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论文格式

 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_论文格式

 论文导读::同时课程建设作为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双师结构教学队伍作为专业内涵建设的主体和对象。有利于促进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论文关键词:课程建设,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

 当前,高职教育已从规模发展转入到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上。内涵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建设,涵盖了办学思路与定位、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习实训体系、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教学队伍等方面,双师结构教学队伍作为专业内涵建设的主体和对象,是内涵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关键所在,其建设水平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课程建设作为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对专业内涵建设起决定性的作用。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加强课程建设管理,有利于促进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

 一、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来源单一 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尤其是拥有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大都直接从高校过渡到高职院校,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历,在教学中难以开发行动导向的课程,满足工学结合的教学需求。派遣专任教师到企业一线岗位顶岗实践虽然已在各高职院校开展,但落实情况及实际成效也受到学校政策、当地行业企业、教师本人等多方面条件制约。

 高职院校中外聘教师比例则偏低,且部分教师是来自普通高校退休教学人员,具有行业企业一线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数量和层次还远远不

 能满足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和教学工作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需加强校企合作、加大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的力度。

 2.教师观念有待提高 部分高职教师仍只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当成自己的主要职责,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论文格式,不适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教学需求。他们认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是院系和专业负责人的事,参加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不高,更不愿积累企业工作经验、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忽略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

 3.学校保障政策不到位 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建立科学的培养培训制度,对教师企业实践经历的要求不明确;没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结合区域行业企业优势为专职教师提供更多的渠道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没有完善的职称评聘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不利于双师结构教学队伍的建设。

 当前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上的不足使得其教学队伍水平与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存在不小差距,“双师”素质与数量、专兼比例还不能满足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成为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通过课程建设促进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的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与课程建设两者相辅相成,要构建开发工作任务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一支过硬的

 双师结构师资队伍,而同时课程体系的改革过程也成了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有效途径。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课程建设是核心,基地建设是基础,师资建设是关键,制度建设是保障”的工作思路,将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以课程建设为契机,推动双师结构教学队伍的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加强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1.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学院的工作思路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响应,特别是课程建设。因此,只有每位教师的积极参与和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才能把学院提出的核心工作做好。针对部分教师对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课程建设与己无关可有可无的观念,学院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经常性的邀请国内知名的高职课程建设专家及来自课程建设一线的教师进行课程建设的讲座,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使教师充分认识到课程建设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及提高自身素质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是每学期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议,集中探讨各系部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及不足,给予专业负责人、普通教师交流心得的机会,促使教师更新课程建设理念。

 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为教师提供各种进修和学习的机会。教师走出学校,学习国内外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开阔思路,有利于教学理念的转变。

 2.制定课程建设的指导文件

 为保障课程建设实实在在地进行,加强对课程建设的管理与指导。学院先后出台了系列指导文件,如《关于加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系统化课程建设实施意见》、《关于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的若干意见》、《精品课程建设暂行规定》等,并成立课程建设指导小组和评价小组,修订课程考核管理规定论文格式,从制度上保障了课程建设的核心地位。

 3.开展课程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的“达标课程”活动 以工作过程为依据是高职课程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即高职应当彻底打破按照知识的相关性设置课程的传统方式,转变为以工作过程为基本依据设置课程,并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教师通过对某门课程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系统整体设计,提高对高职课程的认识,实实在在的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而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所设计的综合化情境中学习,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并获得了相关知识和技能。

 因此,学院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制定课程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的“达标课程”活动,该活动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在各系的专业负责人一级开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其承担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并通过验收,做好模范带头作用;第二步再要求全院三十五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参与,并作为教师基本功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最后推广到全院所有教师,对每一位完成任务并通过验收的教师,可以给予每门课程相应的奖励,如果不达标,由系部组织进行指导和整改,并与教师教学业绩和系部学年考核挂钩,有效的提高了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4.推进学院课程建设梯队式发展

 为了避免课程建设处于教师自发状态,缺乏总体规划的问题,学院提出课程建设梯队式发展的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在规定的 2 至 3 年时间里,以课程负责人的身份对自己任教的课程按“工学结合”的要求进行改革与建设。

 这项举措也可以分步进行,第一步要求每位教师先申报立项上网课程,即将课程的设计理念、思路、目标、摘要给予相应的建设经费配套,同时课程建设团队又可获得不同级别的奖励。

 (二)对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 1.教师教学理念得到了转变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只有教师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到课程建设中,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各项举措才能落到实处,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最终目标才能真正达成。因此课程的改革实际上是教师的改革,没有教师自身的主动参与、不断学习和变化发展,课程改革只能成为一句空话。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实施,对教师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教师必须首先要进行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与教学行为的转变,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本质上就是教师教学能力的进步和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课程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迫使教师要尽快摒弃传统的学科型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教学理念,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教学理念转变。教师在投入到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理念、开拓新思路论文格式,逐步向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要求靠近,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推荐访问:抓手 队伍建设 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