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101例手足口病的医院感染控制】

  [关键词] 手足口病;感染控制   [中图分类号] R18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染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1]。其传染源主要是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或粪便,在发病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传染途径主要是咽部分泌物通过咳嗽、喷嚏、谈话等经呼吸道直接传播,亦可通过粪便污染的手、玩具、日用品等经消化道间接传播,医疗器械的交叉使用亦可传染。婴幼儿普遍易感。临床表现以出疹、发热为特征,斑丘疹常发生于口腔粘膜及手足远段部位[2]。2009年3月至2009年8月我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01例,经过科学管理和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未发生医院感染病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9年3月至2009年8月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01例,其中3月份5例,4月份51例,5月份35例,6月份9例,8月份1例,男54例,女47例,年龄最大10岁,最小12天,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无1例院内感染病例。
  2 预防和控制对策
  2.1 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应急预案:我院成立了手足口病领导小组,并有三级管理体系,负责统筹指导全院各部门防控诊治工作,抽调有经验的儿科、感染科医生、护士及院内感染办公室等人员组成手足口病医疗救治专家组及治疗组,明确了各部门职责,落实各项控制制度。
  2.2做好知识培训,做到人人过关:对全院职工特别是专业人员进行了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学习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卫生部颁发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版)、《肠道EV71感染诊疗指南》等等,重点学习手足口病流行知识和重症抢救要点及消毒隔离知识,并进行了考核,达到人人过关。
  2.3规划就诊程序,避免交叉感染:设立了小儿发热与疱疹专门诊室,门诊大厅有导诊台,导诊护士对发热和疱疹实行预检分诊,疑似手足口病的患儿带到手足口病门诊诊治,对诊断手足口病的患儿,如无住院指征,医生告知家属患儿居家隔离及消毒要求,病情观察要点等,嘱其门诊随诊。对有住院指征的手足口病患儿直接送儿科手足口病病房住院治疗。
  2.4 病房隔离消毒,控制院内感染:手足口病患儿和其他病种的患儿病房隔开,将患儿安置在空气流通的病房内,每日通风2次,用500mg/L有效氯喷雾消毒2次,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照射1小时,物体表面用500mg/L有效氯擦拭,并用消毒液拖地,拖把病室专用,患儿排泄物呕吐物用生石灰以1: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后冲入厕所下水道。便器使用后以1000mg/L有效氯浸泡30min后待用,用具、玩具等均用500mg/L有效氯消毒,病房所有的生活垃圾均用黄色包装袋包装按医疗垃圾处理,患儿出院按终末消毒处置。
  2.5 严格物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压舌板、输液器,用后均用500mg/L有效氯浸泡后送指定地点统一处理,体温表每人专用并用500mg/L有效氯浸泡消毒。
  2.6 加强陪护管理,提高防病意识:对所有陪护均进行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教,基本采取一对一的宣教方
  式,告知该病的传播方式是唾液、口腔分泌物经飞沫传播,其传播途径以口→口、粪→口、人→人之间传播为主[3],批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接触患儿前后一定用肥皂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患儿用具、玩具都要按要求消毒,不要吃生冷食物,在指定范围内活动,避免互相串床造成交叉感染。
  2.7 加大监控力度,工作落到实处:医院感染办公室担负着全院消毒隔离的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每月由科室监控员对空气、物表、工作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无菌物品等采样送检,并与医院感染办公室随机抽查相结合。而在手足口病防治过程中,每天重点对各部门的消毒隔离工作及工作人员的手卫生规范等进行督导,检查,查出不足及时整改和总结。
  我院通过组成有效的应对、协调、管理体系,制定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对策,切断了传染途径,保护了高危人群,有效地控制了手足口病医院内的传播,收治的101例患儿全部痊愈出院,无1例院内感染病例发生。
   参考文献
  [1]徐逸鸣,杨萍.手足口病的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7):851.
  [2]张爱芹,郭庆华.32例手足口病医院感染的护理干预[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08.
  [3]黄鹂,路中江,陈少华.儿童手足口病562例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4):897-898.

推荐访问:手足 感染 控制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