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0,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末考试题含解析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 2019- -0 2020 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原核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膜包被的细胞器 B.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C. 拟核区有 DNA 分子 D.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举例 差异性 统一性 原 核细胞 细菌、蓝藻、放线菌 无成形的细胞核 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1.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物质 2.都有核糖体 真 核细胞 草履虫、酵母菌、植物、动物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

 有多种细胞器 【详解】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核糖体没有膜包被,A 错误;某些原核细胞可进行光合作用,例如蓝藻细胞,B 错误;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有拟核,该区域有 DNA 分子,C 正确;原核细胞中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组成,D 错误。故选 C。

 2.科学家在研究生物体的化学成分时,发现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非生物界中也都存在,这一事实主要说明(

  ) A. 生物与非生物没有区别 B.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C. 生物来源于非生物 D.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有差异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详解】科学家在研究生物体的化学成分时,发现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非生物界中也都存在,这一事实主要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无法证明生物与非生物没有其它区别或生物来源于非生物,也不能证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综上分析,B 正确,ACD 错误。

 故选 B。

 3.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生命活动的“蓝图”主要储存在细胞核中 B. 内质网的膜蛋白有的能够催化性激素的合成 C. 线粒体是细胞内物质氧化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 D. 正常生理状态下溶酶体对自身机体的细胞结构无分解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线粒体是细胞内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95%来自该结构,被称为细胞能量的“动力工厂”;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

 【详解】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蓝图”,A 正确;内质网是脂质的合成车间,因此内质网膜上含有催化性激素合成的酶,B 正确;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线粒体中可进行物质的氧化和能量转换,C 正确;正常生理状态下,溶酶体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D 错误。

 4. 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物质或离子都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内 B. 大分子有机物要通过载体蛋白的转运才能进入细胞内,并且要消耗能量 C. 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既不需要消耗能量,也不需要膜上的载体蛋白 D. 主动运输发生在细胞逆浓度梯度吸收物质时,既要消耗细胞的能量,也需要依靠膜上的载体蛋白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要求考生能够识记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特点,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的异同点,对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比较理解是解题的关键,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层次的要求。

 【详解】A、离子进入细胞的方式通常为主动运输,A 错误; B、大分子有机物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胞吞,不需要载体蛋白,但需要消耗能量,B 错误; C、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的共同点是顺浓度梯度进行,不需要消耗能量,但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C 错误; D、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也需要消耗细胞的能量,D 正确。

 故选 D。

 【点睛】(1)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运输方式 运输方向 是否需要 载体 是否消耗 能量 示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到低浓度 否 否 水、气体、脂类(因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如甘油) 协助扩散 高浓度到低浓度 是 否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低浓度到高浓度 是 是 几乎所有离子、氨基酸

  (2)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

 5.将酵母菌培养液进行离心处理。把沉淀的酵母菌破碎后,再次离心处理为只含有酵母菌细胞质基质的上清夜和只含有酵母菌细胞器的沉淀物两部分,与未离心处理过的酵母菌培养液分别放入甲、乙、丙 3 个试管中,并向 3 个试管内同时滴入等量、等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在

 有氧的条件下,最终能通过细胞呼吸产生 CO 2 和 H 2 O 的试管是:(

  )

 A. 甲 B. 丙 C. 甲和乙 D. 丙和乙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细胞质基质,产物是丙酮酸和[H],并产生少量的能量;第二阶段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产物是二氧化碳和[H],并产生少量的能量;第三阶段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产物是水,同时产生大量的能量。

 【详解】甲试管只含有细胞质基质,在有氧时,只能发生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只能产生丙酮酸和[H];试管乙只含有细胞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参与氧化分解,不能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试管丙中含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在有氧条件下,可以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综上所述,ACD 不符合题意,B 符合题意。

 故选 B。

 6.hiHep 细胞具有肝细胞的许多功能,包括分泌血清白蛋白、积累糖原、代谢药物、药物转运等。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人成纤维细胞与 hiHep 细胞的核酸是相同的 B. 衰老的肝细胞中细胞核体积变小 C. hiHep 细胞的诱导成功为人类重症肝病的治疗提供了可能性 D. 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 hiHep 细胞,说明人成纤维细胞还未分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详解】A、人成纤维细胞与 hiHep 细胞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RNA 有所不同,A 错误; B、衰老的肝细胞中细胞核体积变大,B 错误; C、hiHep 细胞具有肝细胞的许多功能,其诱导成功为人类重症肝病的治疗提供了可能性,C正确;

 D、人成纤维细胞已分化,D 错误。

 故选 C。

 7. 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行为变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 B.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所有非等位基因之间也发生自由组合 C. 染色单体分开时,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也随之分开 D. 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非等位基因的组合的种类也越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同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单体分开时,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也随之分开。

 【详解】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A正确; 同源染色体上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都含有非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时,只能使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而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会自由组合,B 错误; 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时,间期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也随之分开,C 正确;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非等位基因组合的种类也越多,D 正确。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的区别与联系、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减数分裂过程,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尤其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特点;识记同源染色体和等位基因的概念,明确同源染色体上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都含有非等位基因;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8.一个被15 N 标记的、含 500 个碱基对的 DNA 分子片段,其中一条链中 T+A 占 40%。若将该 DNA分子放在含14 N 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 3 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 DNA 分子的另一条链中 T+A 占 60% B. 该 DNA 分子中含有 A 的数目为 400 个 C. 该 DNA 分子第 3 次复制时需要消耗 1200 个 G D. 经 3 次复制后,子代 DNA 中含14 N 的单链占 1/8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干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

 (1)1 个 DNA 经过 3 次复制,共产生 23 =8 个 DNA 分子。

 (2)由于 DNA 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故 8 个 DNA 分子中含原链的 DNA 分子有 2 个。

 (3)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 DNA 分子中 A=T,一条链中 T+A 占 40%,则整个 DNA 分子中T+A 占 40%,所以 DNA 分子中 A=T=500×2×40%÷2=200 个,则鸟嘌呤 G=500-200=300 个,复制 3 次需 G 的数量=(23 -1)×300=2100 个,第 3 次复制需 G 的数量=2 2 ×300=1200 个。

 【详解】DNA 分子片段的一条链中 T+A 占一条链的 40%,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中 T+A 占另一条链也为 40%,A 错误;DNA 分子片段的一条链中 T+A 占 40%,则 T+A 也占该DNA 分子碱基总数的 40%,A=T=20%,该 DNA 分子中含有 A 的数目为 500×2×20%=200 个,B 错误;据 B 中分析可知,G=C=30%,该 DNA 分子第 3 次复制时需要消耗 500×2×30%×22 =1200个 G,C 正确;经 3 次复制后,子代 DNA 中单链共 16 条,其中含14 N 的单链有 14 条,占总数的 7/8,D 错误。

 故选 C。

 9.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B. 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种基因型 C. 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 过程中 D.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重组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基因重组:(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2)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2、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详解】A、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A 错误; B、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种基因型,B 正确; C、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的减数分裂过程中,C 正确;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D 正确。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及意义,掌握基因突变的意义,明确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10.下列关于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非同源染色体互换部分片段会引起细胞内基因重组,基因的种类也会改变 B. 21 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 C. 染色体变异中的倒位会使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D. 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都没有同源染色体,因而不具有可育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2、判断一个个体是否可育看染色体组的数目是奇数还是偶数,若为奇数则不可育,若为偶数则可育。

 【详解】非同源染色体互换部分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不属于基因重组,A 错误;21 三

 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有 2 个染色体组,但第 21 号染色体含有 3 条染色体,B 错误; 染色体变异中的倒位会使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发生改变,C 正确; 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可能含有同源染色体,如六倍体小麦形成的单倍体中含有同源染色体,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重组的类型;识记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及结果;识记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相关内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1.杂交除了可选育新品种之外,杂交 另一个结果是获得 A. 纯种 B. 杂种表现优势 C. 基因突变 D. 染色体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养,获得新品种的方法。在农业生产中,杂交育种是改良作物品质,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常规方法。

 【详解】获得纯种的方法是不断自交,而非杂交,A 错误;杂交育种除了能培育新品种之外,还能培育出杂合子,即杂种表现的优势,B 正确;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C 错误;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D 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 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杂交育种的目的除了获得新品种外,还能得到杂种优势,再根据题意作答。

 1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不变 B. 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强 C. 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桦尺蠖与浅色桦尺蠖表现为共同进化 D. 隔离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A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进化,并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③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④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⑤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 环境发生变化,对某种生物既无力也无害,则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不变,A 正确。

 B. 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不一定越强,如在无氧环境中,乳酸菌能生存,但人类却不能生存,B 错误。

 C.黑色桦尺蠖与浅色桦尺蠖是同种生物,不会发生共同进化,C 错误。

 D.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而不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必要条件,D 错误。

 【点睛】本题是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多方面的深层考查,要求学生不仅要对其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记忆,还要对其“对生物的进化解释”知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含义、成因等。

 13.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B. 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 C.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详解】A、稳态需要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实现,A 错误;

 B、稳态需要在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B 错误;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C 错误;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如体温在 37℃左右,D 正确。

 故选 D。

 14.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不会发生的是(

 )

 A. 体温仍然能够保持相对恒定 B. 蜷缩身体,减少体表与外界接触面积 C. 下丘脑感受到温度下降 D. 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心率减慢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的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体温调节的理解与运用。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如下: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热增加(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散热减少(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详解】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会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A 正确;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可以通过蜷缩身体,减少体表与外界接触面积,进而使机体散热减少,B 正确;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下丘脑的冷觉感受器会感受到温度下降并发送信息,C 正确;寒冷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代谢活动增强、产热增加,D 错误。

 故选 D。

 【点睛】关键要掌握和理解体温调节的过程。否则误认为人在寒冷环境中,体温会下降。

 15.下列有关植物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长素是由达尔文通过胚芽鞘向光性实验发现的 B. 向光性是由向光侧和背光侧生长素合成速率不同引起的 C. 利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番茄雌蕊培育无子番茄新品种 D. 用不同浓度生长素处理同种植物插条可能获得相似实验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植物生长素是由具分裂和增大活性的细胞区产生的调控植物生长方向的激素。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主要作用是使植物细胞壁松弛,从而使细胞增长,尤其能刺激茎内细胞纵向生长并抑制根内细胞横向生长的一类激素。

 【详解】达尔文的实验中发现了胚芽鞘的向光性,并且判断苗尖端为感光部位,只是推测出了某种物质从苗尖端运输到了下方,没有发现生长素,A 选项错误;向光性是由于光照引起生长素横向运输从而使得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不同引起的,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在苗尖端,B 选项错误;利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番茄雌蕊培育无子番茄,该性状是不可遗

 传的,番茄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因此不能算新品种,C 选项错误;因为生长素具有两重性,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对植物某部位的作用为先促进生长后抑制生长,因此不同浓度生长素处理同种植物插条可能获得相似实验结果,D 选项正确。

 16.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可以得到无籽番茄,这种果实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 A. 与卵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 B. 比受精卵染色体数目多一倍 C. 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样 D. 与受精极核染色体数目一样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得到的无籽番茄属于不可遗传变异,生长素没有改变果肉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所以无籽番茄的果实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等。据此答题。

 【详解】A、卵细胞是减数分裂后产生的,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与无籽番茄的果实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同,A 错误;

 B、受精卵是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其染色体数目为两者之和,与体细胞相等。因此,果实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相等,B 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无籽番茄的果实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样,C 正确;

 D、受精极核是由 1 个精子与 2 个极核结合形成的,其染色体数目为三者之和,即 3N,而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 2N,因此,无籽番茄的果实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受精极核中染色体数目不一样,D 错误。

 故选 C。

 17.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可用标志重捕法精确统计种群密度 B. 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差距大的样方内数值应舍弃 C. 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捉的间隔时间越长统计结果越准确 D. 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志物不能影响被调查动物的生命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

 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新捕获的标记个体数。

 【详解】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但所计算的数值为估算值,A 错误;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差距大的样方内数值也应如实记录,不应舍弃,B 错误;若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长,标记个体可能会死亡,标记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可能比实际值偏大,C 错误;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志物不能影响被调查动物的生命活动,以保证重捕时被标记个体与不被标记的个体被捕获的几率相同,D 正确。

 故选 D。

 18.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B.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 C. 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D. 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因为人类生产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但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也不是只具有破坏性的,也可以是通过建立新的人工群落实现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

 【详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超过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A 错误;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有很多是有益的,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B 错误;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 正确;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下,但不是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D 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明确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并不都是破坏性的,也有建设性的。

 19.氧化亚铁硫杆菌是一种通常生活在 pH<4 的环境中,能通过加速亚铁离子的氧化所释放出来的能量来进行自身有机物合成的细菌。该细菌 A. 最外层的结构与红细胞的一样 B. 无丝分裂过程中能产生基因突变 C. 遗传物质与蛋白质相结合存在 D. 参与构成其所在生态系统的基石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中的氧化亚铁硫杆菌:利用化学能合在有机物属化有自养型,能将黄铁矿氧化需气参与,故是需氧型生物。

 【详解】A、该细菌最外层的结构是细胞壁,而红细胞的最外层是细胞膜,错误; B、无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细菌是原核细胞,其分裂方式是二分裂,错误; C、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的 DNA 与蛋白质是分开的,错误; D、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氧化亚铁硫杆菌能通过加速亚铁离子的氧化所释放出来的能量来进行自身有机物合成,属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正确。

 故选 D。

 【点睛】1.真核细胞指含有真核(被核膜包围的核)的细胞。其染色体数在一个以上,能进行有丝分裂。还能进行原生质流动和变形运动。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真核生物。在真核细胞的核中,DNA 与组蛋白等蛋白质共同组成染色体结构,在核内可看到核仁。在细胞质内膜系统很发达,存在着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和溶酶体等细胞器,分别行使特异的功能。

 2.原核细胞指没有核膜且不进行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的细胞。这种细胞不发生原生质流动,观察不到变形虫样运动。组成原核生物的细胞。这类细胞主要特征是没有明显可见的细胞核,同时也没有核膜和核仁,只有拟核,进化地位较低。

 20. 在大量使用 1(化肥)2(农药)3(普通洗衣粉)4(石油)和 5(高含硫煤炭)这几种物质中,能促使赤潮发生的是 A. 3 和 1 B. 1 和 2 C. 2 和 4 D. 3 和 5 【答案】A 【解析】

 【分析】

 淡水湖泊和江河中由于氮、磷元素污染 导致的藻类等微生物爆发,叫做水华.海湾水域 形成的类似情况,叫做赤潮。

 【详解】

 1.大量使用 1(化肥)、3(普通洗衣粉)使得水体中 N、P 等元素之间,藻类大量繁殖,形成赤潮;

 2.大量使用 2(农药),会引起生物富集现象;

 3.大量使用 4(石油)等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引起温室效应。

 4.大量死亡 5(高含硫煤炭)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硫增加,引起酸雨。

 故选 A。

 21.如图表示油菜种子在成熟过程中种子有机物相对含量的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第 36 天,种子内含量最高的有机物可用苏丹Ⅲ染液检测 B. 细胞代谢利用大量糖类,导致淀粉含量降低 C. 此过程种子干重中的碳、氢元素比例不断增加 D. 糖类不转化为蛋白质,导致含氮物质含量不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油菜开花后,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下降,脂肪含量升高,含氮物质基本不变。

 【详解】A、第 36 天,种子内含量最高的有机物是脂肪,遇苏丹Ⅲ染液可以发生橘黄色反应,A 正确; B、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细胞代谢利用大量糖类提供能量,导致淀粉含量降低,B 正确; C、此过程种子中糖类减少,脂肪增多,故干重中的碳、氢元素比例不断增加,氧的比例下降,C 正确;

 D、糖类也可以转化为蛋白质,D 错误。

 故选 D。

 22.外泌体是指包含了复杂 RNA 和蛋白质的小膜泡,其形成过程如图所示。据上述资料可以推测(

 )

 A. 外泌体中的复杂 RNA 序列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B. 对完整的细胞进行差速离心可以获得胞内囊泡 C. 外泌体的形成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D. 胞内囊泡的不同命运是由其随机移动方向决定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可以水解外来的病原体和自身衰老、病变的结构。

 【详解】A、RNA 的主要合成场所是细胞核,不能在核糖体上合成,A 错误; B、细胞破裂后,进行差速离心才可以获得胞内囊泡,B 错误; C、外泌体通过胞吐形成,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特点,C 正确; D、胞内囊泡的不同命运是由基因决定的,D 错误。

 故选 C。

 23.图 1 为氨基酸和 Na+ 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示意图,图 2 表示甲(核苷酸)、乙(葡萄糖)这两种小分子物质在细胞内外的浓度情况。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图 1 中氨基酸运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B. 图 1 中 Na+ 运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C. 图 2 中的甲从胞内运输至胞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D. 图 2 中的乙从胞外运输至胞内受载体蛋白的限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 1 中:氨基酸逆浓度梯度从肾小管管腔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顺浓度梯度从肾小管上皮细胞进入肾小管周围组织液中;钠离子顺浓度梯度从肾小管官腔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逆浓度梯度从肾小管上皮细胞进入肾小管周围组织液中。

 图 2 中:甲物质外多内少,乙物质内多外少。

 【详解】A、图 1 中氨基酸逆浓度梯度运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动运输,A 正确; B、图 1 中 Na+ 运入肾小管上皮细胞是顺浓度梯度的运输,故为协助扩散,B 正确; C、图 2 中的甲外多内少,故从胞内运输至胞外的方式为主动运输,C 错误; D、图 2 中的乙物质内多外少,从胞外运输至胞内需要载体协助,故受载体蛋白的限制,D 正确。

 故选 C。

 24.研究发现,VPS4B(一种蛋白质)能够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过程。在癌细胞培养过程中,下调 VPS4B 基因的表达量,细胞分裂间期各时期比例变化如下表。

 组别 G 1 期 S 期 G 2 期 对照组 51. 54 33.13 15.33 下调 VPS4B 组 67.24 19.78 12.98

 根据以上资料可以推测(

 )

 A. VPS4B 需要分泌到细胞外后才能发挥调控作用 B. VPS4B 可能在 S 期与 G 2 期的转换过程中起作用 C. VPS4B 的存在可能导致分裂期细胞比例降低 D. VPS4B 的缺失或抑制可导致细胞周期的阻滞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表可知,VPS4B 表达量减少后,G 1 期细胞数目增多,S 期和 G 2 期细胞数目减少。

 【详解】A、VPS4B 在细胞内发挥作用,A 错误; B、根据表格数据分析,VPS4B 可能在 G 1 期与 S 期的转换过程中起作用,B 错误; C、VPS4B 的存在可能导致分裂期细胞比例增多,C 错误; D、VPS4B 的缺失或抑制可导致 G 1 期细胞数目增多,会引起细胞周期的阻滞,D 正确。

 故选 D。

 25.某种植物的花色同时受 A、a 与 B、b 两对基因控制,基因型为 A_bb 的植株开蓝花,基因型为 aaB_的植株开黄花。将蓝花植株(♀)与黄花植株(♂)杂交,取 F 1 红花植株自交得 F 2 。F 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花:黄花:蓝花:白花=7:3:1:1,则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 F 2 中基因型为 Aa_ _的杂合子致死 B. F 1 产生的配子中某种雌雄配子同时致死 C. 亲本蓝花植株和 F 2 蓝花植株的基因型一定为 AAbb D. F 1 产生的配子中,Ab 雌配子或 Ab 雄配子致死 【答案】D 【解析】

 【分析】

 F 1 红花植株自交所得 F 2

 中出现了黄花(aaB_)和蓝花(A_bb)的个体,说明 F 1 同时含有 A、a、B、b 基因,故 F 1 红花的基因型为 AaBb。若没有致死情况,则子一代自交产生的子二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A_B_:aaB_:A_bb:aabb=9:3:3:1,事实上,子二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A_B_(红花):aaB_(黄花):A_bb(蓝花):aabb(白花)=7:3:1:1,白花基因的基因型是 aabb,则可推知含有 ab 的雌配子和雄配子都是可育的,又由 A_bb(蓝花)的数目是 1 而不是 3,可推知含有 Ab 的雌配子或者是雄配子致死。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基因型为 AaBb 的个体自交,F 2 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花:黄花:蓝花:白花=7:3:1:1,应是含有 Ab 的雌配子或者是雄配子致死,A、B 错误,D 正确;结合分析可进一步推知,F 2 中蓝花植株植株的基因型和亲本蓝花植株的基因型都是 Aabb,C 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需抓住问题的实质:子代的基因来自于亲代,据此推断 F 1 的基因型。针对F 2 的异常性状分离比,借助分离定律将组成 F 2 的两对基因拆分,进而推断致死的配子的基因型。针对题中的两种观点,可借助数学思维分情况进行讨论。

 26.DNA 半保留复制是采用氮的同位素15 N 标记的方法来证实的,这个实验能够取得预想结果的必要条件包括(

 )

 A. 15 N 具有放射性,而其同位素 14 N 没有放射性 B. 细胞中仅有 DNA 能够被15 N 标记,其他物质不能 C. DNA 母链的碱基不易被水解而参与子链的合成 D. DNA 复制在细胞核中完成,不易受外界条件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 复制是以亲代 DNA 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 DNA 的过程。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可以边解旋边复制。

 【详解】A、该实验是根据15 N 与 14 N 的密度不同将不同的 DNA 分开的,与是否具有放射性无关,A 错误; B、细胞中只要是含氮物质都可以被15 N 标记,B 错误; C、DNA 母链的碱基不易被水解,故母链均为15 N,子链均为 14 N,因而可以根据条带的分布位置判断 DNA 的复制方式,C 正确; D、DNA 复制在细胞核中完成,受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影响,D 错误。

 故选 C。

 27.下图表示人体内,苯丙氨酸的代谢途径。

  上述黑色素的缺乏会导致人患白化病,而尿黑酸积累会使人出现尿黑酸症,据图判断白化病和尿黑酸症分别是哪种酶的缺乏导致的(

 )

 A. 酶①或酶⑤、酶③ B. 酶①或酶⑤、酶② C. 酶①、酶③ D. 酶⑤、酶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的控制生物的性状;也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的控制生物的性状。

 【详解】由图可知,缺乏酶⑤会影响黑色素的合成,会导致白化病;尿黑酸积累会使人出现尿黑酸症,而缺乏酶③会影响尿黑酸转化为乙酰乙酸,会导致尿黑酸症出现。

 综上所述,ABC 不符合题意,D 符合题意。

 故选 D。

 28.肌营养不良(DMD)是人类的一种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某遗传病研究机构对 6 位患有 DMD的男孩进行研究时发现,他们还表现出其他体征异常,为了进一步掌握致病机理,对他们的 X染色体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他们的 X 染色体情况如下图,图中 1--13 代表 X 染色体的不同区段,I~Ⅵ代表不同的男孩。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图可知,DMD 基因一定位于 X 染色体的 5 或 6 区段 B. 若上图中只有一位男孩具有 DMD 的致病基因,则具有致病基因的一定是Ⅲ号

 C. 可推测上述六名男孩的母亲都是 DMD 患者,而父亲都正常 D. 当 6 位男孩性成熟后,因同源染色体无法联会而无法产生正常的配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图中 6 位患者 X 染色体均发生了部分片段的缺失,并且每个个体缺失的片段均有所区别。

 【详解】A、该病可能由于相关基因缺失或带有致病基因所致,故无法确定基因的位置,A 错误; B、若上图中只有一位男孩具有 DMD 的致病基因,根据上图可知,只有 6 号区段是Ⅲ号特有的,故具有致病基因的一定是Ⅲ号,B 正确; C、由于无法确定该病的显隐性,故无法确定其亲本的表现型,C 错误; D、由图可知,图中 6 位男孩均发生了染色体的缺失,同源染色体仍可以联会,只是联会可能出现异常,Y 染色体正常,仍可以产生正常的配子,D 错误。

 故选 B。

 29.山茶象甲用喙在山茶果皮上钻孔后将卵注入孔洞,只有在打通果皮的孔洞中孵出的幼虫才能取食到种子而成活。图 1 为日本南、北部地区的象甲。图 2 为日本不同纬度多个地区的象甲平均喙长和山茶平均果皮厚度。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南部地区的山茶果皮厚度大于北部 B. 图2 中M区象甲繁殖后代成功率最高 C. 图 2 中 P 区数据采集自北部地区 D. 山茶象甲与山茶相互影响共同进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

 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环境。

 【详解】由图 1 可以看出,南部山茶象甲的喙长于北部山茶象甲的喙,因此推测南部地区的山茶果皮厚度大于北部,A 正确;分析图 2 可知,M 区山茶平均果皮厚度大,在打通果皮的孔洞难度更大,象甲繁殖后代成功率低,B 错误;图 2 中 P 区果皮厚度小,山茶象甲喙短,数据应采集自北部地区,C 正确;山茶象甲与山茶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D 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 B。

 30.如图中 a、b 表示人体某过程中产热量或散热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图可表示从温暖环境到寒冷环境,再回到温暖环境的过程,a 表示产热量,b 表示散热量 B. 该图可表示从寒冷环境到温暖环境,再回到寒冷环境的过程,a 表示产热量,b 表示散热量 C. 该图可表示从安静到运动,再停止运动的过程,a 表示散热量,b 表示产热量 D. 该图可表示开始发烧并持续一段时间又退烧的过程,a 表示产热量,b 表示散热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体温调节:

 (1)机理:产热═散热;

 (2)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3)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措施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若从温暖环境到寒冷环境,散热量会先增后减,产热量会增加,随后二者达到平

 衡,A 错误; B、温暖环境中的散热量和产热量均会小于寒冷环境中,B 错误; C、若从安静到运动,产热量和散热量均会增加,但产热量先增加,故 a 表示产热量,b 表示散热量,C 错误; D、若表示开始发烧,则产热量先增加,散热量后增加,之后产热量=散热量,持续高烧,随后退烧的过程中,产热量和散热量均会下降,之后产热量=散热量,体温维持稳定,故 a 表示产热量,b 表示散热量,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无论是在寒冷环境中,还是炎热环境中,只有体温维持稳定,则产热量=散热量。

 31. 科学家用小鼠做实验材料,完成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切除胰腺及垂体可减小小鼠自身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对实验的影响 B. 该实验没有进行实验对照,需要增添空白对照组 C. 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具有协同作用 D. 增大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注射量,实验效果更显著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曲线图主要考查动物激素的应用及探究实验,解题关键要掌握相关激素的功能,能通过曲线分析得出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关系。

 【详解】

 A、切除胰腺及垂体可排除小鼠自身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对实验的影响,属于排除实验过程中的无关变量,A 正确;

 B、本实验前后形成对照,不需要增添空白对照组,B 错误; C、单独注射生长激素后平均体重有所增加,单独注射胰岛素后平均体重也有所增加,同时注射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后,小鼠平均体重大幅度增加,说明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具有协同作用,C错误; D、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作用,因此增大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注射量,实验效果不一定更显著,D 错误。

 故选 A。

 32.某植物细胞中 X 基因仅在细胞从分裂间期进入分裂期时表达;生长素可引起 Y 基因的表达;外源的 Z 基因表达产物经染色后呈蓝色。将 Z 基因与 X 基因的启动部位连接构建株系 I,将 Z基因与 Y 基因的启动部位连接构建株系Ⅱ。用株系Ⅰ与株系Ⅱ研究 6-BA 对主根抑制作用的机制,将两个株系分别培养在基本培养基和含 6- BA 的基本培养基上,一段时间后主根根尖的染色结果如下图。

  试验结果表明:(

 )

 A. 丙组的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分裂比甲组的更为旺盛 B. 生长素对于甲组根尖的生长没有起到促进作用 C. 6-BA 既能抑制细胞分裂,也能对抗生长素的作用 D. 植物基因表达的差异都是由激素含量不同引起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自变量为不同的转基因株系和不同的培养基,因变量是染色情况。由实验结果可知,株系Ⅱ的蓝色区域更大。

 【详解】A、甲组含有 X 基因,X 基因的表达有利于细胞分裂,故推测甲组根尖分生区比丙组

 分裂旺盛,A 错误; B、甲组根尖含生长素,可以促进甲组根尖生长,B 错误; C、甲和乙对比说明,6-BA 会抑制 X 基因的表达,故推测会抑制细胞分裂,丙和丁对比说明6-BA 可以抑制 Y 基因的表达,故推测可以对抗生长素的作用,C 正确; D、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 6-BA 会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但不能说明植物基因表达的差异都是由激素含量不同引起的,D 错误。

 故选 C。

 33.科研人员对某森林里雌雄红眼绿鹃捕食时距地面的高度与活动时间进行了研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雌雄红眼绿鹃捕食时距地面 高度的变化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B. 该区域的群落已演替到森林阶段,物种组成将不再改变 C. 红眼绿鹃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数量通常会呈现“J”型增长 D. 雌雄红眼绿鹃很多情况下活动的高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距离地面高度较近时,雌性红眼绿鹃的活动时间更长;距离地面高度较远时,雄性红眼绿鹃的活动时间更长。

 【详解】A、雌雄红眼绿鹃捕食时距地面的高度的变化是共同进化的结果,是对环境的适应,A 正确; B、根据红眼绿鹃生活的高度可知,该群落有可能已演替到森林阶段,在此阶段物种组成还是会发生改变,B 错误; C、无法判断红眼绿鹃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数量如何变化,C 错误;

 D、雌雄红眼绿鹃属于同一物种,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D 错误。

 故选 A。

 34.下图是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图解[单位:J/(cm2 .a)]。

 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为 7.5×l08 J/(cm 2 .a) B. 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 14% C. 初级消费者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 1.11×l08 J/(cm 2 .a) D. A 的能量还有一部分以遗体残骸的形式流入分解者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A 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B 表示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

 【详解】A、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为 1.05×109 -3×10 8 =7.5×10 8

 J/(cm 2 .a),A 正确; B、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为 7.5×108

 J/(cm 2 .a),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为12.4×107 -1.9×10 7 =10.5×10 7

 J/(cm 2 .a),故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5×107 )÷(7.5×10 8 )=14%,B 正确; C、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为 7.5×108

 J/(cm 2 .a),其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 7.5×10 8

 -5.15×108 =2.35×l0 8 J/(cm 2 .a),C 错误; D、A 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其去向有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呼吸散失的能量,D 正确。

 故选 C。

 35.现有两个位置相邻但不同类型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Ⅰ和Ⅱ,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相对值如图所示,且流入Ⅰ和Ⅱ的总能量相同。对于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据图可以断定Ⅱ中的物种更多,营养结构更复杂,因此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B. 从图可以看出,生态系统Ⅱ中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高于 I C. 若上述Ⅰ、Ⅱ分别表示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则 I 更可能是草原生态系统 D. 若两个生态系统均处于平衡状态,则Ⅰ、Ⅱ之间不存在物质的相互交换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Ⅰ中含有三个营养级,Ⅱ中含有四个营养级。

 【详解】A、据图只能判断出Ⅱ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由于每个营养级均可以包括多个种群,故无法判断两个生态系统中各自物种数目及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也无法判断抵抗力稳定性大小,A 错误; B、从图中只能看出每个营养级生物的相对数量,无法判断能量传递效率,B 错误; C、若上述Ⅰ、Ⅱ分别表示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由于一棵树上可能出现多只虫子,可能出现第二营养级的数量多于第一营养级,故 I 更可能是草原生态系统,Ⅱ更可能是森林生态系统,C 正确; D、Ⅰ、Ⅱ之间可以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相互交换,D 错误。

 故选 C。

 第 Ⅱ 卷非选择题

 36.(1)纤维素是多糖,不溶于水,在人和动物体内很难被消化,即使草食类动物有发达的消化器官,也需借助____的帮忙才能分解这类多糖。

 (2)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____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3)基因工程的操作一般要经历四个步骤: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____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4)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____等优点。

 (5)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过复杂的____,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答案】

 (1). 某些微生物(合理的具体类型亦可)

 (2). 受损或中断

 (3). 运载体

 (4). 效果稳定

 (5). 种间关系 【解析】

 【分析】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如葡萄糖、果糖等)、二糖(如蔗糖、麦芽糖、乳糖等)和多糖(糖原、纤维素、淀粉)。

 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包括: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把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

 【详解】(1)纤维素是多糖,草食类动物也需借助微生物分泌的纤维素酶的的帮忙才能将其分解。

 (2)细胞坏死是有不利因素引起的细胞正常代谢活动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如受外伤时导致的部分细胞的死亡。

 (3)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包括提取目的基因(基因文库获取、PCR 获取和人工合成)、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形成基因表达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显微注射法、农杆菌转化法、钙离子处理法)、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和个体水平等)。

 (4)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由于植物体内没有分解它的酶,故效果较稳定。

 (5)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如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点睛】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37.甲图为细胞内各类物质之间的关系,乙图为真核细胞结构及细胞内物质转运的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图中结构丁是只由物质乙和物质丙构成的细...

推荐访问:长沙市 湖南省 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