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高中历史5.15货币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形成课时素养评价含解析人教版必修1

 课时素养评价 十五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30 分钟 5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7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35 分) 1.下面是关于古代中国某时期货币的发展演变图。这种变化反映出 (

 )

 A.强国对小国经济控制加强 B.商品交换推动统一市场形成 C.封建经济由开放倾向保守 D.政治局面影响货币发展走向 【解析】选 D。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六国后,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图片反映了秦朝统一全国后经济统一的措施,故 D 正确。题干反映了国家统一后的经济统一,小国此时已被统一,故排除 A。推动统一市场的因素为国家大一统,而非商品经济发展,排除 B。题干未体现封建经济的保守倾向,排除 C。

 2.《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这表明 (

 ) 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手工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愈发细密 C.政府加强对金融领域的管控 D.古代货币体系和信用体系发生变革 【解析】选 D。材料中的“禁用铜器”和“飞钱”的出现,说明了古代的货币体系从金属货币到取钱凭证的变化,人民信任取钱凭证也说明了信用体系的变化,故选 D。白银在明朝才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A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发展,B 错误。虽然材料中有政府“禁用铜器”,但题干主要体现的是货币的发展变化,C 所述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

 3.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通宝的出现说明 (

 ) A.钱币成为政府聚敛财富的工具 B.以重量命名的货币将不再流通 C.古人对货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D.商品经济发展使货币身价倍增 【解析】选 C。开元通宝的铸造与流通,在我国钱币形制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开元即“开国奠基”之意;通宝则是“流通宝货”之内涵。铜钱名曰通宝,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货币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钱为宝,则意味着货币即财宝观念的增强和人们对其崇拜程度,故 C 与题意相符。A、D 说法不符合题意,B 不再流通说法绝对。

 4.1935 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其主要内容为:“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看,其突出作用是 (

 ) A.货币统一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B.使中国的外汇价格得到稳定 C.实现了中国货币的现代化 D.政府加强了对全国金融的控制 【解析】选 A。A 国民政府发行统一货币,有利于国内市场的统一,便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不是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角度思考;C中实现货币现代化说法绝对;D不属于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排除。

 5.下图是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漫画,它反映的是 (

 )

 A.国际货币体系开始走向制度化 B.人民币和欧元结盟对抗美元 C.新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仍以美元为主导

 D.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要求重建国际货币体系 【解析】选 D。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漫画中的旗帜是“改革国际货币体系”,针对的是美元,反映了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要求打破美元的一家独大,重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故选 D。

 6.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世界上形成了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等货币集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以《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起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这一变化表明 (

 ) A.国际货币金融合作机制形成 B.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 C.区域集团化走向全球化 D.世界自由贸易体制建立 【解析】选 A。题干体现的是世界货币体系由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的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等货币集团并立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以《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起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说明国际货币金融实现了合作,A 正确。

 7.1960 年前后,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指出:在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情况下,其他国家必须依靠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来获得足够的美元;而美元的持续性流出,又势必削弱并危及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特里芬两难”实际上说明

 (

 ) A.美元的中心货币地位不能动摇 B.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有利于货币体系稳定 C.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合实际 D.布雷顿森林体系导致美国长期外贸逆差 【解析】选 B。“特里芬两难”说明以美元为核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内在矛盾,仅以单一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体系难以维持,实际上说明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有利于货币体系稳定,故答案为 B。“特里芬两难”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深刻的内在矛盾,难以维持,排除 A;D只是现象,不是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排除;材料中的观点只是想说明单一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可能长期维持,排除 C。

 二、非选择题(15 分)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时期(960—1126 年),东北、西北边陲曾长期受到契丹、西夏威胁。北方金的统治势力崛起后,迫使赵构南迁商丘建立起南宋,随后偏安于临安(今杭州),形成宋金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

 宋初,四川商品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使用铸币携带不便,故商人私造楮币以代之。这种楮币即为交子。起初,由益州(四川)16 家富商联合发行,后因发行人破产事故常争讼不息,政府遂禁止私人发行,改为官办发行。北宋神宗元丰后,曾发行大量的交子、交钞、钱引等纸币。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 年)置京西北路交子所,专管交子通行事务。崇宁四年(1105 年)改交子为钱引,罢诸路交子务,惟四川如旧,除闽、浙、湖、广,一律通行。南宋时期,纸币行使逐渐遍于东南诸路、两淮、荆州及四川地区。

 ——摘编自刘小兰《宋代纸币的 产生、发行及制度沿革》 材料二 民国元年,沙俄趁中华民国初建,妄图攫取蒙古。当时中国百废待兴,财政极度困难,言兵无钱。孙中山先生在 1912 年 12 月 6 日向全国发布了《钱币革命》的通电,“行钱币革命,以解决财政之困难”。孙中山认为:纸币是比金属货币更具弹性的一种货币,中国财政紧张和金融恐慌往往源于金属货币本身的缺陷。因而现代国家必须采用更具弹性的纸币作为交易媒介。具体办法:“严禁金银,其现在作钱币之金银,只准向纸币发行局兑换纸币,不准在市面流行。” ——摘编自戴建兵《一个时代货币思想的进步 ——孙中山货币思想及实践评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纸币发行的特点。

 (4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实行“货币革命”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6 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古代和民国政府货币政策改革的意义。

 (5 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益州(四川)16 家富商联合发行……改为官办发行……曾发行大量的交子、交钞、钱引等纸币……置京西北路交子所,专管交子通行事务……南宋时期,纸币行使逐渐遍于东南诸路、两淮、荆州及四川地区”从流通范围、发行主体的演变等方面分析概括。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严禁金银,其现在作钱币之金银,只准向纸币发行局兑换纸币,不准在市面流行”概括即可;第二问根据材料二“沙俄趁中华民国初建,妄图攫取蒙古。当时中国百废待兴,财政极度困难……中国财政紧张和金融恐慌往往源于金属货币本身的缺陷……现代国家必须采用更具弹性的纸币作为交易媒介”从民族危机、财政困难、货币制度

 及西方经济理论的影响等方面分析阐述。第(3)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御侮卫国、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中央集权、增加财政及社会经济等角度进行阐述。

 答案:(1)特点:四川开始流通后扩大到其他地方(地域不断扩大);种类繁多;由民间首创;后变为官府(地方政府或者中央政府)发行。

 (2)主要措施:严禁金银在市场上流通,用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原因:沙俄企图攫取蒙古;政府财政困难;金属货币制度存在缺陷;西方货币理论传入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孙中山的个人认识;纸币的优越性。

 (3)意义:应对外来势力的威胁,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安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推荐访问:货币 课时 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