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传说典故――益母草/“悠然见南山”是指哪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故事_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典故

  中药传说典故――益母草   文/陈书秀      益母草,是常用的一味中药。它性味辛苦而凉,入心包、肝经,有活血祛淤、调经利水的功能,主治月经不调、产后血晕、淤血腹痛等疾病。
  传说,程咬金的父亲因病早逝,只剩他和老母亲二人,家里穷得叮当响,程咬金只好靠编竹耙子挣钱养活老母。老母在生程咬金时,留下产后淤血疼痛病。程咬金长大成人了,母亲的病还没有好,程咬金决心请郎中治好母亲的病。
  为了给老母买药,程咬金一连几个晚上没睡觉,编了许多竹耙子,挣了半两碎银,到邻村一个郎中的药铺,买了两剂中药。程母吃了草药,病情果然好转。程咬金高兴极了,又接连几个晚上没睡觉编竹耙子,挣了点碎银,又跑去找那位郎中,可是,这位郎中说这次买的药得花三两银子。程咬金听了心中一惊,我哪来这么多钱呀!怎么办?想来想去,程咬金忽然灵机一动,就答应说:“可以给你那么多钱,但要等我娘的病好了,再还你钱。”那位郎中同意了程咬金的要求。
  有一天,郎中到地里去采药,程咬金在后头跟着,偷看郎中采的是什么样的药,长在什么地方。程咬金心中有数了,就只从郎中那买了一剂药。后来,程咬金也到地里采郎中所采的那种药,煎汤给母亲治病,终于把母亲的病治好了。从此,程咬金就给这药草起了个名字,叫“益母草”。
  益母草味辛、苦,性凉,有活血、祛淤、调经、消水之功效。治疗妇女月经不调、胎漏难产、胞衣不下、产后血晕、淤血腹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痈肿疮疡。
  
  “悠然见南山”是指哪里
  文/张良
  
  陶渊明诗中的“南山”真的是指“终南山”吗?熟悉文学史的人都知道,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小官,后来归隐。一生踪迹大都在今江西、江苏、两湖一带,隐居地先后在浔阳柴桑的上京里、园田居、南里。他在公元403年39岁时写了《饮酒》诗20首,其中第5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其中)是在上京里(今江西九江市郊)写的。因此,“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应该在江西九江某处,而不可能在西安附近。
  从《辞海》中可以看出,古代的“南山”所指颇多,可指西安市南面的终南山,还可指昆仑山、祁连山等,但这些都不是陶渊明诗中的“南山”。陶诗中的“南山”无疑在其隐居之地。究竟是什么山呢?中国古代文学专家朱东润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的注释是:“南山,指庐山。”也有人认为“南山”泛指“南面的山”,并非哪座山的专名。《辞源》“南山”词条的第三义项为:“泛指住地南面的山”,并举陶渊明《饮酒》诗中的这两句诗为例。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故事
  
  此语由来于一个历史故事。据《史记》记载,战国时齐人淳于髡,滑稽多辩,身材矮小,是历史上有名的矮子,但他屡次出使其他诸侯国,也未受辱。那时,齐威王荒淫无度,不理国事。因此,局势混乱,诸侯都来侵伐,国家危在旦夕,淳于髡根据这种情况,决心向齐威王进谏,但他又怕齐威王听不进去。于是,他便想出一个让齐威王猜谜语的办法,来达到自己进谏的目的。
  一天,淳于髡对齐威王说:“我们国内有只大鸟,住在王宫里,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深知其意,答道:“这鸟吗?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齐威王就开始改变生活作风,整顿兵马,加强国防,抵抗侵略,诸侯都畏惧起来,纷纷把侵夺的土地归还给齐国。齐威王真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了。

推荐访问:不鸣则已 益母草 是指 典故