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志愿服务进社区的实践性研究】志愿服务进社区

  大学生法律志愿服务进社区的实践性研究

 作者:黄翯 刘凯强 黄文华    指导老师:覃锐均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法制建设的鸿途画卷徐徐展开,近年来不断取得显著成效。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提出的新指导思想。对于法学这一专业,本科普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而服务社区可以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平台。因此法学专业学生应当着重于法律实践,主动走入社区,用所学法律知识服务社区。为建设平安社区、和谐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本文以**民族大学大学生法律服务进社区团队的实地调研为依据,简要概述了“法律进社区”的重要意义和“大学生法律服务进社区的实践性研究”这一项目调研过程中所发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同时分析了大学生在进行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法律服务 进社区 大学生 问题 建议

  

 “法律进社区”是新形势下我国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化建设,强化城市社区普法并依法治理的一项新举措。它是创建民主法治社区,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基础,是关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区的一件大事。法律服务进社区,通过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开展的深入社区的法律服务工作。大学生法律服务进社区,既可以为建设和谐文明社区、提升社区居民法律意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可以促进大学生认知社会,为大学生提供法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

 一、大学生法律服务进社区的意义

 大学生法律服务进社区,是通过组织具有一定法律专业知识的在校

 大学生为主体而实行的一项社会法律实践活动,宗旨在于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大学生法律服务进社区,是社区服务的一部分。

 (一)大学生法律服务进社区对社会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中愈来愈多的事件都会接触到法律。但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步阶段,由于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以及人们的工作环境、心理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压力,使得社区矛盾、邻里纠纷等社会问题的出现呈上升趋势。法律作为社会的一种调控手段,理应在解决各种纠纷中扮演重要角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大学生普法进社区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着重普及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着重提供法律援助与法律知识两方面,这对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社区法治建设进程,起着重大的推进作用。

 (二)大学生法律服务进社区对大学生的意义

 1. 通过法律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现实,更快的退却象牙塔的稚嫩,并能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法律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法律执业的素质。有助于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实务能力,“法学是一门与社会紧密联系的 实践性极强的学,它需要将法律熟练、准确运作于社会之中,同也需要通过对法律的运作来使法律本身更趋于合。”

  2. 我团队的整个项目采取双赢模式,项目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为社区提供法律服务,同时,为大学生了解社会、实践理论知识提供良好平台,既帮助解决问题,又能提高成员的综合素质。注重参与式训练,团队成员通过志愿者身份参与社区各项事务工作,体验当地居民的工作、生活与各种需求,从而更全面深刻地理解他们的各种利益诉求,从而深化对课堂和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注重实践性和实务性。项目以实践为载体,在实践中吸取民间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智慧,以实务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更加注重法律具体操作与运用。

 二、大学生法律服务进社区实践性研究中发现的社会问题

 **民族大学“大学生法律服务进社区的实践性研究”的项目团队服务志愿者耗时两年历经四地,通过对****县、****县、****区、****县这四个典型社区的调研,深入了解了法律知识在不同地区的普及程度和法制宣传力度,在通过实践活动中对各个社区的深入了解与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一些结论与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

 (1)基层人民对法律的知晓程度不深,没有通过正确的途径进行维权,从而使得维权行动得不偿失。

 (二)基层人民运用法律解决纠纷较少,被侵权之后首先想到的不是走法律程序维护自身权益,常识通过私力救济维护自己的权益,不到最后很少会考虑走正当的法律程序解决问题,但这样的行为往往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

 (三)即使在较为发达的城市地区,居民的法律意识虽然相对于乡镇较高,较多的事情会通过法律维权,但并有通过正常规范的手段去解决问题,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熟人”的帮助解决问题。

 (四)涉及农村农业发展和农民问题的法律纠纷越来越多,但事实上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法律法规却较少,或已经跟不上社会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或者出现相关的法律之间相互矛盾,相互抵触的现象。

 (五)社会环境不同导致城乡居民法律认知程度不同。城市具有良好的社会发展大环境,工业化大生产、发达的服务业、快捷的信息交换速度和良好的教育条件。而农村地区发展长期滞后于城市,物质生活水平、教育资源和信息传递条件相对较低,平均受教育年限较低,农民接受法律知识的渠道和概率也相对较少,造成了农村居民法律认知水平和城市居民的差距

 过大。

 (六)城乡居民法律信任度不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城差异问题,且近年来城乡经济差异进一步拉大,国家立法又始终坚持“先进法律”的发展方向,这就有城市居民在面对适应其发展要求的新的法律法规诞生时,表现的非常积极,能够快速将其应用于自身的生产生活中,进一步保障自身的权益,对法律的信任程度也随之加强。而由于许多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在某些方面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不相适应,导致了农村法律出现“超前性虚置”状况;我国普通农民了解法律的途径也形成了“生活中的法,非生活中了解”的错位现象,农民对许多新出台的法律不了解,且没有较大程度上的认可。

 (七)城乡居民法律应用程度不同。遇到涉及自身的侵权行为,大多数市民能主动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所以法律在城市居民阶层间能被广泛的应用。但在农村里民众经常不了解自身的权利,且农民在解决纠纷时,主要以调解来解决矛盾,很少有主动运用相关法律维权的意识,在农民权利或利益被有少数,可见,法律在农村社会中的应用程度相当有限。

 (八)普法教育对特殊人群的教育有所忽视,主要体现在对辍学青少年、下岗职工、流动人口等等的法制宣传措施落实不到实处,在个别地方存有无人管、无人抓的现象。农村普法工作力度仍然比较薄弱,面向群众的普法宣传仅限于宣传车和贴标语,缺乏实践性与实效性。大部分企业的普法教育几近空白。部分学校虽然制定了法制学习计划,但存在随意压减课时的现象。

 (九)在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众多的社会矛盾层叠交织,普法教育工作很难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因而出现了重点对象抓而不紧、工作难点缺少办法和工作盲点教育不到位等薄弱环节。例如:普法宣传内容缺乏针对性,简单枯燥,宣讲形式单一,导致群众学法积极性不高

 ,效果不明显;农村居民人口分散,城镇居民流动性大,部分老人、妇女和儿童文化程度过低,普法教育组织实施难度大。

 三、大学生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的不足

 (一)法律服务进社区并未成为开展实践教学固定有效的形式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1998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规定,法学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见习、法律咨询、社会调查、专题辩论、模拟法庭、疑案辩论、实习等,根据各自情况,各高校一般以法律咨询、专题调研、普法宣传、模拟法庭、法律援助、毕业实习等形式实施传统实践教学。囿于很多局限,比如经费、安全以及活动项目开展的复杂因素,很少有高校与社区长期而固定开展法律服务的活动。

 (二)服务社区活动项目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调查

 已经开展的法律服务,法律咨询、社会调查、模拟法庭、普法宣传等方式,居民普遍乐意接受,尤其是模拟法庭活动,是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但是,大学生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往往缺乏系统性和一贯性。如,法律服务进社区并未形成系列活动,带有零散和随意性。同时,在开展活动中,缺乏与社区需求有效对接,在服务与被服务者之间,尚未建立很好的沟通,以至于法律服务经常轰轰烈烈走过场。法律服务活动开展认真,却可能并没有在社区起到应有的效果。

 (三)服务社区活动缺乏最基本经费和安全保障

 目前,大学生服务社区,不少大学依托学生社团、学生组织等开展活动。经费主要是通过学校提供实习资金、企业提供赞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使法律服务工作的开展有了一定的物质保障。但是,以上这些方式并没有形成稳定的资金支持。因此,学生在提供服务时,往往会遭遇资金问题。同时,学生的安全也是学校和社区共同面对的问题。有些城市开展社区服务志愿者与商业保险衔接,但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很多学校从学生安全角度出发,往往减少社区服务项目。

 (四) 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有数据表明,美国现有 80%以上的成年人参加各种志愿活动,其中 50%以上的人曾为社区发展事业和社区组织提供过某种志愿服务。而我国城市居民参加社区活动的比较少,参加服务的往往是退休或带孩子在家的老人居多

 四、对大学生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给出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普法教育方式。从“普法内容工作需求”向“受群众需求”转变,进一步突出针对性。不同的普法对象对法律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普法内容只有紧跟群众需要,紧密联系实际才能发挥最大效能,因此普法工作中要把“我宣讲什么,群众就学什么”变成“群众需要什么,我就宣讲什么”。致力于帮助底层人民群众解决疑难问题,讲法普法宣传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使人民群众在就绝法律困难的同时学懂法律知识,提高群众学法的积极性,增强普法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填鸭式教育”向“服务式教育”转变,突出教育的创新性。在普法工作中加强对群众表达合理诉求的渠道和方式的引导,突出对矛盾纠纷解决途径的宣传,确保其在纠纷发生时总能找到正确的方法,通过合法的途径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法治实践中更好地提升群众的法律认知水平。

 (二)转变普法宣传重点。通过广泛地开展法律服务,结合个别案例调解实例,有针对性地宣传相关法律法规,以案说法、以案普法、以案学法,让群众在法律服务的过程中真正了解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程序,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使得普法与法律服务能双管齐下。针对婚姻家庭、社会治安、土地(林地)纠纷等矛盾比较突出的重点工作,适时

 增多对人民调解法、信访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引导广大群众依法表达切身利益诉求,能够合法地维护自身权益,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和激化。与政府部门齐心协力,重点放在社会保障、信访、安全生产、消费和劳动等工作中,将群众关心的焦点、社会关心的热点放在第一位,并同时开展相关法制教育宣传。

 (三)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以年龄、从事不同工作等为切入点,以切实有效的法律服务,使法制教育更加多样化、平民化、生动化,使人民群众能以自身的懂法、尊法、守法意识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普法资源整合机制作用。

 (四)通过订立和完善能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需求的法律制度。通过正确的法律途径进一步加强农村的规范化工作,要以踏实有成效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方针政策要以及已经成熟的经验为指导,订立相关的地方规章,使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与此同时应着眼于将一些早已过时的、不符合农村地区各项工作发展现状的法律法规进行清理,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进一步开展以政府为主导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响应祖国普法号召。

 (五)通过法律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居民的法律维权意识 。法律进社区工作,就是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开展的社区法律服务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对“法律服务进社区”组织载体的培育和建设。可以组织律师和法律援助工作者等不同层次的专业法律人士团结协作去完成“法律进社区”,建立一支由社区内具有一定法律知识和热爱公益事业的在职和离退休的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公证员和大中专院校的法律专业教授、学生组成的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以社区为依托,为居民提供义务法律咨询和法律帮助。法律进社区,社区将从三类人群进行普法教育,从而提高居民的法律的意识。

 (六)创新乏力普法宣传途径。以标语、墙报、法律咨询、散发宣传资料等传统方式为基础,利用网络媒体和报纸为载体,将法制宣传教育更为广泛的传播起来,使公民得知法、守法、护法意识提高。同时,同时及时查看反馈回来的信息并调整策略,保证这些法律的作用真正体现出来,发挥其作用。

 (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治理力度,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基层人民组织的作用,加强矛盾纠纷调解,积极疏导民事纠纷,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坚决把矛盾扼杀在萌芽状态,做到一般事情不出村,化解社会隐性不稳定因素,为居民生活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结语:

 大学生法律志愿服务进社区的实践性研究这一项目,由学院老师、校外律师及学院学生干部组成,以学院为依托,充分利用课外实践时间,与学院暑期法律下乡活动相结合,利用本专业优势,发挥学生特长积极开展调研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调研,我们团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项目进行过程中转折颇多,但基本按计划完成,部分事项因条件原因未能达成的,亦通过其他形式来代替,项目圆满完成。

 整个团队收获良多,项目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为社区提供法律服务,同时,为大学生了解社会、实践理论知识提供良好平台,既帮助解决问题,又能提高成员的综合素质。团队成员通过志愿者身份参与社区各项事务工作,体验当地居民的工作、生活与各种需求,从而更全面深刻地理解他们的各种利益诉求,从而深化对课堂和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在此,特别感谢学校给予我们这一平台,让我们得以加强自我的社会锻炼,增强个人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感谢老师、指导律师,以及一同努力的同学们,感谢你们对我们团队的支持与帮助,谢谢大家!

 参考文献:

 []刘扬、侯庆军,论新时期农村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J].学理论,2012,(2):116.

 [2]王艳慧.关于大学生法律志愿服务进社区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7, (13):76.

  

 本文来自香当网http://www.xiangdang.net/

推荐访问:志愿服务 进社区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