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看病用药受限制? 怎样看病.如何用药

  我从医60余年,实践得出经验:怎样看病应该细心求实诊断;如何用药必须辨证如实用药。   坐堂门诊时经常有人来咨询:困勿着(失眠)吃什么药,吃勿落(食欲不振)有啥办法,屙勿出(便秘)用什么方法。这是疾病的一种症状,它们既有联系又单独存在,如果只是头痛医头脚痛治脚,不一定完全有用。
  有一个病人,她经过验血、B超、胃镜、灌肠诊断,没有发现实质性病变,医生配给开胃及安眠药没有用,而忽略“大便”。问她大便,回答“呒啥”、“蛮好”。其实不然,医生问大便情况,回答应该说明有或没有,是不是每天1次或2次,或几天一次,这位病人一直一星期1次,却自认为是正常的。经用通便药调整大便每天1次,其困(睡眠)、吃(食欲)正常了。所以俗话有:“大便勿通,疾病重生。大便一通,浑身轻松”。因为人是整体,找到原因,治疗就可见效。因此“预防重于治疗”,“防治结合”是保健治病关键。
  现在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发病多,但是很多人把它单独分治,这也不妥,要把它联系起来。
  例如高血压病人经常只是测血压吃降压药,效果不理想,按中西医理论讲还有阴虚、阳虚,更有原发、继发之分。有一位高血压病人,他说验小便有蛋白(+),腰子(肾)有病了,还说在高血压以前就有“肾炎”了,这就属于继发性了,应按肾性高血压考虑治疗。所以病人请医生看病应毫无保留的把疾病症状完全告诉医生,而且对医生的提问也要如实答复,否则医生替你处方治病也就不全面、不中的,效果也就不理想了。
  曾为一位失眠病人诊治,他只要困得着的药,其他不需要,而他病的原因还有“胃病”、“心情不舒畅”,岂不知“胃不和则卧不安”、“心事重重”怎么能睡得着呢?经治胃结合疏导,心理舒畅就获良效。因此医学卫生知识的普及也就更重要了。
  有一次参加无锡市“科普宣传周”,给一位老太太义诊时,她问“我高血压病,怎么吃降压片越吃越头昏了?”问她吃药后测不测血压,她说没有,这就不对了。经测血压只有80/40毫米汞柱,明显是太低了,嘱其停服降压药。所以治病服药,应该经常复查,避免差错。
  现在科学发达,检查疾病的设备不断更新,的确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不过先进的检查手段必须要和病人的实际感受结合起来,否则只凭检查,往往要误诊。有一个老年人感冒不舒服,医生要他验血,抽血人员也不加详问,只是抽了验,明日报告血糖高“糖尿病”,回到医生那里随即转内分泌科医生,又随即开治疗糖尿病的药,一周后病人变成低血糖病,住院再检查为“误诊”。问题在岗位责任制度欠缺,空腹验血没有交待清楚,病人不知道验什么血,要不要空腹,在早餐后就到化验室抽血,也没有讲已吃过早饭了,化验师也不问清是否空腹,报告出来后,原来开化验单的医生也不再问清是否空腹,更不再检查,就转内分泌科,而专科医生再没有检查是否符合糖尿病诊断,就凭单开药,一错再错造成误诊。所以细心踏实非常重要,各种检查必须落实到人,问得清楚,解释得道地,才符合“正确诊断、如实用药”提高医疗质量的要求。
  应该怎样看病呢?病员应把自己的所有症状告诉医生,医生则根据病人实际结合“望闻问切”再配合现代化检验手段查出疾病根源如实用药。既辨病又辨证,有“的”放矢,在日前“医改”过程中,更应注意不浪费医药费用,不能以“机关枪扫射”方式,应以“验―便―廉”提高医疗质量。病人经济宽裕的也不应要求“贵重药”、“滋补药”,应以治好疾病为原则。所以“怎样看病、如何用药”必须踏实。

推荐访问:看病 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