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案4.1《三角形三边关系》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围一围、画一画、比一比、算一算等数学活动,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经历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体会数学问题的研究方法,发现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探究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

教、学具:
教学课件、不同长度的吸管。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师:谁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什么是围成?(出示课件)
师:如果我们用三根吸管代替三条线段,(教师出示吸管)你能用它围成三角形吗?(学生上台动手实践)
如果老师换掉其中的一根,你还能围成三角形吗? 师:并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的。也就是说,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跟三条边的长度有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由此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略)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和生活中的三角形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初步思考,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一)猜想 将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能围成三角形吗? (指明猜想,全部交流)
师:用什么方法证明我们的猜想? (二)实验 1、阅读活动要求 2、小组合作,动手实践。

(1)将数据记录下来,完成学习单上的表格。

(2)观察思考。请你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围成的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3)小组交流。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得出初步意见。

【设计意图:动手实践是本节课的关键和重点。在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基础上,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并把发现的情况记录下来。通过合作与交流开拓思路。】 (4)全班交流 ,达成共识。

在能围成三角形的3根小棒中,任意两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
反之,不能围成三角形的3根小棒中,任意两根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

(5)课件演示验证。

归纳小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设计意图:实验操作,学生手脑并用,经历了“提出问题—探索实验—发现规律”这一做数学的全过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问题就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中迎刃而解了。】 (三)、进一步验证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具有这个特性呢? 1. 画一画:每人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2. 量一量:测量所画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

3. 比一比:比较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之和与第三边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的活动,使学生对所得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进行再次验证,并将此规律由特殊推广到一般,由具体推广到抽象,既扩展了学生的认知,又让学生体会到探究成功的喜悦。】 三、尝试练习,拓展应用 (课件出示)
1、下面几组中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能围成的画“√”。(单位:厘米)
2、完成学习单的第二题。

3、拓展训练 老师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如果要围成三角形第三条应选用的小棒的长度范围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设置开放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发散思维中逐步提高灵活地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板书设计: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学生的数据展示)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