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武陟县木城镇第一小学王健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最基本的训练,也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只有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才会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朗读时越是感情充沛,情感体验就越是深刻。如何让学生把一篇课文读通、读懂、读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所以我认为语文课堂要加强朗读训练,把朗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下面我以《梅花魂》一课为例,谈谈我是如何指导学生朗读的。

 一、

  校正字音,读通课文 所谓校正字音,就是要学生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合乎普通话要求。在学生初次接触文章时,肯定会有一些生字、生词,易混淆的多音字、形近字,不能准确发音,影响学生顺利阅读课文。此时要让学生一边轻声慢读课文,一边利用工具书解决难题,还要把这些难读的字词用笔画下来,标上拼音或声调,然后重点连读数遍,连同生词所在的句子反复朗读几遍,熟记在心。当学生已经将生字、难句的障碍扫除时,再让学生跟录音轻声朗读课文或让多名学生分节朗读,再次校正字音,查漏补缺。从而达到学生读书不漏字,不添字,不误字,不用方言,不读破句的要求,也就是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如《梅花魂》一课中出现的生词比较多:“训斥”、“玷污、”“稀罕”、“秉性”……多音字如“干吗”的“吗”,折节的“折”……难读句子“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等,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方可在朗读中扫除障碍,已达到读通课文的目的。

 二、

  抓住重点,读懂课文 南宋哲学家和教育家朱熹在《朱字读书法》中写到“重读精思““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确,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朗读要抓住重点段,重点句子,重点词语。以读代讲,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体会。在教学《梅花魂》一课时,我带领学生直扑重点段:“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气雪压,花开的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气、有骨气的呀!……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环境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

  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人物。他们不管经历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这是本课理解内容,体会中心的关键段。我首先通过自己的节奏鲜明、感情充沛的范读使学生感知其中蕴藏的情趣、情景,让他们自然投入文中角色。然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去体会,去悟情。问题的设计是这样的:1、梅花魂象征什么?2、梅花具有什么精神?3、外祖父说这段话的目的是什么?4、表现了外祖父什么样的情感?最后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等,揣摩其中蕴含的情趣含义。学生通过边读边思,明白了外祖父珍爱梅花的原因是:梅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梅花是最有品格、有灵气、有骨气的。梅花是无数有气节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象征。外祖父给我说这段话的目的在于教育我要做一个有梅花精神的人。表现了外祖父热爱祖国,眷恋祖国的赤诚之心。这样就为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做好了铺垫。接下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全文,充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激发兴趣,熟读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才能达到读熟课文的目的。一篇课文如果让学生一味地采用一种方式读,学生便会越读越没劲,从而产生乏味。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读,是激发学生兴趣避免乏味的好方法。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有教师范读,引读;全体学生集体读;个别学生表演读;分组比赛读、分角色读、自由读等等。初读课文时多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或自由朗读的形式。前者可以起到示范的作用,帮助学生快速接受内容,后者有利于照顾到不同学生,有利益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当遇到人物对话的语段时,为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挑选几名有特色的学生,分角色读朗读,有趣有益。在《梅花魂》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就采用了分角色读课文。选出声音具有特色的四名学生分别代表作者、孩子、外公、妈妈来读,在几个同学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学生对孩子的天真无邪,外公的心事重重,眷恋祖国之情理解得更为深刻。当学生兴趣盎然时,我放手让学生自由组合分组赛读,更激发了学生“我要读书”的欲望。顿时课堂上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学生在愉悦中获取了知识。对于那些感情充沛,情绪激昂的段落,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结尾几段,让学生分组赛读或齐读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活跃课堂气氛。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因文而异,教师应精心选择。这样,一堂课,一篇课文,一段话,虽然所读遍数多,但因为方式各异,学生读而不厌,兴趣不减,效果很好。

  四、

  入情入境,读好课文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并且对某篇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范读、领读和齐读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孩子们个人的感情表达,不能满足他们的表现需要。这时,学生们渴望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通过朗读时富有个性的语气、感情处理来表达各自对文章的体会和见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例如浅显易懂,利于抒发感情的课文,可指导学生自由体味,自由朗读,读后适当开展“向老师的范读挑战”活动。评比时不必以教师的范读作为唯一标准,只要学生感情处理恰当就可算挑战成功,给予适当鼓励。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最高要求。只有学生对课文有了较深的理解,能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入情入境,才能产生共鸣。同时要运用恰当的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技巧才能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如:在教学“回国那一天正是元旦,虽然……也毕竟凉飕飕的……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的白发……”一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凉飕飕的”“一下子衰老了许多……”等句,体会外祖父那一刻冰凉的心,伤感的心。细细体味出了一个客居他乡的老人深深地眷恋祖国母亲的情怀。然后指导学生用伤感的语气,缓慢的语速,怀着对老人的无比同情慢读课文。这样,学生的朗读就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达到情感的升华,达与文章相通交融的境地。

 总之,没有朗朗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堂是失败的课堂。朗读应该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推荐访问:朗读 指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