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时代高中历史教师生涯规划

  智能化时代 高中历史教师的生涯规划 01

 预 流 :

 智 能 化 时 代 高 中 历 史 教 学 策 略 的 转 变 1930 年,陈寅恪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指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不入流。此古今学术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这里所说的预流,就是对未来的潮流有基本的准确的预判,以便以更恰当的方式进入新的情景,进行更合理的生涯规划。

 我们深知,在智能化时代,知识的获取渠道是多样的,这也就意味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标准也随之发生改变。未来的知识学习应该是消除科学与人文壁垒的,分科治学带来了知识的狭隘,已经不适应智能化时代的教育发展潮流。近年来,美国在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STEAM 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 STEAM 教育,培养学术以学科整合的方式认识世界,运用跨学科的思维解决现实问题,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 问 题 解 决 能 力 。

 STEAM , 即 科 学 ( Science )

 、 技 术( Technology )

 、 工 程 ( Engineering )

 、 艺 术 ( Art )

 和 数 学(Mathematics)的整合。基于项目的 STEAM 学习是一项学生在活动参与、项目设计、问题解决中开展的跨学科的学习实践活动。这与中国教育部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框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

 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这就是我们预流的方向。

 02

 新 文 科 :

 问 题 为 导 向 的 未 来 之 学 2017 年,美国希拉姆学院旗帜鲜明地提出”新文科“的教育理念,对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对 29 个专业进行重组,即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势在必行,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建设,推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 版,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为 2035年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传统学问一直有“尊德性”和“道问学”两种倾向,也就是说以诗书礼乐为核心的德性知识和以兵刑钱谷为核心实务知识。在中国传统社会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诗书礼乐的重视远远超过对兵刑钱谷的重视。直到明末清初重提“经世致用”、“明道救世”之后,参与政治实务才重新进入知识分子的视野。正如美国中国学家在其著作《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中提到的一个近代中国亟需解决的问题,即政治参与的扩大如何同国家权力及其合法性加强的目标协调起来?换句话说,就是怎样使国家精英阶层重新获得活力,积极参与到政治事件中,以对抗危害国家和社会的权力滥用?很显然,这

 是一个政治哲学的问题。然而历史上的经验为我们的当下和未来的实践有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

 2014 年 10 月 3 日,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公开在网上发布美国历史学家乔·古尔迪和英国历史学家大卫·阿米蒂奇合著的《历史学宣言》(The History Manifesto)一书的电子版,该书出版后更是在西方史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该书的核心思想是批评当前史学界的短视和碎片化倾向,呼吁回归长时段(long-term history)的史学研究,号召历史学家在政治决策和公共领域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就整个人文科学来看,历史性是人文科学的本质特征,但牵引人文科学的不应该是传统和历史之维,更不应该是复古情绪,而是关于未来的想象。

 03

 应 对 及 其 困 境 :

 高 中 历 史 教 师 生 涯 规 划 及 不 安 定 因 素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部编高中历史教材的学习和研究,以期在新教材全面推广使用之时,我们能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我们将分为六个部分进行:

 1.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上)”,主要是通史形式的中国历史。

 2.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下)”,主要是通史形式的世界历史。

 3.选择性必修课程“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主要从政治史专题深化对中外历史的认识。

 4.选择性必修课程“经济与社会生活”,主要是社会生活主要方面的经济活动的发展历程。

 5.选择性必修课程“文化交流与传播”,主要是在文化史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现象加以整合并适度拓展。

 6.选修课程“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主要从史学理论、史学实践两个方面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我们期待通过上述六个方面的实践,进一步落实对高中历史教研共同体的构建,在此基础上探索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

 高中历史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受到自身个体和同事个体间的影响。自身个体内的水平包括发展机会、乐观情绪和工作投入;个体间水平主要是责任心。在前者,根据资源保存理论的看法,人具有获得、维持、保护及发展那些他们所看重的资源的动机。在智能化时代,获得发展机会,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跳出传统历史教学的框架,进行新的知识更新和观念更新。通常情况下,高中是史学成果向大众普及的重要阵地,高中历史教师作为最新史学前沿成功的中坚力量,必须对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有基本的熟悉。

 在后者,责任心强的老师,可以投入更多,形成较高工作效能。在新高考新教材即将实施的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师将面对教学转型的困境,责任心强的更能将工作和个人资源转化为高效的工作投入。在理想状态下,学校应该为责任心强、工作效率高的教师提供保护,把工作的不安全感和不稳定因素降到最低,才能让这类教师始终保持较强的责任心和较高的工作效率。然而,现在教育权力下移,学校有更大的权力对工作低效和责任心弱的教师进行淘汰。据北京大学心理学院陆昌勤教授研究表明,因为淘汰的标准已定,只要稍加注意即可达到标准,避免淘汰,这些行为并不能对低效者造成威胁。但是,对工作高效和责任心强的教师会产生负面影响,即

 他们会自动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来避免这种不安全因素,反而要投入比之前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久而久之就会损害身心健康。

推荐访问:智能化 生涯规划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