的作用。

 科学学派的一般特征:

 (1)成功的科学学派通常有一位有特殊威望的领导,他既有独创性的研究才能,还拥有对该机构中的成员黜陟臧否的职权;有能力在他的下属中策励精诚团结的集体精神和协作意识;在本地区的和全国性的机构里享有充分的权位和名望,以保证他的事业得到足够的财政支持和制度化的赞助。

 (2)学派还要有一个研究基地,这个基地通常是实验室或者类似的研究机构;学派应有潜在的人才来源,在某些成员离开后有畅通的后备人材补充渠道;学派应有一个集中有效的研究纲领和独特的研究方法;有出版门路或有自己的出版物,使学派成员早出成果。

 一百多年的科学实践证明,科学学派是科学探索过程中科学家实现创造性联合的一种有效形式,有着强大的科学创新与人才培养功能。科学学派中,学术领袖一般都处于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他们的研究课题多是意义重大的选题,学派成员则是在这种良好微观环境中锻造出来的品质优异的科学研究者,他们的工作同样立足于科学的前沿。

 24、简述默顿关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

 科学社会学家默顿为科学共同体归纳出了五种基本的社会规范,即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独创性和有条理的怀疑性。这五条构成了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

 (1)普遍性要求,种族、性别、年龄、宗教、民族、国家、阶级、个人品质或任何诸如此类的社会属性,对于任何科学家来说,都不应成为评价其研究成果的因素。

 (2)公有性要求,科学家公开科学成果,并且要求,一项新的科学成果公开之后,其创造者或开创者个人不得宣称占有这一新思想、新信息或新理论。

 (3)无私利性要求科学家为科学的目的从事科学研究,要求科学家们不把从事研究视为带来荣誉、地位、声望或金钱的敲门砖,谴责运用不正当手段在科学竞争中抬高自己或压倒对手。

 (4)独创性要求,科学家只有发现了前人未曾发现的东西,做出了别人未曾做出的贡献,才被认为对科学的发展具有实质意义。

 (5)有条理的怀疑性是提倡一种怀疑精神,它要求对于所有知识,无论其来源如何,在成为确证无误的知识之前,必须经过同样仔细的考察。当然,这里的怀疑性不是怀疑一切,不是胡乱猜疑,而必须借助经验的和逻辑的标准。

 试论科学研究的行为规范及其违反这些的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性。

 (1)诚实客观,杜绝欺骗

 诚实原则具体到科学研究中就是,科学家在研究过程的所有阶段,如研究基金的申请,数据资料的采集、记录、分析、解释,成果的公开、传播,成果的审核、评价等,都应实事求是、客观诚实。违背了这一原则,科学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追求真知和解决实践问题就无从谈起;违背这一原则,科学家之间就失去了彼此信任,合作与交流的基础就会受到破坏。如果科学中充斥着不诚实,科学就会失去广大公众的信赖,同时也就失去了外部社会的强大支持。

 (2)严谨认真,谨防失误

 严谨与诚实一样,也能促进科学的目标,因为疏忽导致的差错和彻头彻尾的撒谎有相同的效果,都会阻碍知识的进步,虽然不严谨与不诚实在道德评判中迥然有异。严谨对于促进合作、促进科学家之间的信任和高效率地使用科学资源也至为重要。粗枝大叶的研究会把本可避免的错误带入科学,对科学造成很大的损害;即使错误最终得以纠正,其成本也是很高的。

 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应当保持一种严谨的态度和作风,应当尽可能避免在研究中出差错,特别应避免在陈述研究结果时出现差错,而应当使实验中的差错、方法上的差错和人为性的差错降到最少。

 (3)坚持科学理性,避免自欺和偏见

 科学的目标是追求客观性的知识,是精确地、客观地、理性地描述和解释世界。科学只所以能被普遍地理解,是因为它是合乎理性的。从这一点上来说,科学探索是一种理性的活动,科研事业是一个理性的事业。

 在科学研究中,与科学理性与悖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偏见和自欺。

 科研中的偏见,往往会导致研究中的自欺。所谓自欺,就是科学家在结果的可靠性和重要性上自我欺骗,在科学观察中只看到他们想要看到的东西。对有利于自己假说的观察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对于不支持自己假说的观察,则是“睫在眼前常不见”。

 (4)坚持公开原则,遵守保密规定,维护知识产权

 科学是一项开放的事业,它要求科学家个人将自己的创新的知识公开发表,他的数据、方法、思想、技巧和工具能够与其他科学家共享,他的成果应当能够接受其他科学家的评价。公开就意味着出版,也意味着,科学家应当公开资金来源和重要利益关系,以避免利益冲突。

  公开性是科学知识进步的必要条件。这首先在于,公开性可以保证科学家高效率地使用资源,从而促进科学知识的发展。

 公开性还能保证科研成果得到合理的评价和社会承认,可以防止科学成为拒绝批评的私见和孤芳自赏的教条。

 科学研究中违背客观性原则的不诚实行为有哪些类型?如何防止?

 科研中的不诚实行为有如下几种:

 (1)捏造实事、编造数据

 捏造实事、编造数据是科学研究中经常出现且危害性较大的一类不端行为,它既可出现在科研数据数据的生成过程中,也可出现在数据的分析过程中。

 (2)篡改数据

 如果一个科学家按常规做了实验或试验,但没有如实记录结果,而是蓄意地对实验、试验或观察过程中获得的原始数据或实验结果加以修改,就属于篡改数据。篡改通常发生于记录数据的过程中。

 (3)修饰数据

 修饰数据是指科学家为了使自己的结果看起来比实际的更好或者更有利于支持自己的假说,而对原始数据加以删裁取舍,从而不能真实、客观地报告其数据或结果。

 根据当今的学术规范要求,科学家应当对不规则的数据加以分析,在排除极端离谱的数据时,则必须给出充分理由,作公开说明 。

 (4)滥用统计方法

 科学家在分析数据时也会出现不诚实,最常见的误用形式是夸大实验结果的重要性。

 为了正确应用统计学方法,就要求科学家应当拥有他们所选择职业的大量的知识、经验和准确的判断力,并能熟练把握统计技巧。

 (5)基金申请时作伪

 科学家和工程师在为数额不菲的科学计划游说时,往往会大事鼓吹该研究计划在科学上和经济上的重要性。而有意忽略科研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甚至会在申请收中编造或篡改前期成果,欺骗基金组织。

 (6)伪造学术履历

 还有个别学者,为了求职或者增加在学生中权威,增加指导学生的效果,而伪造自己的履历,使自己的过去平添许多光辉业绩。

 (7)其他

 科学家在出版他们的研究成果时,还会有其他各种各样的不诚实行为。

 (一)加强道德教育和诚信文化教育(二)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四)严惩科研不端行为

 如何处理科学成果的公开与保密的关系?

 公开和保密是一对矛盾。在一些情况下,科学家的保密是合理的,符合科学道德的:

 (1)首先,为尚在进展中的研究实施保密应该说无可厚非。然而,一旦科研工作完成了,就没有必要保密了,科研结果就应成为公示与众,特别是此项研究得到社会基金支持的情况下更当如此。

 (2)其次,在国家间共享科学信息的问题上,可能涉及到保密性。有时科学的目标与政治的目标并不重合,科学上的公开与国际间的合作就会受到制约,而且这种制约会越出军事信息范围,使其他方面科学信息的交流也受到限制。

 (3)还有几种情况,保密也属正当。为了保证同行评议的公正与客观,有时采用“盲评”或匿名评审,即不公开评议人或作者的名字及所属机构。当科学家只与一部分人共享思想,如只与某一特定领域的一小群专家共享思想,也没有什么不妥当,因为并非所有科学理论都需要在传媒上向大众报导。

 (4)科学数据也存在着公开与保密的矛盾。在一些条件下,限制享用数据并不损害公开性。例如,科学家可能会认为非专家会不小心弄坏数据,竞争对手可能会窃取数据,其他科学家或非专业人士会曲解数据,等等。

 数据分享有时也会因为政治的或其他原因而遭到拒绝。

 但是无论如何,保密都应当是特例,而非科研的一般准则。这些特殊的情形可以按特例来处理,但不能动摇科学公开性的原则。

 试述科研中严谨认真的重要性以及对待失误的态度。

 严谨对于促进合作、促进科学家之间的信任和高效率地使用科学资源也至为重要。粗枝大叶的研究会把本可避免的错误带入科学,对科学造成很大的损害;即使错误最终得以纠正,其成本也是很高的。

 (1)从一般性的常识上我们知道,科学研究最终要取得同行证实和接受,也就是说科学家的重复性实验或验证终将疏忽造成的错误排除掉,但实际上,重复性的验证总是有选择的。重复每一项研究的全部观察过程和理论结构,将会造成时间上的巨大浪费,因而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因此当一个研究人员依赖其他人的工作时,通常持有一个前提性的假定,即假定这项工作确实可靠。如果某个研究中充斥着差错,其他信赖这项研究的科学家经年累月的努力就会付诸东流。如果他们因为信任了别人的工作而受到“惩罚”,他们以后就不再会做出这种假定,科学家相互信任的基座就会倒塌。

 (2)疏忽导致的差错还会造成破坏性的社会后果。差错在医学、工程和应用研究中可能造成巨大伤害。药物剂量的误算可能会造成人员的死亡,桥梁或建筑设计上的纰谬可能造成千百人的死亡,防洪大坝的设计失误造成的损失则可能难以估算。

 因此,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应当保持一种严谨的态度和作风,应当尽可能避免在研究中出差错,特别应避免在陈述研究结果时出现差错,而应当使实验中的差错、方法上的差错和人为性的差错降到最少。

 对待失误的正确态度是印行勘误表,对已发表的有错误的作品予以补正,或者收回已经发行的出版物,并为此公开致歉。大多数科学刊物都定期发表勘误表,校正以前发表论文中错误。如果发现尚未发表的科研成果中出现失误,应保证让准备使用未发表研究成果的每一位同事知晓这些失误,并立即纠正已经提交给出版部门的稿件。

 对科研中的失误作鉴定时,采用的标准必须因学科而异。不同学科对可靠度、客观性和准确性的要求也迥然有别。

 由于大多数科学在他们的科学生涯中都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出现过失误,因而对于偶尔出现失误并且愿意改正的科学家往往持宽容的态度。然而,严重的过失则要给予较严厉的处理。特别是对于不正视错误、不承认错误、不改正错误的科学家,则要以玩忽职守予以惩处。

 如何保证科学奖励的公平公正。

 对于科学家而言,最普遍的奖励形式是得到同行承认和尊重,或者说得到名誉,因而,公平地分配名誉能够激发科学家的科研热情、合作精神和彼此的信任,确保科学家公平竞争科学奖励,从而促进科学知识的增长和科学目标的实现。

 引证和署名应注意哪些问题?

 如果在自己的论文、著作、课题申请、研究报告等工作的实质部分,如果引用了他人有创意的思想、观点、方法,或资料、数据、语句、概念等,一定要获得原作者的准许或以适当、规范的形式予以注明。而且,引证的目的应限于介绍、评论或说明某一问题,而不能构成自己作品的主要部分或核心内容。

  署名权还有一个要求,就是作者能保证作品的合法性并对其内容承担责任。署名权是给予科学家的名誉,但名誉的另一面还有责任。一个科学论文的作者在享受名誉的同时,还应准备为其内容承担责任。

 试评价科学奖励系统的“马太效应”。

 知名科学家会得到比他们的贡献更多的声名和承认;不知名的科学家得到的承认则会比他们的实际贡献少。承认与尊敬的偏斜总是有利于著名科学家,而不利于在不知名科学家。随着科学竞争的加剧,这种“扶强抑弱”的偏斜现象在科学界愈来愈普遍,愈来愈突出。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将这种冠以“马太效应”之名。

 一方面,马太效应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注重已有的成就,会促使科学家不断累积自己的学术信誉。同时,它也有利于学术资源的趋于优化,减少学术信誉和学术资源分配中的风险。

 马太效应的弊端之一是,不利于科学新人的成长。

 马太效应的弊端之二是,它所强调的优势积累会扭曲科学信誉的分配系统和学术评价系统。

 当然,应当认识到,马太效应在人类的社会心理上有坚实的基础,大牌明星即使只演一个小角色,他在演员名单上也总是显赫地排在最前面。因而我们一时无法彻底克服它。但是,科学家至少可以、也应该做到不随声附和,或者通过强调与名誉相应的责任,以此来消解马太效应的负面。科学界应当努力以科学贡献来分配科学名誉和科学回报,远离党同罚异、精英唯上、权威至尊的轨道,以保证科学评价系统和信誉分配系统良好运转。

 试述同行评议的功能以及在科学评价中的作用。

 所谓同行评议,就是由从事该领域或接近该领域的专家来评定一项工作的学术水平或价值。同行评议还是学术界的清道夫,可以使科学共同体匡正研究中的失误,清除各种形式的欺骗,防止和发现自欺行为和偏见,控制利益冲突,履行科学共同体的自我纠偏功能。

 同行评议还可防止研究成果在向社会实践转化时出现重大偏差。

 同行评议已成为科学界最常用的评估方法。科学家常常采用同行评议方法验证科研工作的正确性,证实研究成果的合理性,评定科学基金的发放,决定科学奖励的颁发、论文在期刊的发表,还有各种专业职称的评定、学位的授予等。

 附某年的考题

 1 论述历史上自然观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并举例论证

 2 论述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的异同

 3 论述科学研究的认识上不确定性,探索性和科学研究的合作性,竞争性之间的关系

 4 试述默顿的关于科学行为规划的论点,并结合自己对科学实践的认识谈

 1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并论述20世纪某一科学革命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的发展。(30分)

 2 如何理解科学方法论中“模型与原型”这一范畴?(20分)

 3 试述默顿关于科学家行为规范的观点,并结合当代科学实践,谈谈你的认识。(30分)

 4 科技体制可以划分为哪几种类型?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主要经历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

 内容是什么?(20分)

 1.什么是自然观?结合自然观历史演变谈谈你对科学与哲学之间关系的理解。(25分)

 2.什么是科学?试结合科学发展史谈谈你对科学理论发展模式的看法。(25分)

 3.试述默顿关于科学家行为规范的观点,并结合当代科学实践谈谈你的认识。(30分)

 4.通过本学期“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学习,您觉得那些内容对您的启发最大?具体谈谈您的认识。(20分)

 1. 从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试论科学发展与自然观变革的相互关系(30)

 2. 你认为科研选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并尽量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研究工作,

  谈一谈文献阅读对科研选题及研究工作的意义(20)

 3. 试从实践与理论关系的角度,分析思想实验和思想模型在科学认识中的地位

  和在科研中的作用(20)

 4. 试论默顿关于科学家(科学共同体)行为规范的观点,并结合当代科学实践,

  谈谈你的认识(30)

 .

 .

推荐访问:自然辩证法材料题 辩证法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