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贫困村第一书记面临的困境(公共管理作业)]中国现在面临哪些困境

  非贫困村第一书记面临的困境 ——以**市**县***镇大坪村为例 *** (2018年10月1日)

 ***镇大坪村距离**县城21公里,距离镇政府驻地4公里,共有365户1108人,大都是农业人口。常年在外劳动力580人,是非贫困村,2017年本村人均纯收入3550元/人,目前本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3户116人。按照**市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工委、市农业局印发的《关于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非贫困村全覆盖选派帮扶力量的通知》(广组通〔2017〕34号)要求,对于贫困户超过20户的非贫困村,全覆盖选派1名第一书记,2017年11月,笔者被组织选派成为大坪村的第一书记。 随着脱贫攻坚啃硬骨头,决战决胜时期的到来,在任大坪村第一书记一年期间,笔者深感力不从心,每天如履薄冰,同时也是所有**县非贫困村第一书记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 帮扶力量单一 相比贫困村有1个县级帮扶单位、1名第一书记、1支驻村工作队、1名驻村农技员和1名帮扶责任人(简称五个一),非贫困村只有1名第一书记、1个农业巡回服务小组和1名帮扶责任人(简称三个一)。非贫困村第一书记一般是本乡镇下派或者是本乡镇所辖的学校或卫生院下派,少了县级帮扶单位这个“娘家”后盾,非贫困村脱贫致富之路相对走得较慢。而有的贫困村甚至还有省教育厅下派的驻村工作队队员,他能给村里带来的项目资源是其他非贫困村第一书记所不能比的。大坪村“村两委”班子年龄结构偏大,农村基层工作经验非常丰富,然而心有余而力不足;笔者是外地刚考入的年轻乡镇公务员,被镇上下派担任第一书记,没有任何人脉关系,也没有携带资金,项目只有靠镇上统一分配,因为大坪村是2019年脱贫的非贫困村,今年镇上把很多项目都向贫困村和今年脱贫的村倾斜,导致大坪村的信访量增加。 二、 不能全脱产驻村 刚刚提到非贫困村第一书记一般是本乡镇下派或者是本乡镇所辖的学校或卫生院下派,基层干部都是身兼数职的万金油,笔者平时业务缠身,同时做党建、宣传、团委的工作,不能全脱产驻村,深入了解群众不够,对于脱贫攻坚工作往往是县上指哪里打哪里,没有系统规划和全局观。 三、 缺乏相应的激励制度 一方面虽然**县委组织部出台了关于印发《**县非贫困村第一书记管理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武委组办〔2017〕51号)来管理考核非贫困村第一书记,县财政按每个派驻村每年5000元的标准,拨付第一书记工作经费到乡镇,但是据笔者了解,部分乡镇非贫困村第一书记的伙食费及差旅费截止目前是还没有落实的;另一方面,相比**县委组织部《关于做好贫困村第一书记期满考核工作的通知》(武委组办〔2017〕17号),非贫困村第一书记少了期满考核这项。只要你足够优秀,两年期满,贫困村第一书记是可以直接通过考核转变身份,进入乡镇班子成员,而非贫困村第一书记没有这项待遇。 四、 精准扶贫不够精准

 一是精准识别不够精准。大坪村自2014年开始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到目前这四年期间。精准识别依据多次修改,扶贫子系统动态管理多次调整,建档立卡贫困户有进有出,对于被清退的贫困户和临界贫困户怨声载道,导致群众矛盾激化,进村入户搞工作难度增加。二是精准帮扶不够精准。大坪村的贫困户基本都是老弱病残留守在村,年轻人外出务工,按照县上要求要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比如说养鸡,规定每户贫困户要养半大的鸡40只以上,没有那么多粮食来喂不说,光今年夏天的高温天气都让鸡死了半数以上,而县财政每只鸡补贴5元,这样算连成本都不够,又进一步导致干群关系紧张。三是精准退出不够精准。精准退出更多的流于形式,一说到迎检就是大摞大摞的资料,精准扶贫成为数字扶贫,精准退出成为数字退出。

 

推荐访问:作业 困境 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