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技术质量管理制度

测 绘 技 术 质 量 管 理 制 度 XX地理信息科技公司 目 录 前 言 2 合同评审制度 3 测绘设计制度 4 测绘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制度 8 测绘两级检查制度 17 测绘成果交付过程管理制度 24 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27 员工培训上岗管理制度 32 质量奖惩制度 35 用户服务制度 37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39 附录一 技术总结编写指南 42 附录二 工程文本编写范例 47 附录三 测绘产品的检查内容与方式 65 前 言 为认真贯彻公司“准确高效,技术创新,持续改进,优质服务”的质量方针,严格执行国家和福建省的测绘技术规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及《福建省测绘资质单位技术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办法》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合同评审制度 为明确公司合同订立中的各级权限,规范公司合同协议订立行为,加强对合同协议使用的监督,防范和降低因合同协议的签订而给公司带来的风险,特制定本制度。

1. 目的 为准确理解业主要求,对每份测绘合同和定单、标书进行评审,确保合同有效履行和业主或客户要求。

2. 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有测绘合同评审。

3. 要求 公司总经办、总工办及业务经办人负责组织合同的评审。

各相关部门参与合同评审,并对合同中涉及到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负责。

4.评审内容 评审内容为:大地测量、水准测量、三角测量、测绘航空摄影、摄影测量与遥感外业、摄影测量与遥感内业、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及数据库建设、地理信息软件开发、控制测量、地形测量、规划测量、建筑工程测量、变形形变与精密测量、市政工程测量、水利工程测量、线路与桥隧测量、地下管线测量、矿山测量、地籍测绘、房产测绘、行政区域界线测绘、海域权属测绘、海岸地形测量、水深测量、水文观测、地形图、电子地图、真三维地图、其他专用地图等公司资质范围内的测绘业务。

5.程序 1) 业务经办人在接受合同前,应对合同进行评审。以确定有关合同已被清楚描述。

2) 必要时财务部应对履行合同会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情况作预测分析,是否有能力履行合同,对合同内容的异议得到解决。

3) 业务经办人接到业主的定单/合同后,应根据合同额的大小确定评审的人员,评审通过后由总经理在合同确认处签字确认。

4) 合同应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规定。

5) 业务经办人负责对“一般合同“进行评审;“特殊合同“的评审由总经办负责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评审,合同需经总经理批准。(数额应按企业实际情况确定) 6) 一般合同不需填写《合同评审表》,部门经理签字确认即视为评审;
特殊合同应填写《合同评审表》。

7) 合同评审通过后,由业务经办人将合同传递给生产部门,编制生产计划。

8) 合同生效后在执行过程中,发生业主需追加需求时,应进行重新评审,审批后由业务经办人及时将信息传递到有关职能部门。

9) 合同评审的各项记录由办公室负责管理并保存。

测绘设计制度 测绘任务的实施,应坚持先设计后生产。技术设计的形式可以是详尽的技术设计书,也可以是简要的项目管理表,根据任务的具体情况,对重大测绘项目编制技术设计书,一般常规项目编制项目管理表。公司已编制作业指导书,作为技术质量要求。

一、 目的 测绘技术设计的目的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保证测绘成果(或产品)符合技术标准和满足顾客要求,并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每个测绘项目作业前应进行技术设计。

二、 范围 适用于公司测绘项目设计全过程。

三、 职责 生产部门负责编制技术设计书或测绘任务书,公司质量主管负责人审批。

项目设计由承担项目的法人代表单位负责;
专业技术设计由具体承担相应测绘专业任务的法人单位负责。

四、 概述 技术设计文件是测绘生产的主要技术依据,也是影响测绘成果(或产品)能否满足顾客要求和技术标准的关键因素。为了确保技术设计文件满足规定要求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测绘技术的设计活动应按照策划、设计输入、设计输出、审评、验证(必要时)、审批的程序进行。

1. 技术设计书编写范围 1)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测绘项目;

2) 不按常规技术要求施测的测绘项目;

3) 本单位作为重要项目生产的项目;

4) 顾客要求编写技术设计书的项目。

2. 技术设计书基本内容 1) 项目的来源、目的;

2) 技术设计的依据;

3) 涉及外业测绘的项目,应描述测区的地理、交通、气候等概况;

4) 已有资料的分析、验证、评价和利用;

5) 本项目选定的技术路线和主要方法;

6) 项目生产的主要阶段和工序;

7) 按照生产顺序依次说明各生产阶段(或工序)应遵循的作业内容、作业方式(包括应用的仪器设备、计算机软件的名称)、作业要领与注意事项、生产过程各项技术指标、产品及其质量特性指标、主要的质量控制点和质量控制方式;

8) 保证质量的主要技术措施;

9) 需要交付的产品及成果资料,并详述产品的形式、技术和质量特性;

10) 附图、附表。

3. 工程文本的编写格式与要求 同类工程文本采用相同的结构和格式编排。每一文都由封面、次封面、签署页、目次、正文、附件(图表)、封底组成,按此次序排列。

1) 封面 封面内容一般包括:公司标、工程名称、项目编号、报告名称、公司名、出版时间等。项目编号、工程名称按总工办下达的<测绘任务合同书>确定。

2) 次封面与签署页 次封面内容一般包括: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相关责任人的签署等。

3) 目次 目次的编列应满足工程文本内容深度的要求。

通常情况下目次列章、条、附件及附图(附表),条以下不列入目次中。

4) 正文 正文应满足相应的基本内容和设计及顾客提供的质量要求,并严格遵循有关法规、规范和地方性规定。

5) 附录、附图(附表)
附录、附图(附表)一般附在正文之后,也可以根据相应的内容插入正文之中。正文中插入的附录、图(表)号一般应安排在有关条文附近,并与条文的内容相呼应,不再开列目次。

4. 工程文本的标识、幅面 1) 工程文本都应用封面进行标识。

2) 工程文本的幅面: 工程文本的幅面采用A4纸张,特殊情况也可采用A3纸张。

页眉包含:文件名称、文件编号。页脚包含:页号、总页数。页眉采用五号宋字。

5. 工程文本的字体与字号 正文标题采用黑体四号字。工程文本正文采用宋体,字号无特殊规定的为小四号。页码编号用宋体五号字,排在正页右下角,反页左下角的位置。行间距采用固定值20磅。具体如下:
1(章), 做为标题采用小三号粗黑体字、文章采用小四号宋体字;

1.1(条), 做为标题采用四号粗宋体、文章采用小四号宋体字;

1.1.1(段), 做为标题采用小四号粗宋体字、文章采用小四号宋体字;

⑴款, 小四号宋体字;

a)项, 小四号宋体字;

① 点, 小四号宋体字;

文章中要突出显示的内容采用小三号粗宋体。

6. 图表编号与表的接排 文本中如有图表,图表号以章为单位编排顺序:如第2章,其图号(表号):图2-1、表2-2……表示。

如果表的长度超过一页以上,应在每页重复表的编号,并应在编号后用适当的文字外加括号注明,举例如下:
——“表2-3-1(续)”,在表未完的各页。

——“表2-3-2(完)”,在表的末页。

续表均应排列表头。

7. 附录 第一个附录应另起一面书写。“附录”二字写在左起顶格位置。通常,每个附录另起一面书写,当有多个附录,而且较短时,可接排。

8. 引用文献 必要时可在提示的附录中列出参考文献目录。

9. 工程文本的管理按照《文件和记录管理程序》的有关规定执行。

10. 技术设计书的审批、变更和修改 1) 技术设计书的审批:按《测绘生产管理规定》中4.3.3的有关规定执行。

2) 技术设计书的变更:当生产人员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测绘实施,若发现该设计方案不可实施或实施有困难时,应及时以书面报告向总工办反馈。需要进行设计方案变更时,该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应填写<设计变更申请表>交至总工办。由总工办负责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审,总工/副总工审批。

11. 工程文本的范例(附录二) 测绘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制度 1. 目的 为使测绘生产过程在受控状态下进行,确保测绘产品满足顾客和规范、规程的要求。

2. 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测绘生产过程的策划、现场实施、产品验证、产品交付、资料的归档等要求,适用于本单位承担的所有测绘项目生产过程中的控制。

3. 职责 3.1分管副总职责 3.1.1生产副总负责统筹、审批全公司测绘生产的计划,做好协调工作,并监督生产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情况。

3.1.2经营副总负责统筹、审批全公司测绘业务的计划,并监督计划的实施。

3.2总工办职责 3.2.1负责测绘生产过程的组织、协调、控制。

3.2.2负责测绘生产过程中资源的配置,生产计划的审核。

3.2.3负责组织测绘项目的踏勘、设计书的编制和审核。

3.2.4协助生产部进行顾客要求的评审和合同签定。

3.2.5顾客财产的接收与适用性验证的归口管理。

3.2.6负责测绘成果资料归档管理。

3.2.7 负责基础测绘合同的组织评审和签订。

3.3 质检部职责 3.3.1负责测绘产品质量控制与生产过程质量动态监控。

3.3.2负责测绘产品质量的最终检查和等级评定。

3.3.3负责成果资料归档前进行最终确认。

3.3.4负责建立全公司职工质量档案。

3.4项目负责人职责 3.4.1对外负责与甲方的沟通联系。

3.4.2 负责落实项目的进度工期,协调项目的二级检查和甲方验收工作。

3.4.3对分管领导负责,归口总工办管理。

3.4.4负责汇总项目的资料,保证资料的完整。

4. 工作程序 4.1测绘项目的承接 4.1.1总经办负责承揽市场测绘业务,生产部接到任务后应填写<产品要求评审表>,填写<测绘项目基本信息表>,书面通知总工办进行任务生产安排。

4.2测绘过程的策划 4.2.1测量任务的下达 ⑴年初公司制订公司生产质量目标,并将质量目标分解以责任书的形式下达给各生产部门;

⑵ 总工办接到任务通知后,对测绘项目进行登记,统一编号填写<测绘项目登记表>;

⑶ 各测绘项目由总工办代表公司与承担单位签订<测绘项目任务合同书>;

⑷ <测绘项目任务合同书>中至少应明确以下内容:
a) 项目名称、承担单位、委托单位、工程地点、甲方联系人、联系电话;

b) 项目级别、生产规模、进度工期;

c) 生产内容及要求;

d) 项目经费:公司留项目总经费2%作为质量保证金;

e) 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设计员;

f) 技术质量目标。

4.2.2 生产部在接到<测绘项目任务合同书>后应根据合同书及《生产经营管理规定》确定:
⑴ 搜集相关资料;

⑵ 编制<测绘项目生产组织计划>,报总工办审核,生产副总审批。<测绘项目生产组织计划>应明确以下内容: a) 项目名称;

b) 工作量;

c) 项目负责人;

d) 测区驻地;

e) 投入人员、设备;

f) 生产进度工期安排;

g) 质量保证措施。

⑶ 一般测绘项目还应按《工程文本编写管理规定》编写技术设计书或作业要求。

4.2.3 资源配置 生产部应按审批的<测绘项目生产组织计划>要求进行人员及设备配置。

4.2.4 顾客财产的接收和确认 ⑴ 顾客提供的图件与资料包括生产所必须的航片、图纸、文件、数据或承载这些信息和软件的介质,以及顾客按本公司要求制作的点位标志等。项目负责人应指定专人接收顾客财产,并对接收的顾客财产加以标识,同时填写<顾客资料(财产)接收与验证清单>,按文件发放要求管理。

⑵在接受测量任务时,项目负责人或指定人员应对顾客财产的数量及图件编号和适用性进行确认,并按《文件和记录管理程序》进行领用和管理;

⑶项目负责人或指定人员在清点顾客财产的同时,如发现缺少必需件或资料不适用,应马上与顾客联系增补缺少的资料和更换不适用的资料,并将沟通的结果进行记录。对增补或更换的资料加以标识。另须对增补或更换的资料的适用性加以确认;

⑷ 顾客提供的财产在各环节的使用过程中如发生丢失或损坏,应及时向项目负责人报告,项目负责人应及时反馈顾客并查明原因及责任。

4.2.5 作业过程控制 项目负责人应协同质检部等相关部门,根据本任务要求及技术复杂程度、自然条件、工作环境以及作业人员的素质等具体情况,对产品或服务质量有重大影响的控制点进行重点控制。

质量控制点设置的一般原则是:
⑴ 测绘质量特性中属于关键质量特性的部位;

⑵ 技术上有特殊要求,对下道工序质量有重大影响的环节和部位;

⑶ 常见、多发的重点环节和部位;

⑷ 生产过程中非预期的对产品或服务质量存在影响的过程或条件出现的环节和部位。

4.3 质量控制 4.3.1 已有资料的收集 项目负责人应组织对本公司已有或已知的成果资料的收集和分析,确保使用合格的成果资料。这些资料可能包括: ⑴ 本项目生产必要的坐标或高程系统的起算资料;

⑵ 调绘及相控资料、图历簿;

⑶ 需要时用于验证起算资料适用性的资料;

⑷ 本项目生产或设计需要直接使用或引用的图文资料,当图文资料为数字信息,且其将直接或间接用于本项目生产时,还应包括其数据格式、数据组织方式、乃至原生产软件的说明资料;

⑸ 其他需要的资料。

4.3.2 现场踏勘 涉及外业测绘或调查的项目通常需要进行现场踏勘。

⑴ 一般项目通常将现场踏勘施测合并进行;

⑵ 其余项目应依据测绘合同规定的面积、范围由技术设计人员组织实地踏勘,并根据实地踏查情况在技术设计书中加以描述。

4.3.3 技术设计 ⑴ 技术设计书、技术要求书的编写、审核、审批 a) 一般测绘项目的生产由生产单位编制该项目的技术要求书,报总工办审批后执行;

b) 其余项目在接到任务后,总工办应根据合同要求,编写本项目技术设计书;

c) 技术设计执行《工程文本编写管理规定》;

d) 技术设计书编写完成,由总工办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会签,会签结果填写在<文件会签表>中;
必要时可进行会议评审,评审过程、结论等应进行记录。

e) 技术设计书由总工办审核,总工审批后执行,必要时由第三方审批;

f)测绘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执行《测绘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管理规定》。

⑵ 技术设计书、技术要求书的发放 技术设计书、技术要求书经审批后发至分管副总、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质检员、作业组长(作业员)、质检部、总工办等相关部门,必要时可发放给项目委托单位。

⑶技术设计书、技术要求书的更改 技术设计书、技术要求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新的情况和问题时,应进行修改和调整,修改后技术设计书、技术要求书应重新审核、审批后才能实施。

4.3.4 已有资料的验证 已有资料的验证,应根据现行技术标准,由资料使用部门进行。对原有材料中的名词术语、计量单位应按现行标准的要求作相应的变换;
若计算公式、判别标准有变化时,则按当时的原始数据,采用现行规定公式和标准进行重新计算和判别,并作出相应的分析意见和结论。

原有资料验证一般按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⑴ 来源于国家权威部门或专业部门的成果资料,来源于本公司各有关工程并已验证过的控制点成果资料,只作坐标系统、高程系统的适用性验证,以及现场点位是否保存完好、通视条件、外部环境的适用性验证;

⑵ 凡收集的未经验证的本公司资料和由顾客提供的坐标、高程起算资料仍需进行验证;

⑶ 由顾客提供非起算资料,需作适用性验证;

⑷ 来源于其他相关方的资料,应同时进行可靠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的验证。

⑸ 对已验证过的成果资料,应注明验证日期和验证人并注明是否可以利用的情况说明。

4.3.5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检查 生产之前,检查人员应组织对所配置的监视和测量装置及其他设备等进行清点和检查,检查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⑴ 所配置的设备是否齐全;

⑵ 设备性能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⑶ 所配仪器是否有授权单位检验合格的证据与标识;

⑷ 所配软件版本是否适用,是否有授权单位鉴定或经过本公司的检测并得到用于生产的许可;

⑸ 对技术设计书要求检测的项目进行检测。

4.3.6 组织实施方案的编制 对部分工期长、生产工序复杂的重大项目,项目负责人应在<测绘项目生产组织计划>的基础上编写项目组织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⑴ 项目组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与质量目标;

⑵ 资源配置表;

⑶ 阶段划分与生产进度表;

⑷ 制定项目有关规章制度。

4.3.7 培训 ⑴ 新上岗人员的培训 新上岗人员在上岗之前应进行必要的工作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教育并作好记录,使之掌握基本工作技能要求和必须的安全生产常识。新上岗人员是指新接收的大中专毕业生,新聘用的测工、数字化员、电脑操作员,没有本岗位工作经验的人员。

⑵技术设计书、技术要求书的交底培训 技术设计书、技术要求书完成后,应在相关人员范围内进行交底培训,培训情况应进行记录。

⑶组织实施方案学习培训 重大项目应由项目负责人组织实施方案的学习培训并记录。

4.3.8 项目实施的过程控制 生产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
⑴ 生产流程是否按规定的程序执行;
及时检查技术设计书的执行情况;

⑵ 操作方法、各项技术指标和限差应符合技术设计书和现行技术规范、规程、标准的规定;

⑶ 仪器、设备、软件应始终处于良好状态,确保测量数据真实、准确、可靠;

⑷ 测绘人员应长期树立质量第一、顾客至上的理想,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⑸ 杜绝随意修改或伪造原始数据等违规行为;

⑹ 认真执行现行的监督和测量的技术规范与操作规程,发现问题,应立即进行调查分析、处理,并按《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办法》进行纠正,确保测量成果的真实、准确、可靠;

⑺ 严格中间检查,自检与互检到位,使测量数据和成果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⑻ 文件和资料管理有序,尤其是加强数字文档、数字成果资料的管理,使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⑼ 严格执行两级检查制度。

4.3.9 数据的采集、记录与控制 对测绘生产过程(包括外业和内业生产过程)中所采集的有关数据和资料,应及时予以记录,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控制:
⑴ 在作业中如发现记录数据出现异常,观测误差超出限差范围时,应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有效可行的方法进行补救;

⑵ 分析误差出现的原因,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办法, 填写<作业过程记录表>;

⑶ 作业过程中原始记录应使用统一规定的专用表格或专用记录本(薄)或电子记录软件进行记录;
数据采集应真实、准确、完整,记录的文字要工整、规范、清楚,记录人员应在现场将观测数据计算完并自检确认无误,签名后转入下道工序,填写<图幅交接表>、<内部资料移交清单>或<测绘成果移交单>;

⑷ 对采集(观测)的原始数据要进行100%的检查并签名,确认无误后转入下道工序。如发现某环节限差值超限,应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和环节,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4.3.10 阶段评审 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应进行阶段评审。

⑴ 评审的时机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阶段转换时,或出现技术设计书中非预期的问题时,应进行阶段评审。

⑵ 阶段评审的内容 a) 检查技术设计书的执行情况;

b) 检查组织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

c) 复查或抽查原始资料、数据,核对选择的计算公式、计算方法是否得当;

d) 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重点评审,对技术设计书中不适合、不恰当的技术方案或措施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场实际情况;

e) 对未按规定的操作方法和出现不符合技术设计书要求的成果资料应立即提出整改措施,杜绝不合格品进入下一阶段。

⑶ 评审方法 阶段评审一般以会议形式进行,一般由项目负责人主持,参加人员有项目组骨干人员、总工办代表、其他相关部门代表及顾客,并根据会议程序做好记录。评审结束后,由项目负责人根据评审结果填写<阶段评审记录表>,并对评审提出的问题及处理意见及时进行处理和纠正。

4.3.11 测绘产品的验证 ⑴ 测绘产品的验证通过对产品实施两级检查实现。一级检查是在作业组完成自查互查的基础上由部门质检员进行的检查,二级检查是在一级检查的基础上由质检部组织人员进行的最终检查,两级检查的组织实施以及不同产品的检查内容、检查方式和质量特性在本公司的《测绘产品质量检查实施规定》中进行了详细规定。

⑵ 两级检查中发现不合格品,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

⑶ 最终检查完成后,质检部负责编写检查报告,质检部负责人审定,总工/副总工审批。

⑷ 质检部根据质检员的检查结果对生产单位的测绘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填写<生产项目质量统计表>,建立质量信息档案,作为生产单位质量考核和年终结算的依据。

4.3.12 技术总结及工作报告的编写 一般项目、特殊项目、重要项目可不编写工作报告,但要编写技术总结;
重大测绘项目应编写技术总结和工作报告。

⑴ 产品提交质检部检查前,生产单位应编写技术总结。

⑵ 技术总结、工作报告编写的内容及要求按《工程文本编写管理规定》执行。

⑶ 技术总结由项目负责人汇总和审定,总工程师审核。

⑷ 工作报告由总工或副总工审定。

4.4 项目的验收 在顾客要求对产品进行验收时,由项目负责人组织人员参加顾客产品验收会,项目负责人就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性汇报,对顾客提出的有关产品的意见给予解答和处理。

4.5项目工期控制 4.5.1测绘生产实行项目负责制,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监控、协调、统筹安排,各小组负责本项目的具体生产。

4.5.2各生产单位要加强对测区生产全过程的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⑴生产单位针对每一个具体项目及时制订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措施,确保生产质量在受控状态下进行,对项目大,工期长,应将生产质量管理和监控设置在生产第一线,对零散的小测区应指定测区负责人。对测区作业人员进行测区登记制度,填写<作业员测区生产情况登记表>,以确保生产工期。

⑵每隔一个月向总工办相关负责人书面报送<测绘项目实际生产进度表>和<测绘生产统计月报表>,并接受总工办相关负责人的生产检查和监督;
公司将根据项目生产进度安排项目生产经费。任何单位未经公司同意不得将任务转包给外单位。

4.5.3遇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完成生产任务的,应提前15天以书面形式提出生产工期变更申请(总工期超过45天的项目),填写<测绘项目生产工期变更申请表>,报公司总工办。由总工办组织项目负责人、等相关人员召开评审会议,由分管领导审批。

4.5.4测绘项目生产工期以部门提供二级检查的时间为准,但二检及验收后的修改应按规定时间完成。

4.6项目的归档 在项目验收合格后,成果资料经质检部协助项目负责人确认后,交档案室归档,执行《测绘资料档案管理规定》和《数据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

4.7项目的结算 4.7.1各生产单位实行财务公开,项目的成本核算、经费的分配、岗位的设立、奖金的分配方案、单位的开支情况定期以各种形式向公司财务室说明。公司根据各生产单位的具体情况下达岗位职数,由生产单位自主对本单位的职工定岗。

4.7.2各作业单位生产经营中发生的一切收支往来应通过财务,各生产单位在公司财务的统一管理下实行报帐制度,严格按财务制度执行,自觉接受公司财务的监督和审计部门的审计。

4.8生产经费成本包括的内容 生产单位的工资、材料费、运输费、其他直接费、间接费用、期间费用。

4.9 产品交付与交付后活动的实施 4.9.1经检查验收合格的测绘产品由生产部按合同和顾客的要求进行交付。交付的同时应由顾客代表在<测绘成果移交单>的相应栏目签收。

4.9.2测绘产品的放行 测绘产品应按本程序实施全部的监视和测量以及经授权人批准后,才可放行和交付。在特殊情况下,当顾客对非合同约定提交的测绘中间成果提出放行要求时,由接到该需求的部门填写<紧急放行审批表>,经总工办审核,总工/副总工审定签名同意后,生产单位实施。对放行的测绘中间成果文件不加盖资料章,且在该成果上标识“紧急放行成果”。当项目已获得最终成果,应向顾客提供最终成果并将中间成果追回。当发现中间成果有问题时,应由项目负责人及时通知使用方予以追回。

4.9.3测绘产品交付后的服务应按合同或顾客要求,由生产部归口管理,项目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主要包括技术交底、现场交桩和监督。

4.9.4 测绘产品交付后发现的不合格品,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

测绘两级检查制度 1 目的 为了加强测绘产品质量管理,满足用户需求,提高单位产品质量。

2 范围 适用于全公司的所有测绘项目。

3 职责 3.1质检部负责组织检查工作,对产品进行评定。

3.2检查员负责对产品进行判定、标识、记录及处理结果的跟踪。

3.3总工程师分别对检查出现的不合格品作出处理决定。

3.4生产部门负责对检查意见修改,对出现的不合格品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4 一般规定 4.1检查依据:设计书、技术要求书及其规定必须执行的相关标准、规范及规定。

4.2各级检查均应有检查记录,检查员应在检查记录上签名负责。

4.3检查人员的管理 4.3.2由办公室负责组织全公司检查人员的培训,考核合格后,发予检验员证书。

4.3.3 检查人员须持证上岗,无检验员证书的人员未经总工批准不得参加检查活动。

4.3.4 检查人员应服从部门的工作安排,不得无故不参与检查活动。

4.3.5 检查人员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在检查工作中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力求客观准确地评价每一份产品。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不得故意缩小或夸大问题的严重性。

4.9.6 检查人员在从事检查工作时,应独立客观地进行质量评定工作,他人不得进行有碍检查结果客观公正的活动,特别是当检验人员发现不合格产品时,任何人不得强行要求检查人员把检查的结果变更为合格或合格以上。

5 测绘产品的检查内容与方式 (附录三)
一个项目的内容可能包含以下一个或几个测绘产品,应全部给予检查。

6 测绘产品质量评定 6.1术语 6.1.1 严重缺陷:单位产品的极重要质量特性不符合规定,或者单位产品的质量特性极严重不符合规定,以致不经返修或处理不能提供用户使用。

6.1.2 重缺陷:单位产品的重要特性不符合规定,或者单位产品的质量特性严重不符合规定,对用户使用有重大影响。

6.1.3 轻缺陷:单位产品的一般质量特性不符合规定,或者单位产品的质量特性不符合规定,对用户使用有轻微影响。

6.1.4 权(P):根据单位产品的复杂程度而定,取值范围为0.5~2.0之间。

6.2 质量评定的基本规定 6.2.1 质量实行优级品、良级品、合格品、不合格品评定制。首级控制成果按测区进行质量评定,地形测图、外业调绘、内业4D产品等以幅为单位进行质量评定。

6.2.2 缺陷扣分标准:
⑴重缺陷每个扣12分;

⑵轻缺陷每个扣1分;

⑶单位产品中出现1个严重缺陷不合格。

6.2.3 质量等级的划分标准 优级品 N=90~100分 良级品 N=75~89 分 合格品 N=60~74 分(60~62分应返补)
不合格品 N= 0~59 分 6.2.4当优级品占50%,良级品占30%,其余均为合格品时,本批成果评定为批优级品;

当良级品以上占60%,其余均为合格品时,本批成果评定为批良级品;

当不合格品占20%或者返补占40%时,本批成果评定为批不合格品;

其余情况为批合格品。

6.2.5 产品质量得分:N=100-(M1×12+ M 2×1)/P 整个项目得分:
§ ………………(1)
式中:M1为重缺陷个数, M 2为轻缺陷个数,P为本产品的权(0.5≤P≤2.0)。n为检查的测绘产品总数。

7 测绘产品质量检查的组织实施 7.1一检的组织实施 7.1.1在作业员自查自改完成后,由检查小组对测绘产品进行一检工作,检查小组应指定组长一名,组员若干名。

7.1.2 在一检工作开展前,应对整个测区的图幅根据难易程度进行定权工作。单位产品的权应在0.5~2.0之间,且所有图幅的单位产品的权相加应等于单位产品总的个数,即P1+P2+……Pn=n( n为单位产品总的个数)。若某个测区的某个项目未进行定权工作,则认为该项目所有单位产品的权都为1。

7.1.3 在定权完成后,检查人员应根据产品的种类按本规定的相关要求进行检查,填写<质量检查记录表>并对单位产品进行质量评定工作。检查的结果应及时返回作业员进行修改,检查人员跟踪确认修改情况。

7.1.4 对检查中发现的返补、返工成果,检查员应及时向公司领导汇报,并按《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办法》、《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公司领导应及时安排作业员工进行返补、返工,待作业员返补、返工结束后,检查人员应重新检查,重新进行质量评定工作,其质量评定等级不得高于“合格”。

7.1.5 一检完成后,检查人员应对每位作业员的作业成果进行质量统计,并按(1)式计算出每位作业员或每幅图的质量评定得分,确定其质量评定等级,作业员质量评定等级的结果应在公司一检检查报告中详细列出。

7.2二检的组织实施 7.2.1 接到公司二检书面申请后,在确认公司提交的资料完整后,公司质检部应及时组织检查人员组成检查组,并指定一名检查人员为组长,对该项目进行二检工作。

7.2.2 二检工作可不进行定权工作,应尽量采用一检时所定的单位产品的权。

7.2.3 采用抽样检查的测区,抽样时应尽量涉及每一位作业员的作业成果。

7.2.4 检查人员根据本规定的要求对产品进行检查并填写<质量检查记录表>,进行质量评定工作。检查结果应及时反馈公司。

7.2.5 检查人员在检查中发现不合格产品,应及时向组长汇报。若为抽样检查时,应采取二次抽样的方法,即再次抽取该作业员的作业成果进行检查。若第二次抽样检查后该作业员的作业成果为合格,则可判定该作业员的成果为合格,在第一次抽样检查时发现的不合格品按60分(返补)进行质量统计。若第二次抽样检查时仍发现不合格产品,则可判定该作业员成果质量不合格。

7.2.6 检查中确定为合格及合格以上等级的产品,对检查人员提出的检查意见,作业员也应彻底地进行修改。在检查中发现需返补产品,检查组长应及时向公司分管领导汇报,并按《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办法》执行;
在检查中发现返工产品,检查组长应及时向公司分管领导汇报,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

7.2.7 检查结束后,检查员应对每位作业员的成果进行质量统计,按6.2规定计算出每位作业员的质量评定得分,确定其质量评定等级,作业员质量评定等级的结果应在检查报告中详细列出。

8 编写检查报告 一检完成后,应编写一查报告;
二检完成后,应编写检查报告。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8.1封面:测区名称,作业单位,检查单位,报告编写日期,并应盖章确认。

8.2副封面:测区名称、面积、比例尺、报告撰写人,检查意见(检查组长签字、日期),项目负责人意见及签字、日期(一检),总工程师/副总意见及签字,日期(一检),质检部负责人意见及签字、日期(二检),总工程师/副总工意见及签字、日期(二检)。

8.3主要内容 ⑴测区概况;

⑵检查依据;

⑶检查人员及检查时间;

⑷检查方式;

⑸检查比例;

⑹各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

⑺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其处理意见和处理结果;

⑻质量统计:应以表格形式明确各种产品的质量检查结果,每位作业员的产品质量检查结果;

⑼检查结论。

8.4 检查报告的格式具体见《工程文本编写管理规定》的相关内容。

8.5 二检报告编写完成后,应由质检部分发到作业单位、总工办、总工,并发放两份纸质报告至档案室存档。

9质量管理程序 9.1年初公司制订公司生产质量目标,并将质量目标分解以责任书的形式下达给各生产部门,质检部根据质检员的检查结果对生产单位的测绘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填写<生产项目质量统计表>,建立生产单位和职工个人质量信息档案,作为生产单位质量考核和年终结算的依据,职工个人生产质量情况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是职工年度考核、转正、聘用、评先评优等的一个重要依据。

9.2在生产前,生产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相关的规范、图式、技术设计书、技术标准。

9.3总工办认真组织审核生产单位制订的生产组织计划,质检部根据测绘项目生产组织计划,安排检查。各生产单位在生产中发现因设计、客户要求、投入设备等原因而无法满足质量要求,应以书面形式及时上报总工办,总工办在收到报告5日内给予书面答复或派人现场指导。

9.4各级检查重点做好生产环节的质量管理,特别是抓好生产实施后的第一点、第一线、第一幅的质量管理,生产过程中技术问题与质量问题的处理严格按质量体系的程序执行。

9.5生产任务的实施,实行先设计后生产的原则,不允许边设计边生产,严禁没有设计进行生产。

9.6生产中使用的计算机程序和系统,应使用标准程序或用户指定的经有关部门鉴定的程序管理系统,软件不完善或其它特殊情况须改编程序,应报总工办,组织相关人员评审验证,并报总工审批。

9.7公司领导、总工办、质检部要深入生产第一线,实时了解生产动态,帮助作业单位解决生产存在一般的质量和技术问题,向上级质量管理部门反映产品上出现的质量重大问题。

9.8生产单位针对每一个具体项目及时制订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措施,确保生产质量在受控状态下进行,对项目大,工期长,应将生产质量管理和监控设置在生产第一线,对零散的小测区应指定测区负责人。

9.9生产单位对公司检查人员所提出的修改意见必须认真修改完善。公司检查人员负责对修改后的成果进行复查。

10 质量分析活动 10.1年度质量分析会 年度质量分析会每年召开一次。

10.1.1每年质检部应根据一年来的质量分析情况负责组织编写<质量分析报告>,报总工程师批准后,下发有关部门。

10.1.2年度质量分析会由质检部组织,总工或副总工主持,针对全员性的综合质量进行分析和总结。

10.1.3年度质量分析会的主要内容有:
⑴ 技术设计、成果质量以及质量管理方面的提高情况;

⑵ 质量目标实现的情况;

⑶ 质量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

⑷ 质量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及应吸取的教训;

⑸ 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具体内容按《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办法》执行。

10.2质量事故分析会 10.2.1当发生了产品质量事故、出现严重不合格时或顾客多次投诉时,应及时召开质量事故分析会、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执行《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办法》。

10.2.2质量事故分析会由总工组织,公司质量管理委员会、事故责任部门负责人和项目主任及相关人员参加。

10.2.3质量事故分析会应由责任部门负责人就质量事故发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陈述,对质量事故发生的原因作出剖析,对所采取措施及落实情况进行介绍,与会者应就下列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⑴ 质量事故发生的具体原因;

⑵ 质量事故的性质:即完全责任事故或非完全责任事故;

⑶ 责任的分析确定;

⑷ 评价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的有效性,以及提出必要的补充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⑸ 应从本次质量事故中吸取的经验教训。

10.2.4质量事故分析会应由质检部专人进行详细记录,并认真整理编写<质量事故分析报告>,经总工程师审查,公司长批准后作为质量事故责任处理的依据,并下发至有关责任部门以进一步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质量事故分析报告>的格式不限,但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⑴ 质量事故的基本情况;

⑵ 已采取的纠正措施的具体情况及有效性评价;

⑶ 质量事故的性质;

⑷ 责任的分析,根据质量事故性质、发生原因、生产过程控制要求进行分析确定有关部门和人员应承担的质量事故责任;

⑸ 质量事故发生造成的后果和影响情况;

⑹ 应该从本次质量事故中吸取的教训;

⑺ 对本次质量事故还应采取的补充纠正措施和防止类似情况发生的预防措施。

测绘成果交付过程管理制度 1 目的 为避免测绘产品成果在转移、备份过程中,造成测绘产品成果被损坏、丢失或误用;
对成果交付过程进行必要和有效控制,并对其采用适当的防护措施,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公司和客户规定的要求,并按客户规定的时间按期交付。

2 范围 适用于全公司的所有测绘项目。

3 职责 1) 生产部门对测绘最终成果进行交付。

2) 质检部负责测绘成果的最终检查,编制检查报告。

3) 档案室对测绘成果进行整理,归档保存。

4) 项目负责人承担的项目技术总结与工作报告的编写。

5) 总工办负责对技术总结进行审核,总工/副总工负责对工作报告的审核。

4 一般规定 4.1 测绘产品的验证 4.1.1测绘产品的验证通过对产品实施两级检查实现。一级检查是在作业组完成自查互查的基础上由生产质检员进行的检查,二级检查是在一级检查的基础上由质检部组织人员进行的最终检查,两级检查的组织实施以及不同产品的检查内容、检查方式和质量特性在本公司的《测绘产品质量检查实施规定》中进行了详细规定。

4.1.2两级检查中发现不合格品,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

4.1.3最终检查完成后,质检部负责编写检查报告,质检部负责人审定,总工/副总工审批。

4.1.4质检部根据质检员的检查结果对生产单位的测绘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填写<生产项目质量统计表>,建立质量信息档案,作为生产单位质量考核和年终结算的依据。

4.2技术总结及工作报告的编写 一般项目、特殊项目、重要项目可不编写工作报告,但要编写技术总结;
重大测绘项目应编写技术总结和工作报告。

⑴ 产品提交质检部检查前,生产单位应编写技术总结。

⑵ 技术总结由项目负责人汇总和审定,总工程师审核。

⑶ 工作报告由总工或副总工审定。

4.3项目的验收 在顾客要求对产品进行验收时,由项目负责人组织人员参加顾客产品验收会,项目负责人就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性汇报,对顾客提出的有关产品的意见给予解答和处理。

4.4项目的归档 在项目验收合格后,成果资料经质检部协助项目负责人确认后,交档案室归档,执行《测绘资料档案管理规定》和《数据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

4.5产品交付与交付后活动的实施 4.5.1经检查验收合格的测绘产品由生产部按合同和顾客的要求进行交付。交付的同时应由顾客代表在<测绘成果移交单>的相应栏目签收。

4.5.2测绘产品的放行 测绘产品应按本程序实施全部的监视和测量以及经授权人批准后,才可放行和交付。在特殊情况下,当顾客对非合同约定提交的测绘中间成果提出放行要求时,由接到该需求的部门填写<紧急放行审批表>,经总工办审核,总工/副总工审定签名同意后,生产单位实施。对放行的测绘中间成果文件不加盖资料章,且在该成果上标识“紧急放行成果”。当项目已获得最终成果,应向顾客提供最终成果并将中间成果追回。当发现中间成果有问题时,应由项目负责人及时通知使用方予以追回。

4.5.3测绘产品交付后的服务应按合同或顾客要求,由生产部归口管理,项目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主要包括技术交底、现场交桩和监督。

4.5.4 测绘产品交付后发现的不合格品,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

4.6技术总结、工作报告的编写范围 a. 一般项目只要编写简单的技术总结。

b. 基础测绘项目只要编写技术总结。

c. 重要项目和特殊项目可以只编写技术总结与工作报告中的一种,但工作报告应包含技术总结的内容。

d. 重大项目要编写技术总结和工作报告。

4.7技术总结基本内容 e. 测绘项目的基本情况 f. 已有资料的利用情况 g. 作业方法、质量和有关技术数据 h. 检查情况 i. 本项目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及处理方法 j. 经验、教训和建议 k. 附图、附表 4.8工作报告基本内容 l. 项目概括(包括项目来源、目的和意义、工作起止时间与完成情况等);

m. 工作组织实施过程(包括工作范围、项目实施单位情况、项目实施过程、项目组织管理等);

n. 作业过程及方法(包括原始资料基本情况、技术依据和方法、质量控制管理、技术结论等);

o. 主要成果质量;

p. 经验与体会;

q.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 技术总结编写指南(附录一) 6 工程文本的范例(附录二) 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1 目的 为了加强我公司的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保证我公司生产、科研和教育培训正常运行,有效发挥仪器设备使用效率,结合本公司的实际制订本规定。

2 范围 凡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非消耗品或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仪器设备等非办公用品均列入本规定的管理范围。办公设施的界定及管理见《办公设施管理制度》。

本规定中的仪器设备包含软件。

3 职责 3.1总工办负责仪器设备年度采购的计划编制和组织实施。办公会议批准。

3.2总工办负责仪器设备的出入库管理。

3.3相关使用部门负责仪器设备的验证。

3.4仪器设备室办负责仪器设备的检验、校正的监督管理。

3.5相关使用部门负责生产过程中仪器设备的运输、检验、校正及保养,负责软件的正确使用及做好相应的保密,防病毒等工作。

3.6仪器设备室负责仪器的维修和报废管理工作。

3.7仪器设备室负责仪器设备报废、事故的技术鉴定,办理相关的送审和具体处理工作。

4 工作程序 4.1仪器设备的采购 4.1.1总工办根据中长期规划和年度生产、教育培训、科研的实际需要,编制我公司年度仪器设备的购置计划,编制采购计划表,报总经理审核。

4.1.2采购计划审批后由总工办组织采购计划的实施。

4.1.3各部门根据生产实际情况,需要临时采购仪器设备时,填写<仪器设备购置更新申请计划表>。由总工办审核,经分管副总经理和总经理审批后,由总工办组织实施。

4.1.4我公司自行设计开发的软件,在使用前应报总工办确认其使用的有效性、标准性。

4.2仪器设备入库 4.2.1仪器设备到货后,总工办应及时组织验收、安装、调试、测试,发现问题要及时向有关单位交渉处理。随同仪器设备来的原始资料和仪器每次检测的原始资料均由公司总工办统一保存,并填写<采购仪器设备验证表>,验收内容包括:
⑴仪器设备名称、型号规格、技术参数、数量、厂家是否与采购合同上一致;

⑵合格证、说明书、保修卡与随机文件是否齐全;

⑶仪器设备的调试;

⑷仪器设备外观是否完好无损。

4.2.2验收合格后,仪器管理员办理入库手续,填写<材料入库验收单>共三联,一联存根,二联仓库存根,三联会计记帐交财务。

4.2.3验收不合格的仪器设备,由总工办协同采购人员负责更换或退货等相关事宜。

4.2.4总工办应合理配置设备,负责公司属仪器设备的生产调度,建立每台设备的管理卡片。

4.2.5项目完成后所有贵重仪器设备均需上交公司仪器设备室。

4.2.6所有待报废仪器设备、需由公司外送维修仪器设备及生产部门长期闲置不用的仪器设备均需由公司仪器管理员清点核实无误后入库,并填写<材料入库验收单>,把其中二联仓库存根交给上交仪器设备的部门。

4.2.7待报废仪器、仪器设备上交时应附有<报废申请单>,送修仪器、仪器设备上交时应附有<维修申请单>。

4.2.8设备管理应做到帐物相符、帐卡相符、帐帐相符,自觉接受财务部门的监督,并每年和财务部门一起清查、核对帐物一次。

4.3仪器设备出库 4.3.1总工办根据生产需要安排仪器设备,各生产部门必须由公司仪器管理员到公司仪器设备室领取。

4.3.2生产部门所需的仪器设备,由生产部门填写<仪器设备申领表>,经总工办主任批准后,由公司仪器设备管理员到仪器设备室领取。

4.3.3公司仪器设备管理员在仪器设备发放时,必须填写<领料单>共四联,一联存根、二联仓库存根、三联会计记帐,四联领料单位存根交领料人。<领料单>必须由领料人、制表人(公司仪器管理员)签名。

4.4仪器设备保管 4.4.1存放于公司仪器设备室的仪器设备由公司仪器设备管理员负责保养,存放于生产部门仓库的仪器设备由生产部门管理员负责保养,使用过程中的仪器设备由使用人员负责保养。

4.4.2仪器设备存放于仓库中应按待报废仪器设备、送修仪器设备、长期闲置仪器设备、可使用仪器设备加以标识并分开存放在不同区域,以便识别,并经常保养如上油、除尘、防潮、通风等。

4.4.3电子产品存放时,必须按要求定期给电池充电等。

4.4.4仪器设备搬运、运输应按说明书要求做到小心轻放,防震、防湿。

4.4.5使用加密狗的软件,加密狗使用完应上交公司仪器设备室。

4.4.6当软件升级后,不同版本的软件应注明版本号,并同时保存,由供应商负责升级后供应商收回原版本除外。

4.5仪器设备的检定和校准 4.5.1仪器设备管理员每年十二月编制下年度<计量检定计划>,经总工审核,总经理批准后分发到各使用部门并监督执行情况,各部门根据计划执行检定。

4.5.2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应按设计书、规范要求进行校准,并予以记录,检验和校正由使用者执行。

4.5.3有周期性检定要求、需外送检定的仪器设备,如全站仪、测距仪等,由使用部门负责到有检验资格的单位进行检定,检定结果记录保存于使用部门,并复制一份送公司仪器设备室备案;
当仪器上交时原件随同上交。

4.5.4使用部门应对周期性检定要求的仪器设备进行识别(贴标签识别),以防止检定过期。

4.5.5检验中发现指标不符合要求须校正的,对于简单的较正,如指标差、光学对中器等,由作业组长按规范要求进行校正,电子仪器、结构复杂仪器设备校正由专业人员执行。

4.5.6计算软件的校准,在第一次使用前进行检验,方法可输入已知成果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和原成果在有效位数上相同时为合格,不相同为不合格,不合格时由总工办协同采购人员与供方协商解决,并在<材料入库验收单>上记录处理结果。

4.5.7仪器设备管理员对仪器设备进行编号,建立<仪器设备履历表>,记录其编号、名称、规格型号、精度等级、配件、生产厂家、检定周期、检定日期等,并填写<仪器设备一览表>。

4.5.8发现检测仪器偏离校准状态时,应确定需重新检测的范围并重新检测,作业人员对仪器重新校正或对故障进行分析,采取相应措施。

4.6仪器设备的维修 4.6.1仪器设备的维修一般由生产部门负责送修。贵重仪器设备的维修,送到供应商或厂家进行维修,一般的仪器设备可送到有资质单位维修。

4.6.2保修期内的仪器设备由公司负责送到供应商处进行保修或调换,但属生产单位使用与维护不当损坏的,由生产单位负责送修。

4.7仪器、仪器设备的报废 4.7.1经确认不能使用的仪器设备,由公司仪器管理员填写<报废申请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报表>,总经理批准,按相关规定处置。

4.7.2报废申请由公司总工办每年申报一次。

4.8仪器设备事故 4.8.1设备及其附件因非正常磨损或人为使用不当而造成设备效能降低或损失及丢失,均视为设备事故。

4.8.2设备的使用和保养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和操作规程进行。各类仪器的操作使用者,应依据规范规定的检校项目及技术要求进行必要的检校。

4.8.3总工办负责办理仪器设备的出入库手续,对使用后交回的仪器要严格检查,如发现仪器有损坏现象,应迅速查明损坏情况、原因及经过,并填写<仪器设备事故报告书>,交有关领导审阅处理。

4.8.4对待设备事故坚持不查清事故原因不放过、不吸取教训不放过、不落实预防措施不放过的原则,以杜绝设备事故的再发生。

4.8.5直接经济损失二千元以内的为一般事故;
直接经济损失二千元至一万元以内的为较大事故;
直接经济损失一万元以上的为重大事故。

4.9贵重仪器的管理 4.9.1贵重仪器设备指本公司内所有的GPS接收机、全站仪等,见<仪器设备一览表>中是否贵重一栏。

4.9.2贵重仪器设备的采购及出入库管理执行本制度的4.1、4.2、4.3各条款。

4.9.3贵重仪器设备的使用人员须经过有效的培训,掌握操作技能。设备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上规定的使用环境内使用,如气温的规定,不能让太阳直射等规定。在搬运中路线大于1KM的或路况不好的(如上下山、过河、水田等)均需装箱。贵重仪器设备使用中应有专人管理,架设测站后,不得离开测站。

4.9.4贵重仪器设备故障处理 ⑴使用中发生故障时,如异常发热等,应及时关闭电源,并按本制度4.6条款程序维修。

⑵因使用不当造成的故障或损坏,生产部门应在二十四小时内以书面的形式向仪器设备主管部门报告,确因野外、道路遥远无法及时报告的应在8小时内以电话的形式报告,并在三天内书面报告。

员工培训上岗管理制度 1 目的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不断提高职工素质,对所有从事对产品质量有影响的工作人员实施有计划的培训。

2 范围 本规定对人员培训的需求、年度培训计划、编制实施、人员资格审查等作出了规定。适用于全公司与产品质量有关的人员的教育培训活动。

3 职责 总经理根据本公司实际情况及国内外相关领域专业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分专业、分层次、系统地提出未来5年内本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主要方向,策划本公司中长期人才培养。

3.1 公司各部门根据本部门岗位任职的要求和工作需要,负责提出相应的员工教育培训计划,报公司办公室备案并组织实施。

3.2 公司各部门根据本部门岗位任职的要求和工作需要,负责提出相应的员工教育培训计划,报公司办公室并配合办公室组织实施。

3.3 员工教育培训按照“统一管理、分工负责、通力协作”的原则组织实施。

公司办公室负责归口管理全公司的教育培训工作,其职责是:
⑴于每年12月编制公司第二年年度培训计划;

⑵负责全公司管理类培训需求的提出与实施;

⑶组织实施年度培训计划,管理培训工作,保管公司级培训记录;

⑷汇总公司年度培训计划的相关培训记录。

3.4每年11月,各部门在统筹考虑部门第二年工作计划的基础上,编制<年度员工教育培训计划>,于11月中旬提交至办公室。

4 工作程序 4.1员工教育培训的分类 员工教育培训包括入公司培训、岗位培训、适应性培训、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等。

4.2员工教育培训的内容 4.2.1入公司培训 ⑴新进入单位的员工要首先接受入公司培训,了解单位基本情况、单位文化,学习有关规章制度、管理类必备知识等。培训形式一般为集中培训,由公司办公室负责组织。

⑵新员工培训期内由办公室统一管理,及时通知各部门新进员工的情况,组织新员工的技能培训。

⑶办公室根据新员工的情况,结合生产需要或部门申请,安排新员工到相关部门实习,实习期间由部门进行相关培训。

⑷实习期间,办公室可根据项目生产需要安排新员工到不同的部门实习,注重内外业的结合;
见习期结束后根据新员工的实习情况分配至相关部门。

4.2.2岗位培训 员工凡未达到岗位规范要求的任职条件,以及拟任用、晋升、转岗者,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参加相应的岗位培训,掌握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各部门应注重员工综合素质的培训,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

4.2.3适应性培训 员工每年要参加工作所需的适应性培训,学习有关政治理论、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市场经济理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和信息化技术等知识。

4.2.4继续教育 员工要积极参加公司组织或联系的有关教育培训机构举办的专题讲座、研修班等继续教育培训项目,跟踪本专业发展趋势,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根据需要积极参加局机关人事处组织的相关培训。

4.2.5学历教育 单位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类学历教育。参加学历教育前应及时履行相关审批手续,毕业(结业)后应及时报公司办公室备案。

4.3员工教育培训计划 4.3.1每年11月,各部门在统筹考虑部门第二年工作计划的基础上,编制<年度员工教育培训计划>,于11月中旬提交至办公室。

4.3.2公司办公室根据各部门的培训计划及公司的工作计划制定年度教育培训计划,报总经理审批。经批准的培训项目,列入<年度员工教育培训计划>。根据培训内容、对象的不同,在计划中分别列明公司负责组织的培训项目,部门负责的培训项目。

4.3.3办公室将<年度员工教育培训计划>发放至各部门。

4.3.4对没有列入单位年度教育培训计划,但因上级要求或单位急需举办的培训项目,由需求部门填写<培训需求申请表>,在预备开办前一周送办公室。办公室与有关部门审定,报公司领导审批同意后,方可开办。

4.4教育培训的实施 4.4.1列入公司年度教育培训计划的培训项目,其开办时间,原则上按预定的时间进行。公司组织的培训,由公司办公室会同需求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由实施部门填写<培训记录表>,报办公室保存归档。

4.4.2各部门的培训需公司给予相关支持的,应在培训前填写<培训需求申请表>,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4.4.3各部门未按年度员工教育培训计划落实的项目,应向办公室提交书面报告,说明原因。

4.4.4对于未按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培训实施部门应根据培训的内容与要求掌握的程度等具体情况,对其提出相应的纠正与预防措施。

4.4.5对需到公司外学习、培训、学术交流人员由所在部门提出申请,经办公室审核,并报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4.4.6员工参加培训结束后,将学习成绩、结业证书等送办公室审验通过后,可在公司教育培训经费中报销相应的培训费;
成绩不合格或未取得结业证书的,培训费由个人支付。其中以取得资格证或考试合格证为目的的考前辅导,其费用须在取得相应证书,并经办公室审验通过后,可在公司教育培训经费中报销一次。

4.4.7员工参加公司外学习、培训、学术交流之后,应汇报其培训的内容与情况。

4.4.8员工要求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历教育的,由本人提出申请,由所在部门、办公室依次审核提出意见,拟同意者报总经理审批,被批准后方可报考。

质量奖惩制度 1 目的 为了维护正常的生产和工作秩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全员组织和纪律性,确保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2 范围 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

3 职责 1) 公司全体员工必须遵纪守法,努力学习和掌握业务技能,团结协作,完成各项任务。

2) 实行质量奖征制度,是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体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原则 3) 根据考核的结果,坚持奖罚兑现 4) 由办公室负责组织考核,报告考核结果,总经理批准。

4 工作程序 4.1 奖励 a) 按时或提前完成项目任务,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经济目标(指标),按年度经济责任制的有关规定计奖。

b) 经评定获分创优工程的,一次性奖2000元;
获创良工程的,一次性奖500元。

c) 提出合理化建议或提供信息情报,新技术应用,改革创新等,并在定期内有显著经济效益、产品质量改进,均视效益情况给予奖励。

d) 获得顾客好评,为公司形象增辉,视情给予奖励。

e) 一贯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勤业敬业出全勤,出色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的,增发公司一个月的平均奖金。

f) 其他对单位或社会有重大贡献的,给予一次性奖励。

4.2 惩罚 a) 未能及时完成项目任务或年度经济目标(指标),按年度经济责任制有关规定扣奖或经济处罚。

b) 因人为因素引起工作偏差,造成公司经济赔偿损失的,直接责任人承担赔偿总额的10%-30%处罚。无正当理由使工程明显推迟完成,按工程报酬的5%-10%处罚。

c) 玩忽职守,违章作业,违章指挥造成重大质量事故,使国家和人民财产遭受损失的,视情节轻重和损失程度,分别给予警告、降级、撤职,直到开除处分,并予经济罚款。

d) 无正当理由不服从分配和指挥或借故无理取闹,影响生产、工作的,初者批评教育,重者予以经济罚款并行政处分。

6.4 考核 a) 每个月进行定期考核,年终汇总考核。

b) 考核结果公示一周,由办公室收集反馈意见。

c) 重大奖罚经公司办公会议讨论决定,即时实施奖罚。

d) 考核结果经总经理批准后兑现。

6.5 公司员工均有权进行监督。

用户服务制度 1目的 获取和利用顾客满意信息,以评价质量体系业绩。

2适用范围 适用于与顾客沟通及对顾客满意度的监视和测量。

3职责 3.1办公室负责顾客满意度测量的管理、评价工作及处理顾客的投诉。

3.2相关部门配合执行。

4程序 4.1获取信息 4.1.1顾客满意程度有关的信息的主要来源:网络调查、电话回访、电话投诉、信件投诉、行风评议等。

4.1.2 通过与顾客进行沟通获取以下有关的信息。

⑴产品质量;

⑵服务质量;

⑶交货期;

⑷价格;

⑸改进建议或意见。

4.2与顾客沟通 4.2.1在测绘项目合同签订之前,办公室与其它参与部门人员应积极与顾客沟通。向顾客介绍本公司的业绩、先进测绘手段,回答顾客的咨询,了解顾客对产品的要求。

4.2.2合同签订时在合同书后加上附页“顾客满意度调查系统使用须知”。

4.2.3年度调查对象应包括当年所有与本公司有业务关系的各地区的各类顾客,调查范围每类不得少于90%,顾客满意度调查反馈率不得低于60%。

4.2.4办公室可以用电话或口头访问,电话内容应在<顾客满意度调查表>中记录,并在备注栏中加以标识。

4.2.5各个部门、项目相关人员应将顾客反馈信息(包括顾客赞扬、抱怨、投诉等)汇总至办公室,生产部应按季度进行统计。

4.3信息分析 4.3.1办公室对收集到的顾客对本公司是否满足其要求的感知信息,根据评分标准和要求程度进行量化分析,以测量满意程度。

4.3.2感知信息和评分标准分为五级,很满意100分,满意80分,一般60分,不满意40分,很不满意0分。

4.3.3办公室根据产品特点将相关信息的重要性给予识别,并确定其对满意度测量的影响程度:
⑴产品质量50%;

⑵服务质量35%;

⑶交货期10%;

⑷价格5%。

4.3.4顾客的改进建议或意见由办公室进行分类,并及时传递至相关部门。

4.3.5办公室汇总以上各类信息,按年度编写顾客满意度调查报告。

4.4信息的利用 4.4.1办公室对满意度的测量结果,会同总工办等部门对顾客不满意的项目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对不属于本公司原因的,应由办公室与顾客进行沟通,耐心解释。

4.4.2办公室可按每半年通过例会的途径向各部门传送满意度的信息,并提交管理评审会议。

4.4.3对顾客提出改进建议、意见或投诉,办公室应及时以电话或书面形式向顾客反馈处理意见。

4.5有关顾客满意度测量的记录由办公室根据《文件和记录管理程序》予以控制。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1 目的 为确保不符合产品要求的产品得以识别和控制,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或交付,特制定本程序。

2 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不合格品的类别及其判定不合格品的控制内容、不合格品的处置以及处置后的验证要求,适用于本公司原材料、测绘生产全过程、测绘成果及交付后发现的不合格的控制。

3 职责 3.1生产部负责对顾客提供的不合格品进行处置。

3.2质检部负责组织对产品不合格品评定、审查不合格品的处置方案。

3.3检查员负责对不合格品进行判定、标识、记录及处理结果的跟踪。

3.4生产部门对不合格品采取纠正措施。

3.5总工办负责供方提供的产品中发现的不合格品进行处置。

3.6总工/副总工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处置交付后发现的不合格品。

4 工作程序 4.1不合格品的类别及其判定 4.1.1不合格品包括产品实现过程中的不合格,产品交付顾客前的不合格,产品在交付顾客后或开始使用过程中的不合格以及供方和顾客提供的产品的不合格。

4.1.2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应判定为不合格:
⑴ 违反国家方针、政策、法规、规范和其他有关技术标准的;

⑵ 不符合设计书、作业指导书或公司产品检查规定的;

⑶ 不符合诸如任务书和合同提出的主要功能和使用要求的;

⑷ 因设计、生产的原因造成质量事故的。

4.1.3 测绘产品有以下情形,应判定为不合格:
⑴ 单位产品中出现一个严重缺陷,则该单位产品不合格;

⑵ 单位产品中质量得分少于60分,则该单位产品不合格;

⑶ 当不合格品数多于抽样数的30%时,则该批量产品为不合格。

4.2不合格品的控制 4.2.1对供方提供的产品进行验证中,发现不合格品应由验证人进行标识、记录和隔离存放,并办理退换手续,并填写相关的记录。

4.2.2对顾客提供的产品进行识别和验证中,发现不合格品应由验证人进行标识、记录和隔离存放,并与顾客联系办理退换,并填写相关的记录。

4.2.3产品交付顾客前的实现过程中,通过作业部门检查、质检部检查,发现的不合格品,应予以标识、记录并由责任人及时返工和修改,再进行验证,直至合格。

4.2.4产品交付顾客后,通过设计确认、顾客反馈等发现的不合格品,按4.3.4处置。

4.3不合格品的处置 发现不合格品后,根据职责和权限按下列一种或几种途径进行评审和处置:
4.3.1供方提供的产品中发现的不合格,由采购部门退回供方处置或拒收。

4.3.2顾客提供的不合格品,由生产部负责组织退回顾客处置。

4.3.3产品交付顾客前发现不合格,按4.2.3进行标识、记录、隔离和处置。当产品在安全或经济方面可能产生严重影响或构成质量事故的,应由质检部组织作业单位、总工办等相关部门人员,总工程师主持召开质量分析会进行评审,分析原因,提出处置方案和纠正措施的要求,并填写<不合格品评审和处置表>,交生产单位执行。

4.3.4 产品交付顾客后发现的不合格品的处置 对交付后发现的不合格品,由质检部组织作业单位、总工办等相关部门人员,总工/副总工主持召开质量分析会进行评审,分析原因,提出处置方案和纠正措施要求,并填写<不合格品评审和处置表>,交生产单位执行。

4.3.5实施处置后的产品应进行重新标识,按原检查的程序重新进行验证,并将验证结果予以记录。

4.3.6发现不合格品的部门应及时将不合格品及其处置情况通报分管领导、受影响的专业、部门和相关方,防止其非预期的使用或应用。

4.3.7凡是涉及到让步使用、放行或接收不合格品时,都需要公司总工批准,必要时经顾客批准。

4.3.8在不合格的控制中,凡涉及需采取纠正措施,应由发现不合格品的部门分析不合格原因,说明严重程度,制定、实施纠正措施,记录和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

附录一 技术总结编写指南 1 控制测量 1.1 测绘项目的基本情况 1.1.1. 任务的名称、来源、目的、测区(工程)名称、范围、摄影比例尺、测图比例尺、任务内容和工作量、自然地理特征、交通情况、困难类别或工程项目的复杂程度、建(构)筑物分布情况及观测条件等;

1.1.2. 作业部门,作业起止时间,任务安排,组织概况和完成情况;

1.1.3. 采用的基准、系统(或投影方法)和起算数据的来源、等级及质量情况;

1.1.4. 作业技术依据,包括使用标准、法规和有关技术文件等;

1.1.5. 计划与实际完成工作量的比较,作业率的统计。

1.2 已有资料利用情况 1.2.1. 已知点的名称、分布及其等级;

1.2.2. 已知点的利用、联测和检验情况;

1.2.3. 利用已有资料的情况,资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处理方法。

1.3 作业(计算)方法、质量和有关技术数据 1.3.1. 使用的仪器、仪表、标尺、设备和工具的名称、型号、数量、检校情况及主要技术数据;

1.3.2. 锁、网、导线段/节、水准路线环/线的名称与等级,分布密度,记录和计算方法,程序来源、审查或验算结果,重测数和重测率,平面控制的边长(最大、最小、平均)和角度(最大、最小),通视情况,归心元素的测定方法、次数和质量;
二等水准测量上、下午测站不对称数与总站数的比;

1.3.3. 觇标、标石的情况,施测方法;

1.3.4. 各类控制点(含图根级)的布设,标志设置,;

1.3.5. 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采用及其结果;

1.3.6. 执行技术标准的情况,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处理方法,保证和提高质量的主要措施各项限差与实际测量结果的比较,外业检测情况及精度分析;

1.3.7. 重合点及联测情况,新、旧成果的分析比较;

1.3.8. 跨河水准测量的位置,施测方案,施测结果与精度。

1.4 检查验收情况 1.4.1. 检查的项目和方法,检查的数量及占全部工作量的百分比;

1.4.2. 检查验收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和处理情况;

1.4.3. 最后成果、成图的质量情况。

1.5 技术结论 1.5.1. 对本测区成果、成图质量、设计方案和作业方法等的评价;

1.5.2. 重大遗留问题的处理意见。

1.6 经验、教训和建议。

1.7 附图、附表 1.7.1. 已有资料利用清单;

1.7.2. 测区点、线、网、锁、环的分布图;

1.7.3. 精度统计表;

1.7.4. 仪器检验结果汇总表;

1.7.5. 上交成果、成图清单。

2 摄影测量与遥感 2.1 测绘项目的基本情况 2.1.1. 任务来源、目的,摄影比例尺,成图比例尺,作业单位,作业起止日期,任务内容和工作量,生产安排概况;

2.1.2. 测区地理位置、面积,自然地理特征,交通情况,困难类别;

2.1.3. 作业技术依据,采用的投影、坐标系、高程系和等高距;

2.1.4. 计划与实际完成工作量的比较,作业率的统计。

2.2 已有资料的利用情况 2.2.1. 航摄、遥感资料的来源、形式,仪器的类型及主要技术参数,像片、卫片的质量和利用情况;

2.2.2. 资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处理方法。

2.3 作业方法、质量和有关技术数据 2.3.1 控制测量 (1)
像片控制点的布设方案,刺点影像;

(2)
控制点和像片控制点测定的仪器、方法、扩展次数及各种误差;

(3)
检查方法和质量情况。

2.3.2 像片调绘和综合法测图 (1)
调绘像片的比例尺和质量,调绘的方法,使用简化符号的说明;

(2)
新增地物、地貌及云影、阴影地区的补测方法和质量;

(3)
综合法测绘地貌的方法和质量;

(4)
地理调查和地名情况;

2.3.3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1)
加密方法,刺点影像,使用仪器情况;

(2)
加密点的精度及接边情况。

2.3.4 遥感图像处理、解译及其结果的检验 (1)
采用的资料和采用的主要仪器及其主要参数;

(2)
地面控制点选取的方法、点数及分布情况,标志的形态、影像、色调特征;

(3)
处理方法,基本工作程序框图,影像质量及有关误差;

(4)
解译方法、解译结果检验的方法,野外取样情况,验证成果的准确率。

2.3.5 影像平面图的编制 (1)
纠正和复制的方法,仪器类型,影像质量及精度情况;

(2)
采用正射投影作业时,断面数据点采集的密度、扫描缝隙长度等有关技术参数;

(3)
成图精度和图幅接边精度;

(4)
遥感影像图、地形图、解译草图和其它资料编制图件的方法及有关误差。

2.4 检查验收情况 2.4.1. 检查的项目和方法,检查的数量及占全部工作量的百分比;

2.4.2. 检查验收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和处理情况;

2.4.3. 最后成果、成图的质量情况。

2.5 技术结论 2.5.1. 对本测区成果、成图质量、设计方案和作业方法等的评价;

2.5.2. 重大遗留问题的处理意见。

2.6 经验、教训和建议 2.7 附图、附表 2.7.1. 测区地形类别及质量评定图;

2.7.2. 测区图幅结合表;

2.7.3. 已有资料利用清单;

2.7.4. 控制点分布略图;

2.7.5. 精度统计表,野外检测统计表;

2.7.6. 上交测绘成果、成图清单。

3 地图制图 3.1 地图制图的基本情况 3.1.1. 项目名称、目的、来源、数量、类别和规格,成图比例尺,作业单位,作业起止日期,任务内容和工作量,生产安排概况;

3.1.2. 制图区域范围,困难类别;

3.1.3. 作业技术依据,采用的投影、坐标系、高程系和等高距;

3.1.4. 计划与实际完成工作量的比较,作业率的统计。

3.2 已有资料利用情况 3.2.1. 基本资料的比例尺,测制单位,编绘和出版年代,现势性和精度;

3.2.2. 补充资料的比例尺,测制单位,出版年代,使用程度及方法;

3.2.3. 参考资料的使用程度。

3.3 作业方法、质量和有关技术数据 3.3.1. 执行技术标准的情况,实施作业方法、工艺方案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处理方法,保证和提高质量的主要措施;

3.3.2. 编绘原图制作方法;

3.3.3. 数学基础的展绘的展绘精度,资料拼贴精度;

3.3.4. 地图内容的综合及描绘质量;

3.3.5. 拷贝、精度和质量;

3.3.6. 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的采用及其结果。

3.4 检查验收情况 3.4.1. 检查的项目和方法,检查的数量及占全部工作量的百分比;

3.4.2. 检查验收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和处理情况;

3.4.3. 最后成果、成图的质量情况。

3.5 技术结论 3.5.1. 对本制图区成果、成图质量、设计方案和作业方法的评价;

3.5.2. 重大遗留问题的处理意见。

3.6 经验、教训和建议 3.7 附图、附表 3.7.1. 制图区域图幅接合表、工艺设计流程框图;

3.7.2. 资料分布略图;

3.7.3. 已有资料利用清单;

3.7.4. 成果、成图质量评定统计表;

3.7.5. 上交成果、成图、样品及其清单。

附录二 工程文本编写范例 技术设计书文本范例 项目名称(1号隶书)
技术设计书(1号隶书)
项目编号:××××××× (4号宋体)
XX地理有限公司 (3号宋体)(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3号宋体)
(范例一)
审批页样式 项目名称 (2号楷体)
技 术 设 计 书 (2号黑体)
项目编号:××××××× (小4号宋体)
编写单位:
(章)
编 写 者:(本人手书签名)
审 核 者:(本人手书签名)
审 批 者:(本人手书签名)
(4号黑体)
年 月 日 (范例二)
审批页样式 项目名称 (2号楷体)
技 术 设 计 书 (2号黑体)
项目编号:××××××× (小4号宋体)
审批单位: (章)
申报单位: (章)
审批意见: 总 工: (本人手书签名)
审 批 者: (本人手书签名)
设 计 者: (本人手书签名)
审批日期: (手写)
设计日期: (手写)
(4号黑体)
(4号黑体)
正文第一页样式 (左顶格)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页眉)
(5号宋体)
项目名称 (2号楷体)
技术设计书 (2号黑体)
以下正文 (小四号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0磅)
页脚:第××页 共××页(右顶格)
(5号宋体)
第二页至末页样式 (左顶格)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页眉)
(5号宋体)
正文 (小四号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0磅)
页脚:第××页 共××页(右顶格)
(5号宋体)
技术总结文本范例 技 术 总 结 (小初号黑体)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编写部门:××××××× (4号黑体)
(4号宋体)
XX地理有限公司 (3号宋体)(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4号宋体)
次封样式 项目名称 (2号楷体)
技 术 总 结 (2号黑体)
编 写 者(签名):
(本人手书签名)
年 月 日 项目主任(签名):
(本人手书签名)
年 月 日 审 核 者(签名):
(本人手书签名)
年 月 日 (4号黑体)
(4号宋体)
正文第一页样式 (左顶格)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页眉)
(5号宋体)
项目名称 (2号楷体)
技术总结 (2号黑体)
以下正文 (小四号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0磅)
页脚:第××页 共××页(右顶格)
(5号宋体)
第二页至末页样式 (左顶格)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页眉)
(5号宋体)
正文 (小四号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0磅)
页脚:第××页 共××页(右顶格)
(5号宋体)
验收报告文本范例 验 收 报 告 (小初号黑体)
项 目 名 称:×××××××××××× 项 目 编 号:××××××××× 组织实施单位:××××××× (4号黑体)
(4号宋体)
XX地理有限公司 (3号宋体)(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4号宋体)
次封样式 项目名称 (2号楷体)
验 收 报 告 (2号黑体)
组织实施单位:
工程承担单位:
项目负责人:
技术负责人:
报告编写人:
项 目 主 任:
审 核 者:
单位负责人:
编 写 时 间:
(4号黑体)
(4号宋体)
(左顶格)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页眉)
(5号宋体)
项目名称 (2号楷体)
验收报告 (2号黑体)
以下正文 (小四号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0磅)
页脚:第××页 共××页(右顶格)
(5号宋体)
(左顶格)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页眉)
(5号宋体)
正文 (小四号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0磅)
页脚:第××页 共××页(右顶格)
(5号宋体)
检查报告、检查报告文本范例 封面样式 检 查 报 告 (一 查 报 告)
(小初号黑体)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编写部门:×××××××××××× 编 写 者:××× 审 核 者:××× (4号黑体)
(4号宋体)
XX地理有限公司 (3号宋体)(部门盖章)
年 月 日 (4号宋体)
一查报告签署页样式 产 品 名 称 图 幅 比例尺 生产单位 报告撰写人:
日期:
年 月 日 质检意见:
签章:
年 月 日 技术负责人意见:
签章:
年 月 日 生产负责人意见:
签章:
年 月 日 总经理意见:
签章:
年 月 日 备注 二查报告签署页样式 产 品 名 称 图 幅 比例尺 生产单位 报告撰写人:
日期:
年 月 日 质检部意见:
签章:
年 月 日 质检部负责人意见:
签章:
年 月 日 总工意见:
签章:
年 月 日 备注 正文第一页样式 (左顶格)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页眉)
(5号宋体)
项目名称 (2号楷体)
二查报告 (检查报告)
(2号黑体)
以下正文 (小四号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0磅)
页脚:第××页 共××页(右顶格)
(5号宋体)
第二页至末页样式 (左顶格)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页眉)
(5号宋体)
正文 (小四号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0磅)
页脚:第××页 共××页(右顶格)
(5号宋体)
附录三 测绘产品的检查内容与方式 1 首级控制检查(含GPS测量)
1.1检查内容 1.1.1. 提交资料的完整性(应包括原始平差数据的光盘)。

1.1.2. 点位选择的合理性,包括点位分布是否均匀,密度是否满足《规范》和《设计书》的要求,控制范围是否较佳,点间联系是否畅通,点位环境是否有利于观测,是否有利于长期保存及满足下一级发展的需求。

1.1.3. 标石的类型、规格、质量和埋设是否符合要求,点名等各项注记是否正确,点之记的内容是否齐全正确。

1.1.4. 使用的仪器检验资料是否齐全、正确。

1.1.5. 原始记录资料检查。

1.1.6. 平差过程及平差精度的检查。

1.1.7. 点位准确性的检查。

1.2检查的方式 公司检查采用100%内业检查,不低于15%的外业巡查,需要时安排外业仪器实测检查。

2 大比例尺地形图检查(包括数字化测图)
2.1检查内容 2.1.1. 提交的资料是否齐全、正确;

2.1.2. 地形图数字精度是否符合要求,各要素是否正确、协调。综合取舍是否合理,图幅整饰是否美观、正确等;

2.1.3. 地形图的接边;

2.1.4. 数字化图的内业数据结构是否正确,图层是否按设计要求设置等。

2.2 检查方式 公司检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不低于15%的图幅进行内业图面检查及接边检查,不低于15%的图幅进行外业巡查和必要的外业打点检查。

2.3图根控制的检查内容 2.3.1. 图根资料是否齐全;

2.3.2. 图根埋石点检查;

2.3.3. 图根标石检查及图根控制布设合理性检查;

2.3.4. 原始记录资料检查;

2.3.5. 平差计算的检查;

2.3.6. 点位准确性的检查。

2.4检查方式 司检查采用内业100%检查,外业不低于10%的巡视检查,必要时可采用仪器实测检查。

3 航测像控检查 3.1检查内容:
3.1.1. 提交资料的完整性;

3.1.2. 点位选择的合理性,包括点位的布设是否符合设计书的要求,点位目标影像是否清晰,点位与像片上各类标志及像片边缘的距离,点位离开方位线的距离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3.1.3. 刺点的准确性;

3.1.4. 像控点实地有否木桩或标记;

3.1.5. 使用的仪器检验资料是否齐全、正确;

3.1.6. GPS网技术设计是否符合《设计书》要求;

3.1.7. 已知点是否按规定转刺;

3.1.8. 刺点与点位略图是否一致;

3.1.9. 成果的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3.1.10. 像片的整饰是否规范;

3.1.11. 图历簿的填写是否规范、完整。

3.2检查方式 公司检查采用内业不低于60%,外业不低于10%检查。

4 航测调绘检查 4.1检查内容 4.1.1. 居民地的调绘能否反映其特征;

4.1.2. 工矿建设物、公共设施和独立地物位置是否准确,能否反映该地区的经济文化特征或有利于判定方位;

4.1.3. 电力线、垣栅是否能准确表示;

4.1.4. 境界的调绘是否准确;

4.1.5. 道路表示是否正确;

4.1.6. 水系的调绘是否准确;

4.1.7. 地貌、土质的表示是否正确;
4.1.8. 植被的调绘是否符合该地区的特征;

4.1.9. 地理名称调查和注记是否正确;

4.1.10. 新增地物、地貌的表示是否准确;

4.1.11. 像片整饰是否完整;

4.1.12. 像片间是否已接边;

4.1.13. 各种要素是否按相应的规范要求进行调注;

4.1.14. 图历簿的填写是否规范、完整。

4.2检查方式 公司检查采用内业不低于15%,外业不低于15%检查。

5 数字高程模型(DEM)
5.1检查内容 5.1.1文件及数据格式的检查:
⑴检查文件名命名格式及名称的正确性;

⑵检查数据格式、数据组织是否符合规定及《技术设计书》的要求。

5.1.2数学基础及格网间距的检查:将起始点坐标、终止点坐标、格网间距在屏幕上显示,逐一检查DEM范围是否符合规定,起始网的坐标是否正确,格网间距是否符合要求,空间定位参考采用是否正确。

5.1.3高程精度的检测:检查各类控制点坐标值、高程值是否正确;
检查高程精度是否符合要求。高程精度的检测包括对同名格网点高程精度的检测和对高程模型内插出的任一点高程精度的检测,即从地形上采集数据建立的数字高程模型,用生成的DEM高程与原地形图上的高程做比较,得到一组高程较差△Hi(i=1、2、3……n),看其中误差Mh有否超限,具体技术指标详见(表二)。

5.1.4接边精度的检测:在屏幕上目视检查相邻图幅的数字高程模型接边处的重叠情况,同名格网点高程的一致性,以及相邻间(例)格网点平面坐标边续性、正确性。

5.1.5属性精度的检测:提供矢量特征点辅助文件的数字高程模型,可将其特征点的分类代码及其坐标显示出来,对照立体模型(或地形图)进行查看,检查正确与否。

5.1.6附件质量及现势性检查:
⑴检查所上交的文档资料填写是否正确、完整。

⑵检查元数据内容是否正确、完整,并通过元数据生产日期或更新日期检查其现势性。

5.2检查方式 公司检查抽取20%成果进行检查。

6 数字正射影像图(DOM)
6.1检查内容 6.1.1文件名及数据格式检查:
⑴检查文件名命名格式及名称的正确性;
⑵检查数据格式、数据组织是否符合要求。

6.1.2数学基础检测 ⑴检查采用的空间定位参考系是否正确。

⑵检查影像数据文件的定位点、栅格坐标与地理定位坐标、X与Y方向的像元地面尺寸、行列数等是否正确。

⑶图廓坐标是否正确、数字正射影像与内图廓线、公里网是否通过坐标配准。

6.1.3平面精度的检测:每幅图的检测点数量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不少于20个点。

6.1.4接边精度的检测:在屏幕上目视检查相邻数字正射影像图图幅接边和相邻低像片之间的接边是否正确,影像是否模糊或错位,色彩是否均衡。

6.1.5影像质量的检测:目视检查影像是否清晰易读、反差是否适中、色调是否均匀一致,对于彩色影像,目视检查影像的清晰度,色彩的鲜明度以及连续色调的变化,保证像片色彩的真实性。

6.1.6整饰质量的检测:利用回放图或在计算机上目视检查注记有无错漏,位置是否恰当;
检查图廓内外整饰是否符合图式的规定,是否正确、完整。

6.1.7附件质量及现势性检查:检查所上交的文档资料填写是否正确、完整;
检查元数据文件内容是否正确、完整,并通过元数据数据生产日期或更新日期检查其现势性。

6.2检查方式 公司检查抽取20%成果进行检查。

7 卫星遥感数字正射影像图(DOM)
7.1检查内容 7.1.1文件名及数据格式检查:
⑴检查文件名命名格式及名称的正确性;

⑵检查数据格式、数据组织是否符合要求。

7.1.2数学基础检测 ⑴检查采用的空间定位参考系是否正确。

⑵检查影像数据文件的定位点、栅格坐标与地理定位坐标、X与Y方向的像元地面尺寸、行列数等是否正确。

7.1.3平面精度的检测 ⑴平面一检的检测点数量,以影像原资料的一个文件所包括的地理范围为单元,即以景或块,在每个单元内一般不少于20个点,或视具体情况而定,如当影像范围较小块时,检查点数可减少。

⑵ 二检以图幅为单元,每幅图的检测点数量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不少于6个点。

各波段的配准精度检测:在屏幕上目视检查图像配准和套合,融合的影像是否会出现重影、模糊。

7.1.4接边精度的检测 在屏幕上目视检查相邻数字正射影像图图幅接边和相邻像片之间的接边是否正确,精度是否满足要求;
影像是否模糊或错位,色彩是否均衡。

7.1.5影像质量的检测 目视检查影像是否清晰易读、反差是否适中、色调是否均匀一致;
对于彩色影像,目视检查影像的清晰度,色彩的鲜明度以及连续色调的变化;

影像是否模糊、地物是否变形。

7.1.6整饰质量的检测 利用回放图或在计算机上目视检查注记有无错漏,位置是否恰当;
检查图廓内外整饰是否符合图式的规定,是否正确、完整。此条适应于有整饰的影像。

7.1.7附件质量及现势性检查 检查所上交的文档资料填写是否正确、完整;
须填写元数据的,检查元数据文件内容是否正确、完整,并通过元数据数据生产日期或更新日期检查其现势性。

7.2检查方式 公司检查抽取20%成果进行检查。

8 数字线划图(DLG)
8.1检查内容 8.1.1. DLG数据采集(测图)过程检查:定向精度应在限差范围之内;
采用的空间定位系统必须正确;
图廓点,首末公里网,经纬网交点,控制点坐标必须与理论值一致,地物要素不得遗漏,地貌要表示完整合理;
高程点个数与分布,要素的数学精度符合规范要求。

8.1.2. DLG数据编辑过程的检查 8.1.3. 各要素分层正确,编码无误;
属性值、要素注记无错漏;
各层拓扑关系建立正确;
有向点、线方向正确;
面状要素闭合无误;
高程点与等高线无矛盾。

8.1.4. 图幅接边检查:按图幅接边规定。

8.1.5. 最终产品成果归档检查:
⑴文件命名是否正确,数据格式是否正确,元数据各项内容是否齐全准确。

⑵数据文件是否可读。

⑶图历表各项内容填写是否齐全。

8.2检查方式 公司检查采取抽查15%-20%的内业检查,需要时安排外业仪器实测检查。

9 大比例尺地形图扫描矢量化产品 9.1检查内容 9.1.1. 应在计算机上进行四点定向检查。把矢量化后的数字化图与工作原图进行全面的对照检查,对线条、注记、符号等的合理性进行检查,对地物编写码进行检查。

9.1.2. 与底图图重合比对是否相符。

9.1.3. 各种属性是否正确。9.2检查方式 公司检查可抽取不低于15%的图幅进行检查。

一个项目可能包含以上一个或几个测绘产品,在进行各级检查时,应全部给予检查。其余未详细规定的测绘产品,如DLG项目、地籍测量等,可参照《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进行检查。

10检查记录 一查、二查的结果填写在<质量检查记录表>中。检查记录应包括如下内容:
测区名称、图号、权值、作业单位、检查者、存在问题、缺陷分类、处理意见、复查情况、评分、最终检查结论等。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