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课题申请指南

  附件1: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

 课题申请指南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

 二○○六年十月

 一、指南说明

 本项目将采用碳十四测年方法对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间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的各主要文化区的考古学文化分期进行绝对年代测定,建立探讨中国文明形成阶段不同区域间的可比性年代尺标和可靠的年代学基础,并开展碳十四测年关键技术的研究,建立碳十四测年样品的相关规范;采用地球科学相关学科与考古学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环境变迁状况,深入探讨区域环境变化对于人口、族群、生业变化的影响,进而阐释环境变化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的相互关系;对位于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出土的动植物遗存、人工遗物及相关遗迹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研究不同时期和地区的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并探讨其在中国文明产生与早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深入探讨中原地区的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结构与精神文化的基础上,进而将研究范围扩大到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辽河流域等参与中国文明化进程的其它地区,探讨其社会结构演变所表现出的文明化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与变化,梳理出各地区文明进程中社会结构与精神文化的多元化特征。本项目共设置4个课题方向:

 课题1. 3500BC-1500BC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年代研究

 课题2. 3500BC-1500BC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环境研究

 课题3. 3500BC-1500BC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技术与经济研究

 课题4. 3500-1500BC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社会与精神文化研究

 项目实施年限 :2006年~2008年12月。

 二、课题内容

 课题一:3500BC-1500BC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年代研究

 (一)主要研究内容

 通过碳十四实验室制样本底和测量本底的研究,考察实验室制样过程中去污染的问题,仪器稳定性问题和加速器质谱碳氢剥离问题;通过使用平行样、标准物质、盲样等进行实验室内部和实验室之间的自检和比对,提高质量监控;在已有的“区系类型”研究的基础上,确定重点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从各重点研究对象选择合格的碳十四测年标本,完成碳十四精确测量工作,并进行δ13C校正、树轮校正和系列样品拟合研究等,最后得到高精度的日历年代数据;以中原文化的发展脉络为主导,开展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与中原文化发展互动密切相关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和年代学研究;初步建立碳十四测年样品采集的操作规范;将区域之间考古学文化的相对年代序列和碳十四年代序列进行整合研究,以建立中国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这一关键历史时段的时空框架。

 本课题分如下4个方面展开:

 1.3500BC-2500BC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年代框架

 2.3500BC-1500BC黄河下游区域考古学文化谱系年代框架

 3.3500BC-1500BC长江中游区域考古学文化谱系年代框架

 4.3500BC-1500BC长江下游区域考古学文化谱系年代框架

 (二)主要考核指标

 1.3500BC-2500BC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年代框架

 2.3500BC-1500BC黄河下游区域考古学文化谱系年代框架

 3.3500BC-1500BC长江中游区域考古学文化谱系年代框架

 4.3500BC-1500BC长江下游区域考古学文化谱系年代框架

 5.建立1-2项测年技术规范

 (三)课题经费:

 拟安排国家支撑计划经费500万元。

 (四)课题申请条件及要求

 课题申报单位具有良好的前期研究基础,为国内领先的碳十四分析检测机构,过去5年内曾承担过省部级以上(含)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研项目,课题申报鼓励与国际相关领域的科研机构协作及国内合作。

 课题二:3500BC-1500BC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环境研究

 (一)主要研究内容

 利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手段,如地貌与第四纪调查、孢粉分析、植硅石分析、植物残体和炭屑鉴定、树木年轮分析、动物群鉴定、粒度分析、磁化率分析、黏土矿物分析、地球化学分析、同位素分析、土壤微结构分析等方法,研究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区域地貌、气候、生物、土壤、水文等环境要素的演变,并进一步探索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间,甘青地区、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与中原地区气候变化的共性和差异及其对区域经济形态发展的影响;探索诸如地震、洪水等突发性灾难事件对黄河流域古人类活动的影响;探索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湖演化、海平面变化等过程对古文化发展的影响;探索自然环境在中原地区与其它文明起源中心的文明化进程中的不同作用,并进而总结自然环境及其演变与中国文明产生和早期发展的关系。

 本课题分如下4个方面展开:

 1.3500BC-1500BC中国北方气候变化的共性和差异与区域经济形态的关系

 2.3500BC-1500BC突发性灾难事件及其对黄河流域古人类活动的影响

 3.3500BC-1500BC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貌演化及其对古文化发展的影响

 4.自然环境及其演变与中国文明产生和早期发展的关系

 (二)考核指标

 1.3500BC-1500BC中国北方气候变化的共性和差异与区域经济形态的研究报告

 2.3500BC-1500BC突发性灾难事件及其对黄河流域古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研究报告

 3.3500BC-1500BC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貌演化及其对古文化发展的影响的研究报告

 4.自然环境及其演变与中国文明产生和早期发展的关系的综合研究报告

 (三)课题经费

 国拨经费500万元。

 (四)课题申请条件及要求

 课题申报单位具有良好的前期研究基础,过去5年内曾承担过省部级以上(含)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研项目,课题申报鼓励与国际相关领域的科研机构协作及国内合作。

 课题三:3500BC-1500BC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技术与经济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运用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地区的居民通过采集、栽培、狩猎、饲养等方式获取食物的具体行为;探讨各种农作物和家畜的种类、数量是否存在某种质或量的转变过程,分析小麦、绵羊在黄河流域出现的原因。研究不同地区的冶金技术特征,探讨中国青铜冶铸技术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研究各个地区的制陶工艺水平、文化交流特征及与饮食相关的信息。研究各个地区包括石器、蚌器、骨器等在内的生产工具的种类、比例及发展变迁。研究玉器、绿松石的成分,玉器的制作工艺特征及当时是否存在文化交流现象。研究古代居民的食物结构特征。结合相关遗址及资源产地的分析结果,确认遗物和资源产地的对应关系,探讨不同社会集团对重要资源的使用和分配状况。

 本课题分如下8个方面展开:

 1.3500BC-1500BC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的农作物的种类和比例研究

 2.3500BC-1500BC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的家畜的研究

 3.3500BC-1500BC黄河及辽河的早期冶金研究

 4.3500BC-1500BC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的陶制品研究

 5.中国文明产生与早期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工具发展变化研究

 6.中国文明产生与早期发展过程中的制玉工艺研究

 7.中国文明产生与早期发展过程中的人类食性分析研究

 8.中国文明产生与早期发展过程中重要资源(金属、盐、玉石等)的开发和流通的研究

 (二)考核指标

 1.3500BC-1500BC黄河、长江流域的农作物和家畜的种类、比例及其演变的研究报告,建立相关数据库

 2.3500BC-1500BC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的冶金、制陶、琢玉等手工业技术状况研究报告

 3.3500BC-1500BC3-4个重要遗址的人类食性分析研究报告

 4.3500BC-1500BC2-3个遗址重要资源的开发及其利用状况研究报告

 5.提出植物、动物考古和食性分析的采样及实验室研究的操作规范

 6.完成3-4个重点地区中心聚落的微观聚落形态布局研究的报告

 (三)课题经费

 国拨经费600万元。

 (四)课题申请条件及要求

 课题承担单位具有良好的前期研究基础,过去5年内曾承担过省部级以上(含)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研项目,课题申报鼓励与国际相关领域的科研机构协作及国内合作。

 课题四:3500-1500BC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社会与精神文化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在探源工程前期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磁力仪、电阻、探地雷达等科技手段,结合考古调查、钻探与关键遗址关键点必要的小规模试掘,深化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间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的中心聚落,如铸鼎塬、陶寺、王城岗、二里头等微观聚落形态的研究,通过对这些中心聚落的大型建筑、贵族墓地的布局及其变化的考察探索中心聚落内部的社会结构及其变迁;采用遥感、高精度GPS定位、构建相关区域系统调查数据库和GIS系统等技术手段,并结合全覆盖式调查方法(Full coverage regional survey),对中心聚落小流域地区的聚落群,如关中地区渭水流域、湖南城头山遗址聚落群、湖北石家河遗址聚落群、长江下游崧泽-良渚遗址群、北方地区聚落群、辽西地区红山—小河沿文化聚落群等,进行宏观聚落形态的研究,探讨中心聚落与周围聚落间的等级关系,以及中心聚落地位的变化;通过黄河中下游重要遗址中出土的人骨材料的性别鉴定、营养学分析、病理分析、创伤分析、食性分析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探索中原、山东地区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中的人类生存状况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等级差别、人群迁徙、暴力冲突等问题,建立相应体质人类学资料数据库;采用计算机处理技术,首先建立这一阶段反映人类精神世界和文化成就的陶器纹样(彩绘、刻画、压印)、玉器纹样、像生器物、刻画符号的考古资料及其背景关系的信息数据库,对其所反映出来的宗教信仰、礼制、意识形态、宇宙观、符号表现系统和艺术表现形式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以探索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中的人类精神世界和文化成就。

 本课题分如下3个方面展开:

 1.3500BC-1500BC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的聚落形态研究

 2.3500BC-1500BC黄河、长江、辽河地区的人类生存状况及反映的社会意义

 3.3500BC-1500BC黄河、长江、辽河地区的考古资料中所反映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成就

 (二)考核指标:

 1.完成3-4个重点地区以中心聚落为依托的聚落群的宏观聚落形态等级结构的研究,建立相关的考古资料数据库和GIS系统

 2.完成2~3个重点遗址人骨体质人类学、古病理学和创伤的鉴定分析,建立相关数据库

 3.完成黄河中下游史前刻画和书写符号考古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建立数据库1个

 4.完成陶器纹样(彩绘、刻画、压印)、玉器纹样、像生器物考古资料及其背景关系信息资料汇编3部

 (三)课题经费:

 国拨经费400万元。

 (四)课题申请条件及要求

 课题承担单位具有良好的前期研究基础,过去5年内曾承担过省部级以上(含)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研项目,课题申报鼓励与国际相关领域的科研机构协作及国内合作。

推荐访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探源 课题 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