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XX县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根据《中共XX市委宣传部关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专题调研的通知》(自委宣办〔XX〕X号)要求,为准确把握我县乡风文明建设现状和突出问题,提升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XX县篇章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县委农工委会同县委宣传部组织有关部门和部分镇村围绕我县乡风文明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基本情况 4月12日至13日,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佘建平同志带队,组织县文明办、县委农工委、县文联、县文体旅游广电新闻出版局以及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和XX镇XX市XX区和XX市年画村进行考察学习。5月上旬,县委宣传部、县委农工委组织有关部门负责人和行业专家先后深入全县14个镇的20余个村开展了实地走访调研。本次调研采取外出考察、实地走访、座谈研讨等形式,广聚民意、广纳群言、广献良策,为进一步深入明确推进我县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的思路与举措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XX区先进经验 XX区为XX市主城区,地处XX平原东北边缘,辖X个街道、XX个镇、X个乡、X个居民委员会,X个村民委员会,面积为X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X%,辖区内有孝泉古镇、XX文庙等人文景观。

XX区主要实施了四项举措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一是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污水处理、垃圾清运、水电气以及网络管线铺设等工作,为乡风文明建设夯实基础;
二是围绕提升产业品质,培育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了一批例如“优禾上品”等的近郊休闲观光农旅产业;
三是挖掘培育“德孝文化”等文旅品牌,不断创新建设体制机制和标准体系,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小镇,带动形成了乡风文明示范带;
四是深入推进文明乡村建设,积极开展文明细胞培育、农民夜校培训、道德讲堂、法律讲座等工作,增强互动,推动发展,不断扩大文明乡风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二)XX市先进经验 XX市为XX市辖县级市,地处XX盆地西北部,幅员面积X平方公里,辖X镇X乡,总人口X万,距XX83公里、XX公里。中国四大年画之一“XX年画”源于明、盛于清,1993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民间木版年画)之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XX市坚持构建以XX年画为载体、以文化院坝为依托、以地方特色文化为抓手、以先进典型为引领、以活动融合为手段的工作格局。一是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将“一约五会”作为《XX市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并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二是各乡镇每年定期评选和表彰“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家庭”“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并开展“卫生户”“文明户”双评活动和“共产党员家庭”挂牌活动,以典型带动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三是建立以先进人物、好人代表为主的“道德讲堂”宣讲团,深入乡村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人好事等。四是通过“好家规好家训”“我们身边的文明人文明事”等活动,增加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五是各乡镇、村组、社区扎实开展学雷锋活动,使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二、我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认识不够,未形成鲜明正面导向 部分基层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任期内注重短期效应,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软任务,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不能立竿见影,不如抓物质文明,摸得着,看得见,体现政绩明显,于是对乡风文明建设号召多,落实少。同时,有的党员干部从观念上没有带头转变,对“大操大办风”“赌博风”等不正之风认为习以为常,没有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农村没有树立移风易俗的鲜明正面导向。

(二)阵地建设滞后,公共文化体系不健全 相对于XX市村村可见的村史馆、村规民约、活动舞台、文化长廊、“德孝文化”展示墙等,我县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较为滞后、缺乏特色。有的村虽然建设了农村图书室、活动室和广场舞台等,但大部分农民群众缺乏高雅的生活情趣,镇村也未对现有资源加以高效利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部分乡村由于经济条件制约,硬件建设投入少,文化阵地少,设施老化,一些乡村文化活动场所被挪作他用,无法正常开展文化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难以有效开展。

(三)生态环境堪忧,乡村“脏乱差”依然存在 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生活质量呈不断提高的趋势,但环境建设跟不上发展需要,脏乱差现象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群众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并没有随之养成,生活陋习与生活条件的改善不相适应。有的乡村组道路凹凸不平,尘土飞扬;
有的村垃圾、粪便满街,卫生条件极差;
有些村庄,前街经过门面改选整治很有改观,但农户院落赃、乱、破依旧,与现代文明的要求形成强烈反差。其次是绝大多数村组无公厕、无专职环卫人员,公共卫生环境堪忧,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刻不容缓。

(四)先进示范缺失,德治文化氛围不浓厚 我县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志愿服务等评选表彰活动在农村开展的不够广泛深入,还未形成点对面的有效辐射,先进文化和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农村“一约四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建设不够健全、不够完善,个别村和社区即使制定了村规民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也仅仅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喊在嘴上”,大多流于形式,效果不尽人意,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崇德重礼和遵纪守法并行的浓厚氛围尚未形成。

(五)陈规陋习尚存,农村精神文明有短板 一方面部分农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如随地吐痰、便溺、乱倒垃圾、不遵守交通规则等仍然存在,农民闲暇之余打牌赌博的情况较为普遍,而且呈现出越是偏远地区,打牌赌博的频率和赌资越大,“大操大办”的风气也越盛行的现象;
小打小赌带来的好吃懒做,以及“大操大办”带来的攀比浪费等陋习严重影响文明乡风的形成。另一方面,教育引导农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整体素质缺乏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农村文化生活活动不够丰富,工作开展大都停留在传统宣传模式上,贴近农村实际,寓教于乐、易于群众接受的宣传阵地载体不足。

(六)覆盖程度不均,特色文化培育不深入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乡村自然条件、经济条件、认识程度不一致等原因,造成各镇村抓乡风文明建设的力度不同。有些经济基础好的乡村对精神文明的重视程度要好,村民的文化生活相对丰富,注重本土特色文化的挖掘打造,软硬件设施明显较强,反之有些经济基础差的乡村对精神文明的重视程度、村民的文化生活及文化设施等相对较弱,“千村一面”和“假、大、空”现象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全面系统的展开。

(七)人才队伍不充分,文明乡风建设主体缺乏 我县部分镇村存在未配齐文化专干,基层专业文化人才不充足、分布不均衡,文化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队伍培训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同时,根据调研情况显示,我县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口占农村劳动力的半数以上,而这些人口都是村里有文化、有知识、有精力的青壮年,村里留守的常住人口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等,外出打工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所在村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农村的“空心化”,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缺少了主力军。

(八)组织保障不到位,文旅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调研发现,部分基层组织存在抓乡风文明建设“松一阵,紧一阵”,部分党委成员基本不主动过问这项工作的情况,习惯于为应付检查突击了事,同时,县上有关部门虽然出台了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相关文件,但由于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完善、务实管用制度和运行机制,各部门单位间缺乏有机配合,乡风文明建设的常态化、制度化合力推进尚未形成;
我县双石镇“玉章文化”“农民漫画”、铁厂镇“陶文化”“冶铁文化”以及双古镇“茶文化”等文旅产业的培育打造,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规模小、开发滞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产业发展缺乏进一步的场地和空间,难以创造活跃的文化氛围和足够的吸引力,农村文旅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对策及建议 (一)突出铸魂,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文明新风尚 一是突出德治引领作用。围绕核心价值观主线,深入开展乡风文明创建活动,强化家庭家风建设,广泛设置好人榜、文化墙等,积极开展星级文明户和道德模范等评选表彰活动,借助道德讲堂等载体宣传本地好人好事,激励群众崇德向善,树立正确价值导向。二是突出法治核心作用。把法治理念贯穿到乡风文明建设全过程,引导党员干部走在前列,争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社情民意的谏言者、文明新风的推动者和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提高群众法律意识,遏制农村腐败增量,根除农村法治观念淡薄、社会治理无序、黑恶势力难控等顽疾,推动村风民风向上向善。三是突出自治根本作用。将优秀家风家训融入村规民约,建立村民议事会、“红黑榜”等机制体制,激活传统道德力量和村民自治意识,用制度化的形式引导村民主动转变观念思想,带动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文明新风尚。通过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在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推动扶贫与扶志有机结合,帮助困难群众斩断思想穷根,彻底摆脱贫困,让每个人都成为文明乡风建设的受益者。

(二)坚持塑形,建管并重打造幸福美丽新家园 一是做好项目整合。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乡镇为依托、农户为对象,将乡风文明建设深度融入幸福美丽乡村建设、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全过程,落实乡风文明建设“四大工程”,以创建文明乡镇、“四好村”“文明村”“文化扶贫示范村”等为载体,推进乡镇、村文化设施场所建设,满足农民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展开综合整治。建立环境综合治理、农村保洁长效机制,因势利导,帮助农民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让群众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根据村庄空间布局,在乡村主要建筑道路、公共活动场所和农户院坝等重点位置实施绿化、亮化工程,推动实现乡村环境普遍生态绿化;
三是深挖优势资源。围绕“一村一品”工作目标,通过村容村貌整治,阵地设施补齐完善,特色产业挖掘打造等举措,改善农村生活居住环境,补齐村容村貌“脏乱差”、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乏力、贫困现象尚存的短板,加大古街、古镇、古树、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力度,为乡风文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三)推动融合,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体系新格局 一是要与推进农村产业发展相融合。因地制宜做好乡村文化创意与旅游、农业、生态等融合发展规划,引导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现代观光农业等富民产业,让农村生态环境、设施改善、文化遗产保护等转化为产业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品牌,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是要与探索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相融合。加强农村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立村规民约监督执行机制,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大力推广农村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加强志愿服务辅导培训,积极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以志愿服务的良好成效引领乡风文明,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
三是要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相融合。结合全县文明创建工作,各级部门单位形成工作合力,着力推进城乡管理一体化、标准化和制度化,实现城乡生态环境全域整治,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引导推动城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向农村延伸。

(四)统筹联动,保障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新成效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要将乡风文明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规划或专项工作计划;
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整合建设项目、媒体广告、宣教载体、关爱服务、文体活动等资源,做好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
推动实施文艺文化“六大工程”,引导市场主体、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志愿组织和干部职工、在外成功人士、本地新乡贤等参与乡风文明建设。二是健全投入保障。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涉及乡风文明建设项目、政策、资金的整合力度;
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机制,重点向偏远乡村和贫困乡镇倾斜,创新建设投入方式,采取财政预算、项目统筹、社会募集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资金统筹使用机制,支持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三是落实责任考核。完善各类创建、评选的方案标准,制定乡风文明考评方案及追责问责办法,实行县、乡、村三级联述联评联考;
对乡风文明建设开展情况,加强日常通报、定期督查和跟踪督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全面保障我县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